人琴俱亡——书圣王羲之后人的兄弟之情历久弥香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王徽之和王献之兄弟同死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而献之先亡,死时哥哥徽之并不知道,直至两天下来没有听到弟弟的消息,于是猜测献之已死:“他已经不在人世!”说话的时候,神情并不悲伤。随后,驾车奔丧,一路情绪平静,与平时无异。献之好琴,于是徽之入得灵堂后,据榻而坐,叫人拿来弟弟生前的琴,俯身弹奏,竟不成调,于是将琴掷地,方才大哭:“子敬!子敬!”随后悲痛得昏了过去。一个多月后,王徽之也死了。
这绝然是令人动容的一段魏晋往事。徽之索琴而弹,既不成调,不是那琴的问题,而是拨弦之际,悲从中来,又怎能畅然成曲?所谓“人琴俱亡”,是说琴已经伴随着献之而去,也是说徽之的悲痛。魏晋之人,重视人的生命的宝贵。这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的肯定,是对一个美好的生命的最深情的留恋。这样的故事很多。顾荣平生好琴,及丧,家人以琴置灵床。张翰哭之,不胜其恸,遂上床弹琴,作数曲,最后抚琴悲叹:“顾彦先,你还能再一次欣赏这琴声吗?”言罢又大恸,不执孝子手而出。
这是中国人性史上的一个飞跃。
回到王徽之和王献之,兄弟俩是王羲之七个孩子中最著名的,兄弟感情也是最好的。他们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不同:二人曾共读书,弟弟献之欣赏井丹高洁,而哥哥徽之则说:“井丹高洁,未若长卿慢世!”哥哥外向,弟弟内向,但弟弟做到了中书令也就是丞相了,而哥哥则弃官归隐会稽,过着天高云淡的自由生活。他们都为历史所记忆:徽之放诞,为东晋第一人,在“雪夜访戴”的故事中他是如此完美地诠释了魏晋风度;弟弟和他老爹一起,以书法流芳后世,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徽之献之,各得其所;而同年之中,生命共逝,令人唏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