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1, 2019

五蕴的浅解

五蕴的浅解

所谓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这些都是简称。 1、先说色蕴是什么, 所谓色,就是物质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物质的形形色色,比如物体的长,宽,高,轻重,形状,形态,气体,液体,固体,颜色,看得见看不见等等。就是物质本质的样貌。 我们的身识对物质的认知,除了上面物体本身形态特质,还有一些变化现象,包括物质震动形成的声音,物质分子扩散形成的气味,物体的密度,和表面形态不同,我们对它触感也不同,再就是我们意识里对这个物质会有“质感”的认知。 这些现象都属于色法,也就是五蕴的色,是组成我们物质世界的现象。 2、受蕴, 所谓受,说白了就是很唯心的事情,是我们对事物的感受,觉得一个东西,它给我感觉是愉悦的,是厌恶的,我感受是快乐的,我感受是痛苦的,或者我感受不乐也不苦,不管是有没有任何喜欢,或者讨厌,或者不喜欢不讨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对事物的感受,是所谓“自我”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已。 3、想蕴, 所谓想,就是我们的意识活动,就是我们对各种事物,各种色声香味触法(逻辑关系)分析的现象,就是我们在对事物产生“所知”之前,大脑里的意识活动。比如太阳光刺激到眼睛,眼睛发送视觉电信号进入大脑,大脑各个中枢都开始接受这个刺激,并且交换信息,于是我们得出了好几个结论,这是亮,亮=光,光=热等等这些全方面所知,就是通过意识活动完成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想”,的现象。 4、 行蕴, 行蕴,就是行为,包括起因经过和暂时结果。主要分为内外两种行蕴,内在的,就是主观的,其实也就是我们自我产生的,当我们对事物有所认知后,会有感受,并具有倾向性,比如这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我要如何如何,比如下雨天站在路边,一辆车子驶过,脏水朝你溅过来,我们大脑里立刻因为想蕴,得知这是脏水,于是立刻有了受蕴,认为脏水很讨厌,我要躲开。这就是起因的部分,接下来我们就产生了躲避脏水这个行为,形成过程和结果。这一连串的现象,起因都是从我们内在发起的,是主观的。 另外外在的行蕴,那就是本身的物理现象,比如水受热变成蒸汽,受冷变成冰,它有它本身的物理规律存在,有客观的趋向。这一个咱中国人习惯性称呼为“物性”。我们大多数时候在谈论行蕴的时候,实际上说的都是内在的主观的部分,因为客观的部分我们可以归结到色蕴里,这一点需要大家认知一下。 5、 最后一个就是识蕴了,识蕴,说的是八识,具体前六识,大家一说就会懂,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辨别事物的能力,后面两识是什么?其实前面文章提到过第七识末那识,那就是不管你眼睛识别,还是耳朵识别事物,但是我们总是有个认知,那就是我看见,我听见,我如何如何,因为最终知晓事物,总有一个我存在。这个一直存在的自我,好像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大王一样,在幕后操控着,所以叫做心王。这个定义就是一个自我执着,它的作用就是不断的通过前六识这些工具来知道自己存在。 我们可以发现,第七识虽然一直有这个趋势,但是它必须借用前六识作为工具,前六识一旦除了问题,比如睡觉休息,比如损坏了,成了植物人,我们立刻就不能知道自己存在了。但是我们从睡眠中醒来,六识一恢复,它又立刻开始工作了,在这里,我们可以认知到,这个第七识,也是不能独立存在,也是无常的。但是反过来我们一想,如果第七识别已经灭了,那么怎么有前六识,物质现象的六识一存在,第七识立马无中生有呢?无中生有是不符合逻辑的,我们可以把前六识理解成土地,阳光,水分,营养,但是没有种子,怎么会生出来一个第七识?于是为了圆满总结这些现象,我们就架构出了第八识概念,把它称呼为种子识,暗示它就是一切事物的原本,原初。学名阿赖耶识。 我们一般说到的识蕴,只说到第七识,为什么不说第八识也是无常,也是五蕴之中? 因为这些它是很概念化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把它设定为第七识的种子,那么说我们整个人生,整个所接触所感知的世界就都是从它里面发起的了,这样就成了一切都是它,一切原因都是它了。逻辑上辩证一下,假如一切都是它,我们如果失去了前面所有的五蕴,那我们自身不就成了一切了?那我们和“上帝”有什么区别? 如果世间不管我们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事物,都统一成了一颗“种子”,那就世上所有矛盾都解决了,根本没有什么无常,有常,没有任何事物了,所有一切就都是现象,空相,虚幻了。连第七识,自我这个现象都消失了,那还有什么苦乐的感受?所以我们能完全消除前面七识,那就一切都解决了,这难道不是成佛?成为永恒? 所以我们从无常观,立刻可以和这个第八识的认知联系在一起,万事万物,本来就是无常的,本身就是空相,变迁相。所以其实万事万物本质和第八识是一样的,本来就是空无的,没有对立的,比如无常,永恒不变的无常不就是有常吗? 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经文里阅读到本自清净,包括本有自有固有来解释一切这些观点。但是这是已经是极为宏观的认知了,在这样的宏观中,就已经没有对立这种事情存在了。所以对照这样的全貌,观察我们世界现象,那五蕴就都是有常见了,是偏见,是不健全的认知。 所以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完全的认知,知晓一切事物的认知,包括我们的身心符合这样的永恒。那么所有的五蕴现象,就都是片面见知,从而已经有的五蕴,是我们未消除的障碍,还没有诞生的五蕴,那就是我们可能潜在的障碍,正在产生的五蕴现象那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魔障了。 说了那么多,无非要讲的重点就是,凡是五蕴现象,就都是障碍,艺术化的称呼就是魔障,因为又称为五阴,所以叫阴魔。 最直白的总结就是《金刚经》和《心经》,五蕴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要详细的认知,大家拓展一下,可以读一读《楞严经》,分别把禅定中的色受想行识各种现象概括为50种遭遇来细讲,算是经文里面最详细的讲解了。 当然五蕴就像万花筒一样永远千变万化,我们所有遭遇的魔障远不止50种,50只是把所有分为50种,并不是说只有一模一样的50种。 实际上我们永远有体验不完的魔障。只要执着五蕴,永远是偏见。 我一口气把50种阴魔说完不太现实,但是大家这一节千万要记住,禅定中,所有一切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禅定本来就是在断,舍,离抛弃所有五蕴现象,如果我们认为在其中取得了什么,那就是走倒退了……几乎可以说,所有相,皆是魔。 所以对症下药,之后我在阐述现象的时候,会不断提醒大家,这些都是五蕴现象。有所知就行了,千万不要认为这就是真理。不然我们就是取了一个虚幻来做理论指导,理论本身有问题,哪里会走得到我们追求的圆满境界呢? 好了,就就拿这句话做武器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不可得。继续观下去。 先是觉和观,也有的经文翻译成寻和伺。 觉就是寻的感觉,寻找什么?其实不是寻找的意思,而是跟随的意思,跟随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入定的依止,比如我们观呼吸,或者我们观的是鼻尖触觉,这时候我们的心就像被呼吸这个行为自动吸引一样,跟随着这个行为,自然有会跟随上去。并且因为这些行为变得自然而然。 第二支是观,也就是伺。很容易理解,就是守住,保持住的意思,我们这时候对这些感受尤其清楚,丝丝分明,特别清晰,任何一丝细微的活动等等,就是我们还存在很强的观的感受,并且保持着,自然而然的保持着这样的行为。 第三支是喜,说白了,喜是发自内心的,之所以会有这样很强的欢喜的感觉,其实是因为此时此刻我们没有什么欲望。初禅里是没有味觉和嗅觉的。如果仔细想想,我们人的欲望,无非就是贪欲,色欲,名誉,食欲,睡欲这五欲。假如我们失去了味觉和嗅觉,食物对于我们来说就没什么享受感,于是贪欲也跟着就降低了。于是这些欲望一个牵扯着一个都非常淡薄。因为我们有点无欲无求的感觉,所以这时候本身就很满足了,于是心里特别欢喜。 第四支是乐支,就是快乐的感受,为什么会快乐呢?因为我们没了欲望,特别轻松,我们平时活着,常常有很强的得失心,想要得到自己觉得好的事物,离开讨厌的事物,此刻因为欲望没了,得失变得没那么明显,于是特别轻松。包括我们丢掉的味觉和嗅觉。所以更是满足得不得了,会发现自己平时生活中克服不了的坏习惯,上瘾的东西,这时候都不是问题了。 第五支,叫做一心,一心就是你会发现自己相当的专心,具体怎么个专心呢?因为入了初禅以后,自然而然继续观,而且有点无欲无求的感觉。也因为无欲无求自己变得很专心,不容易再走神了,观呼吸就是观呼吸,干什么就是干什么。就不会再像之前一样东想西想或者昏沉什么的。 发现了没有?快乐不快乐都是受蕴,你感觉它源源不断而已,它如果是无常,到底会不会源源不断呢?只感觉到快乐感受不到痛苦?是永恒的快乐吗? 你不做好准备,你此刻立马有几个邪见就出来了 1, 我感觉我上天堂了 2, 快乐不需要理由 3, 我已经消灭痛苦了 要警醒啊! 总结一下这一节的重点: 首先,快乐的感受不是永久的,当你习惯了以后,习以为常,如果没有对比事物,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快乐的,所以初禅中的快乐感受是越来越少的。换个通俗的说法,乐久了也会累。 其次,色界身是有物质基础的,至少你自己能清晰看见自己的形态。并且也能看到平时生活中的世界,这两者没有什么差别,还是从你的感官感知来的。 再次,凡所有五蕴现象,终有生灭,有开始,就有结束。所以你能看到自己色界身的诞生,必定能知道有结束,其实不用我讲,前面我讲了,在里面不受时间限制,你如果想看,是可以看见自己色界身死亡是怎么死的,怎么灭的,你是怎么回到你现在的世界的…… 最后,如果按概念来讲,色界身感受清晰明朗,没有昏昧不清楚的境界,所以用晴天来比喻,就不是阴天,所以不可以称为阴身,而是阳身了。很多修道的朋友告诉我,这是阳神境界,当然到底是不是还是要大家自己理解。 初禅中证悟 1、万事万物没有最初的开始 2、天道没有人道好修行。 所以我们可见,有的是什么?就是缘,就是因缘,就是前因,和条件。 没有的是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自性是空。 深刻记忆这两句话:缘起有,自性空。

心经浅讲--作者:空谷先生

《心经浅讲》


今天来的各位都没有接触过佛法, 恐怕也不了解《 心经》 。 《 心经》 是佛法的核心经典之一, 几乎包含佛法所有的道理。 我们现在只能非常近似地、 浅显地解释, 不可能非常详细的来讲。 虽然只有 260 字, 但详细地、 每一个点展开地讲,可以讲好几个月, 里面涉及的概念特别多。 《 心经》 在历史上有多个版本, 现在流行的译本是玄奘法师翻译的。 在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之前, 就有《 心经》 的译本流传。 玄奘法师在取经之前就会念《 心经》 , 据说他在取经途中曾多次凭借念《 心经》 化解了危难。 比如, 传说玄奘法师曾被人抓住, 要把他扔进河里祭神,他念《 心经》 得到感应, 天上电闪雷鸣, 后来那些人就放了他。 玄奘法师取经回来后, 重新翻译了《 心经》 , 这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这个版本, 翻译得非常精简。所以现在这个《 心经》 版本, 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下面有一行字, “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以上先给大家介绍了有关常识, 下面我们开始讲《 心经》 。
先讲题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般若” 是音译, 按照现在的翻译, 是智慧的意思。 但是智慧这个词, 是一个有很多含义的词。 佛教讲的“ 般若智慧” ,是特定的, 并不是所有智慧都能称为“ 般若” 。 这种智慧, 用现在禅修惯用的词来说是“明觉的智慧” , 无分别的如实觉知, 才称为“ 般若” 。 汉文的特点之一是一词多义, 比如智慧这个词, 有多重意思, 怎么理解都行, 比如世间的智慧,各种各样层面的智慧, 有歧义; 而梵文里的佛法名词基本是一词一义, 没有歧义。在梵文里, “般若” 这个词所指非常明确, 就是指觉性或明觉的智慧。 什么叫觉性或明觉呢? 人有一种天生能够明了所有信息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叫明觉。 比如我说话, 你们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外界的一切都能够反映到我们的脑海里;我们能够察觉世界、 认识世界的本能, 就是明觉。 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呢? 我们的内心像镜子一样, 整个世界的状况就像影子一样, 不加任何后天思维的分别,明明白白的印在我们心中, 这种功能叫做明觉。 当然我现在的解释还是不够好,实际上明觉是心的一种基本功能, 用现在比较接近的词来讲, 就是我们的心有客观反映世界的功能, 能把世界上的信息反映到心里, 这种功能叫明觉。 当然这只是一种近似的解释, 佛教讲的明觉应该比这更加深刻。 因为时间关系, 我们先就这么理解。 “波罗蜜多” 很好理解, “ 蜜多” 就是度, 度人的度, “ 波罗蜜多”就是度到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的意思是, 用大智慧把我们度到彼岸去的经典, 简称“心经” 。
现在来讲原文。 “ 观自在菩萨” 就是观世音菩萨。 “ 观自在” 这种译法是玄奘法师提出来的, 在他的译本里统一都称为观自在。 其它的经典里也翻译为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又称为观音菩萨, 主要是唐朝时要避李世民的名讳。 观世音这种译法也对, 相对直白; 而观自在这种译法比较深刻, 更能体现观音菩萨的境界, 因为他在这种般若观照的修行中已经达到了自在的境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 就是观音菩萨在一种很深的修行境界中, 用智慧观照世界。 “观照” 与“观察” 不同, 更贴切。 “ 观照” 就像镜子一样, 是什么就反映什么, 是一种客观反映, 没有加入主观。
“照见五蕴皆空” 。 这句话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 就是“ 五蕴” 。 实际上整篇心经讲什么呢? 就是为了告诉你 “ 五蕴皆空” , 核心部分都是这四个字的展开。 “五蕴” 即“色受想行识” 。 “ 蕴” 为集合之意, 相当于数学里集合的概念。 佛法把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存在分为五个集合, 就是“ 五蕴” 。 “ 五蕴”就是万事万物分为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叫做“ 色受想行识” 。 其中, “ 色” 可以单独列出来, “受想行识” 统称为心, 就是说, 如果我们把“ 五蕴” 进一步简化, 那么只有两种东西, 一种叫色法, 一种叫心法。 这就涉及到一个“ 法” 字。佛法里, 法意为存在。 一切的存在都叫法。 简单地讲, 我们这个世界分为两大部分, 一个是物质, 一个是精神, 佛法也是这么分的。 所谓心法就是精神领域, 所谓色法就是物质领域。 “色” 是什么意思? 色是物质, 不是颜色, 更不是女色。在很多人错误的见解里, 以及很多文学作品里, 都把“ 色” 当做女色, 这是不懂佛法的表现。 照见五蕴皆空, 就能够解脱所有的苦难, 解脱所有的烦恼, 达到一种圆满幸福的人生境界, 这是“度一切苦厄” 的意思。
下面就具体展开了。“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四句你们懂了, 下面的内容就懂了。 空是什么呢? 空是空性。 直译过来就是,所有的物质都离不开空性, 空性也无法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 所有的物质存在空性之中, 反之空性存在物质之中, 它们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我们来理解什么是空性。 空性是佛法的核心概念之一。 空性是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呢? 我们常讲佛法是四大皆空,遁入空门。大家对此都有一种误解。 “ 空”不是什么都没有。 空性的准确含义是“ 无自性” 。 这又出来一个词, 什么叫“ 自性” ? 佛法里, 自性就是独立地、 不依赖任何条件地存在。 如果必须依赖其他条件存在, 就是不自性。 这一点懂不懂? 你们觉得世界上有没有这样能够完全不依赖任何条件、 单独存在的东西? 佛法认为, 所有事物都有其依赖的条件, 不可能单独地、 永恒不变地、 不依赖任何条件存在, 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东西。 这个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也有, 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 什么叫普遍联系呢? 就是不可能不与别的事物发生联系、 发生依赖, 必须有所依赖。小到一个微粒, 大到一个星球, 不管是自然界的东西, 还是人工造出来的东西,都有其依赖的条件, 不可能单独存在的。 人工造出来的东西就不必说了, 它首先就要依赖人工。 自然界的东西也有所依赖, 比如地球的存在, 科学家会解释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才可能形成地球, 形成前必须先有原料, 如星际间的粉尘等, 在一定温度、 一定轨道上才可能形成一个行星。 总而言之,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前提条件的, 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 这个结论就叫“ 无自性” , 简化成两个字就叫“空性” 。 现在你们懂了佛教讲的空是什么, 空是指你不可能独立存在,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你, 即所谓的“ 我” 。 “ 自性” 就是“ 我” , “ 无自性” 就是“无我” 。
现在我们来研究“我” 这个概念是什么。 如果你认为我是一个永恒不变、 独立存在的东西, 世界上就没有我。 自性等于我。 为什么佛教总讲无我呢? 不是说没有你的现象存在, 而是内在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你存在, 没有一个不依赖其他条件独立的你存在, 这就叫无我, 也叫无自性, 也叫空性, 这些都是一个意思。因为中文太丰富了, 可以延伸出很多同义的、 相近的词汇( 听众笑) 。 你要精确地理解, 佛法讲的“无我”是什么? 就是无自性。 佛法不否认“ 我”, 世俗的“ 我”是有的, 哲学意义上的“我”则是没有的。 要记住这句话, 不要讲什么四大皆空。作为世俗的生命你是存在的, 那只是一个代号, 比如你叫张三、 李四, 这是别人为了分辨你而起的名字, 同样你需要衣食住行, 你有社会活动, 有思想。
佛法不否认这些存在。 佛法否认的我, 是自性的我。 这里就能延伸出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差别。 所有的宗教都承认人是有灵魂的, 不管是伊斯兰教、 基督教,还是道教等等, 都承认这一点, 但是不同的宗教对灵魂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印度教, 在释迦牟尼以前的印度教, 认为我们这个灵魂是神我, 而神我是永恒不变的,不断转世。 佛教认为这是错的, 如果灵魂是永恒不变的, 是一个神我, 那么世界上从来没有存在过这样的灵魂。 为什么呢? 关于灵魂的见解一般有两种, 一种叫常见, 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神我永久存在; 一种是唯物主义的, 认为根本没有灵魂, 人死如灯灭, 人死了思想也消失了, 这种叫断见。 常见和断见, 佛法认为都是错的。 这里又延伸出一个不太好懂的概念。 佛法说灵魂这种现象是有的, 但本质是“非断非常” 。 佛法里经常有这种词, 什么非空非有啊, 非断非常啊, 一看你就晕了( 听众笑) 。 什么叫既是没有又是有, 怎么理解? 如果你认为它是恒常不变的, 那么是没有这种( 恒常不变的) 东西的; 如果你认为人死如灯灭, 那也是错的。 现在我们来理解, 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不是同一个你? ( 听众答:不是) 有没有变化? ( 听众答: 有) 你看, 昨天和今天都有变化, 何况这辈子和下辈子呢? 那么你能认为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没有关系吗? 如果说没有关系, 那是断见; 如果说昨天的你等于今天的你, 就叫常见。 是不是“非断非常” ? ( 听众答: 是) 那你们懂了佛法实际是要表达什么。 这种哲学概念比较难, 你们要好好理解, 但它是一种充满智慧的高度思辨。 佛法是高度理性宗教, 是理性程度最高、 自洽性程度最高的宗教, 在全世界所有的宗教里面可以排名第一, 没有任何一个宗教教义可以和佛法比, 包括道教。 教义这一块是佛法的长项。 那么, 你理解了“非常非断” , 我们就延伸出什么叫无我, 就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能接受这一点, 就好办了, 就知道你是无我的, 就不会执着于我, 因为这个灵魂也是无自性的, 在不断变化着, 而且它有依赖的条件, 不是独立存在的。 但我们现在没办法展开论证这个, 现在已经引申很远了。
回到文中, 所有物质都是无自性的存在, 所有物质都不是独立的存在, 所有物质的存在都有前提, 所有物质都必须和其他东西发生普遍联系, 这句话就是在讲“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指所有物质都是无自性。 什么叫“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这里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 “无自性” 等于“有条件的存在” , 条件就简称为“ 缘”( 姻缘的“ 缘” )。所有的物质都是有条件的存在着, 依赖于其他条件而存在, 这个叫“ 缘起” 。 空性, 反过来叫性空。 南怀瑾讲, 佛法的教义就讲了这 4 个字, 性空缘起, 缘起性空。 为什么性空呢? 因为缘起, 所以性空。 因为所有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存在,所以没有自己的自性, 反之, 没有自性, 必须依赖条件才能存在, 这叫性空缘起。这个前和后是在描述同一个东西, 是等价的, 缘起就是性空, 性空就是缘起。 佛教讲的空, 从来都不是现象的空, 而是本质的空。 任何现象, 佛教都承认它存在。现象的存在为缘起, 本质的空为性空, 一切现象即万事万物都存在于缘起中, 但它的本质是空性的。 本质存在于现象中, 现象存在于本质中, 所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我们把以上 4 句讲了, 后面的内容以此类推。玄奘法师就是这样翻译的,“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 他说都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从现象来观察世界, 所有现象是存在的, 但都是有条件的存在; 如果我们从本质来论证这个世界, 每一个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 都是不能单独成立的。 性空缘起, 我反复地讲这句话, 因为这是佛法非常核心的教义, 告诉你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以及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下面的内容就简单了, 因为玄奘法师的译文是“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 用8 个字就把这一段概括了。 而鸠摩罗什的版本就是老老实实把整段原文都翻译过来( 色空故, 无恼坏相。 受空故, 无受相。 想空故, 无知相。 行空故, 无作相。识空故, 无觉相。 ) 。 而玄奘法师的翻译就很简单, 是省略版, 你们类推就行了。什么是受? 受, 就是感受, 所有心里的感受。 我们对这个世界所有的感受有三种,即苦、 乐、 舍。 在佛法的语境里, 在佛法词汇里, 舍不是舍弃, 而是既不苦也不乐, 是中性的, 意思为平等。 受即是空, 空即是受, 是说苦的感受是空的, 乐的感受是空的, 中性的感受也是空的。 根据上面的意思去理解, 所以不要执着苦也不要执着乐, 那都是错的, 都是幻觉。 什么是“ 想” ? 我们用一个词来说明, 就是分别。 我们的眼睛看这里, 这是白颜色, 这是黑颜色, 这个就叫分别。 如果一个初生的婴儿, 看见白颜色没有白颜色的概念,看见黑颜色也没有黑颜色的概念,就不懂分别, 而我们懂得分别是后天学会的。 分别的功能就叫“ 想” 。 佛法解释分别怎么来的?“安立名相”, 就是我们对自然界存在的某一个现象起了个名字,给了它一个概念, 把它规范起来。 这种功能就叫“ 想” , 懂不懂? 比如, 我们可以设想, 在最初的时候, 我们也没有白颜色和黑颜色的概念, 这是大家后来的约定俗成。 比如, 手机之所以叫手机, 是我们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而已, 我们制造一个概念叫手机, 用这个概念来命名某一个事物, 这就叫安立名相。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天生就叫手机的事物。记住,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天生就叫手机,是我们为了说明它, 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手机。 有没有手机这种独立的存在呢?没有。 因为手机只是我们起的一个概念,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叫做手机的东西, 所以想即是空。 什么是行? 行就是行为。 这个行为里面比较多的, 就是身口意, 就是你做出来的行为, 你说出去的话以及你的起心动念。 你想要做还没有做的那个念头的存在就叫意。 这个法律里面就叫犯罪动机。 你有这个动机, 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存在的。 一切的行为, 我们的烦恼也好, 我们的喜悦也好, 都是行, 是我们的心理行为。
受想行, 统称为心所。 心所, 就是心产生的处所, 心里面产生的种种念头。我们如何感受呢? 眼耳鼻舌身意, 都有感受。 最初的感受是完全客观的, 但是由于正常的人都有主观的想的分别的念头,我们看到一个东西就会产生分别。比如,看见一个人, 你马上知道是男是女。 看见一个人, 这本来是一个客观问题, 认为他是男的还是女的, 这是分别念。 还比如, 你看见一件衣服, 你第二个念头就是好看还是不好看, 这就是分别念。 懂了吗? 本来这件衣服是客观存在, 没有好看和不好看这种属性, 这个属性是你主观加给它的。 因为你觉得好看, 可能来的第二人就觉得不好看, 说明它既不是好看也不是不好看。好看和不好看就是分别心,都是主观概念。 而你看见了衣服是一种感受, 这种感受本身是客观的, 但为什么会产生苦乐呢? 因为有分别所以产生苦乐。 你不分别它, 就没有苦乐。 你咬了某种食物一口, 应该是不苦也不乐, 但是你内心会生起分别, 会觉得喜不喜欢吃,马上就分别出苦和乐来。 感受就是输入信息, 分别就是判断。 如果用计算机的工作来讲, 感受就是输入的那个系统, 但是分别后面有个数据库, 依据大的数据库库对进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判断, 这就叫分别。 筛选判断之后, 它就决定了一个行为。 比如, 还是拿衣服来举例, 你一眼看中一件衣服, 这是眼睛的感受; 然后你觉得好看不好看, 就是分别, 好看你马上就产生了一种乐受, 就是我喜欢他; 下一步就是产生了一种行为, 如果想买就是意业, 如果开始讨价还价就是口业, 掏钱就是身业。 这是行为, 就是在某件事情里面, 你所有心里的念头的过程都在里面。 心里的念头是这么来的。 心所如果细讲, 非常复杂, 大概有 51 种心所。 像五蕴这种概念是极其笼统的, 极其概括的。 佛法对同样的东西会有不同级别的讲法。 这个五蕴是讲给最聪明的人听的, 就是概括地讲。 还有不太聪明的人, 后面内容就要涉及到了。 对慧根不太好的人, 佛法会讲得更细, 他会让你懂。
有“心所” 这个词, 还有一个东西叫“心王” , 就是“ 心的主体” 。 心所是由心王产生的, “心王”就是“识”。 佛教认为我们的意识要分八个部分, 叫“ 八识” 。 当然不是说只有这样一种观点, 在佛教历史上来讲, 也有分九识的, 也有认为只有六识的, 但这不是主流观点, 主流观点就是“ 八识” 。 “ 八识” 佛教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流派叫“ 唯识宗” , 也叫“法相宗” 。 “ 法相宗” 是玄奘法师所建立的, 是玄奘法师和他著名的弟子窥基法师( 也叫慈恩法师) 建立的( 当然不是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那个慈恩) 。 慈恩法师是尉迟敬德的儿子。
玄奘法师去印度留学了 20 多年, 根据历史记载, 他当时已经达到了最高的水平, 就是在印度来讲他也是第一名, 他的智慧已经达到了第一, 对佛法的了解再也没有人超过他了。 因为印度人喜欢辩论, 玄奘法师在佛法辩论大会上得了第一名, 并被尊称为“大乘天” 、 “解脱天” 。 他把当时印度盛行的唯识学带回了中国, 从而建立了法相宗。
中国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 基本都是中国人创立的, 不是印度人原创的。 净土宗创始人是慧远法师。 法相宗, 我刚才说了, 创始人是玄奘法师。 还有, 你们知道禅宗, 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六祖, 从六祖起才真正确立了这个宗派。 密宗呢,现在当然已经消亡了, 在我们汉族地区已经消亡了, 在藏族还有。 我们唐密, 是开元年间, 开元三大士传到长安的, 就在西安青龙寺。 开元三大士当然是印度人,但是他们都在中国住了很久, 他们的弟子都是中国人, 其中有个惠果法师, 传到惠果法师时, 唐密已经整个往前推进了一步。 以前唐密是两部法, 一个叫胎藏界,一个叫金刚界, 到了惠果法师, 他把胎藏界和金刚界的法融合在一起。 当然, 这种知识比较专业, 你们现在听一下,就是说其实中国人对里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华严宗, 那不用说, 也是中国人创造的, 是杜顺法师创的。 天台宗, 实际创始人应该是智顗法师, 但是我们追认他的师父为初祖。 律宗, 南山律宗创始人是道宣法师。 这些重要的宗派都是中国人创立的, 不是说印度本来就有的。 印度原始的大乘佛教来讲, 三个派, 一个就是“ 瑜伽行派”( yuqie 二声,就是你们说的 yujia,瑜伽行派就是我们讲的搞唯识这一套的) , 还有就是讲空性的这一派, 还有一派就是“ 如来藏” 。 讲空性的这一派叫“ 中观派” 。 印度的三大派, 唯识( 其实他们不叫唯识, 他们叫瑜伽行派) 和中观, 这两个是最主要的, 后来这里面又生出来一个叫如来藏。 现在整个藏地的旧密, 都是以如来藏为核心。 我们中国后期的佛法理论, 也接近这个如来藏理论。 关于中国佛教, 日本学者提出来一个概念,就说中国佛教叫“相似佛教” , “ 相似佛教” 的意思是说, 看起来长得和佛教百分之九十相似, 其实不是佛教。 日本是很认真的一个民族, 是非常一根筋的, 所以提出一个相似佛教。 相似佛教相当于我们骂别人是外道, 附佛外道的意思。 这个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因为中国的佛教有好多都是中国人自己发展的, 当然这种发展是正确的发展, 不是错误的发展, 所以日本人的论断还是错的。 如果说中国佛教是相似佛教, 那他们是相似佛教的子孙, 对吧? 他们是从中国学去的, 而且还学得越来越差了。
八识, 要分三类。 我们简单讲, 前五识其实是差不多的。 这次得分四类讲了。前五识, “眼耳鼻舌身” , 这个“识” 就是识别、 了别。 “ 了别” 和“ 分别” 有区别, 分别是带概念的, 了别是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没有加概念。 “ 前五识” 是什么呢? 就是你的视觉能力、 听觉能力、 嗅觉能力、 味觉能力和触觉能力。 “ 第六识” , 就叫“意识” 。 所以意识这个词是从佛教里面来的, 意识通常是指我们后天的一切的思维, 这种分别, 包括做出的行为判断, 这些都是第六识的功能。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根, “第七意识” 就是“ 我” 这个概念。 ( 学员问: 这个“ 我”是“世俗的我” 吗? ) 不是, 这是我们思维里面自我感受的。 你不是想问题时总是有个“ 我” 的概念存在吗? 那个概念就是第七意识出来的。 第八意识是一个信息库, 第八意识是根本的。
看一下这个过程是什么呢? 前五识是一个输入系统, 像电影《 黑客帝国》 里面, 一个人泡在缸里, 有好多电线接进去, 那些接进去的电线就是前五识, 给你输入什么? 输入视觉、 听觉、 嗅觉, 让你感觉一个真实的世界。 是不是? 其实你不需要装那些线, 你也跟它是一个道理。 现在我手摸到这个桌子, 谁告诉我摸到了? 是神经, 神经让我产生了触觉, 其实我根本就不知道摸到没有, 只是因为神经传了一个“坚硬” 的触觉信号到我大脑里面。 《 黑客帝国》 里那个插的管子就是神经, 你本身就有。 其实你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触摸到它。 我说这句话不晓得你们懂不懂? 你根本就无法知道。 所谓的你触摸到它, 都是神经信号传进去的, 是你的神经把这个信号输入到你的大脑里, 所以你确认你摸到它了, 你根据这个信号判断你摸到它了,你没有办法直接判断你摸到它,你是一个间接的过程,懂不懂? 那么这个桌子存不存在根本就不重要, 只要给你输入这个坚硬的信号,你就会觉得你摸到了一张桌子。 有些精神病人就是这样的。 这里没墙, 他非要觉得有一道墙, 他已经给自己输入了这个信号了, 他就觉得这里有道墙。 是不是?所以这个真实的存在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输进去的是什么东西。 大脑运作的机能就是这样的。 所以你们要是好好看《 黑客帝国》 , 它里面讲了很多关于佛法的道理。 真实的世界根本就不重要, 就是给你输什么信号, 你就什么感觉。 这个是输入系统。 第六识是判别系统, 对输进来的信号进行判别。 一摸这个东西, 觉得是桌子, 这个桌子就是一个判别。 是什么判别呢? 是我后天思维在进行判别。 其实我是获得的一个触觉, 是不是? 我获得的资料源头是一个触觉, 哪怕带着视觉,视觉和触觉两个吧, 但是我就判定这是一张桌子。 这种判定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我给它一个概念, 给它一个定义, 安立名相, 桌子。 但是这个桌子是大家约定俗成的。 然后呢, 你这个感觉其实不只是桌子, 你还有没说出来的话, 完整地表达你这种感觉是什么, 就是“我摸到了桌子” 。 你把“ 我” 字省略了, 因为我们经常会省略这个主体。 其实是我摸到了桌子。 对不对? 这个“ 我” 到底是从哪儿来呢, “我” 就是这个“第七意识” 。 这个第七意识就觉得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紧紧的抓住它, 生怕它不见了, 一辈子都抓住它。 它抓住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第八意识”。 它就把第八意识执着。 第八意识是一个资料库, 它既没有善,也没有恶, 它是一个完全客观的东西。 所有的信息从前五识进去, 经过这个流程都流到第八意识里面存起来, 通通存起来。 第八意识是一个无限大的硬盘。 无限大的硬盘就是说你把整个宇宙装进去, 它都绰绰有余。 把整个宇宙的信息装在第八意识里面也装不满。 它就往里面装, 就只管装, 储存, 不起任何辨别作用。 起辨别的是第六意识。 然后呢, 第七意识就觉得第八意识, 这个能装很多很多信息的东西, 就是“我” 。 第六意识做出的判断从哪儿来呢? 都从这个信息库里面来的。你为什么知道它是桌子? 因为你这个第八意识里面储存着有关桌子这个名相的解释, 它从里面索检了, 这就是桌子。 所以你们要懂得整个思维的运作过程,就是这个第八意识是怎么运作的。
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它会产生种种的念头, 是不是? 这些念头就叫“ 心所” 。正如我刚才讲的, 这个桌子有什么用途、 桌子好不好等等, 这都是心所。 他摸到了桌子, 不会光摸到桌子, 是不是? 他其实后续有很多东西, 他内心里其实还潜在着很多涌动的念头。 我们现在没有解释它。 比如这个桌子可以支撑我的身体,这个桌子可以放东西, 有这个桌子就方便, 没有这个桌子就不方便, 等等, 他后面有无数的分别念就涌起来了。 所以人的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 中国佛教搞了这个唯识宗以后, 给了它一个形容。 就是, 假设这是一个商店, 这五个人( 眼耳鼻舌身) 是干嘛的呢? 这五个人是“ 迎宾” , 管他什么人都往里面迎, 他们不管, 反正他们站在门口, 一有人他们就接进去了; 这个人( 第六意识) 是“ 店小二” , 是负责接待的, 来辨别这个客人会不会买不买东西, 是好是坏等等; 这个( 第七意识) 是经理, 经理控制着他( “ 店小二” -第六意识) ; 这个( 第八意识) 是董事长, 从来都不出来, 他是个白痴, 好坏善恶各种念头的没有, 只管记账。 做主的呢, 是前面这两个家伙( 第六识和第七识) 。 其中反应最快的是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一瞬间就反应过来了, 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店小二。 以上讲的是唯识宗里一个非常著名的偈语: 八个兄弟共一胎, 一个伶俐一个呆。 五个门前做买卖, 一个在家把帐开。
现在跟大家简单地解释了什么叫“受想行识” 。 “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实际上就是“ 受即是空, 空即是受, 想即是空, 空即是想, 行即是空, 空即是行,识即是空, 空即是识” , 一切都是空性的, 都是没有自性的。 我们讲呢, 即使是这么复杂的思维过程, 它也是没有自性的, 还是回到原来那个名, 就是无自性的。“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 就是这“一切的思维活动” 也没有自性, “ 物质” 当然也没有自性, 得出来这“整个世界都无自性” , 所以“五蕴皆空” 。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 在空性的境界里, 这些都是“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 因为生灭是分别念, 垢与净也是分别念, 在空性的境界里, 根本就没有这些, 这些都是幻觉。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不管你做了什么, 都是白做。 就是你生活在一个《 黑客帝国》 那种幻境里面, 它就是“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 你在幻境里面做再多,其实从来就没做过。 因为真实的你就泡在一个缸里呢, 那些都是你的幻觉, 当然都是“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 就是这个意思。 你要了解这个过程,就是这个意思。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在空性的境界里, 没有什么“ 色受想行识”这些东西。 “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 这里面又出来一个新概念, 这个新概念叫“ 十八界” 。 十八界和五蕴, “十八界” 是“详细版的五蕴” , “ 五蕴” 是“ 简略版的十八界” ,懂了吗? 我刚才讲了, 它对聪明人就讲“ 五蕴” , 对不那么聪明的人就讲“ 十八界” 。 十八界呢, 讲得更细一点, “根、 尘、 识( 六根、 六尘、 六识) ” 。
"尘” , 就是“ 外界输入的信号” 。 为什么有六尘? “ 眼耳鼻舌身意” 。 看到的一切颜色形状都叫眼尘, 跟颜色形状这种外形有关的信息都叫眼尘, 其实这种视觉信息都叫眼尘。 眼耳鼻舌身意, 就是六种不同的信息。 触觉的信号呢, 就叫身尘。 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 它们就是外界输进来的信号, 现在你其实根本就不知道外面是不是有一个宇宙, 反正跟你输入了信号。 根呢, 就是接收器。 “ 根是硬件, 识是软件” 。 我们的眼睛为什么能看见? 不是光有这个细胞, 有这个构造就行, 佛教认为还要有个眼识, 它才能看见。 比如说一个死人, 他眼睛的构造完全和活人一样, 甚至可以挖出来移植给眼睛坏的人, 对吧? 有人刚死就捐献眼角膜啊什么, 等于他的硬件没坏吧, 那为什么死人看不见呢? 因为没有眼识, 没有灵魂在里面。 就是没有软件, 光有硬件, 没有软件, 就看不见吧? 有硬件, 有软件, 如果不给你输信号, 你还是看不见, 给你眼睛蒙上, 你就看不见。 所以我们所有的对世界的概念, 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概念, 是这三个部分, 一个是“ 输进来的信号” , 一个是“ 接收的硬件” , 一个是“ 进行判别的软件” , 这三个东西都得有,这就叫十八界。十八界对资质比较差的人,他是不是比较容易明白一些?好像是容易明白一些, 对吧?
( 学员问: 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呢? ) 六根都是空, 因为六根本来就是清净的。 五蕴皆空, 当然六根也是空。 这个“ 空就是清净, 清净就是空” 。 ( 学员:就是不接受什么幻觉? ) 不是不接受, 你接受了不要紧, 你知道它是幻觉, 你怎么会对它起什么念头呢? 对不对? 你看见一个充气娃娃, 你把它当活人抱吗? 不可能。 因为你知道它是充气娃娃。 现在你已经了解这全部是幻觉, 你还会对它起什么念头嘛? 你就对它没想法了,这就叫清净。你要了解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幻象,一个输入的信号所组成的幻象, 你就对这个世界不起什么贪婪的想法, 愚痴的想法, 都没有了, 因为你知道它就那么回事而已。 是不是? 这样就叫“ 六根清净” 。是因为你的智慧了解了世界的本质, 所以你清净了。 之所以不清净, 是因为不懂它的本质, 就会执着, 就会有两种执着。
我们之所以不能了解世界的本质, 我们有两种执着, 一种叫“ 我执” , 一种叫“法执” 。 “法” 就是“存在” , 就是认为外面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宇宙, 有一个世界和“我” 相对的存在。 “我执” 呢, 就是我内在还有一个“ 我” 的存在。有我的存在, 也有世界的存在, 这就坏了, 一切的罪恶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有了你的存在, 你就要占有物, 占有外在, 因为外在是客观的, 你也是客观的, 你就要占有它。 懂了吧? 所以我们所有的烦恼是从执着来的。 执着有两种, 我执和法执。 我执, 就是我是独立存在的, 有一个独立的我, 就是有一个神我。 其实没有独立的你, “你”只是很多条件堆积起来的一个东西, 就像一只笔, 没什么区别。若干个零件凑在一起, 然后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 笔” 。 你的灵魂也是这么一个东西, 根本就没有一个独立的我, 这个独立的我是一种错觉。 法执, 就是有客观世界。 他们俩就要发生关系了, 对吧? 这个烦恼就从这儿来的。 如果客观世界没有, 独立的我也没有, 你还会有什么烦恼呢? 你就没有烦恼了。 这个客观世界呢,佛法认为就像《 黑客帝国》 里面母体造的世界一样, 本来就是假的, 根本就没意义, 连你自己都是假的, 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 你在那个世界里面有一个身份, 对吧? 那个身份就是“我执” 。 你觉得那个世界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真的,那就叫“法执” 。
学佛就是要打破这两个执着, 打破这两个执着就醒悟了, 就不再烦恼了, 因为知道那是假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相似的说法, 只是为了让大家懂, 包括讲那个电影也是为了让大家懂, 实际上这个本质, 要这么比喻来比喻去还是不能说明真相, 只能说是“近似真相” 。 “ 真正的真相” 是你“ 在修行里面才能验证” 。 “ 真正的真相” 是“离开语言描述的” 。 你要有语言描述就肯定不是真相, 是二道贩子。 语言描述的东西, 就像我们中国人讲的, 跟没吃过梨的人说梨是什么滋味,他永远也不知道。 你形容吧, 那个咬一口和你形容的是有差别的, 你只能形容。我们现在就是只能形容这个东西, 不能真的告诉你那个实相是什么, 我们只能说明一个近似的东西。
所有的经典都在告诉你一个近似的东西。所以说禅宗为什么讲不要经典呢?因为经典讲的东西是近似的, 不是真实的, 跟真实的有差距。 禅宗把它形象的称为是“指着月亮的手指”, 不是月亮本身。 有这个手指才好去找那个月亮, 是吧?没有经典也不行, 没这个手指你乱找不行, 有个手指一指, 你有个方向, 对吧?循着那个方向你能找到真正的月亮。 但是不要把这个手指当月亮。 有人就把经典死死地抱住, 这个就是错误的。 所以刚才讲, “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 这都是讲十八界。 “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这个是讲什么呢, 指“ 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这个东西, 你们现在就没必要了解。 十二因缘是一个小乘的说法, 讲人的一生怎么来的。 他怎么来的呢? 首先有一个东西投胎, 这个投胎的东西叫“ 名色” 。 名色是什么? “名是思想, 色是物质” 。 有一个思想和物质结合成一团的那个东西跑过去投胎了, 这个生命从这起。 然后受, 他产生了种种感受; 然后取,他认为这种感受好, 那种感受坏; 然后就由此产生了种种烦恼; 然后就产生了生老病死。 这是简单讲十二因缘, 就是这么回事, 讲一辈子是怎么来的, 一个循环,一个完整的循环。 所以,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这是讲十二因缘。
“无苦集灭道” 。 “苦集灭道” 是小乘佛法的四个概括。 释迦摩尼佛最早讲佛法, 他就讲这四个字, “ 苦集灭道” 。 “ 苦” 是什么呢? 就是告诉你这个世界是苦的。 “集” 呢? 集是原因, 就是为什么会苦。 苦是现象, 现象是苦的, 我们人生很痛苦。 “ 集” 就是告诉你为什么会痛苦。 “ 灭” 呢? 告诉你如果痛苦消灭了以后会是怎么样一种幸福, 就是告诉你幸福是什么。 “道” 就明白了, 对吧?“道” 就是达到幸福的道路, 就是道路。 释迦摩尼佛最早开始讲法就讲这四个字“苦集灭道”, 首先告诉你世界是苦的。现在我就问你们, 你们觉得世界苦不苦?( 学员: 苦。 ) 那你们都是大乘根器, 都可以学佛。 有很多人觉得世界不苦。 如果你觉得世界苦, 按佛法讲你就有希望了, 你就有解脱的希望。 如果你都不觉得苦, 你已经苦惯了, 已经苦到不觉得苦的地步了, 那你就麻木了, 就根本解脱不了, 连解脱的道路你都看不见。 其实要认识到苦是很不容易的! 你们虽然讲, 虽然回答了, 其实你们不知道。 因为这个苦呢, 我们刚才讲了, 有一个受的问题,是吧? 受是有三种的, 你活在世界上有三种感受, 有苦受, 有乐受, 有舍受, 你怎么能讲只有苦呢? 你不是只有苦, 你也有很高兴的时候, 也有很快乐的时候,很觉得幸福的时候, 那就叫乐受啊。 你有产生乐受的时候。 你要懂得为什么。 佛法告诉你, 苦受固然是苦, 乐受也是苦, 甚至包括那个中性的感受它也是苦, 懂了吧?
苦受当然是苦, 生老病死是苦这人人都知道, 不用说, 是吧? 乐受, 为什么是苦? 乐为什么是苦? ( 学员: 因为人会贪) 人会贪, 这个没有说到根本上, 贪不是坏的。 如果说这个东西是真的快乐, 你越贪就快乐越多, 对吧? 比如说, 一个单位的快乐, 你贪了十个那你就应该有十倍的快乐, 你贪一百个就有一百倍的快乐, 那你越贪应该快乐越大, 对不对? 所以他不是出在这个贪上。 佛法是非常智慧的, 加一个字你就明白了。 乐受是什么苦? “ 坏苦” 。 之所以苦是因为这种乐会坏掉的。 如果你认为你老公很好, 但你老公会和你生离死别的, 你越爱他,你生离死别的时候就越痛苦。 是不是这个道理? 这叫坏苦。 如果你特别爱一件衣服, 关键是这件衣服它不能永恒, 它坏了之后你就非常痛苦。 你特别执着的人、事、 物都会坏掉, 都是无常的。 你有多爱他, 现在有多幸福将来就有加倍的痛苦给你, 这就叫坏苦。 它是这么来的苦, 就是你的这个乐, 将来会变成你的苦。 现在你感受到的乐是假象, 将来是苦的, 你的结果还是苦。 无论你怎么搞, 最后的结果总是苦, 这就叫乐也是苦。
中性的感受也是苦,就是不苦不乐的感受都是苦,因为是行苦。舍受是什么?舍受是“ 行苦” 。 行苦这个不大好理解, 要有点智慧才能理解。 行苦的意思就是说, 是不由自主的, 所有东西都在不停变化, 你一样都抓不住。 马克思主义哲学说, “这个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 这个世界是无常的, 没有一样东西是由你做主的, 它不停在运行, 不停在变化, 没有一件东西你抓得住, 当然是苦。得由你做主, 它才有乐, 你都做不了主, 当然永远都是苦。 哪怕它是中性的, 它也是苦, 因为不由你做主。 就像你现在乘着一个小船在海里面飘, 这方向不由你做主, 你觉得苦不苦啊? 虽然东南西北都无所谓, 但是你还是苦, 懂了吗? 因为没有一样是你愿意的方向, 你根本掌握不了生活的方向。 这是行苦。 这就叫“ 苦集” , 产生这个苦的原因, 其实我们刚才已经涉及了很多, 它里面也能展开讲,但是小乘佛法讲的比较浅。 如果你从“ 五蕴” 去理解已经很深刻了。
“灭” 就是说, 其实这些苦是会灭掉的, 如果你有正确的方法, 它灭了之后就叫“涅槃” 。 “苦灭后的境界” 叫“涅槃” 。 所以涅槃不是死了, 也不是重生,是“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 才叫涅槃。 如果有重生那就有重死, 对不对? 有生就有死, 有开始就有结束, 那不永远循环下去了? 佛教是不要轮回,“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 就比这个重生的境界要高。 所以说“ 灭” 的境界就是涅槃, 涅槃是这样一个永恒清净永恒快乐的境界, 只能形容一下。 佛又告诉你,怎么才能达到涅槃。 这个东西就叫“道” 。 这个“ 道” 就是你要修行的方法。 小乘佛法最开始就讲“苦集灭道” , 所以 “ 无苦集灭道” 就是把小乘佛法那些都概括了。 像“五蕴” 这个概念是对世界比较高度概括的一种描述。
“无智亦无得” 。 其实当你了解真相的时候, 你并没有增加什么, 也没有减少什么, “ 不增不减” , 当然就无所得。 真相就是那样永远都在那里。 就像你们老看的那首诗, “ 见与不见, 他都在那里” 。 所以你就无智也无得, 但那个诗不是仓央嘉措写的, 是一个现代诗人写的。 仓央嘉措一共就写过 62 首诗吧, 都有翻译过来的, 可以看看民国的版本。 现在的人把很多歌词都算在他头上, 他是很冤枉的。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 如果你了解这些, 就心无挂碍。 什么叫无挂碍? 不再执着就叫没挂碍。 什么叫有挂碍? “ 我的心紧紧抓住一个东西不放” , 这就叫“ 挂碍” 。 你心上有负担就有挂碍, 有挂碍就不会幸福。 “ 心无挂碍” , 我什么都不执着了, 什么都不执着以后, 就达到那种自在的境界了, “观自在” , 是吧?
“远离颠倒梦想” 。 什么叫颠倒梦想? 我们一切的思想都是颠倒梦想。 你本来是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面, 你还要这样要那样, 那不都是颠倒梦想吗? 你在梦中说梦。 我们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 黄粱一梦” , 就是吕洞宾参加考试,考了三次没考过, 遇到钟离权来点化他, 钟离权给他一个枕头, 他就去睡觉, 结果在梦里面他就考中了, 还当了很大很大的官, 娶了很多老婆, 生了很多孩子,无比富贵, 最后一直到他生老病死, 结果这一梦醒了, 就觉得不过如此, 即使考中了也不过如此。 这就叫“颠倒梦想” 。 这个黄粱一梦的故事就能解释什么叫颠倒梦想, 就是我们这一辈子都在做颠倒梦想的梦。 “ 远离颠倒梦想” 就会“ 究竟涅槃” 。 你没有这些梦想了, 你就涅槃了。 到此, 《 心经》 的主体部分已经完了,后面不过是反复说这些道理而已。 主体的道理就是在我们前面讲的这些部分。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一个音译的, 翻译过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 简单讲就是“ 成佛的境界” 。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 就是智慧这种东西是最高无上的, 有智慧你才能了解这些真相, 但这个智慧不是我们通常讲的智慧, 而是“般若” 智慧。 这个智慧只指我们的“ 觉性” ,只有我们的“觉性” 才能觉察到世界的真相, 我们天然存在, 本来存在, 不生不灭的那个觉性。 那个觉性就叫做“佛性” 。 那个东西才能触及到世界的本质, 所以它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 我们那个觉性的智慧是至高无上的。 就是这么告诉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 在佛教经典里面有所谓的“ 五不翻” , 咒语是其中之一, 遇到咒语他就不翻。 为什么不翻呢, 不翻就有神秘感, 翻过来就不神秘了。“ 揭谛揭谛”就是“度了度了” , 就是“到彼岸到彼岸” 。 翻译过来念着就不好玩了, 是吧?“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 度到彼岸。 “ 菩提” 就是“ 觉悟” 的意思。 “ 度到彼岸去觉悟了” , 这个咒语翻译过来就是这样。 很多人瞎写, 无聊地写这个咒语有多神秘呀, 是外星人的语言也好, 是外空间的语言也好, 有很多人在那胡扯。 绝大多数的咒语都是有意义的, 如果不翻过来就念的比较有神秘感, 翻过来就念的没有神秘感, 所以就统统不翻。 只有极少数的咒语是纯粹的声音, 没有含义。 就像我们在集体加持时用的 “嗡阿吽” , 就是三个纯粹的声音, 没有含义。 但绝大多数, 百分之九十九的咒语都有含义。 所以一般经典最后的咒语就是对这个经典做个总结, 实际上就是告诉你们, “我们要用智慧把我们解脱出来, 解脱到彼岸” 。 要用智慧把自己解脱到彼岸, 就是讲这个。 好, 我们这个心经就简单讲到这里。

白话心经解释


白话心经解释


  白话译文: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 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 有人认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 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 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 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諦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諦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 的,心不执著於一切。 使自己及一眾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掛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為,妄想等等,终於达到寂灭无為的最高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 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磐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 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l

《心经》全文、解释


《心经》全文、译文解释




  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诃。

  白话译文: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 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 有人认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 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 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 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諦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諦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 的,心不执著於一切。 使自己及一眾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掛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為,妄想等等,终於达到寂灭无為的最高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 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磐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 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Tuesday, July 30, 2019

杜甫的古诗《饮中八仙歌》


杜甫的古诗《饮中八仙歌》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先是十年长安仕途不顺,后又经历安史之乱,一生坎坷。杜甫初到长安时写了一首古诗《饮中八仙歌》,这首诗将当时号称“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从“饮酒”这个角度联系在一起,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首诗是一首富有特色的“肖像诗”。首先写的是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贺知章,说贺知章喝醉后,骑马就像乘船一样摇来晃去,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弥漫着一种诙谐滑稽与欢快的情调,表现了贺知章旷达的性格特性。
其次写的唐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琎,李琎敢饮酒三斗才去朝拜天子,看到酒车就流口水,恨不得把自己封地迁到酒泉去。杜甫从李琎是皇族这一特点来写李琎的享乐心里与醉态,贴切真实。


接下来写的左丞相李适之,饮酒日费万钱,豪饮酒量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喜欢豪饮清酒因不喝浊酒,“避贤”语意双关,有讽刺李林甫之意,含有深刻的政治能容。
第四个写的名士崔宗之,风流倜傥的少年英俊,喝酒时睥睨一切,喝醉后玉树临风,写出了崔宗之的俊美与潇洒醉态。


第五个写的名士苏晋,一方面潜心学佛,长期斋戒,一方面又爱喝酒,经常醉酒,最终“酒”战胜“佛”,往往醉中爱逃禅。表现了苏晋的嗜酒,放纵无所顾忌的性格。
第六个是重要人物李白,李白和杜甫是好友,这几句诗就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经常醉眠于酒家,醉后更是豪放不羁,天子召见,都不理会,自称“酒中仙”。塑造了李白豪放不羁、不畏权贵、傲视王侯的艺术形象。


第七个是张旭,张旭善于草书,人称“草圣”,三杯酒后,绝妙的草书就会流出来,他无视权贵,不拘礼仪。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特点。
最后一个是布衣焦遂,焦遂喝酒五斗后才有醉意,高谈阔论惊动席间在座的所有人。重在渲染焦遂的卓越见识和雄辩口才。


整首诗读下来,可以看出诗中有主有次,有结尾,八个人物主次分明,从资格最老的贺知章,到接下来按官爵一直排到布衣焦遂,八人形象各有特点,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Sunday, July 28, 2019

Plant Paradox Review - Gundry MD vs. The China Study


SEM John Biggs

After suffering from year around terrible sinusitis and breathing problems and losing my sense of taste and smell also 20 some yrs ago, having 7 operations to remove nasal polyps in which all the various doctors had no definitive answers, everything they offered didn't work or caused other issues, taking medications ( prednisone ) helped get me to work, but then I was suffering side effects from them too. 24 yrs later and feeling like my days were numbered from now digestive problems also I decided to implement Dr Gundry's recommendations, desperately trying anything to get some relief. For the first time in 24 some yrs I can taste and smell without Drs help or meds or recent surgeries, even my surgeon has examined my sinuses with the scope and says the nasal polyps are disappearing on their own, my blood work shows inflammation factors are subsiding IgE count is coming down, my Drs are amazed. What troubles me is their are so many naysayers trying to shoot holes in Dr Gundry's theories, nonetheless after going on a lectin avoidance diet I am returning to normal. I do know this conventional Drs haven't come close to helping me to this level even with all the meds I use to take. Now it's just a dietary change no meds, and feeling much much better. Thank you Dr Gundry for bringing awareness to lectins, avoidance has changed my life👍 Call it fad or whatever you want it worked for me.
15

aziz sallam

I trust Dr. Gundry two weeks my type !! diabetes gone fasting ranging 97-123 . this means pancreas inflammation or B cells blocking gone without medication
7

NOY CLAYDON

There is plenty of evidence that legumes especially beans and whole grains are the highest source of lectins and relates to why white rice is generally favoured in rice growing countries in spite of the fact the whole grain rice has more nutrients. Also it seems there is good evidence that cows milk (casein A1 type) can cause immunological problems, supporting the experience of many that goats and sheep milk is more easy on the digestion and health. The information that rice and legumes can be pressure cooked is very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people with chronic health disorders Grundy reports that many ie a high proportion of people recover health after eliminating lectins from the diet and this was backed up by extensive blood tests showing cessation of immune (auto-immune) stress when lectins where withdrawn from the diet. Gundry has done a lot of research backed by patient responses and blood work over many years so to say his thesis is not backed by research papers is disingenuous. For the average person who is not suffering from a chronic disease that involves leaky gut then avoiding the main source of lectins that can damage the intestinal villi is all that is normally required as he indeed states. I must admit I shy away from his assertion to avoid most fruit and liken it to candy but do take on board that certain foods such as resistant starches e.g. sweet potatoes have special benefit. So Dr Grundy has provided us with valuable information it is up to us to take from that the positive aspects that will enhance our health. Looking at his information I never gained the feeling that he is steering us away for a largely plant based diet, if you feel that then just take from his information the positive points that gel with you. To engage in a video/talk that the modus operandi is to debunk in general Dr Gundry's work is typical human behaviour of failing to focus on the positive and examine the detail and comes from an emotional stance of protecting ones own beliefs !
20

Thanas Stefanis V

Always great when they cite a study that actually debunks their own arguments. Do they even read it themselves? Although i'll give m credit for at least citing any studies.
10

Julia Allen

He literally says "I eat beans almost everyday", and "You just have to cook them right" when he aired with Joel Kahn on the doctors. But on his website it clearly states that legumes are on the "forbidden " food list, and here he's claiming that it should be eaten sparingly. He can't even get his food recommendations right.
60


Hide replies

Red Pill Vegan

Julia GREAT point, I didnt even think to contrast that in this video... You’ve planted the seed :)
8

Julia Allen

I'm glad to help out! :)
3

S O N J A

Julia Allen wow...

Full Time Vegan

Lol I literally just watched the "seed planted" video

myflesh10

Julia, partly because he's a work in progress and that's why I like him. He's not like many who learn certain principles and then don't really ever veer away from them. Gundry references the Blue Zones a lot.
3

Douglas Wright

Yes that's true . And he also has no problem of changing as he learns more! Thats's a docor not afraid
6

myflesh10

Douglas, That's my kind of researcher, ever learning and growing
5

Tom Ward

Haha you’re taking the barrage of unclear nonsense Joel Kahn hit Gundry with seriously!

CARBSTRONAUT

He's like parts of the muslim community: willing to lie about what he actually beliefs.

Beck s

There's two different Gundry diets an intro and a life long. Dr Gundry's forbidden list is a temporary gut healing option. Once, in theory, your gut is healed you can re-introduce a lot of the forbidden foods, especially those that are easier to digest once pressure cooked. The reason Gundry eats Vegan 5 or 6 days a week and eats lots of beans is because he has already healed his gut. While a lot of what he says reeks of horse shit, I'm not surprised his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disease saw huge improvements when they're decreasing to a pseudo vegan, very easy to digest diet. Now imagine how good they would do if they went on an AID modified vegan diet, like McDougall has done for his RA patients.
1

Show more rep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