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以及他的作品《春江花月夜》能否“孤篇盖全唐”?
因为张若虚这个人……很虚。生卒年都不详,没有身份和历史背景可以先入为主。
诗词鉴赏有非常蒙太奇的一面,尤其是教材里的诗人。
盛唐对应豪健、南宋对应家国。在大部分时候,都逃不开时代的大环境。
唯独这首诗,诗以外的信息少之又少,可以讲是教材里面最“干净”的一首诗。和历史背景靠不上,单凭文本进行的纯鉴赏,对高中生而言,是很少训练的。
我还记得这首诗我是怎么讲的,就献丑复述一遍。
为了讲春江花月夜,我在板书上画了两个三角形金字塔
左边这个是 忠实反应世界、真情实感、和哲思,意思是诗歌的对象有这些方面。
举例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就是第一种,用语言来描摹世界。好比用佳能5D大广角拍风景,拍完再修修片,调下色彩饱和。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个就是诗人的真情实感。当然也有景物描写,加在一块就是被说烂了的四个字,借景抒情。
右边这个金字塔,是旧瓶子装新酒,套用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
分别是 温饱、亲情友情、爱情、自我实现、和悲悯。意思是诗人的自我需求在诗中的体现。
我们有一大批诗人,和一大批诗作,是被贬官以后写来的,比如韩愈的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里面有景物描写,有真情实感,表达的是韩愈被贬官之后的愤懑。是希望自我实现而不能的一种体现。
看图对应两边的金字塔,很容易画一条线。大部分的诗都能这样连成线。
但永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有些人能从小我跳脱,跃升大我。有些人能把感性提炼为理性。
对于这种金字塔尖上的诗,我们赞扬他有人文主义情怀,和理趣哲思。
比如杜甫。
他的诗有真情实感,也有景物描写,大家都学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写了秋高风嚎,写了饥馑困窘,但是,也写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从温饱,跳跃到悲悯,从金字塔基,越到了金字塔顶。
有些人不懂什么叫悲悯,姑且解释说,悲悯是一种拥抱全世界的情怀。我尽量想让学生们懂,于是举了九九消寒图的例子
九九消寒图是古人的一点小情趣。
意思是数九寒冬,冬天在屋里很闷,希望春天快点来。
就写着九个字,每天写一笔,一共是81笔,从一九到九九,正好把冬天就过完了。
一幅字写将近仨月,非常磨练心性。
我想让学生明白,如果是“庭前垂柳待春风”,只是个简简单单的拟人,柳树也希望春天快来。
但加上“珍重”,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像是在和老友聊天,面对面地说,你呀要保重,我们一起等春天快来。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感性讲完,我们再讲理性。
唐诗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最精粹,唐朝人基本把古代人能描绘的东西,能遇到的情感,都写进诗歌中了。庙堂的、市井的、豪迈的、幽怨的、高深的、俚俗的,什么样的都有。如果我生在五代,生在宋朝,我得愁死。唐诗把诗都写尽了,那后来朝代的人怎么办,难道就不写诗了么?
但还得科举,还得读书,还得硬着头皮往下写啊。于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石破天惊。
这是前几天我乐得拍桌子的一个回答,太牛逼了。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
陈可抒这位高手的回答是:
唐诗是“大风吹屁股,冷气透膀胱”,雄浑。宋诗是“板陡尿流急,坑深屎落迟”,义理。
宋朝人能写唐诗,唐朝人绝对写不出来宋朝人那个调调。宋朝人受理学禅宗影响,将诗的空间拓展了。从此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在诗这个狭小的空间中,他们突然学会了思辨。
唐朝人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朝人给你来个 青山元不动, 白云自去来。
唐朝人一看就傻眼,见都没见过。如果谁拿本《五灯会元》穿越到唐朝,王维孟浩然他们绝对瞎了。
毕加索的雕塑,《牛头》。自行车座加自行车把,一个有”理趣“的雕塑。
铺垫这么多,现在终于回到春江花月夜 ,为啥一句”孤篇盖全唐“,放在这首诗上面了?
因为这首诗既有理趣,又有悲悯,达到了理性和感性的双重高峰,又同时能完美融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这四句点破时空与永恒,上溯屈子《天问》,下又契合宋人哲思。像偈语,像宋诗,就是不像唐诗。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如果是游子今夜扁舟子,思妇相思明月楼,就完全没意思了。
谁家,和何处,就好比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那个珍重,
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就像”但愿人长久“一样,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希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没有悲悯心,是不会写出这样的句子的。
诗人在代人类思索,也在代人类受过。
春江花月夜,好比杜甫拿着《五灯会元》,这么比可能不准确,大意是这样吧。考据癖们,举了大量的史料,来证明这首诗在唐朝根本地位不高,因而水平凡凡,意思是谬赞了。对此我不敢认同,经验告诉我们,在当时并不受人重视的艺术,往往被后人所铭记。因为它太超前,太有活力,以至于越过了时代的藩篱。
闻一多正是站在新文化的角度,对整个中国的古典文学进行盖棺定论的立场上,发现了《春江花月夜》就是诗中的诗,就站在顶峰上的顶峰。一首诗既有先秦,融合唐宋,就已经跳脱了所处的时代,能变成几近纯粹的艺术,而仅仅用理性和美学就能够解读,这是绝大部分古代诗歌所不能具备的。
孤篇盖全唐,不在盖,而在孤。这就是这首诗让我急于想与同学们和诸位分享的原因。
分割线
————————————————
这两天忙着搬家,把宽带弄好发现得到这么多肯定,简直受宠若惊。
稍微补充两句,词不达意还请大家见谅。
“的确是高中语文的套路 ”
其实我不是高中语文老师,不太清楚他的高中在哪所学校念的。但我比较自负地讲,可能全国没有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是这么讲诗歌的,也不会有第二个语文老师这么讲《春江花月夜》。
“前面感性部分讲的真好,您的听课率肯定特高 ”
听到这么高的评价,真谢谢你。但实话实说,听课率并不高,不信你看那张照片,抬头的人并不占多数。
《春江花月夜》这节课是我的一节实习课,那时候我还在读文学系,实习结束需要上一节试讲课。他们班的语文老师给了两个篇目,一个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有一个是《春江花月夜》。我挑了春江花月夜讲。
老实讲,高中语文目前的境遇比较尴尬。一个班级喜欢语文课的永远是那几个人。文科班还好,到了理科班,可能语文课就是做题和补充睡眠的课。其实这并不是学生的责任。
哪怕是数理化的课程,我们也要强调,不能光做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能力。这个目标在语文课上也同样适用,有多少老师把语文课,硬生生地变成了文学史知识课和古汉语语法课,这样的语文课,我听了也要打瞌睡。
我记得当时我上完这节《春江花月夜》走下讲台时,他们班的语文老师走上前对我说,”你要是当一名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语文老师。“这句话直到今天仍然让我念念不忘。
假如我选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语文老师一定不会讲出这句话。因为这首诗太容易备课了,开头讲讲李白的生平和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再朗读一遍,把难字正音,名句画上,最后留作业背诵全文,下堂课考默写,在一片哀嚎中结束这节课。
这才是我们印象当中的语文课。
诗需要讲吗?
在我讲《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之前,我内心里一直是迟疑的。甚至想朗读三遍,下课算了。
因为没有一个难字,没有一句是需要解释的典故,张若虚也根本无从讲起,在唐朝那样灿若繁星的诗人中,他不过是个nobody。但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无论用何种方言,读起来时,那音节,那顿挫,那意向,谁都会觉得美的。
语文课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不恭敬地讲,这两条正是现在的国人无比欠缺的。
我不敢说自己是能人,但是我知道庸手的做法。讲古诗就不停地分析,赏析,这个字好在哪,那个字好在哪,把诗翻译成冗长的散文,就好像老师自己嘴里嚼着口香糖,拼命地描述草莓味多么香,橘子味多么甜,试图把自己嘴里的味道翻译出来,让学生也感同身受。可能吗?没吃过糖的人,听一万遍也不可能知道甜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岁小孩都会背这首诗,尤其是在早教如此流行的今天。但小孩子只是把它背下来了而已,机械重复。
也许某年某月某时,自己长大了,去旅游去爬山,登高远望的时候回想起这首诗。
突然感受到了一个唐朝人也能感受到的某种情愫。在千年之前的那个瞬间,日垂旷野,河走荒原,一个雄伟壮丽的盛世就要来临,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知乎上有个提问,问背诗背古文有什么用。对于那些背了很多诗,却不能欣赏的人而言,确实没用,既没有审美愉悦,也不如背单词来得有用。
所以《春江花月夜》,喜欢的人自然喜欢,一个好字足矣。当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人生感悟、美学追求和个人理想等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有了理解古人那一瞬间的能力,并达到神契合而为一的感动。简单来说,就是读好诗,听好歌的时候,汗毛立起来就对了。
现在我确实没有教语文的打算。谢谢大家给我这么多的鼓励,但是我心里并没有飘飘然。语文只是一个学科,在文理兼修的天才眼里,麦克斯韦方程和春江花月夜有着相同的美感。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这样的体验。
任你讲得天花乱坠,顽石该不点头还是不点头。
周华健的《泼墨》中包含了那些历史典故?
- 以下摘自百度问答【葡萄美酒夜光杯】《凉州词》的第一句,全诗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李白月】指李白钟爱月(名句”莫使金樽空对月“)。就像陶渊明爱菊(名句”采菊东篱下“)、周敦颐爱莲(名篇《爱莲说》)一样。
- 【张良椎】《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即张良雇力士椎杀秦始皇的事。
- 【司马相如上林雁】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他与卓文君”鸿雁传书“的典故。
- 【霍去病血染回】指霍去病于元狩四年(前119年)对匈奴作战”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的经典战役。此役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对汉朝的威胁解除了数十年。
- 【秣陵春、霸陵雨】都是指代离别。秣陵是南京的别称,秣陵春指《红楼梦》的家破人亡的结局;霸陵是汉文帝的陵寝。
- 【西陵空城拍潮水】西陵指杭州岳飞墓;空城指杭州城,因为金人一度”搜山检海抓赵构“,宋高宗逃离杭州,转道明州(今宁波)逃到海上,从而杭州城成了空城;潮水指钱塘江大潮。
- 【东坡笑】东坡自然是指苏轼。是苏轼与秦少游的故事。
- 【陈抟睡】陈抟是晚唐至北宋的一位道人,著有《指玄篇》、《观空篇》、《胎息诀》和《阴真君还丹歌注》等,并亲自实践,成为”天下睡仙第一人“。
- 【昆明池底照劫灰】指因为1894年圆明园为慈禧做万寿庆典而直接导致北洋水师战败。
- 【周文汉武】就是周文王和汉武帝。
- 【洛阳花】指牡丹,天下牡丹以洛阳牡丹最为著名。
- 【章台路】章台全名章华台,是楚灵王修建的楚国离宫,”完璧归赵“就发生在章台。
- 【一片分合魏蜀吴】指东汉末年,天下由统一变成分崩离析的三国(魏蜀吴),之后又统一于晋。
- 【战国策换种树书】《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所著,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各国攻守策谋;“种树书”语出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就是说从贵族或大官一下被撸成了平民,长期不得重用,只得归家种树教书。
-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 【武陵渔】出自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业。”
- 【兰陵破阵万骨枯】指东魏和西魏邙山大战事高长恭(后北齐立国后封为兰陵王)在西魏军阵中鼓舞士气,终于挽救了西魏军完全败亡的结局。
- 【刘伶醉】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好酒。
- 【王戎老】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寿七十有二。
- 【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斧劈皴,卷云皴、雨点皴、弹涡皴、荷叶皴,骷髅皴、鬼皮皴、矾头皴、解索皴,泥里拔钉皴;牛毛皴、马牙皴、豆瓣皴、刺梨皴,破网皴、折带皴、金碧皴、晴翠皴,直擦皴、横扫皴、没骨皴、乱柴皴,拖泥带水皴】这些都是山水画的技法,与曲名“泼墨”呼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