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幅書法——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
趙孟頫(1254-1322),元書畫家。匾其燕處曰松雪齋,自號松雪道人,又有鷗波亭,故世稱之曰歐波。曾號水晶宮。本宋及祖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五世祖秀安僖之子稱實生孝宗,賜第居湖州。仕元,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諡文敏。幼聰明,讀書過目成誦。為人才氣英邁,詩文清遠。工書、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而真、行尤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諸書第一。其書凡三變,初臨思陵,中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學李,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遂以書名當時而法後世。印度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畫入逸品,高者詣神。工釋像、山水、木石、花竹、尤精人馬。少時步武李思訓、王維、李成皆縑素渲染之筆。及壯,有唐人之致去其繼,有北宋之雄去其獷。他人畫山水、竹石、人馬、花鳥、優於此或劣於彼,孟頫悉造其微,窮其天趣,至得意處不減古人。作畫初不經意,對客取紙墨,遊戲點染,欲樹即樹,欲石即石。堂自題畫馬云:「我自幼好畫馬,自謂頗畫物之性。友人郭佑之堂贈余詩云:世人但解比龍眠(李公麟),那知已出曹、韓上。曹、韓固是過許,使龍眠無恙,當與之並驅耳。」能以飛白作石,金錯刀作墨竹,則又古人之所鮮能者。刻印與吾丘衍齊名,專尚玉筋,一洗唐、宋陋習。卒年六十九。有印史、松雪齊集。
《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冊頁 (五開) 水墨紙本
題端:松雪翁手書心經。丁巳十月,寒雲。鈐印:袌存、寒雲
題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文略。松雪道人奉為日林和上書。
題跋:松雪翁寫心經一卷,波磔婉妙,確為真跡。墨林藏印精而且多,又有神品小印,可知明代亦極鄭重。近世雖多見趙書,而真者百不一見。此冊舊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深自秘賞。踽廠印人長兄見而好之,知予喜搜古玉印鉨,因持秦玉「安官」白文小鉨與予相易。是鉨潔白通明,雕刻精潤,盤蛇作紐,美好無倫。投磚引玉,用自恧爾。己未端午,南屏佛弟子達曠謹跋。鈐印:袁克文、寒雲之印、達曠、安官
鈐印:趙氏子昂、松雪齋
鑑藏印:子京、子孫永寶、桃里、項元汴印、墨林秘玩、平生真賞、神品、退密、墨林山人、虛朗齋、項叔子、寄敖、子京父印、六藝之圃、項子京家珍藏、墨林生、子京所藏、神遊心賞、子孫世昌、墨林(半印)、墨林子(半印)、凈因庵主(半印)、子京(半印)、長(半印)、慎余堂書畫印、亳州何氏珍藏、蓮樵鑑賞、水部成勛、春和園鑑藏、蘭勝珍賞、蓮樵審定真跡、定光佛再世墮落娑婆世界凡夫、湌經養年、鑑古堂、趙之謙印、為五斗米折腰、阿農無恙、皕宋書藏、寒雲心賞、八經閣、綺麗飛騰、踽盦收藏、譚得、明衛、譚天祺印
說明:
1.此冊經袁克文題端並後跋。經項元汴、何溥、成勛、奕欣、王懿榮、譚踽盦、譚天祺、袁克文、張靜江遞藏。
2.通過《書學》的出版可知,戴季陶曾為此《趙松雪行書心經》作跋語九則。
3.戴季陶所作跋語中,第一則明確指出此冊彼時為張靜江先生所藏。
本件拍賣標的處於保稅狀態下
般若光輝 圓覺境界——趙孟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析
趙孟頫原籍大梁(今河南開封),為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因四世祖受賜居湖州,遂為吳興人。十四歲時,趙孟頫因其家世代為官亦入補官爵,並通過吏部選拔官員的考試,調任真州司戶參軍。入元後,忽必烈見趙孟頫才氣豪邁,神采煥發,如同神仙中人。讓他位坐右丞葉李之上。後一直受到元朝統治者的殊遇。延佑三年(1316),趙孟頫官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至治二年六月,趙孟頫病逝。後追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國公,諡號「文敏」。
趙孟頫其父趙與訔,字仲父,號菊坡先生,南宋末,官至戶部侍郎、浙西安撫使等職。閒暇時,不廢詩文翰墨,着有《賓退錄》。伯父趙與懃,字話舜,號蘭坡先生,嘉熙二年進士,嘉熙三年(1239)以尚書右司郎中,淳佑元年(1241)知婺州(浙江金華),濟糴百姓有功,官至樞密院都丞,以右文殿修撰奉祠。其收藏甚豐,據《雲煙過眼錄》載,趙與懃共收藏晉宋間法書184件,精稀程度可與權傾一時的賈似道比肩。堂兄趙孟堅,字子固,號彝齋,是宋末著名書畫家和鑑藏家。常用船載着書畫文物及紙筆墨硯,東遊西適,當時人稱其舟為「趙子固書畫船」。據傳他曾得五字不損本《蘭亭》。
趙孟頫是一位能力非常全面的通才,書畫詩印無一不精。他在書畫領域,提出了諸多獨到見解。在文人畫方面,他曾提出:「書畫本來同」、「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等觀點。奠定了中國文人畫的基礎。即主張:書畫同源,以書法入畫,強調繪畫中的文人氣質和韻味。以畫寄情,使文人繪畫在功能和層次上得到進一步深化。在師法傳承方面,他提倡「作畫貴有古意」、「雲山為師」。古意的提出,使書畫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頹勢,追求質樸自然的文人心性。以雲山為師,即要師法自然,強調了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克服南宋「墨戲」的陋習。後世對其評價極高。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元代盧熊說:「本朝趙魏公識趣高遠,跨越古人,根抵鐘王,而出入晉唐,不為近代習尚所窘束,海內書法,為之一變,後進咸宗師之。」可見力挽救兩宋時期的「尚意」書風的頹勢,主張學習晉唐法書。趙氏通過批評「近世」、倡導「古意」,從而確立了元代書法藝術思維的審美標準。這個標準不僅體現在書畫上,而且也廣泛地滲透於詩文、篆刻等領域。
趙孟頫在書畫的藝術理論和實踐中的成功,使其追隨者雲集影從。不僅有其友人高克恭、李衎,還有妻子管道升,兒子趙雍。還有一大批人,如唐棣、朱德潤、陳琳、商琦、王淵、姚彥卿,外孫王蒙,乃至元末黃公望、倪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繼承發揚了趙孟頫的美學觀點,使元代文人畫久盛不衰,。趙孟頫書畫詩印四絕,當時就已名傳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為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趙孟頫在詩文、音律、古物鑑賞等諸多方面都極為出色,只是被畫名所掩。宋亡後,趙孟頫、戴表元等人提倡學習李杜和韓柳的詩文風骨。使當時文壇的衰颯之氣為之一變。《岳鄂王墓》、《次韻左轄相公》等為其代表作。內容充實,風格勁拔,被世人廣為傳誦。元仁宗非常重視趙孟頫,曾把他比作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蘇軾。他曾着有《琴原》、《樂原》等音樂類著作。在《琴原》中詳細闡述了以「琴五調」調弦法為基礎的十二均旋宮法。元代私人收藏非常活躍,士大夫和書畫家都廣泛從事鑑藏活動。較著名的有趙孟頫、鮮于樞、郭天錫、柯九思、倪瓚等人。韓滉的《五牛圖》、傳周昉《紡車圖》(以上作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都曾入趙孟頫行篋。在元代內府收藏序列中,常有趙孟頫的鑑定、題跋。
更另人難以想像的是,趙孟頫也有很強的政治、經濟、管理才能。《趙孟頫列傳》中曾載:「帝欲使孟頫與聞中書政事,孟頫固辭,有旨令出入宮門無禁。每見必從容語及治道,多所裨益」。1287年,桑哥擢升為右丞相,上任後推動紙幣改革,發行「至元鈔」。此舉遭到趙孟頫極力反對。最後的結果也正如趙孟頫所料,通貨膨脹極為嚴重。到了至大二年,至元鈔已經毛如廢紙。公元1292年,趙孟頫任職濟南。期間簡政務、輕刑罰、重教育,與漢初的「與民休息」異曲同工。其中以「興學」為「首務而亟圖之」,一兩年時間,濟南一帶的教育狀況大為改觀,民風也為之一變。至元三十年(1293),濟南府所屬的利津縣建立了一座廟學,縣尹請趙孟頫題寫碑記,即《新修廟學記》碑(拓片藏國家圖書館)。
趙孟頫書法藝術分期:
趙孟頫提倡復古,主張學習晉人的姿韻和唐人的法度,從而扭轉南宋書法的頹勢。在反覆的臨習中,賦與書法自己的審美和理想,二者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就趙孟頫個人書法發展的歷程來說,一般的意見是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不過這三個階段,其間又互有交錯滲透,但基本上是這樣一個順序。
第一階段是其45歲之前。此階段存世的作品約二十件,主要作品有:草書《千字文》(33歲)、跋《曹娥碑》(33歲)、跋《保母磚》(34歲)、跋《大道帖》(34歲)、《歸去來辭》(44歲)。在《褉帖源流》題跋中,他說「余往時作小楷,規模鍾元常」;《哀鮮于伯幾詩》中也說「我時學鍾法,寫君墓志銘」,並指出《哀鮮于伯幾詩》是自己二十幾歲所書。趙孟頫在元貞元年所書《千字文》題跋中說:「仆廿年來寫千文以百數」,此時趙孟頫42歲。通過以上記敘可知,此階段由學習鍾繇、智永、禇遂良、徐浩等人。書法用筆古拙,結體的方闊取自鍾、禇,用筆的肥厚圓勁取自智永、徐浩。
第二階段是其45歲至60歲。仇遠說:「余見子昂臨《臨河序》,何啻數百本,無一不咄咄逼真。」《洛神賦》十三行,更是臨習一生,在逝世前一個月,他還為此《洛神賦》十三行題跋。在對二王的深入臨習後,形成了以二王為風範而又有鮮明個性的趙體。如:大德五年《赤壁賦》、大德六年《吳興賦》、大德八年《跋彩神圖》等。後又逐漸臨習李北海。在二王風神的基礎上,加入李北海的圓渾豐腴。點畫精美,入筆出筆的尖鋒不如之前明顯,而方圓兼備。線條上骨力不減,而血肉漸豐。結字上由健挺方闊,變為頎長健拔,給人以姿韻溢出於披拂間的感覺。
六十歲後,人書俱老,筆法縱橫隨意。鍾書的影響已經不見痕跡。書札任意洒脫,小楷精緻工麗,碑版莊嚴雄強。筆力深沉紮實,雄放中見洒脫,蒼勁中見精微。如《與中峰和尚札》、《光福寺塔銘》、《膽巴碑》、《酒德頌》等。
趙孟頫書法中的儒釋道精神:
宋元時期,禪宗以雪岩祖欽、高峰原妙、中峰明本為代表的臨濟宗,影響非常大。耶律楚材時期以佛教治國。趙孟頫與諸多佛教高僧為師為友。存世有趙孟頫致中峰明本書信有《致中峰明本尺牘》11封、《祖父之蔭帖》、《承教帖》、為中峰明本書《心經冊》等。在《致中峰明本十一札》、《心經冊》中,都清晰的看到趙孟頫自稱弟子,並用 「和南再拜」、「和南拜復」、「尊者尊前」等虔誠的敬語,明確的說明趙孟頫將中峰明本尊為老師。趙孟頫還抄錄臨摹了非常多的佛經,例如《法華經》、《金剛經》、《心經冊》、《洞玉經》、《道德經》、《陰符經》等等。其中《心經》最多,朱家溍《歷代著錄法書目》中,記載的《心經》就有十九件。他在《承教帖》中寫到「承教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之說,無他只是一個無是無非,無管無不管。」足見其深諳佛教中的頓悟、心神等思想。
元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主動吸收中原文化,除了對孔孟和宋明理學格外推崇,對於中國本土的宗教更是大力發揚。由開始的耶律楚材時期的佛教主政,到中期佛、道兩家主政,中晚期是佛、道、儒並存。所以趙孟頫一定會受到時風的影響。比如他的名號中,常有道人二字,如「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還有如「太上弟子」、「澄懷觀道」等印。
趙孟頫在追求「古意」的同時,把釋道文化所崇尚的「中和」之氣相融合。這種「中和」之美,又符合了中國傳統儒學的「中庸」之道。諸多方面的去粗取精,達到極致的平衡。沖淡恬靜的書寫狀態,使其書法作品華麗而不乏骨力,流美而不甜膩,秀逸中見清氣,質重中顯渾樸。
趙孟頫崇尚的「古意」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趙孟頫在詩歌、文學、書法、繪畫等領域提出「復古」的理論主張。「古意」中所指的「意」一方面指的是古人的思想趣味和審美風範;另一方面也強調藝術創作主體的審美、思想與古人之「意」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是相輔相成的。他在《自跋畫卷》中說道:「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所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 在《定武蘭亭跋》中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他的書法風格獨步一時,元代陸友仁在《研北雜誌》中評趙書:「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元此書」。故其追隨着不計其數。張雨曾說:「仆囊時侍趙文敏公學書」,元末高啟在《張貞居雜詩冊》中評:「貞居早學書於趙文敏公,後得《茅山碑》,其體遂變,故字畫清道,有唐人風格。」張雨的諸多作品,也能看到師從趙孟頫的影子,如:《發蛻庵詩札》、《淀湖社集尺贖》、《次韻閒止詩卷》等。明代王鏊評朱德潤書:「酷似趙孟頫,而條然風韻,甚有晉人家法。」1362年所書《錄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卷》,點畫、線條與趙書堪稱「酷似」。除以上二人外,還有俞和、鮮于樞、虞集、袁桷、仇遠、龔開等諸多人師學趙書。陶宗儀在《書史會要》卷七中,共列出243人,受趙氏復古書風影響。
此《心經》冊遞藏流轉:
此冊有譚踽盦題籤條,袁克文題端並後跋。歷經項元汴、何溥、愛新覺羅•綿億、恭親王奕欣、王懿榮、袁克文、譚踽盦、譚天祺、張靜江遞藏。項元汴對其藏品無疑是珍愛的,珍愛的表現之一便是在藏品上鈐蓋其大量的鑑藏印。如同其他珍品一樣,本件趙孟頫《心經》鈐印數量達到25枚。內有姓名字號類9枚,堂號類2枚,品鑑收藏類7枚,閒章類4枚,里居印1枚,訓誡祈福類2枚。而「神品」一印,的鈐蓋絕非隨意。在公私收藏中,鈐有「神品」一印的作品約75件。除一件仇英以外,全部為元以前的名跡。如王羲之《平安帖》、《平安何如奉橘帖》、王獻之《中秋帖》、歐陽詢《仲尼夢奠帖卷》、馮承素《摹蘭亭序》、褚遂良《臨王獻之飛鳥帖》、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等。葉梅《晚明嘉興項氏法書鑑藏研究》一書中,統計項元汴收藏趙孟頫法書作品為67件,無論是在項元汴的整個收藏體系還是元代這個時期來說,其對趙孟頫的收藏數量是居於首位的。
入清後,被何溥收入囊中。「慎余堂書畫印」、「亳州何氏珍藏」二印即為其藏印。在徐世昌所著《晚晴簃詩匯》卷六十一中載:何溥,字淵若,號謙齋,滿洲旗人。康熙辛丑進士,官邢部主事。殉難,贈去騎尉。着有《慎余堂詩集》。在北京故宮所藏朱元璋《大軍帖》、上海博物館所藏王原祁《仿古山水冊》、北京保利2016秋拍LOT4049仇英《唐人詩意圖冊》等作品上都有鈐蓋,且上下關係一致。「蓮樵鑑賞」、「水部成勛」二印或為愛新覺羅•綿億藏印(此印的考證請參閱北京保利2016秋拍LOT4024惲壽平《蔬果冊》文章)。此《心經》冊在李佐賢《書畫鑒影》的著錄中,記錄有「蓮樵成勛」一印,現冊中此印已被挖掉。「蓮樵審定真跡」下方有一方形挖補,大抵就是「蓮樵成勛」一印原來鈐蓋之所在。在北京故宮所藏劉松年《四景山水》卷上,亦有「蓮樵成勛鑑賞書畫之章」一枚朱文印。愛新覺羅•綿億(1764-1815),字鏡軒,號南韻齋。歷任管纛大臣、領侍衛內大臣、鑲黃旗漢軍都統等職。生平擅長騎射、性好學,誦漢文古今經史如流。精畫仙佛,古雅得唐王維、吳道子之遺風。尤擅書法,姿媚遒勁,綽有晉人風度,極為當世所推重。後又被恭親王收入囊中。「春和園鑑藏」一印,便是恭親王奕欣的藏印。奕欣在咸豐六年撰寫的《朗潤園記》中,詳實的記載了此園的位置、賞賜詳情,以及春和園更名為朗潤園的過程。此園是咸豐元年(1851)賜給奕欣。經修葺後,在咸豐二年御賜園名為「朗潤園」,故可推測,奕欣得到此冊的時間可能也是1851到1852年之間。在北京故宮所藏劉松年《四景山水》卷上,亦鈐有此印。在後紙袁克文題跋中有「此冊舊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一句,可知在袁克文之前,此冊歸王懿榮寶玩。《清史稿》云:「懿榮泛涉書史,嗜金石,翁同龢、潘祖蔭並稱其學」。凡書籍字畫、金石印章、錢幣瓦當,無不珍藏。與大收藏家孫毓汶也過從甚密。「蘭塍珍賞」一印不查,但此印在李佐賢所著《書畫鑒影》中已經存在,故可定為清代佚名藏印。
進入民國後,從後紙袁克文題跋「此冊舊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一句,可知王懿榮之後,便歸袁克文所有。後「因持秦玉安官白文小鉨與予相易」一句,可知譚踽廠用一方秦代白玉「安官」小印,從袁克文處換來了此趙書《心經》冊。此《心經》冊中袁克文題跋右側所鈐「安官」白文印,即為袁克文所提及的那方。此《心經》冊頁籤條為譚錫瓚手書。除自己用印外,亦有其子譚天祺印。袁克文與譚錫瓚、譚天祺父子關係莫逆。譚錫瓚精於制印,他曾為袁克文制印多方。二人在金石方面的交流頗多,袁克文還曾至譚錫瓚手札一通,因《董美人》不得,而食不甘,寢不安。若能割愛,當以文徵明山水小幀為報。譚錫瓚之子譚天祺還曾與袁克文相攜同游泰山,玉皇頂有民國三年袁克文手書刻石一方,記錄袁克文與易順鼎、張栻、譚天祺同登絕頂一事。文信書局《書學》第二期出版了此《心經》冊,在後面錄戴季陶所作跋語九則,第一則中稱此《心經》冊為張靜江所藏,張靜江字卧禪。第六則中有「卧禪老人以千二百番弗得之於海上牙人」一句,足見此冊之貴重。第一則中,「焦山石刻心經,亦背臨此本者也」;第二則中,「以苛羅綱目雕鋼等美術製版印行之,並遍贈與東西半球各圖書館、研究所、大學共藏之。印行之數多,保藏之地廣,其存在於世間之壽命自必較長」;第四則中「字字好,筆筆好,行行好,玉潤珠圓,銀鈎鐵畫,足稱國寶」,每一句都在說明戴季陶對此冊趙書《心經》冊的珍視。
此趙孟頫《心經》冊,也有着詳細的流傳記載。清代李佐賢《書畫鑒影》中,前兩件都為趙孟頫作品,此冊是第二件。民國時期,有正書局於1925年為此作專門印製過珂羅版單行本,即戴季陶所說的「以珂羅綱目雕鋼等美術製版印行之,並遍贈與東西半球各圖書館、研究所、大學共藏之」。1944年,文信書局又在其書法藝術類專業期刊《書學》第二期出版,戴季陶的九則題跋亦全文打印於後。建國後所出版的諸多《四家書經心》、《六家書心經》、《王羲之趙孟頫心經合冊》等諸多出版,均為此冊的影印。書畫鑑定界泰斗徐邦達先生在《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 壹》中也對此冊有詳細記錄。此冊還出版於《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法書全集》卷9,此書由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纂,王連起先生親自負責本卷的編纂工作。其在古代書法研究上的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2017年北京故宮舉辦趙孟頫書畫大展,此件《心經》亦收錄於故宮為此次大展而出版的《趙孟頫書畫全集》一書,在目錄中,有「真跡」二字,這二字也代表了故宮諸位專家學者的一致的鑑定意見。
趙孟頫《心經》冊賞析以及與遼博《心經》的比較:
關於上款人日林其人,在趙孟頫的文集和存世作品中,略有記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趙孟頫所書《二贊二詩卷》,其中一則為《太湖石贊》。上海復旦大學所藏明代萬曆刻本《松雪齋集》中,有《謝日林贈湖石次其韻》五律一首(海王村版本中,日林寫為石林)。二者可互相印證。《太湖石贊》,中「猗拳石」、「卷之懷、不盈尺」,描述了此太湖石有着拳頭狀的外形和不到一尺的尺寸。《謝日林贈湖石次其韻》是為答謝日林所贈太湖石而作,詩文中大讚此塊太湖石的玲瓏斑駁,用聲如磬來表現質地的堅實質密。用「曾聽法」和「不二門」來說明此石與佛家密切關係。《太湖石贊》與《謝日林贈湖石次其韻》所載的太湖石,極有可能描述的是同一件。而此件太湖石即來自「日林」。這也與日林為佛門弟子的身份完全符合。
在《獨孤本蘭亭十三跋》的第十跋中,有趙孟頫:「東坡詩云:『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學蘭亭者亦然」一句。二王的臨習並非易事,有人僅能得其皮,即字形結構的相似,陷進華麗、媚俗的深淵。趙孟頫不僅在「其皮」上達到結字、用筆的嫻熟,又深知古人之用意,達到心性、審美上的一致。此次上拍的為日林和尚所書《心經》,大約創作於趙孟頫四十五至五十五歲之間,是其臨習二王階段的登峰之作。此冊點畫、結字、章法無不源自二王,而超凡脫俗。布白疏朗有致,錯落跳動。每列間距恰到好處,通篇通達貫氣,又不致於離散。非常注重輕重、急徐的變化,同一列中,有的字粗拙濃重,有的字空靈纖柔,二者相互穿插,揖讓,使佈局富於變化和動感。結體遒勁姿媚,取勢自由,縱橫錯落,大開大合。雖然字字獨立,但牽絲映帶靈動活脫,呼應關照,筆斷意連。在相同字的處理上,絕不雷同。如第二開中的68字中,有11個「無」字。特別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一句,兩組重疊的「無」字,通過入筆的角度、線條的粗細、筆畫的簡省等諸多方面的變化,達到字字不同。這與《蘭亭》中的「之」字、《書譜》中的「乖」字有同工之妙。筆法純熟自如,下筆果敢自然,二王的用筆已經信手拈來。銳利的尖鋒入筆、出筆,鋒芒畢現,直逼蘭亭。處處能感覺到人到中年時殘留的鋒芒。線條中氣實足,提按、粗細變化較多,濃重的按筆,使其書法在蘭亭跌宕喜悅的基礎上,憑添一分莊重靜穆。在風神、結字、用筆上與此《心經》冊為接近的是《跋保姆磚帖頁》。出筆、入筆的尖鋒,牽絲映帶一氣喝成的通達,行筆的速度,都與此《心經》冊極為一致。與此作創作時間大體相當的作品還有:《致瞻民十札》、《遠遊篇卷》、《歸去來辭卷》、《洛神賦卷》、《柔毛帖頁》等。錢陳群在《致瞻民十札》中有題跋:「於秀麗中寓圓勁之勢,洵得右軍正脈」。何心山在觀趙孟頫為友人書《洛神賦卷》,稱孟頫書法與曹植文章同炳日月。以上二人的論斷,便是對此階段趙孟頫書法的精確描述。
遼寧博物館也有一冊趙孟頫《心經》。此冊檀香木雕花夾板,冊頁名《趙孟心經墨跡》。梁清標題籤條。後紙王穉登、張照、勵宗萬題跋,最後還有張照白描觀音、韋陀像各一紙。有乾隆五璽及《石渠寶笈》著錄。此冊是趙孟頫為中峰明本書,並謙稱為弟子。此冊之書法體勢修長,放縱洒脫。用筆方圓兼備,不燥不厲,穩重端莊。但與此次拍賣的《心經》冊相比,拍賣本明顯風神更飛揚舞動;體勢更挺秀端莊;下筆更肯定利落;線條更研麗滋美,使人感到撲面喜氣和蓬勃朝氣。
......
......
......
《二》
大德五年(1301年)作 行書《洛神賦》 (十七頁) 冊頁 (三十六選十八) 水墨絹本
說明:
1.此冊前三開六頁趙書已佚,由成親王永瑆補足。
2.劉統勛跋中「春和相國」傅恆(?-1770)字春和,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孝賢純皇后弟。乾隆十四年(1749)到三十五年(1770)任首席軍機大臣,占乾隆朝三分之一,堪稱首席軍機中的常青藤。清朝不設宰相,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後,朝廷權力由內閣集中到軍機處,首席軍機大臣,實際上相當於宰相。傅恆深得乾隆帝寵信。整個清代,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加於一身的宰輔寥寥無幾,傅恆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紫光閣陳列百名功臣像,傅恆赫然列居首位;曾兩度晉封為一等公,終乾隆一朝再無二人。
3.吳榮光(1773-1843),字伯榮,號荷屋、可庵,別署拜經老人、白雲山人,廣東南海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官福建按察使,調湖南巡撫,擢湖廣總督。精鑒金石書畫,收藏極為豐富。工於詩詞,精通畫理,能書善畫,尤擅畫花卉。着有《辛丑銷夏記》,編有《筠清館金石錄》、《歷代名人年譜》等。
4.宋葆淳(1748-1818),字帥初,號芝山,晚號倦陬,山西安邑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舉人。官隰州學正。游跡半天下,所至以詩畫名。長於金石考據,善鑑別;隸書、行、楷,皆入能品;山水得北宋人法。亦工篆刻。
5.英和(1771-1840),幼名石桐,字樹琴,一字定圃,號煦齋,索綽絡氏,滿洲正白旗人,隸內務府。乾隆五十八年(1793)進士。官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工詩文,善書法,幼時臨多寶塔,少壯得趙孟俯之神,後列劉墉之門,晚年兼以歐、柳,自成一家 。與成親王、劉墉併名當世 。曾主持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嘉慶十五年(1810)刻有《松雪齋帖》六卷、《英煦齋家刻劉文清公書》帖等傳世。
6.錢樾(1743-1815)字黼棠,浙江嘉善人。乾隆三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典陝西鄉試,督四川學政。直上書房。兩典江西鄉試,督廣西學政,累擢少詹事。嘉慶四年,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督江蘇學政。十年,擢鴻臚寺少卿,督山東學政。累遷大理寺少卿、內閣學士。
7.羅天池(1805-1866),字六湖,一字窪湖,廣東新會人。道光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雲南迤西道。工書、畫,精鑑賞,所藏甚富。書法初學董其昌,後得南唐祖拓澄清堂帖,遂專學王羲之筆意,小楷更精工。畫山水,亦由董入手,兼學米芾父子及元四大家,以至明文沈、清王惲諸家,與黎簡、張錦芳、謝蘭生被稱為「粵東四家」。 此冊羅天池所言「寶琴齋」為潘仕成室名。
潘仕成(1804-1873),字子韶,號德畬,室名天響琴齋、寶琴齋等。祖籍福建,世居廣州。先祖以鹽商起家,至潘仕成為第三代經營,成為廣州十三行巨商。道光十二年順天鄉試副榜貢生,官兵部。收藏金石書畫甚富。着有《海山仙館帖》。此《松雪洛神賦》冊或曾經其藏弆。
8.收藏印中「慶錫之印」的主人是耆英(1790-1858)之子慶 錫。耆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二弟穆爾哈奇第九子輔國公祜世塔後裔。歷任兵部侍郎,理藩院、禮部、工部、吏部、戶部尚書,八旗都統,步軍統領(又稱九門提督)。有「歷五部之權衡,掌九門之筦鑰」的盛譽。曾任熱河都統,盛京、廣州、杭州將軍,兩江、兩廣總督等封疆大吏。最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9.此冊曾經珂版印刷發行。
按語:在中國文化史上,趙孟俯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型人物。他善文學,精音律,長詩賦,通佛老,而書畫則尤能獨創新格,開一代風氣。其畫,則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無一不精;其書,則「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兼學力天資,精奧神化而不可及。」
此作書於大德五年趙孟俯四十八歲時,其時趙氏正在江浙等處儒學提舉任上,故自署書於松雪齋。結體寬博俊美,筆法圓轉純熟,洋洋洒洒一氣呵成而意態安詳。前人因其仕元至有「過為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的評價,其實,他作書圓厚灑落而內藴筋骨,此冊便是這樣,綽約飄舉中,時露俊爽,故能情韻俱勝,雅俗共賞。
從裝裱格局看,此作原似為手卷,後改裝成冊,並在流傳過程中遺失六頁,嘉慶十年,由成親王用工楷補足,一時名賢題之甚眾,復被吳榮光刻入《筠清館法帖》,可稱名件。
《三》
灤菊圖 設色紙本
元/清代御藏鈐印:(元代)[奎章閣],(清代)[石渠寶笈],[寶笈重編],[石渠定鑒],[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養心殿鑒寶藏],[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
歷代知名藏家鈐印:(潘迪)[履衡],[愜山],[澳叟]
(程琦)[程伯奮珍藏印],[可庵珍賞]
(安歧)[儀周鑑賞],[思原堂],(王泰)[仲交]等多組
說明:來源:元內府 奎章閣
元 潘
明 邢侗
明 王延世(明末)
明末清初 梁清標
清 安歧
清宮收藏 乾隆至宣統皇帝
程琦 東京
展覽:東京1917年,《宋元明清名畫大觀》,頁30
《四》
續書譜 手卷 水墨紙本
題簽:趙魏公書鄱陽姜夔續書譜真跡。戊子金秋佳日雲山子簡錦益署。
引首:拈管神馳。趙魏公書鄱陽姜夔續書譜真跡,神采奕奕,如見其人,誠可遇不可求之神跡也。戊子金秋簡錦益。
鈐印:掃月樓、大■草堂、簡錦益、逸之翰墨、趙氏子昂
收藏印:陳氏文物史館收藏章、大雅、徵明、悟言室印、陳君城、世寄之印、楊氏家藏、趙、陳志豪、吳寬原博、王問之印、霞軒
說明:此幅作品附帶紫檀畫盒。後有簡錦益雙跋。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吳興人,他出身趙宋皇族,青少年時值南宋滅亡,後出仕元朝,官至一品,連續為官五朝,四海聞名。可他的一生是在譏諷、內疚和矛盾中度過的。
而在藝術方面,他無愧是開一代風尚的人物。不僅通曉音樂,詩文俱佳,而且精於鑑定,收藏甚豐。特別是在書法與繪畫上有極高的成就,成為元朝書界、畫壇的領袖人物,其影響及於元四大家乃至明清一些大家。
後被世人稱為「趙體」的趙孟頫的書法藝術成就,乃是其善集各家所長,刻苦研習所得。他的書法用筆講究、結構嚴謹。後期書風更加老練洒脫,章體俱佳,觀後令人不能自已。
趙孟頫的《續書譜》,是其書法成熟時期難得的茗品,也是目前存世最為寬宏、洒脫老道、神韻俱備的佳作。其全篇結構、佈局、章法有序而謹嚴。行筆甚是婉轉流暢,結體骨肉停勻。由於這是其書法成熟、功成名就時的作品,書風變的蒼老而洒脫,筆力愈加深湛,結體、章法漸入化境。這幅作品被自明代以來的藝術大家和名人所收藏,明大家文徵明等不僅珍藏並給予高度讚譽。
披襟留連的「松雪體」書風
天津美術學院 劉金庫教授
趙孟頫(1254-1322)的本卷書法,28.3×241.5厘米,在其心無塵翳,指有餘閒時而書,並以虔誠之心,凝注精神於字裏行間,故能首尾貫注,一氣呵成。關於趙孟頫書《續書譜》的記載,最早的文字記載應該是明代趙宧光在其著作《金石林緒論》 中談到趙孟頫「作字無書法,如狂奔失路,無有不顛躓者。況出名跡,執柯伐柯,取則尤切。孫過庭自書書譜,趙孟頫書姜堯章續書譜,宋克書鐘王小傳,以及《墨池編》、《書苑菁華》數家所載,采其最要者名家補作,續為完璧。」而比較可靠的古人著錄中是明代王世貞的《弇州四部稿》 和清人孫承澤的《庚子銷夏記》 。在《弇州四部稿》的卷一百三十六、文部墨刻跋七十二首中的趙子昂雜帖有如下記載:「(趙)子昂續書譜,文賦精工之極,如花月松風,娟娟濯濯,披襟留連不能自已。」在《庚子銷夏記》第七卷中,孫承澤也稱讚道:「姜白石《續書譜》,其精義不遜孫虔禮,更得松雪翁書之,可誠三絕,其書以娑羅碑寫定武蘭亭,尤屬得意之作,王元美稱此帖精工之極,如花月松風,娟娟濯濯,披襟留連不能自已,誠有然者。」
經考,此卷在明代經文徵明(有「徵明」、「悟言室印」、「大雅」三印)文嘉(有「文嘉休承」一印)、吳寬(有「吳寬」、「原博」二印)、楊循吉(有「楊氏家藏」印)、王問(有「王問之印」)、高士奇(有「士奇之印」一印)等人收藏,大約是在明末清初時流入日本,清末為陳君城、陳志豪等人收藏,併入「陳氏文物史館」,有「陳氏文物史館收藏章」為證。此卷書法流傳有序,是件國寶級的文物藏品,現就其內容進行一番考證,並陳述其歷史與文物價值,以冀方家指正。
一、本卷的目鑒
本卷在明代經過著名書畫家吳寬、文徵明、文嘉父子收藏過,吳寬(1435-1504) 字原博,號匏庵,玉亭主,世稱匏庵先生。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宣德十年,明憲宗成化八年壬辰科狀元,入翰林,授修撰。侍講東宮。孝宗即位,遷左庶子。累官至禮部尚書。明代詩人、散文家、書法家。工詩文,善書。作書姿潤中時出奇崛,雖規模於蘇,而多所自得。文徵明是人人都熟悉的明代四大書畫家之一。
本卷上的「楊氏家藏」印是楊循吉的收藏印。明代文學家楊循吉(1456-1544)字君卿,一作君謙。吳縣(今屬江蘇)人。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授禮部主事。因病歸,他結廬於支硎山下,以讀書著述為事。明武宗駐蹕南京,召他作《打虎曲》,又作樂府、小令等,不授官而視他為俳優,他以此為恥辱,不久辭歸。嘉靖中,曾獻《九廟頌》和《華陽求嗣齋儀》,晚歲落寞,更潔身自好。
其後由王問收藏,王問(1497-1576),字子裕,號仲山,無錫人。明代畫家、詩人。自幼聰慧,9歲能詩文,喜繪畫。後就學於邵寶創辦的二泉書院並拜其門下。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舉。嘉靖十一年會試中式,未參加殿試即回無錫繼續讀書。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進士。初授戶部主事,監徐州倉時管理有方,後調南京兵部任車駕郎中。其時倭寇常犯境,他預先招募民間英武者作好防範,並給予豐厚餉米,有人因此向兵部告發,他毫不畏懼據理力爭。後又調任廣東僉事,赴任途中因故棄官回鄉,終養其父。從此淡泊仕途,留戀湖山林泉,在無錫寶界山麓建湖山草堂,長期隱居。30年不履城市。嘉靖三十三年同秦翰、顧可久、華察、王石沙等重修惠山碧山吟社,結詩社於其間。王問畫名大於詩名。所畫山水、人物、花鳥皆精妙,風格獨特。其書法筆力遒勁,自成一體。
所以,此卷的流傳過程大致是從經吳寬、楊循吉、王問這三位明人之手,到近代的台灣陳志豪、陳君城的陳氏文物史館的收藏,後由台灣國學大師簡錦益題簽、題跋的。
另外,在明代末年應當是由趙孟頫本族的大書法家趙宦光收藏的,經考,此卷上的「趙」字印,為明代趙宦光之印,趙宦光(1559-1625)字凡夫,一字水臣,號廣平,太倉(今江蘇太倉)人,國學生。是宋太宗趙炅第八子元儼之後,宋王室南渡,留下一脈在吳郡太倉,便有了晚明時期吳郡充滿人文色彩的趙氏一族。作為王室後裔,趙宧光卻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吳中。他兼文學家、文字學家、書論家於一身。其祖父趙汴是進士,父親是位隱士,著有《說文長箋》、《六書長箋》、《寒山帚談》、《牒草》、《寒山蔓草》等。他最擅長書法,其篆書堪稱一精,志趣不凡,被人稱為「高士」。他專門撰寫了一篇《寒山志》,以留後人。
此卷書法在清代時流傳到日本,後由台灣望族陳家收藏,並由台灣國學大師簡錦益題簽、題跋。
二、趙孟頫的二本傳世《續書譜》
今天傳世的趙孟頫《書姜夔續書譜》共有二本,一本是約在明代流入日本的節抄本(下文稱「節抄本」),此本趙氏所書只有姜夔《續書譜》的「總論」、「真書」、「用筆」三個部分,發表在日本大正壬戌(1922)年刊印的《名人書畫選粹》(日本大同書會出版)中,彌足珍貴。今天有劉永平家藏的趙孟頫行楷書《續書譜》法帖刊本,可資研究。此刊本卷尾署「至治元年九月十日過吳門,書與顧善夫友契,子昂」,後鈐有「趙氏子昂」印,卷未有項氏、董氏、楊氏等收藏家的鑑賞印記,可知明代此卷尚在中土,不知何時流入日本。而今回歸祖國,可謂海內孤本,珍若拱璧。另一本為全抄本,即為本卷(下文稱「全抄本」),計有姜夔《續書譜》的「總論」、「真書」、「用筆」、「草書」、「用筆」、「用墨」六個部分,可視為全本。因為在姜夔《續書譜》中,全文共有十五個部分,而作為書法家的啟蒙教材《續書譜》,被喻為書法入門之必讀教材,其中有「總論」、「真書」、「用筆」、「草書」、「用筆」、「用墨」等六個部分可視為全本,這是本書的精華所在,頗多獨到之言,內容精闢。
《續書譜》為南宋著名書法家、理論家姜夔的書法理論著作,進一步闡發唐代孫過庭的《書譜》所述書法理論而有所研討,議論精到,用志刻苦,素為書家所重。近代學者鄧散木作《續書譜圖解》,認為:「此乃書法學習必讀。」並說:「姜白石的《續書譜》,用通俗的散文格調,將《書譜序》的精意,歸納起來,作了具體介紹,再結合自己的實踐,對真、行、草書的書寫和學習方法、技巧以及用筆、用墨、結體、臨摹等的各個方面,都做了科學分析,還舉很多例子來作說明,說理淺顯,不作高論,所以它不是空洞的理論文章,而是《書譜序》的註腳,又是《書譜序》的發展。」給予《續書譜》以充分的肯定。
姜夔(1163-1203),字堯章,南宋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曾隱居浙江武康,與白石洞天為鄰,因號白石道人,又號石帚。其活動時間正逢秦檜當國,一生不仕,往來於鄂贛皖蘇間,卒於杭州。他精於音律,工詩詞,其詩風格高秀,詞尤精深華妙,清空峭拔,音節文字,冠絕一時,對南宋風雅詞派甚有影響,被清初浙西詞派奉為圭臬,甚至比擬為詩中的杜工部。著作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絳帖平》、《禊帖偏旁考》、《續書譜》等。
《續書譜》是其所著的書法理論著作,《四庫全書提要》云:「是編乃其論書之語,曰《續書譜》者,唐孫過庭先有《書譜》故也。」可知姜氏此書,乃是進一步闡發唐代孫過庭的《書譜》而為。當代學者朱友舟先生,對流傳至今的《續書譜》的版本進行了整理得出,有《百川學海》咸淳本、《說郛》本、《百川學海》弘治本、《格致叢書本》本,根據百川學海本編成,存在一些誤字、脫字的現象的《叢書初編本》,《王氏書苑補益》崇禎本、《佩文齋書畫譜》本、《四庫全書》本、鄧散木《續書譜圖解》本、傳趙孟頫節抄本,共十種版本。
其中,有關趙孟頫的「節抄本」,馮亦吾先生在其《<續書譜>解說》中,進行了這樣的闡釋:「趙氏手書《續書譜》,據其跋語謂:『至治元年辛酉(1321)九月十日過吳門書與顧善夫友契。』屬款為『子昂』,加蓋趙氏子昂印章……文尾有此印章。至於此卷收藏,有明代著名收藏家項子京珍藏以及董氏,楊氏家藏之章,歷歷在目。可信此卷乃趙氏真跡。」馮先生認為趙孟頫此段書跡為真跡,是趙為其相交四十餘年的契友顧善夫所作。
「趙氏將此卷書與顧善夫友契,蓋善夫是孟頫的老友,相交已有三十來年。在延祐五年(1318)九月,趙氏在所畫《重江疊嶂圖》上題款云:『善夫副使一日過余,出長素索畫,意欲老懶為辭。善夫語甚婉,色甚和,且有三十年之友誼,焉可卻也!余憶壬辰歲在集賢院時……』按趙氏於至元二十九年壬辰(1292)正月孟頫進朝列大夫,任集賢院直學士。可能與顧善夫同在集賢院,已成好友。如果從書贈手卷《續書譜》之時為一三二一年……和顧善夫偕同在集賢院一二九二,他們已有約四十年的友誼了。」
他又根據任道斌《趙孟頫系年》記載推測,「趙孟頫由於夫人管仲姬疾作,奉旨還吳興故里於延祐六年(1319)四月二十五日離大都,五月十日,還吳興。一三二一年九月十日過吳門,這是非常重要的資料,因為《系年》一書中,至治元年八月十二日松雪翁為中上人作墨竹。冬十月十五日趙孟頫書《嘉興路資聖禪寺長生修造局記》。但是缺九月的生活記載。因此於此卷至治元年辛酉(1321)九月十日過吳門書《續書譜》,贈予顧善天,則成為填充空白的重要文獻,蓋見此卷的可貴。」「趙氏此卷,有明代項氏、董氏、楊氏等收藏家的印記,故此卷明代猶在中國。可是這份壽石之後的法帖,卻是從日本傳來,此帖刊於日本大同書會於大正壬戌年出版的《名人書畫選萃》中。我國尚無著錄,故此帖已成海內孤本,……公之於世,一睹松雪翁晚年書法的風采。明代文學家宋濂云:『(松雪)公晚年書天機逸發,出入右軍、大令間,實為妙筆。』此評最為公允。趙孟頫書此卷時,已將近八十歲高齡,而天矯縱橫,瀟酒跌宕的風貌,令人欽慕,洵為『松雪體』中不可多得壓卷之作。」
由此,馮亦吾先生對此卷趙本的年代進行了斷代認為其為晚年八十歲高齡的作品。很明顯,這個判斷是錯誤的。趙孟頫一共只活了六十八歲,怎能是其近八十歲高齡的作品呢?明顯有誤。
1、日本刊印之「節抄本」考證
日本刊印的節抄本,比較明確的是:趙孟頫於至治元年辛酉(1321)九月十日過吳門,書《續書譜》,贈予顧善天。
顧善夫,是活躍在元代大德年間的一個書家,名信,字善夫,晚號樂善處士,崑山(今江蘇崑山》人。元大德初年,為浙江軍器提舉。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謂:「(顧)信以能書稱,從趙文敏公游,得其書,必鐫於石,作亭匾曰『墨妙』,晚年號樂善處士。」關於顧善夫的書法史料中很少有記載,馬宗霍《書林藻鑒》亦末輯錄,故無從考證其書之來龍去脈。
現根據黃善淳先生的《趙孟頫年表》可知,元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趙孟頫在吳興為顧信作畫。到了延祐五年(1318),趙孟頫仕於大都(今北京)。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書二體《千字文》。二十九日,將前日所書《千字文》贈崔晉。是月,顧信(善夫)刻《趙孟頫與顧善夫書》四札。並是年所刻趙孟頫書《蘭亭》、《歸去來辭》、《樂志論》、《送李願歸盤谷序》、《行書千字文》、《淮雲通上人化緣序》、《淮雲詩》、《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等,成《樂善堂帖》於太倉墨妙亭。如果從1280年算起至書寫「節抄本」1321年時止,趙、顧二人已經交往42年了,要是根據明代大學者李日華的說法,可以驗證這是正確的。另外一個佐證是傳世的《顧善夫書金剛經》(見《中國墨跡經典》之《顧善夫金剛經》,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與國家圖書館藏元顧善夫摹勒吳世昌鐫刻的《趙松雪書太上玄元道德經》初拓本,是傳世趙文敏公書小楷法帖中的珍稀拓本。該帖為經折裝,一冊,25開,黃綿紙濃墨擦拓。
現根據日本刊印的「節抄本」,與本卷「全抄本」做一對比,前者是大字行楷書,而後者是小字行楷書,落款都是「子昂」,這說明是趙氏的精心之作,且節抄本是在趙孟頫去世的前一年所書,而本卷書寫的時間則另行考證。趙孟頫於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十六日,逝於浙江吳興。
2、本卷「全抄本」考證
本卷第一部分「總論」中「豈真知書者哉」這句日本「節抄本」中缺「真」字,本卷則不缺。第二部分《真書》中「朋字之斜」里的朋字兩卷書寫各異,差別較大。「此又有王子敬之風」一句中「全抄本」中少「有」字,「變化多端」一句中的的「變」字兩卷書寫差異較大,原文中「有翩翩自得之狀」中的「狀」字,日本「節抄本」寫為「勢」字。第三部分《用筆》中「雖小楷而翰墨灑落」此句中的「雖」字日本「節抄本」寫為「以」字,本卷則為「雖」字,原文「數百年間,人爭效之。」一句日本刊印本徹底遺漏,本卷漏「間」字。原文「偏旁清勁可喜,更為奇妙。」一句日本「節抄本」漏「更為奇妙」四字,而本卷則有,通過兩個版本相重合的部分的仔細比較,我們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這兩個卷本有明確母本與子本的關係,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從歷史遺蹟的現存觀來看,趙孟頫手書的《續書譜》應該比刊刻的刻本更具有歷史價值。
本卷趙孟頫《續書譜》,題簽為:趙魏公書鄱陽薑夔,讀書譜真跡。戊子金秋佳日雲山子簡錦益署。引首為:拈管神馳,趙魏公書鄱陽薑夔讀書譜真跡神采奕奕,如見其人,城可遇不可求之神跡也。戊子金秋簡錦益。並鈐蓋印:掃月樓、大□草堂、簡錦益、逸之翰墨、趙氏子昂。其後又有簡錦益雙跋。此卷的收藏印有:吳寬、原博、世寄之印、楊氏家藏、王問之印、霞軒、陳志豪、陳氏文物史館收藏章、大雅、征明、悟言室印、陳君城。
簡錦益,台灣桃園縣人氏,1944年生,書畫家,獲教育博士學位。台灣東海大學教授、書畫家、國學大師。
此本趙孟頫所書的姜夔《續書譜》,是否為趙孟頫的真跡,是否也是其晚年的書跡?今天的學者們曾對趙孟頫書法的風格分期轉變進行了總結,趙孟頫的書法時期大致分為:
四十五歲前書稱為早年。早年趙孟頫主要是學鍾繇、智永、褚遂良、徐浩等人。其用筆古拙、結體方闊,是學鍾、學褚的;其肥厚圓勁、捺筆特重,則是受智永、徐浩的影響。
四十五至五十五歲稱為中年,此時趙孟頫追二王風範逐漸形成具有其鮮明特徵的「趙體」,此書體用筆講究,結構嚴謹,功力深厚,且骨肉勻亭,輕靈婉轉,珠圓玉潤,常給人以姿韻,溢出於披拂間的感覺。此時期代表作有大德四年為盛逸民書的《洛神賦》、大德五年的《赤壁賦》、大德六年的《吳興賦》、大德八年的《跋彩神圖》、大德九年的《縱扇賦》、大德十年的《玄都壇歌》等書。直到至大元年,這期間雖也有變化,如結構的日趨穩妥合理,筆法的日趨精美完善。可謂是以平和心寫雍容字,有意地泯滅結字的造勢誇張和筆畫的鋒芒顯露,達到了不即不離而風規自遠。完全廓清了宋人書的影響,基調都還是姿媚圓活的。
中晚年間,五十五至六十歲稱為中晚年。至大初筆畫豐肥,皇慶延祐初則瘦硬蒼勁。排比越細越可以發現問題。這時的字,雖掩有眾長,卻機杆自出,有天衣無縫之妙.的特點:之後,其審美意識的改變引起風格的變化,其書日趨剛健挺拔,筆也漸漸提起,遒勁超過了姿媚,字形也由方闊化為碩長。最明顯的作品是《蘭亭十三跋》,為管夫人代筆的三通書札以及《崑山懷雲院記》、《湖州妙嚴寺記》、《珊竹公碑》等。這個時間雖然不長(三、四年),卻是趙書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階段。
六十歲以後,趙孟頫人書俱老,雖然依舊保持着用筆的精緻、結體的嚴謹,卻更富於變化。這時的字,筆力深沉紮實,筆勢雄健放縱,顯得蒼勁老到。但即使是雄放為主,其姿致洒脫依然。這正是二王書風的神髓,《膽巴碑》、《酒德頌》、《絕交書》可以看出這個特點,臨終前的《與中峰和尚札》、《光福寺塔銘》、《方外交疏》也能看出這個特點。
首先我們觀此卷的結體,結體並不象早期作品的方闊格局,如趙孟頫的《褉帖源流》,而是吸收了柳公權的體式形成偏於碩長的形式,但造型並不誇張,字體偏於瘦硬蒼勁,很明確應屬於趙孟頫中後期作品。此圖與至大三年(1310),《蘭亭帖十三跋》的用筆和結體上雖然有些許的相似之處,均結體欣長,用筆舒展,但可以看出《續書譜》筆力更富力量,靈動地提筆書寫,兩本相較,明顯是《續書譜》不僅力度剛健又更加的靈活富於彈性,應較《蘭》本更晚些。那麼有可能便是中晚年皇慶延祐年以後的作品,由此我們將要對比此時期流傳下來的作品,如延祐1314年《楷書•跋韓滉的五牛圖》、延祐1316年的小楷《道德經卷》、延祐1320年的《小楷•杭州福神觀記》。
延祐1314年的《楷書•跋韓滉的五牛圖》與此卷最為接近。首先是結體均碩長,舒展,其次是偃仰的姿致,最重要的是其富於彈性有不失力度的運筆形制。再對比1316年的小楷《道德經卷》與1320年的《小楷•杭州福神觀記》後兩卷其用筆的力度與筆法更加的接近,但體式上不如《續書譜》富於變化,其姿致雖洒脫,但已不見《楷書•跋韓滉的五牛圖》與此卷《續書譜》的偃仰媚姿,而是趨於端莊工穩,這樣既避免了筆法成熟後的過分奇崛,也避免了字體過分挺拔開張後帶來的剖筋露骨,而形成了一種中和雍容之美。
本卷趙孟頫書寫的時間推定延祐年(1315)左右的作品,是其中晚年所書。其有幸流傳具有雙重價值,其一,流傳下來的姜夔《續書譜》的版本價值,共收錄了《總論》、《真書》、《結體》、《草書》、《用筆》《用墨》六個部分,其版本的價值較傳趙孟頫節抄版本,則更加的彌足珍貴。其二、此作品為其中晚年向晚年的過渡作品,其洒脫偃仰、富有變化的姿致是流傳至今此階段最為成熟的作品。
三、趙孟頫書寫的本卷價值
關於趙孟頫(1254-1322),董其昌稱其為「為元人冠冕」,時人陳子振更在其詩集序錄中寫道「墨妙當今亞子昂」,雖然趙孟頫並未接受,但不可否認的是趙孟頫在元代藝壇,乃至整個封建王朝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先鋒的地位。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趙孟頫多才多藝,修養深湛。他擅詩文,能詞曲,元成宗把他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蘇武。他的繪畫,論者以為「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擴」,開創了元代新畫風。他的書法主要學 二王,並參以李邕,風骨秀麗,獨樹一幟,跨越兩宋,直接晉唐,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極大,人稱「趙體」。趙氏諸體中以正、行、草書成就為最突出,楷書尤為宋人所不及,元代碑刻多出其手,書跡傳至今日的頗多。著名的有《三門記》、《妙嚴寺記》、《膽巴碑》、《福神觀記》《仇公墓誌》《汲黯傳》《蘭亭十三跋》以及《續書譜》等。
首先,本卷的歷史價值,本卷有明代著名收藏家吳寬、文徵明等人珍藏以及董氏、楊氏家藏之章,歷歷在目,可信此卷乃趙氏真跡。本卷書法是趙孟頫由中晚年向晚年的過渡作品,其洒脫偃仰、富有變化的姿致,在其書法作品中十分少見的,其文物價值非同一般。
其次,本卷書法是趙孟頫人書俱老,信手拈來,筆到法隨,變化多端,誠如文徵明所說:「妙絶可愛,趙書傳世頗多,此其第一帖也。」 本卷開篇還相對謹慎,筆筆認真,均至中段則逐漸放開手腳,行筆迅速而不失蒼勁,跌宕起伏,極具變化。全篇雖楷、行、草兼雜,又不時以章草之捺筆變換其勢,但轉承自然,渾然一體。從中驗證了王世貞所說的:「文賦精工之極,如花月松風娟娟濯濯,披襟留連不能自已。」與孫承澤言「以娑羅碑寫定武蘭亭,尤屬得意之作之精妙。」這在其它趙氏的書法當中,還沒有如此評價之高的。
最後,要談的一點是在趙孟頫眾多的傳世書法作品裏手書姜白石《續書譜》算是比較獨特的一件,它的獨特不僅僅是因為這件作品本身的不常見,還包括他的書寫內容的特殊,除了作品本身反映出的書家晚年書風的特徵,最為重要的是從書寫內容我們可以窺見趙孟頫對姜白石書學思想的繼承關係。這點則彌為珍貴。
附:本卷與《四庫全書》版之原文比較:( )里為漏的,[ ]里為寫錯的,『』為原文里沒有的。
◇總論
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於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圓勁古淡,則出於蟲篆;點畫波發,則出於八分,轉換向背,則出於飛白,簡便痛快,則出於章草。然而真草與行,各有體制。歐陽率更、顏平原輩以真為草,李邕、李西台輩以行為真,亦以古人有專工正書者,(有專工草書者),有專工行書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或雲,草書千字,不抵行(草)十字;(行草十字),不如[抵]真書一字。意以為草至易而真至難,豈真知書(者)哉!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妙]矣。白雲先生、(歐陽)率更書訣亦能言其梗概,孫過庭論之又[甚]詳,可參稽(之)。
◇真書
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神)妙,無出『於』鍾元常,其次則王逸少。今觀二家之書,皆瀟洒縱橫,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書,類有科舉習氣。顏魯公作《干祿字書》,是(其證)也。矧歐、虞、顏、柳,前後相望,故唐人下筆,應規入矩,無復魏晉飄逸之氣。且字之長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齊,孰能一之?謂如「東」字之長,「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 字之密,畫多者宜瘦[疏],少者宜肥,魏晉書法之高,良由各盡字之真態,不[而]以私意參之耳。或者專喜方正。極意歐、顏;或者惟務勻圓,專師虞永。或謂體須稍扁,則自然平正,此又有徐會稽之病。或雲欲其蕭散,則自不塵俗,此又有王子敬之風,豈足以盡書法之美哉!(真書用筆,自有八法,)吾嘗采古人之字,列之(以)為圖,今略言其指: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橫直畫者,字之骨體,欲其豎正勻靜,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晉人挑剔,或帶斜拂,或橫引向外,至顏、柳始正鋒為之,正鋒則無飄逸之氣。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後遒,草以折而後勁,不可不知也。懸針者,筆欲極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繩。若垂而復縮,謂之垂露。故翟伯壽問於老米曰:書法當何如?(米老)曰:無垂『而』不縮。無往『而』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後能之。古人遺墨,得其一點一畫,皆昭然絕異者,以其用筆精妙故也。大令以來,用筆多失,一字之間,長短相補,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於成體之後,至於今『世』尤甚(焉)。
◇真書用筆
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低]右低[高],不欲前多後少。歐(陽)率更結體『雖』太拘,而用筆特備眾美,雖小楷而翰墨灑落,追蹤鍾、王,來者不能及也。顏、柳結體既異古人,用筆復溺於一偏,予評二家為書法之一變。數百年(間),人爭效之,字畫剛勁高明,固不為(書法之)無助,而晉、魏之風軌,(則)掃地矣。(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勁可喜,更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則俗濁(不除),不足觀。故知與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草書
草書之體,如人坐卧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一切變態,非苟然者。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 右軍(書)「羲之」字、『「深字」』「當」字、「得」字、「慰」字最多,多至數十字,無有同者,而未嘗不同也,可謂所欲不逾矩矣。大凡學草書,先當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章草等,則結體平正,下筆有源。然後仿王右軍,申之以變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轉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自大令以來,已如此矣,況今世哉!然而襟韻不高,記憶雖多,莫湔塵俗。若風神蕭散,下筆便當過人.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屬連。累數十字而不斷,號日連綿、遊絲,此雖出於古人,不足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雖復變化多端,而未嘗亂其法度。張顛、懷素,(規矩)最號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謂得長沙三味,草書之法,至是又一變矣。流至於今,不可復觀。唐太宗云:「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惡無骨也。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徐還疾,忽[或]往復收。緩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鋒『則』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鈎環盤紆,皆以勢為主。然不欲相帶,帶則近『於』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痴。以捺代\,以發代辵,辵亦以捺代,惟丿則間用之。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
◇用筆
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此皆後人之論,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橫直勻而藏鋒;錐畫沙欲其)無起止之跡;(壁坼者,欲其無佈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矣。故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數樣。一點者欲與畫相應;兩點(者)欲自相應;三點者有必有一點起,一點帶,一點應;四點者一起、兩帶、一應。
《筆陣圖》云:「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便不是書。」如口,當(行草時,尤宜)泯其稜角,以寬閒圓美為佳。「心正(則)筆正」,「意在筆前,字居心後」皆名言也。(故)不得中行,與其工也寧拙,與其弱也寧勁,與其鈍也寧速。然極須淘洗俗姿,則妙處自見矣。大抵要執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知]執。又作字者,亦須略考篆文,須知點畫來歷先後,如「左」「右」之不同,「刺」、「㓨」之相異,「王」之與「玉」, 「示」之與「衣」,以至「奉」「秦」「泰」「春」,形同體殊[異],得其源本,斯不浮矣。孫過庭有執、使、轉、用之法:執為長短淺深[淺深長短],使為縱橫牽掣,轉為鈎環盤紆,用為點畫向背。豈苟然哉!
◇用墨
(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潤以]取妍,以燥[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取)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予嘗評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則(緩)來,舍之則急往,世俗謂之揭箭;好刀按之則曲,舍之則勁直如初,(世)俗謂之回性;筆鋒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後,已曲不復挺,又安能如人意邪?故長而不[無]勁,不如弗長;勁而不圓,不如弗勁。紙筆墨,皆書法之助也。
(歲次於2009年12月25日寫於津門一山齋)
《五》
致宗元總管札 冊片 水墨紙本
釋 文 宗元總管相公尊親家坐前。孟頫幸甚,得托姻契。第以貧家,凡百不能如禮,諒惟知我,必不瑕疵。奉別以來,無非傾企。沿途河凍津窪,備極艱難,十一月七日方至濟南。領累苟安,皆出巨芘。濟南山水之勝甲于山東,但官事煩冗,略不得暇,至今未能一游。拙婦附伸。
說 明:1.此札當是趙孟頫39歲時在濟南路總管任上給常熟季宗元的私信。據《常熟縣誌》載:(季逢昌)子淵,字宗源。元大德初授登仕郎。博雅好古,凡器物書畫,一經品藻,真贗立見。趙文敏孟頫愛敬之,遂與締姻,簡札往來,子孫世藏之。
2.1996年3月紐約佳士得拍賣會20號拍品。
《六》
至治元年(1321年)作 行書中峰禪師《勉學賦》並序 手卷 水墨紙本
說 明 是卷經羅天池、潘仕成、何犖舊藏,並刻入潘氏《海山仙館藏真續刻》中,卷後附《海山仙館藏真續刻》拓本。
1.羅天池(1805-1856年後),廣東新會人。字六湖,一字窪湖。道光六年(1826)進士。官雲南迤西道,落職歸,居廣州。工書、畫,精鑑賞,書畫顯有盛名於時,與黎簡、謝蘭生、張如芝共稱「粵東四大家」。
2.潘仕成(清道光間,19世紀),祖籍福建,世居廣東番禺。字德畬、德輿。道光十二年(1832)貢生,官兵部侍郎。後經營鹽務、洋務,並承辦海防和軍工業,遂成巨富。性好藏書,與伍崇曜、康有為、孔廣陶並稱「粵省四家」。館中收藏金石、書畫、古籍甚豐,被譽為「南粵之冠」,道光中輯刊《海山仙館叢書》。
3. 何犖(1888-1959),字映南,號公卓,廣東雷州嘉樂園村人,曾任廣東省會公安局局長,1959年病逝於台灣。何氏嘉樂園的收藏,有一部分是海山仙館潘仕成處的散佚。
按 語 中峰明本是元代非常有影響的大禪師,他一生苦修,深究佛學,著述甚多,追隨請法者上至帝王,下及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皆對他頂禮膜拜,敬重有加。趙孟頫及其夫人管仲姬與他兒子趙仲穆都是他的弟子。管仲姬去世,趙孟頫多次寫信請中峰下山主持超度法事,信中哀毀之情及對中峰敬仰崇敬之意十分真摯感人。他給中峰的書信,至今還流傳多件,皆可見二人交誼之密切。趙孟頫還經常向中峰請教佛學,中峰為他專門寫了《金剛般若略義》。此《勉學賦》亦是中峰重要的著述之一,談「本具」與「參學」的關係,認為真參實學才是破生死,斷煩惱,登菩提,出三界,致光明之要途。趙孟頫至暮年猶謹謹抄錄,他對中峰的敬意直透於字裏行間了。誠如王文治在卷後如此說道:「趙文敏書中峰此賦,心閒手和,中鋒獨運,是其得意書也。」據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六載,《趙子昂勉學賦並序》卷後有卞士華及文嘉長跋,為此卷所無,是趙氏另書一卷,還是卞、文二跋遭後人割裂移作他用,則有待今後之發現了。
《七》
行書《昨日貼》 鏡心 水墨紙本
題識:昨日甚望足下過此,而竟不來,何耶?二物共作廿五定,若可,翼取至為荷。專遣馬去奉屈,望枉顧,專等,專等,孟頫再拜!子方協律仁友足下。
收藏印:乾隆鑑賞、石渠寶笈、信天主人、黔寧王子子孫孫永保之
《八》
行書《仲長公理樂志論》 冊頁 (九開) 水墨紙本
題識:文略(《仲長公理樂志論》)。右仲長統之言,如此以余觀之,生□□處,進退莫不有命存乎其間,豈人力之所為哉,如為此論可也。子昂。
鈐印:子昂、松雪齋圖畫印
題跋:(一)文敏平生規矩右軍,即大令中實不伏此榮,都從《聖教》、《蘭亭》分出,而微參北海嶽麓,余也袖中一辯香端焉。曾南禮刑侗恭跋。(二)趙文敏書少時從唐人張從申入手,浸淫於李栝州,故筆畫遒健,天骨開張。中歲得定武蘭亭學之,直入山陰堂奧,睥睨當代,書家奉為圭臬,此《樂志論》骨肉調和,縱橫跌宕,真如天馬行空,不受羈勒,有無垂不縮之妙。與句容崇禧萬壽宮記筆法正同。雖無年月,定於六十以後所書,惜小有殘缺,然吉光片羽,足稱墨寶,況首尾尚存數百字乎。前有吳梅村印,後有刑太朴跋,皆足為是冊增重。端甫寶藏此冊,雅擅書法,朝夕展玩,其得力實未可限量也。辛未正月褚得彝。(三)趙孟頫行書仲長統樂志論,自跋中有弦外音,知其為思歸寄意而作,故其書遒勁穩健,法度嚴謹,中具率性開張之勢,宜乎褚竹窗謂天馬行空也。堪為後世學書者楷模。自明至今,印跡斑斑,流傳有緒,其名最顯者 ,有刑侗,字子願,著名書家才,明萬曆時與董其昌、張瑞圖、米萬鍾齊名才,刊刻有來禽館發帖行世。本帖末來禽館鑑定真跡,即其手書。又吳偉業,字駿公,著名文學家、書畫家,開首有其鈐印。項源字漢良,清干嘉時著名收藏家,因與項元汴同姓,故室名小天籟閣。冊中新安項芝房考藏書畫私印是其所鈐。褚得彝,字松窗,近代著名金石考據學家,精於篆刻,於此冊評價極高,更使此增光,藏者珍重。歲在丁亥清和月,楊新識於京華。
《九》
常清凈經 手卷 水墨紙本
款識 大德八年正月廿二日吳興趙孟頫書。
鈐印 趙氏子昂(朱)
鑑藏印 吳廷之印(白)文徵明印(白)貞山(朱)
題跋 右趙魏公所書《常清凈經》卷。魏公書法上追晉人,此本尤其得足者。唐時公卿大夫遺老子
氏者赤牘稱曰尊師旨,稱曰弟子,蓋當時之制,而亦以尊其道也。魏公好師古也,文震孟
云:魏公早年學書專法思陵,及入仕後,與鮮于公往還,始宗二王,故中歲書猷多婉媚,要
亦其人蘊藉風流韻勝於骨,故運腕翩翩,神情酷肖,或遂疑其雙鈎廓填也,文衡山精於鑒
賞,其停雲館法帖將此刻入,知為翰墨之貴品矣!用卿吳廷。
鈐印 吳廷(朱)
《十》
書札六帖卷 手卷 紙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