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5, 2019

金刚经解读

金刚经解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解】此乃经题,梵语译文。金刚喻自性,般若喻智慧,波罗蜜喻自性之玄妙,由此岸
到彼岸之殊胜。题之意为:本性妙智慧到彼岸。亦可译作:由修自心到见性证菩萨之
途径(这里〖经〗通〖径〗
修道证果的过程,是由此岸到彼岸,由有到无的过程。有道是:念经不如解经,解经不
如悟经,悟经不如无经。念经是文字般若,悟经是观照般若,无经是实相般若。有是此
岸,无是彼岸。
金刚喻自性。自性是什么呢?自性就是自己的本性,灵觉,又叫本来面目。孔子曰:
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本性由天赐,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清净无为,
万法具足。但红尘众生,住五浊恶世,因六尘所染,物欲所蔽,血心用事,自性被污被
遮,灵觉不现,所以才有修道一事。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读】此经是中国南北朝秦姚时期,深谙释佛三藏正法、被称为人师的鸠摩罗什翻译
的。
【解】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共分十二部。经藏诠心法,律藏阐戒律,论藏辨邪正。
说明:此金刚经分三十二品,是梁武帝儿子梁昭明太子所分,一千多年了,一直沿用至
今。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会集说法,由此起因)如是我闻。
【译读】如此这样,我闻得大道。
【悟解】如是我闻,是佛经开头的通用语,是经之题眼,是经之中心。如,如如不动;
是,这个,这里〖如是〗形容大道,生天生地生万物之真道,在天谓道,在人谓性。
我,真我;闻,听到了,明白了。〖我闻〗形容我由〖这个〗闻到了天地之真道,〖这
里〗见到了自己的真如本性。读经之人,若能悟到佛说的真理,就能明心见性,就是〖如
是我闻〗,即我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译读】那时,佛在舍卫国道场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众弟子,说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悟读】佛经的话,大多言在此,意在彼,所以要悟,才能见真。一时,佛传道之时,
亦是佛弟子闻道之时。舍卫封存,佛所住的地方,这里形容自性所居之处。祇树给孤独
园,本是孤独长者所捐,却是形容自性所居之四周环境,有如紫竹林中观自在〗之意。
〖千二百五十人俱〗更有奥妙:我们可想而知,说法该不止一千二百五十人到会吧?
该不会每次法会都一样的人数吧?一理化二气,二气生五行,得道在十方。此数目实际
是形容各种因缘成熟,万事万物圆满,正是师徒契机之时。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
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读】那天吃饭时间到了,世尊穿上大衣,手捧饭钵,去舍卫大城化缘。佛在城中依
次化缘之后,返回住处。吃过饭,收拾好衣钵,洗了脚,铺好座垫,开始静坐守玄。
【悟解】着衣,穿大衣,表示佛对众生的恭敬,印度出家人在入皇宫见国王,升座说法
和乞食时必着大衣。乞食,即化缘,佛本可不食,为了亲民,为令众生种福田,得福报,
不食而食。洗足,示弟子改毛病,去恶习,光明自性。
读此段文字,觉知佛亦平常:乞食作福田,收衣息劳累,洗足离尘缘,敷坐入禅定。
用言谈,般若自现,因为法在日常,道在目前。
【注】如来十称号为: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
人师、佛、世尊。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善现长老,启请师训)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译读】此时,一位叫须菩提的长老,与诸比丘,围绕在世尊周围。只见他从座位上
起来,袒露着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向世尊行礼,然后十分恭敬地对佛说。
【悟解】须菩提,又名善现(善于发现之意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德高而年长,故称
长老。袒肩长跪表恭敬,双手合十表一心不二,道在此间。
须菩提聪慧过人,又受佛指点,解空第一。在此金刚道场请佛说法,为的慈悲度众生。
这部文字金刚经便是佛与须菩提的对话内容。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
【译读】真是难得的机会呀,世尊!如来最善于教菩萨们守护好自己的心念,最善于吩
咐叮嘱菩萨们如何用功修行。
【悟解】如来,指释迦牟尼。诸菩萨,即各位菩萨菩萨们。菩者,觉也;萨者,性也。
菩萨即自性觉悟之人,所以凡能发菩提心的众生都是菩萨,自己菩萨,自在菩萨。希有,
少有,难得之意。须菩提借此难得的机会启请佛训。
如来以救度众生脱离苦海这一大事因缘来到世间作佛,能随时以般若智慧护持菩萨,使
菩萨自身清净,不起妄念,还以善巧方便咐嘱菩萨,让其功劳果圆满,早成正觉。有缘
遇得佛出世,此等众生菩萨是善根深厚,机缘成熟才有的佛缘啊!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
【译读】世尊,那些具有善要、懂得要修行的善男信女,往往能发无上正等正觉之菩提
心。阿耨多罗,无上之意;三藐,即正等(是法平等是正等);三菩提,即正觉(法法
无我是正觉);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即佛心
善男信女发菩提心之后,如何住于菩提不退转如何降服颠倒狂妄之心不受世俗邪念
所干扰,不被尘世物欲所污染,得以离色离相,开悟见性。须菩提的问题正是佛在此经
中所要讲的中心问题,心完全契合,心心相印。修道唯心,古时唯心,今时依旧唯心,
所以须菩提的问题亦是我们当代修行人的问题。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提,善咐嘱诸菩萨。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译读】佛说,好啊好啊须菩提,正如你所说的那样,如来一向善于维护垂念菩萨们,
善于叮嘱托咐菩萨们。你们现在仔细听着,我当为你们讲说
【悟解】修道修心,学佛降心。众生能否作佛,全凭一颗心,故曰〖我心即佛〗。须菩
提一发问,就问应如何降服其心,住于菩提心,此问正合佛意,两个〖善哉〗,说明须
菩提与佛配合默契。佛曾赞叹须菩提:汝善得我心,善会我意,如汝所说,皆不错谬。
所以佛当下应允:你们仔细听着,我当为你们解说道之真谛,法之妙理。(谛:真谛、
妙谛之意)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唯然,世尊,
乐欲闻。
【译读】无限诚信佛法的善男信女,如果你们有了追求无上正等的菩提心愿,应该如我
讲的这样守护好真正的佛法,如我讲的这样降服那不时产生的虚妄之心。须菩提说,
的,世尊,我们都喜欢听你说法。
【悟解】应如是住,即应住如是。住,守护;如是,如如不动之真心、自性,亦称道心,
佛心。能守护真心,便除了妄心,即是降服其心。唯然,是这样,须菩提得佛指点,
领神会。愿乐欲闻,指心愿迫切,乐意听佛说法。
此段文字之中心是两个〖如是〗。前一个〖住如是是守护好道心;后一个〖如是〗
是说从此处降服妄心。〖如是〗是心法,是禅宗以心印心之妙法。佛说: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佛称之为教外别传,弟子迦叶第一个得此法。此法便
是正法,是直指人心之法,即〖如是〗之法,得此法就得道了。当然得道后还得修道、
证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大乘之法,正宗无二)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
【译读】佛告诉须菩提,各位菩萨大菩萨,你们应该如此这样(或于〖此处〗)来降服
自己那虚妄之心(或来制止那些不正确的心念)
【悟解】摩诃萨,梵文音译,意为大菩萨。如是,如这样,如这个,方寸福田,真如宝
地,至善之所。应如是降服其心;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此句就是佛为弟
子密传本体,密付本心。前边说了,〖如是〗是如如不动之真心,是自性,是道,佛传
的就是这个。
慧能六祖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何能简捷。学佛修道之人必须先度已,再度人,
有降服了自己的心,住如是,才能以正法教化众生这就叫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真正
的菩提之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
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译读】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诸如依卵出生的、母腹受形成胎的,或因潮湿孳生的,
所依托凭业力化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或是有思想的、无思想的,甚或排除妄念的,
或妄念不尽的,等等一切生命,我都能使它们清净永恒,出离生死苦海,而达到涅槃彼
岸,即进入光的世界,回归无的怀抱。
【悟解】无余,无烦恼、习气、妄想之剩余。涅槃,梵语音译,指圆寂,灵性归空时,
寂灭清净,一切烦恼妄想尽皆空灭除,唯有涅槃妙心现前。灭度之,意为使它们寂灭清
净,出离生死苦海,到达彼岸。涅槃又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前者指涅槃后仍
存有心念,是罗汉的境界后者指圆寂后再无一切心念,是佛的境界。月慧菩萨说:
余涅槃已到了最上境界,超生了死了;到了究竟之地,圣凡无分了;到了纯清之所
生不灭了。
佛如是寂灭度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其神通与威力不可思议,无法以语言文字来形容;
〖如是〗之真如自性之神通与威力亦不可思议,无法以语言文字来形容。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译读】如此这样,我虽然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可事实上并没有什么被众生灭
度。
【悟解】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因为众生须〖如是度,自性自度。众生生来无,生死
本来寂灭,迷时则有,悟时则无,如睡里做梦,梦里有无数众生,醒来一个不可得,
知梦幻是空。
修行之人,众生(这里指心中一切妄念)灭度后,唯有菩提心现前,扬眉瞬目,均显禅
机,却无踪迹;守护好〖这个〗,色相不起,依此修行,自成道理。这就是正觉。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读】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持有我的相状,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
生不老,无生无灭的相状,那就不是菩萨了。
【悟解】我相,自我色身,有我相则有生老病死,身不空。人相,你我他,张三李四各
有分别,则有恩怨爱憎,心不空。众生相,因众缘而生,范围很广,男女老少,花草树
木及各种妄想杂念,性不空。寿者相,有寿命长短、生灭相状及各种相状的生续不断,
法不空。此四相中,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因我而生,舍了我,还有什么众生相、寿
者相?还有什么物相、法相?如果把假我丢了,真我自然回归,立马见性。

请记住,有相性迷,无相性现。迷失佛性则有生灭,有生灭便是众生。所以佛说,有四
相,即非菩萨。反过来,无四相,便是菩萨了,因为迷性见相,离相见性。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菩提妙行,不住色相)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
布施。
【译读】再次,须菩提,菩萨于一切法,应无所执着,行无相布施。
【悟解】布施分内外两个方面。中国禅宗流行一句话:放下就是布施。人在红尘,最难
得的是放下。放下即是丢开,一切丢开,自性清净,所以又有放下即菩提之说。此为内
布施,外布施又分财施、法施、无畏施等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所住,就是不执形相,无形相就是般若,般若就
是菩提心。菩萨于法,妙行无住,慈悲喜舍,普济群生。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千处祈求
千处应;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菩萨无分别,无对待。众生平等、是法平等是
正等,无形无相、不法无我是正觉,正等正觉即菩提。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译读】所说的是不执着色相而行的内外布施,不执着声音、香气、味道、感触、意识
等尘念而行的内外布施
【悟解】行内处布施时,不住色相,慈悲喜舍,财施法施,无布施之我无受布施之物,
三轮体空,便是自性智能。不住声香味触法,即是说布施时空了六尘,甚至空了时间空
间,一切清净,便是自性般若。般若也不住,一切自然,无所用心,便是道
修行人,一身可行七宝布施:眼不贪美色奇物是色宝布施,耳不贪好声音韵是声宝布施,
鼻不贪喜嗅妙香是香宝布施,舌不贪珍肴美味是味宝布施,身不贪绫罗轻裘是触宝布施,
意不贪名利恩爱是法宝布施,性不贪欲乐胜景是佛宝布施。由此可知,凡夫菩萨亦可以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译读】须菩提,菩萨应当以如如不动之真心(自性)行布施,不执任何色相。
【悟解】无相布施即无为布施,不动真心之布施,就是布施时,自性清净,无有妄念,
无所希求,不着任何色相,即使布施无量,也一切归于无。因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一切动静,出于自然,合乎天理所行无住,不执不着,一切功德,归于性理。以上就
是佛所说的〖如是布施〗,这就叫妙行无住。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译读】为什么呢?如果菩萨不执色相、行无为布施,那么他们所获得的福报和功德便
不可思量了。
【悟解】有为法住相,有相则有大小多少,故福德可以思量;无为法无相,去相则无心
无念,无大小无多少之别,故福德不可思量。有道是:有相难为道,无住便能玄;有相
难返无相之都,无住方证菩提之果。所以说,有形有相皆是假,无形无相才是真。
佛行无为布施,拈花示众,虽只一朵小花,却可供养十方如来,可见其福德的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象那虚空的东方,可以想象得出来吗?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维空间,上上下下,渺渺虚空,可以想象得出来吗?不可以,
世尊。
【悟解】有形有相,才可思量。东方虚空,无大无小,无形无相,故不可思量、无法想
象。南西北方及四维上下亦如是。事实上,虚空无东西南北之分,怎么可以思量呢?
此段文字,佛与须菩提一问一答,其意是为下文作铺垫,佛以虚空之不可思量来比喻佛
性之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再如是不可思量。
【译读】须菩提,菩萨无为无相,普度众生,布施万物,所以福德亦如虚空广大无边,
不可思量。
【悟解】菩萨无住相布施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有求必应;普贤菩萨不舍
地,修六度万行;文殊菩萨劝发菩提心,令得根本智;地藏菩萨幽冥救苦地狱不空不
成佛。菩萨们都以菩提心行布施〖如是〗布施,不住一切法相,内舍悭贪烦恼,
利一切众生,所以福德犹如虚空,不可思量。
菩萨戒经云:我本自性清净。菩萨若住相,本性何以清净?六祖慧能说,自性是佛,
性无别佛。所以修行人必须离开色相,才能守护自性。自性常如如,福德当无量。
须菩提,菩萨应如所教住。
【译读】须菩提,菩萨应该按照我的这种开示来把握真正的佛法。
【悟解】菩萨都是按佛的教导修行,尤其是大菩萨没有不离相的,无相的功德住于无相
的菩提,却住于无相的自性(法身)之中,但又住之无住,自然而然,才是正住。正住
亦无住,才是真住,才是佛说的〖如所教住〗。佛要求所有菩萨按这种理义去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如理如法,实见妙有)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为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怎样?我们可以凭如来的身体相貌来认识如来的真实本性吗?
不可以,世尊,我们不可以依如来的体貌来认识如来的真实本性这是什么原因呢?世
尊,因为你所说的身相其实就不是什么身相。
【悟解】如来有三身:法身是自性之本体,不生不灭,永恒常在;报身是父母所生之身,
有形有相,尘世活佛;化身是修成佛以后化成的许多身。
为保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呢?因为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世尊在这里说的身相是色身
如来,父母所生之报身,有形有体,不是如来的真实本性,即不是如来法身。色身有相,
法身无相,色身是假,法身是真法身等同虚空,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灵明空寂,
为而无不为,肉眼凡夫,谁能见得到呢?若是见到由法身如来显化的应身佛,也不是如
来的真实本性,不能执着于相,读正文便知其理。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译读】佛告诉须菩提,大凡所有相状,都不是真实的。如果在修行过程中,所见一切
相状,都能洞明它是虚无的,不真实的,不执不着,那么此人就能见到法身如来,即自
性金刚。
【悟解】修行者应该明白,法身佛不离有相佛,因为无有众生即无佛;正如无水亦无浪。
波浪即是水,众生即是佛(未来佛)。但若着了波浪生灭的相状,就难见到纯清一体的
水性;众生若着人我诸相,就难见到纯善天真的自性。人生如梦,但谁都不知道自己在
做梦,所以谁能洞明诸相非相呢?很难很难!只有修持有素、善根成熟的人,才能了知
诸相非相,才能一闻佛法即悟道。若无根基,又无修持,但想超生了死,见性成佛,
就非找明师不可。
【注】明师是接线员知心法的大善知识,明自性金刚之人,即有道之师。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实信正法,希有难得)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
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译读】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将来如果有那么些众生,听到佛说的这种大乘正宗之法
的言辞章句,能生出真实的信心吗?
【悟解】如是,如这个,如如不动之真心。章句,洞章之句。洞是幽玄洞,渊深无底,
章是真如地,彰明无遮;句是无字经,一句当天。此章句便是〖如是〗之道,不举而自
举,不运而自运。

《最上心经》云:顿悟无生理,只缘一句深。顿悟一句,便超生死,〖此句〗何其珍贵,
何其稀有!但又云:大地诸众生至理而莫解。众生为何不解至理(真理)〖只因业
缘重,难解真如言。〗原来如此。
此洞章之句,是佛是法是僧,所以说是三宝心法,此法无人无我,正等正觉,所以是无
上正法。正法必须正信(诚信、实信),但末法时期,不少修行人,舍本求末,不信正
法,甚至诽谤正法。且看这个〖正〗字吧,止〗上加〖一〗,意为止于一,住于一则是
正。此一,就是佛讲的洞章之句正法眼藏,就是道。古人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
宁,人得一以圣。此〖一〗,佛家谓金刚,摩尼宝珠;道家谓金丹,黍米玄珠;儒家谓
浩然正气,九曲明珠。三家都修这个。还有,佛家说万法归一,道家谓抱元守一,儒家
曰执中贯一,回教称清真返一,耶教叫默祷亲一,万教都归一,都归〖这个〗都归道。
彻底相信吧,两千多年过去了,莫让须菩提长老佛再为众生不信正法而担忧吧。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
【译读】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在我寂灭后,后五百年(即二千五百年之后)
如果有遵循维护佛家戒律和修善积福之人,对于我说的道理,章句之法能生正信之心,
并以此作为真实的教导
【悟解】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意为五个五百岁,民以是二千五百年。佛住世时为正法
时期。正法时期是禅定坚固,相法时期是寺庙坚固,末法时期是斗争坚固。现在是末法
时期,若佛的弟子能以佛的教导为真实,远离争斗,坚定信心,持无相戒,修无相定,
积无相福德,能明白佛的章句,〖如是〗之道,见诸相非相,便能见自性如来。这就是
佛说的〖以此为实〗
末法时期,上天慈悲,普济群生,道传庶民,法落居士。在家修行居士千万不要错过时
机,要念念不离章句(无字真经),时时转动自性法轮,事事行为相布施,处处利济众
生,所行一切不着色相。如此这样:心净性定智能生,牟尼宝珠自然成。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译读】应当知道,这些人不只是在一尊佛、二尊佛、三四五尊佛处种下了善根,而是
已经在无数无量、千千万万的佛前种下了诸多的善根,一听我说的法就能大彻大悟,
至在一念之间生出空灵纯净的信念来。
【悟解】种善根,修行人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种善根。马祖得道
后二十年不说话,二十年种善根;达摩祖师九年面壁,九年种善根。善根成熟,闻法即
。闻是章句,听了佛讲的话,传的 闻,闻说,听到;是,这个;章句,洞章之
句,前边已作了解释。生净信,意为对〖是章句〗能断除疑虑,生大信心。
成佛不难,难在清净,难在〖闻是章句〗〖一念生净信〗清净经云:人能常清净,
地悉皆归。归于哪里?归于〖为全〗。只要歇下狂心,一切放下,心地空灵纯净,就
入佛之见,悟佛之见,就能无中生有,明心见性,如来自现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译读】须菩提,自性如来佛心尽知,佛眼尽见。以上讲的对我的话生实信的众生,
能得到这种自见佛性的无量福德。
【悟解】自性如来即十分如来,一念净信就在十方净土生。悉知悉见,到底见知什么了?
十方如来知见如来实义、天地玄根;知见有无一体色空不异;知见道为天下母,万物
不离道;知见宇宙真理,佛道即光……一句话,明心见性知〖道〗了。所以佛说,是诸
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这些众生得到自见如如不动之真我的无量
无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译读】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已悟道,不再有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
和永不生灭的相状,既无有法的表相,也无有不是法的表相
【悟解】悟道之人,空五蕴,无我相;破四大,无人相;灭妄念,无众生相;生来死去
自由,无寿者相。悟道之人,绝相超宗,对于佛家三藏十二部经文乃至八万四千法门
执有,不执无,却了了分明,洞观无碍。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译读】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如果心中执有种种妄念和名相,那就会执着于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心中有法之名相,那也会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的相
状。那是为什么呢?(反过来说)如果执着于不是法的名相,那其实就着了我、人、
生、寿者之四相。因此,不应该执着于法,也不应该执着于非法。
【悟解】万物归一无,却不可执无;以有破空,又不可执有。这就叫色不异空,空不异
色。龙华心经曰:有无无中有,色空空有色,知空空不空,知色色无色不执有,不执
无,有无皆不住,便是般若。修行人离有无,行中间,便是中道;中道不二,正法眼藏。
正法即中道,中道即自性。自性能包含万法,万法又在诸性之中,正如虚空能包含万物,
万物又在虚空之中。所以佛法是不二之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诸相非相,是法非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读】因为这种真实道义的原故,如来经常说:你们这些修行的比丘(和尚),都应
该知道,我所谓的说法,就如乘筏上岸那样,上岸舍筏,心空舍法。法还应舍去,何况
不是什么法呢?
【悟解】舍法即舍心,舍心即舍法,心法俱舍,即到彼岸。上岸舍船,明心舍法,心尽
法穷,即见如来。所以说,自心即佛,身外无道。佛法僧三宝全在自身自性明了是佛,
是心真正是法,自身清净是僧。除了自心无别法,除了自性无别佛,如来说法皆是借物
作比、借事说理而已。要知道,佛言只是相授,悟解方得实义。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得而无得,说而无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
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译读】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呢?如来得了正等正觉之无上道吗?如来说了什么法没有
呢?
【悟解】如来能者多劳相之心求无相之道,心与道合,如水流入大海,水何曾得大海?
但水就是大海,大海就是水。如来到家之日,真妄两空,无得而得,是真正的无上道。
如来证道后,说了四十九年法,要说没有说法那是妄言,要说说了,那是不真实的,
谤佛。因为法不在纸上,即不在言语之中,文字之上。法在自心,是不用说的,众生却
不理解,佛才不得已用大量语言文字来解说。
天无二天,道无二道,所以无边无量众生都从自性金刚门下入道成佛。自性之门便是不
二法门,此门广大无边,遍周法界。若能了知自性,应用便知一切。修行人若能时时真
性自用,一真则一切真,一法通则万法通,贝叶经文不诵自明,无上菩提不修自成。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译读】须菩提说,如果依我对佛所说的道义之理解,那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名无上正
等正规的,也没有一定的法,如来可以说的。
【悟解】无有定法,就是无为之法。若有定法,定于有执有,定于无执无,定于大乘着
大乘,定于小乘着小乘。无定则无执,菩提只是一个借名,如来说种种法逗众生种种机,
为的是引导众生得以入佛道之门。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诸法寂寂真经如如;昭昭其有,冥冥其无。有无不计,一切自
然。此即不定之法,亦为无为之法。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
法而有差别。
【译读】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法,都不能执着不放,不能从表面言辞去理解,既不是
法,也不是非法。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圣贤菩萨对佛法各有不同理解,度众生亦有
各自的方法,虽然都修无为法却有差别。
【悟解】如来所说法,须修至心法两空或得明师指点方能真实领会,故云不可取。自性
佛法超越语言文字,不可言宣,故云不可说。佛法本现成,扬眉瞬目,当下可悟,但言
语道断,心死神话,即有即无,故云非法非非法。〖达摩西来一字无〗〖无〗即无为法,
是这个〖0,展开是〖一〗。一切圣贤菩萨都修这个,但又有差别:地藏无为,幽冥救
苦;观音无为,慈悲度众生;普贤无为,六度万行以济世;文殊无为,劝发菩提心,
得根本智;老君修清净玄妙之道,孔圣倡仁义礼智信之德,等等。他们都以各自方式修
无为法而各得其所。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诸佛诸法,依次经出)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千世界
实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如果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各种珍宝,拿来布施,
这人所得的福报和功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是有很多呀,世尊。
【悟解】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人类红尘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三个小千为一大千,三乘三
得九,九即不尽不义,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形容宇宙虚空之无内外。还有多种解释,不敢
妄取,更无法悟解。此处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极言珍宝之多,布施之大但这种布
施是有相布施,有能施的人,有受施的众生,还有所施的七宝,有数有量,有形有相,
所以〖是人〗所得福德亦有大小多少,故须菩提答言甚多。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译读】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福德不是佛性(自性)福德,所以如来才说福德很多。
【悟解】七宝布施是有为布施,不是无为布施;无为布施无相,无相布施得无相福德,
即佛性福德,就是如来说的〖福德性〗。佛性无相,周遍法界,犹如虚空,无边无际,
不可思量。佛性布施所得福德亦如此周遍虚空法界,不可思量。所以性之福德即无相福
德,无相福德即无,无即道。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译读】如果再有另外的人,于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领会其意,虚灵不昧,难持诵
此经,甚至只记住四句偈并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远远胜过前边那位布施的
人。
【悟解】此经,即指此部文字金刚经,亦指自性金刚经,因为文字金刚经是解释自性金
刚经的。受持,信力为受,念力为持;指点作记为受,虚录灵不昧为持四句偈:无我
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大乘金刚经云:菩萨之人,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惜身命,救度众生,名为无我相;
等观众生,皆如赤子,不择冤亲平等济度,名无人相;于世间心,一了永了,更无相
续,名无众生相;明悟自己无生实性,不随心境意识流动,但依方便愿力行持,名无寿
者相。有此四相名凡夫,无此四相名菩萨。弥勒菩萨说,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
以对修行者来说,四句偈亦就是无身相、无心相、无性相,无法相。一切福德不及见性
之福德,故说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之福德胜过用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布施之福德。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译读】为什么呢?须菩提,所有的佛,以及所有佛所证得的至高无上的正等正觉之大

法,都出自金刚自性,即般若波罗蜜经。
【悟解】此处的此经,指自性金刚经,不是指文字金刚经,因为白纸黑字之书是不能出
诸佛菩萨及正宗大法的。自性是佛,解脱的佛性,觉悟的佛性,有智有慧,便是般若。
所以一切诸佛圣贤都依〖此经〗修成,所有诸法般若都从〖此经〗派生而出。一句话,
若佛若法,都从自性智能出,从金刚般若出。六祖有偈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
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此经究竟在何处?在天上,在地下,在人间,在万物,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
时不在。她是无上大道,是宇宙真宰,是明明上帝,是诸佛之母,是众生之父,是天地
之根,是万物之本。她在紫竹林中,在白莲台上,在扬眉瞬目之间,在息妄止念之时,
不可再说了,还是自己悟吧。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读】须菩提,所谓佛法的意思,就不是什么佛法。
【悟解】般若无形相,经文只是文字般若,能悟解经文是观照般若,开悟后明心见性是
实相般若。经也好,法也好,一切皆借名而已,都是从此无字真经(自性金刚)派生出
来的。
道由心学,心借相传。无佛即无众生,无众生亦无佛,所以佛即非佛,法即非法,为引
导救度众生,般若借相,才有此经,才有三藏十二部,才有各种教化,乃至八万四千法
门。所以佛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本来一相,实无有相)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
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
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译读】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呢?须陀洹能起这样的念头,说自己已得到须陀洹的果位
了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呀,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的意义是入流,他虽然
修到六根清净,灵光独耀,人法性流,但真正的佛法是无所能入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有入流之名,却无入流之相,这才是真人所以才名之为须陀洹。
【悟解】须陀洹,梵文音译,与后边的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分别为佛教小乘四果罗
汉位。须陀洹通过修行悟道,已断除三界偏见,六根清净,初入法性流,证入流初果。
但法性无相,无有证的我,无有得的我,无有得的果,哪里能起心动念,认为自己证了
须陀洹果呢?
【注】入流,指入法性之流,只有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才可以入法性流。譬如眼见色,
心不动,是色不入心,称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亦如是。凡六根清净、灵光独耀、般若
显现者,已初入法性流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
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无往来。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斯陀含能够起这样的念头,说自己已得到斯陀含的果
位了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什么原因呢?因为斯陀含的意义是一往来,
真正的大乘佛法无往亦无来,斯陀含有入来之名而无往来之相,这样才名之为斯陀含。
【悟解】斯陀含为往来果通过悟道已断除人性烦恼,证得二果位。一往来,意为一往
天上,一来人间,便了生死,出离三界。斯陀含目睹诸境,心内只有一生灭,无第二生
灭,故名一往来。前念妄起,后念即止,前念有着后念即离,故实无往来。斯陀含已
见性,入法性流,性流无相,当然无往来之相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
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译读】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呢?阿那含有有这样的念头,认 自己得到阿那含的果位

了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正法无来无不来。阿那含有不来
之名,却无不来之相,惟有相而有名,所以才叫阿那含。
【悟解】阿那含为往来果,仅次于阿罗汉之果位。有阿那含天(四禅天之一)。不来,
是欲习除尽,决定不再来欲界受胞胎,就在阿那含天修行。但阿那含已入性流,同上边
所说之理,性流中无不来之相可得,故云实无不来。虽无不来之相可得,但却有名叫阿
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
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阿罗汉能起这样的念头,说我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了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的相状叫阿罗汉。
【悟解】小乘四果称阿罗汉。阿罗汉意为〖无生〗,所以阿罗汉为无生果位,不再受生
死轮回。证得阿罗汉,无相亦无相状,已经无生死,还有什么生死之法可得呢?故曰: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大乘佛法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就是妙有;小乘佛法真空而无妙有,所以罗汉只证个偏空,
此为着空之故。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译读】世尊,如果阿罗汉起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已证得阿罗汉果,那便是着了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悟解】如果阿罗汉不空色相,认为自己得到阿罗汉道,那就是依真起妄,即是执着于
得罗汉的我相,执圣人相,有生起各种妄念的众生相及不再轮回,无有生灭的寿者相。
四相皆着,还是什么罗汉呢?所以不能作是念。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
是离欲阿罗汉。
【译读】世尊,你说我得了无诤三昧,在弟子中最高、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尊,我不可以起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已是离欲的阿罗汉。
【悟解】无诤三昧:诤通争,无诤即与世无争,宠辱不惊,清净无为三昧为梵文音译,
意思是正受正定,平声静气之境界,楞严经谓〖妙湛总持不动尊〗
须菩提解空第一〖无诤三昧〗亦是修行人中第一。一切罗汉均已离欲,但一般罗汉尚
见有欲可离,唯须菩提不见有欲可离,所以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证得不同果位,者不执着于相,所以才名之为须陀
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世尊,我欲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
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读】世尊,如果我起了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得了阿罗汉道,那么世尊,僦不会说
须菩提是乐于在山林中寂居的清净修行人因为须菩提实无诤行可得,世尊才说须菩提
是乐于阿兰那那样的修行。
【悟解】阿兰那,梵文音译。阿兰那行就是无争行,亦称无怨行、寂静行。此行无争,
与世无争,与万事万物无争。须菩提因为无相,所以才能无争,内心清净,无限光明快
乐,故世尊赞叹为他〖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庄严佛土,清净心地)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
所,于法实无所得。
【译读】佛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呢?如来过去在然灯佛住世时,得到什么大法了没有?
须菩提说,没有,世尊,如来在燃灯佛住世时,于法实无所得(实际上没得什么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