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摹《蘭亭序》黃絹本考
唐摹《蘭亭序》黃絹本考
作者:劉 剛(湖南省博物館)
內容提要: 東晉王羲之寫下了書法千古名篇——《蘭亭序》,又稱「禊帖」,在中國書 法史上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美譽。相傳,《蘭亭序》原跡已隨唐太宗一道葬入昭陵。後世 所傳《蘭亭序》墨跡,都是鈎填本或臨寫本。本文所談的唐摹《蘭亭序》,是現藏湖南省博 物館的這卷原託名為褚遂良所書《蘭亭序》。經考證,可以斷定這不是褚摹本。從其「筆法 飛舞,神采奕奕」來分析,應是另一卷唐人摹《蘭亭序》本。
關鍵詞: 蘭亭序 王羲之 禊帖 行書褚遂良唐人摹本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等士大夫在會稽山陰蘭亭臨水 修禊。當時,王羲之滿懷激情地用飽蘸墨汁的鼠須筆在蠶繭紙上⑵揮毫作序,寫下了書法千 古名篇——《蘭亭序》,又稱「禊帖」,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美譽。其遒麗 勁健的體勢,自然儒雅的章法,千百年來一直是後世人學習行書的典範。在《蘭亭序》中, 王羲之脫盡魏晉以來用筆滯重的寫法,創造俊逸、雄健、流美的書風。現從幾種唐人勾摹的 《蘭亭序》中,可以看到王羲之行書的這種藝術風格和成就。
談到《蘭亭序》,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把它與唐太宗聯繫起來。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一代明 君的李世民,亦愛好書法,尤為酷好王羲之的書法,他廣集天下王羲之的墨跡,將王書置於 室內,朝夕觀覽,對其推崇備至,認為他的書法盡善盡美,千古一人。當他得到《蘭亭序》 墨跡後,奉為至寶,曾命弘文館拓書,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人照本鈎摹臨寫, 分賜予皇太子、諸王及近臣。而他本人則對着原本,早晚觀摩,愛不釋手。
據有關文獻資料記載,因唐太宗生前太珍愛王羲之的《蘭亭序》了,故他去逝後,原跡 作為殉品隨他一道葬入昭陵。後世所傳的,《蘭亭序》墨跡,都是鈎填本或臨寫本。在現存 世的《蘭亭序》中,以唐摹本最為珍貴。其中又以「神龍本」(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最精, 臨摹者在該本中,不但精確細緻地傳出原筆法,就連墨氣的濃淡,行款的疏密也作得很自然。 至於拓本則更為繁雜,無可盤詰。唐代的何延之和宋代的桑世昌都著文考訂,元明以後更盛。 傳世的幾種唐代臨摹廓填本,如稱虞世南本、褚遂良本、馮承素本等,彼此對照,在體勢和 行款方面,都互有出入。然而,就王羲之的《蘭亭序》而言,作為書法藝術本身,其藻麗多 姿的書體,瀟洒自如章法,開啟了一代書法新風尚。
本文所談的唐摹《蘭亭序》,是現藏湖南省博物館的這卷原託名為褚遂良所書《蘭亭序》。 此卷正文質地為絹本,黃褐色,亦稱「黃絹本」,其縱24.5 厘米、橫65.6 厘米。在正文末行 「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印文已模糊不太清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書 畫家、鑑賞家董其昌題書「墨寶」二字(殘存)。卷中有明代書畫鑑賞家項元汴藏印甚多。 卷尾依次有明代許初,清代王澍、賀天鈞、唐宇肩、顧蓴、梁章鉅、梁同書、孫星衍、石韞 玉、李佐賢、韓崇諸跋。
在該卷拖尾上首先題跋的是明代許初,跋文為:「右唐中書令河南褚公所摹也。聞此帖 後有柳諫議楷書『群賢詩』及李時伯補圖,皆附馬都尉王晉卿家所藏,米元章跋以為三絕也。 今此帖獨存,而柳詩、李圖及米跋不知何時割去,可為嘆息。河南書初師虞伯施,晚益精進, 遂造二王之室,即此帖素與歐陽率更定武本並馳,乃知世人,嬋娟美女,不勝羅綺之評,非 篤論也。嘉靖三年(1524 年)二月既望。高陽許初謹跋。」 許初,字復初,一字元復,以縣學生序貢受教職,擢南京太僕寺主薄,遷漢陽府通判。 工篆書,莊整而秀,兼善楷書,書學二王。亦工大書,又能刻印。曾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題仇英送朱子羽令鉛山圖。
繼許初之後題跋的是清代王澍,其跋為:「《蘭亭》是右軍醉後興到,趣溢於書,故書入 神品。此卷為河南郡公摹,筆墨之外別有一種超詣變滅之趣,當時醉態仿佛可見。往見褚摹 刻本多矣,皆用我法,此本信天下第一跡也。昔趙承旨得定武石刻,猶愛玩不去手,況真跡 乎。汪氏子子孫孫其永守之。丁亥(康熙四十六年,即1707 年)夏六月朔六日。曲阿箬林 王澍書。」
王澍(1668—1743 年),字若霖,一字若林,又字箬林,號虛舟,別號竹雲,江蘇金壇 人,後定居無錫。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進士,官史部員外郎。書法學歐陽詢,篆書法 李斯,書法精湛,獨步一時。晚年眇左眼,精古碑刻鑑定。其一生著述頗豐,所著《淳化閣 帖考正》、《二十種蘭亭》、《十二種千文》、《積書岩帖》等,集書家之大成。亦工刻印。 清代賀天鈞題跋為:「唐橅禊帖以褚河南為第一,絹本真跡向為吾鄉姜宗伯公家藏。余 借觀旬日,筆法飛舞,神采奕奕,可想見右軍真本風流,實為希代之寶。迄今四十餘年,不 意復見於晉昌汪氏齋閣,終日展玩,恍如再入桃源矣。簡州賀天鈞記。」 清代唐宇肩這樣道:「右軍書以蘭亭為第一,然臨橅甚多,真本難辨,所謂蘭亭如聚訟, 自宋已然,涪翁云:『觀其筆意,右軍真風流,氣韻冠暎一世,可想見也。』此本筆意清真, 誠如涪翁所云,洵為墨池至寶。頤貞堂主人家藏既久,出以相賞,展玩之餘,因書數言以志 欣幸。毗陵唐宇肩。」其後,又用小楷題道:「康熙四十有六年歲次丁亥(1707 年),毗陵朱 承瑞典六氏摹勒上石。」
唐宇肩,字營若,江蘇常州人。為清初武進書法四大家之一。
清代顧蓴隨後跋道:「虛和中自饒古拙之趣,宋元諸大家不能追步也。月軒表姊夫精於 鑑古,此卷不輕出示人。余獨得借觀數日,因書此於後以志幸。嘉慶二十有三年(1818 年) 五月十三日庚戌,息廬居士顧蓴題。」 顧蓴(1765—1832 年),字希翰,一字吳羹,號南雅,又號息廬,長洲(今蘇州)人。 嘉慶七年(1802 年)進士,官至通政司副使。揩書學歐陽詢。行、草、分、隸書皆有古意。 早年好詩歌古文,晚年畫宗楊補之(無咎),水仙似趙孟堅,梅、蘭不專一家,天真自然。 著有《南雅詩鈔》。
而清代梁章鉅的題識竟有四處之多。其一是在引首上,董其昌行書殘存題首「墨寶」之 後,用揩書題的:「此引首似本系四字,被人割去上半者,以致不成章法,重裝時應去之。 梁章鉅識於中吳藩廨。」其二為:「福州梁章鉅借觀。」其三為:「道光丁亥(1827 年),余在 吳門新購得米跋黃絹本《褚臨蘭亭》時,聞有此本,亟借來對勘,一過越三年,而此本亦遂 來歸,喜而識之。憶快雪堂所刻褚臨題為第十九本,則知河南公當日所摹不一次,宜其間用 我法,筆勢錯出不一律矣。庚寅(道光十年,即1830 年)新秋梁章鉅題。」其四是在此題二 年後的再題:「此本鋒棱頗露,不若米跋本之精腴,觀者自能辨之。壬辰(道光十二年,即 1832 年)歸舟次嚴公釣台下,以兩本對勘,傍識數字。茝林。」(後三跋皆題在卷尾上) 梁章鉅(1775—1849 年),字茝林,號茝鄰,晚號退庵,福建長樂人。嘉慶七年(1802 年)進士,官至江蘇巡撫。書法兼歐、董之長,其小行楷筆意勁秀。富收藏,精鑑賞,著有 《退庵所藏金石書跋尾》、《藤花吟館詩鈔》、《二思堂叢書》、《樞垣記略》等。 清代梁同書題道:「嘉慶庚午(1810 年)上元日,錢唐梁同書觀。」
梁同書(1723—1815 年),字元穎,號山舟,錢唐(今杭州)人。乾隆十七年(1752 年)特賜進士,官侍講。其博學多才,善鑑別前人手跡,過眼能判其真偽。尤工於書,博取 眾家之長,書法純任自然,自成一家,為當時著名書法家。亦善畫人物、花卉。一生著述極 豐。
清代孫星衍的題識有兩處,一是在捲軸前隔水箋上用篆書寫的:「褚臨蘭亭真跡。孫星 衍題。」二是跋文為:「嘉慶戊辰歲(1808 年),在歷下見錢學史樾所藏唐模蘭亭墨跡,因刊 於石。今見此本亦是褚臨,而筆法飛動過之,自非一時所臨,真希世之寶。癸酉歲(嘉慶十 八年,即1813 年)長至前三日,月軒六兄屬題。孫星衍。」 孫星衍(1753—1818 年),字伯淵,號淵如,陽湖(今常州)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榜眼。嘉慶年授山東登青萊道。精詩文,名著海外。對經史文字音訓之學,有極深在研 究,精研金石碑版,工篆、隸、刻印。校刻古書最精。著述碑學、古文頗豐。
清代石韞玉的跋文為:「蘭亭一帖,宋時人已聚訟。當唐文皇命御史蕭翼賺得蘭亭時, 即命廷臣善書者各橅一本。其中歐褚二本最著,世所謂定武本乃信本所橅。今一石在國子監, 一石在東陽何氏。真跡雖亡,典型尚存,至登善所橅,有『神龍本』,有『潁上本』,筆法相 同,而潁上則有闕文。又米元章所藏一本,據言亦是褚橅,而領字加山,不知其何所自來。 今刻在海寧陳氏渤海藏真帖中。又鄞縣范氏、武進孫氏,皆有重橅褚本,彼此互有異同,可 知中令當時所非一本散在人間,故同源而異派也。此卷為茝林先生所藏,與褚本一一比對, 或合或否。要是中令所橅之一本,其一波一磔自有本家筆意在其中,非他人所能擬耳。往時 覃溪翁先生一生心在禊帖,著有《蘭亭考》十二卷,儻見此卷,不知若何歡喜讚嘆也。吳門 石韞玉跋。」
石韞玉(1756—1837 年),字執如,號琢堂,吳縣(蘇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狀元,官山東按察使。工詩善書,尤工隸書,兼擅古文。歸田後,閉門著書,亦間作畫, 格調高雅。著有《獨學廬詩文集》。 清代李佐賢題道:「咸豐元年(1851 年),小陽月,利津李佐賢借觀。」 李佐賢(1807—1876 年),字仲敏,號竹朋,山東利津人。道光八年(1828 年)舉人, 十五年(1835 年)進士,官汀州知府。嗜古精鑒,能畫竹。對古錢幣、書畫、詩文頗有研 究,著述也很多。
清韓崇最後跋云:「嘉慶戊寅(1818 年)夏五,於外兄顧南雅學士案頭得見褚模禊敘真 跡。諦觀筆勢,於圓轉如意中寓沈厚淵穆之象。其時與陶筠椒文學同觀,擊節嘆賞得未曾見。 庚辰以後,薄宦山左,歸田以來,屈指四十年矣。當日銘心妙品,時復往來於懷,而南翁筠 椒久歸道山,欲談往事,聽者何人。今秋平仲先生自閩來吳,出示家藏書畫,忽睹是卷,如 慶喜重見阿閦佛,頂禮讚嘆,頓還舊觀。先生屬跋其尾,感往昔親交之逝,結重來翰墨之緣, 展玩再三,不覺欣慨交集。時咸豐丁巳(1857 年)冬十一月二十又五日,元和韓崇題識。」 在這些跋中,多將該本定為唐代褚遂良的摹本。根據是摹本的墨跡與褚氏的書體相仿。 果真如此嗎?這裏就有必要對褚遂良及其書法風格作些簡要介紹:他字登善,錢塘人。生於 公元596 年,卒於公元659 年。官至吏部尚書、左僕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 他博涉文史,尤工隸楷,取法二王,繼虞世南、歐陽詢之後,別開生面。他的書法,方圓兼 備,波勢自然,結體較方,晚期益發豐艷流動,變化多姿。唐人評其書法:「褚遂良書,字 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明代王世貞稱道:「評書者謂河南(褚遂良)如 瑤臺嬋娟,不勝羅綺,第狀其美麗之態耳,不知其一鈎一捺有千鈞之力。雖外拓取姿,而中 橅有法。」他的書法最大的特點是,比歐、虞書體舒展,用筆強調虛實變化,節奏感較強, 字體外拓取勢。這些特點,在該卷臨本正文中幾乎都見不到,尤其是「外拓取勢」,在這之 中很難有體現。要說相似之處,那就是都具有王書的秀勁體勢。如將傳世的褚摹《蘭亭序》 刻本和褚氏行書墨跡與該本作比較,就會發現它們之間書風相距甚遠。任何書法家,無論其 臨摹別人的作品如何的到位(像),都一定會不自覺地帶上自己的筆墨習氣參雜於其中。而 在這裏,卻看不到褚書的筆畫痕跡。因而,可以斷定這不是褚摹本。
據史載,唐貞觀年間,受皇命曾經臨摹過王羲之《蘭亭序》原跡的書法家,除褚遂良外, 還有虞世南、歐陽詢、趙摸、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那麼,傳世摹本肯定有多本,⋯⋯ 在這卷《蘭亭序》摹本在跋文中,最先題跋的明代許初,首先是他將該本定為褚摹本。他在 跋文中提道,據聞此帖後有柳公權楷書題詩,李公麟的補圖及米芾的跋文等等,即將其定為 米跋本。但沒有依據,只是臆想。看來,他是把該本與米跋本搞混了。他跋文中所說的,可 能是《蘭亭序》的另一摹本;或許是梁章距在跋文中提及的,他於道光丁亥年(1827 年), 在吳門(今蘇州)所購得的米跋黃絹本《褚臨蘭亭》。但許初有一點是說對了,那就是正文 後的跋文「不知何時割去」。既然這是一本唐人摹本,那麼,其後肯定有宋、元、明(許初 之前)各個時期的名人觀賞後的題文跋語。但這裏全無,這應該是被人割作他用(搞假書真 跋的名堂之類,以牟取暴利)。就連比許初稍晚的董其昌的題首,都被割去一半挪作他用。 ⑶正因為許初題跋在先,開了這個頭,其後的一些名人或許也就跟着產生了「同感」,尤其 是清人王澍,不僅認為是褚摹本,還斷定「此本信天下第一跡也」;其後的有些清人或許實 在無法考證其是出自何人之手,也就附和前者的說法。所不同的是,其中有些名人,如清代 大鑑賞家梁章鉅等,認為不是米跋本,而是褚遂良的另一摹本。但仍未跳出「褚摹本」這個 大圈子。也許是褚摹本被譽為傳世「蘭亭」摹本第一,名聲顯赫,「眾望所歸」的緣故吧。 其實,這都是誤斷。當然,對該作是否為褚摹本的問題,跋文中也有不置可否的,如狀元石 韞玉;還有完全迴避的,如顧蓴、梁同書、李佐賢等。也許他們已發現了問題,只是不便挑 明罷了。
因這卷唐摹《蘭亭序》所用的是絹本,有些紙上的效果不易體現出來。再加上年代的久 遠,絹色陳舊泛褐,使之與當時的藝術效果有了距離。但主要的筆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 來,尤其是筆與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都表現出了映帶關係和顧盼姿態。還有點畫的肥 瘦、牽絲的聯繫,都明白地使人看到書寫時行筆的輕重、徐疾。顧蓴在跋文中稱讚正文書法: 「虛和自繞古拙之趣,宋元諸大家不能追步。」而梁章鉅則認為:「此本鋒棱頗露,不若米跋 本之精腴。」又在他的《退庵題跋》卷六里說:「此本軒豁刻露」,又說:「顧南雅跋所稱『虛 和古拙』者,尚未似也。」⑷看來,梁章距對這卷摹本的評價與顧蓴的觀點大相逕庭。這與 他們二人的審美角度不同及當時人們的習慣有很大的關係。綜觀該卷的所有題跋,在對正文 書藝的品評上,更多為讚譽。例如王澍評此卷:「筆墨之外別有一種超詣變滅之趣,當時醉 態(王羲之書寫《蘭亭序》時)仿佛可見。」賀天鈞稱該帖:「筆法飛舞,神采奕奕」;唐宇 肩評其:「筆意清真」;韓崇贊其道:「諦觀筆勢,於圓轉如意中寓沉厚淵穆之象」等等。而 這些讚譽之詞,也正是初唐時期的書法特徵。
這卷《蘭亭序》摹本的時代為唐代,應已沒有什麼異議了(無論是前人的題跋,還是現 代全國書畫鑑定組專家們,都是一致認同了的),這從該卷正文的書風、筆墨及絹質等諸方 面考證,都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尤其是書風,以致清代的王澍見到此帖,似乎感覺到了王羲 之「當時醉態仿佛可見」;賀天鈞將該帖「借觀旬日」,愛不釋手,看着其「筆法飛舞,神采 奕奕」的體勢,便「可想見右軍真本風流,實為希代之寶」等等。更何況唐代初期,臨摹《蘭 亭序》極為風行。這卷臨本無論從佈局、行款、結體等諸方面來觀察,都十分自然,很接近 王羲之遒媚勁健的書法風貌,因而,它的藍本應是王羲之的原跡。而原跡在唐初就已葬入了 昭陵。因此,這個摹本是此前的書法墨跡。
「唐初太宗篤好右軍書,親為晉書本傳作贊。復重金購求,銳意臨摹,且拓《蘭亭序》 以賜朝貴,故於時士大夫皆宗法右軍。」⑸所謂「上有所好,則下必有甚焉。」從而造成初唐 書風惟王體獨尊,以清麗修雅、雍容和穆為貴。引現出歐陽詢、虞世南、歐陽通、褚遂良、 陸柬之、孫過庭、薛稷、李邕、鍾紹京等一批因師從二王而又有己風的書法家,稱雄於唐初 書壇,代表着當時崇尚清麗書法風貌。其中,被譽為初唐四大家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 薛稷,代表着那個時期的書法時尚。
唐代早期書壇是以歐、虞、褚、薛四家為代表的崇王天下。除「四家」之外,還有其他 著名書法家,包括在朝能書的大臣,他們在書法上,或直接或間接、或多或少、或早或晚, 都不同程度受過王羲之書法的影響。甚至,還有一些大書家是以專攻二王書法而名世的。盡 管這中間有在書法上苦苦探索、追求變革,且有所創新者(如褚遂良、李邕等輩),但都未 能從根本上改變二王之法。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盛唐顏(真卿)體的出現。所以說,初唐的 書壇,崇尚二王,尤其是王羲之的書法風格,是絕對主流,可以說是王書的一統天下。而這 卷唐摹《蘭亭序》,儘管看不出是哪一家的墨跡,卻反映了初唐時期的書法風尚。 另外,在這卷摹本尾跋中間所裱的該摹本正文拓本,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常州 朱承瑞的摹勒上石本。
這卷唐摹《蘭亭序》先後曾被項元汴、姜宗伯、汪氏、王月軒、梁章鉅、梁吉甫、李嘉 福等人收藏過。
項元汴(1525—1590 年),字子宗,號墨林居士,浙江嘉興人。精鑑定,好收藏金石遺 文、圖繪名跡。在書法、繪畫方面,造詣頗深。為明代最有名的鑑藏家。他在這本唐摹《蘭 亭序》上的印有「天籟閣」、「子京所藏」、「墨林秘玩」、「子京」、「子京父印」、「墨林」、「神 游心賞」、「寄敖」、「項元汴印」、「項叔子」、「項墨林鑑賞章」等。 李嘉福(1829—1894 年),字笙魚,一字北溪,浙江石門(今崇德)人,流寓吳縣(今 蘇州)。精鑑賞,收藏極富,書法、繪畫及篆刻皆工。是清代著名的鑑藏家。他在該唐摹本 上鈐有「嘉興李嘉福藏石」。
該唐摹本卷上還有王月軒鈐的「吳門王月軒珍藏書畫記」、梁章鉅鈐的「梁章鉅審定書 畫之印」、「茝林審定」、梁吉甫鈐的「曾在梁吉甫處」等收藏印記。
這卷唐摹《蘭亭序》,是20 世紀50 年代初,由前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從長沙地區征 集入藏,1958 年6 月移交給湖南省博物館收藏至今。其無論在過去還是在現在,無論在何 處為誰人所收藏,都被視為珍寶。儘管它不是褚遂良的摹本,但作為唐代初期的書法作品, 能流傳到現在,實為不易。正因它與其他唐摹《蘭亭序》的存在,使我們現在的人在感受到 了王羲之書法藝術魅力的同時,也認識了唐代早期的書法風尚。
注釋:
⑴現藏湖南省博物館的《唐摹蘭亭序》,為絹本,黃褐色。
⑵宋代桑世昌《蘭亭考•卷三》。
⑶還有另一種可能,即董其昌為別的什麼法書之類所題書的「某某墨寶」,被這卷唐摹本的擁有者割去前段而裝裱在該卷的引首上。
⑷參見啟功《唐人摹蘭亭帖二種書後》(《文物精華》第三集,1964 年11 月)。
⑸近代馬宗霍《書林藻鑒•卷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