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4, 2019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文為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 Diamond Sutra )。

般若智慧的開啟:金剛經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文為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 Diamond Sutra )。在梵語中,金剛意指「銳利、摧毀一切 」; 般若,則指「 智慧 」,此經乃是摧毀愚昧,得到智慧的典籍。由於《金剛經》屬於大乘佛教的般若經典,除了讀誦受持之外,書寫經文亦為功德修行之法,因此有些書法名家也參與寫經之列,展品中便有南宋張即之、葉鼎、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等四位名家寫本,風格各具特色,極為珍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 中國國家圖書館)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 釋鳩摩羅什譯張即之寫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 釋鳩摩羅什譯 趙孟頫寫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 釋鳩摩羅什譯 明 董其昌寫本)
佛經描繪的華麗:密教
密教,又稱瑜伽密教,金剛乘、真言乘等,淵源於印度,教典統稱為怛特羅。教理上,以大乘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理論為基礎;內容上,則以咒術、儀軌,以及世俗化信仰為主;主張三密(語密、身密、意密)相應,可以即身成佛。此三部密教經典,《如來頂髻尊勝佛母現證儀》屬怛特羅續部「瑜伽部」,乃中期密教系統;《吉祥喜金剛集輪甘露泉》屬怛特羅續部「無上瑜伽部」,為晚期密教系統;至於《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則為融合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並結合儒、道二教的教理,闡述三教合一思想的典籍。


吉祥喜金剛集輪甘露泉(元 釋莎南屹蘿譯 明泥金寫本)


如來頂髻尊勝佛母現證儀(元 發思巴述 釋莎南屹蘿譯 明泥金寫本)
法界源起的傳說: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Avatamsaka sūtra (Hua-yen sutra),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亦為華嚴宗依據的主要理論典籍。此經傳說為佛陀成道後講的第一部經,描述毗盧遮那佛所住的「華嚴藏莊嚴世界」,乃十方無數的諸佛世界,即成「十方諸佛」思想。院藏《華嚴經》為實叉難陀的譯本,共八十卷,故又稱《八十華嚴》。梵文原本共四萬五千偈,乃武則天遣使從於闐求得,並於證聖元年(695)在洛陽大遍空寺開譯,至聖曆二年(699)於佛授寺完成漢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唐 釋實叉難陀譯 明弘治十六年(1503)鈔本)
慈悲完善的化身:觀音
觀音,梵文為Avalokiteśvara,音譯作阿縛盧織低濕伐羅,意譯稱為觀世音、世音、觀自在等,是大乘佛教中的十地菩薩。觀音信仰自印度傳入,分成顯教、密教和中國化的觀音三種類型,院藏《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觀音形象屬於顯教系統;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為密教經典的一種,其觀音像即屬密教觀音;至於中國化的觀音信仰,多受到民間文學的影響,隨類應化,觀音化身可多達三十二、或三十三種面相。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慈心陀羅尼經(唐 釋不空譯 明寫本)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附心經(姚秦 釋鳩摩羅什譯 明宣德七年(1432)泥金寫本)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姚秦 釋鳩摩羅什譯 隋釋闍那笈多譯重頌 明泥金寫本)
多彩多姿的羅漢畫
羅漢又稱阿羅漢,在早期佛教里,原是一位獨善其身的修行者,後來受到大乘佛教的影響,羅漢也具備了護持正法,渡化眾生等兼善天下的菩薩特質。由於經典並無羅漢圖像特徵的記載,因此中國的藝術家得以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在他們的筆下,羅漢時而化作漢地高僧,溫文儒雅;時而又胡貌梵像,造型誇張。元代以來,隨著西藏密教的傳入,中土地區又出現了藏式的羅漢像,人物造型與中原的傳統大異其趣。這些形貌各異的羅漢畫作,使得中國佛釋繪畫更加多彩多姿。

羅漢(傳五代前蜀 貫休)


白馬馱經圖(明 丁雲鵬)


第十喇呼拉尊者(清 姚文瀚)


第十喇乎拉尊(清 丁觀鵬)
累德積福的寫經
許多佛教經典屢屢提到,書寫、讀誦佛經可以得到無量的功德,《正法華經》甚至言及,執持、書寫、講說、諷誦佛經所得的福報,「勝於供養若干江沙諸佛世尊」。因此許多佛教徒都虔心抄寫佛經。不過各家抄寫佛經的方式不一,除了以工整的楷書中規中矩地抄寫佛經之外,有些書家更巧思變化,或以蠅頭小楷書寫的經文構成寶塔和塔上的裝飾紋樣;或將經文和圖像結合為一完整的構圖,精妙的設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文徵明書金剛經 仇英畫佛


臨明人書華嚴經心鏡圖(清 錢汝誠)


書金剛經塔(明 王叔民)
莊嚴威儀的佛像
中國是一個大乘佛教的國家,佛教藝術的題材豐富,佛、菩薩、天王等無所不包。本展櫃特選本院歷代佛畫的七件精品,以大家最為熟悉的西方淨土教主——阿彌陀佛作為主尊,兩側分別以行願第一的普賢菩薩和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為脇侍,兩側再配上慈悲為懷的觀音菩薩,最外側則是兩尊天王,形成七尊像的組合。在這組佛釋繪畫中,佛的端嚴殊勝、菩薩的和藹親切以及天王的威武勇猛皆展現無遺。


護國天王像(傳 唐 尉遲乙僧)


千手千眼觀世音圖(宋人畫)


觀世音菩薩像(傳 隋 無款)


仿宋人畫天王像(徐揚)


佛像(傳 元人)


香象皈依圖(明 文台)


觀世音菩薩(傳 仇英)


普賢大士像(明人)


蓮座文殊像(清 丁觀鵬)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