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9, 2019

姜夔 续书谱

姜夔 续书谱宋代书论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草书)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以捺代\,以发代辵,辵亦以撇代,惟丿则间用之。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送高闲序》。孙过庭云:“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如“佳"之四横,“川”之三直,“鱼"之四点,“画"之九画,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至雕疏。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则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数样.一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有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应。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锺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
[评点]“真书”一章是通过唐楷和魏晋人楷书的比较分析,高度赞扬了钟、王的楷书。而唐人笔下,受时代“以书取士”的影响,循规蹈矩,拘泥平正,魏晋人书风的韵致不复存在。究其原因,魏晋人顺应汉字本身的形态,自然各尽其妙,而唐人心理负担太重,有违八法笔势,自然落入“俗书”。
假如立人、挑土、“田"、“王"、“衣"、“示",一切偏旁皆须令狭长,则右有馀地矣。在右者亦然,不可太密、太巧。太密、太巧者,是唐人之病也。假如“口"字,在左者皆须与上齐,“鸣"、“呼"、“喉”、“咙"等字是也;在右者皆须与下齐“和"、“扣"等是也。又如“宀"头须令覆其下,“走”、“辵”皆须能承其上。审量其轻重,使相负荷,计其大小,使相副称为善。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能先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
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
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于自然。如草书尤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有积薪、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时参出之,斯为妙矣。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如隶画;藏锋者,如篆画。大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则妙矣。
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予尝评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则缓来,舍之则急往,世俗谓之揭箭;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谓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邪?故长而不动,不如弗长;劲而不圆,不如弗劲。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
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为奇,而圆熟美润常有馀,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欲刻者不失真,未有若书丹者。然书时盘薄,不无少劳。韦仲将升高书凌云台榜,下则须发已白。艺成而下,斯之谓欤!若钟繇、李邕,又自刻之,可谓癖矣。
[评点]
历代论书以“用笔”为上,笔画又以瘦硬、含蓄为贵。姜夔论用笔不拘细则、着眼于斯。但在确认“书贵瘦硬”的前提下,更对“肥瘦"“藏露"问题作了辩证的阐释,而且各自皆有限度。不要太肥,也不可太瘦;不可太多的锋芒外露,也不能圭角深藏,若执于一偏,都会影响笔画线条的艺术美。如柳字过于瘦硬,虽刚健劲拔,却失魏、晋人风韵。这确有独到见地。
(行书)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学,可以兼通。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黄庭》小楷,与《乐毅论》不同,《东方朔画赞》,又与《兰亭记》殊旨,一时不笔,各有其势,因应尔也。余尝历观古之各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山谷云:“字中有笔,如禅句中有眼。"岂欺我哉!
故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故也。大令以来,用笔多失,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至于今尤甚焉。
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变矣。流至于今,不可复观。
[评点]
姜夔(1163一1203),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鄙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词人,音乐家、书法家。宋谢采《续书谱序》云:“白石生好学无所不通,书法得魏、晋古法,运笔道劲,波澜老成,尤好临习《定武本兰亭序》。所著《续书谱》一卷,议论精到,用志刻苦。"
《续书谱》仿效孙过庭《书谱》而撰写,但并非《书谱》之续。全卷分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笔、用墨、行书、临摹、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血脉、书丹等十八则,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实自抒其心得之语。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
姜夔“崇晋贬唐”,反对俗书,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对“唐法”并非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对“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并从肯定和解释引申了“晋韵”古法。

姜夔《續書譜》:書法與「情性」

姜夔作《續書譜》以發揮孫過庭《書譜》之旨,分「總論」、「真書」、「用筆」等十八篇,今將其「情性」篇提出,試說其特點得失。
「情性」篇中有雲:「藝之至,未始不與精神同,其說見於昌黎《送高閒序》」。韓愈以張旭為例子,敘說書法表達「喜怒窘窮,憂悲、愉佚」等人世感情,而高閒作為僧人,心中必然淡泊無所嗜,以此詰問何以能書。
繼而,姜夔引用孫氏《書譜》文字六部分,其一:「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其二:「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驅」;其三:「或折挫槎枿,外曜鋒芒。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其四:「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難以兼通者焉」;其五:「亦猶枝幹扶疏,凌霜雪而彌勁……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其六:「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鎔鑄蟲篆,陶均草隸」;其七:「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留不常遲,遣不恆疾」;其八:「乍顯乍晦,若行若藏……違鍾張而尚工。」
引文即所謂「五乖五合」之說,講明十種條件下人的書寫狀態之不同,從廣義的情感與書跡對應來講尚屬合拍;引文二與引文三在《書譜》中原本相連,省略中間一句,可知為約略取之,非全引用。但「察之」、「擬之」等語,結合原文所處位置,可知此段本講學習者如何從筆跡體會前人心跡之問題,主旨與情性已經有所不同,姜氏所取,僅僅為相關者,原文語脈則不再關注;引文四則引申愈遠,論述不能識得古人心跡,轉而不能在臨摹時抓到關鍵,更稍涉技法論之「遲速」問題;引文五從孫氏全文觀之,則專言風骨問題,行文之邏輯非常清晰。姜氏之引用,依據於此段文末各種性情的人偏向一隅的情況,轉移了篇章的重心,雖支離文意,不為無見;引文六七、八處,在《書譜》原文本為同一意思之段落,意為假如能溝通天地,那麼發明五體,合理謀篇,運用可達神妙。姜夔所引,若接其前引,則語脈斷裂,雖不為無理,卻不相關與情性,進退失據。關鍵在於引文五、六之間少一銜接。
以姜氏「情性」篇綴合之全文估之,可知此篇與孫過庭書譜體例上本不相同,而為引用他人之文的再創作,意思不違孫過庭原說,或謂意思更加明顯精純。但從孫過庭《書譜》原文來體會,在多有割裂文意的遺憾,取句起訖不甚嚴格,且上文筆者所指出的五、六段處之語脈斷裂亦當注意。

相關文章

鄧散木圖解姜夔《續書譜》

鄧散木《續書譜圖解》(節選)姜夔《續書譜》姜夔(1155-1221),南宋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字堯章,曾隱居浙江武康,與白石洞天為鄰,因號白石道人,又號石帚。時逢秦檜當國,一生不仕,往來於鄂贛皖蘇間,卒於杭州。

引領宋代詞壇,被認為與蘇軾齊名的一代書法大師

引領宋代詞壇,被認為與蘇軾齊名的一代書法大師姜夔 《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 小楷(局部)。紙本,長31.6cm,全文計101行,故宮博物院藏。一提到宋代,現在對於宋代的極簡的宋代美學十分的推崇,在中國書法史的發展上,宋代的成就更是無可替代。

姜夔,其實是個書法家

全卷分總論、真書、用筆、草書、用筆、用墨、行書、臨摹、方圓、向背、位置、疏密、風神、遲速、筆勢、情性、血脈、書丹等十八則。

孫過庭《書譜》是如何取勢的?

孫過庭《書譜》用筆以「爽利」見長,筆法精熟,不遲疑,信筆而書。孫過庭《書譜》用筆「爽利」,即,在其書寫時有一個「取勢」的動作,也即王羲之所謂的「凝神定思」後的一剎那的「入筆」過程,通俗的講象是快速奔跑前的一個準備動作。下面,聽我就說說孫過庭是如何取勢的。

碑帖大觀之 姜夔《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

《跋王獻之保母帖》,小楷。紙本,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計一百零一行,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姜夔(?1155-?1221)字堯章,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父知鄱陽縣,夔幼隨宦,往來沔、鄂幾二十年。淳熙間,客湖南,蕭德操愛其詞,妻以兄子,因寓居吳興之武康,與白石洞天為鄰,自號白石道人。

王羲之《憂懸帖》的筆法密碼

釋文憂懸不能須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報。註解①首行「憂懸不能須臾忘心」句:「憂懸」:憂思挂念。「忘心」:忘懷。王羲之尺牘中有「弟佳寧善,然復憂之不去懷」句。②次行「故旨遣取消息」句:「旨」:意圖。遣:遣書(發信)。王羲之書帖中有「音問轉復難通。

甘肅金昌:《松風草堂書譜》出版發行

本報訊(記者趙建銘)由我市作者李小東編撰並書寫的《松風草堂書譜》,近日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並面向全國發行。該書是繼南宋姜夔《續書譜》之後的第一本書譜,也是書法史上第三本個人原創書譜。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