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4, 2019

書法用筆鋒 與庖丁解牛同理

書法用筆鋒 與庖丁解牛同理


庖丁解牛,牛無疑是很複雜的,庖丁解牛,為什麼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鬆簡單,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麼牛,它們的肌理都是一致的;好廚子切肉剔骨不費刀,因為它用刀刃。好書法家寫字也與庖丁用刀同理,寫字用筆鋒。



筆毫與筆鋒是一個整體,兩個概念。一支優質毛筆必須具備筆毫、筆鋒兩個要素。筆鋒在毛筆頭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書寫過程中用中鋒、側鋒、露鋒折轉自如,按筆提筆不倒鋒,不散鋒等,都是通過筆鋒才能完成的。 將筆頭用手捻開筆尖前部鋒穎區,捏平後在陽光或燈光下映看,有一截較為透明晶瑩的部分,就是筆鋒,也叫鋒穎,簡稱鋒。 在書寫的過程中,筆鋒鋒穎可以「造」出千變萬化的形態,而筆腹只是隨著筆鋒的變化而出現不同的提按變化,細觀古人的法帖,可以看到,古人都是用鋒的高手。








蘭亭序"不"字
智永千字文
孫過庭書譜









米芾苕溪帖的「入筆」筆鋒示意圖 古人強調「用筆在用鋒」,包含兩個要求:1、「立鋒」行筆 作書是否有「筆力」全看一支筆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來,「立」著運使。 筆鋒立得起來而不是偃臥平拖,才殺得入紙,才有「澀勢」,寫出來的線條如鑄如刻,凝重,沉著。 「立鋒」關健在善於利用筆毫的彈性,因勢利導,更關係到功力,功力到時,雖極柔長鋒羊毫亦錚錚作彈。2、「筆鋒無處不到」 任何一點一畫,從始至終,四面八方,都應是筆鋒運走形成的。如寫一點頓下後,須頓中有提,使筆鋒走至原筆腹按下的位置,使筆力充分作用於紙面,如此方得收筆處堅實凝重的筆觸。






顏真卿的筆鋒也經常送到筆畫的末端。



劉熙載《書概》說:「張文史(張旭)書,微有點畫處,意態自足,當知微有點畫處,皆是筆鋒實實到了。不然雖大有點畫,筆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雲!」「大有點畫」指簡單的筆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鋒不立,筆畫再大,也是筆腹形成的虛浮呆滯形象,而非鋒端真力貫注的堅實筆質,細審王羲之行書諸帖,歐陽詢行書,褚遂良《陰符經》,趙孟頫、文徵明行楷書墨跡,無不如此。 從學書的進程來說,初學者一開始就應努力練習立鋒的本領,儘量以鋒端運使。練到筆鋒什麼情況下都能彈起來的程度,則無論筆鋒,筆腰、筆根、筆側,無不能力透紙背,就如武功高強之人,無論拳、肘、肩、臂,全身各處,無一不能發力傷敵。 由此看來,讓筆尖「跳舞」是看書者控筆能力的重要指標,反觀我們學習書法,很多人只能用「粗疏」來評價,對於筆鋒的反應太遲鈍了! 下面細細點評下:



粗看,這個「乎」字臨的很像,細看 這位同學臨聖教字,在起筆、行筆、收筆方面都與原帖有很大的差距,從第一筆的入筆就開始「偏離軌道」,直到最後,已經不知「精到」為何物了。
我們再仔細看看這個字的行筆軌跡和筆法點:


這個字,從起筆、行筆到收筆,包含了這麼多的筆法點,所以如果沒有這麼細緻的讀帖是很難寫準確的,當然,前提是你搞懂了不同點畫形態所對應的用筆方法!下面是另外一位同學臨的聖教序單字對比圖:

臨作字形有點像,用筆用鋒完全錯了。 通過上面的講解,你是否可以讀出來範字的筆法點和行筆圖呢? 下面是我畫的部分字部分點畫入筆,出鋒的方向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