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7, 2012

弘一李叔同的诗文人生

一轮圆月耀天心:弘一李叔同的诗文人生

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成就于一身。无论是豪门巨富、文人骚客,还是贩夫走卒中,都不乏大师的粉丝。他出身清贵,家 资巨富,才华横溢,号称“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绝代才子。他的一生,由一个浊世佳公子,而留学生、而艺术教育家,最后却偏偏遗世而独立,在功成名就的 盛年选择了皈依佛门,精研律宗,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之一,虽为佛门奇葩,却引来红尘多少扼叹!大师有着对红尘最深沉的爱,所以才能在诸多领域游刃有 余,取得常人不能得的成就;大师更有着忘却俗情的佛门大智慧,所以才能走入人生三层楼的最高层。本书以诗词为舟,畅游于弘一大海般深邃的内心世界,还读者 一个最真性情的李叔同。
作 者:月满天心  
类 型:人文社科 > 传记-

第1节:序一 读到你自己的莲花开



  序一         

  读到你自己的莲花开

  有的人生是一场劫难,凡人历劫而来;有的人生是一番经历,感受生命的苦短、甜蜜之后,便无憾无悔;有的人生是旁观者,只为了看这世间花怎么开,水怎么流,鸟怎么飞。

  有一个人,他的人生,不但历经劫难,还要参与酸甜苦辣,最后又转身做了生命的旁观者,静看花开花落,慢品流水人生。给世人留下一段传奇。

  弘一大师李叔同,便有这样一场人生故事。

  他出生在盐商世家,家境富裕,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很小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才子,志得意满,风流俊逸,占尽了人生风光无限好。

  之后,他琴棋书画,他爱恨情痴,他东渡日本求学,他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化,他爱国,他抗日。他泼墨重染,活出了几番滋味。可是,正当人生鼎盛的时候,他突然转身,拒绝红尘,出家为僧!任凭跟着他万里迢迢来中国的日本爱妻在寺外长跪不起,却再也没有看她一眼。

  他后半生青灯照壁,佛经在手,芒鞋僧衣,对物质的所求和需要几乎降低到零的程度;却在抗日战争打响的时候,站出来募捐救国,捡拾起凡尘俗物,甚至为大学撰写爱国校歌。

  他在诗词、音乐、戏曲、绘画、篆刻、宗律……等许多的领域,都达到了极致,他所做《送别》,传唱至今。他是千百年来的一个传奇,他是李叔同,一生一代,唯一的李叔同。

  他一直在得到,也逐渐在失去。

  他超越了生命必然的欢喜嗔怒、得到与失去。

  读《一轮圆月耀天心》,读李叔同,也是在读生之抉择,读缘来缘去,读情深缘浅,读禅机佛语:荣华富贵,温柔仙乡,不过是一时一景,大欢乐不在红尘。

  月满天心对一代大师的解读,时而柔美,时而冷冽,时而慷慨,时而隽永,文字中流淌着对大师的敬意,也流淌着现世的人情冷暖。正契合李叔同的人生,一程一段风景,一程一段了悟。

  《一轮圆月耀天心》像一株新出水面的月下莲花,有人看到花瓣露冷,有人看到娇媚妖娆,有人看到风情万种,有人看到一片清凉!

  这是一本如诗如禅的书,亦如花香洇染,让我们的心也不知不觉地丰盈起来。一页页读下来,一扇扇窗敞开来,清风满怀之际,心灵澄澈。

  所有美丽的缘分都需要邂逅,一本好书,一段相遇,都是如此,愿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读出自己不一样的月下莲花开。

  凉月满天

第2节:序二 一个灵魂丰沛的人和一本书




  序二

  一个灵魂丰沛的人和一本书

  见过李叔同晚年的一张照片,是出家之后拍 的,眼睛里含着洞察的笑意,藏着悲悯,却丝丝不绝,了悟与澄澈,都在眼角眉梢,不刻意,不深藏。也许有缘,你能够感悟到,也许无缘,只是看见一帧照片,上 面的老人,含笑望着你,隔了时空,隔了那些动荡的岁月,望着你,清癯疏朗,沉静如水。

  这才是他,这也只能是他——李叔同。潇洒红尘之后,又飘逸世外。红尘傲,世外清,他的一切都是清冽而干脆的,像一道水流,就那么柔软着,却在某个顿悟的生命时段,哗啦斩断成两段时光,成就了两个极致!

  这样的李叔同,是注定的传奇,这样的一本书,也是必然的缘分!

  写李叔同并不容易,他的一生,都是传奇,是故事,却又如春风流水,自自然然。写他的时候不能太雕琢,不能太华丽,不能太世俗,也不能太世外。他介于这许许多多之间,游刃有余,最终超脱而去。

  《一轮圆月耀天心》,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叔同。无论是万丈红尘中的潇洒公子哥儿,还是行游海外的俊逸学子;无论是情爱漩涡中挣扎的痴情种,还是红尘外一无挂碍的一代宗师;无论是公子还是才子,无论是男人还是大师,他都做到了极致。

  这本书不同于人物传记,融入了大师一生各个年龄段所创作的诗词。格局新颖,清晰,人生故事兼有诗词解读,诗词解读背后,又是一个才子,公子,君子,大师不一样的人生。犹如风拂花叶,见景见春,层层叠叠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作者兰心慧质,文字清冽,对大师的解读充满了人生之智慧。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解读,惺惺相惜,恨不相识。

  智慧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如何开启智慧之门,走入门后那个美丽的世界?李叔同的故事指明了通幽的门径。那些大智大慧之人,必先是热爱生命之士。爱是智慧的土壤,在爱中生长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睿智,而那些源于私利的伎俩,只是一时的狡狯,就如无根的云,终会随风飘散。

  没有人洞悉成人世界的空虚与孤独以及我们不快乐的原因。直到看完这本书。完全明白了,那就是,我们缺乏一颗感知爱,付出爱的心,这种感知和付出,是最高境界的生活态度,是得到心灵平静的基础。

  一个人的人生是否丰满,取决于智慧,一本书灵魂是否丰沛,取决于作者对生命对爱与美的认识。那些感知,是属于作者独一无二的财富,本书处处有禅意,句句含哲理,仿佛年年开谢的丁香花,暗香浮动,却不可掬一捧于掌心,能体味,却不能相携。

  风为裳

第3节:忆儿时(1)




  忆儿时

  【忆儿时】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一

  1880年的清朝,列强觊觎,时局混乱,掌权的,多无为无力,有力的,皆是青白布衣,愚昧,凌乱,弥漫着末世的颓然况味,却又还强行彰显着大清风范。

  就是在这样一个年代,飘摇却未曾动摇,根基已经浅浅浮动的年代,他来了。

  天津的秋日,蓝天空旷,几朵闲散的游云低垂,飘逸。

   城市的早晨,寥落而寂寞,街道上往来的,都是一些做小买卖的人,挑着担子,颤悠悠岁月一肩挑,因为对生活的麻木,脸上的表情波澜不惊。街道两旁的铺子开 始准备开门,小伙计睡眼惺忪,一块块挪开门板。早晨的风有些凉意了,三三两两穿着大褂的人掩了掩衣襟,匆匆走过。路边是高大笔直的法国梧桐,叶子如蝴蝶飘 落,打在行人的肩头,也会落在卖芝麻饼老汉的筐子里,偶尔也会落在商铺门前的台阶上,古旧的青石,枯萎的落叶,宛如昨日的时光,薄脆,还想做最后一次张 扬。

  1880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清晨,菊花初绽,丹桂飘香,满目秋情,天高云淡。天津河东区李家大宅,曲廊回绕幽深,亭台流水缠绵,飞檐流离,庭院递进。整个院子青砖铺地,墙角一棵老梅树,占尽风光无限。下人们出出进进,屏息凝气。

  一声嘹亮的啼哭,打破了这秋晨空旷。

  这个婴儿,行列第三,学名文涛,字叔同。是李世珍第三子。

  李家祖上就是富贵之家。原籍浙江平湖,经营盐业钱庄,到了李叔同父亲这一代,居住在天津,因为大部分的生意都在这里。

  此时,李家已经是天津盐商中的巨富之家。

   李世珍曾经与晚清重臣李鸿章、吴汝纶三人被称为清朝三大才子,并且和志趣相投的李鸿章结为好友。他是1865年(清同治四年)入试乙丑科,也是文人才 子,接连着考取了举人和进士。与他同时中进士的人当中,有桐城派后期代表文人吴汝纶和李鸿章等名流,所以,他们两家一直交情甚好。李世珍中举后,也曾出仕 做过吏部主事,但是他颇具文人风骨,看不惯朝廷种种黑幕,无法适应政治场上的虚伪厚黑,在尔虞我诈的角逐中败退官场,辞官回家经商。从官场到商场,李世珍 摇身一变,成为津门第一大盐商,富甲一方。为了救济穷人,李世珍曾经开办了一家“备济社”施舍钱粮,还给没钱的子弟开办学校,所以在津门素有“李大善人” 的美誉。他一生过得很是恣意潇洒。

  可见,做一件事,做到极致,真的需要不留后路,李世珍有后路,所以他敢看不惯官场,自许清高。那些出身寒门的官员们,有几个敢拿人生做赌,赌一份潇洒畅快?真放弃做官回家卖红薯去?

  中国的成功文化历来就是讲究出相入将,男人的梦想与抱负,都离不开仕途,比如三国的陆机,本来可以吟诗作画,飘逸在红尘之外做一个闲云野鹤,偏偏肩扛家族使命,怀揣入仕梦想,最后落一个马革裹尸,再无回头之路。像李世珍这样放得开的人很少,可见这个人内心清明。

第4节:忆儿时(2)



  李叔同和父亲是有相同之处的,当你不为生存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才能做到绝好,比如李世珍的弃官经商,李叔同的出家礼佛,都是遵从内心,完全无拘束。大概是有了家资做底,心灵才会更加沉静,才能无牵挂、无压力、顺其自然,有所成就。

  二

  李世珍一生风流倜傥,除了正室姜氏,还纳有张氏、郭氏和王氏三位侧室。

  说起来,李叔同的命运,还有些奇险。李世珍六十七岁高龄,纳十九岁王氏凤玲为妾,将近古稀之年,居然留下子嗣,这子嗣,便是李叔同。

   李世珍高龄纳妾,原因有自,李世珍的长子文锦,也就是正室生的儿子,娶妻不久就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李世珍十分伤心。次子文熙,妾室生养,自幼不太 健壮。大户人家,最注重的就是人丁兴旺四个字,李世珍千万家财,担心这个文熙亦是不久人世,李家岂不是要断掉香火?于是,他年近古稀,又纳妾王氏,次年生 下李叔同。

  说起来,前面的文锦文熙,倒像是尘世历劫,成全一代大师的。有时候历史的前进,就是一个严丝合缝的齿轮,不能早,不能晚,不能左,也不能右,刚刚好,才完美。

   李叔同降生时候,一只口衔松枝的喜鹊,突然飞入产房,将松枝端正安放在产妇床头,然后欢叫离去。我国所有有些影响的人物降生,都有传说中的异兆。蚩尤据 说是母亲吞鸟蛋而生,上官婉儿降生的时候,母亲梦见仙人赐了她一杆秤……反正不平凡的人物,从一出生,就注定和旁人有异。

  日渐老迈 的李世珍,每日满怀期待,注视着不平凡小儿子的平凡成长,看他聪明伶俐,看他捣蛋调皮,看他在院子里的老梅树下肆意嬉戏。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带着某种家 族使命,那么,他真的能顺利成全这个使命吗?李世珍管不了了,也管不动了,他唯一能留给他的,就是千万家财和一颗清明澄澈的心,让他的心底温暖而阳光。

  三年后,李世珍在老宅附近的山西会馆南路,另外买了一所更宽敞气派的大宅,全家欢天喜地搬进去住。新家靠近老三岔河口,隔海相望,能看到天津旧城东门外的天后宫和玉皇阁。

  新宅的格局也新巧,是个田字形,整个院落由四个小院组成,分前后两个大院,正房厢房十多间,另外仓房、过厅、游廊等设施都齐全而华丽。

  清末民初,富户们流行在院子里建一些西洋建筑,显示见多识广,时尚又有面子。

   所以,李家新宅里设了洋书房:瓦顶上设有流水沟,东西两面有窗户,窗户是三层的,两层玻璃,一层纱窗。室内摆有一架当时还很少见到的钢琴,而床架、书 柜、茶几、坐椅、写字台等,统统是红木打制。洋书房台阶下面,有竹篱围成的小花园,名为“意园”。“意园”与后院游廊相通,和前院的书房、客房以及两边的 庑厦组成一个小巧别致的园林结构。园内有修竹盆花,山石盆景,有金鱼缸、荷花缸、石榴树等,整个环境安谧清静中不失生气。这座大门前挂有“进士及第”匾 额,过道内又悬着“文元”匾,从外观上或从内部格局上看,都显示出主人的富贵与名望。每当镖局将成箱成箱的财物,从外地押进大门的时候,车马声喧,人进人 出,更显出了主家正繁华升腾的气象。

第5节:忆儿时(3)



  三

  无论是将相还是白衣,童年都是一张白纸,纯粹、干净,盛满未知和美好憧憬,底色是简单快乐的,歌词也是浅显清晰的。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只是,在多年的漂泊离乱之后,多少沧桑过眼,世事变迁。昔日的顽皮小童,成了一个翩翩公子,心系家国安危,怀天下梦想,才思犹如春草层层绿,多情好似江水渺渺长。

   某一天,某一刻,他忽然就想起了儿时生活过的小院子,恍惚如梦,茅屋橡树,一棵老梅,年年花朵满枝头,他就和兄弟姐妹们在那大树底下捉迷藏。小鸟在高大 的树枝上鸣叫,鱼儿在浅水里游戏,这是最好的时光。一转眼,这样无忧无虑的好日子就溜走了,剩下的都是承担、责任,纵然美好,已经失去了那种完全摒弃世俗 的简单明澈。

  这首歌词,很有一些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意境和纯净: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儿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儿时的记忆,温馨甜美,纵使天涯海角,总有那么一刻,入梦,入心。

  李叔同是个才子,拥有才子的清明内心,也拥有才子的简单执着。他永远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被同化。所以,他的无忧无虑,他最开心最单纯的岁月,是在思想里交汇的,而不是某一个年龄段。

   歌词里含了不少上海草堂的景致。比如丰子恺在《法味》一文中介绍:“李叔同出家后,曾在上海向丰氏描述并一起亲访他二十多岁时在上海的住处城南草堂:他 说那房子旁边有小滨,跨滨有苔痕苍古的金洞桥,桥畔立着两株两抱大的柳树。加之那时上海绝不像现在的繁华,来去只有小车子,从他家坐到大南门给十四文大钱 已算很阔绰,比起后来的状况来如同隔世,所以城南草堂更足以惹他的思慕了。他后来教音乐时,曾取一首凄婉鸣回的西洋名歌曲《My Dear Sunny Home》(《我可爱的阳光明媚的老家》)来改作一曲《忆儿时》,其中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之句,恐怕就是对那时自己的描写了。”

  二十岁的居住地,多年后想起来,竟然是儿时的记忆,要多纯净的心灵和顺畅的人生,才会保持如此的童心呢?

  后来,李叔同凭着家世良好,一切顺畅,才华更犹如那锦上花开,新绽绽鲜艳艳铺陈开来,风流潇洒羽扇青衣,琴棋书画篆刻音乐哲史,无不精通。这样的才子,若不风流桀骜,该会辜负多少人间景胜,翠黛美人心。

第6节:忆儿时(4)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写的不仅是杜牧,也是青年李叔同。青年时,他东渡日本、师从蔡元培、回上海创办《文美杂志》、 倡导美育、关心民生疾苦,饱含深情,几乎是突然之间,他来到虎跑寺落发为僧,将盛极的人生生生斩断,结束红尘情缘,了断骨肉亲情,专心佛法,六根清净!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李叔同的人生历练,是从二十岁开始的,是在推开虎跑寺山门那一刻结束的,此后他静心礼佛,不问尘世,一头一尾皆清朗,高枝啼鸣,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

  多少人间偷暗换,几番因果轮回,李叔同一直保留率性,深入红尘却不招惹红尘,保留着一份童年的率性天真和简单,他注定是永远的传奇!

  百年前的康熙年间,也有这么一个生在绮罗丛,才华清绝的贵公子,在灯下幽幽叹息: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他的人生,和李叔同有那么多相似之处,皆是富贵无忧生在绮罗丛,才华了得风流潇洒,翩翩公子情长义重。不同的是,纳兰成于多情也毁于多情,到底是局限 了,只给后人留下几卷华美诗词,一掬伤心清泪。李叔同却跳跃出来了,得于情重,却又超越情重,像贾宝玉,享受了繁华满溢,红香脆软,突然顿悟,将杂事纷扰 抛开,芒鞋竹杖,一蓑风雨任平生。

  说起来,纳兰可惜在太顺畅太完美,他不像李叔同,虽前半生完满,却历经乱世劫难,也不像贾宝玉,虽是温室娇兰,最终却承受了呼喇喇大厦倾的结局。宝玉和李叔同的后半生,注定内心清明无惹,青灯古佛到底。纳兰却一生陷在红尘里,凄凉落幕,终年三十一岁。

  童年是压在心里的烙印,虽然日久风干,逐渐模糊,但是,太多人,无论是富贵的,落魄的,长情的,负心的,总会在某一时刻,成为怀念,李叔同会,贾宝玉会,纳兰公子也会。

第7节:佛缘起(1)




  佛缘起

  杨枝净水,一滴清凉。远离众苦,归命觉王。

  一

  1927年,丰子恺在家里接待李叔同,并在自己生日这一天皈依佛法,正式拜李叔同为师。两人商量共同编写一本《护生画集》,丰子恺负责画画,李叔同撰文作诗。

  《护生画集》是一部奇书,是丰子恺先生重要的代表作。遵弘一法师嘱,从这一年开始,每十年作一集,各为五十幅,六十幅,七十幅,八十幅,九十幅和一百幅,与弘一法师年龄同长。这部画集共有六册,从开始作画到全部完成,长达四十六年。
  弘一法师在世的时候,丰先生把它看成送给弘一法师的寿礼;弘一法师圆寂之后,丰先生又把它看成是对弘一法师的怀念。

  当然,《护生画集》最主要讲述的,是发自心底爱护生灵与心灵的呼吁。书里面怀着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也抒尽了一个大师善良的情怀。护生,护佑万种生灵。犹如玉净瓶里的水,每一滴,都是清凉的,超脱的。只有深入众苦,才能远离众苦。

   南北朝,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渐渐老去的时候,就想在弟子中间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要求徒弟们每人作一首关于禅意的诗,看谁作的好就 传衣钵给谁,大弟子神秀是弟子中的翘楚,他也很想做这个继承人,又怕太高调了目的性太强,违反了佛家的意境和宗旨。所以,他就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 禅意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要时时照顾自己的心灵,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尘世的诱惑。

  第二天早上,大家起床看到了这首诗,都赞不绝口,议论纷纷,有人还大声诵读。弘忍大师没有言语,任凭大家议论得热火朝天。

  这时,厨房里一个烧火的僧人慧能听到了,随口吟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大师一听,行啊,这个人才是有慧根的人,于是把衣钵传给了他。

   神秀还是入世了,他强调了修行的重要,却没有清空心灵,慧能却正好相反,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 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深入万物才能体会万物,深入万物才能超脱万物。

  雏儿依残羽,殷殷恋慈母。母亡儿不知,尤复相环守。念此亲爱情,能勿凄心否?

  怜幼鸟,从而想到人。无论是鸟还是人,谁失去了亲人能不悲伤凄楚呢!

  《护生画集》,处处都是杨枝净水,一滴清凉的况味。也类似于动物保护协会,秉承着众生平等的原则,不提倡杀生害命,更不提倡吃小动物的肉。不过,《护生画集》更多了些超然,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基本上达到了众生万物同等的境界,其中不但包括小动物们,也有植物。

  落花辞枝,夕阳欲沉。裂帛一声,凄入秋心。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人生。

  落花翩然,在夕阳沉坠的一瞬间,落在了地上,一声哀哀长叹撕裂般晃疼了秋心!落花萎地,离开枝头,亦是离苦。

  李叔同听到了,听懂了落花辞枝的声音,感觉到了那一刹那的秋心无奈不舍,如撕如裂。一个人只有心里怀了真正的大悲悯,才能放下诸多的红尘纷扰,口舌诱惑,从内心里,去关注一花一木,一虫一鸟。这便是佛缘与慧根吧,也或者说,是必不可少的修行、修身、修心。

第8节:佛缘起(2)



  《护生画集》是丰子恺的作品,亦是李叔同的心语心声。

  二

  1885年,李叔同5岁,李世珍去世,享年72岁。李家大宅肃穆一片,到处都是哭声不绝,门厅里来来往往,参与吊唁的人亦络绎不绝。

  这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就有李鸿章。李鸿章平时和李世珍来往较多,时常出入李家宅院,是当时津门津津乐道的话题。碍于李叔同年纪还小,所以之前并没有机会得见贵客。

  那是一个晌午,天空飘着阴霾的云,天气也有着应时应景的悲哀。五岁的李叔同戴着重孝,被家人安排在灵堂,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觉得,不能自由自在玩,有些沮丧,垂着头,跪坐在二哥文熙旁边。

  突然,前堂一阵忙乱的声音响起,几个仆人奔跑过来给二哥送信,报告说有重要人物来吊唁了,二哥整衣服,顺手拽了一把神游的小弟叔同。他还没来得及问明白,一个步履稳健,身材高大的老人大步走进灵堂,尽管穿着素服,还是显得威风凛凛。

  老人鞠躬,滴泪,叹息老友走的太匆忙。一旁的文熙急忙回礼,并且拉叔同一起。

  然后,家人引领李鸿章到后堂休息,喝茶间,他一眼看到了李叔同,静静立在一边。端详片刻,不禁拍案道:这孩子,就是李兄最小的爱子么?

  家人急忙答是,并将李叔同推到前面来行礼,见过李大人。

  李鸿章早已经站起身来,很激动地说道:这孩子,像极了他的父亲,悟性也绝不会逊色于父亲,如果能教诲得当,我敢保证,长大后必是李兄后继之人啊!

  李叔同听不懂李鸿章的话语和意思,却被他威风凛凛的样子和指指点点的激动与兴奋给吓了一跳,继而哇哇大哭。

  万事讲究缘分,父亲的死,对于年幼的李叔同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到佛界的玄妙与神奇。

  李叔同这一生,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大师头衔,在多个领域都是佼佼者,但是,他最出色的,留给世人更多的精神食粮,还是佛学成果。

  佛曰:缘分有三,善缘,孽缘,过客。

  隋?智顗《法华经文句》卷二谓:结缘者……过去根浅,复漏污杂,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众。

  说起来,结缘与否,好像都是冥冥中注定的,同是在父亲的丧礼上,幼小的李叔同与李鸿章的缘分,与那个身份与仕途的缘分,便成了匆匆过客,而却在同一时间和地点,邂逅了另一种缘分——佛缘!

  李世珍去世,是津门一大事,排场大,影响大。为了超度,家里请来了很多和尚道士前来诵念经文。

  他们身披袈裟道袍,穿着另类,神态肃穆庄严,不惊不惧,不慌不忙,自有一番气度和沉静。那经文,也是空灵玄妙的很,听一听,再听一听,心会沉静下来,空灵起来,不再怕,也不再惑。他看得呆了,忘记灵堂内外的纷纷扰扰。






第9节:佛缘起(3)



  第二天,他实在忍不住了,悄悄拉过母亲,问:娘,他们怎么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什么人?

  母亲说:孩子,他们是出家人,我们,是俗人,自然不一样。

  李叔同又惊又喜:那么,我也要出家,我也要做出家人。

  母亲拍了一下他的小脸蛋,告诉他不许胡说,他长大了要继承李家家业的,怎么能出家。

  这个小插曲,被人们当成茶余饭后的小笑话,流传在丧礼结束后的平凡日子里。

  这是李叔同的第一次佛缘,就像一枚千年莲子,已经在心里深种,几时发芽却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如果没有那个契机,这颗种子就存在心里,百年千年不发芽也说不定呢。

  三

  关于诵经超度,《红楼梦》秦可卿去世一节,有一段东府里请来了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因果报应,所以,请僧人道士超度解冤洗业,给今生赎罪,给往世超度,是每个人的愿望。人世艰险,不犯错不结业的人几乎没有,那么,为了减少下十八层地狱的几率,死后超度洗业一番,实在是有天大的必要。

   其实,如果真有因果轮回,那么,说起来还是不公平,这些和尚道士,只有有钱有势的人家请得起,一般穷苦老百姓是没有这个待遇的。那么岂不是说,用钱可以 买来超度,今生能解往生冤孽?若是贪官污吏,不法商人,死后都会遗下大笔钱财,多请一些和尚道士,不就把今生的冤债还清了,来世又是清白人?

  不合理。

  人世间已经有诸多不合理,来世就不要这样了。想来,另一层世界不会这么没谱,死者和家人只不过求个心理安慰罢了。

   就像简?爱说的那样:你为什么要跟我讲这些!她跟你,与我无关。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 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

  生前罪业生前了,死后都是一般同,无论你多富贵,请得起多少和尚道士超度,当两个灵魂站在一起,我们是一样的,要为业承担责任,要为善享受来生。这样两个世界轮换才公平,才有约束力,对不对?


第10节:情窦生(1)




  情窦生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

  一

  李世同的第二次佛缘,结于一场朦胧情事之后。

  1894年,天津城一派繁华盛景,宛如人间奢靡地,酒肆楼台,歌舞戏曲,茶馆勾栏,处处都弥漫着一种末世的繁华。
  这留恋风月的文人墨客中,就包括少年李叔同的身影。

  富贵顺畅的李叔同,十四岁年纪,又熟读经典,才情初露,正是文采风流,翩翩少年才俊。而一段绮丽的爱情,是每个少年公子人生里不可或缺的一程风景。就像盛宴中的美酒,佳肴流光溢彩,也只是陪衬,真正的灵魂是美酒,香飘万里。

   总有那么一个人,揭开神秘的命运光环,出现在你的生命里,一刹那惊艳,一刹那痴绝,带着呼啸的重量融入生命,预示着今生今世的缘。却突然之间,被命运剥 离。此前有多甜蜜,分别的那一刻,就有多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爱情,是每个人必生的劫难和福泽,离别,却是逃不脱的苦海无边。

  对于每个男人来说,生命中都会出现这样一个女人,爱着,疼着,却不能拥有。直到有一天,将她融入往事,散在岁月深处。

  李叔同每日里邀友作画,吟诗写字,闲暇也听戏,逛茶楼,学着那些公子们流连在风月场,要多风雅有多风雅。但是风雅到极致必需的是一段缱倦情事。

  杨翠喜,就是这么突兀地闯入了李叔同的世界,才子的心好像一湖春水,霎那间就被搅乱了。

  杨翠喜非常美貌,华发堆云扑,娇态如杨柳,是天津城的大明星,如花美眷,多少男人的梦中情人。自古才子爱佳人,李隆基对杨玉环一见钟情,是因为她的美,赵匡胤痴痴迷恋花蕊夫人,也是因为她的美,汉武帝将李夫人当做掌上明珠,亦是因为她的美。

  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情窦初开的李叔同,对杨翠喜一往情深,日日思念。渴望和她日日相见,时时相伴,想做一对穿花蝶,哪怕是夜夜入梦也好啊!

  杨翠喜也是个知名人物,身世颇具传奇色彩,这样的一个尤物,和少年的李叔同扯上瓜葛,也是在所难免。这世上的人,无论从才学相貌,家世根基,还是经历心性,都有三六九等之分。他与她相逢,各自心有灵犀,一展眉一转眼,情丝已经深重。

  二

  杨翠喜为清末名妓,原籍直隶北通州,幼年家贫被卖给杨姓乐户,取名杨翠喜。十五岁就出落得面如满月,端庄秀美,加上一副好嗓子,舞步摇落天上月,一展歌喉倾人城!她一登台,整个天津都沸腾了,无数青年公子守候在她的舞台下,只等着佳人一笑。

   姿容秀美,嗓音婉转,是女人的资本,如果运用好了可以带来无数的光环和利益。杨翠喜是个聪明的女子,她很会利用自身的资源,她喜欢唱一些奢靡的曲子,最 开始在天津著名的“协胜园”登台献艺。第一次登台演出,她唱《梵王宫》、《红梅阁》,唱腔华丽婉转,神态婀娜摇曳,老学究骂不绝口,说女子登台有伤风化, 小公子们奔走相告,争相一睹尤物的绝代风情。一时间,整个天津沸沸扬扬,大街小巷谈论的都是杨翠喜。


第11节:情窦生(2)



  那个时候的杨翠喜,恰似那牡丹花心,三春芍药,万人中央,享受的是盛极的宠。可她偏偏爱上了李叔同。

  才子美人,总是一拍即合的契合美满。

  李叔同对杨翠喜的追求,虽然狂热,还是理智的。他只是每日放学后去听她的戏,日日如此。她在台上,他在台下,时间长了,目光便相撞,台上风流台下痴,俱是悠然神飞。

   杨翠喜早就注意到了这个年轻公子,那么多追求者,那么多王孙公子在台下隐隐追着她的舞步,但是,眼睛里都是欲望,污浊中带着颓废之后的欣喜,那是一种想 要对某种物件伺机占有的贪婪。他不同,他的目光是热的,是清的,无贪婪,无欲望,有的只是一腔情思,同时又具有一股沉静、超脱的力量,拉着她的目光和心一 同靠拢过去,让人的心成了琴弦,一拨一动天籁宛成。

  那日卸妆,杨翠喜脑子里还在盘旋着那个人的目光。这时,有人告诉她有人求见,她不愿见,每日见的人已经太多。

  戏散场,繁华落尽,如百花凋零,她每日都要面对这盛极的场面和之后的寥落清冷——一个人!

  一个很宽厚的声音在马车边绕过来:杨小姐,我是李叔同,刚才是我求见。

   杨翠喜一惊,又一喜,原来是他,居然是他!从此以后,李叔同由台下看客,变成了知己,每天坐在第一排看她轻舒水袖,万种柔情,然后他到后台去等她,再提 着灯笼送她回家。晚风细细流淌在身边,情愫渐渐生成在心底,他那么英俊有才华,诗书画无一不精通,他又那么深情贴心;她呢,美貌,也兼具个性,一抬眼一展 眉,都是风情。

  纵使繁华总会落去,有他陪伴,便也不会寥落了,他们一起走,长长的街道与岁月都是背景,他的才华仿佛万花筒,从容从这里,过渡到那里,他给她写戏曲,为她详细解说中国戏曲的渊源和历史,指导她唱法和舞技,为她倾注全部的爱。杨翠喜得到大才子的点拨,技艺又上一层楼。

  三

  情窦初开的爱情,怎样开花,都是极致的好。他看她,肤如凝脂玉,雪白如天山雪莲,一张脸,比月亮还美。头发如翠云铺散,眉毛呢,弯弯的,又极淡,怎么看怎么美,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她开心,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也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她发愁的样子,也是美到不可方物!

  他给她写诗,赞美她,想念她,也给她说戏写戏,帮助她。

   这世间最好的爱,不是我和你在一起,而是我帮助你,让你飞,给你更广阔的空间让你笑。李叔同给的爱,就是这样的。最坏的爱呢,就是利用他的爱,来圈禁 你,禁锢你,犹如皇帝后宫中那些妃子们。皇太极,是多么爱孝庄,她智慧,也有着倾国倾城的美丽,可是,当他知道孝庄和多尔衮有过一段故事之后,便果断抛弃 了她,将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禁锢在深宫里,差点委屈成了明日黄花。这种爱,是狭隘的,占有多过尊重,而历史上女子遭遇的,几乎全部是这样的爱情,让女人身 在爱中,却感受不到快乐和自由,如笼中小鸟,空中纸鸢,飞不高,也飞不远,丝线攥在那个男人手里,被一种叫做爱的东西给牵制着。

第12节:情窦生(3)



  女人最幸运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遇到这样一个爱人。他是你的依靠是你的港湾,他会用全部的身心来呵护你,爱你,也会用全部的大度和豁达来成全你。

  杨翠喜遇到了。李叔同为了帮她提高演技,自己也开始刻苦学习戏曲,甚至他开始着手给心爱的人写戏,偶尔还会陪她唱。

  以至于后来在戏曲造诣方面,他也成了一代宗师级的人物。

  就是这样,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她就成了你生命,灵魂的一部分,她所做的事,也有了魔力,吸引着你,让你不断地向她的领域靠拢。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痴心的女子负心的汉,居然流传甚广。其实不然,这有点冤枉了顶天立地的男儿汉了。自古女子痴情者确实不少,可是男儿痴情也不鲜见啊!

   痴情的男人,一旦爱起来,便是惊天动地的决绝。印度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爱妻泰姬?玛哈尔修建的泰姬陵,恢宏无比,至今还骄傲地蜿蜒成一道独 特的风景。还有中国清代的顺治皇帝,坐拥万里江山却为爱而痴,心爱的女人去后,心灰意冷,遂剃度莲台。有道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男人不是不 痴,而是痴情的方法与女人实在是不一样。

  女人似乎更痴情。女人的情一旦有所归属,便是用整个身心丝丝缕缕的纠缠,女人的痴情,犹如 缠绕在橡树上的藤萝,一匝一匝地紧紧缠绕在树的躯干枝节上,紧紧密密地在树的躯干枝节上留下了一匝一匝的痕迹。女人没有江山可送,女人有一生的温柔与眼 泪,温柔是痴,泪也是痴。女人没有修泰姬陵的气势,可是女人有满心的交付。痴情的女子是不分贫富贵贱的,破镜重圆道出了公主的痴情,绿珠坠楼说明了青楼歌 女的执着,甚至连修炼多年得道成仙的白素贞也难过情关,可见情的魔力有多大。另外还有私奔的卓文君、夜奔的红拂女、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哪个都是千古传颂的 痴情女子。

  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情痴情炙都是为了那一个人水莲花般一低头的娇羞!

第13节:伤别离(1)




  伤别离

  晚风无力垂杨嫩,目光忘却游丝绿;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荫,朝朝香梦沾。

  一

  情人最懂离别苦。

  爱,总是有离别,上天不会眷顾一对璧人,一生一世在一起——真的一世一生永不分开,爱情也容易变质,有时候,感天动地的爱情,是离别这两个字促成的。

  人生往往如此,完美成殇。李叔同的一往情深,换来了失望的悲凉。他和杨翠喜的爱情太完美了,惹老天妒忌。

  晚风无力垂杨柳,目光忘却游丝绿。她不在身边,心就成了空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连身边的美好也感受不到了。

  李叔同一趟上海之行,难耐相思,给杨翠喜寄诗表达思念。时时刻刻思念着,恨不得马上回到她的身边。如果你是花,我愿化成穿花蝶,一朝一夕徜徉在我们的爱情里。

  相思是最折磨人的东西,不是毒,却能蚀骨,不是病,却让人浑身无力。东风无力百花残,青鸟殷勤为探看。只是,没有青鸟,更难挨这时光。

  杨翠喜生命里有无数男人经过,但是,如此为她入心入梦的人,只有李叔同。女人太美,无形中也是禁锢,会有强大的男人来掠去你,做他笼中的鸟儿去。

  享受着初恋甜蜜的李叔同,很快也遭受到了打击。他兴冲冲从上海回到天津,迎接他的已经不是杨翠喜的拥抱——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杨翠喜被天津府道段芝贵重金赎身,送到北京孝敬载振小王爷去了。

  门厅已经空落,佳人再也不会回来。李叔同站在她的寓所前,真觉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夜色被悲伤撕裂了一个大口子,疼,一层层漫延。

   年少的时候,我们相信爱情,痴迷爱情,为一个人要生要死,却因为年龄、阅历等等限制,对于失去的爱情无能无力,只能眼睁睁给心灵留下一道弥深的伤口。等 年岁渐长,无论是心还是身份阅历,都有了一定的能力来处理生活中这些突发事件的时候,爱情,那种一刹那心动的感觉,那种不顾一切的相随相守的想法,却消散 在岁月中了!

  也许,这样的爱,正是因为其简单,才更美好,更刻骨铭心吧。这段情,因为之前的无限完美,也因为这突然的离散,在李叔同的一生中,都成了一道伤疤,总会疼,总会想,挥之不去!

  二

  一对鸳鸯被雨打风吹散,谁也无能为力——谁能惹得起这些一手遮天的人物呢!

  自古痴情空余恨,李叔同伤心不已,每日恹恹无心,茶饭不思,整个生命好像被抽取了灵魂,人都是软哒哒的。一场爱情,好像六月平空突起一阵狂风,所过之处,叶子凋零,百花颓然,世界都失去了勃勃生机。

  李叔同,就像狂风骤雨之后的一棵树,一朵花,萎靡挂在枝头,追忆着狂风之前的世界,却再也回不去了。昔日的青年才俊、风流才子,像被打上了一层霜。

  那样一个大家庭,多少双眼睛盯着呢,李叔同现在只是李家二公子,以后这家业落在谁手里还不一定呢,他是不屑于这些,也不会考虑这些,但是母亲会。见他这个样子,连学习都耽误了,最着急的人就是母亲,怕他从此消沉,成不了材也就意味着得不到安逸的一生。

  母亲心急如焚,想了许多办法都挽不回儿子颓废的脚步,后来,有人给她出个主意,要她带李叔同去学佛。

  一个情字,如乱麻无序,除了自己跳脱出来,好像也只有佛家的四大皆空能解开了。就算解不开,佛经也能让内心清静,将心清空了,杨翠喜也就随着经文慢慢地成为往事了。这是母亲最初的想法,没想到无形中又给了他一次接佛缘的机会。

第14节:伤别离(2)



  不久,母亲就带着李叔同去拜访父亲李世珍的生前好友,已经皈依佛门的王孝廉。

  王孝廉曾经是天津名儒,只是后来了悟,由儒入佛,毅然出家礼佛,做了无量庵主,名望很大。王孝廉对李叔同最后皈佛思想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殇之后的李叔同,每日静听王孝廉诵读经卷,心灵的伤口在悠远清静的梵音中渐渐痊愈。虽然疤痕还在,但起码不疼了。

  晚风无力垂杨嫩,目光忘却游丝绿;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荫,朝朝香梦沾。

  经过了伤痛袭击的男人,就像晚上的清风,哪里有力气吹动杨柳,就连目光都是游离的,涣散的。每日做些什么呢,无非是喝酒,喝酒,期待在醉中麻木自己,忘却伤痛。如果能解相思,就算变成蝴蝶也好啊,至少可以流连在她的身边,只是,那是痴情人的一腔幻想!

  李叔同是一个痴情男人。

  男人天生都是多情的,却一生只为一个女人而痴;女人天生都是专情的,也只为一人而专。

  男人的痴情:从此,世界都是你的。女人的痴情:从此,你是我的世界!

  男人的痴情重要的是相守,为心爱的女人可以两国相争,兵残将损;女人的痴情最重要的是思念,宁可独守空闺惆怅,长长的思念如水泻地。纵你在我身边,思念也在我心里。

  男人的痴情是山,一旦山立在那里,便是威风凛凛,坚不可摧的架势,牢牢地守住自己的地盘;女人的痴情是水,缠绵辗转,一波波的微波荡漾,赏心悦目的风情,蜿蜒不绝的情感。

  男人的痴情会化成二人世界百炼钢,无坚可摧;女人的痴情是向对方献上绕指柔,融化岁月。

  男人的痴情一旦遭遇打击,也会彻底碎落,所以罗密欧在心爱的朱丽叶去后,便毫不犹豫地奔赴而去了。女人的痴情如若遭到打击,却不会毁灭,女人的痴情可以在枯水里泡,在思念里煎熬,有生命在,痴情就在。有生命在,痴心便可承载,所以有王宝钏寒窑十八载的盲目等待。

  女人的痴情是为情而痴,男人的痴情是为痴而情。

  女人痴情得更多,男人痴情得更深!

  可是,到了李叔同这里,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为失去佳人,一度颓废,甚至远渡重洋后,不少日本女人爱慕他的才华,都被他婉拒,杨翠喜一直活在心里,成了一道无奈的伤!

  如果说人生是一座大厦,童年少年便是最重要的奠定基础,基础已成,人生方向已经大定,缺的,就是一番历练,一个契机了。

  三

  杨翠喜虽然身不由己,却也在离开李叔同之后,努力旋转出了一片自己的舞台。

第15节:伤别离(3)



  爱情之于世间男女,不是男人痴迷就是女人痴迷,得到与付出永远不成正比。男人痴迷,会转折一段人生,女人痴迷,却会伤筋动骨,关闭心门。

  杨翠喜是被段芝贵献给小王爷的。段芝贵是袁世凯手下的得力干将。载振的父亲庆亲王呢,是慈禧面前的红人,大权独揽,正是袁世凯想要拉拢的人物,小王爷在天津看上一个戏子,段芝贵能不尽心吗?

  过了不久,段芝贵被连升三级,由道员而被赏布政使衔,署黑龙江巡抚。

  这边,少年才子失魂落魄,每日里只剩了恹恹相思,那边,杨翠喜,却搅动了清末高层领导人物的一池污水。

   清政府腐败,反清斗争越来越激烈,袁世凯的野心也在无限增长,他和张之洞搞维新变法,鼓吹君主立宪,清政府迫于压力,决定推行宪政,但是,宪政虽然启 用,慈禧却一直在寻找打压的机会。段芝贵是袁世凯的心腹和得力干将。袁世凯此时手握重兵,兼任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整个东北都是他的天下,现在他又推行新 法,朝廷不害怕才怪呢。上至慈禧,下到一帮满清的遗老遗少,铁了心要把他拉下马。于是,这两伙人一掐架,就把个杨翠喜给卷进去了,历史上著名的“丁末大参 案”拉开序幕。

  遗老遗少们将矛头直接对准袁世凯必定碰钉子,于是,小人物段芝贵就成了靶子,先把他射死了,一来对袁世凯是个威胁,二来也削弱了袁世凯的实力。

   韩振的老爹庆亲王有个仇家把段芝贵送名伶杨翠喜给韩振的事上奏慈禧,慈禧二话没说,先撤了段芝贵巡抚的职务,又派人彻查此事,平日和庆亲王关系不咋样的 王爷官员们,闲着也是闲着,纷纷上奏弹劾……给王爷献妓女,这是性贿赂啊,这还了得!一时间硝烟弥漫,庆亲王一家因为一个杨翠喜,差点败落。

  庆亲王一见大事不好,为了保护儿子,先下手为强,请求慈禧撤了载振的官。

  载振觉得冤死了,为了一个女戏子,自己连官都丢了,对杨翠喜不再喜爱,而是满心的厌弃,不久,就把她送回天津。

  在这一场大参案中,袁世凯虽然逃过一劫,到底牵涉其中,被迫离职回家养病。庆亲王呢,左右逢源,终于缓过一口气,开始反击,于是,那些原来用杨翠喜这个事参奏他的人,不是免职就是下岗,没一个有好下场。

  杨翠喜被遣送回天津,立刻就被另一大盐商王益孙收了房。美人就是美人,只要美色在,就永远不会落魄,不会缺少男人的关爱和奉献。

  具体的收房过程是这样的,小王爷载振,为了免人口舌,躲过这场参奏的大是非,将杨翠喜直接送给了王益孙,不但美人白给,还送了一大笔钱,为的是王益孙能出具一张假证明,证明杨翠喜一直是他的小妾。

第16节:伤别离(4)



  王益孙欢喜非常,他一直觊觎杨翠喜的美貌,现在人财两得,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还带了一张数目不小的银行卡。

  就这样,杨翠喜一转身,又成了天津盐商的小妾。

   日月流逝,乱世喧嚣,宣统皇帝登基后,武昌起义风起云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犹如一场剧烈的龙卷风,将清室刮得屁滚尿流,惶惶不安。为了对抗革命 党,清室决定重新起用袁世凯的新军,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这也大大刺激了袁世凯的野心。其实清廷应该想到,当拥有野心的人,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兵符,那 是比革命党还有杀伤力的。果然,袁世凯一得势,依然任命段芝贵为心腹,一边炮轰镇压革命党,一边就发了一个皇帝退位宣言。宣统皇帝被迫退位,袁世凯就任大 总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共和国大总统。段芝贵之流各个封官加爵,扬眉吐气。重新拥有了权力的段芝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接回小美人杨翠喜——曾 经,他喜欢她,也只能将她拱手送给小王爷,现在不同了。

  此时的杨翠喜,是富豪王益孙的小妾,二十几岁的少妇,被富贵生活滋养着,好 像是一朵鲜花开到极盛,美丽,芬芳,诱惑着赏花的人,恨不得马上采下来,据为己有。杨翠喜也风流,没事就跑到北京段芝贵的家里溜达,王益孙再有钱,也不敢 管。后来,杨翠喜就干脆住到了北京,段芝贵很是宠爱她,她融入上流社会,如鱼得水,还成了袁世凯最喜爱的小妾的好朋友,可以自由出入总统府,一时间风头无 两。

  只是,时间如清水,总会滤去那些杂质,留下本真。袁世凯后来试图恢复帝制,失败绝望而死,段芝贵很快就背叛旧主,顺便也抛弃了 杨翠喜,她由昔日的富贵花,突然沦落成了不祥的女人,甚至有人把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的政坛轩然大波也归罪于她。再也没有人愿意同她交往,这个曾经青春美 丽,也曾经风光一时的女人,终归掉在了政治的漩涡里。

  政治斗争暗潮汹涌,女人,只能是一颗棋子,在政治这个棋盘上兜兜转转,输亦是输,赢亦无赢,成为牺牲品,是注定的结局。

  不知道此时,她有没有想到李叔同,那个多才多艺,俊美深情的少年,只有他,给了她最好也是最干净的一段爱!

  有人感叹杨翠喜的遭遇,写诗给她:

  (一)

  送尽钿车拾翠人,一天余韵殿芳春。相逢无赖随萍水,坠落微怜杂溷茵。

  (二)

  歌馆淡烟弹粉黛,帝城寒雪罨香尘。谢娘休负闲才思,台阁凄迷飞燕春。

  (三)

  杜曲日返骄宝马,章台风急返香车。王孙直觉春魂断,海怨云愁有暗嗟。
  人生就是这样,等到风景都看透,却再也没有那一个人,陪你看细水长流。等待杨翠喜的,注定是一个荒凉的结局。

第17节:长相忆(1)




  长相忆

  【早秋】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着垂杨柳。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一

  时光就是尘土,会将往事轻轻覆盖,让你觉得某个人真的已经渐行渐远,某段情已经烟消云散!淡漠了世间情,远离了甜和苦。

  可是,回忆却是风,轻易就将这好不容易积蓄起来的浮土吹散。于是,某一瞬间,它会出现在梦境里,一点点,晕开往昔。

  既然有离别,就会有追忆。

  人生是个忘记的过程,也是个回忆的过程,尤其是情感,会停留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在某一时刻,一下下拨动心弦。

  他忘也忘不了,初见,她一低头一凝眸的娇羞美丽;她水袖漫卷情丝缭绕的风光。她自然也忘不了,他每天提着灯笼接她回家,两人一路走,一路说笑;他为了她,去学习研究戏曲,给她写戏……都是行云流水般的好时光!

  人生易老,相思总也不老。经过了世事变迁,对于人生中的诸多事情都有了感悟,波澜不惊,坐看云起,可是,那份或浓或淡的相思,却一直萦绕。

  一点情愫,有时候,就是一辈子的一抹胭脂红,也许会随着时光褪色,却绝没有可能融化。

  杨翠喜之后,风流潇洒的李叔同有一段时间不断地流连在那些当红的艺伎中间,和她们暧昧交往,也给她们写诗填词,生活很是香艳了一阵子,其实李叔同的整个前半生,在杨翠喜之后,在出家之前,俱是风流潇洒,美女如云的。家世良好,相貌出众,才华了得,人不风流枉少年!

   但,杨翠喜是停留在他生命深处第一个女子,注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若干年后,她已经在政治舞台上搅动一池春水,成了大案的主角,又成了北京上流社会的交 际花,最后,落了个寂寞收场,人生可谓是大起大落。他还是会在曾经的地方思念她!怀念那远山明净眉间瘦,闲云飘忽罗纹绉。

  有人说每 个少年都会爱上一个美丽成熟的女人,也许,这根本就不是爱,也不是为了某种欲望,只是一种异性最平常的吸引,在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的那一瞬间,出现在他的生 命里,于是,不可更改!成为占据一辈子的记忆。这个女人帮助他解读女性的神秘和真善美,助他领略这个世界上不同的风景和美好。

  所以,很多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根本不般配不可能的一对男女,也会以成双成对的身影出现。

  《朗读者》中的小小少年,他真的爱上了那个有些风韵的中年女人吗?不是的,他只是需要这样一个途径,得到一种新奇的,特别的温暖。

第18节:长相忆(2)



  很多时候,我们把这种少年情感叫做爱情!

  二

  十里明湖一叶舟,开阔而有气度,很有些行云流水的味道。明湖,明镜的湖水,也许是他俩曾经相约过的一片湖,他又来到这里,便想起了佳人!李白有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的句子,也是说的明湖。

  隔窗远眺,明湖潋滟,小舟轻移,楼台烟水依旧,杨柳扶风过西楼。风景不曾改变,只是,身边少了一个人,再也没有娇容陪伴,再也没有笑语欢声。

  你还记得吗?那一年,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秋色中,在这十里明湖中荡舟游玩,水花飞溅,杨柳轻拂……你玉面娇容,细细的眉毛,纱裙随风飘扬,那么青春美丽,现在,你会不会已经容颜不在了呢!

  在这傍晚的凉风中,我又一次想起了曾经的浪漫纯真时光,你呢?是无奈在人世行走,还是一直过着自己想过的日子?

  没有答案。

  因为分开时候,他们的人生已经截然不同向着两个方向去了,他一直潜心学问,留学、出杂志,人生华锦,热闹而有序地铺陈着。而她呢,却沾染了政治,犹如晚风中一朵奢靡的花,很快就从灿烂到凋零,开尽了一生的好时光。

  明湖还有个解释,是圣湖的意思,杭州西湖的别名。靳荣藩集览引《大清一统志》:西湖,即古明圣湖 。

  漾舟明湖上,清镜照衰颜;明湖夜雨天涯客,握手停杯话畴昔。

  和这首歌词相似的,还有一首留别,《留别》与《早秋》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李叔同根据北宋词人叶清臣《贺圣朝》词所谱的曲,而这首《早秋》词曲,都是李叔同一人所作。《留别》的词也忧伤缠绵,有着淡淡的惆怅在里面: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落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留别》和《送别》不同,《留别》是友人要走还没有走,主人斟茶挽留,希望能多聊一会儿,因为岁月匆匆,这一别,就不知道啥时候能再见面了,客人欲走还留,正在犹豫中,有很大的希望留下。

  《送别》则是人已决定离去,分离的场景,格外让人伤心不舍。

  1912年,正是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萌芽时期。中国近代歌曲,一直传唱流行的,无非是一些民歌,其余的歌曲,都是从学堂乐歌开始的。在学堂乐歌的普及及发展中,李叔同的作用是里程碑式的。

  汪毓和先生所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书中,对清末民初的歌曲作者进行了一番比对介绍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李叔同的许多歌曲在艺术水准上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

  这些歌曲,向后世描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某一个侧面,以及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某一个角落。

第19节:长相忆(3)



  李叔同在音乐上的造诣是很深的,也写了不少歌曲。后来有学者将其大致分为三类,一、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等;二、抒情歌曲,如《春游》、《送别歌》、《早秋》等;三、哲理歌曲,如《落花》、《晚钟》等。

   李叔同小时候,系统学习过古文,还学过八股文,受到很正统的中国式教育,所以,他的传统诗词造诣很深,这样的功底运用到歌曲中,往往声情并茂,古韵悠 长。他喜欢填词,偏爱欧美的一些曲子,像意大利的贝利尼、德国韦伯的歌剧,英国的麦肯齐的合唱曲,赞美诗、儿童歌曲、民歌都是他选择的方向。底蕴悠长的歌 词,配之颇有异域风情的曲子,听起来优美动人,却又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悠扬,很是特别,成了李叔同词作的一大特色。

  《早秋》是一首旋 律非常优美的曲子,四分之四拍子流畅悠远,仿佛每一个音符都被他赋予了未了的情和唯美的怅然,音符已经结束了,听众还沉浸在那一抹忧伤的回忆中,时光在耳 边沙沙流走,回忆悠长,好像来到了夏日舒适又凉爽的傍晚,斜阳打在石板路上,有那人家,坐在门口的大槐树下吃饭,细细的风,吹落一片树叶,悠悠落进饭碗, 有人随手拣出去。

  这样的作品把一份清淡的幸福感留在人心里。

  三

  1895年,距离离开杨翠喜一年的时间,李叔同在天津文昌院辅仁书院,学习英文、算数等西方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他还在跟天津名士赵幼梅学习诗文,和津门书印名家唐静岩学篆书和篆刻。郊游,踏青,学习,创作诗词歌赋,生活丰富而充实。

  但是这一切,都被那个叫杨翠喜的女子给打乱了,被那个叫做爱情的东西击中了,受伤了。

   后来就算是学了佛,依然回不到最初的那些简单快乐了,爱了又失去的过程,就像一杯清水被人加上了更加有味道的茶叶,清水变成了茶水,味道提升了,品质提 升了,清香满口,味道甘醇,只是三五道水之后,茶淡了,人倦了,一片片叶子像一枚枚苍凉的问号,伏在水底。再淡的茶,也是茶啊,再也恢复不到清水的样子, 因为茶叶在里面,因为过程在里面。

  李叔同也一样,杨翠喜出现了又走了,在他心湖上划出一道波纹。同样是看书学习,会想起她的笑,同样是结伴同游,会想起某一次,两个人荡舟湖上嬉戏游玩。

  未必长相知,总是长相忆。

  看他这个样子,最着急的是母亲,她开始张罗给他定亲,试图找个家世清白、门当户对的好姑娘,给儿子收收心。

  治愈一段情殇的最好办法,就是再开始一段新的感情。这是自古传下来的失恋疗法。贾府不能把黛玉给贾宝玉,想要斩断这一段情,就选择另外一个姑娘来终结宝玉的伤心绝望和情殇。

第20节:长相忆(4)



  时年,李叔同十八岁,李家张灯结彩办婚宴,场面热闹宏大,轰动了天津城。娶的是天津茶商之女俞氏。俞氏是大家闺秀,知书明理、相貌端正,比李叔同大两岁,是个绝佳的少奶奶人选。

  披红挂彩烛影摇红,李叔同做了新郎官,轻轻挑开新娘子的红盖头。那一刻,有一抹身影飞快在眼前掠过,又飞快消失不见。

  新人的确能换旧人。

  完婚之后,李家当家人李文熙,拨款三十万给弟弟做家庭开销用度,也就是说,你成家了,完全可以自己独立生活了。

  三十万不是小数目,李叔同依然过着少爷生活。

  一个男人,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大多数男人,本来也是心怀壮志的,无奈被生活的风雨一击,就甘于一隅,向人生妥协,过起了得过且过的日子。尤其成家,对男人这一生来说,是个分水岭。前与后,有着上天入地的区别。

  一种人,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惬意的人生已经开始,再也无需为了少年的理想去奋斗去拼杀去追求,人生极乐已经到顶,使命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养家糊口,低头过日子,与世无争;另一种人却把这当成人生启航处,大船刚刚建成,家只是港湾,不是终点!

  成大事的男人,都是后一种,比如李叔同。

  成亲之后,李叔同没有安于生活,坐在李家的金山银山上过安逸日子,他一直在学习、钻研。就是在这一年,他以童生的资格应试天津现学。

  换一个人,未必肯再寒窗折腾自己了。要钱也有,要家也平静,要才华也有,就这样风雅过下去,也是一辈子。可是,他需要更深层次的思想,也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知识面来开阔眼界,也可以说,他是在不断的尝试学习中,挑战着自己的极限!

  融于俗世幸福,又超越俗世幸福!是人生的大智慧。李叔同和妻子的感情很好,一直相敬如宾,结婚的第二年,他们就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葫芦,不幸的是,这个孩子早早夭折,没有长大。

   初恋,最后以伤别离收场;第一个孩子,也只有短暂的父子缘分,这些,都给他的内心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只是,岁月已久,伤口慢慢愈合,那个叫杨翠喜的美丽 女人,还有那个叫葫芦的可爱的小小孩子,都渐行渐远成了一道模糊的影子,生活继续向前,学习,钻研,利用自己满腹的才华风雅极致,这些逐渐占据了他的内心 世界。

  事实证明,李叔同在各个领域都占在了领先的地位,诗词,书法,戏曲,篆刻,音乐,还有后来的佛学。

  悟性和才智固然重要,但是,你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这是永恒的成功法则!

第21节:清澈心(1)




  清澈心

  【采莲】

  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露华如珠月如水,十五十六清光圆。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

  一

  采莲复采莲,莲花连叶何蹁跹。露华如珠月如水,十五十六清光圆。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

   这是一幅《采莲图》,一池莲花一池叶,风来风去花影轻移,莲叶浮动。下一句,说的已经是晚上,露珠下来了,月亮升起来了,露珠滚动在花朵上莲叶上,水中 荡漾着涟漪,月光洒落,将天地笼罩,水一样漫过,尤其是每月月中这两天,月亮圆而清,万顷银辉洒下来,寂静无声,如诗又如画,实在是一幅绝妙的画。

  文字有这样的力量,寥寥数语,营造出这样美而恬静的意境,看到的人都能让心沉静下来。但是,对美景的感知,也需要有平和的心态来感知。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不缺少真善,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的人,亦是幸福的,快乐的,内心丰盈的。

   佛印和苏东坡经常斗来斗去,有一次,两个人又斗上了,彼此形容一下对方。苏东坡说:在我眼里,你就是一坨屎,说完哈哈大笑,觉得这次肯定是自己赢定了, 天地万物,污秽低贱,一坨屎,已经是至极了吧。佛印他再怎么比喻,还能越过这个底线去么?没想到,佛印听到这个评价,微微一笑,说:你在我的眼里,就是一 尊佛。

  苏东坡吓一跳,佛印脑袋没被门夹到,智力也正常,摸摸脑门也没有发烧,怎么会这么说,而且对自己把他比喻成屎他也不生气不着急呢。接下来,佛印的话才让他的得意烟消云散。佛印说:你心里有什么,你眼睛里看到的就是什么。然后微笑不语。

  这两个人,看起来是斗嘴,比的却是心的境界。

  其实,面对人世种种,也是这样的。心灵清静了,才能感知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同样是一池荷花蹁跹,莲叶青翠,有人看到的是名是利,是浮华是绚烂,有人看到的是清是美,是干净如水的一片天地。这种感知,是一种心的修炼。

  当你觉得这个尘世遍布肮脏和阴暗,那么,眼睛里就没有美,内心里也无法感知到美和善。你心里有什么,你就会感知到什么。有的人看这世界是丑恶的,阴险的,却也有的人,看到的是美的,清的。

  心地纯净是清凉。丰子恺曾说他的老师李叔同:他是觉得世间没什么不是好的,一副满心欢喜的样子。

  总是有这么温暖的人和温暖的字,宛如早晨花枝上跳跃的阳光,暖着世界,也暖着心。

  二

  这首歌,曲调优美清澈,歌词清新脱俗。采莲采莲,歌词中没说是谁在采莲,但是,荡舟湖上,盈盈灵动的采莲人,多半都是少女,和莲花一样开放的青春,纤纤玉手,洁净莲花,美人美景美态,才是一幅画。

  男人不会去采莲,因为那样纤细唯美浪漫的劳动对比于大男人的粗糙,实在是有煞风景,也浪费男人的体力;老妇人不会去采莲,因为舟船摇动,衣带飘飞,有失岁月的稳重。所以,这样的劳动画面只属于少女,青春洋溢,笑语如铃,花隐笑语,人藏花影。

第22节:清澈心(2)



  这首《采莲》歌,脱胎于《采莲曲》。

  《采莲曲》是宁府旧题,别名《采莲曲》等,主要描写江南一带的旖旎风光,快乐的劳动生活场面和对美好爱情的期待向往。

  诗人王昌龄有首著名的《采莲曲》脍炙人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读诗作,王昌龄的《采莲女》无疑更胜一筹,一群采莲的姑娘穿着荷叶一样绿色的衣裙,荷花映着脸蛋,让人分不清哪里是荷花,哪里是人面。美丽的女孩子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相比之下,李叔同的《采莲》,却多了些清冷的味道,没有热烈的情感,少了些人间烟火气。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露华如珠月如水,十五十六清光圆。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

  没有具体到何人在采莲,采莲的人是隐隐约约的,只见满池荷叶蹁跹舞动。露珠,月光,池水,圆月。这一池莲花,自始至终笼罩着一层清光,来自月亮的清光。并没有宁府诗的《采莲曲》那样浑然天成的美。

   一是因为歌词不同于诗,需要严格的对仗工整和意境,二是因为王昌龄是攻诗是写人,重点在描述人生盛景,少女,莲花,一层层喜悦,一声声欢笑,是俗尘中最 极致的美好;李叔同却是在写心,莲花映衬心声,月光清冷高洁,追寻的是一种内心的安宁,这种安宁,有着清空心灵的强大力量,带着人,沉进去,沉进去,进入 到一个真正干净清洁的世界。

  王昌龄写的更生动,更美,李叔同写的更洁净,更悠远。

  三

  采莲是红尘中的乐事,露珠却是人散后的一抹清凉;月圆是人间情爱最完满的希冀,月光却是笼罩俗世的一袭轻纱。

  《采莲》作于李叔同出家之前,之前那一段久远的岁月,却无不渗透着这种既在尘世,又很脱尘的历练,是的,这不是悖论,只是一番历练。

   1898年,列强觊觎,朝廷昏庸腐败,各界有识之士奔走呼吁,期望能扭转时局的颓废局面。这一年,想有一番作为的光绪帝采纳了康有为等人的意见,颁布了 诏书和谕令,开始变法。变法的内容很多,包括设立工商局、路况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编练新军、创办学堂、派留学 生、废八股、兴西学、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每一条,目的都是强国富民。

  其实,这些变法并没有触及大清王朝统治的基础,却强化了新 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封建顽固们自然不容。朝廷中的一些权贵开始对抗新法,百般刁难,光绪帝力量薄弱,缺少魄力和平台。暗中当政的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连下 三道谕令,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一场暗潮汹涌的政变已经开始。

第23节:清澈心(3)



  历史的风云变幻,留在书上永远是三言两语的简洁,具体到当时,却满含着血雨腥风。

  因为慈禧的强迫,守旧派的阻挠,变法持续了103天,就迅速崩溃,历史上称为“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之后,那些顽固不化的权贵们,担心这样的变法会卷土重来,上书慈禧,要求杀死领导人,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与此同时,几方势力像织布机上的 经纬线,一条条开始了维护自己信仰或者利益的地下活动:御史杨崇伊多次赶到天津与大臣荣禄密谋,想要废除光绪帝,篡权夺位;另一派的光绪帝,则偷偷密诏维 新党商议对策,但是康有为他们只是一群热血英雄,胸藏万壑也不及手中的一柄政权,无兵无权无实力,维新派和光绪帝同时陷入了困境,于是想借助手握兵权的袁 世凯,对付同样根深叶茂、野心勃勃的荣禄势力。不料袁世凯将维新党和光绪帝一起出卖,慈禧恼怒,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这个窝囊的皇帝,直到死,也没 有获得自由。

  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带着污浊的气息,继续着苟延残喘,无数英雄志士,只好发出一声长叹。

  此时, 李叔同18岁,初恋已经渐行渐远,终究成了印在心底的一抹朱砂痣,有时候爱情也能成全一种气质,忧郁也能卓绝,一旦生命被赋上了看似轻飘飘的爱情烙印,就 再也无法清除。就像胭脂,随着岁月的流逝鲜艳不在,却永远保留着胭脂的本色。并且,他成了亲,生了子,像一列车,行驶在最正常的人生轨道上,绝无偏离。

  变法之初,李叔同刻了一方印:南海康君是吾师,表示了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支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责任像一柄剑,刺痛着英雄的心。

  同年10月,李叔同为了躲避戊戌变法失败后带来的一系列麻烦,也为了避免被误认为是康有为等人的同党,他带着母亲和妻子离开天津,迁居上海,变法失败,但是人生需要继续。

  他在上海用满腹才华,带领着一个新时代的文化,一点点窥探着未来,一个诗性的未来、雅趣的未来。

  就是有这样的人,世事变幻影响不到心境的清澈,经历别离也改变不了豁达和宽广,心里住着美,心里住着爱,有着谦谦美玉般的温润干净,就像那水中的青莲,尘埃不染。

  采莲复采莲,莲花洁而不欲,形态潇洒高雅,在红尘却不陷红尘,正是李叔同的写照。

第24节:惆怅吟(1)




  惆怅吟

  【南浦月】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一

  这首诗写于上海,却又是离别上海之际所作,充满了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大上海的繁华自由又和天津不同,李叔同在法租界租赁了一套房子,安顿了家小,开始一段惬意时光。

   那是李叔同人生中最清澈最自由最轻松的一段时光。有家资做底,自然没有生计上的烦恼,这是他的福分,但凡文人,但凡清静的心,沾染了生存生计,都会蒙上 一层尘,虽然最终能被风吹散,到底也会留下痕迹。可是,没有生活之忧的人,又很容易陷入到得过且过的享乐之中,这几乎是个悖论,没有钱的,有强烈的精神追 求,却会被生计羁绊;有钱的,往往注重了物质将精神淡进了虚无中。

  所幸的是,他有钱,又可以在享受优渥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将精神追求也演绎得淋漓尽致。

  母亲,妻子,一个小而温暖的家,大上海的繁华,小家的温馨,都是心底的养分。脱离了那个庞杂的大家庭,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没有了任何规矩,也没有了任何约束。妻子贤惠,母亲慈爱,沐浴着两个女人带来的温暖,他焕发出了最明丽的生活活力。

  就连他的母亲和妻子,也在上海这样一个独立的家庭里,昂扬开阔了起来,妻子不再是那个大家庭中谨小慎微的二少奶奶,母亲也不再是那个底气永远不足的三姨太。

  丰子恺在他的文章中曾经对上海时期的李叔同做过这样的描述:“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

   人与人之间,也是有气场的,相同的人,就算经过多少曲折,最终总能走到一起,也可以说是缘分吧,或者是人生因果,因缘际会。如果没有戊戌变法,李叔同不 会表现出对新党的支持,那么他也就不会离开天津的大家族,独自来到上海,加入到另一个更加朝气蓬勃的群体中去,或许,他一生只是天津城里一个数一数二的富 家公子,有钱,有才华,被人羡慕,如此而已。

  可是,他来到了上海,加入了城南文社。

  城南文社是个文人自发组建的团体,以切磋诗词文章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学青年们的一个自留地,组织者叫袁希濂。

  袁希濂是上海宝山人,现代佛教居士,后留学东京政法大学,学成回国报效,任天津法官。后来成了李叔同最好的朋友,和许幻园等五人合称天涯五友。李叔同曾经劝他学佛,说他生前就是和尚。

  袁希濂也是个传奇人物,传说他死后火葬,遗骨色白如雪,顶骨呈莲花瓣形状,无人不称奇事。

  城南文社集合了上海不少的文学青年,每月相聚一次,切磋诗词,成员的所有诗文作品,皆请一位精通宋儒理学又擅长诗词歌赋的学者来出题评审并打成绩。

第25节:惆怅吟(2)



  没落之前是有感应和恐惧的吧,大观园的诗社,结于大厦将倾之前;袁希濂的城南文社建于清末风雨飘摇的背景下;明末清兵入关,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少这样的文学性质社团组织,其中陈子龙为领袖的复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把酒弄茶,谈谈诗词,远离政治旋涡,求得内心清静,是知识分子内心的一种反抗和恐慌。当大环境摇摇欲坠,人们束手无策时,建立精神家园,便成了唯一的自我安慰手段。

  一个人的才华,便是那沙中金,水里宝珠,是无法掩藏的,只要一个契机,便可大放异彩!李叔同就是这样,在城南文社,他很快就成了佼佼者,锋芒日盛,光彩夺目。

  他凭《拟宋玉小言赋》,拔得头筹,引起了文坛关注,一时风头无两,才名日盛,正是春风得意,人生畅快!

  二

  上海的年月是恣意的,是快意的,在那个文字江湖里面,李叔同是一等一的大侠,笔扫剑气,胸有豪情。这样的生活过了一年,李叔同决定回天津探望兄长,天津上海,路途不近,舟车劳顿,少不了许多时日,自然有许多的不舍。

  也是因为上海的日子万般的好,家里也好,家外也好。于是临行时,他突然觉得不舍和伤感,提笔填了这阕词: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杨柳无人情,只管自在妖娆,在此刻,都有了丝丝离愁别绪,那一条条荡漾在风中的柳枝,也被人的情绪感染。分别时刻,挥手转身,船来了,船开了,一番风雨一番情,伴随着离人远去。

  其实,不过是数日的离别而已,他探望完兄长,还会回来的,不必弄的这么惆怅伤感吧。

  说来也是文人的通病,总是多愁善感,喜欢卖弄文采。此时的李叔同,完全是个文艺青年,心里眼里有诸多的伤春悲秋,所以,小小的离别也很是触动心绪,就作了这么一首词。

  《还珠格格》里,紫薇在南下的路上,遇见过一个离别场面,一群文人,送别另一个叫老铁的伙伴,不知道要干什么去,大家作诗送别,粗制滥造。才女一时兴起,提起笔来卖弄了一下: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

  对于文人来说,任何事,都是作诗的由头,比如大观园里开一朵海棠,吃一次螃蟹,都要开一个盛大的诗会。

  应该是这样的场景:一行友人,一妻一母,皆极目相送。水中,一舟起航,他就站在船头,然后镜头慢慢拉远,直至水天一色,苍茫浸染,心里涌动着浓浓的离愁,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

  多年后,李叔同忽然出家,也是这么荡舟而去,岸上妻子啼哭留恋,泣血呼唤,他的心里,却澄明清澈,再也没有此时的伤感惆怅。人生是幻影,情爱是幻影,功名利禄一切都成了幻影,那一次奔赴,是奔赴永生,是一次完美的清空!

第26节:惆怅吟(3)



  如今,二十岁的一场小小分别,证明他的心还是沉甸甸的,任何的情绪对心来说,都是负担,欢乐是,悲伤亦是!

  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这里面的风雨,也包括内心的波澜吧,自从戊戌变法之后,他的心里就不仅仅是情是家是才,还装下了国。国家的衰落,对有抱负的人,永远是一种历练,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疼痛。

  三

  没想到李叔同果然就被阻留在天津许多时日。

  那时候没有电话,通讯只能靠信件,所以消息传递缓慢,他远在上海的时候,得不到天津家里的消息,等到风尘仆仆从上海赶回天津,哥哥李文熙早已经动身去了河南。

  本来想动身去河南见二哥一面的,无奈战乱四起,道路受阻,他只好在天津住了下来,这一住,就住了两个月。

  有一首《西江月》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残漏惊人梦里,孤灯对景成双。前尘渺渺几思量,只道人归是谎。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长。海风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涨?

   本来已经回到天津,想着尽快见到兄长,然后返回上海,没想到受到阻隔,居然耽搁了那么久。一方面,思念家人,想念朋友,觉得一个人的夜,格外的漫长,一 方面,见不到该见的人,也就办不成要办的事,心里难免忧烦。故乡反倒有了异乡之感,让人的心里酸楚不是滋味,夜里听着海潮声,风起云涌中,愁绪也越来越 深。

  这愁绪,有好几层,一层是离家之苦,一层是国家有难,最重要的一层是兄长未见之憾!

  李家二公子李文熙, 一直掌管着家业,李叔同在二哥的庇护下,悠哉自在,可以专心做学问,做风流公子,如果不是前面有这个哥哥,他只能是李家的掌门人,做生意,谈世故,那么世 上就会少了一个才子,一个艺术家,一个高僧,多了一个商人巨贾。说起来,没有大哥的早亡,父亲也不会生出严重的不安全感,生下这个小儿子,没有二哥的存 在,他就成了商人,对于李叔同来说,这是福分。

  那么他和二哥、家人的关系到底好不好呢?

  但凡大家族中,大都缺少真挚的兄弟姐妹情意,越富贵的人家,情这个字就越淡,当富贵到了顶点,就只剩下了争权夺势,你死我亡,权和利当了先,感情只能靠边站。

   李家在天津是大户人家,家财兴旺,人丁可不旺,李叔同的母亲,能进李家为妾,也是因为传宗接代这一宗事,所以在李家,除了二哥文熙,顺下来的继承人就是 李叔同了,既然有利益相争,亲兄弟也难免有隔膜。而且,李叔同的母亲是小妾,小妾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生了儿子女儿也算是庶出。《红楼梦》中的贾探春, 样样都好,就因为是小妾生的,处处都要比别的公子小姐们差点,所以,她才会发感叹,总是心里郁闷。你可以改变才华秉性,你却无法改变出身,所以,她最大的 愿望就是离开这个家,得到一种完全的、真正的平等。
  李叔同成家,李文熙给了三十万作为安家费,其实也不算少了,李叔同可以带着妻子母亲过很逍遥的日子。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参与到家族巨大的产业中来,也许是他作为一个才子,不屑于将自身陷进争名夺利中去,也许是因为别的原因。

  总之,直到1905年,兄弟俩才见了面,留下了一张照片,兄弟俩在下棋,两个年轻公子,一派安静祥和,可是,那次带母亲的灵柩回家办丧,李叔同和二哥是起了争执的。

  李叔同这次回天津一定要看望二哥,是感情好,挂怀吗?不一定,也许是出于家族规矩,是礼貌,也许是有什么事情求助二哥。所以,没有见到,很是遗憾和惆怅,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又赶上了一场大的动乱!

第27节:家国泪(1)




  家国泪

  【感时】

  杜宇蹄残故国愁,虚名况敢望千秋;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

  一

  那时,李叔同正好回到天津,打算去河南,八国联军气势汹汹就来了,于是,路断了,去不成!

   八国联军进中国,是一场民族长恨,是中华儿女一段流血的记忆,是民族史上一个丑陋却明晰的伤疤,多少年过去了,风风雨雨中,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再也没有 谁敢明目张胆来欺负,再也不会遭遇到那样的耻辱和欺凌!可是那场痛,留在整个民族的记忆深处,携裹着血雨腥风,不曾消失,不曾被忘却!

  历史的书页翻到1900年6月17日,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等八国联合起来,以军事行动入侵中国,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就攻陷了天津,捣毁铁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这边,丧心病狂的八国侵略者,大肆抢掠,如入无人之境,那边,清政府无能软弱,几乎成了惊弓之鸟,慈禧和权贵们,人人只想着自保,没人站出来管底层百姓 的死活!也几乎没有有力的抵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战争中陷入了无比凄惨的境地。贪心太盛的八国联军,8月2日集合兵力两万,从天津又进军河北廊 坊,在廊坊遭到了义和团的围攻,史称廊坊大捷。联军手持的都是最先进的枪支火药,和义和团的刀枪等古老的作战兵器比起来,不知道强多少倍。但是,再厉害的 兵器,终是不抵团军的英勇和视死如归,这次战役,联军兵败告终,两天后狼狈逃回天津城。义和团狠狠打击了这些家伙们的气焰!

  廊坊大捷,在那个萎靡不振的时代,成了震撼人心的一次重大战役,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中国人的英勇和民族精神,那种誓死保卫国土的英雄气概,震惊了全世界!百年来,那是廊坊人的骄傲,也是中华儿女的自豪!

  到16日,联军已经攻下了北京城,在北京城里烧杀抢掠,做尽了坏事,仅在庄王府一处,就残忍屠杀了1700多名老百姓,真正是血流成河,冤魂无数。慈禧无力抵抗,带着傀儡皇帝光绪和一帮大臣,仓皇间逃向西安。

第28节:家国泪(2)



  因为无力抵抗,慈禧派奕劻和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谈和。
  1901年9月,清政府签下了耻辱的《辛丑条约》,赔付联军白银4.5亿两,八国联军才陆续撤出中国领土。

  当政府软弱昏庸,遭殃的永远是百姓,受伤的却是志士的心。

  李叔同在天津亲眼看到那场惨烈的激战、八国联军对国民的暴行、国家遭遇的创伤、列强的蛮横,心里波澜起伏。一腔热血奔流,国家的屈辱,就是每个热血男儿的屈辱,国家的灾难,便是每个志士的灾难!

   回上海的这一路上,他见了太多田园房屋被毁,同胞们流离失所,祖国的满目疮痍,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和责任感。悲叹感慨中,李叔同的表达方式,是一路作 了好多诗词,记录下祖国的创痛,也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回到上海后,他将这一路作的诗词,整理结集,名为《辛丑北征泪墨》。

  名士赵幼梅给这本集子题诗:与子期往常别离,乱后握手心神怡,又从邮筒寄此词,是泪是磨何淋漓?《辛丑北征泪墨》详细记录了民族惨痛,字字是泪,句句是血,读来心酸心痛。

   这一次国家创痛,给李叔同的心里注入了另一股力量和冲动——诗才清雅之后的大悲悯!这悲悯,像北方春日里层层的绿意,由浅淡,逐渐浓郁,最后终于成长为 强烈的民族大义和风骨。正是有李叔同这样的爱国诗人们,关注底层,感受创痛,心怀悲悯,又有着波澜壮阔的豪情,才支撑并鼓舞着中华儿女,在那样满目颓然的 时代,在欺辱中抬起头,向着心目中的强大与昌盛奋斗下去!

  继刚到上海时的俗世翩翩佳公子之后,此时的李叔同,是个全新的男人,热血奔流,胸藏万壑,他为祖国正在遭遇的劫难而忧心,为百姓的流离而焦虑……

  若论男儿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李叔同作为一个文弱书生,用一腔热血,一倾豪情,影响着同时代的年轻人!

  二

   这首诗和李叔同之前的诗作有很大的不同,之前,他是天津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少爷,戏院楼台,笙歌曼舞,一路风情;他是大上海文坛上一等一的青年才俊,风流 倜傥,有风花雪月,有伤春悲秋,有把酒菊花盛的闲情,也有放眼赏梅花的喜悦!如果在盛世,这是才子最完美的生活状态,可是,这是乱世,于家于国于己,李叔 同都难以平静度余生了。

  在这巨大的国家创痛与耻辱中,他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气节,作为一个大男人应该心怀天下的悲悯,躺在貌似的繁盛上风花雪月,是可耻的,是软弱的。

  李叔同心态的巨大转变,一部分来源于内心潜藏的正义和热血,一部分来自于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第29节:家国泪(3)



  杜宇啼残故国愁,虚名况敢望千秋。国家如此患难,如果自己仍然痴迷于这虚幻的才名,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

  杜 宇,指的是杜鹃。杜宇是古蜀国国王。传说在古时候,七国并举,人人称王,杜宇称帝于蜀国,国号望帝。说起来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发展生产,带领着人民从茹毛 饮血的野蛮走向了文明。这家伙晚年时,蜀国发了洪水,一国的百姓都不得安生,望帝派了丞相鳖灵去治水,鳖灵是个人才,比大禹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勘察地形, 测水势,最后进行疏导宣泄,困扰百姓的洪水终于退去,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治水可是个浩大的工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三年都没有回家,鳖 灵也一样,好几年没有回家。

  但是当他大功告成回去之后,就把望帝和自己的妻子给捉奸在床了。人家替你办事,你与人家的妻子偷情,怎 么样的国情和道德氛围都说不过去吧!于是,望帝于鳖灵有愧,就诏告天下说:鳖灵这个人治水有功,是咱们蜀国的大功臣,所以,为了奖励他,我愿意把帝位让给 他,我做百姓,他做王。从此,他不是相鳖灵,是王鳖灵,并且赐国号开明。

  要说这望帝真够可爱的,换后世的皇帝们试试,这种情况哪有让位这么傻的,一般都是找个借口把碍事的鳖灵们一刀咔嚓了!淳朴的时代才能产生这么淳朴的人,尽管他做的事也不是十分光彩。

  望帝让位之后,退隐居西山,从万人之上的王,到布衣百姓,那不是一般的落差,估计连相好的也被鳖灵收回去了,于是望帝就很郁闷,很不甘,死后化成杜鹃鸟,每年的春耕时候,都会出来鸣叫,叫声类似于:我望帝魂也!后来,杜鹃也被称作杜宇。

  古人常常借杜鹃抒发怀乡之情。比如李白的这首《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蜀中,也就是四川,每到杜鹃花开的时候,杜鹃鸟也出来叫,其实,杜鹃鸟还有个俗名,叫断肠鸟。唐代的诗人崔凃也有一首《春夕》是借杜鹃鸟来抒发思乡之情的: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杜宇代表思念家乡。母亲和妻子、朋友都在上海的李叔同,因为八国联军的入侵被阻在外面,自然也怀了这一层对家的挂念——谁知道仗会打到什么程度?何时能 回到母亲妻儿身边?所以,他听到杜宇的啼叫,不由得想家,再看这满目的路人百姓,他们哪一个不思念自己的家?可是现在,他们大部分已经失去家园,成了逃难 者!

第30节:家国泪(4)



  杜鹃这一叫,再结合自己看到的境况,一种苍茫的忧思,顿时笼罩了天地,这一切,都是八国联军造成的,都是清政府的无能造成的,越想 越慨叹,于是,后面两句又化忧思为悲壮,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一个大男人,这一辈子拼的不是风雅极致,才华满腹,而是报效国家,做一个热血男 儿,哪怕死亡,也是英雄所为!

  李叔同在后来的诗作中,也多次嵌入杜宇的叫声,增加诗词中的悲凉与忧思氛围,感叹自己的祖国总是处在水深火热中。

  三

  《感时》收录在《辛丑北征泪墨》中,这一路上的诗词感怀,独立结集出版,真实地记录了1900年的中国人。

  此书一出版,立刻受到了多方的赞誉,在文坛上又掀风浪,他被誉为:豪华俊呋,不可一世。

  他的老师赵幼梅收到书后,专门题词:

  鞭日驹轮驰,昨犹绿发今日须。景光爱惜恒欷嘘,矧值红羊遭劫时。与子期年常别离,乱后握手心神怡;又从邮筒寄此词,是泪是墨何淋漓。雨窗展诵涕泗垂,檐滴声声如唱随,呜呼吾意俦谁知!

   赵幼梅又名赵元礼,也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天津人,因为排行第五,人称赵五爷。赵五爷是饱学之士,诗文书法无不精通,是李叔同授业的老师。赵诗诗格工 整,意境颇深,著有不少诗集,如《辽东集》、《寅卯集》、《无味集》……大概有十几卷,晚年曾入李叔同、许幻园等天涯五友为主的城南文社,和一帮青年才子 喝酒唱诗,也非常潇洒。李叔同的诗词古文造诣,都是传自这位恩师,但是,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赵诗多清雅,李叔同却在这个基础上融入了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 纵情,自成一体。

  李叔同对这位老师一直非常敬重,多次去看望他,因打仗被阻天津的那两个月,更是经常去老师家里。回到上海诗集出版 后,第一时间就给身在天津的老师寄赠一本,赵幼梅也十分欣赏这个聪慧博学的弟子,收到诗集,即写诗相赠。两个人的交往,既像师徒,又似同窗,可以说是一段 佳话。

  《辛丑北征泪墨》开篇即云:游子无家,朔南驰逐。值兹离乱,弥多感哀。城郭人民,慨怆今昔。耳目所接,辄志简篇。零句断章,积焉成帙。重加厘削,定为一卷。不书时日,酬应杂务。百无二三,颜曰《北征泪墨》,以示不从日记例也。

  不是日记,却胜似日记。

  《感时》之后,还有一首,他在题记中这样写:途经大沽口,沿岸残垒败灶,不堪极目。是夜,作诗《夜泊塘沽》:杜宇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处无芳草。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磷磷树影遮。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

第31节:家国泪(5)



  依然是杜宇声声开头,却比《感时》更悲切,尤其是最后一句: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斜,充满清冷无奈的意境,仿佛画卷徐开: 月下流光淡,人间悲苦多。这诸多百姓流离失所的夜晚,这游子离家愁思不眠的夜晚,因了这一弯月,被笼罩上了一层光晕,却是凄清的光晕,想来,月亮也是懂得 人间冷暖和疾苦的,人不团圆,月亦不忍团圆,于是,把自己减成弯弯的一道斜钩,只送光明一点。

  多么美好的月啊,正如诗人心里美好的愿望一样——天下太平,万家团圆。

  意境如此清冷干净,让人心也如水,如月下清光,忧伤笼罩着内心的清明。

  用诗歌的形式记录疾苦,蔡文姬是第一人。

  汉代的蔡文姬被匈奴掳去草原,也曾经写诗描述过那一路的凄惨状况,用诗词的形式,真实记录下了战争中胜者的野蛮和百姓遭遇到的痛苦。

  一个养在深闺的弱女子,不得不卷入战争中,做了无谓的牺牲品,何等悲凉绝望,死也不能死,活也没法活!蔡文姬代表着底层百姓,代表着千千万万伤痛与野蛮之下的无辜的女人们。

  这世上所有的战争都充满了这样的残酷和无奈吧,当贪婪和野性占据了心灵,人的兽性就一发不可收拾,远在千年前的匈奴如此,近在百年前的八国联军也是如此,当战争遮掩了人的眼睛,人性便消失了,隐匿了。自然,后来的日寇更残酷,更野蛮,那几乎成了一场人与兽的较量。

  权力与利益,都是人性中潜在的危险,当这些东西仅仅通过一场野蛮的战争就能得到的时候,人会变得疯狂,但是,疯狂的结果一定是毁灭!

  艺术家的敏感与悲痛化成诗词,更是催心催肝,蔡文姬的《悲愤诗》天地变色,山河同呜咽,李叔同的《辛丑北征感赋》亦是字字血泪交集。

  和《感时》比起来,另一首《登轮感赋》则更加悲凉:

  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风卷旌旗走,野平车马驰。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

  晚帆轻似箭,对应着天边的落日,河山泪重,抛不开的国痛人愁。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和李叔同的意思如此相近,轻舟反而愁重,这一对比,更显一个愁字!

  正因为这一路的荒凉悲痛,家,便也格外亲切,所以一路风尘回到上海后,他写道:

  越数日启行,风平浪静,欣慰殊甚。落日照海,白浪翻银,精采炫目。群鸟翻翼,回翔水面。附海诸岛,若隐若现。是夜梦至家,见老母室人作对泣状,似不胜离别之感者。余亦潸然涕下。比醒时,泪痕已湿枕矣。

  终于回到了家,回到了妻子母亲身边,本该高兴,却泪流满面。
  人的成长有时候是瞬间的事,经过一场风浪,就成熟坚强起来了,由沉浸在风花雪月中的少年,成长为热血男儿,只需要一个瞬间,或者一场战事。

  做公子的时候,就做一个文雅的公子,做热血男儿的时候,就有完全的壮士情怀。李叔同这一生,转换过不少身份,他都能做到极致,包括后来的留学生涯,传道授业,方外高僧,哪一样,都有着酣畅淋漓的极致和圆满,他将一种人生,活出了千般滋味,千般成功!

第32节:挚友情(1)




  挚友情

  【清平乐?赠许幻园】

  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著书自足。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一

  许幻园是城南文社的主要成员,当时城南文社每月一次的开设,地点就是在许幻园家的城南草堂里,所以诗社的名字就叫了城南文社。

  得到许幻园等上海文人的友情,是李叔同迁居后最大的感情收获。

  许幻园家世丰厚,祖上的家业不小,足够后代们锦衣玉食。许幻园也没有躺在丰厚的家财上做个潇洒公子,也是才华满腹、思想先进的人,喜欢结交同道。城南文社结社的费用,都是许家出资,有时候还会向社会上征集稿件,希冀更多的才子们加入进来。

  李叔同加入城南文社后,因为文采诗情了得,得到了许幻园的赏识,两个人很快就惺惺相惜,成了要好的朋友,结拜成异姓兄弟,同时结拜的,还有三位:城南文社的主办者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号称天涯五友,其中李叔同岁数最小,却名声最盛。

  后来,许幻园干脆邀请这个有才华的小义弟离开法租界,到自己家里来居住。

  李叔同也倾慕许幻园的才学为人,于是欣然答应。1899年,李叔同携家眷离开法租界,搬进城南草堂,门口挂一块牌子,上书“李庐”,放心居住下来。

  城南草堂周围杨柳成行,门口有条小小的河,水流清澈幽静,不远处,有古桥横贯,古树参天,春草绵延数里,野花葳蕤摇曳,闹市之中,却又在繁华之外,这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自然,很有些江南乡村的气息。

  李叔同每日里和好友喝茶谈古今,煮酒论诗词,又风雅,又惬意,又恣意,又潇洒。这段日子太完美了,一旦消散,难免在心里留下重重的痕迹,成为后世岁月中的一根刺,长在回忆里,拔了,会疼,不拔,也会疼。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处旧地。这里发生过人生中至美或者至坏的事情,也许是童年生活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段清澈干净无忧无虑的岁月,也许是情窦初开,发生 了一段朦朦胧胧恋情的地方,也许是你受伤的地方,也许是你最喜欢的地方,反正,总有那么一处旧地,当人生游历,当岁月变迁,不知道辗转在何处,那个地方会 入梦来。如果有一天有了机会,重新走进那里,任是多洒脱的人,总也难免产生深深的惆怅。

第33节:挚友情(2)



  对于李叔同来说,上海的城南草堂,就是人生中的一处旧地。

  多年后,他东渡日本,回国后又投入到其他事情的忙碌中去,有一年又一次来到这里,不禁感慨万分,只见昔日繁盛的院落,笑语喧哗的居所,只剩了野草漫漫,大片的荒芜,大片的空寂,他提笔写下了《题梦仙<花卉横幅>》: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

  人生果真如梦,彼时的挚友情深,潇洒人生,谁能想到几年之后,只剩了一个空落落的庭院,人都各奔天涯,能留下的美好,除了回忆,便是笔墨了。

  二

   《清平乐》清新简单,并不难懂,满篇都是闲适满足。情适闲居赋。有情,有舒适,有闲,有诗相伴,仅仅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个风流公子的生活,但凡没有功 利心的人,都向往这种生活,但是未必人人有这个福气真正得到并且深入。这样的日子,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缺一不可。缺了与生俱来的优渥,大多数人成家之 后都已经开始了为生计奔波,若是赶上能力有限、时运不济,这一生的寥落已经成定数,哪里还有心思谈风雅,享受闲适;若是缺少了地利这个条件,空有一肚子的 风雅诗情,却久居闹市,深陷红尘,得不到片刻的清静;人和最重要,得以青山绿水,隐逸潇洒的人不少,但是,能有一个互相懂得,彼此倾慕欣赏,又意气相投的 知己,那才真正是人间佳话。

  所以说,遇到好日子是福分,遇到好知己,则是缘分。

  陶渊明隐居南山,有这样的闲 情,却没有这样的潇洒,他没有一个日日相处在一起的知己。说起来,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灵魂交谈最让人向往,只有得不到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才会把这个深入 交谈的机会交给大自然。所以,当国家陷入战乱,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的时候,隐士就大批出现了,他们宁可将自己的心灵交付给大自然,以得到进一步的安静和清 明。

  俞伯牙其实也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人世间找不到一个知音,所以,他喜欢带着心爱的琴,到大自然中去弹。高山做听众,流水做知音, 清旷高远。有这么一天,他弹着琴,抒发着胸臆,忽然听到树林深处有个声音高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大惊,心想:这谁啊,居然能听懂 我的琴声。抬起头来一看,远远走来的,是个背着一捆柴的樵夫,一边走,一边评价。俞伯牙叫住了这个樵夫,俩人坐在大石头上就开聊,樵夫叫钟子期,喜欢听俞 伯牙的琴声,并且从此后,每天都来听。俩人成了知己,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万分悲痛,摔琴发誓,再不弹一曲!

  俞伯牙摔的不是琴,是无人能懂的落寞!这个世界上,谁都渴望能有人懂自己,没有喜欢孤独的人,伯牙摔琴,以此谢过那段完美的相逢相遇相知相伴。李叔同亦是,在多年后,许幻园家道中落,俩人无奈分别,他作了那首传诵至今的《送别》,一谢知己。

  高山流水今犹在,诉说着永远的知音故事。

  无人懂的烦恼,李叔同就不会有,他有许幻园,他们可以一起作诗,一起喝酒,一起看门前的菊花,然后忽然一抬头,俩人同时哈哈大笑:你看看,这菊花还没有残,怎么那梅花就抢着开花了呢!咱们要不要摆一桌酒,作一回诗?

  没有那份底气,就无法感受阳春三月的春光,就没有时间把酒话桑麻;没有那份幸运,哪里还有闲适来感知这篱笆院里的菊花正盛添诗情,满山的梅花如雪花。

  总之,这日子是完美的,既有村居的安静,又有丰厚的物质基础,青春,才华,一处小院,两家知己。人人向往而多不可得。

  三

  说两家知己是不过分的,住在许家的时候,李叔同曾经作过一首诗《和宋贞题城南草堂图原韵》: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

  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诗,是写给许夫人宋贞的。

  许幻园的夫人宋贞也是一位大才女,自有一番雅致心胸。不然换一个女人试试,老公整天和诗友们聚会喝酒不说,还把朋友干脆接到家里来住。一般的家庭主妇都受不了,年轻夫妻,要的就是个二人世界,清静独享。再来一家子人,对门住着,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可是宋贞就不在意,不但不在意,她还是欢迎的,这从她给天涯五友写的一组诗里能看出端倪,不但城南文社每月在家里举行,李叔同一家四口(当时李叔同的儿子已经出生了)还搬到家里来同住。

  宋贞写的《题天涯五友图》中《咏李叔同》这样写:李也文名大如斗,等生制作脍人口。她也是他们身边的一个女才子,也会一起写诗,将这段风雅纯真的友情演绎得很是让人羡慕。

  夫人的开明,直接导致了许幻园和李叔同这一对才子知己的友情一路阳光,保持着兄弟般的情义,在那样一个凌乱的时代,李叔同和许幻园的这份挚友情,从二十岁开始,一直持续了一生。

  许幻园临终的时候,叮嘱孩子们,做事务必要学习李叔同那样认真……

  这是一段旷世的友情。

  本书精华已为您连载完毕,谢谢阅读!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愛情傳奇

還君一缽無情淚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愛情傳奇

說起弘一法師,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不過要是有人唱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歌,恐怕就沒人不熟悉了。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那個年輕時風流倜 儻,才驚四座的翩翩濁世佳公子。年輕時的李叔同頗有些杜牧的風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亦正是他的寫照。由於出身富貴人家,他可謂少不更 事,與一幫詩文友吟風弄月,遊山玩水,混跡於煙花藝館之地,留下幾多風流韻事。
但是成家立業之後的李叔同心境為之一變,忽然大徹大悟,厭倦紅塵,遂有出塵之念。這個念頭是如此固執和強烈,以 致於親朋好友勸不動,嬌妻愛子留不住,割斷萬千情絲,遁身入空門。在他剃度那一天,他的妻子以及曾經深愛的紅顏知己一齊跪在寺外,進行"哭諫"。可惜此時 的李叔同早已是四大皆空,向佛的慧根萌發,紅塵色相於他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罷了,任誰也攔他不住的。
李叔同出家的消息在當時確實引起了轟動和諸般猜測。世人大多無法理解,最不能理解的是那些被他的詩文打動的讀 者,尤其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女讀者,一時間失去寄托,可謂痛不欲生。且說有這麼一位女讀者,死心塌地愛上了李叔同,在他剃度之後,天天來寺裡找他,求他還 俗。你道弘一法師怎麼處理此事?他派人送給那女子一首詩,其中有這麼兩句:
還君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讀了這兩句詩,想必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李叔同這麼討女人喜歡。你看他不責備那女子擾人清修,反而用一種很遺憾的語 氣對那女子說:不是我不肯接受你,怪只怪我們相遇太晚了,今生沒緣分吶,只有對你無情了。我們可以肯定那女子讀了詩之後一定若有所悟,百感交集,即便不甘 心,也只有認命了。
事實上她也就哭著走了,不再麻煩弘一法師了。看來得道高僧的境界就是不一樣,換成法海大師一定會金剛怒目般講出一番正氣凜然的說辭來:佛門乃清淨之地,豈容你這女子在此撒野。來人哪,把她趕走!南無阿彌陀佛!
弘一法師圓寂時有兩件小事令人深思。一是他圓寂前夕寫下的「悲欣交集」的帖子,無論是這句話本身,還是他所寫的 墨寶,都使人看到一位高僧在生死玄關面前的不俗心境,既悲且欣,耐人尋味。二是他囑咐弟子在火化遺體之後,記得在骨灰罈的架子下面放一缽清水,以免將路過 的蟲蟻燙死。活著的時候憐惜螻蟻命並不奇怪,這是對修道之人的一般要求,但是快死了還惦記勿傷世上的生靈,這份心思的細膩非真正的大慈大悲者不能有。所以 才令世人聞之生敬。
李叔同稱得上是民國年間的傳奇人物,他的生平有許多亮點,只待那有心人去發掘,在景仰中或有心如澡雪之感,於惕歷自省之餘獲得一份清明。

李叔同出家原因

李叔同,1879—1942年,中年出家,法号弘一。屈指算来,他活过了六十三年的沧桑里程。只是他出生于那样一个朝代,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的铁蹄 不但是人们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是一片凋零了。李叔同的前半生深受封建观念的影响,科举功名的烙印如同毒药般使他那样深陷迷狂。 家庭对他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其父亲李筱楼,这个32岁才考中举人、50多岁才考中进士的不得志之人,虽然他与李鸿章是好友加同僚,但骨子里的人格操守使他难 以在朝廷里大展宏图,到底还是辞官经商,倒也是一方巨贾了。李叔同受到父亲的影响主要是父亲身上的坚忍不拔和人格魅力。
如同所有的少年狂,李叔同的天资聪颖,使他很早便成为一个博古通今、多才多艺的名文人,他的真才实学的确让人仰慕。但是,他对社会的腐败早已深恶痛 绝,尤其是发生在他的少年偶像、名伶杨翠喜身上的悲惨之事更令他对这个时代愤恨泣血,但是即使这样,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个深大的情结:功名。一边恨着, 一边求着,内心的极度挣扎是可想而知的。这种积重难返的情结除了家庭的影响外,最为主要的恐怕还是时代精神的笼罩,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谁都无能为力、无 法挣脱。科举的不顺带给他的是最大的精神折磨。从他的身上,能明显的读出时代的悲凉。
说一说对它影响至深的女人,主要有三个。一个是生母,从一定程度上讲,他的多次妥协,都是为了生母;当然,假如没有王氏的苛严,恐怕向李叔同这样狂 放不羁的人早已被时代的妖风所吞噬。王氏直接成就了他的封建婚姻,李叔同的第一个发妻俞氏。公正的说,俞氏是很了不起的女子,虽然几乎不通文墨,屡屡被李 叔同所多少不屑,但是,关键时候确是她拯救了丈夫。这使得李叔同不得不对眼前这个漂亮妻子刮目相看和身怀感激。但是,尽管如此,俞氏还是无法深入到李叔同 的灵魂深处的,所以李叔同多次说“你不懂我”。毕竟,李叔同的精神境界高远,惊人之举实非凡夫俗子所解。俞氏生养了儿子,成活两个。第三个女人,是日本的 春山淑子,李叔同与她是真心相爱的,在日本的时光是他们一生中最为快乐的一段记忆。春山淑子为了李叔同,远离日本,追随李叔同到上海。但是,由此也带来莫 大的精神挣扎。李叔同毕竟是非常注重操守的文人,虽然在那个封建年代,三妻四妾也不算什么,但这对于李叔同却是例外,他觉得自己有发妻的前提下还和春山保 持夫妻关系是对自己精神操守的玷污,内心深处是极大的惭愧与忏悔,以至于他在杭州教学时,不容许春山和他一起居住,而宁可每天坐车到上海相会。这种挣扎也 是他日后出家的原因之一吧。
李叔同的出家之举是最为难解之处,我认为原因主要有这几点:
一是自身所经的苦难,他的婚姻差强人意,做不了自己的主,年少的时候对杨翠喜的纯纯情愫和后来一系列悲剧的上演,使他对自己感到没有力量感和控制 感,这对于向往自由的他而言是异常苦恼的,她的择偶标准是大逆于封建标准的。他想要的是一个柔情万种、温顺可人、略带妩媚的那种知音、才女加贤妻式的三位 一体。春山基本符合他的标准,但是他嫌春山不够自强。
二是时代的悲哀。他耳闻目睹了江山颓败,山河破碎,列强狰狞的惨烈幕幕,对这个时代悲愤不已。年轻的时候,还是胸怀大志,救民救国的强烈愿望是他内 心的一个英雄情结。但是,另一方面,他感到了自己的万分渺小。清廷的腐败,列强的野蛮、军阀的混战使朗朗乾坤生灵涂炭。他的梦想一个个破灭,这让他对时代 是极度失望的。当留学归来,任职浙师的时候,大概他也是想安住身心,教书育人,尽绵薄之力的,然而,当局的短见与蛮横、时代的局限与余毒尚不容许他尽展身 手。这会使他郁郁不得志的。所以,当他走在西子湖畔,才蓦然生出断食之念,也许,时候到了。
三是小时候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善人”,好佛而乐于施善,这大概也是他不能在黑暗官场里混下去的原因。李筱楼随是天津卫一方巨贾,但是一生乐善好施,身后清名昭昭。父亲的好佛使李叔同从小便耳濡目染,早已扎下皈依佛门的业根。
四是无量庵主持王孝廉的影响。王孝廉本也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文人,只因不得志,遁入空门学得真经。当李叔同年少时,王孝廉就已经看出他的佛缘。 但那时他极力反对叔同出家,希望他先成就功名,用经世建功的方法拯救黎民。但是,李叔同一直深受王孝廉的影响并对其以恩师相待的。
五是自己的精神追寻。李叔同一直在追寻这精神的安顿与寄托,他的灵魂追求是常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他从艺术走向了宗教,从喧嚣的世间闹剧走入了深山 古刹。虎跑寺断食之时也是他洗去凡心之际。面对春山淑子的深情与泣血挽留,面对发妻的哭诉,他如同枯木顽石,心若死灰,无所反应。当他转身离去,头也不 回,逐渐消失在丛林雾霭中时,留给两个女子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极度的苍凉。那时的春山刚过三十,风华正茂,风韵尤佳,但是回到东京之后,终身未嫁。因为, 在她的灵魂深处,李叔同是无可替代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六是机缘。关于机缘,是不可说的事情了。
也许每个不凡之人身上都充满了谜团吧,追问李叔同的出家之因也许已不必要了,我们只知道,李叔同不惑之际选择了他的另一条人生之路,选择了另一种生 活方式而已,出世如同入世。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追寻的内在要求,只是每个人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走了不同的路,而已。李叔同选择了南山律宗,选择了在常 人看来极为艰苦的一种修行方式,其实,当心至虔至诚之时,内心的慈心悲心喜悦心便自然地汩汩而出了。
附李叔同小资料:
历史人物:李叔同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李叔同的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文辞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

语录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
      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陈慧剑著,丰子恺插图,记述了李叔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大师的传奇一生。


(弘一法师晚年手书“悲欣交集”)

從情聖到聖僧——藝界奇男子李叔同

從情聖到聖僧——兿界奇男子李叔同


编者按:一篇翔实的人物志。

对于李叔同生平经历和事迹做了很细致的梳理,对其本人及其轶事有了很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一个品行高洁,使人心生崇敬之情的高大形象在心中树立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送别》曾经风靡大江南北,令多少人闻之动容,吟之落泪。这首词的作者就是一代大师李叔同。
   李叔同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才情四溢的奇男子,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从一代情圣到一代圣僧,从李叔同到弘一大师,半生艺术半生佛,六十二载风与 月。青年时进出名场,他是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芒鞋布衲,他是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音乐,绘画,书法,篆刻,诗词,话剧,文学……他无一不精,无一 不专。在历史上或许只有苏东坡的才情堪与之比肩。林语堂誉称他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因其出众的才华加上戏剧性的人生轨迹,他被世人视作一个神话 般的传说,一座艺术的丰碑。
  李叔同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创出好多个第一,他最早把西洋绘画引入中国,开创用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先河,最早用 五线谱教音乐,创办中国最早的话剧社……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潘天寿等一大批艺术名家,都是他的学生,然而这个“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才子却在盛壮之 年突然遁入空门,令世人无比震惊,也留下了诸多揣测,更使得李叔同的人生显得扑朔迷离。
  李叔同出家究竟是什么原因?众说不一,有说缘于对爱情的绝望,有说出于对精神更高层次的追求,有说是看破红尘大彻大悟。是耶非耶?
   李叔同的前半生除了艺术离不开爱情。年轻时的李叔同颇有些杜牧的风范,年少轻狂,风流倜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也可以拿来作为他的写 照。由于出身富贵人家,他可谓少不更事,与一帮诗文友吟风弄月,游山玩水,混迹于烟花艺馆之地,留下几多风流韵事。而他的婚姻也是传统包办的那种,他与妻 子俞氏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他在柳巷青楼处却觅得几位红颜知己,虽两情相悦,但都因各种原因而作罢。他向往爱情,也渴望灵魂的归宿,然而在尘世中始终无法企 及。爱情或许是李叔同人生最大的一个痛处。
  都说真名士自风流。才冠四海名满天下的李叔同,自然拥有众多的粉丝。才子配佳人,自古亦然,于是乎一段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就这样演绎开来。津门名伶杨翠喜、上海名妓李苹香、谢秋云,日本妻子福基……
   杨翠喜是李叔同的初恋情人,两人初识在一个诗情画意的夜晚。从相遇的那天晚上起,李叔同每晚都要到她唱戏的天津福仙楼戏园为她捧场,散戏后便提着灯笼陪 送她回家,一路谈情说爱,你侬我侬。李叔同在戏剧方面本就有深厚的底蕴,于是他为她讲解其所演绎的戏曲中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甚至手把手指导杨翠喜舞台 身段和唱腔。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晚风无力垂杨嫩,目光忘却游 丝绿;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痴魂消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荫,朝朝香梦沾。”这是李叔同赠给杨翠喜的诗,可以想象那段时光是多么美好。但造化弄 人,好景不长,李叔同身为豪门才子,他的家庭又如何能容许他爱上一个妓女戏子?在母命与爱情之间挣扎徘徊了很久之后,他放弃了爱情,与初恋情人伤感地分 手。(又一说是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到天津,看上了杨翠喜,段芝贵以巨资将杨翠喜买下,献给载振。李叔同痴情落空,后来看破红尘遁迹空门。)
  李叔同 的第二个红颜知己便是才女名妓李苹香。李苹香以诗才驰名上海,颇受文人喜爱。1901年夏天,李叔同与母亲、妻子由天津迁往上海。那时,他因赞同康有为、 梁启超变法而成了当局眼中的敌人,无奈避祸沪上。李叔同在上海的那几年,应该说是他人生中的低谷和消沉时期,也是思想的脱变期。他同一班公子哥们,经常出 入于声色场所,与上海滩的名伶名妓们打得火热,他与沪上名妓朱慧百、李苹香和谢秋云等都是好友。但是,李叔同与李苹香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交往。
  李叔同第一次来到李苹香的天韵阁,就以“惜霜仙史”之名赠李苹香七绝三首:
  沧海狂澜聒地流,新声怕听四弦秋。
  如何十里章台路,只有花枝不解愁。
  最高楼上月初斜,惨绿愁红掩映遮。
  我欲当筵拼一哭,那堪重听《后庭花》。
  残山剩水说南朝,黄浦东风夜卷潮。
  《河满》一声惊掩面,可怜肠断玉人箫。

   后来,李叔同进入南洋公学学习,他与李苹香的交往更加频繁了。除了上课,他的空余时间几乎都是和李苹香待在一起。才子佳人,诗酒唱和,风花雪月,情深意 长。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数年之后,李叔同由于母亲病故,深受刺激,决意告别诗酒风流的上海洋场,远赴日本留学。李叔同与李苹香互相以诗赠别。李苹 香一生命运坎坷,沦落风尘,但性格却颇洒脱,明白与李叔同没有结果,便移情于另一个才子章士钊。
  李叔同到了日本后,在浪漫樱花之都又演绎了一场爱情故事。这次的主角是一位日本女模特福基。
   李叔同与福基是因画结缘的,他当时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绘画。西洋绘画注重写实,进行人体写实练习是一项必修的课程,然而寻找裸体绘画模特,成了李叔 同在刚开始学习西洋绘画时最棘手的问题。这时,他无意中看到了给他送饭的房东女儿福基,刹那间,李叔同发现了自己寻觅已久的最佳模特人选。就这样,福基做 了他的女模特,两人日久终于生情,跨越了画师与模特的界限。樱花开得最为烂漫的时节,李叔同的爱情之花也开得正艳。1911年,李叔同从东京美术学校毕 业,他带着福基一起回国。回到中国后,李叔同把福基安排在上海居住,自己先是在天津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图画老师,后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直到 1918年,李叔同立志舍弃小我普渡众生,在杭州虎跑寺皈依佛教,他和福基的这段12年异国情缘也终于凄美落幕。
  李叔同的才情就像核弹一样摧 毁俘虏了一个又一个女人的心。就在他出家后,还有一位爱他爱得死心塌地的女子天天来寺里找他,求他还俗。李叔同(这时已改名弘一)便派人送给那女子一首 诗,其中有这么两句: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那女子看完诗,泪雨滂沱,自此终身未嫁。
  李叔同的情感与心境到这时已上升到另一层面。 如果将李叔同的一生进行划分,那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5岁到26岁(1894-1905)这十年,包括他在天津求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 社”,考入南洋公学等求知历程。这是他比较系统接受儒学经典,吸纳“新学”,全方位开发智慧的十年。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他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十年。这一 时期他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愤世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这一时期的李叔同积极入世,奋发有为。
  他的人生一大转折点是在公 元1905年,其母王夫人病逝。母亲的去世给李叔同很大的打击,于是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他在日本东京留学六年,回国后在 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即从26岁到39岁(1905-1918)的13年间。这是他生命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艺术创造的颠峰时期。他的许多的艺 术作品,无论诗歌、音乐、美术、书法还是金石等大都创作于此时。在日本留学时,他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教育。在审美思维和人生追求上他渐趋务实,一扫过 去以“修身、齐家”为目标的“以学致仕”的儒学体系,逐渐确立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的理想取向。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在艺术上突飞猛进的一 个阶段。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突然抛弃俗世功名,离开娇妻爱子前往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时年39岁。从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 出家后的李叔同,断绝尘缘,超然物外,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过起了一种闲云野鹤似的宗教生活。但是他的出世依然是积极的,他一边弘扬佛教事业,一 边普渡众生救国救世。他将失传700余年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拾起,清苦修行,被后人誉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李叔同出家后,声誉更盛。为避开烦人的俗 世往来他谢绝应酬,掩关静修,但他的名气太大,不管到什么地方,总会有人慕名来索求墨宝。起初他一概婉拒,后来,嘉兴有名的居士范古弄劝他说,可以改写佛 语,从此作为弘扬佛法的手段。日寇全面侵华后,有日本人请他循当年鉴真之例,东渡弘扬佛法。弘一法师面斥敌国说:“当年鉴真法师去日本,海水是蓝的,现在 已被你们染红了,日本,我是万万不会去的!”日本侵略军逼近厦门,友人劝大师内避,他却说,为护法故,不怕枪弹,他教育众弟子说,吾人所食,中华之粟,吾 人所饮,温陵之水,我们身为佛子,不能共纾国难,为释迦如来张些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他还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时事未平静前,仍居厦门,尚值变乱,愿以 身殉,他将自己的居室改为“殉教堂”。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在念佛声中保持吉祥卧姿,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遗憾 的是,他没能亲眼见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他在临终前书“悲欣交集”四字以为绝笔,且预作遗书、遗偈数篇,于弥留之际分发示友。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 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廊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为什么李叔同在声名最炽时遁入空门了呢?即使亲朋好友,娇妻爱子都挽留 不住他呢?在李叔同出家的众多揣测中,我认为丰子恺的解释较为中肯。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 一定要做的彻底。他早年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 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作为浊世佳公子,李叔同品尝过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作为中国近代艺术的先驱,李叔同又享受过 中外闻名、倍受推崇的荣耀,但他毅然决然地从十丈红尘中抽身,三袭衲衣,一肩梵典,埋名遁世于丛林山谷,义无反顾度过了24年的兰若岁月,最终修得正果。 从声名显赫到寂寞孤独,从荣华富贵到一贫如洗,这样巨大落差的考验,真是大彻、大悟、大智、大勇。
  观李叔同一生,可谓前世情圣后世僧,半为艺 术半为佛。或许正因为他在灵魂最纯净的艺术世界中徜徉多年,享受过盛名与富贵,品味过爱情的苦与甜,又经历过家国的各种忧患罹苦,所以他才更可以看淡一 切,大彻大悟。出世后的李叔同说法传经,普渡芸芸众生。可谓用心至善。看着李叔同晚年的照片,他那慈祥、宽容、无所不包的面容写满了对尘世生灵的悲悯、爱 和呵护。那完全是一张大师的面容。这时也便明白李叔同的出家绝不会是一时的兴起,而是他的必然归宿。李叔同的人生之路,正是一条不断成长不断感悟,不断认 识不断升华……最后终归大彻大悟的哲人道路。诚如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所评:“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 心。”

Sunday, December 23, 2012

李叔同-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耀天心

1880 ~ 1942 
李叔同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音樂家﹑教育家﹑美術家﹑書法家。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他一生從事各種藝術活動﹐在音樂﹑戲劇﹑繪畫﹑書法﹑詩詞等藝術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同時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在音樂、書法、繪畫和戲劇方面,都頗有造詣。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號弘一。 李叔同祖籍浙江省平湖縣,清光緒六年(1880年)農曆九月二十日出生在天津,父親李世珍是名進士,與直隸總督李鴻章同年會試,是摯友。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鹽商,還兼營銀號,家財萬貫。李叔同為其三姨太所生。在李叔同5歲那年,他父親去世了。他是在長兄文熙和母親教導、關懷下成長的。李叔同7歲就有日誦五百,過目不忘的本領。9歲學篆刻,就在這一年,他看到一個戲班演出,激起他對京劇的興趣,當李叔同長成青年,他在詩詞歌賦、金石書畫方面,已經有了廣博的知識。     小時候的他﹐知識面就很寬。少年時已擅長吟詩作畫﹐寫字刻印。1901年來到上海﹐在南洋公學讀書﹐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學生。在讀書期間﹐李叔同仍然從事各種藝術活動。他文才超群﹐在"瀘學堂"的徵文比賽中曾三次獲首獎﹐深得人們的稱讚。1905年至1910年間﹐他在日本東京上野美術專門學校學習西洋畫和音樂﹐成為近代中國第一位出國學習音樂﹑繪畫的進步知識分子﹐同時也是我國最早學習西洋音樂的人。他除了學習作曲理論之外﹐還主攻鋼琴。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編輯﹑出版了我國最早的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志》﹐並且在國內發行。他創辦刊物的目的就是用音樂喚起民心﹐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音樂小雜志》中﹐還刊登了他創作的三首歌曲《我的國》﹑《春郊賽跑》和《隋堤柳》。1910年3月﹐李叔同回到中國﹐先後任教於天津﹑上海﹐同時在《太平洋報》任音樂編輯。1913年任浙江第一師範音樂﹑美術教員﹐並兼任南京高等師範的音樂﹑美術教學工作。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1942年病逝於福建泉州開元寺。     李叔同一生除了教學外﹐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創作上﹐在他創作的許多歌曲中﹐大多數是自作歌詞選用世界名曲來填配的。其中大家所熟悉的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歌《送別》就是李叔同作詞編配的﹐這首歌至今還廣為流傳。另外他自己作詞﹑作曲的作品有《軍歌》﹑《出軍歌》﹑《祖國歌》等﹐同時他還寫了不少二部和三部合唱歌曲﹐如《留別》(二部合唱)﹑《春遊》(三部合唱)。都是採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寫成的最早的合唱歌曲﹐他所編創的歌曲大部都編入了1958年豐子愷所編的《李叔同歌曲集》中。李叔同歌曲創作之所以能超出同代人而有顯著的成績﹐是因為他既擁有古典文化知識的底蘊﹐又具有較高的音樂修養﹐他能從詞的意境出發﹐選擇適合的曲調配置﹐使詞語的四聲音調與曲調﹑節奏緊密配合﹐達到詞﹑曲感情相一致。他的這些創作作品在當時來說對我國音樂創作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名文濤,號廣侯、叔同,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法師。早年入南洋公學,受教于蔡元培,後東渡日本,在東京美術學校攻讀油畫,學習音樂,並創辦「春柳劇社」,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返國後,歷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授等職。提倡寫生,開始使用人體模特兒。民國七年,於杭州虎跑寺剃度?僧。李氏多才多藝,能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其書風秀麗,嚴謹而明淨、安祥。著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等。   

 弘一大師李叔同的生命feeling追尋 
               作者﹕巫石吉 弘一大師
1880年十月二十三日生於天津。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當時李家為一頗有勢派的大家族。五歲時,父親病故,母親王氏即嚴格要求叔同的蒙學教育,日後舊學、新學廣泛涉獵,奠定他成就大藝術家的厚實基礎。二十一、二歲時,書、畫、篆刻、詩歌、音樂都有過人的素養。「二十歲至二十六歲之間的五、六年」,奉母攜眷,遷居上海,那是「平生最幸福的時候。」不幸,二十六歲時,生母王氏病逝。一時絮飄萍泊,失所怙恃,乃於是年秋,東渡日本留學。第二年,入東京上野美術學校,1910年回國。次年,家道中落,人生的圓月,已是「清光減似一勾斜」的「斯樂不可作」,因而,醉心藝術與教育,著意追求他的精神生活。 12歲(1891)起的兩年,李叔同開始學習《訓詁》、《爾雅》、《詩頌》,對《說文解字》尤感興趣,開啟了臨摹石鼓文、秦篆之門,為涉入金石之學之始。14歲(1893)時,更力摹篆書,勤練〈宣王獵碣〉,日書百餘字而不輟。 1894年,15歲的李叔同於閒暇時以習練小楷為課,常摹劉世安臨文徵明的〈心經〉,課業上則讀《左傳》及《史漢精華》,此時並能吟詠作詩,已有「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之句;這年,李叔同對其兄待人處事重富貴而輕貧賤深有反感,遂反其道而行,善待貧苦,輕視富人,更因喜歡養貓,而將此不平之心移情於貓,對貓愛顧有加,對人反冷然處之,雖被人視如瘋癲,但少年李叔同卻毫不在意。 1896年,李叔同17歲,拜父親生前好友趙幼梅為師,學習填詞,又向學者唐敬嚴(靜巖)學篆書及金石,尤勤於篆刻;並結識南開大學創辦人嚴修及王仁安、周嘯麟、陳寶莊、王吟笙、孟定生、姚品侯、姚台臣、馮玉夫、李紹蓮等學者、書畫家,視野漸開,獲益匪淺;此年喜讀唐及五代詩詞,尤愛王維詩風,也略讀詞賦,兼習八股,由於八股文寫得文理清秀,得以文童身份進入天津縣學。 1897年,18歲的李叔同奉母兄之命與天津芥園大街菜商之女俞氏完婚。次年(1898),李叔同 19 歲,儼然一愛國熱血青年,曾謂「老大中華,非變法無以圖存」,康梁戊戌政變失敗,竟有李叔同為康梁同黨傳言,於是在5月時奉母攜妻避至上海,賃居於法租界卜鄰里,並加入「城南文社」,詩賦寫作,均為社中第一;此時,自刻〈南海康君是吾師〉一印以明志,李叔同的新思想早已萌發。 二十一、二歲時,書、畫、篆刻、詩歌、音樂都有過人的素養。「二十歲至二十六歲之間的五、六年」,奉母攜眷,遷居上海,那是「平生最幸福的時候。」不幸,二十六歲時,生母王氏病逝。一時絮飄萍泊,失所怙恃,乃於是年秋,東渡日本留學。第二年,入東京上野美術學校,一九一○年回國。次年,家道中落,人生的圓月,已是「清光減似一勾斜」的「斯樂不可作」,因而,醉心藝術與教育,著意追求他的精神生活。 一九一二年秋赴杭州,在浙江兩級師範(後改名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教音樂、美術二課。李叔同的教育精神是十分嚴肅、認真的。他經常對學生說一些有關做人與藝術的準則;認為要做一個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所以對弟子的教育首重「器識」,其次才是「文藝」,因而造就出豐子愷、劉質平等美術、音樂大家。當時浙一師同事夏丏尊就說:「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更重,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緣故。」 他的弟子豐子愷更以「溫而厲」來形容他認真的教學態度:「李先生從不罵人,從不責備人,態度謙恭。」學生卻個個「真心怕他,真心學習他,真心崇拜他。」因為他是「一位注重人格感化的教育家」。西湖毓秀的山水,給了他很大的藝術靈感,這一時期,可以說是他學堂樂歌創作的黃金時期,創作了許多淡雅脫俗、意境深邃的歌曲,不僅啟迪了當代人們美的情操,也感染了後人。然而藝術家的靈心,使他善感生命的朱華易消,眾生的病苦倩誰扶持?杭州佛寺的晚鐘和生命莊嚴的鐘聲同時響起,他,渴望另一層次的追尋。一九一五年的創作歌曲「月」:「仰碧空明明,朗月懸太清」,最能體現這種仰望清涼的內心變化! 尚未出家前的李叔同在杭州期間,因其好友夏丏尊在一本日文雜誌上讀到一篇關於斷食的文章,說斷食是身心「更新」的修養方法,更能產生出偉大的精神力量,且自古宗教上的偉人如釋迦、耶穌,都曾斷過食。李叔同聽後決心實踐一下,便利用1916年寒假,到西湖虎跑定慧寺去實行,也因此對於寺院的清靜生活有了一定的好感,這可說是他出家的契機。 一九一六年的斷食嚐試可說是李叔同決定出家的契機。他斷食後寫〈靈化〉二字贈其學生朱穌典;將斷食的日記贈堵申甫,又將斷食期間所臨的各種碑刻書法贈與夏丏尊。此後,李叔同便經常到虎跑定慧寺習靜聽法,後來李叔同因目擊熟識之人彭遜之忽然發心在虎跑寺出家,深受感動,也要求皈依三寶,法號弘一,時年39 歲,從此獻身佛道修行,作苦行僧、行菩薩道,行腳雲遊,寫經弘法,終生刻苦修行,為佛門立下千峰一月的典範。 如果物質、精神、靈魂是人生的三層樓。豐子愷認為:「弘一大師,是一層一層的走上去的。」一九一八年,在俗的李叔同,於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從此成了弘一法師,時年三十九歲。黃福海曾問他:「我可不可以這麼說:佛門中的生活就是藝術的生活呢?」法師回答:「各人的觀點不同,也可以這麼說。」豐子愷對於弘一大師的由藝術昇華到宗教,「一向認為當然,毫不足怪。」弘一大師的這種生命feeling追尋,是一種人格的完滿和昇華。夏丏尊評價他「做一樣,像一樣。」豐子愷也說:「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因為他「做一切事都『認真地、嚴肅地、獻身地』做的緣故。」李叔同自己在對寂山長老提及出家緣由時說:「弟子出家,非謀衣食,純為了生死大事。」在物質、精神生活之後,他要探究「聖潔神秘」如天心月圓的人生圓融。 出家的最初五年,他雲水行腳,做苦行僧。一九二四年,追求完滿人格的他赴普陀山參禮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平生不求名利,不蓄財物,不蓄剃度弟子,事事躬自操作,衣食雖極簡,教化卻極廣。弘一法師在印光法師身邊熏染七天,觀察他的一言一行,並銘記在心,成為他日後人生的準則,並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一一實行。夏丏尊先生在《生活的藝術》一文中這樣描寫:「在他,世間竟沒有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好。」;「粉破的席子好,破舊的毛巾好,白菜好,萊菔好,鹹苦的蔬菜好。」;「甚麼都有味,甚麼都了不得。」能在瑣屑的日常生活中咀嚼出它的「全滋味」,能以歡愉的心觀照出世間的「本來面目」,這種自在的人生,光明的心地,一如「光明殊皎潔」的涼月,是何等「了不得」的風光! 法師自律律人,一本對人生認真的態度,對僧才思想、行為的教育更是「誓捨身命」的啟導。這種情懷,一如那首「我到為植種,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的小詩,是對弟子花開燦爛的期許,也是自己「一花一葉,孤芳致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的寫照。 弘一大師的一生,都是藝術的。在大師的人生feeling追尋中,由「悲哀與愁苦」的斜月,提升到清涼朗月的嚮往,並在極簡單卻極豐富的生活中,涵養出恬淡皆宜的自在圓滿。趙樸初在大師百年詩句中說得好,「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耀天心。」做為一代教育家、藝術家,後人在仰觀大師「天心月圓」的人生作品之餘,倘有會心,何嚐不能渲染出自己的人生「佳色」呢? 弘一大師的藝術觀點,有以下幾點: 一、「一切世間的藝術,如沒有宗教的性質,都不成其為藝術;但宗教如沒有藝術上的美境,不成其為宗教。佛經上的至理,足可說明它是一種藝術,一種精神界的藝術。」 二、「我深知一個人一旦傾心於某種愛好,便令人入迷,甚至於發瘋的程度;一個人愛好一種藝術,如果不能到『專一』的程度,便不會有所成就,也不足以成為一個藝術家。宗教的行為本質便是一種精神的藝術,如果一個人出家後依然耽於世間藝術,而放棄精神上的藝術,則與世間的藝術家有何分別?那又與未出家有何分別?」 三、「弄文章藝術的,不能沒有量,沒有涵養;不能沒有方寸,沒有人格。德行陪襯著藝術,總有綠葉扶持牡丹之美。」 四、「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敗,因為事情失敗、不完滿,這才使我常發大慚愧,能夠曉得自己德行淺、修養薄,那我才能努力用功,改過遷善。」 五、與夏丏尊作別的偈子:「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像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李義山的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仍有一份莫名的感動,吐絲讓人覺得有如一個生命的轉折點。弘一大師圓寂前,寄給好友夏丏尊和得意門生劉質平的空明偈語:「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像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體證了他恬淡自如而圓滿的一生,也留予後人無盡懷想與傳頌。 由大師偈語中體悟到從李叔同到弘一,這其中的糾葛,是一段生命歷程的自覺與自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他以慈悲喜捨悲憫渡世,護生護國。而圓寂前留給妙蓮法師的,則為「悲欣交集」四個字。這最後四字「悲欣交集」猶如他一生深遂高潔的靈魂,也是他一生對於藝術生命feeling熱誠追尋的總結。    

Tuesday, December 18, 2012

李叔同的幾首歌詞

01 三宝歌   词:释太虚  曲:释弘一
人天长夜 ,宇宙黮闇,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  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明!今乃知,唯此是, 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 ,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  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 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     
依净律仪 ,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 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02 忆儿时   词:李叔同 曲:威廉·S·海斯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海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03 梦   词:李叔同 曲:斯蒂芬·C·福斯特
哀游子煢煢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母食我甘酪与粉饵兮,父衣我以綵衣。月落乌啼,梦影依稀, 往事知不知? 泊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弔形影悲。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浑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月落乌啼,梦影依稀, 往事知不知? 泊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04 送别   词:李叔同 曲:约翰·P·奥德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05春游   词曲:李叔同
春风吹面薄於纱,春人妆束淡於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06 采莲   词:李叔同
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露华如珠月如水,十五十六清光圆。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
 
07 清凉   词:释弘一 曲:黄友棣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08 山色   词:释弘一 曲:潘佰英
近观山色苍然青,其色如蓝。远观山色郁然翠,如蓝成靛,山色非变。山色如故,目力有长短。自近渐远,易青为翠,自远渐近,易翠为青。时常更换,是由缘会,幻相现前。非唯翠幻,而青亦幻 。是幻,是幻,万法皆然。
 
09 观心   词:释弘一 曲:黄友棣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似易而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虽难而似易。线索为何?线索为何?现前一念,心性应寻觅。试观心性,在内欤?在外欤?在中 间欤?过去欤?现在欤?或未来欤?长短方圆欤?赤白青黄欤?觅心了不可得:便悟自性真常,是应直下信入,未可错下承当。试观心性,内外 、中间,过去、现在、未来,长短、方圆,赤白、青黄。
 
10 秋柳   词曲:李叔同

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想当日绿荫荫,春光好,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风凄凄,雨凄凄,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  
 
11 归燕   词曲:李叔同

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烂珊,疏林寂寂变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呢喃呢喃。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杪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故山隐约苍漫漫。呢喃呢喃,不知归去归故山。
 
12 世梦   词:释弘一 曲:唐学咏

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贪名利,梯出航海 ,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广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
 
13 花香   词:释弘一 曲:徐希一
庭中百合花开,昼有香、香淡如,入夜来,香乃烈。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白昼众喧动,纷纷俗务萦。目视色,耳听声,鼻观之力,分于耳目丧其灵。心清闻妙香。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
 
14 落花   词:李叔同
花满庭,花满庭,怎奈风声又雨声。也可喜也可惊,一样看花两样情。有人但惜好花落,有人且喜结果成。
花落时,花落时,千红万紫浸一池。先有花后有实,方无愧为好花枝,后生可畏亦如斯,秀而不实最可嗤。
 
15 幽居   词曲:李叔同
唯空谷寂寂,有幽人抱贞独,时逍遥以徜徉,在水之麓。抚磐石以为床,翳长林以为屋,眇万物而达观,可以养足。
唯清溪涔涔,有幽人怀灵芬。时逍遥以徜徉,在水之滨。扬素波以濯足,临清流以低令,睇天宇之廓廖,可以养真。
  
16 冬   词曲:李叔同
一帘月影黄昏后,疏林掩映梅花瘦。墙角嫣红点点肥,山茶开几枝。小阁明牖好伴侣,水仙凌波淡无语。
岭头不改青葱葱,犹有后凋松。
 
17 月   词曲:李叔同
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惟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瞰下界闇闇,世路多愁叹。惟愿灵光普万方,披除痛苦散清凉。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惟愿灵光普万方,披除痛苦散清凉。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     
 
 

Monday, December 17, 2012

李叔同年譜

李叔同作品及墨寶集:索性做了和尚 李叔同

李叔同年譜

[日期:2011-05-0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李叔同

   一八八零年十月二十三日(農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辰時,出生於天津河東區地藏庵前陸家胡同二號一名門望族家庭。取名文濤,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一說山 西洪洞。父李世珍,字筱樓,與李鴻章、吳汝綸為會試同年,中進士後曾任吏部主事,不久後便辭官不做,返津經商,主營鹽業,幾乎壟斷了天津內外的鹽業,成為 津門巨富;晚年又大力興辦錢莊,成為天津較早的銀行家。李筱樓樂善好施,創辦“備濟社”,向貧民施舍糧食棺木,又興辦義塾讓貧兒上學,在津門一帶博得 “李善人”的雅號。
  叔同生母王氏名鳳玲,一八六零年生,原系丫環,一八九七年被李筱樓收為三姨太。她略通文字,篤信佛教,對李叔同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李叔同在家中排行第三。其降生之日,有喜鵲噙松枝送至房內,此松枝被視作佛賜善根,叔同終生攜帶在身邊。
  一八八三年舉家搬入糧店後街六十二號,與舊屋僅一巷之隔。
  一八八四年開始學習書法,臨摹柳、顏。
  此年,其父因病過世,李鴻章親臨李宅為之主喪。李家大辦喪事,僧眾行普濟 法事,並做了一場焰口。叔同目睹這些場面後,召鄰居小夥伴們群起效仿,自命為“大和尚”。其父去世後,因為財產等原因,叔同母子受到大家庭的排擠,叔同開 始變得沉默寡言。自是歲起從母王氏誦名詩格言。
  一八八六年始學《三字經》、《百家姓》等啟蒙書,後讀《百孝圖》、《返性篇》、《玉曆鈔傳》、《格言聯璧》等。其母還教之以短詩。
  一八八七年開始攻讀《文選》。叔同日誦五百,過目不忘,進步飛快,常受其師常雲莊贊賞。
  一八八八年熟讀《四書》、《孝經》、《詩經》及無數唐詩。因常陪同大娘郭氏(李筱樓之大姨太)前往無量庵,學會念誦《大悲咒》、《往生咒》。開始從天津著名書法篆刻家唐靜岩學習篆刻。家中有京戲班子唱堂會,因好奇而學習唱戲。
  一八九一年開始學習篆書,摹《宣王獵碣》,每天寫五百餘字。又學習隸書,熱衷於碑學,臨寫《張猛龍碑》、《張遷碑》、《龍門二十品》等。隨常雲莊先生學習《史記》、《漢書》等史學著作,此間還常去票房學戲。
  一八九四年文才初露,有“人生猶似西山月,富貴終如草上霜”之句流傳。此時,其詩文書法均已打下良好的根基。在票房與京劇名伶楊翠
  原第7頁圖放236頁下方李叔同少年時書法習作之一
  喜結識。
  一八九五年入天津輔仁學院學習。自夏天起,開始學習算術、外語等西方教育內容,接受“新學”。
  一八九六年拜其父生前好友、天津詩詞界名流趙幼梅學詞,將詩詞融會貫通。 又正式從著名書家唐靜岩學習書法篆刻。此間廣交津門藝林名士,著名教育家嚴修、大文豪孟廣慧、大書法家王吟笙、大畫家陳篙洲等諸多學者、書畫大家皆與其交 往甚密,使之得到廣泛的藝術熏陶。是年以文童身份進入天津縣學,開始學習八股文。
  一八九七年奉母之命,與天津衛芥園俞家茶莊的茶商之女俞氏成婚。俞氏長叔同二歲,端莊淑靜。李家大辦婚事,其兄從家產中撥出三十萬元供叔同家用。叔同買下一部德國鋼琴,並開始學習拜厄的《鋼琴基本教材》及車爾尼的《鋼琴初步教程》。
  一八九八年十月,叔同與母親、妻子一同南下上海,在法租界卜鄰裏租房居住,並改名李漱筒。
  到滬後,叔同與“滬學會”之許幻園等結識,加入“城南文社”。
  一八九九年春季,在許幻園盛情邀請下,攜全家遷入滬南青龍橋許家城南草堂,幻園為叔同所居院落題名“李廬”。
  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張小樓結成金蘭兄弟,號稱“天涯五友”。此外,還與文壇名人毛子監、李力園、劉泯松等過從甚密。
  是年,叔同長子葫蘆產後即夭折。
  一九零零年作《二十自述詩》,冠以四言詩序以自省。又將自己的印章作品及家藏古代名印輯成一冊《李廬印譜》出版。又編輯《詩鍾彙編原第111頁圖放於238頁李叔同在上海飾演黃天霸劇照
  初集》,並自作序言。是年春天,叔同北上開封以童生身份參加了考試,考取第三名。
  四月,與黃仰宗、任伯年、朱夢廬、高邕之等書畫家,在上海福州路楊柳樓台舊址組織成立“上海書畫家公會”,叔同為會員,隨之加入上海書畫金石界。“上海書畫家公會”舉辦各種“書畫講習班”,免費宣講,向大眾普及書畫知識。叔同講授篆書篆刻課程。
  九月,次子李准出生。
  一九零一年年初,將個人詩作結集《李廬詩鍾》,署名“當湖惜霜仙史”,在滬印行。
  二月,北上天津探望家人。抵津後適逢其兄赴豫,叔同本欲再趕往河南,但因 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道路阻滯,未能成行,遂在津滯留兩月有餘。其間曾入京看望名伶楊翠喜,回津後作詞《菩薩蠻·憶楊翠喜》以為紀念。叔同此次北上留有多 首詩詞佳作,如《南浦月·北行留別海上同人》、《輪中枕上聞歌》、《到津愁不成寐》等,返滬後將之輯成《辛醜北征淚墨》,該書面世後,在滬獲得各界人士高 度評價。
  九月,考入位於上海徐家彙的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特班,改名李廣平。該校總教習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倡導民主、提倡新學,開設英語、國際法等諸多新學課程。同學中有黃炎培、邵力子等後來的著名人士。叔同與師生們相互切磋,獲益頗多。
  是年秋,叔同曾赴河南開封參加鄉試,未取。
  一九零二年繼續在南洋公學特班學習。
  秋季,與袁希濂同以“嘉興府平湖縣監生”資格赴杭州參加鄉試,因在文章中大倡維新,再次落第。
  八月,在上海訪名妓謝秋雲,作《七月七日在謝秋雲妝閣詩以謝之》詩以留念。
  在南洋公學與同學合演新劇《六君子》等。
  年底,因南洋公學校方禁止學生閱讀《民報》一類進步書報,壓制學生的言論 自由,特班學生在蔡元培的帶領下掀起我國近代史上首次學潮,隨即憤而退學。十一月,二十幾名退學學生全部加入由蔡元培任總理、吳稚暉任學監的“愛國學社” 繼續學習。叔同在課餘還參加《蘇報》的編輯工作。
  一九零三年與黃炎培、許幻園等青年進步分子創建“滬學會”,以“興學”和“演說”為主要活動內容,向貧苦大眾開辦補習學校。叔同在夜校裏特設“樂歌課”,開中國音樂教育之先。
  在蔡元培的指導下,翻譯《法學門徑書》、《國際私法》,交開明書店出版。
  一九零四年三子李端出生。
  與滬上名妓朱慧百、李蘋香等有詩詞應和。
  經常參加票友演出,曾飾黃天霸等武生角色。
  李叔同手書之橫披
  一九零五年滬學會演出新戲《文野婚姻》,叔同寫作劇本,並作詩《滬學會〈文野婚姻〉新戲冊撰成感賦》以資紀念。
  二月,選曲並作詞寫成《祖國歌》,此曲抒發了叔同滿腔的愛國熱誠,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與號召力,迅速風靡全國。
  四月,生母王氏病故,終年四十五歲。叔同偕妻兒護送母親靈柩回津,破除舊習,舉行新式追悼會,親寫悼詞並唱《挽歌》。
  治喪之後,叔同改名李哀,字哀公,以示對母親的追念。將妻兒安置在天津,叔同獨自返滬。
  六月,叔同取得南洋公學文憑,決定東渡日本留學,臨行前作《金縷曲·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叔同到東京後,入上野美術專科學校專攻西洋畫,改名李岸。同時關注歌曲創作,編輯《國學唱歌集》,收歌二十餘首,交上海中新書局出版。
  一九零六年在學習美術的同時,又去音樂學院學習鋼琴,並向著名導演藤澤淺二郎學習西洋戲劇。
  二月,集寫、編於一身,獨力編輯《音樂小雜志》,系我國最早的音樂刊物, 其內容包括音樂、繪畫、雜感等幾大部分。創刊號發表有《〈音樂小雜志〉序》、《樂聖比獨芬(貝多芬)傳》、《近世樂曲大意》,及教育歌曲《我的國》、《春 郊賽跑》,別體唱歌《隋堤柳》,雜感《嗚呼!詞章!》、《論音樂之感動力》等十幾篇稿件,山東京三光堂印刷,寄回國內交上海尤惜陰發行。
  八月,因患肺結核,返天津省親養病,旅途中作有《醉時》、《昨夜》、《初夢》等多首詩詞,抒發了作者懷念故國、憂時憤世之情。
  九月,叔同返回日本繼續學習西洋繪畫。
  是年冬,叔同在日本加入同盟會。
  原第192頁圖放241頁李叔同在日本留影
  一九零七年在東京與曾延年(即曾孝穀,字存吳)等共同發起成立“春柳社”,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話劇團體,開中國新劇表演藝術之先。日本著名戲劇藝術家藤澤淺二郎為劇社顧問。
  七月,排演新居《茶花女遺事》(即小仲馬名著《茶花女》之第三幕最後兩 場),叔同親飾茶花女瑪格麗特,曾延年飾亞芒父,唐肯飾亞芒。該劇在神田區青年會劇場公演取得巨大成功,極大地促進了春柳社的發展,春柳社迅速發展至八十 多人。不久在東京演出新劇《黑奴籲天錄》,該劇由曾延年自美國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而成,藤澤淺二郎親任導演。李叔同飾演愛米麗夫人及跛醉漢兩個角 色,並兼任舞美等職。此劇的公演又大獲成功,獲得日本戲劇評論界的高度贊揚。
  此後,春柳社又排演過《生相憐》、《畫家與其妹》等劇,李叔同均扮演重要角色。
  後來,因清政府駐日公使館發出布告,禁止留學生上台演戲,並以取消“留學費用”相威脅,春柳社被迫逐漸停止了活動。
  是年,李叔同與自己的繪畫模特、一位日本姑娘逐漸相愛,並娶其為妻。
  一九一零年因清政府將鹽業改為“官鹽”,李家投資於鹽業的銀號損失近百萬元。李叔同遂在修完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學業後,中止在音樂學校的學習,偕日籍夫人回家,將其安頓在上海,只身返津與家人團聚。
  是年秋,開始在天津工業專門學校任教。
  一九一一年轉至直隸模范工業學堂,任美術教員。
  一九一二年二月,應上海城東女校校長楊白民之邀,赴滬於城東女校“藝科”任教。
  四月,加入進步文學團體“南社”。受陳英士之聘,擔任上海《太平洋報》編輯,負責廣告版及副刊“太平洋文藝”版。
  同時,與柳亞子、陳無我等組織“文美會”,編輯名家書畫印稿,並擬創原第151頁圖放於242頁李叔同夫人俞氏偕子李端(左),李聖章
  夫人鄒氏偕女李孟娟(右)(攝於1911年)
  辦《文美雜志》。
  七月,《太平洋報》被封,應浙江兩級師范學校校長經亨頤之邀,赴杭州任教,在該校圖畫手工科負責音樂、美術課程。從此,李叔同專心於教育事業,在藝術領域培養出大量人才,其學生中後來卓有成績者有豐子愷、劉質平、吳夢非、李鴻梁、蔡因等。
  一九一三年二月,浙江兩級師范學校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即浙一師),李叔同留任。
  為更好地傳播音樂、美術等藝術門類知識,李叔同以“浙師校友會”的名義創 辦綜合性文藝刊物《白陽》,集寫稿、編輯、題圖、封面設計於一身,並作《〈白陽〉誕生詞》。《白陽》創刊號發表有李叔同之文學論述《近世歐洲文學之概 觀》、音樂論述《西洋樂器種類概說》、美術論述《石膏模型用法》,另外還發表有李叔同作詞並配曲的三部合唱曲《春遊》(這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一部合唱 曲)等諸多作品。《白陽》是我國近代最早的藝術教育校刊。
  是年,浙江省教育廳有官員來校巡查,認為在美術課使用裸體模特有傷“風化”,遂下文“不得在圖畫課上畫模特兒”,引發浙一師師生的強烈不滿。經過鬥爭,浙一師終於取得了勝利。
  一九一四年二月,在浙一師成立“洋畫研究會”,定期舉辦各種活動,普及西洋畫知識。
  倡議創立“樂石社”,並被推為社長。
  與著名書畫金石家吳昌碩往來頻頻,並應約加入西泠印社。
  五月,黃炎培來校考察,對李叔同所擔任之音樂、美術課印象深刻,特在其《考察教育日記》(商務印書館出版)中予以高度評價:“其專修科的成績殆視前兩級師范專修科為尤高。主其事者為吾友、美術專家李君叔同(哀)也。”
  一九一五年在杭州浙一師任教的同時,又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美術教職,奔波於杭州、金陵之間。
  是年系李叔同歌曲創作的高峰期,為教學的需要,或作詞配曲,或選詞配曲,創作了大量優秀歌曲,其中以《送別》最為著名。
  是年夏季,李叔同攜日籍夫人赴日本度假省親。
  一九一六年擬在杭州西子湖畔創建“中華藝術師范學校”,並聘徐悲鴻、陳師曾、夏尊等著名藝術界人士來校任教,為國家培養藝術師范人才。可惜,天時不濟,李家賴以生存的“桐達銀號”在此際宣告徹底破產,李叔同教育救國之大業也隨之幻滅。
  是年夏,得意門生劉質平自浙一師畢業,李叔同力勸其東渡日本繼續深造,雖為其努力爭取官派經費不成,但在他之大力幫助下,終於使劉得以成行。
  對佛教興趣漸濃,有辭去兩校教職之意,無奈兩校均“堅留”不允。
  一九一七年自上一年底至是年一月上旬,利用年假時間,在杭州大慈山虎跑定慧寺試驗斷食,由校役聞玉陪侍,共曆時三周。第一周,由每餐一碗半飯,逐漸減至每餐一碗粥;第二周,全部斷食,每餐僅飲清水一杯;第三周,由每餐半碗粥,漸漸恢複原來的食量。
  斷食期間,每天或練字刻印,或調息靜坐。三周中,共作書法一百多幅,刻印數枚,並作《斷食日記》。
  李叔同對外改稱“李嬰”。斷食後,李叔同與著名佛教居士馬一浮交往甚密,並在其指導下全心學佛。
  自是年下半年起,李叔同開始發心吃素。入冬後,請回諸多經卷,如: 《產賢行願品》、《楞嚴經》、《大乘起信論》,潛心讀經,又在房間裏供奉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的佛像,並天天為之焚香。
  是年冬季,因劉質平留學經費發生困難,願每月無償支助其留學費用直至畢業。
  一九一八年是年初,陽曆年假期間,在虎跑寺過年。正月初八日,適逢彭遜之 在此“發心出家”,並由虎跑寺當家為他剃度,李叔同在場大受感動,故即於正月十五日(公元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五日)皈依三寶,禮了悟法師為皈依師,取法名 演音,字弘一。起初為在家弟子,自稱“來沙彌”。
  六月下旬,李叔同在浙一師提前舉行圖畫、音樂課之期終考試。
  六月底,李叔同將自己的所有財物分贈他人——將當年上海名妓朱慧百、李蘋 香贈他的詩畫扇頁、他贈與金娃娃的同卷,以及所書“前塵影世”橫額、一塊金表,均贈與夏尊;將自己的油畫、水彩畫作品,寄贈北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將自己 的金石作品及所藏名家金石作品,贈給西泠印社;將畫譜等美術書籍、《莎士比亞全集》及自己的幾幅書畫作品,贈豐子愷留存;將音樂書籍贈給劉質平;將文具、 《南社文集》贈給王平陵;將鋼琴等家產贈給日籍夫人;將一些衣物贈給校役聞玉。隨即,李叔同換上麻布長衫,與兩位最心愛的弟子豐子愷、劉質平合影留念後, 即在豐子愷與聞玉的護送下,正式去大慈山虎跑寺出家了。據考證,李叔同之正式出家日,為一九一八年六月三十一日。
  八月十九日,相傳是大勢至菩薩的聖誕,李叔同於此日正式剃度落發。
  十月中旬,在靈隱寺受比丘戒。期間讀《寶華傳戒正范》、《靈峰毗尼事義集要》等書,立誓學戒宏律,將失傳已久的律宗發揚光大。
  自此,弘一大師謹遵“過午不食”之戒。
  一九一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在杭州玉泉寺作《為楊白民書座右銘跋》。
  春季,受嘉興佛學會范古農居士約請,赴嘉興閱藏,整理佛教典籍。弘一大師常用之印章
  日籍夫人曾專程來杭州虎跑寺求見,弘一大師堅持未見,夫人揮淚離去,返滬後在豐子愷資助下回國。
  秋季,在虎跑大慈寺從華德大師習唱贊頌,並親手書錄《贊頌輯要》,並作《贊頌輯要·並言》,歸納歌唱贊頌之大大便利。
  是年,受范古農居士之啟發,為弘揚佛法、廣植佛回,開始揮毫為求書者書寫佛語等,其書法藝術漸趨頂峰。
  一九二零年在浙東各寺雲遊掛單。
  夏天,作《印光法師文鈔·棄辭》。後往新城貝山閉關修行,精研律宗經典《戒本疏》、《羯磨疏》、《行事鈔》、《靈芝記》等。
  秋冬,移至浙江衢州蓮花寺,繼續精研律宗典籍。
  一九二一年在浙江杭州、貝山、永嘉一帶雲遊掛單。
  夏季,至溫州慶福寺,再三請求,方得拜該寺住持寂山上人為依止師。
  秋季,在慶福寺閉關精研佛教典籍。
  是年,豐子愷赴日留學前,曾專程探望弘一大師,並與之辭行。
  是年,弘一大師俗家次子李准得子,寫信請求大師賜名,大師以揚善普度為本,為其取名“增慈”。
  一九二二年一月三十日,發妻俞氏病逝於天津,終年四十五歲。本擬北上奔喪,無奈北方正值“直奉大戰”,動蕩不寧,交通不便,未得成行。
  此後,在溫州慶福寺閉關修道,編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
  五月,複俗侄李聖章信,此信曆敘出家前後情況,內容詳盡,成為後人研究弘一大師的重要史料之一。
  夏季患痢疾,多日方愈。
  冬季,返溫州慶福寺。據明代高僧靈峰《五戒相經箋要》及《有部律》諸典,輯《五戒持犯表記》一冊,後又增加《三皈略義》等文,刊印傳世。
  一九二三年春季,與尤惜陰在上海佛教居士林合著《普勸發心印造經像文》,內容分為六大部分: 一、印造經像之功德;二、印造經像之機會;三、印造經像之方法;四、發願文之程式;五、寫時、畫時之注意;六、結論。後附刊於一九二四年上海商務書局印行之《印光法師文鈔·增廣本》卷四。
  四月,病臥於溫州慶福寺。
  五月,謝絕寂山上人邀其出任寶嚴寺住持之請求,表明自己專心治律之志。
  秋季,赴衢州蓮花寺。作《紹興開元寺募建殿堂疏》及《大中祥符朗月照禪師塔銘》。
  年底,返溫州養病。
  一九二四年春季,於溫州慶福寺完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一書的寫作。此書系弘一大師最重要的佛學著作,系以唐代南山律祖之《行事鈔疏解》為表,再根據宋代靈芝律師、明代見月大師之注解分條寫出按語而成。全書均由弘一大師親筆楷書工寫,後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
  五月,赴衡州蓮花寺,書《華嚴淨行品偈》一卷。
  六月,經三次致信“竭誠哀懇”,方得赴浙江普陀山參禮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專弘淨土,密護諸宗。弘一大師得與印光法師在後山共居七日,悉心求教,受益匪淺。
  秋季,患菌痢,大病一場。
  一九二五年年初,在溫州慶福寺潛心研究佛教經典。
  春末夏初,外出雲遊,計劃由溫州到寧波,再經南京到安徽九華山朝聖。無奈 時值蘇浙軍閥混戰,交通阻滯,弘一大師到達寧波後即滯留於此,掛褡於七塔寺。夏尊聞訊後,請大師去上虞白馬湖居住。數日後,大師又前往紹興。後大師又去杭 州,在杭州書《梵網經》贈著名書畫家吳昌碩,吳亦書七律一首相贈。
  秋季,又返回溫州慶福寺,精研《華嚴疏鈔》,發願弘揚《華嚴經》。
  一九二六年春季,在杭州招賢寺,開始校勘《華嚴疏鈔》,決心“以二十年卒業”。
  六月,假道上海准備赴江西廬山,在滬會晤豐子愷,並重訪故居“城南草堂”。夏季,與弘傘法師同赴廬山參加金光明道場,分送三百幅經文偈句,其間居牯嶺後青蓮寺,不久後又返回杭州。
  一九二七年正月,在杭州吳山常寂光寺掩關,特邀請堵申甫居士來寺為之護法,精研《華嚴疏鈔》。
  此間,弘一大師俗侄李聖章曾來寺探望大師,勸其還俗,結果無功而返,臨別大師贈其一本手抄《華嚴經》及一件舊僧袍。
  春季,北伐成功,革命軍中的激進派打著“反封建”的旗號,主張“滅佛驅 僧,收回寺院”,拆掉一些廟宇,佛教界一時緊張萬分。在此危急關頭,居於常寂光寺的弘一大師挺身而出,邀請當地革命黨負責人宣中華探討保護佛教事宜,又為 此邀請政界一批知名人士召開座談會;次月,大師致信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大學院院長蔡元培等人士。在大師的努力之下,滅佛一說終於被制止。
  是年冬,豐子愷、裘夢痕編輯《中文名歌五十首》交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內收弘一大師早年所作歌曲二十五首之多。此書出版後,即被眾多學校選作音樂教材,多次再版,影響巨大。
  一九二八年是年開始《清涼歌集》的寫作。
  七至九月,由溫州至上海,在豐子愷家中與豐子愷、李圓淨共同編輯《護生畫 集》,李圓淨選材,豐子愷作畫,弘一大師題詞。所作題詞有的系自己創作,有的選自古人詩作。全書詩書畫合一,以“人道主義為宗趣,以畫說法”,提倡護生, 反對殺生。弘一大師在卷首書寫題贊:“普渡眾生,承斯功德;同發菩提,往生樂園”,表明了創作此書的主旨。《護生畫集》一九二九年由上海佛學書局出版,在 國內外影響廣泛。
  十一月九日,在豐子愷三十歲生日之日,弘一大師在豐子愷江灣寓中為其授皈依,要求其實行“五戒”,並賜法名“嬰行”。
  年底,佛教居士尤惜陰、謝仁齋擬去泰國弘法,弘一大師聞訊與之同行。船至廈門,弘一大師因身體不適棄船登岸,受到廈門大學的創始人陳敬賢的熱烈歡迎,閩南佛學界亦熱誠歡迎大師在閩弘法。大師遂與尤、謝二居士分手,在福建名刹南普陀寺掛搭。
  一九二九年在廈門南普陀寺與芝峰法師、大醒法師、法願法師等高僧相識;應邀赴南安小雪峰過年。
  四月,自廈門返回溫州途中,在福州鼓山湧泉寺發現清初刻本為霖禪師之要著《華嚴疏論纂要》,乃倡印二十五部,分贈國內外各大叢林,後經內山完造,將其中十二部贈送日本各大名寺及各大學圖書館。
  夏季,在溫州慶福寺繼續《清涼歌集》的創作。由弘一大師作詞,劉質平、俞級棠、潘伯英、徐希一、唐學詠等作曲,先後在上海新華藝專和寧波中學試唱,後又經過七年的反複推敲,一九三六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本歌集系弘一大師出家後歌曲創作的精華所在。
  九月,與惟淨法師一同至上虞白馬湖,夏尊、經子淵、豐子愷、劉質平等集資為弘一大師建造的晚年居所在此落成,大師為之題名“晚晴山房”。
  十月,在晚晴山房與護法會諸友共度五十壽辰。
  在大師五十壽誕之際,上海開明書店將大師在俗時所臨各種碑帖輯成《李息翁臨古法書》出版,以示慶賀,由夏尊負責選輯。《護生畫集》亦在此際出版。
  十月底,赴滬乘船至廈門,在南普陀寺協助閩南佛學院院長常惺法師整頓學院。
  在閩與廣洽法師結識。
  一九三零年一月,與太虛法師一同前往南安小雪峰寺過年。
  二月,在小雪峰寺與太虛法師合作《三寶歌》,由太虛作詞,弘一大師譜曲。
  二月底,赴泉州承天寺,幫助性願、廣義等法師創辦“月台佛學研究社”。
  四月,返回溫州慶福寺,而後即返上虞白馬湖晚晴山房,全力校點天津刻經處新版《南山行事鈔》。
  九月,去白馬湖金仙寺參加靜權法師講經的法會,曆時兩月。由天台山來的靜權法師宣講了《地藏菩薩本願經》等,對弘一大師啟發至深。
  在金仙寺期間,書成《華嚴集聯三百》。
  年底,返回溫州慶福寺。
  是年,在《海潮音》第十一卷第三期《法海叢談》發表《法味》長文,記載了大師“前年在廈門時之瑣事”。
  一九三一年正月,患惡性瘧疾,起初在溫州慶福寺休養,後由劉質平護送至晚 晴山房將養,後又被請至上虞法界寺。正在病中,雨僧安心頭陀來寺請大師去西安弘法,大師推辭不過,決定帶病舍生前往,臨行前留下遺囑一張給劉質平。後幸虧 劉質平及時趕到,從即將起錨的輪船上將大師搶回。
  四月,受著名佛教居士徐蔚如的啟發,發願捐舍《有部》,改學《南山四分律》。四月二日作《學南山律誓願文》,並在上虞法界寺佛像前宣讀。
  五月於法界寺預立遺囑(二)。
  夏季,在慈溪五磊寺佛前發願,以三年為期,演講律宗三大著作: 《行事鈔資持記》、《四分律行宗記》、《羯磨疏隨緣記》,以在佛教界形成一種重律嚴戒的好風氣。
  此間,弘一大師往返於白衣、五磊、金仙寺駐錫,並與金仙寺住持亦幻、五磊 寺住持棲蓮共商在五磊寺籌建南山律學院之事。亦幻、棲蓮假此緣由至滬向東北軍將領朱子橋居士募得銀元一千元。返回寧波白衣寺後,又請弘一大師為作《南山律 學院緣冊題序》,此後又請大師擔任律學院院長之職……這一系列行為,均有違於大師曾立下的誓言: 一不做住持,二不化緣,三不收徒弟;更有違於大師“弘揚律學、嚴肅僧紀”的創辦律學院之初衷,遂憤然拂袖而去,創辦“南山律學院”之事即不了了之。
  九月,廣洽法師來函請大師回廈門過冬,大師遂在月底經紹興、杭州返滬。在紹興時,巧遇蔡因居士,蔡居士為大師畫像,並請大師撰寫自己的年譜,大師婉拒。及至上海,正逢“一·二八”事變前夕,時局動蕩,大師在夏尊、劉質平、豐子愷等的勸阻下,改道去紹興戒珠寺。
  一九三二年一月,在鎮海伏龍寺度過春節。
  二月,在慈溪金仙寺宣講律學。二月,赴白馬湖為寺僧華雲、崇德等講授律學約半月,此後半年左右均在浙東遊學。
  五月為陳垣所作《題弘一法師墨跡》一詩題寫“附記”。是月間,又回到溫州,應溫州慶福寺護法趙伯廄居士之請,為趙之亡祖母寫經回向,書《普賢行願品》一卷。
  七月,劉質平來慶福寺探望弘一大師。在父李筱樓誕生一百二十周年之際,大師書李筱樓遺聯:“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後將此聯贈給劉質平。此間,又完成多種書法作品,最珍貴者當屬《佛說阿彌陀經》。
  秋後,大師再回伏龍寺與白馬湖兩地。
  陰曆八月初,回上虞法界寺,陰曆八月十一日,突患“傷寒夾痢疾”之重病,至陰曆八月十九日方愈。
  十一月,因八月間大病之故,自覺浙江寒冷的冬季已不再適合於自己老病的軀體,遂應廣洽法師之邀,取道上海至廈門,先居於妙釋寺,後移居萬壽岩。自此之後,弘一大師一直居留於閩南。
  十一月間,在妙釋寺作題為《淨土法門大意》之講演。
  在萬壽岩期間,編輯一冊《地藏菩薩盛德大觀》,以紀念“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薩。
  一九三三年一月,自萬壽岩正式移居妙釋寺。在該寺作《改過實驗談》及《人生之最後》兩次講演。
  二月十日在妙釋寺作題為《南山律苑講別錄》的講演。
  二月十五日起,在妙釋寺宣講《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及大師自作之《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此前發願弘律,重振南山律宗。
  三月,自初九日開始在萬壽岩向瑞今、廣洽等律學弟子宣講“羯磨”,至五月初八圓滿。律學弟子們深得教益,全部向大師學習,發心過午不食。
  此間,大師還在五月一日、三十一日於萬壽岩分別作題為《地藏菩薩之靈感》、《授三皈依大意》的講演。
  六月,應泉州開元寺住持轉物老和尚的邀請,與廣洽、性常等一同到開元寺尊 勝院“結夏安居”,研究律學,並宣講《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及《四分律隨機羯磨》,宣布成立“南山律學苑”。六月七日,在開元寺作題為《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的講演。同日,還作了題為《敬三寶》之講演。
  到開元寺第二月,弘一大師作《地藏九華垂跡圖贊》,全文十頌,講述了地藏菩薩垂跡的全部經過。
  七月底,大師依《瑜伽師地論》,錄下自誓的《受菩薩戒》全文,給法侶們隨意在佛前自受。而後,繼續編撰《戒本羯磨隨講別錄》,於八月二十四開講。此間大師還編定《南山道宣律師簡譜》。
  八月,至開元寺後一直在進行的點校《南山鈔記》工作告一段落,大師親自為之作跋。
  弘一大師書五字聯句  八月三十一日,在泉州承天寺為幼僧作題為《常隨佛學》的講演。
  九月,十九日在開元寺作《菩薩瓔珞經自誓受菩薩五重戒法》一文,後收入上海大藏經會一九五七年編印之《普慧藏》。
  十月,大師遊潘山,見晚唐詩人韓墓,感其與自己經曆多似,遂萌為其作傳之念。他搜集大量資料,囑高文顯撰寫《韓傳》,此傳三年後完成,大師親自為之作序。抗戰前本擬由開明書局出版,後因毀於戰火,遂未得問世。
  是年秋季,在泉州承天寺作題為《改習慣》之講演。並作《毗奈那質疑編》一文,後收入上海大藏經會一九五七年印行之《普慧藏》。
  十一月初,大師完成《梵綱經菩薩戒本淺釋》,請瑞今法師代座,於妙釋寺開講。
  十一月中旬,大師受城南草庵住持之請,偕傳貫法師一同去草庵過冬。
  一九三四年二月十三日(除夕),弘一大師於草庵意空樓佛前,為傳貫、性常二位法師選釋《靈峰、益祭頒愚大師爪發缽塔艾》,而後書“紹隆僧種”大字橫幅,贈與性常法師。
  二月,應廈門南普陀寺常惺、會泉二位法師邀請,赴南普陀寺協助其整頓閩南佛學院之風紀,但因僧紀渙散、因緣不具,遂另起爐灶,委托瑞今法師籌備在南普陀建立“佛教養正院”。
  三月,“佛教養正院”正式建立,陸續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佛教人才。弘一大師則隱居於“兜率陀院”,請校《大正藏經·戒律部》。二十五日,作《行事鈔資持記隨講別錄》一文,後收入上海大藏經會一九五七年印行之《普慧藏》。
  六月,於南普陀作《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本考校序》、《四分律含注戒本校序》及《隨機羯磨疏跋》。
  七月,於南普陀作《律相感動傳校跋》。
  八月,六日於南普陀作《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校記》;二十二日於南普陀作《四分律刪補羯磨題記》。
  九月,繼續居於南普陀。二十九日作《日本紋藏經校記》,三十日作《華山見月律師行腳圖跋》。是月,在廈門萬壽岩作題為《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的講演。
  是年秋,在南普陀作《莊閑蘇手書法華經序》、《扶桑本南海奇歸傳解纜鈔序》。
  十月,對明代見月大師之律學著作《一夢漫言》的校注告一段落,作《一夢漫言》、《〈一夢漫言〉跋》,並作《見月律師年譜摭要跋》。
  一九三五年一月,為南山律學院之律學生心燦法師作《心燦禪師傳》。是月,又作《鼓山皮藏經版目錄-序》。
  三月,在廈門萬壽禪萬寺作題為《淨宗問辨》的講演。是月,由廣洽、傳貫諸法師陪同,赴泉州開元寺,講授《一夢漫言》。而後去溫陵養老院小住數日。
  四月,由傳貫、廣洽二法師陪同,抵惠安崇武淨峰寺為當地僧眾講演,至五月一日圓滿結束。
  五月,三日系靈峰大師誕辰,宣講靈峰大師之事跡;十日,開始第二次校點《鈔記》,至《受欲篇》,暫停,又開始校點《成疏記》。
  六月,七日系日本明忍律師之涅日,開講《戒疏》,至二十日講完第一冊。
  七月,三日講授《地藏九華示跡大意》。
  八月,五至七日,講授《華嚴經·行願品》偈頌;二十三日,性願法師蒞臨淨峰;二十五日性願法師講授《佛法大要》。
  十月,一日於淨峰寺作《菩薩戒受隨綱要表》一文,後收入上海大藏經會一九五七年編印之《普慧藏》。下旬,決定離開淨峰回泉州,臨行前留下《淨峰別菊占絕》。
  十一月,十四日在承天寺作題為《參學處與應讀的佛書》之講演,而後又至惠安鄉間講經弘法,作《惠安弘法日記》。
  十二月,泉州承天寺請大師講律,遂作名為《律學要略》之講演。是月底生病,起初為“風濕性潰瘍”,而後手足俱潰爛,伴以高燒,遂歸泉州草庵養病,立遺囑交傳貫法師執行。
  是次為弘一大師一生中第二次大病。
  一九三六年一月,病勢有所好轉。
  二月,自泉州草庵移居廈門南普陀,經著名醫生黃丙丁博士連續使用醫藥、電療、注射等方法治療,至五月初方痊愈。黃醫生因欽敬大師之為人,拒收醫藥費“五六百金”,弘一大師遂書《心經》一卷及數件字幅贈謝。
  三月,南普陀閩南佛教養正院開學,帶病作題為《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講演,以“惜福、習勞、持戒、自尊”四事,教育青年僧侶。
  是年春季,應杭州《越風》雜志之約,口述《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一文,由高文顯記錄並整理,後刊於一九三七年一月《越風》雜志增刊《西湖》。弘一大師在永春普濟山中所留墨跡
  是年春季,為傳貫法師亡母龔許柳女士書寫《藥師如來本願經》,五年後,被影印出版,廣為流傳;另為去世的學生金咨甫書寫《金剛經》,是年十二月影印出版,徐悲鴻、豐子愷為之作插圖。同期,作《奇僧法空禪師傳》,發表於廈門《佛教會論》是年第三期。
  四月,大病痊愈。
  五月,移居鼓浪嶼日光岩閉關靜修,在此完成《道宣律師年譜》及《修學的遺事》。
  是年夏季,與十二歲的童子李芳遠結識。李少年早慧,詩書俱佳,深得弘一大師喜愛,二人遂成“忘年交”。李芳遠在大師圓寂後,陸續編印了《弘一大師年譜》、《弘一大師文鈔》、《晚晴山房書簡》等書,以紀念弘一大師。
  六月, 應上海佛學書局之約, 在大量佛學書籍中, 選《釋門自鏡錄》(唐·懷信著)、《釋氏要覽》(宋·道誠輯)、《釋氏蒙求》(宋·靈芝著)等加以校點,編輯成《佛學叢刊》第一輯。該刊由世界書局之蔡因居士設計出版。
  八月,繼續閉關於日光岩,校錄《東瀛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通釋》完畢。
  是月,《清涼歌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發行。弘一大師作詞,劉質平等作曲,夏尊作序。因義詞較深奧,弘一大師特請芝峰大師作《清涼歌集達旨》,猶如白話翻譯,附於正文之後,便於讀者閱讀。
  十二月,著名文學家鬱達夫專程由神戶來日光岩拜訪弘一大師,大師贈之以《佛法導論》、《寒笳集》、《印光大師文鈔》。是月,大師離開日光岩,重返廈門南普陀,臨別手書《佛說無量壽經》留贈日光岩清智長老。
  是月,大師允諾劉質平,將編寫《清涼歌集》續集,約作歌“五十”或“百八”首,供“高中、專科所用”。但遺憾的是,此事因種種原因未成。
  一九三七年二月,為佛教養正院之學僧們講授《隨機羯磨》。是月,婉辭到廈門大學講演的邀請,以表自己遠離塵囂、清心淨修之決心。
  三月,二十一日在南普陀作《自恣法略例》一文,後收入上海大藏經會一九五七年印行之《普慧藏》。
  三月二十八日,在南普陀作題為《南閩十年之夢影》之講演,總結自己在閩十年的弘法經曆。是月,在南普陀作題為《弘一大師最後一言——談寫字的方法》之講演。
  四月, “廈門市首屆運動會”籌備處請弘一大師為運動會譜制“會歌”,初被大師婉拒,後籌備處又送上一首已完成的會歌請大師修改,此次大師慨然應允,對詞、曲均進行了認真的修改。五月該歌在大會上演唱,受到廣泛歡迎。
  五月,青島湛山寺住持談虛派夢參法師專程赴廈門萬壽岩恭請弘一大師北上青島弘法,大師為其誠意所感,偕傳貫、仁開、圓拙三位法師,於舊曆四月初五乘船北上,於二十日抵達青島,受到青島佛教界的熱誠歡迎。大師抵達湛山寺後,即開始講律弘法。
  湛山寺一百多位法師俱聆聽了弘一大師與仁開法師的講授,受益匪淺。自此之後,湛山寺常年輪講《隨機羯磨》與《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這兩部律學名著,並將律制廣傳至長春、哈爾濱等地。
  五月,二十九日作《說戒法略例》一文,下旬作《安居法略例》一文,俱收入上海大藏經會一九五七年印行之《普慧藏》一書。
  六月,作《結戒場及大界法略例》及《受戒法略例》二文,後均收入《普慧藏》一書。
  七月,伴隨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
  九月,告別湛山寺諸僧,乘船返回上海。弘一大師抵滬後,會晤摯友夏尊,並合影留念,又與夏尊、豐子愷、錢君等人在覺林蔬食處共進午餐。三天後,不顧友人之苦苦勸阻,毅然返回面臨戰火威脅的廈門,同行者有傳貫、圓拙法師以及由蘇州來的妙蓮法師。
  抵達廈門後,大師即居於萬壽岩。不久,大師移居中岩,靜修講律。此間,廈門一帶局勢漸趨平靜。
  十二月,大師離開廈門赴泉州晉江草庵寺,妙蓮法師陪同前往。
  一九三八年一月,在草庵宣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至二十日結束。
  二月,移居泉州承天寺,複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而後,應泉州梅石書院之請,在書院作《佛教的源流與宗派》之講演。
  三月,在泉州開元寺講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三日在開元寺慈兒院作題為《釋迦牟尼佛為法舍身》之講演,由吳棲霞記錄並整理。
  四月,在泉州城內清塵堂講授《華嚴大意》。
  五月,劉綿松居士代表漳州佛教界邀請大師去龍溪說法,大師遂於四日抵達漳州,掛單於南山寺。五月八日,廈門便告淪陷。
  六月,離開南山寺,去漳州東鄉瑞竹岩避夏。
  七月,十六日在漳州七寶寺作題為《佛法大意》之講演。
  八月,於出家二十周年之際,回到漳州城內尊元經樓,宣講《阿彌陀經》。
  十月,性常法師來漳州迎請弘一大師回泉州,途經安海,在此弘法一月,在金墩祠宣講《佛法十疑略釋》、《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學習初步》,此三文後輯成《安海法音錄》問世。
  十一月,回到泉州承天寺。是月,在清塵堂、光明寺等處宣講《藥師如來法門略錄》、《藥師如來法門修持方法》。
  十二月,大師在浙一師任教時之學生、時安溪縣長石有紀來訪,師生相見,感慨萬端,後大師書唐代詩人李益詩寄贈石有紀。
  是年冬,在泉州開元寺作題為《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之講演。
  是年底,泉州防區司令、有“嗜殺之名”的錢東亮來承天寺拜謁大師,大師勸其戒殺向善,錢東亮恭敬領教。
  一九三九年一月,在南普陀佛教養正院作題為《最後之□□》之講演。
  是月,在泉州城郊清源山的一個石洞中,靜居三十餘天,方回到承天寺。
  二月,在承天寺閉關靜養。其間著《雲洞岩鶴鳴詞記》一文,以紀念明代大儒蔡鶴峰。
  三月,在泉州光明寺作題為《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之講演。
  四月,大師由性常法師陪同,乘車於十四日抵達永春,准備在此入山閉關靜 修。十五日,由李芳遠等陪同,遊覽永春著名風景區環翠亭。十六日,在永春桃源殿作題為《佛教之簡易修持法》之講演,李芳遠記錄並整理,後在當地印行流傳。 十七日,由性常法師、普濟寺妙慧法師及在普濟寺旁隱居學佛的林奉若居士陪同,弘一大師移居蓬壺普濟寺山中,並未居於普濟寺,而是居於林奉若為其安排的茅篷 小屋內。自此,大師於是處安心靜修,共居五百七十二日,編著有大量佛學著作,如《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盜戒釋相概略問答》、《南山律在家備覽略 編》、《華嚴疏分科》、《受十戒善法》等,並撰《護生畫集續集題詞》等文。
  五月,在永春普濟寺作題為《藥師如來法門一斑》之講演,由王世英記錄並整理。
  八月,自陰曆六月二十日起,在茅篷內掩關靜修,為期一年。此間各方信件一概原封退回(極重要者由性常法師代為拆閱回複),亦不接待任何人的來訪。
  十月二十五日,系大師之受戒紀念日,由性常法師代為約請普濟寺諸僧在寺中會面晤談。
  十一月一日(農曆九月二十日),系弘一大師六十壽辰,是間,各方人士紛紛賦詩著文為弘一大師祝壽。廣洽法師在新加坡請著名畫家徐悲鴻為大師作油畫像以作紀念。
  十二月,致信李圓淨,探討《護生畫集續集》的出版事宜。
  一九四零年一月,繼續於普濟山中閉關靜修,因與外界斷絕音信已久,各地遂風傳“弘一大師業已在永春山中圓寂”,後由林奉若及《覺音》雜志出面辟謠,謠傳方漸漸止息。
  二月,八日(農曆春節)起,恢複向求書者寫贈書件,“凡本月三日前交來之書件現即書寫,本月四日後交來者,須待夏季放香時再寫”。
  三月,《戒律系統科表》編著完成。同時擬編著《南山律學苑叢書》,上海哈同花園主羅迦陵願出資為之影印出版,遂將《盜戒釋相概略問答》交之付印,並擬將《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分《宗體編》、《持戒編》、《懺罪編》三冊,陸續編就出版。
  是年春,在編著大部律學要著之餘,還寫有《為傍生說三皈依略儀》等短文。
  是年春,大師肺病時有複發,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每日由兩餐改為早晨一餐。
  八月底,掩關圓滿結束,會見王夢惺等來訪道友。
  九月一日,在永春普濟寺作題為《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要旨》之講演,由王夢惺記錄。
  十月,請性常法師致函在菲律賓弘法之性願法師,建議在永春普濟寺修建化身窯普同塔。
  十月底,普濟寺興建法堂寺,公推弘一大師為“名譽主席”。
  十一月,告別普濟寺,先由普濟山中至永春桃源殿,再乘船赴南安洪梅靈應寺,路上由傳貫等法師隨侍。
  是月,十六日,南安晉江各縣立小學校長潘北山、林高懷等前往靈應寺請偈, 並以教師生活清苦、可否改業一事請教大師。大師言:“小學為栽培人才之基礎,關系國家民族至關重大。小學教師目下雖太清苦,然人格實至高尚,未可輕易轉 途。”諸校長聞之深受教益。後大師又向一教師書贈《華嚴經》:“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求眾生得離苦。”
  是月,在南安靈應寺作《受八關齋戒法》一文。
  一九四一年一月,繼續留住於南安靈應寺。
  二月,痔疾發作,仍滯留於南安。
  四月,佛誕節後,是大師亡母八十冥誕,大師終日為其母誦經祈禱。
  五月,應檀林鄉福林寺之邀,與傳貫、性常法師一行由陸路到福林寺“結夏安居”。
  大師於三個月的結夏期間,一方面向僧眾宣講律學,並作題為《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之講演,同時編撰《律鈔宗要隨講別錄》及《晚晴集》。
  秋季,應菲律賓之華僑佛徒之邀,擬赴菲弘法,因太平洋戰爭將起,局勢險惡,在傳貫法師等人的極力勸阻下,決定改期赴菲,因而幸免於難。此後困居廈門鼓浪嶼。
  十一月,因泉州佛教界的懇誠邀請,再去泉州,先住百原寺,後居承天寺。
  十二月,返回福林寺。九日,《藥師經析疑》編畢。
  一九四二年二月,欲在福林寺閉關,因種種原因未成。
  三月,大師在浙一師任教時之學生石有紀已由安溪縣調任惠安縣縣長,派曾詞源專程赴晉江福林寺邀請大師去惠安靈端山弘法講經,大師即與之約法三章:“不迎,不送,不請齋。”而後赴惠安講經一個月。
  原第204頁圖放271頁李叔同為王吟笙所制印章
  四月,弘法圓滿結束,返回泉州,因身體日漸衰老,赴福林寺閉關已無可能,遂居泉州百原寺。
  是年春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托人向大師求字,遂書寒山詩:“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書件末尾署“沫若居士澄覽”。書畢委托李芳遠寄贈郭沫若。
  五月,在葉青眼居士及溫陵養老院諸人的請求下,移居泉州開元寺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妙蓮法師代替傳貫法師隨侍於弘一大師左右,他是大師最後一任侍侶,大師臨終將一切事宜都交由他代辦處理。
  此間,大師著有《持非時食戒者應注意日中之時》一文,對“過午不食”的時間作了具體界定。後又為福州恰山長慶寺手書《修建放生園池記》,這是大師的最後遺作。
  七月,為李芳遠第一本詩集《大方廣寶詩初集》題詞。
  九月,於中秋之日在開元寺尊勝院講《八大人覺經》及《淨土法要》,由廣義法師為之譯成閩南話。這是大師一生中最後的講經活動。
  十月,二日,應轉道、轉逢二法師之請,為其書寫大殿上的柱聯,因過於勞累,舊病突發。病後第三天,為晉江中學的高中學生書寫字幅多幅。六日,宣布絕食。拒醫。此後,大師口述遺囑,由妙蓮法師記錄:
  “當我還沒有命終以前,以及生命終了、死後,我的事,全由妙蓮法師一人負責,其他任何人,毋用於預。”並在文後加蓋印章。
  原第167頁圖放273頁弘一大師涅槃相(1942年10月13日·泉州)
  大師特意叮囑妙蓮法師兩點——
  一、圓寂前後“助念”時,看到眼裏流淚,這並不是留戀世間,掛念親人,而是在回憶我一生的憾事,為一種悲欣交集的情境所感。
  二、當呼吸停頓、熱度散盡時,送去火葬,身上只穿這身破舊的短衣。遺體停龕時,要用小碗四個,填龕四角,以免螞蚊聞臭味走上。應逐日將水加滿,以防螞蟻又爬上去,焚化時,損害了螞蟻的生命。
  此後兩日,大師每天默念“阿彌陀佛”。
  十月十日,上午為黃福海書益大師警訓。下午,書“悲欣交集”四個大字,交付妙蓮法師,是為弘一大師臨終絕筆。
  十月十三日,委請妙蓮法師將預立遺囑寄劉質平。是日又委托妙蓮法師向夏尊、劉質平、性願法師分寄預先書寫之訣別信。
  農曆九月初四日晚八時,在妙蓮等法師的助念聲中,弘一大師於泉州溫陵養老院安詳圓寂。
  大師圓寂七日後,火化於泉州承天寺。
  一九五二年,弘一大師之骨灰及舍利分別於泉州清源山彌陀岩及杭州虎跑寺建塔,後者系由豐子愷、葉聖陶等人捐資建築。
  弘一大師手書橫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