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9, 2013

孫過庭-書譜釋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锺、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锺、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锺、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锺、张:锺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锺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於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於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宫於穴处,反玉辂於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锺、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於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揔其终始,匪无乖互。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後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子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後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慙。是知逸少之比锺、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锺、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於峯杪;一点之内,殊衄挫於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牍,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讵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埏埴之罔穷,与工鑪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着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欤!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染。至於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於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至如锺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後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磋呼,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ju)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於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若乃师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郸淳之令范,空着缣缃。暨乎崔、杜以来,萧、羊已往,代祀绵远,名氏滋繁。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加以糜蠢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覼缕。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後。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於嬴政。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於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於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於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鐶(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於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贤之未及,启後学於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然今之所陈,务裨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搨日广,研习岁滋,先後着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欤?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嘽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义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於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後,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於众术,断可极於所诣矣。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逾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後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後动,动不失宜;时然後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於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锺、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蘂,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蓱,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於拘束,脱易者失於规矩,温柔者伤於软缓,躁勇者过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滞涩,迟重者终於蹇钝,轻琐者染於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於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熔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於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於毫端,合情调於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譬夫绦树、青琴,殊姿共艳;隋殊、和璧,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吝筌蹄。
  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於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後议於断割。语过其分,实累枢机。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湘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於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良、乐未可尚也。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後请;门生获书机,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
  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於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於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後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
0.jpg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锺、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锺、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锺、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锺、张:锺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锺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於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於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宫於穴处,反玉辂於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锺、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於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揔其终始,匪无乖互。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後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子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後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慙。是知逸少之比锺、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锺、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於峯杪;一点之内,殊衄挫於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牍,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讵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埏埴之罔穷,与工鑪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着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欤!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染。至於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於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至如锺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後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磋呼,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ju)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於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若乃师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郸淳之令范,空着缣缃。暨乎崔、杜以来,萧、羊已往,代祀绵远,名氏滋繁。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加以糜蠢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覼缕。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後。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於嬴政。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於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於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於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鐶(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於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贤之未及,启後学於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然今之所陈,务裨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搨日广,研习岁滋,先後着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欤?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嘽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义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於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後,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於众术,断可极於所诣矣。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逾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後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後动,动不失宜;时然後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於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锺、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蘂,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蓱,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於拘束,脱易者失於规矩,温柔者伤於软缓,躁勇者过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滞涩,迟重者终於蹇钝,轻琐者染於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於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熔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於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於毫端,合情调於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锺、张而尚工。譬夫绦树、青琴,殊姿共艳;隋殊、和璧,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吝筌蹄。
  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於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後议於断割。语过其分,实累枢机。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湘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於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良、乐未可尚也。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後请;门生获书机,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
  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於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於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後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
0.jpg

Wednesday, September 25, 2013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與<花氣熏人帖>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我們習慣說「北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蘇是蘇軾,黃是黃庭堅,米是米芾,蔡是蔡襄。黃庭堅排第二,但是,他的字是四大家中最具造型美感的。最有名的代表作,即是這幅《松風閣詩帖》。
 《松風閣詩帖》上書寫的是一首七言古詩,每句最後一字都押「安」的韻,這種押韻法,讓全詩讀起來,充滿停頓的味道。當描述風景時,會感受景物的崢嶸挺拔;當描述心境時,會感受心情的沉鬱悲傷。因此,《松風閣詩》是寫見到景物後思念友人的詩。
 黃庭堅在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時,和他的朋友到武昌遊玩,來到一座寺廟「西山寺」,山寺間有亭閣,生長老松。黃堅庭看到山川美麗,也聽到了松風吹拂,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這次遊玩,黃庭堅在此過夜,詩中第二句「夜闌箕斗插屋椽」,表示夜晚看到朗朗天空,星月都快來到屋簷邊了。這種畫面最容易挑起人的感受,想起朋友。
 接下來的句子,都在描寫松風閣邊的景物,有老松的槐梧,有泉水的潺湲,有當天夜裡的滴雨鳴廊,有隔日清晨的人家炊煙。是一種農家的景緻,山間的隱逸,也是文人最嚮往的世界。
 在這麼好的山林裡,自然想到朋友。和黃庭堅交往最頻繁的,除了亦師亦友的蘇東坡外,就是號稱「蘇門四學士」的其它三人:秦觀、張耒、晁補之。那天夜裡,黃庭堅想到了這些人。
 很可惜地,蘇東坡已經去世了。詩中的「東坡道人已沉泉」,說明此時黃庭堅已經知道蘇東坡仙逝。回想在蘇軾的《寒食帖》中,黃庭堅大筆揮就題跋,題到「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對於蘇軾,黃庭堅始終敬佩不已,他對自己的書法造詣,自信不已,也相信字體應該比蘇軾漂亮,但黃庭堅仍覺得就是沒有蘇軾來得境界好。如今,蘇軾走了,黃庭堅一定非常落沒。
 像老師,又像朋友的蘇軾走了,黃庭堅自然想到在蘇門下的同友。黃庭堅舉的是張耒的名字,說「張侯何時到眼前」,意思是說,什麼時候,這些老同學,老朋友,還能再聚首呢?
 那個年代,聚首真的不容易啊!每個人的遭遇都不同,同樣的是,都和老師蘇軾一樣,被貶到各地。在這年裡,宋徽宗用了蔡京當宰相,蔡京是一個權臣,心眼小,做風專斷,對一些保守的人,讀書人,都多多少少迫害。黃庭堅不可免地,貶到廣西,在宋代,那是非常偏僻、遙遠的地方。
 被貶還好,稍微樂觀的文人,還能自我解嘲。嚴重的是,宋徽宗聽了蔡京的話,還燒了蘇軾、黃庭堅這些人的書,對文人來講,這是最可怕的事了。
 因此,雖然面對好山水,黃庭堅還是在詩的後面,講了「安得此身脫拘攣,舟載諸友長周旋」這樣感嘆的字眼。
 意思是說,什麼時候,我這個身驅才能脫離朝廷的拘縛,得到真正的自由呢?如果有那麼一天,我想和我的好朋友,駕著小舟,就在江湖之中,這麼周旋下去,永遠地看看山水風光,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嗎?
 黃庭堅並不能如願,他最後死在廣西,留下遺憾。
 看《松風閣詩帖》,會感受黃庭堅的心情,就算在今天,也深深有感觸。難得的是,黃庭堅寫這幅字時,還算冷靜,筆劃不急不徐,都在「控制」之中。仔細看每個字,每個筆劃,下第一筆時都經過思考,緩緩落在紙上,其後不論向左向右,是點是劃,或橫或豎,都很從容,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平實穩當。
 不像蘇軾的《寒食帖》,字沒寫到一半,就將心情奔洩而出,字體大小不一。
 黃庭堅字字控制,表示他想營造自己的風格,想創造屬於他心目中的美的書法形象。這也是有人認為黃庭堅在四大書法家中排名第二的原因,他不像蘇軾那麼放任自如,豁達瀟灑。但黃庭堅仍堅持自己的看法,他還是想創造屬於自己的風格,縱使,字刻意,卻刻意得非常美。
 欣賞《松風閣詩帖》,明顯可以感受黃庭堅的字,和其它書法家都不一樣:大方,從容,許多筆劃,明顯長了許多,塑造出雍容大氣的寬闊風格。有人形容這種風格,好像威武將軍,手中揮動長戈大戟,橫空劈出,有凌人的大氣。
 據黃庭堅說,「晚入峽見長年盪槳,乃悟筆法」。在長江三峽中,河水激流,船夫為了控制船隻平衡,會認真擺盪船槳,和激流的江水,產生既對抗,又協調的力量。黃庭堅受到啟發,發明了這種「長筆法」,筆劃與筆劃之間,充滿對抗平衡的力道美風格。
 好的書法家,經常受到自然界的啟發,例如從高山墬落下來的一塊巨石,例如看到鵝隻長脖子扭動的模樣,都給了歷代書法家靈感。欣賞中國書法,可以體會此中的微妙。
 這件書法,和宋朝所有書法作品一樣,都是反映書寫者的心中感想:高興、悲傷、挫折、飛揚,都在一筆一劃中,表露出來。「書為心畫」講的就是這意思。
 《松風閣詩帖》將筆劃控制得平實穩當,充滿美感。此後,黃庭堅的字放得更開,長筆劃不變,但加入像蘇軾的瀟灑,是不是,到了晚年時,黃庭堅也覺得自己應該有蘇軾的豁達胸襟呢?可惜,黃庭堅也活不久了,過了三年,病死在廣西,離家鄉非常遙遠。
 蘇軾說黃庭堅是超軼絕塵的人,有一種清潔、乾淨的性格。在美的世界裡,黃庭堅是有原則,孤高的精采人物。此中精采,在《松風閣詩帖》中,都表露出來了。
 《松風閣詩帖》釋文如下,可以參考:
松風閣。依山築閣見平川。夜闌箕斗插屋椽。我來名之意適然。老松魁梧數百年。斧斤所赦令參天。風鳴媧皇五十弦。洗耳不須菩薩泉。嘉二三(以上二字倒置)子甚好賢。力貧買酒醉此筵。夜雨鳴廊到曉懸。相看不歸臥僧氈。泉枯石燥復潺湲。山川光暉為我妍。野僧早(此字點去)旱饑不能饘。曉見寒溪有炊煙。東坡道人已沈泉。張侯何時到眼前。釣臺驚濤可晝眠。怡亭看篆蛟龍纏。安得此身脫拘攣。舟載諸友長周旋。



花氣熏人帖

黃庭堅《花氣熏人帖》草書,紙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緝熙殿寶」的印,入過南宋內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儀周的收藏印安歧。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Monday, September 23, 2013

相由心生



相 由心生  富 貴不遠

任 何福報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 財富來自施捨,尊貴來自謙恭一 樣,美 麗的容顏來 自柔 和善良的性情。

人 到中年以後,就顯現出現世性格 影響所致的面相了。

寬 厚的人多半一臉福相,性情柔和 的人面相柔和美麗。

性 格格外粗暴的人,總是一臉的凶 相;
許 多品行不太好的中老年婦女,往 往一臉的刻薄相,這就是所謂的 薄命相、剋夫相。

實 際上不是生就的相貌,而是長期 的心與行為的修煉在臉上的投 影,這些相貌也在預示著其未來 的命運。

相 術也就是一種經驗積累,相由心 生,由臉觀心,由心知未來。

那 麼幼年與少年、青年時期相貌的 成因是什麼?

      相 貌特徵與父母的遺傳因素有關, 臉型身材與稟受的先天之氣有 關,漂亮程度是前一生帶來的習 氣所致。

     人 的前半生是活在前世的影響之 下,下半生更多地活在前半生的 影響之下。

     所 以說,人到中年以後,要對自己 的臉負責任。

慈 悲心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
        比 較有愛心的人,往往從內而外散 發出一種過人的光華,讓人越看 越順眼,越來越喜歡與其接觸。

而 過於自私、狡猾、計較的人是很 不耐看的,甚至醜陋。即使僥倖 生得姣好的容貌,也會在臉上逐 漸顯現出一些不招人喜歡的地 方,比如面無和氣,僅是「第一 眼順眼」,稍多接觸就毫無吸引 力了。

        請 相信相 貌是能逐步改變,尤 其是美好的相貌是會由內而外散 發出一種吸引力,讓見者不知不 覺心生傾慕。
很 多時候,美麗與否是從看到的人 心裏生出來的,「情人眼裏出西 施」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若要 相貌美,先要心靈美!

一、 心甘情願吃虧的人,終究吃不了 虧。
        能 吃虧的人,人緣必然好,人緣好 的人,機會自然多。
       人 的一生,能抓住一兩次機會,足 矣!

二、 愛佔便宜的人,終究占不了便 宜,撿到 一棵草,失去一片森林。
        你 看那些一到買單就上廁所或錢包 半天掏不出來的聰明人,
        基 本上都沒啥成就。

三、 心眼小的人,天地大不了。
        朋 友聚會時,三句話不離自己和自 家的人,是蝸牛轉世,
        內 心空虛、自私。
        心 裏只有自家的事,其他的事慢慢 也就與他無關。

四、 只有惜緣才能續緣。
        在 人生的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 人,其實有緣才能
        相 聚。
        親人多半是前世的好友,好友多 半是前世的親 人,
        給 你帶來煩惱 的, 多半是你前世傷害過的。
        因 此切記!!善待身邊的親人,關 心身邊的朋友,
        寬 恕那些傷害你的人。這就是因 果。

五、 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
         快 樂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 力。

六、 解決煩惱的最佳辦法,就 是忘 掉煩惱。

七、 笑看風雲淡,坐對雲起時。
        不 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 聞就是清淨,
        不 看就是自在,

Thursday, September 19, 2013

中秋

中秋节

中秋节中秋节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民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
编辑摘要
中文名称:中秋节外文名称:Midautumn Festival
别名: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农历日期:八月十五
起源时间:唐朝起源事件: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
地区:东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民族:汉族
其他信息:传统习俗吃月饼和赏月。
外国也有“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对于中秋节,各国的叫法和习俗不同,多样的形式一并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更新时间:2013-09-19 09:05:17

目录

[隐藏 ]
1 概述
2 历史
3 由来
4 相关传说
5 传统习俗
  1. 5.1 赏月
  2. 5.2 祭月
6 传统食品
7 少数民族习俗

中秋节 - 概述

中秋节中秋节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 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中秋节 - 历史

中秋节中秋月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内包芝麻桂花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示团圆。 

中秋节 - 由来

说法一

中秋源于帝王祭拜活动:中秋的由来,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礼制,后来达官文士也效仿,此风逐渐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说法二

中秋节中秋节
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有关: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 ,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 有关。作为岁时节令,中秋节形成较晚,但玩月这举却由来已中秋节久,东晋时,在南京“牛渚玩月 ”,即是流传至今影响最广的赏月佳话,以至演化为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乐以欢度的中秋节佳节。牛渚(今采石矶),汉时即属丹阳 郡秣陵(今南京 )。《续汉书·郡国志》说,秣陵县“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东晋于南京(当时叫建业 )建都,镇守牛渚的谢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听到有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当时谢尚身为镇西将军,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由于对才能的尊重,他们之间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谢尚玩月闻袁宏咏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趋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唐朝 大诗人李白 游抵金陵 闻知此事,即赋诗曰:“昔闻牛渚泳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孙楚酒 楼“玩月达曙”。欧阳詹 作《玩月诗序》也说:“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游月宫,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玩月佳话。八月十五,时届三秋之中,故谓中秋。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为玩月最佳时令,人们多爱此时玩月,自唐以下渐演为节令,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

说法三

中秋节中秋月圆的有关诗篇
中秋与时令: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春播夏种的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说法四

“中秋”的得名: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说法五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一说始于宋朝。在北宋时的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之类,但以月饼为主。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很相似了。  

中秋节 - 相关传说

嫦娥奔月

中秋节嫦娥奔月
版本一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版本二
在后羿和嫦娥结合以前,后羿是王母的侍从,嫦娥是玉帝的婢女。后来,后羿遭他人陷害。玉帝一怒之下把他夫妻二人双双贬下天庭。后羿在凡间做了一名神射手。因助尧帝射日,得长生药丸一粒。尧叮嘱他说要禁食一年方可服用。后羿回到家,把不老仙丹藏在椽下,收敛心神,以待成仙。一日,后羿得尧召见。嫦娥见椽下白光闪烁,甚是可喜,就找到药丸,吞了下去。瞬时间,她的身体越变越轻,不一会儿竟飞上天去了。后羿回来,刚好看到这一幕,又急又气。他弯弓搭箭,向天射去,希望能够追回嫦娥。但是最后因为风的原因,后羿不得不折返地球,眼睁睁地看嫦娥飞到了月亮上。嫦娥到了月亮上,一阵猛咳,吐出半颗药丸。药丸变成一个玉兔,整日捣药,与她做伴。

吴刚折桂

中秋节中秋节戏曲故事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 - 传统习俗

赏月

中秋赏月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之一,《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至唐宋时期,赏月之风更加盛行,关于中秋的诗词也层出不穷,包括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东京梦华录》更有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吃月饼

中秋节中秋节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烧塔

中秋夜烧塔中国南方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农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砖和瓦片以及树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圆窑形,下宽上尖,内为空心,中秋晚上点烧,常常会有烧塔比赛,塔烧得越通红越好,烧得越旺越有彩气。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吃南瓜是江南各地过中秋节的食俗。传说很久以前,南山脚住着一户穷苦人家,有一个女儿,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香喷喷、甜滋滋,二老吃了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食田螺

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饮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码头有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罐,据说能使妻子怀孕。久而久之,这座桥也讹称“见子桥”。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1]

地方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福建浦城

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

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民间

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

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无锡

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吉安

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茂源

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嘉定

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北方各省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国外过法

朝鲜

中秋节中秋节
中秋月饼朝鲜中秋食品朝鲜语称中秋节为“秋夕”。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韩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他们亦叫中秋节做“韩国感恩节”,其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写成为“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中秋在南韩是一个大节日,会一连放三天假。过去交通未发达之时,民众都会利用这段日子回乡探亲。时至今日,每逢中秋之前一个月,南韩各大公司都会大减价,以吸引民众购物互相赠送。韩国人在中秋节会食用松片。

越南


中秋节时的越南儿童们。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称为T?t Trung Thu(节中秋。“节”为喃音,“中秋”为汉越音)也有人称其为“T?t Tr?ng tr?ng”(“望月节”的意思)。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日本


日本中秋节陈列的食品日本的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栗名月。但是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时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つきみ)”,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月見団子つきみだんご)、芒草(すすき)、芋(里芋さといも)、栗(くり)等。
 

新加坡


中秋节在新加坡是相当热闹的。节日降临前的一个月,月饼灯笼就开始上市了。月饼,不仅满足人们的口福也用来祭祖拜月,更是亲戚朋友互相馈赠的节日佳品。除了月饼,中秋节的另一种节日佳品是“柚”。 

对年轻人而言,令他们感到兴趣的是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灯笼,他们也趁着节日的机会,展露制作灯笼的才华,大人们也可以在一年一度的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会上尽情娱乐。

新加坡人也可以参加由民众联络所或会馆主办的中秋晚会。一家人一起赏月也是一件美事,在家中摆上瓜果、月饼,再添上孩子们的灯笼,就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中秋夜。为了使中秋佳节的气氛更浓,庆祝活动更普遍,我们建议在公共场所张挂灯笼,同时主办猜灯谜等活动。
     

马来西亚、菲律宾


华侨华人不忘中秋 马来西亚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近日举行了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27日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中国进口的各式月饼。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行、民族服装游行、灯笼游行和花车游行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使历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

中秋节 - 传统食品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家都知道吃月饼的习俗,除了吃月饼,许多地方都会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生活习俗吃一些土特产和时令水果。比如广东人过中秋,在吃月饼的同时,还有吃芋头菱角田螺柚子的传统习俗

品清茶、尝月饼

吃甜味月饼饮花茶最好,有香甜兼收之妙;吃咸味月饼饮乌龙茶绿茶为佳,有清香爽口之感。浓茶和咖啡中含较高的咖啡因,汽水、可乐或果汁等含有大量热量和糖份,与月饼搭配吃无助于健康,而且更油腻。
 中秋节
                  品茶
 中秋节
                    尝月饼

酸味水果配月饼

月饼搭配时令水果食用也是有讲究的。可多选择橙色、酸味、富含维生素C的品种,如奇异果、番石榴橙子西瓜香蕉等。这些水果能对高脂肪、高蛋白物质的代谢起到抗氧化作用,从而保护心脑血管。但像桃、李、杏、梨和苹果等水果含糖份太高,榴莲含高蛋白和高热量,应节制食用。
 中秋节
                   酸味水果
 中秋节
                月饼

吮田螺、喝啤酒

广州人很喜欢在中秋节的晚上边赏月边吃田螺,据说有“明眼”的作用。故有许多广州人都喜欢在晚饭之后,邀约三五知己,又或是心仪之人,围坐一起,一边欣赏月色,一边聊天吮田螺,吃时,还伴两三瓶啤酒,低尝浅酌,把酒谈心,叙述人生乐事。
 中秋节
                  吃田螺
 中秋节
            喝啤酒

清煮芋头蘸糖吃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後,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芋头的吃法是将整个芋头(一般是小芋头)煮熟装在碟上,剥了芋皮就茶吃,或蘸白砂糖蜜糖吃,抑或蘸甜蜜酱(略咸的那种)吃。也可以将熟芋头剥了皮切粒,用虾米、腊肠、叉烧加青葱炒来吃。有老人说,中秋节吃了芋头,福气就会向你冲过来。
 中秋节
                     芋头
中秋节 
                白糖

名诗名词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数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注释:  
1.皓魄:白色的月光。月光初生或月光将灭时的微光称为魄。  
2.仙籁:指天上的声音。籁原指孔窍中发出的声音。  
3.狡兔:神话传说月中有玉兔捣药。  
4.妖蟆:指神话传说中的月宫蟾蜍,传说月亮亏损是因为蛤蟆食月的缘故。  
5.灵槎:古代神话传说中往来天上的筏子。“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滨者,见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彩云追月》 (当代)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根据《彩云追月》乐曲填词   

《太常引》(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宋)戴石屏   
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节 - 少数民族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