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4, 2019

《金剛經》法義問答

《金剛經》法義問答
1
問:《金剛經》講些什麼?答:《金剛經》主要講的是以金剛般若智降伏其心。此經以一個主題、二個問題或三個問題為根本線索。如《金剛經》中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是羅什譯文。玄奘譯文是:「希有世尊,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訶薩。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義凈譯文是:「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利益,益諸菩薩,能以最勝付囑,囑諸菩薩。世尊,若有發趣菩薩乘者,云何應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從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出,《金剛經》是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前提,或說是以發趣菩薩乘者為前提。所謂發心或發趣,就是生起成佛之志願。這是最偉大的人生定位,可以說整個大乘佛法,都是以此為根本前提。志願與定位還只是一個偉大藍圖,必須要有具體的實踐方法和對治問題,不然就沒有可操作性。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具體的實踐對治的目標與課題。從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說《金剛經》就是實修實證金剛智的無上寶典。
2問:《金剛經》在佛法中的位置?答:《金剛經》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與前提。《金剛經》中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由此可證明,此經是成佛的根本法所在。據《解深密經》中佛判釋一代說教,可分為三時,一是有相教,二是無相教,三是不有不空中道了義教。無相教是大乘教,有相教是小乘教,第三時了義教是大乘教的圓滿教,是以無相教為基本而圓滿無量義。《金剛經》是屬於第二時無相教的核心,也就是大乘佛教的基礎與前提。《金剛經》直顯無相法性究竟徹底,又於無住廣大甚深行上做種種闡釋,可為理事兼備。然也有隱而未顯之密意存在,如全部般若經都沒有廣開心識結構分析,對於第八識沒有闡釋,所以在轉識成智還有操作上的細節沒有顯明,這正是唯識了義教在第三時所要補充的。所以學修《金剛經》必須還要進一步地學修瑜伽唯識教,這樣才是圓滿的大乘佛法之實踐。《金剛經》在佛法中的位置是至高無上的,是最根本的教義。然而,至高無上與根本前提並不意味著其中實質內涵的妙義都已詳盡,所以佛在第三時中,廣演唯識所現之義,從而使得轉識成智的方法是一種具有精密的結構系統與可操作性之方法。《金剛經》之所以至高無上,就在於其開啟一切法平等性義,也就是不二法門,也就是一真法界理。這個妙義在唯識教里得到充分的具體闡釋。
3問:如何正確地修學《金剛經》?答:若要正確地修學《金剛經》,就必須掌握正確的學修方法和觀念。什麼是正確的方法和觀念呢?就是要依據四依四不依為基本原則。所謂四依四不依者:一依法不依人,二依智不依識,三依義不依語,四依了不依不了義。以佛經為根本資源,以佛經解釋佛經,讓佛經與佛經互為參證。這樣利於加深理解與悟入。以至誠真信為根本態度,以現量和比量為認知體悟門徑,這樣就可以契合一切經義,當然《金剛經》亦不例外。所謂正確的觀念就是佛法的根本法印,也是最高法則,是佛法的真理性的所在。所謂法印就是三法印和一實相印。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大乘專講實相印,即一切法皆緣起性空。三法印與一實相印是開合不同其義全一也。只要以法印為法則,為指導思想,如理地作意,如法地受持奉行《金剛經》就是最為正確地修學。時下一些學人,或依某宗某派之義去學《金剛經》,或依世間學術以分別心去學《金剛經》,這樣有不足,不要忘記《金剛經》是佛法的《金剛經》,不是某宗某派的專利,更不是世間學術所戲論的。只有站在根本佛法的立場上,以根本佛法的觀念、態度去如實奉持《金剛經》,這樣才能契合真實佛法。
4問:《金剛經》主要對治什麼?答:《金剛經》主要對治的就是我法二執。《金剛經》以「無相」「無住」為基本法要。在中國佛教中,一般釋經者多依平面性的解釋方式詮注《金剛經》,不能從立體性動態的實證角度去感悟《金剛經》。所謂平面性就是從字面意趣上揆度,又依己意進退經說,發揮玄思冥想之意境,與經本義全按不得實在。佛經特別是《金剛經》,它是具有嚴密的系統結構,其內在涵義及互依作用,都有特定的旨趣,不可以妄加臆解。《金剛經》是成佛之道,它是一個實踐工程。所以在詮解《金剛經》時,要用佛法固有的詮解方法去訓詁其義。佛法的實踐是有步驟的,是有層次的,並且每一過程都有相應教果存在,所以要想真正地詮解《金剛經》,首先要具備對全部佛法的教典了解。特別是對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掌握。甚至對聖龍樹、聖提婆以及慈氏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的相關作品的了解。大乘佛法是成佛之法,它的對治就是我法二執,由二執而生二障,即煩惱障和所知障。此二障若依理解,則都是於法性不能徹悟,「無相」與「無住」實是從法性角度上講法性涅槃無相空寂,能證法性是以無住般若而直顯,「無住」為能破,「無相」為所顯。依此法要,即可斷盡情執,成就金剛般若之妙智。5問:《金剛經》哪些注釋本為最佳?答:《金剛經》在歷史上有數以千計的注釋本,然最有價值的並不多,這主要因為注釋家不具有整體意識,不能把《金剛經》合理地有效地注釋到位。縱觀各種注釋文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慈氏的《金剛經頌》、無著的《金剛經論》、世親的《金剛經論》以及中國唯識宗大師窺基的注本,當代的有呂澂先生注本和印順法師的《般若經講記》,這些文本可算最佳的注釋本。關於《金剛經》的文句科判,主要有五種最有特質:一是無著的七義句,二是世親的二十七題,三是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四是清代通理大師的信解行證四分,五是呂澂和印順法師二道五菩提。相比較還是呂澂和印順法師運用的科判更與全經文勢相符,他們是用二道五菩提來科判的,這是最具有實踐性。至於各家注釋的分科,可以說五花八門,各式各樣,不一而足,然實有價值者鮮矣。如果盲目地依據這些注釋本去理解《金剛經》,那會產生誤解的,甚至是緣木求魚,而不得法之真在。我建議一個正信佛教徒,要深入經藏,要對經義精研入微,融會貫通,這樣才有可能正解經義。在學修《金剛經》時,要以印度三大師的文本為主要參考文獻,要對真般若進行如實體悟,這樣才能運用金剛般若之智力破我人種種迷執,降伏其心,凈化心識,成就法性實相,遠離生死世間,得大自在,證金剛身也。6問:如何具體觀行《金剛經》的如實觀?答:一般地認為小乘聖人可證人空,斷煩惱障,出離三界,不受諸有。在三界中,煩惱障有見思二惑,所以小乘聖人雖然出離三界,但仍有所知障,不能圓滿無上菩提。大乘佛法的殊勝性,就在於能斷所知障,能成就無上菩提。大乘佛法之所以能夠斷盡所知障,就在於它是建立在萬法唯識觀上,只有唯識觀才能除盡所知障。何以故?唯識觀者,攝一切法歸於識,又轉識成智,煩惱障與所知障皆是虛妄分別的遍計所執自性之法,能破遍計所執自性,即可破盡一切障,《金剛經》的掃相觀就是破妄想,也就是對治遍計所執自性。大乘佛法的觀行是有其獨特性的。如從所觀境上講,一切法可劃為三個層次,也就是三假法:一是法假,二是受假,三是名假。這三假中只有名假是從共相上作觀行,《金剛經》處處講「是名××」,也是從共相上作對治。共相是普遍的根本的,也就是法我執之所緣境。大乘法破共相,並不是從抽象上觀共相,在大乘法中共相與自相是不可分的,所以大乘法的觀空,是將三假合一的一體同觀。《金剛經》的如是觀也是如此。《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這就是一切法共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就是共相法的本質),應作如是觀」,就是空盡一切有為法,這與《心經》:「照見五蘊皆空」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金剛經》的具體觀行主要是「空觀」,也就是「觀空」,觀空有二門,一是總相觀,二是別相觀。在出離三界,斷除二執,「觀空」是第一法。所謂「空解脫」是也。大乘佛法《金剛經》之空觀,是「觀空不證」,不同於小乘法中之一相觀空。由於《金剛經》的如實觀是空有無礙的實相觀,所以,金剛般若成就的是佛法的三身之妙德。三身者法身、報身、化身是也。小乘聖人能證解脫身,但不能證法身。唯有大乘聖人才能成就佛果三身之妙德。在《金剛經》中的離相所見之無相如來就是法身德。《金剛經》中的信心清凈之菩提心就是圓滿報身、一切智智。《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千百億化身。三身是果,果由因生,依因成果,所以大乘佛法的具體觀行就是實修三身妙德之法。它的具體實修是大乘般若經所要傳授的成佛之道。《金剛經》文簡義豐,雖然具體的細節沒有譯述,但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基本原理及其具體對治的法相,則完備闡釋出來了。我們根據《金剛經》的基本原理來看,金剛般若智就是「奪情」,也就是廣破一切執,但不破法。「奪情」就是解脫行,令心正念相續,不生妄情,不落世數,以無相無住之理念成就解脫行。情執多端,總括不過六煩惱而已,即一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見。貪、嗔、痴、慢、疑是於情而執,不正見有五種:一是身見,二是邊見,三是邪見,四是見取見,五是戒禁取見。這是於理而執。奪情明理就是金剛般若智,於三界中之依正二報不作相續因,唯對治生死法,念念生起菩提心,這就是如實觀也。7問:《金剛經》與中觀學的八不觀有何異同?答:《金剛經》是全提,是事理該備,解行圓成。而中觀學則是賢者以聖教量為法則,以如理作意的比量智為方法,抉擇法相,建立法住智。如羅什譯《金剛經》中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玄奘譯為:「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於其中非諦非妄。」又羅什譯《金剛經》中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玄奘譯本為:「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言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增語,言如來者即是永斷道路增語。言如來者。即是畢竟不生增語。何以故?善現,若實無生,即最勝義。」從上引文我們可以看出,經中文句也是在用遮詮方式以顯勝義真實,中觀學中的八不觀也是如此,所謂八不者,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是也。生滅常斷一異來出都是不相應行法,都是對有為法的分位差別而安立的概念,當體無性也。中觀學的八不觀是共相觀,所謂共相觀就是對普遍性的法相做如實觀。法體都有自相與共相兩方面,分析空一般是從自相上起觀,小乘聖人由出離心切,以斷情執為務,故從事相下手。大乘聖者以菩提心為本,以破法執為務,故須從理性下手。所以中觀學側重於單提,側重於理性,以建立法住智為第一要旨。《金剛經》是佛所說,是圓音一演,普攝群根,法界蒙薰。所以《金剛經》義含廣博,從初發心到等覺地都要奉行金剛般若波羅蜜法。所謂金剛喻法堅利明也,它與中觀相比,經者廣大,中觀專一,經者無法不攝,中觀但行空住。所以,差別是存在的,但本性則是一也。學修大乘佛法,在次第上要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中觀學就是這個點,而《金剛經》則是整體。這個整體性是包括了所有的內在點,是個點集。大無不包,細無不舉者,金剛般若波羅蜜也。中觀學以空性為終極,以二諦為原理,以八不為正觀。這確實是繼承了《金剛經》的主體思想。與《金剛經》同為大般若經的精要的《心經》中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凈不垢,不增不減。」這六不是從波羅蜜角度上講,而中觀的「八不」則是在「觀」上講的,六不引申性比八不大,它對凡聖之德用都有說明。凡聖平等,法界一如,如此觀行是真般若行。中觀在名相上,廣破自性見,這是般若的第一法,也就是文字般若所要滅除一切戲論。中觀學是因位學也,般若學是因果該備之法也。對於凡夫之人來講,學修大乘佛法,要依經悟道,以論助學,以論入道,經論合一,參同契合,法歸真性,道通如如,這可為正解也。8問:《金剛經》中的「一合相」應作何解?答:《金剛經》中的「一合相」是指有為法之法體,羅什譯《金剛經》中云:「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玄奘譯《金剛經》中云:「若世界是實有者,即為一合執,如來說一合執,即為非執,故名一合執,佛言,善現,此一合執不可言說,不可戲論,然彼一切愚夫異生強執是法。」義凈譯《金剛經》中云:「若世界實有,如來則有聚執,佛說聚執者,說為非聚執,是故說為聚執,妙生,此聚執者是世言論,然其體性實無可說,但是愚夫異生之所妄執。」從如上引文中我們可清楚地看出「一合相」是凡夫之人的世界觀,凡夫之人都認為世界是一個「一合相」並且執取為是實有,「一合相」是世間言說安立之法,其實體性,無有自性,故不可以戲論之。凡夫所執法皆是虛妄分別之法,「一合相」也不例外。因此《金剛經》也以金剛三句義來抉擇「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從字面意思上解釋「一合相」就是多相合一之相,世界由微塵組成,執世界(一合相)有實自性,也就是執無數微塵實有自性,(多相的一相),佛法認為實相是聖者親證的真如法界,不可以用凡夫之人的概念思維去執定為實有其事,佛說「一合相」為破「一合」執也。
9
問:《金剛經》中的「心」都有什麼意趣?答:在《金剛經》中「心」這概念出現過幾次,但無具體定義,然而在具體的語境中,「心」的所指和意義是不同的,在某種意義上講,「心」也是般若波羅蜜法中的核心概念。如在《金剛經》中,首先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講:「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還講:「信心清凈生實相」,還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還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縱觀《金剛經》中之「心」義,其心實指有二義,一是凈心,二是染心。其心體性皆是無常與相續。發心之心是凈心,信心之心也凈心,降伏其心是染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是凈心,三心不可得是指心體無實無常。《金剛經》就是講轉染成凈,轉識成智,在《金剛經》中,心是轉舍轉得的中樞。通過《金剛經》的心義,我們可以看出,在般若法中是不會有一個真常唯心論的本體化、實體化的心存在。真常唯心論是常見外道,是附佛外道。在根本佛法中,絕對不可能有落於四句中的死法。佛法是真實的,但又是如理的,它不是情執所取之法,而是聖智親見之法。這個真實法是超離四句思維,是概念無法具體表達的如如之境。「心」是有為法,「心」是無常法,「心」是因果法,所以「心」是可以轉變的。心中的凈種(因)是成佛的原因,轉識成智就是依這顆心。
10問:《金剛經》的基本精神如何概括?答:《金剛經》是根本佛法的心要,它的基本精神還是用佛法本身來概括為最妙。在佛法中有四悉檀義。用四悉檀義來概括《金剛經》基本精神是最恰當的。四悉檀者就是指四種成就:一是世界悉檀,二是各各為人悉檀,三是對治悉檀,四是第一義悉檀。這四悉檀是佛法成就佛道、度化眾生的基本教則。《金剛經》就是奉行其則的具體表現。所謂世界悉檀者就是應世界諸法因緣而安立世界法相,令世界眾生於世界緣起法相而生智解。所謂各各為人悉檀者就是針對眾生種種根性而施設方便,令其解悟法性。所謂對治悉檀者,就是對治眾生根本煩惱,如六個根本煩惱。所謂第一義悉檀者,就是全破凡夫界之虛妄性,直顯勝義諦不可思議性。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是也。《金剛經》法義也就是依四悉檀而宣講的無上寶典。《金剛經》中講:「於法不說斷滅相。」這就是隨順世界因緣,是世界悉檀,也就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也就是「妄法是常,聖人亦現,然不顛倒。」《金剛經》中講:「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各各為人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就是所有眾生皆度,然不執於滅者,是為真度也。《金剛經》中講:「若以色見我,以聲音見我,是人邪行道,不能見如來」就是對治悉檀。執相為邪,掃相為正,對治而已。《金剛經》中講「如是觀」,這就是離相見真的第一義悉檀也。如上就是《金剛經》基本精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