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8, 2019

南宋俞松《兰亭续考》

南宋俞松《兰亭续考》

时间:2015-03-16  来源:  点击:129次
广告商链接:
南宋俞松《兰亭续考》

        俞松(生卒年不详,1244年尚在世),字寿翁,生平事迹鲜见记载。李心传称他是“嘉禾”(浙江嘉兴)人,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云:“(《兰亭序续考》)自署曰‘吴山(俞松)’,盖钱塘人。后有自跋,称甲辰书于景欧堂,盖淳祐四年也。其仕履无考,惟高宗临本跋内有‘承议郎臣松’之语,其终于是官与否,亦莫得而详焉。”
       俞松《兰亭续考》,显然针对桑辑《兰亭考》而出。关于该书成因,李心传淳祐二年(1242)十二月所作序文有言曰:
       王逸少殁垂二百七十年,而所书《修禊叙》自人间复归御府;又近二百七十年,而自昭陵复出人间。后百三十余年,而定武石本始行于世;又后六十余年,而石归天上;又后二十年,而复失于惟扬。自是,百余年间士大夫所藏真质相杂矣。惟嘉禾俞寿翁,以酷好精识之故,家有    此帖数十,多渡江以前中山摹拓之旧。因次第其所藏与所见,萃为一 编,以续桑氏之考,抑可谓太清而不俗矣……则右军真迹遂绝于世矣,虽他帖之传尚十百,然皆不得与《兰亭》比,矧临摹刻画大抵失真,则寿    翁于此宝藏,折衷以示后人,亦“志、据、依、游”之一助,未可以“玩物”    而疵之也。披览再三,遂复题卷首。淳祐壬寅小寒节后五日,蜀人李心    传序。
        《兰亭续考》二卷,传世最足珍视的版本,当为淳祐四年(1244)俞松自刻初刊本,近年中华书局影印收入“古逸丛书三编”。此本宋卷一凡三十九页,后八页为劳氏补写,而前三十一页并卷首序文二页凡三十三页,则为原写刻本,其中卷一字体出自一人之手,可能即为俞松手书,而卷首序文可能依作者李心传手迹刻版,因此弥足珍贵。此本卷一后半部分八页,并卷二全部的十一页,凡十九页乃近人劳健(笃文)应藏家周暹(叔弢)之请,依知不足斋刻本补写。从此本卷一有三十九页,而卷二仅存十一页来分析,也许当年初刊时不止如此,其散佚者或为一如桑辑《兰亭考》末卷的友朋题词之类。

        《兰亭续考》二卷,常见之本,则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其中鲍廷博辑刊《知不足斋丛书》本,乃据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姚氏手抄本传刻;而《四库全书》本,系据鲍氏家藏本即明姚氏手抄本重排刊印,但卷首李心传原序不录;《丛书集成》初编本,也据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本重排刊印。
         至于此书的学术价值,四库馆臣作如是评价:
        《兰亭续考》二卷。宋俞松撰……是书盖继桑世昌而作,故名曰《续考》。跋内所称近岁士人作《兰亭考》凡数万言,名流品题,登载略尽者,即指世昌之书。然书中体例与世昌迥异,上卷兼载松所自藏与他家藏本,下卷则皆松所自藏。经李心传题跋者,其跋皆淳祐元年至三年所题,以《宋史》心传本传考之,盖其罢祠之后寓居临安时也。前卷所载跋语,知辨永嘉之误,而仍沿《笔阵图》所云羲之三十三岁书《兰亭》之说,其无所断制,与世昌相等。然朱彝尊《曝书亭集》有是书跋,称其跋语条畅,不类董逌辈之晦涩,则赏鉴家固亦取之。至心传诸跋,尤熟于史事,如“宋祁摹碑”、“青社谥法”诸条,皆足以备考核,非徒纪书画也。又,《宋史》心传本传载其淳祐元年罢祠,而其初入史馆,因言者论罢,则不载其岁月,今是书跋内有“绍定之季,罢史职归岩居”语,则知其罢在绍定末年,亦足以补史阙焉。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兰亭续考》所录内容,均为两宋人物就《兰亭》诸本所作的题跋。其所“续”者,其实主要是桑辑《兰亭考》卷六、卷七“审定”之类也。可贵的是,俞松所录,均其所见所藏的第一手资料,并且绝大多数与《兰亭考》不相重出。即使两书重复部分,因俞松《兰亭续考》乃自订自刊之作,而桑氏《兰亭考》已经高似孙删润,故可以俞氏之作校正桑书。比如,《兰亭续考》卷一所录高文虎之文,当系为《兰亭考》所作之序的原貌,其不仅屡称桑书为《兰亭博议》,而且署款开禧元年十二月书,正可证明桑辑《兰亭考》原名《兰亭博议》,开禧元年十二月已初成,而今名《兰亭考》正是高似孙所改定。加之其书有李心传为之屡加题跋,故深为后世所重,其学术影响甚至超越了桑世昌《兰亭考》。
        据传本《兰亭续考》二卷而作出初步统计,全书共涉及近三十家所藏五十种《兰亭》之本,其中十七为俞松家藏之本。所记题跋等内容,出自五十余家凡近七十条,多为南宋时代的表表名家;其中李心传一人就有二十跋之多(其中十九跋见卷二),另有卷一之末笔记两条,卷首序文一则。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即今而论,无论《兰亭考》还是《兰亭续考》,特别是后者,其学术价值已经不仅仅限于书法史、金石学,而且还具有较高史学价值。当然,即使宋刊本《兰亭续考》也并非毫无瑕疵。兹举一例,以揭其短;卷一“右一本六跋沈伯愚所藏本”条,有署款为“绍兴辛亥立冬,石湖范成大书”一则,“绍兴辛亥”为绍兴元年(1131),其时范成大年仅六岁,焉能有跋?故“绍兴”当为“绍熙”之误。其余无暇一一考证。

南宋桑世昌《兰亭序考》

南宋桑世昌《兰亭序考》

时间:2015-03-16  来源:  点击:256次
广告商链接:
南宋桑世昌《兰亭序考》


        虽然桑世昌的年纪略大于姜夔,但桑辑《兰亭考》(《兰亭博议》)成稿与刊行时间,却要稍晚于姜著《禊帖偏旁考》与《兰亭序考》(《禊帖源流考》)。

         桑世昌(生卒年不详,约1135前后一1210前后在世),字泽卿,号莫庵,淮海(今江苏徐州一带)人,南渡后,其家居天台(今属浙江),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外甥。一说,高邮(今属江苏)人。其父桑庄,绍兴初流寓天台,乐其奇胜,有《茹芝广览》二百卷。

        可能因为与陆游的亲戚关系,也因为自己的才华博雅,桑世昌与当时一代诗文家如尤袤、杨万里、楼钥等,及浙东学者陈亮、叶適等皆有交游。著有《兰亭博议》十五卷,以今名《兰亭考》十二卷并附末卷传世。桑世昌曾有《莫庵诗集》,陈亮(1143-1194)为之序,又有《莫庵文集》三十卷,还辑有《回文类聚》三卷、《西湖纪逸》一卷,均久不闻于世,或已散亡矣。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传世辑《兰亭考》十二卷(附末卷“群公帖跋”),原名《兰亭博议》十五卷。《兰亭博议》约始成于开禧初,至少在开禧三年丁卯(1207)与嘉定元年戊辰(1208)间,已经在文人圈内流传了。问题就出在,传世《兰亭考》的嘉定元年(1208)高炳如(文虎)之序已遭窜改。《兰亭博议》初成,曾得到叶適(1150-1223)的赞扬,其《题桑世昌兰亭博议后》云:“字书自《兰亭》出,上下数千载,无复伦拟,而定武石遂为今世大议论。桑君此书,信足以垂名矣。君事事精习,诗尤工,其《即事》云:‘翠添邻堑竹,红照屋山花。’盖着色画也"。

         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大约桑世昌、高文虎等先后已经下世,浙东台使齐硕以初刊《兰亭考》十五卷本,请高文虎之子高似孙“复删润之”,而高文虎“遂略用史法裁减之”,删去原书中的《集字篇》与《附见篇》两卷,重加汇正刊行,这就是传世《兰亭考》。但高似孙的这一次删润汇正,却引起陈振孙(约1183一约1262)的强烈不满。陈振孙因讨厌高似孙之为人,在抨击他“窜改”的同时,也批评《兰亭考》是一本“玩物丧志”之作,故《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专出一条云:

        《兰亭考》十二卷。即前书。浙东庚司所刻,视初本颇有删改。初十五篇,今存十三篇,去其《集字篇》,后人集《兰亭》字作书帖、诗铭之类者;又《附见篇》,兼及右军他书迹,于《乐毅论》尤详。其书始成,本名《博议》,高内翰文虎炳如为之序。及其刊也,其子似孙,主为删改,去此二篇固当,而其他务从省文,多失事实,或庆本意。其最甚者,序文本亦条达可观,亦窜改无完篇,首末阙漏,文理断续,于其父犹然,深可怪也。此书累十余卷,不过为晋人一遗帖,自是作无益,玩物丧志,本无足云。其中所录诸家跋语,有昭然伪妄而不能辨者,未暇疏举。

        《兰亭考》十二卷,内容依次为:
 
         卷一“兰亭”,著录了兰亭其地古迹之所在及“兰亭雅集”所成诸人《兰亭诗》、王羲之《兰亭序》、后人撰集《兰亭后序》等内容。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卷二“睿赏”(天章异闻附),著录两宋帝王后妃,主要为仁宗、高宗、吴皇后、孝宗等有关《兰亭序》的临写、赏赐、评鉴、题跋等内容,兼相关活动情形之记录。

        卷三“纪原”,采录了唐宋两代前贤关于《兰亭序》一帖流传始末的记述文字,涉及了何延之《兰亭考》、张彦远《法书要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等书,也包括苏轼、黄庭坚、秦观、黄伯思、吴说、姜夔等人的文字。

        卷四“永字八法”,采录了李阳冰《笔诀》、张怀瓘《玉堂禁经)、周越《法书苑》等著录的前人笔法技巧类阐述文字;末附  “传授”一段,简要勾勒了王羲之书法的笔法传承体系。

南宋桑世昌《兰亭序考》(2)


        卷五“临摹”,主要采录了唐宋两代名贤关于《兰亭序》历代临摹之本的记述文字,其中历代题跋尤多。

        卷六“审定上”、卷七“审定下”,主要著录了两宋时代众多名家关于《兰亭》石刻本的鉴赏文字,最晚者已是绍熙、庆元年间的题跋,其中第七卷以“定武本”为中心。

        卷八“推评”,主要采录两宋名家关于王羲之其人、其事、其书的评论文字。

       卷九“法习”,主要从取法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基本立场,著录了唐人孙过庭《书谱》和宋人苏轼、黄庭坚两家题跋中的相关认识与评价态度。

       卷一0“咏赞”,主要钩稽唐宋两代诗文名家的有关诗词文句。

       卷一一“传刻”,著录了当时所见出自御府、定武、会稽、洛阳等地传刻和公私收藏的各种《兰亭》版本,共计四十五家凡一百六十五本,记其产生背景和印鉴、样式等。

       卷一二“释禊”,集中采录了前代著述中有关三月三日“修禊”风俗的来历,以及历代的修禊之日的曲水流筋活动的记载文字。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又,附末卷“群公帖跋”,著录了当时友朋对嘉定初年前后桑世昌“年七余著《兰亭考》”等情况的赞扬之词,包括相关书札、题诗、题辞等文字。重要的是,从这些题跋中,可以了解到桑世昌辑成此书之初,曾广泛征求了陆游、楼钥、叶时、叶適、黄畴若、曾渐、张从祖、林至、李兼、陆樗以及会稽太守黄由等名流的意见。后世视此部分名人题词与全书主旨无关,因而也有定称《兰亭考》凡十二卷者。

         《兰亭考》并不是一部可以简单否定的编著。从上述内容看,传本《兰亭考》十二卷所辑集的内容,主题集中而内容广泛:辑录前人著述文字的同时,桑世昌也偶尔表明了自己的意见。因此,桑世昌《兰亭考》可谓是南宋“兰亭学”的集大成之作。可惜的是,其中收录的部分文字,特别是卷三“纪原”,遭到了窜改,大大降低了此书的学术价值,后人应慎加引用。当然,其中卷六、卷七“审定”和卷一一“传刻”部分的内容,保留了学术价值极高的信息,为后世研究考证《兰亭》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故而《四库全书》以“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收录,同时四库馆臣给予了相对公允的评价:

         旧本题宋桑世昌撰……是此书经高似孙窜改,已非世昌之旧矣。今未见《博议》原本,无由验振孙所论之是非。然是书为王羲之《兰亭序》作,集字为文,其事无预于羲之;羲之他书,其事无预于《兰亭》。似孙所删,深合断限,振孙亦不能不以为当也……然其征引诸家,颇为赅备,于宋人题识,援据尤详。世昌之原本既佚,存此一编,尚足见《禊帖》之源流。固不得以陈氏之排击,遽废是书矣。

Wednesday, February 27, 2019

南宋姜夔的《兰亭序》研究


南宋姜夔的《兰亭序》研究


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约1155一约1221)是南宋时代从事《兰亭序》考论并取得卓识的重要人物。他不仅自己收藏兰亭拓本,也多次在题跋中阐述自己的看法,还进行了相关的系统研究,著有《禊帖偏旁考》。而他在嘉泰二年(1202)八月就《兰亭序》而作出的“真迹之本末”、“真迹之异同”、“临本之本末”、“石本之本末”、“定本之本末”等专论,更为后世辑集为《兰亭考》一卷。他的许多认识,深为后人所本。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一)姜夔的《兰辛序》收藏与题跋
  
        据《兰亭考》卷七记载:“姜夔藏本有四。”综合姜夔自跋和《兰亭考》、《兰亭续考》的著录,姜白石在嘉泰二年至次年先后就家藏《兰亭》诸本观题作跋凡七。情形大致如下:

        一本,嘉泰二年浴佛节后一日(四月九日),姜夔行书观题家藏此本于 红桥袭明之寓舍,时值余宜中来访。后三日(四月十二日),姜夔小行楷再跋。后又接小楷一跋,无纪年,或为同日所作。以上三跋均见国家图书馆所藏《乐善堂帖》下册后附。其中末一跋,专论传世定武三本“宜其腴瘠之不同也”,有一定学术价值,兹为违录如下:

        定武石刻有二本:一本是耶律所遗,一本是薛绍彭重刊。据蔡絛所记,与诸家不同,云是定武富人于山阴买得晋代古石刻,后藉没入官;裕陵时,诏守臣孙次公进入,后以殉葬;薛氏所窃,乃当时别刻耳。如是,则三本矣,今总谓之“定武”,宜其腴瘠之不同也。夔记。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又一本,姜夔自题“此本必是真迹上摹出无疑”,后有黄庭坚(山谷)、文及甫(周翰)观题。此本,《兰亭考》卷七著录时有言:“今此本归检正黄荦家。或云姜以他本联此跋耳“。《兰亭续考》卷一著录时题为“萧千岩所藏本”。嘉泰二年十二月,姜夔有跋曰:

         《兰亭》出诸唐名手所临,固应不同。然其下笔,皆有畦町可寻。惟定武本锋藏画劲,笔端巧妙处,终身效之而不能得其仿佛。世谓此本乃欧阳率更所临,予谓不然。欧书寒峭一律,岂能如此八面变化也。此本必是真迹上摹出无疑。学右军书者,至《兰亭》止矣。今世所传石本,刓一角者皆定武所自出也。然其工拙妍丑,如人面之不同,览者自当具眼可耳。又,定武一石,前辈纷纷各有异论,既自具眼,必如所择,定不向人言下转也。此卷有山谷题字,山谷之言云尔,乃知当时真赝混淆久矣。山谷之孙字子迈,今为农丞,过子,见后题欲乞去。予不忍与,以为去此题,则《兰亭》废矣。周翰者,文及甫之字,多见其名于书帖后,雅尚如许,亦足以赎粉昆之疵炎。嘉泰壬戌十有二月,白石道人姜夔尧章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又一本,姜夔从童道人处购得之“乌程卢提点者定武旧刻”本。卢提点即卢宗迈(孝宗朝人)。此本,《兰亭续考》卷一著录时有言:“姜尧章三次题跋,藏俞松家。”卷二有李心传跋。姜夔曾藏四本中,此本后归赵孟坚(字子固,1199一约1264)所藏,即后世声名显赫的“落水本兰亭序”。其中第三跋云:

        天下能事,无有极其至者。袁昂谓:“王右军字势雄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然右军在时,师法平南王廙,又卫夫人书《大雅吟》赐子敬,右军亦尝临学。同时有荀舆字长倩写《狸骨帖》,右军自谓不及也。大抵右军书成,而汉魏、西晋之法尽废。右军固新奇可喜,而古法之废实始右军,亦可恨也。今官帖中有张芝《章草帖》、皇象《文武帖》、钟繇《宣示帖》、王世将廙《上表二首》,其笔高绝,具存古意。而《宣示帖》乃右军所临,不失钟法也。右军之前,既多名书;右军同时,又有世将、李卫、长倩、王洽、谢安、珉、殉诸人,皆妙于此。故《兰亭》不见称于晋,而至隋唐始显尔。癸亥六月九日白石书,是日天乃大热。

        李心传跋其后曰:“董承旨者名诫,刘信叔子婿也。刘氏世为贵将,则此帖由来可考矣。铲去五字,所传亦不同。昔右军既书此文,甚自爱赏,更书之,无能及者。则谓‘《兰亭》不见称于晋’,恐未为确论也。摩挲墨本尚尔,况其真迹耶! 淳祐辛丑岁十有一月庚子哉生魄,越六日乙巳,秀岩老人李心传题"。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又一本,末后空一行之本。据《兰亭考》卷七“跋高氏所藏本”条:“《兰亭》以起草本为第一,先公尝言云:‘末后空一行者是。’初得邵氏刻本,有‘勋’字圆印在空中。又于姜尧章处见一本,亦然。”其余情形及姜夔题跋情况未详。

  南宋姜夔的《兰亭序》研究(2)


      (二)姜夔<兰亭考》

        姜夔在“兰亭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嘉泰二年八月就《兰亭序)真迹本、唐临(摹)本、石刻本、定武本诸方面情况所作出的系统研究。他的这些专论,后世辑集为《兰亭考》一卷,或为与桑世昌所辑《兰亭考》者相区别,后世改称《禊帖源流考》。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据赵孟頫记,姜夔撰并书《兰亭考》一卷真迹曾归其兄赵德林,其文为野翁所抄得;至元二十六年(1289),赵孟頫应野翁之请,据抄本在京师用小楷书写一卷。姜夔自书《兰亭考》真迹卷,下落至今不明。国家图书馆藏《乐善堂帖》下册后附《名贤法帖第九·姜白石二》,只有“此真迹之本末也”与“此临本之本末也”二则书迹拓本,当为不全之本。其全本之貌,当近赵孟頫《禊帖源流卷》所录。其论《兰亭》诸本源流,可谓言简意赅、勾勒分明。兹录全卷如下,其中“此真迹之本末也”与“此临本之本末也”二则据廖莹中《世彩堂小帖·名贤法帖第九·姜白石二》,其余本赵孟頫书卷:

        《兰亭》真迹隐,临本行于世;临本少。石本行于世;石本杂,“定武本”行于世。何延之记云:右军书此时,乃有神助。及醒后,它日更书数十百本,终无祓禊所书。右军亦自珍爱此书,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禅师,永付弟子辩才。太宗求之不得,乃遣监察御史萧翼以计取之。太宗殁,殉葬昭陵。乃唐未温韬盗发昭陵,其所藏书皆出,剔取装轴金玉而弃之。于是魏晋以来诸贤墨迹,遂复流落人间,然独《兰亭》亡矣。(张芸臾云:靖康中,有得《兰亭》真迹者,诣阙献之,半途而京城破,后不知所在。或谓尝入梁、陈御府,上有徐僧权押缝,今行间“僧”字是也。如此,则不得为子孙传掌矣。按,梁武收右军帖二百七十余轴,当时惟言《黄庭》、《乐毅》、《告誓》,不说《兰亭》,则后人指“僧”字为僧权,似未足深据……)此真迹之本末也。

        案,刘悚传记,与延之不同。刘谓: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永所得,太建中献之。隋平陈,或以献晋王,王即炀帝,帝不知宝,僧智果借搨,因不还。果死,弟子辩才得之。太宗见搨本,惊喜,使欧阳询求得之,以武德二年入秦王府。高宗以《兰亭》殉葬太宗,从褚遂良之请也。又,前辈谓:行间“僧”字,为徐僧权押缝。吴傅朋家古石本,“僧”字上又有一“察”字,当是姚察。如此,则刘说似可信。然梁武帝收右军帖二百七十余轴,当时惟言《黄庭》、《乐毅》、《告誓》,何为不说《兰亭》?此真迹之异同也。

         太宗既得真迹,乃命供奉搨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永(承)素、诸葛贞四人各搨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如欧阳率更、褚河南、褚庭诲皆曾临榻(搨)。传之本朝者,苏舜元家所藏,褚河南临本也;藏之馆阁,后有崔润甫、李后主、徐铉题者,唐儒臣所临也;藏之邓洵仁家,后归米氏者,诸葛贞所临也;周越所藏者,唐名手传搨本也;苏舜钦、胡承公所藏者,唐粉蜡纸本也。夔顷年亦尝见褚河南临本,但纸墨皆晦,未敢断其真赝。此临本之本未也。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若石刻,则有:智永临本,见于周越《法书苑》;褚庭诲临本,见于山谷跋;唐勒石本,见于天禧中僧元霭进。唐刻本,在泗州杜氏家。《集古录》四本:其一流俗所传;其二得于王广渊;其三得于王沂公家,与定州民家本无毫发之异;其四得于蔡君谟家。自以为尽于此矣。厥后,京师别木刻定本,咄咄逼真;成都刻苏氏本;洛阳张景元劅地得石本,此本独无“僧”字;米元章父子自刻板本,号“三米兰亭”。今诸本皆罕传,而海内妄刻,无虑百本。独定武见重于世耳。此石本之本末也。

  南宋姜夔的《兰亭序》研究(3)

        自昔相传,以定本为欧(阳)率更所临。石晋之乱,契丹自中原辇宝货图书而北,至真定,德光死,遂弃此石,谓之“杀胡林本”。庆历中,土人李学究者得之,不以示人。韩忠献守定武,李生以墨本献公,公坚索之,生乃瘗地中,别刻本以献。李死,其子乃出石散摹售人,每本须钱千,好事者争取之。其后,李氏子负官缗,无从取偿,宋景文为定帅,乃以公努金代输,而取石匣藏库中,非贵游不可得也。熙宁中,薛师正出牧,其子绍彭又刻副本易之。以归长安,斲损“湍、流、带、右、天”五字以惑人。《碑目》云:斲损再刻以为识,殊有典刑,予尝得损本较之,字羌肥而刻画明白。此说信矣。大观间,诏取薛氏所藏石,完置宣和殿内。丙午寇至,与《岐阳石鼓》俱载而北矣。或云:尝置良岳玛瑙亭。乱后,宗汝霖居守东都,得之,以献思陵。维扬南渡,仓卒失之。后向子固帅淮南,密旨搜访,冥索不获。此定本之本末也。

        王性之云:庆历中,宋景文帅定武,有游士携此石死于营妓家。乐营吏孟水清以献,子京爱而不敢有也,留之公帑。又据蔡絛所记,国初有著说者谓:伪吴时,遣内客省使高弼聘于蜀,弼以石本献于孟氏世子,乃右军在时刻于兰亭者,定本即此石也。钱氏末,天下一统,而定(定)武富民好事者,厚以金币从会稽取之。及后,户绝没官,因置诸定帅便坐壁间。孙次公侍郎帅定日,有旨纳其石禁中,则又刻石而还之壁。或谓石归薛氏,不知雅非古矣。大观初,诏索诸尚方则无有。或谓此石亦殉裕陵矣,乃更取薛氏石入御府。此定武本之异同也。

        《兰亭》之说,略备于此矣。今世传之定本,虽肥瘦不同,只是一石。但纸有精粗,石有燥湿,墨有浓淡故尔。然有锋芒棱角为上,若五字不损,乃熙、丰前本,尤为可宝。或谓石归御府时,薛氏父子意欲取捷,以三重纸拓,既入石有深浅,故字亦肥瘠。此亦一说也。夔尝疑前辈不专尚定本,定本之重,自山谷始。近见刘清卿出学易所藏“洛阳劅地本”,但手大十余字,以定本较之,宛在其下。乃知前辈所见者博矣。嘉泰壬戌八月八日,鄱阳姜夔尧章。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三)  姜夔《禊帖偏旁考》

         姜夔著《禊帖偏旁考》,首见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二著录。成书时间当在嘉泰二年(1202)以后。据周密记:“尧章考古极精,有《绛帖平》十卷行于世,审订深妙,人服其赡。又尝于故家见其所书《禊帖偏旁考》亦奇。因识于此,与好古者共之“。可见,周密所见者是姜夔亲笔书录之作。惜乎白石此作书迹不传,今世难见其详。庆幸的是,其内容有赖周密之书而得传世:

        “永”字,无画,发笔处微折转;
        “和”字,“口”下横笔稍出;
        “年”字,悬笔上凑顶;
        “在”字,左反剔;
        “嵗”字,有点,在“山”之下、戈画之右;
        “事”字,脚斜拂不挑;
        “流”字,内“     ”字处就回笔,不是点;
        “殊”字,挑脚带横;
        “是”字,下“疋”(音疎)凡三转不断;
        “趣”字,波略反卷向上;
        “欣”字,“欠”右一笔作章草发笔之状,不是捺;
        “抱”字,“已”开口;
        “死生亦大矣”亦字,是四点;
        “兴感”感字,戈边亦直作一笔,不是点;
        “未尝不”不字,下反挑处有一阙。

  南宋姜夔的《兰亭序》研究(3)

      右法如此甚多,略举其大概。持此法,亦足以观天下之《兰亭》矣!

        以上,周密著录姜夔《禊帖偏旁考》十五条,其当时所见是否完本,尚不可知。但姜夔的这种研究方法,或者说是描述方法,还是深为后人所认同。因此,四库馆臣认为:传世桑世昌《兰亭考》卷四“八法”一门,“以《书苑》、《禁经》诸条,专属之《兰亭》,尤不若姜夔《禊帖偏傍考》之为精密,是以曾宏父、陶宗仪诸家,皆称姜考而不用是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显然,《禊帖偏旁考》这种具体而微的阐述,其本意不仅在《兰亭》技法,似乎更在以此法考察天下诸本《兰亭》之流脉及其真鹰。这种方法,非常接近今天书画鉴定学上流行的以图像为中心的鉴定方法。其后,这种辨别《兰亭》的方法,曾被人广泛仿效而扩大到《兰亭序》技法的传授中。因此,姜夔《禊帖偏旁考》在开创具体而微的《兰亭序》鉴定学与技法学上,是具有导夫先路之功的。

《岁寒三友图》南宋,赵孟坚传世名画背后的故事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生逢乱世傲然不屈高贵品格 

画家邱汉桥带你走进百幅
《岁寒三友图》,南宋,赵孟坚,绢本设色,纵24.3厘米,横23.3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名画鉴赏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白雪皑皑,万物凋零。萧瑟清冷的大地上,只有三种植物经冬不败,耐寒绽放,分外精神,这就是“松、竹、梅”,俗称“岁寒三友”。它们在寒冬中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千百年来,闻名遐迩。平安时代,“岁寒三友”由中国传入日本,于是又有了吉祥如意的含义,在东京皇宫的正殿有三间厅堂,分别是“松之殿”、“竹之殿”和“梅之殿”。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
南宋画家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就是将松、竹、梅集于一图的绘画精品。画卷绢本,纵24.3厘米,横23.3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松针用淡墨勾出,笔法轻快明亮,飘逸萧散;竹叶浓墨阔笔,用笔劲挺,结实;疏落的梅花用圈瓣法绘出,花蕊、花萼及花蕾随意点簇,自然生动。既很好地表现了松、竹、梅凌立寒冬的傲然神采,反映了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也体现了画家作为文人所崇尚的高贵精神气节和审美情趣。在描绘对象时,他重神态,重意趣,并将自己的审美、情感融于其中,已经脱离了纯粹的表现物象,开始趋向写意画法,有别于南宋其他院体画家。夏文彦《图绘宝鉴》评价他的作品“清而不凡,秀而雅淡”。
南宋末年,皇帝昏庸无能,金人铁蹄南下。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的文人大夫,在花鸟画上也开始托物抒情,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情操。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松、竹、梅三种植物环抱而成,不仅是一副形象逼真的写生图,更是表现画家生逢乱世却依然保有傲然不屈高贵品格的真实写照。
画趣拾珍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局部
“岁寒三友”究竟源于何处,又有着怎样的寓意?这还得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起。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诗台案”被捕入狱,后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仕途坎坷,远走他乡的苏轼心情苦闷,感慨万千。为了解决生计,他开垦了一块荒地,圈地围墙,盖了一间房子,取名“雪堂”,墙壁上画满了片片雪花。他不仅在院子里种植了五谷杂粮,还种了松、柏、竹、梅等花木。当黄州知州徐君猷来到雪堂,就满壁雪花的清冷寂寞调侃他时,苏轼开怀大笑,说:“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思是说,风声和泉水是排解寂寞的美妙乐章,长青的松柏、竹子和傲雪绽放的梅花是相伴寒冬的三位益友。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局部
苏轼以松、竹、梅自勉,“岁寒三友”由此得名,成为冰清不染、凌霜傲雪高贵品格的象征。
赵孟坚之父名与采,官朝奉郎,其以父荫入仕。时有杨嗣翁善琴,赵仲文善棋,张温父(名即之)善书,世人遂以赵孟坚之画,合称“四绝艺”。至景定初年(1260年),赵孟坚复起官翰林学士,与权臣贾似道有关,在他的诗集中,赠贾似道之诗不一而足,临终前以珍藏之定武本兰亭帖赠贾。赵孟坚尽管与贾似道关系较密切,但他的仕途并不得意,这与其始终不脱名士习气有关。平日效仿魏晋名士的生活作风,修雅博识,东游西适,常于舟中挟雅玩之物,吟诗作画,以至废寝忘食。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局部
他嗜好收藏书画古物,遇称意之物,虽倾囊易之而不惜。他曾得到姜夔收藏的书法珍品五字不损本《兰亭帖》,归家时风作舟覆,其“被湿衣立浅水中,手持禊帖示人曰:‘兰亭在此,余不足惜也。’因题八字于卷首云:‘性命可轻,至宝是保。’”其酷嗜收藏到了几乎疯狂的地步。景定元年端午日,与好友周密等人各携书画,当时人称其舟为“赵子固书画船”,放舟西湖,相与评赏,酒后高歌《离骚》,并指林麓幽处,高呼此即荆浩、董源得意之笔。周密称:“噫!近世求好事博雅如子固者,岂可得哉!”
明代画家陈洪绶(老莲)曾作《唏发图》,表现的是赵孟坚“饮酣,子固脱帽,以酒唏发,箕踞歌《离骚》,旁若无人”的故事,一个狂放不羁的高士形象跃然纸上。
名家小传
赵孟坚(1199—1267?年),宋皇宗室,太祖十一世孙,字子固,号彞斋居士,海盐广陈(今嘉兴平湖广陈)人。家境清寒,初以父荫入仕,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中进士,授集贤殿修撰,官至朝散大夫、严州知府,景定初,迁翰林学士承旨。不久罢归。一度做过右丞相贾似道幕僚。宋亡,赵孟坚入元后不乐仕进,隐居广陈镇(今海盐县),是南宋末年兼具贵族、士大夫、文人三重身份的著名画家。工诗善书,擅水墨白描水仙、梅、兰、竹石。其中以墨兰、白描水仙最精,兰花入画即始于赵孟坚。传世作品有《水仙图卷》、《岁寒三友图》、《墨兰图》等。赵孟坚也是南宋最出名的书画收藏家。

Tuesday, February 26, 2019

湖州金盖山藏版《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图解


湖州金盖山藏版《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图解




湖州金盖山藏版《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图解之一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五百九十一字,道教性功日课。称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清静经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乃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人。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湖州金盖山藏版《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图解
无极品第一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注】
老君曰。老者干阳也,君者性王也,曰者说谈也。
夫老君之出,莫知其原,自混沌以来,无世不出,上三皇号万法天师,中三皇号盘古神王,后三皇号郁华子,神农时号大成子,轩辕时号广成子。千变万化,难以尽推。或化儒圣,或化释佛,或化道仙,隐显莫测。或著感应,或著道德,或著清静,功德以无边。
大道无形者。大为无外,道为至善,无是无极,形是踪迹。夫大道,本鸿濛未判之元气,有何形质之见焉?
生育天地者。生为生化,育为含养,天为阳气,地为阴气。而天地何由大道之生也,每逢戌亥二会为混沌。混沌者,无极也,以待子会之半,静极一动而生阳。阳气上浮为天,在人为玄关。以待丑会之半,动极一静而生阴。阴气下凝以为地,在人为丹田。故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也。
大道无情者。夫道本属先天,无声无嗅;情本属后天,有作有为。无情是无为之道也。
运行日月者。运是旋转,行为周流,日为金乌,月为玉兔。日属离卦,则有寒暑之来往。月属坎卦,则有消长之盈亏。在人为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大道无名者。名是名目。先天大道,无形无象,有何名字,强名曰道。
长养万物者。长为长生,养为养育,万物是胎卵湿化昆虫草木之类,皆得先天之气而生者也。
世人若肯回头向道,访求至人指示身中之天地,身中之日月,修无形、无情、无名之道,炼神宝、气宝、精宝之丹,返上清、太清、玉清之宫,证天仙、金仙、神仙之果,逍遥物外,浩劫长存,这等好处,何乐而不为也?
木公老祖诗曰:
道德天尊演妙玄,尊经一部是真传。
求师指破生死窍,得诀勤修龙虎丹。
个个同登清静道,人人共上彩云莲。
无极宫内受封后,快乐逍遥自在仙。
文昌帝君诗曰:
一部尊经度世船,五湖四海任盘旋。
若不点破经中理,枉费工夫拜几筵。
个里玄机惟一拨,壶中春色数千年。
天尊口诀斯经露,按法修行赴九天。
皇极品第二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注】
吾不知其名者。吾乃我也,是太上自叹。
强名曰道者。大道本无形象所定,更无名色所拟,由强勉取名曰道。夫道虽曰强勉,以字义而推之,实不强也。何矣?仓颉夫子造"道"字,深隐玄蕴。夫"道"字,先写两点,左点为太阳,右点为太阴,似太极阴阳相抱。在天为日月,在地为乌兔,在人为两目,在修炼为回光返照也。次写一字,乃是无极一圈。此圈在先天属干,易曰:干圆也。鸿濛一破,其天开也。圈折为一,易曰:干一也。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儒曰:惟精惟一;释曰:万法归一;道曰:抱元守一。次写自字于下者,言这一字圆圈,日月团团,乃在自己身上。儒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上下相合成一首字。首者,头也。修道是头一宗好事。次写走之者,行持也,乃周身法轮自转。此名道字之义也。
夫道者。乃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有清天气也,有浊地气也。有动阳气也,有静阴气也。天清纯阳也,地浊纯阴也。天动干圆也,地静坤方也。清浊动静,在天显象为日月,在地显象于春秋,在人显象于圣凡。日为阳,常圆常满;月为阴,有晦有亏。春为阳,而万物发生;秋为阴,而万物颓败。圣为阳,脱壳以升仙;凡为阴,寿终以为鬼。此谓清浊动静之理,大概而言之也。
不知世间乾男坤女,可知身中清浊动静否?若是不知,及早积德,感动天心,明师早遇,指示身中之大道,圣日圣月之照临。将浊阴之气而下降,提清阳之气以上升。寂然不动,谓之静;感而遂通,谓之动。常以有欲以观其窍,动也;常以无欲以观其窍中之妙,静也。采者,动也;得者,静也。九节玄功,节节有动静清浊,须待口传心授,方可了然于心,成仙有何难哉?
吕祖诗曰:
清静妙经亘古无,水精注后理方舒。
品分廿四超三界,大地遵崇护宝珠。
关帝诗曰:
一卷无为清静经,旁门外道不相亲。
改邪归正循天理,长生不死也由人。
观音诗曰:
阴阳动静在人天,皇极中空炼汞铅。
识得浊清升降法,明灯不昧照三千。
太极品第三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注】
男清女浊者。男禀乾道以成体,故曰清也。女禀坤道以成形,故曰浊也。男属太阳,而阳中有阴,离中虚也。女属太阴,而阴中有阳,坎中满也。故男子十六清阳足,女子十四浊阴降。清阳者,壬水也;浊阴者,癸水也。壬为白虎,癸为赤龙,故仙家有降龙伏虎之手段,返本还原之天机,故耳长生而不死也。
男动女静者。男禀天之气以生,女禀地之气而成,故曰:天动地静也。此男女之论者,非实属男女者,阴阳而已矣。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者。降为生,流为成,本为始,末为终,是故万物乃人之末,人为万物之本;人又为天地之末,天地又为人之本。夫人不可以无本,亦不可以无末。本者体也,末者用也,则两不相离。天地以太空为本,而生人畜万物;人畜以至善为本,而生周身百体。天不失其本,则天且长且久;人不失其本,则人为佛为仙,亦可以与天地同寿矣。
夫人自古皆有死,何由不至于死也?
岂不闻《吕氏春秋》曰:人能一窍通,则不死,其寿在神。
圣经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道经云: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夜来铁汉自思量,长生不死由人做。
嘻嘻!这玄关一窍,异名多端。
儒曰:灵台、至善、无极、无思无虑之天、己所独知之地。释曰:灵山、虚空、皇极、南无涅槃之天、阿弥陀佛之地。道曰:灵关、金庭、太极、三清紫府之天、万殊一本之地。三教名虽异,而其所一也。在儒得此窍而成圣,在释得此窍而成佛,在道得此窍而成仙也。只是此窍,上苍所秘,而三教圣人,不敢明泄于书,防匪人得之,恐遭天谴。必要访求至人,低心受教,指示此窍,次第工夫,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若是以泥丸、卤门、印堂、顽心、肚脐、心下、脐上、下丹田、两肾中间一穴、尾闾、夹脊、玉枕为玄关者,皆非大道之所也。
士道古佛诗曰:
女女男男浊浊清,还以本末觅真情。
有为曰动无为静,得本延年失本倾。
急早回头修至善,趁时气在学长生。
任君积下千金产,一旦无常空手行。
火公老人诗曰:
太极阴阳玄妙多,长生大道少人摩。
世间若要人不死,接命添油养太和。


赵孟頫《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


赵孟頫《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释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