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解】法是什么?法是佛性,是自性清净之佛性,亦为性净之理。性又是什么?孔子
云,天命谓性。性是天赋,明白的说,性是一度灵光,此性光人人本有,是人之元神。
因为众生有人我之相,被五浊所污,七情六欲所染,自性遮蔽,所以才要修炼,要把有
相无明炼得干干净净,才能见性归真。
释佛在然灯佛所提以授记的是无为性理,就是真性之所,《法华经》喻之为衣里明珠,《心
经》称之为自在菩萨,此是无上至尊大法。但为何又说于法实无所得呢?因为有得便有
心,有心则有相,有相不是道;无得便无心,无心则无相,无相才合道,才是般若。所
以无提而得才是真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
是名庄严。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菩萨修行庄严了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因
为菩萨修行虽然庄严了世间佛土,但菩萨行无为法,佛性本得清净,不见有庄严之心可
得,即不是什么庄严,空了庄严之相,是名之为庄严。
【悟解】佛土即心土、性土、净土,庄严佛性即为庄严佛土。菩萨以无相为体,无念为
宗,无住为本,于相离相,于念离念,一切不住,清净庄严。同时,菩萨又以修六度万
行,以持戒、禅定、智能等无量功德庄严清净心,即庄严佛土。但菩萨无庄严之心可得,
地能庄严,无所庄严,即非庄严,是名真庄严。所以修行者从性起修,清净无为,万行
圆满,永远庄严,成佛无疑。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译读】所以,须菩提,各位菩萨大菩萨,你们应该〖如是〗这般,成就圆满自己的清
净心。
【悟解】何谓清净心?凡心去尽,欲念全无,所行无为,唯性与天合,此便是清净心。
太上老君曰: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真要清净,谈何容易:血心扰乱,欲望牵缠,
妄念颠倒,邪行百出,清净得了吗?但或不清净,那无数无量的仙佛菩萨、无数无量的
圣贤真人,又是怎么修成的呢?佛在这里教导我们:应如是生清净心。如是如是,真心
如如不动,无牵无挂,无惧无畏,不嗔不喜,不亲不疏,事来则应,事去不留,万得不
离自性佛,时时观自在菩萨。如此这样,清净心自然生。修行者以清净心修清净行,以
清净行庄严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佛心,古人说的〖我心即佛,无心是道〗,就是这个道
理。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译读】不应执着色相而生妄想,不应执迷于声香味触法而生各种妄念,应当没有任何
执着(万行无住)而生其清净明彻的真心。
【悟解】修行者必须离色除妄,须知见色住色是迷人,见色离色是悟人。声香味触法亦
属色相,不能执着。譬如说声吧,若闻声是离声,赞我不喜,谤我不嗔,便是清净心;
若闻声而生分别,便是妄念。香味触法亦如是。修行人要见情离情,见物离物。如果做
不到无所住而生其心,至少要做到生其心而无所住,在尘而无染,在世而出世,这就如
莲花出淤泥无尘垢,如日月行虚空无挂碍。这就是菩萨,一切法不住,唯有清净心,此
心便是法身佛。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读】须菩提,比如有人功德圆满,修证报身佛,身体像须弥山那样大,你认为如何
呢?此等身体大不大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大啊,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体
并不是真实的身体,真身是无相状的,空了此身,才名之为大身。
【悟解】得法是见道,万行庄严是修道,功德圆满成报身佛是证道。尽管报身佛如须弥
山王,但报身佛离相,离相功德与法身相等,法身即是真身。真身无相状,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充满虚空,已不存在什么身体,也就无所谓大小了。所以佛说非
了此身,空了此身,才能见性,才是真大身。
大乘见道、修道、证道三法不离般若,不离自性金刚。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修无为福,远胜布施)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
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译读】须菩提,就好象恒河中所有沙料之数,如这样每一粒沙又是一条恒河,你意下
如何?像这样多沙数之恒河中的沙,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当然很多,世尊,仅那诸多
的恒河就多得不可胜数,何况这么多河中的沙数呢?
【悟解】恒河沙:恒河,位于今印度,孟加拉国境内,流入印度洋的一条大河。佛教经
典常用〖恒河沙〗来比喻数量之多,也作〖恒沙〗。但,仅。
此段话,为较量功德文字,极言数之多,以衬托下文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所得福德之
多。有数有量是有为法,有为法可获人天福报,但有漏有尽,有生有灭。自性法身无为,
无为则无相,不坠诸数。法身佛性,犹如虚空,不可表量。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
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译读】须菩提,我现在以真实的话告诉你们,如果有善男善女,用七种珍宝来装满上
边说的所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 ,来行布施,那么他所得的福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很多啊,世尊。
【悟解】实言,真实的话。七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虎珀。七宝布施,
是有相布施,布施特多,福报特大,这是成正比的。只是有为之法,只能受人天福报,
有限有漏。这里,释佛大力铺陈,再次作比,为的是强调〖此经〗及〖四句偈〗在修行
中的重要,且看下文。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
胜前福德。
【译读】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所悟之道,哪怕就是四句偈,
向他人解说,那他们所得的福报和功德更多。
【悟解】〖此经〗即自性金刚,般若波罗蜜;此经在十方刹土,在众生心中,在方寸宝
地。四句偈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亦可说是无身相、无心相、无性
相、无法相。
为何受持此经、向他人解说四句偈福德无量呢?因为此经即自性金刚,是道;受持此经
是得道守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何其重要,不用言说。向他人解说四句偈是法施。法
施是无相布施,〖四句偈〗能令人空四相,无相即净,即定,即慧、即空,空了就能见
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能超生了死成佛成道,这就是度化人,所以福德无量。菩提心,就
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知道,自佛不求佛是真佛,有道不匿道是真道。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受持正教,天人尊重)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
佛塔庙。
【译读】再次须菩提,随顺众生,随时随地讲解这部经,甚至只讲四句偈,就会明白所
说的地方(或应当知道这个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像供奉佛塔庙宇一
样来供奉她。
【悟解】天人,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阿修罗,梵语音译,此种人天上人间都有,其性
格好斗。此处,自性所居之地,玄关一窍,金刚之体由此处修,牟尼宝珠由此处成,自
性如来由此处见。如佛塔庙,塔供舍利,庙供佛像。
善男信女如果得了道,即般若在心,自性显现,修性则佛,有佛道成,故应供养〖此处〗
如佛塔庙。有道是: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
下修。请莫大意,灵山塔就在〖此处〗。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之法。
【译读】何况有人完全能够领悟此经,自由性生发,时闻心佛,时作佛事得的佛法。
【悟解】什么是〖受持读诵〗呢?《佛说大乘金刚经》云:若是明心见性之人,或见道
众生,当闻自己心佛,时时说法,时时度众生,时时现神通,时时作佛事。得此理者,
名持金刚经,或名诵金刚经。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什么法?就是无为大法,大乘正宗之法,就是自性金刚法,般
若波罗蜜法,就是万法归一的〖如是〗之法,是成佛作祖之法。道是无法却有法,就是
佛讲的〖这个〗,是一切众生修行的根本大法,为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读】如果有人明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在之处,那么此处便为有佛,就应当像
尊重佛的弟子那样尊重她。
【悟解】此句的真实意义是:如果有人明白自性经典所在之处,那么其人之心便是佛法
僧三宝之和合。性是佛宝,如如不动;心是法宝,明决公正;身是僧宝,清净斋戒。所
以,必须像尊重佛的弟子那样尊重这个十方宝刹。有人认为〖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是经书放的地方,就有佛,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读经,必须明白:言谈这经,文字之
经都不是真实的,要认真悟解佛所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要透过语言文字求取实质。
讲吃饭不是吃饭,一没吃,二没饭,所以不真实。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如理如法,信受奉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此经名为金刚
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译读】此时,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应当如何称呼这部经呢?我们应该如何信奉护持
这部经?佛告诉须菩提,此经的名字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因为这个名字,你们应当
供奉持诵,遵照修行。
【悟解】须菩提请佛为大法安名,以便依名而修,依名教化众生。佛说此经名为金刚般
若波罗蜜,译作汉语的意思是:本性妙智慧到彼岸。金刚喻自性(本性),般若是智慧,
波罗蜜喻自性智能之玄妙,由此岸到彼岸之殊胜。观音菩萨心经云: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天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释佛和慧能六
祖都说,三世诸佛皆从此经出。此经之重要,还用言说吗?还用怀疑吗?但是,金刚般
若无名相,名字是虚,借名而已。假名之下,必有实体,才能奉持。此实体又叫虚灵,
有道 是:无中生有守虚灵,自尔明心见性。实体也好,虚灵也好,它在何处?在六根
门头,十字路口,扬眉瞬目之间,方寸金玉之地。若不能悟解,请找大善知识指点,有
目标方可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译读】为何这么称呼呢?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其实不是什么般若波罗蜜,若
不执着,空了般若,见到诸法实相,这才名之为般若波罗蜜。
【悟解】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记录在纸上,是文字般若。若能从自性起观照,照见万法
皆空,般若亦空,便是佛所说的〖即非般若波罗蜜〗,此乃观照般若。般若空时,诸法
亦空。佛性实相现前,即〖是名般若波罗蜜〗,此为实相般若。
此段文字,佛教导弟子,不要执着名相,要用智慧观照,空了名相,则生实相。诸法实
相即是自性如来,清净圆满,不生不灭。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呢?如来在这里说了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
来没有说过什么法。
【悟解】须菩提解空第一,名与实符。他明白如来以佛智慧空自性,自性空一切法,法
空佛心亦空,所以说如来无所说。
佛临入涅槃时,曾对文殊菩萨说:吾成佛至今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佛分明讲经主法
四十九年,却为何未说一字?要知道,释佛是为救度众生,为众生超生了死这一大事因
缘,才来到娑婆世界的。他由凡体到成佛的实证向众生表明有道可修,有佛可做,且人
人有佛性,个个可成道。他讲的经、说的法,如药治病,如水洗尘,病好药除,尘净水
泼,众生如果得道见性了,还要什么经呢?还有什么法呢?
〖如来无所说〗一句,表明如来修道至极,心空法空,心空无所说,法空无所得,但更
重要的是,佛再一次暗示,佛法不在纸上,不言谈文字之中。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译读】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呢?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
当然很多呀,世尊。
【悟解】微尘,佛学称为最小的因子。
用凡夫肉眼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当然很多,但若用般若观照,如来心空法空,
大千世界空,微尘亦空,既空,便无所谓多不多了。此处,佛是用微尘来比喻众生的妄
念的,如果心空法空,妄念亦空。须菩提可能是一时没悟解佛意。答言甚多,读下文便
知其误。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是非世界,是名世界。
【译读】须菩提,所有的微尘,如来说并不是什么微尘,空了微洼尘,一切清净,有微
尘之名,无微尘之相,才名之为微尘。同样,如来说世界,也并非世界,空了世界,一
切清净,有世界之名,无世界之相,才名之为世界。
【悟解】非者,空也。非微尘即空微尘,非世界即空世界。
世界由微尘造,即由各类微尘聚合而成。大千世界的果报由妄念微尘造。善妄念,恶妄
念,嗔恨妄念、骄慢妄念等等,多得不可计数。修道修心,止息妄念尤为重要。妄念时
时有,如何能止息?佛教导我们: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说守护好如如不动之
真心,以真心灭妄念,前念起后念灭,即起即灭,一个不留,微尘也罢,世界也罢,一
切皆无,就是佛说的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空了微尘,妄念微尘变作清净微尘,是
名微尘;空了世界,果报世界变作清净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呢?可以依三十二种相状来认识如来的本性吗?不可以,
世尊,不可以依三十二种相状来认识如来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种
相状并不是如来的真实相状,空了三十二相,不见有无,是名三十二相。
【悟解】为教化众生,如来以三十二相应现娑婆世界,所以三十二相是应身。应身由法
身所现,从本垂迹,本是法身佛,迹是应身佛。上段文字里,佛说微尘非微尘,世界非
世界,同理,三十二相亦非三十二相。如果不空三十二相,就不能见法身如来,因为着
相迷性,离相见性。要切切记住佛的教导: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及至受持四
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读】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女善女人,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行布施,如果再
有另外的人,能如此经悟得道义,哪怕只用四句偈为别人解说,那他的福德就非常多了。
【悟解】以恒河沙等身命的布施已是了不得,可依然只得有漏的人天福报,无法了生死。
佛在此段话中,再次强调〖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的福德之多,胜
过以恒河沙数等身命布施的人天福报。
为保受持金刚经和为他人解说四句偈,福德如此之多呢?因为受持金刚经是受持心法,
心法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金刚般若波罗蜜是本性妙智慧到彼岸之意,妙智慧就是超
越时空的顿悟。此法重在无形之到达,一步直超,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佛说的
教外别传,眼藏之正法。此道一得永得,永绝一死轮回,且一法通万法,三身四智五眼
六福通无不具足。所以持诵此经福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相法则着相修道,无法回归
无极理天,所以哪怕舍其恒河沙数之身命布施也只有福报缘分,仍是六道种子。至于为
他人解说四名偈,亦是度人出苦海。四句偈是指修行无四相,能脱离相法就是菩提种子。
无相则无为,无为是由此岸到彼岸之桥梁。所以多多为人讲说,使众生远离色相,若空
了色相,实相现前,就是明心见性,同样得道证果,修行之人,真能尽其寿形上求佛道,
不遗余力下化众生,那此种人的福德还用说吗?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离诸形相,清净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
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译读】此时,须菩提听到了佛说的经,传的道,已深切地理解和领会自性金刚之真谛,
不由得眼泪汪汪,悲伤哭泣,非常诚敬地对佛说:这真是难得的佛缘呀,世尊,你说的
〖如是〗经典,这么玄妙幽深,我从过去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到过这样的真经呀。
【悟解】当时的须菩提只证罗汉,得慧眼二十余年尚未见法身,今日得闻佛说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方悟大乘第一义谛之道,不但空了我执,法执亦空,法空见法身,见诸法实
相,故云深解义趣。他恨自己闻道太迟,今日佛的〖如是〗之经让他大悟诸法真实义,
远离一切虚妄相,所以激动得涕泪悲泣。
须菩提闻道而涕泪悲泣,请问同修,你闻道进感受如何?若未闻道,尚在生死轮回之中,
又作何想?恳望大家认认真真读这部经,深解义趣,早成佛道。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译读】世尊,如果又有人得以闻到此经,一心奉持,信心清净,那就能见到法身如来。
我们应当知道,此人必将成就圆满第一希有功德。
【悟解】是经,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自性金刚经,无字真经。则生实相,实相即自
性、法身。因为有了清净心,便见诸法实相,微尘实相,世界实相,得见法身如来。第
一希有功德:所有一切佛的功德,如三身、四智、五眼、六神通等等。
得闻是经,信心清净,若起观照般若,一刹那间便至诸佛境界,得见法身如来。开悟见
性之人,不见一法可得,但万法都在自性之中,不见三藏十二部,但所有经典都在自性
之中。慧能六祖不识字,却能悟解所有经典,演教说法,国为一窍通,窍窍通,一法通,
万法通,真是无法不知晓,无时不神通。这就是得闻是经,见性成佛之功德,故谓第一
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译读】世尊,这实相法身如来,其实也不什么实相,空了,不见有无,因此之故,如
来才称名为实相。
【悟解】实相即自性,即法身如来,非有非无,不生不灭,不可破,不可坏,火不能焚,
水不能溺,所以谓金刚。但又不能执着这个,如来说实相即是非相,有即无,色即空,
执着持相,自毁大道。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之经,信解受持 ,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永生得
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译读】世尊,我今有幸(遇佛出世),能听闻如是经典,信奉理解,守护读诵,不是
很难的事。若是将来末法时期,还有那么些众生得闻此经此道,深信无疑,理解经义,
守护自性,摄受读诵,那么这样的人真是修行第一,实在希有难得啊。
【悟解】当来世,后五百岁,意为前边的:〖如来灭后五百岁〗,即二千五百年之后,末
法时期。
须菩提有缘遇得佛出世,亲身受教,所以说,闻是经典不足为难。他考虑到佛涅槃后,
尤其是末法时期,若还有人能信解受持此经,那真是希有难得之人。为何呢?国为末法
时期,物欲横流,斗争坚固,人心不古,慧命损耗重,自性沉埋深,且迷恋邪法,不信
正道。所以在这个时候,若还有人对佛所说的〖如是〗之经能信、能解、能行、能说,
那真是火里红莲,希有难得了。
此部经文后边有个赞: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名融通,
福徳叹无穷。末法时期,若真想修行,就应对佛说的〖如是〗金刚之法断疑生信,绝相
超宗,才能顿悟直超。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译读】为什么呢?国为这种人已经没有四大假合的自身相,没有张三李四,冤亲债友
的人相,亦无有八万四千尘土劳烦的众生相,更无年龄高低、生来死去的寿者相。
【悟解】《龙华经》云:〖一切相中事,尽属情所计;若要会自真,离宾问主人。〗此中
的〖宾〗即是相,主人即是自性(真我)。诸佛无相,凡夫住相。就说佛教之三皈依吧,
如果仅仅皈依相中三宝,拜佛念经,恭敬供养僧人,那是枉修真道。佛经上的三皈依前
边,分明有个〖自〗字,是〖自皈依〗,即皈依自性三宝。试问,佛在何处?自佛不见,
何处所归?法从何取?自法不明,何处所悟?僧从何生,自僧不净,如何能觉?要自心
觉了悟了,才能清净光明现。
佛说此人无四相,此四相包括了一切相。无我相,则天下为公;无人相,则众生平等;
无众生相,一切烦恼业障尽消除;无寿者相,生来死去,一切无碍。有此四相名凡夫,
无此四相名菩萨。离了四相,就能超生了死,即与天地合为一体,不生不灭了。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永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
名诸佛。
【译读】为什幺这么说呢?因为自我的相状就不是真实的自我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
的相状、永不生灭的相状都不是真实的相状。为何呢?因为离开了所有的相状,就能明
性,即现真空实相,那就是佛了。
【悟解】非相,就是假相,四大组合为我,四大皆空,五蕴和合为我,无一是实,唯有
天命之性是真,生来死去由其宰,天堂地狱任其判。非相,就是空相,空了我相,那么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空;四相空,即四相非相。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来即佛,所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注】四大为地水火风。五蕴为色受想行识。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译读】佛告诉须菩提,如此这个,如此这个(心印妙法)。如果再有人得闻如此般若
波罗蜜经不惊异,不恐怖,不畏缩,那应当知道,此等人是十分希有难得的了。
【悟解】如是,如如不动的这个,前边已释。是经,自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是〗
之经。得闻是经,是指〖是人〗已经得道。
〖是经〗便是道,有道则无相。无相的境界则是世界粉碎,灵光独耀,没有了空间、时
间、自性与虚空打成一片,但得不惊不怖不畏,远离颠倒梦想,直下承担。此谓真正的
大丈夫,甚为希有之人,只有此种人才能到达彼岸。古人云:临岩撒手,直下承当。心
中无我,无我则无一切,无一切就能绝后再生。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译读】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第一波罗蜜,就不是什么第一波罗蜜,万法皆空,
但无相而有名,所以是名为第一波罗蜜。
【悟解】第一波罗蜜,其实就是般若波罗蜜。波罗蜜喻自性之玄妙,由此岸到彼岸之殊
胜。凡能通过某种方式修炼自性到达彼岸的便是第一波罗蜜。不过,万法归一,一又归
无,即万法皆空,波罗蜜亦空,借名作喻而已,第一波罗蜜亦如是。
普贤菩萨说,人人有个真如性(自性),生死谁能肯炼磨。磨什么?磨心。从什么地方
去磨?从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去磨,从方便万行去磨,
从信愿力去磨。磨炼必然吃苦,吃苦便 是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译读】须菩提,同样的道理,忍辱波罗蜜,如来说也不是什么忍辱波罗蜜,到了彼岸,
证得忍辱的实相,但心相诸空,无相可得,是名忍辱波罗蜜。
【悟解】忍辱是什么?忍是指心,指心之不动,如忍自己的嗔心不起,忍自己的烦恼不
生,忍一切悲苦无畏。忍则无烦恼,无妄想不造孽;不忍则起嗔心,有烦恼,入生死轮
回。辱,指境,指污浊之境。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心不下,罪恶遍布,浊世难离,
辱境难忍。佛却难离能离,难忍能忍,以忍辱波罗蜜悟道证果,读下文便知。
【注】五浊指劫浊、见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
寿者相。
【译读】为什么呢?须菩提,就象我过去(隔世前)被歌利王割切身体一样,我在那时
完全没有自己被割截之我相,没有歌利王持刀相割之人相,也没有烦恼的众生相和自己
性命被损害之寿者相。
【悟解】歌利王,古印度波罗奈国王,有名的暴君。忍辱仙人(后来的释迦牟尼佛)成
佛以后,第一个度的就是歌利王,即桥陈如尊者。
歌利王为试忍辱仙人的忍辱力,得过且过用刀割截仙人的耳朵,接着又割截仙人的鼻子、
手、足等。可忍辱仙人却如如不动,心静如水,不见有自己受辱之我相,不见有歌利王
暴虐行凶之人相,亦不见为此事生出烦恼的众生相及自己被害而担心性命生灭的寿者
相。自性作主,真我不动,四相皆空,法身现前,惟有神通显现,所以身体立即平复如
故。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译读】为什么呢?我在往昔,身体一节一节支解 时,如果见到自己被人切割的相状,
见到有歌利王辱割我的相状,见到有其他众生观我被割切受辱的相状和内心产生的各种
烦恼,以及见到自已的身体生命被损害的相状,那么我肯定会生出怨恨嗔忿的心情。
【悟解】身体被人割截支解,这是何等受辱,又是何等痛苦!可是忍辱仙人能空却色身,
守住自性(法身),所以在身体受到割截时不生烦恼,不觉痛苦,无烦恼则无怨恨,无
痛苦就无嗔忿。再说仙人四相皆空,法身如如不动无丝毫情感可言,嗔恨心从何而起呢?
须菩提,又念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
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译读】须菩提,再回想过去,我在歌利王之前,已作了五百世(五百年)的忍辱仙人。
还是在那个时候,我就空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希菩提,菩萨应该离开
一切相状,发无上正等正觉之菩提心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