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舍得舍不得:金刚经旅行》有感
开篇以我有两方印:一方为“舍得”,阳朱文,一方为“舍不得”,阴文,时时用之,道尽了蒋勋内心的纠缠困扰。他说写舍得舍不得是因为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常常在舍得与舍不得之间游离。然而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其实不止是他,任何世俗凡人都难逃其纠缠,舍得是一种人生豁达,而舍不得,才是一种人之常情。
如果世间真有如此豁达之人,那也只能是佛,是圣人,而我们的日常,就是由无数的舍不得组成。舍不得母亲临终的离别,因为浓浓的爱意。舍不得时光飞逝,因为自己正在老去。舍不得朋友,因为曾经患难与共。许许多多的舍不得,构成了人世间的情和义,成就了生命原本的美,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眷恋。
带着《金刚经》去旅行,从京都的禅林寺到清迈的无梦寺再到吴哥窟的废墟,在心灵的寺院里一殿一殿地拜过去,体会双手合十之间的心静与轻安,于无声中倾听佛主的说法。诵经、打坐,每到一处必研墨抄写经文,心就自然而然安静了下来,对周围的环境也渐渐变得熟悉。
蒋勋用佛学的智慧与自己品读之后的领悟,带我们神游古今中外,神话与现实之间,去感知自然、历史和文化艺术,去领略每一个生命背后的美的状态,向洪荒自然里存在的生命不同的修行方式致敬。苏东坡的“多情应笑我”有着自嘲与坦荡,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得意与失意,这场人生的功课做得艰难而认真。遭受贬谪与排挤,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让我们看到了他在舍得之后的豁达,解脱了自己分别好坏的执着,便有了更大的格局去宽容生命的受苦,诗词的创作也到达了顶峰。无梦寺的微笑佛,没有肉身和手足,没有被修复而珍惜收藏,而是随意堆放在树林间任时光照亮、雨水淋湿、虫蚁攀爬,却依然微笑笃定,如人一般在经历自己的漫长修行,试图参悟《金刚经》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它的功课,以更大的格局来界定自己的存在。蒋勋通过对《金刚经》的领悟,对人对物有了别具一格的视角,从中也让我们读懂了更多的情愫。
带着《金刚经》去旅行,在人生的修行之路上,且行且品,将会是一种幸福。闲时读几句经文,于似懂非懂之间感受一份难得的平静与心安。跟着蒋勋老师对《金刚经》的解读,用更加清亮的眼光去欣赏沿途的山山水水、优美画作,去品古读今,去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聚。无法做到《金刚经》中的“不惊、不怖、不畏”,却可以时时提醒自己,在修行之路上,认真做自己的功课,而舍得舍不得,将是必做的功课之一。
“现代人就像一个贝壳,紧紧闭着就是不肯打开,
因为里面太柔软、太怕受伤,
而且只有“美”才会让它不防御,让它放下戒备心,让它打开。”
说这句话的人,名叫蒋勋。
他生于西安,父亲是黄埔军官,母亲是满清贵族。
1949年,年幼的他随父母举家逃到台湾,
在慌乱地迁徙中,曾经的贵族后裔沦落到身无分文
而几十年后,他又成为了当代华人世界的文化教父
被林青霞称为“唯一偶像”
在台湾,谈及诗歌,绘画,戏剧,绕不开这个名字。
没有人可以完全定义他的身份,
他把一生都活成了美的传奇。
他可以给你娓娓道来东西方美术史,
也可以循序渐进地为你讲述佛法哲学。
他说读红楼如读佛经
“我跟很多朋友提过,《红楼梦》是一本真正的佛经,阅读《红楼梦》的过程,其实就是修行的过程。我们仔细看看第四十一回,作者把几个如此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一个是来自乡下,不识字,有点粗粗笨笨的刘姥姥;一个是十四岁,在贵族家庭长大,养尊处优的贾宝玉;还有一个是出身世家,因为家道没落而养成孤僻个性的妙玉。透过三个人在一起产生的人性之间的互动跟关系,使我们有了一种反省与领悟。
我们读小说有时候会问:读它对我有什么好处?我喜欢哪一个人?谁可以做我的范本?这样的角度可能都不是《红楼梦》要提供的。我觉得《红楼梦》真正能提供的,是让我们看到刘姥姥、宝玉、妙玉各自背负着的生命里要完成的东西。”
“我过去一直以为,“修行”就是当我心里不静,我就一个人跑到山上的庙里住一个月,其实那个修行现在回想起来很简单。艰难的修行是看到你最爱的东西被侮辱、被糟蹋,看到很多让你心痛的部分后,你还可以重新去“整理”。宝玉那么爱美,房间里全是精致绣花的幕幔和各种奇香异草,普通人一步都不敢踏进去,可竟然来了一个刘姥姥在里面又吐又拉,弄得一屋子臭气。我相信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修行”。
他是林青霞的半颗安眠药
在林青霞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蒋勋救过她的命。
正是他的红楼梦,
治愈了一代巨星林青霞的失眠症。
2001年,林青霞71岁的母亲因为抑郁症跳楼自杀。
1991年三毛去世,1995年邓丽君去世,2003年张国荣去世,
亲人和朋友纷纷离开,林青霞陷入人生最黑暗的时期。
友人为了安慰她,送她一套蒋勋的有声书。
她一听就入迷。
此后,不论多忙,每周五都要从香港飞到高雄,
听蒋勋讲文学,说红楼。
听到动情处,不觉泪流满面。
她说,你们把我当偶像,而我的偶像是蒋勋老师,
“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蒋勋的“佛”意人生
《人物周刊》曾这样描述蒋勋:
他每天黎明即起,打坐、抄经,似归隐老僧。
为了发现美,他定期去山林中的庙宇吃斋,禅修。
大学前后,他读过一些佛教经典。
像一般人一样,从较简短的心经开始。
心经文字很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他赞叹这种信仰,
比起当时执著的“知识”,心经有着更宽阔的包容,
让他不那么执著斤斤计较“生灭”、“垢净”、“增减”。
带着《金刚经》去旅行
”真正的修行并不在语言上,而在行动中。我们读经文其实很容易,从十几岁开始读《金刚经》,那些字都会背了,可是常常在提醒自己能做到多少?“无寿者相”是说所谓的早夭跟长寿并没有什么差别。讲得这么简单,可是我记得母亲临终的时候,我抱着她念这一段,忽然觉得自己怎么还放不下,不是明明告诉你“无寿者相”了吗?所以我相信重要的哲学是需要你在一生当中去深深体会的。
我没有想到,竟然要用母亲身体的痛与临终的痛来让我懂这句话。可是没有这件事,我真的读不懂。也正因为如此,我会提醒自己其实所知有限。因为以前觉得自己好棒啊,十几岁的时候班上哪有人在读《金刚经》,所以好得意。《金刚经》哪里是要你得意的?《金刚经》怎么可能是让你得意的?所以等到母亲临终的时候才会读懂那一句,它其实是在等待那一个时刻。我相信,这才是真正在阅读上有一个很大的、被充满的感觉,而那个充满的感觉是一个好的哲学或者好的文学跟随着你的一生一直在做反省,在做不同程度的领悟。“
而现在,
《金刚经》也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在一天繁忙的事开始之前,
他会诵念金刚经,日复一日,
这一习惯也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父亲在弥留时,
他在床边继续念金刚经,一直到他往生。
正是因为唐朝的王玠说过,
相信抄一部金刚经,可以帮助父母在往生的路上走得安心,自己也安心。
蒋勋有一本书叫《舍得 舍不得》,
副标题就叫做带着金刚经去旅行,
可见《金刚经》对他个人意义不同寻常。
有人问他:为什么是《金刚经》?
他说《金刚经》能让他心安。
像经文里说的“不惊、不怖、不畏”,
文字简单,初读很容易懂。
不惊吓,不恐惧,不害怕,读了这几个字,
懂了,觉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
但是,离开经文,回到生活,
有一点风吹草动,东西遗失,亲人生病,病疫流行,
飞机遇到乱流,狂暴风雨,
打雷、闪电、地震──还是有这么多事让他害怕、恐惧、惊慌。
因此还是要一遍遍地去读,去体会。
他说:“我希望有一天能够被佛称为善男子。”
对蒋勋来说,
眼睛看到的,鼻子嗅到的,
耳朵听见的,
都是美,都是生命。
他谈诗、书、画都流溢着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体贴与理解。
时至今日,
他仍真诚布道着:美的力量来自大地和民间,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人们就会被这种力量唤醒。
蒋勋现年70岁,可每次出现,
仍旧是头发卷卷,一身简单利落的衣裤,
身上挂着一个装着笔记本的背包,
为的是随时在途中发现并记录下那些美的瞬间和场景。
他用自身的圆融,诠释着美的本身。
认真地欣赏一朵花的开放,
感受生命中遇到的那棵树,
体会美,懂得佛陀无比慈悲的信任,
爱惜来之不易的平安与健康,
观察此时心灵的境遇……
这就是蒋勋先生领悟到的美学,
不在高屋建瓴,只在生活当中,
他只是让你回来做自己,回来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
珍重美,珍重自己。
他救过林青霞,靠金刚经走天下,如今70岁,成为佛陀眼中的善男子
“现代人就像一个贝壳,紧紧闭着就是不肯打开,因为里面太柔软、太怕受伤,而且只有“美”才会让它不防御,让它放下戒备心,让它打开。”说这句话的人,名叫蒋勋。在台湾,谈及诗歌,绘画,戏剧,绕不开这个名字。他是当代华人世界的文化教父,被林青霞称为“唯一偶像”。
蒋勋先生在书中自叹:“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的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
“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的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蒋勋
这本书,一共三章。作者写了自己旅居京都、巴黎、吴哥的种种收获。写了寒,写了春,写了唐宋的诗词歌赋,写了悉达多的恒河沙,以及和光同尘的自己的舍与不舍。
蒋勋用他的旅行,他的文字,念诵了一部《金刚经》。
一篇篇读下去,发现,原来《金刚经》也可以是不会去袒露右臂的我们的随身书。蒋勋说,生命如果不是从一点点小小的欢喜赞叹开始,大概最后总要坠入什么都看不顺眼的无名痛苦之中吧。
卷一 回头
为着朋友的病,蒋勋先生去了京都的永观堂,那禅寺里有一尊回头阿弥陀佛。
蒋勋在书中说,这所历经天皇敕封的护国禅寺,因第七世住持永观律师的一则传奇故事,而家喻户晓。据说,有一天,永观律师在弥陀堂上念经,或许一时心不专一,便看到阿弥陀佛现身,回头向他说:永观,你迟了。
佛说:“你迟了。”原来,佛依然可以再回头。
是因为不舍么?
作者在书中说的清楚:佛与菩萨不同,已入涅槃,不受后有,但众生的错失,依然会被佛关顾。或许,众生也是借着自己或者他人的不完美,才给了自己以及他人更宽容的修行机会吧。
其实,所有的众生也都会回头。书的插页中有蒋勋先生所抄录的经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书的下一段介绍了诗词中的朱庆余、苏东坡。蒋勋先生说,诗人的那些句子,一转一瞬,就像偈语,都是领悟。而行走在时光中的每一个人,或迟或早,都会回头。
卷二 肉眼
作者开篇便写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然后,他以细致的笔墨写了邹复雷的“春消息”,八大山人的“失智”美图······对于美,对于那些旷世的美,时空的魔法似乎永远也不能奏效。
蒋勋先生知道,对于凡尘中的芸芸众生而言,一个舍字,谈何容易。
他说:美,是一种痴。
就像,陶渊明一直弹的那张无弦素琴,而阮籍到底走去了荒山。
再然后,便是蒋勋先生与西湖的初相见。
他这样写到:湖上没有船,空空荡荡的西湖,空空荡荡分不清界线的云、雾、水、雪,像面对一张还没有着墨的纸······像是最初的洪荒。不过,再宏大的描述,也低不过直到尾声才出现的那寥寥几句:李叔同出家前,把所镌刻的印,封在西泠印社山石壁上,题了四个字“前尘影事”。落发后,校工要替弘一扫落发,弘一说,此后这事要他自己做了。
那一章的题为:破。
后面书页中的插画是弘一法师最后的墨迹:悲欣交集。
作者说,这些字都像是在说西湖。是的,那是他当见的西湖。
卷三 无梦
翻开书,就看见了那句话:流浪会不会本来就是一条回家的路?
这一卷,蒋勋先生写了自己的四季。也写了他爱的城市:清迈,台北,巴黎,吴哥······他说:人在长卷里,走走停停,像人在岁月里,也有轻重缓急,人终究要知道自己不会是主角。以为自己是主角,不会看懂宋元最好的山水长卷里的云淡风轻。
书中有一段描绘了清迈黎明的僧众乞食场景:僧侣披绛黄色袈裟,偏袒右肩赤足,手中持钵,从年长的僧侣,长幼依次排序。在修行的路上,或许就是如此吧。有人走的快,有人走的慢,然而,或迟或早,都在修行的路上。
这一卷,也终于讲到了《金刚经》的开头。
那会是这样的句子吧。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
原来,当时的佛陀也是如此乞食的。而最早,他是释迦族的王子。
蒋勋说,佛是没有故事的,佛的故事都在他作为人的流浪中。
卷之缘起
或者,所有的因缘,都是因为那两方印。
蒋勋先生有两方印。很普通的黄褐色寿山石。两方都是长方形,一样大小,零点八厘米宽,二点四厘米长。一方上刻“舍得”,一方刻“舍不得”。
“舍得”两字凸起,阳朱文。“舍不得”三个字凹下,阴文。
书中说,这组印的篆刻者是一个叫阿内的学生。有一天,阿内打电话告诉自己的老师,说他入选了美国国家画廊甄选的 40 under 40 展览。
阿内很开心。而蒋勋先生却只是伤感:阿内,你快四十了吗?
蒋勋先生在书中自叹:“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的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
······
是啊,我们的妄念有多深,那不惊,不怖,不畏的心就会有多么飘渺。
多年来,蒋先生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盘坐读一遍《金刚经》。这是他安心之法。
蒋先生抄经,一字一字地抄写。画室、旅途小店都是他的抄经之所。他说,因着抄经的因缘,原来无关的地方,也都与他有了时空上的缘分。这样,即使是天涯海角,也不再陌生了吧。
据记载,佛陀在律戒中曾规定,行脚比丘不得在同一棵树下留宿三个月以上。即使是一棵树,修行者也不可升起丝毫的眷恋。
《金刚经》说: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
其实,没有舍得,也没有舍不得。蒋勋先生在书的扉页上角钤了:舍得。
末页:舍不得。
可关注,真朴书院公众号:zhenpushuyuan,或添加小编微信xundaoxinyi,注明“来自今日头条”。
努力原创,努力约稿。不抄袭,不转载。做一个时时心生欢喜的媒体,做一个天天遇见新鲜的订阅号。
相關文章
爱,就是爱,没有慈悲!
1918年元宵节,李叔同皈依佛门。不久后的一天清晨,西子湖水薄暮冥冥。湖上两舟相向,一为弘一法师,一为与他一起生活了11年的妻子。妻子喊了一声:“叔同——”李叔同答:“请叫我弘一”。妻子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答:“爱,就是慈悲。”“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蒋勋:修行路上,或快或慢,或早或迟,其实都是修行
不是很多人能找到这里,恭喜你找到组织了后台回复“音频”收听蒋勋老师全集音频■ 前言:在漫长的修行路上,或快或慢,或早或迟,其实都是修行,也都可以被包容顾念吧。
推荐《舍得,舍不得》
2017年4月20日《舍得,舍不得》“一件简单的事,做起来不难,能够日复一日,成为每一天例行的公事。每一天做,却不觉得厌倦、烦躁;每一天做,都有新的领悟;每一天都欢喜去做。这会不会就是修行的本质?
拾句《舍得,舍不得》
一直很喜欢蒋勋的书,看完心归于平静《舍得,舍不得》蒋勋以柔软心书写对生命的眷恋与领悟壹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贰生命如果不是从一点点小小的欢喜、赞叹开始,大概最后总要坠入什么都看不顺眼的无明痛苦之中吧。
人生不舍终须舍
□古滕客生活中,难免会处于“舍得”与“舍不得”的两难境地,以致烦恼丛生。舍得与难舍这个话题,早已被人论说过千百遍,每个人的理解均可不同。那么,又该如何读出自己的领悟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经由蒋勋而获得。
书评:蒋勋的《舍得,舍不得》
蒋勋最新散文集《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上市不久就买了,看得很慢,这种体例的文字,适合慢看,有闲暇心时候看,有浮躁心时候看,想看的时候看,不必追逐逼迫。读《金刚经》得到什么?自有是经以来,各人各得其所吧。
舍得,舍不得-哲理随笔
《舍得,舍不得》——什么是文学文学不是一味自我炫耀、自我表现,文学,不是聒噪的嚣张。文学,或许有一种力量,使青年可以向内对自己做更深的生命质问——我活着为了什么?我可以不再只是现在的我吗?我可以告别亲爱的人,告别俗世,独自一个人出走吗?
蒋勋:修行的本质是什么?
好几个冬季,在清迈度过,也固定住在无梦寺附近的公寓。每天清晨步行十分钟左右,固定去寺庙诵经,有时也跟随僧众乞食的队伍,一路走进商家林立的街道。僧侣披绛黄色袈裟,偏袒右肩,赤足,手中持钵,从年长的僧侣,长幼依次排列。
全世界唯一的一尊“回头佛”
通常在人们心目中,佛已涅槃,不受后有,因此佛是不会回头。然而,世界上还是存在唯一的一尊回头佛。日本东京的禅林寺,在一片秋光烂漫,枫叶的红似火染红了半边的天。有人不为秋色而来,只为那一尊回头的佛。有人说,佛已涅槃,不受后有,因此佛是不会回头。
读蒋勋:三则读书小札
之一:体味《汉字书法之美》汉字,人类文明中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汉字经历了漫长而悠久的演变历程,而它的书法之美又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生命哲学。蒋勋老师的《汉字书法之美》引领我们从最初的汉字开始,进入博大精深的汉字美学世界。
中国寺庙绝联 真正的大智慧!
来源天涯@一起去极樂世界乐山凌云寺:上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下联: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杭州城隍庙:上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下联:儿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
勋衣草文|我眼里的蒋勋
关于蒋勋勋衣草一直想写一点东西,关于蒋勋。初识蒋勋,是因为董梅先生的课程,好容易才找到了荔枝,又是无意间遇到了蒋勋。他的声音真是好听!第一篇,听的是《红楼梦》,有很多其他的文人分析过红楼,但纯粹分析文本本身的,大概他是为数不多中的一个,这个立场着实不易。
《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若讲舍得,为何不舍金刚经
《舍得,舍不得》:蒋勋带着《金刚经》一路旅行,若讲舍得,为何不舍金刚经
《金刚经》要传达的思想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物皆空,都是无常。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妄的,而非真实相,它们存在是因缘而和合,而发生改变。既然一切皆是虚妄,就不会困扰其中。而修行要做的就是弃我执,承认自我的虚妄,淡化乃至忘记利益相关,从而拥有智慧,遇到麻烦不觉得烦恼,可以淡然的善后。
蒋勋所讲的,到底还是凡人俗事,怎么放一颗平常心,如何面对取舍。他在行走中感悟,在阅读中寻找生命的真谛。他最是擅长这样将人生感悟娓娓道来,不那么高深,却合了芸芸众生的心意。普通人怎有耐心和耐性去探究心非心、我非我,琐事纷扰,最要紧的是能从《金刚经》中汲取些许智慧,来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有舍才有得已经是一个很平常的道理了,蒋勋将旅途中的感悟写出来告诉大家,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可以选择舍得和舍不得,但事实上没有舍不得,而是不得不舍得,比如逝去的时光、老去的爱人、忘记了的梦想等等。这便是《金刚经》中所言虚妄的表现,但环境是不可修的,我们能够修练的,只有自己的心。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首先要心性空无,才能内观心性,所以我不是我,心也不是真心。只有当一切都是虚妄的,从中摒弃利益相关,从而参透本心。
练习的方法就是以有相体验无相,直至感知与开悟。阅读是一种,旅行也是一种,而最大的体验,便是生活。烦恼和牵挂都是挂碍,化解是一门功课,修行也需要时间。“放舍诸相,休息万事。”从蒋勋的文字中,这种体悟是可见的,听他说话,似乎就能感受到那一份平静,温柔和淡然都是修行的成果,是无相的表达。
于凡人而言,大智慧终归难得。更需要的,无非是口述的道理,已经生活感悟的模仿。蒋勋这本书,并不是要解读《金刚经》,而是期望通过见闻与故事告诉人们,舍得与舍不得都是生活,有选择的时候就是一种奢侈,生活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别无选择的,体会心性的无生、无灭,放下我执,方能得到智慧而解脱。
蒋勋的文字很美,有种安静的力量,使人沉淀静思,他的阅历、他的学识让他的文字有种了悟的智慧,这本书集结了他对诗词的品读,旅行中的感悟和对人生世情的反思,字里行间都是他对《金刚经》的理解。在讲到他对逝去母亲的思念时,让他醍醐灌顶的是《金刚经》中重复多次的句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开始反省这种思念是不是对人相的执着,这种方式是一种安慰,但要真正做到又何其难!随意哭、随意笑,不坚持已逝去的,抛却我执之心,能抡圆了活会是何等畅快!
这种豁达并不能轻易从纸上习得,但看蒋勋自己的解读也让我深受震动,我自己的执着仿佛也历历在目,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自省,发现很多不足之处,但一个阶段的修正之道在下一个阶段可能又显得逼仄偏颇,阅读经历人生沉淀后的哲思让我有种开阔疏朗的感觉,即便我无法马上身体力行,但这种思路的拓宽也能受益良多,这也是蒋勋这本书除了“不执着”外给我的最大感受,用自由宽容的角度看待事物,不定视角,往往能看到别样精彩。
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相關文章
福州活动回顾 | 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去旅行
11月21日,我们来到福州名师楼,参加蒋勋美学福州读书会第一期《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窗外竹影婆娑,室内古意浓浓,不同年龄段的书友们席地围绕而坐,互相分享各自的阅读经历,分享从蒋勋笔下所得来的美与感悟。读书和旅行都是让人平静的幸福。
蒋勋新作《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内地出版
近日,台湾美学大师蒋勋新作《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和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本书为蒋勋先生最新散文作品,在台湾上市以来,一直高居诚品、金石堂等各大书店畅销榜,深受读者喜爱。
舍不得,终究是一种妄想
《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蒋勋新作《舍得,舍不得》大陆出版近日,台湾美学大师蒋勋新作《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在大陆出版。本书为蒋勋先生最新散文作品,在台湾上市以来,一直登各大书店畅销榜,深受读者喜爱。
带着《金刚经》去旅行,蒋勋的“佛”意人生
青草令“现代人就像一个贝壳,紧紧闭着就是不肯打开,因为里面太柔软、太怕受伤,而且只有“美”才会让它不防御,让它放下戒备心,让它打开。”说这句话的人,名叫蒋勋。他生于西安,父亲是黄埔军官,母亲是满清贵族。
有奖征文活动二等奖|我读蒋勋
我读蒋勋—《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去旅行》文/蓝林冬至,吃完汤圆。开始人生第一次正儿八经写书评。不知道打开书评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我想评论本就是私人的审美,就任由我远离标准答案吧。
人生不舍终须舍
□古滕客生活中,难免会处于“舍得”与“舍不得”的两难境地,以致烦恼丛生。舍得与难舍这个话题,早已被人论说过千百遍,每个人的理解均可不同。那么,又该如何读出自己的领悟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经由蒋勋而获得。
舍得的人生很精彩
——读蒋勋新书《舍得,舍不得》■钟芳著名作家蒋勋是风靡海峡两岸的文化学者,他的作品清丽隽永,说理明白无碍,富有感性与理性之美,给人启迪,让人品味。我手中捧读的这本《舍得,舍不得》是他一路带着《金刚经》旅行的全新散文集。
书评舍得,舍不得,皆为妄想
蒋勋先生说:“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这话很好理解。人生在世,一切终将不为你所有,包括自己的生命。大限一到,不论你愿与不愿,都得撒手。贪痴太深,该放手而不放手,到头来就会闹笑话。
带着《金刚经》旅行,蒋勋为你讲流浪的那些事儿......
文| 一时蒋勋先生在书中自叹:“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的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的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蒋勋这本书,一共三章。作者写了自己旅居京都、巴黎、吴哥的种种收获。
推荐《舍得,舍不得》
2017年4月20日《舍得,舍不得》“一件简单的事,做起来不难,能够日复一日,成为每一天例行的公事。每一天做,却不觉得厌倦、烦躁;每一天做,都有新的领悟;每一天都欢喜去做。这会不会就是修行的本质?
蒋勋新作《舍得,舍不得》大陆出版
近日,台湾美学大师蒋勋新作《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在大陆出版。本书为蒋勋先生最新散文作品,在台湾上市以来,一直登各大书店畅销榜,深受读者喜爱。
书中,蒋勋以哲学智慧来解读他对生命自然和文学艺术的感悟,对“舍得,舍不得”这一人生重要命题做了真诚的诠释。除了其清丽隽永的文字之外,书中更收录蒋勋摄影及画作。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吴波
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
书名“舍得,舍不得”缘起蒋勋的学生为他刻的两方印。在蒋勋看来,人生中有太多舍不得——许多东西,许多地方,许多时间,许多人皆舍不得。由此感悟“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他拜托学生阿内帮他刻了“舍得”和“舍不得”两方印,“舍得”为实,用阳朱文;“舍不得”为虚,用阴文。虚实之间,上演着许多相互的牵连纠缠。
记者获悉,蒋勋老师全新散文,台湾诚品、金石堂在榜畅销长达一年,继《孤独六讲》之后再讲人生,以金刚经和佛学智慧解读生命、自然、文学、艺术。不管是走到哪里,看到什么,都会让他怀历史之思,慨生命之叹,感受自然之美,思考生命的无由因果与甚深缘分。
“父亲让我与《金刚经》结缘”
在书中,蒋勋坦言,最早读《金刚经》是跟父亲有关。父亲病重时,蒋勋带着三十年前父亲赠给自己的、从未仔细看过的珍贵木刻《金刚经》赶到病床前,读着经书里的句子,感叹“不惊、不怖、不畏”是多么难做到。父亲亡故后,蒋勋便开始抄经。从京都永观堂,到清迈的无梦寺,再到加拿大的奈恩瀑布……多年来,《金刚经》始终陪伴他旅途中,提醒着他在洪荒自然里看见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学艺术里照见生命的不同可能;让他与一切有情众生,领会人生中的舍得与难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