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0, 2019

桓伊:《梅花三弄》“一往情深”

原创者还是位大将军

说到古曲《梅花三弄》,大家都不陌生,那么你知道吗,当年这支“仙曲”的第一次亮相,正是在南京秦淮河畔,从此,淮青桥边就有了一处名胜——“邀笛步”。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曲的原创者桓伊,他不仅是东晋头号音乐家,还是位善于带兵打仗的大将军呢。
一段佳话 从此有了《梅花三弄》和“邀笛步”
一千七百年前一个融融的春日,东晋国都建康,秦淮河上,一条华美的小舟正在波光中荡漾。两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对坐船头,其中的一位,正入情地吹着长笛。围聚在四周的人们,个个心神飘荡,仿佛已陶醉在那仙乐一般的笛声中……曲终意尽,那吹笛的公子即离舟而去,竟没有和倾听者作一句交谈。二人之间,神交已足够,语言倒显得多余了……
这是“魏晋风流”中一幅绝美的画面。听众,是王羲之的儿子,著名的风流才子王徽之;演奏者,是东晋的大音乐家桓伊。桓伊手中的竹笛,是我们古代最著名的笛子之一,由东汉大音乐家蔡邕制作,名叫柯亭。而桓伊为王徽之吹奏的这支“仙曲”,就是我们古曲中最纯澈、最澄灵、也最超拔的——《梅花三弄》。
桓伊和王徽之给我们传下了这段风流佳话,但此前,他们却并不认识。那一天,王徽之泊船秦淮河边,恰巧桓伊从路上经过。王徽之早听说过桓伊的名声,就派仆人前去致意,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也对王徽之早有倾慕,当即应邀,为王徽之吹奏了三调《梅花》……从此,淮青桥畔的这个地方,就有了个新的名字——邀笛步。
虽然,作为古迹的“邀笛步”,已在民国时期毁于战乱,但是,从东晋那个春日起就从仙界来到了人世间的《梅花三弄》,却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里,被人们改为筝、改为琴,广为流传,一直到今天。如果说《好一朵茉莉花》是唱出了中国的灵秀,那么《梅花三弄》,就是奏出了中国的神韵。所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把它作为标志曲,仿佛以此来告诉整个世界,听,这就是中国的气质!
千古一役 他是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大将军
当然,能作出《梅花三弄》这样“仙曲”的人,自然也是不同寻常的。虽然桓伊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但也是独特得难能有二。他是东晋的头号音乐家——“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那时,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们,都以能听他一阙笛曲为骄傲。有一回,孝武帝请他到宫里来演奏,他就奉命吹了一曲,结果弄得后宫的妃子宫人们都以为听到了仙乐,纷纷跑出来膜拜。
然而,当我们简单搜索“桓伊”这个名字,就会发现,在“著名音乐家”这个头衔的前面,竟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标签——东晋大将!“音乐家”和“大将军”,这样两个有着巨大反差的名词,竟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实可谓神奇。
不过究其原因,答案倒并不难解——东晋本就是一个以“神韵”著称的时代,名士们或清峻、或优美、或洒脱、或俊逸,不论外表还是内心,都仿佛已是半个神仙,所以,指挥大军冲锋陷阵的将军们,透着一番“半入仙风”的艺术气质,也就不足为怪了。而桓伊,无疑是这群“艺术将军”中最出众的一位。
因为文化的压倒一切,东晋的士人们大多都是重文轻武的。桓伊却不然,他自幼便“文武双全”,也从不管名士们是否会笑他是个“武夫”。因为这难得的“武干”,所以一出身,他就进了武行,做了一世的将军。当披上戎装,他就再不是那个在秦淮河上飘洒吹起《梅花三弄》的佳公子,而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武将军了。
经过多年征战,桓伊从大司马府的参军,做到淮南郡太守,再到成为坐镇一方的豫州刺史(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一个省的最高长官),统领着十二郡的军事,手握重兵。这个豫州,正是东晋和北方前秦对峙的最前沿。就在这样的艰险中,这位风流名士出身的大将军,始终持之以重,十几年保全着一方的平安。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坚亲率九十万大军南下,意图突破长江,灭亡东晋。淝水之战就此爆发。苻坚大军的军锋所指,正是桓伊所统领的豫州!桓伊率领豫州军和谢玄的北府兵合力作战,以东晋九万精兵,在淮河岸边大败前秦主力,一举赢得了这场对整个中国历史都有着决定性意义的战争,创下了史上兵力最为悬殊的以少胜多的战绩。
桓伊是一位真正的将军,和那些有了艺术就会忘记国家的名士们大不相同。在淝水之战中,他曾缴获了几百领敌人的铠甲,他把它们收集起来,命令手下人重新修缮,然后写下一道奏表封存,并告诉家里人,等他死后再把这道奏表和铠甲一起送到朝廷。在有生之年,他要留下它们,随时等待朝廷兴北伐之师,他就再次率军出征。然而谢安死后,荒淫的司马道子开始掌权,桓伊终于没能等到收复中土的机会。
一往情深 这个成语也由他而来
桓伊始终是和煦、纯正并率然的,无论怎样官高位显,也无论做将军还是当名士。为王徽之吹罢《梅花三弄》的桓伊,和从淝水战场凯旋的桓伊,从来都是一样。他常常微服走在路上,人们丝毫看不出这位英俊公子身后那显赫的功劳和权位,而听到有路人唱歌,他就常常情不自禁地打起拍子,跟随着歌者的主旋律为人家和唱尾音。如此绝高水平的伴唱,让那唱歌的人又是惊讶又是愉快,而桓伊,给人家做了陪衬,也同样心满意足。宰相谢安曾忍不住地叹赏:“桓子野真可谓是一往有深情!”子野是桓伊的字,而“一往情深”这个成语,也正是从这里流传下来。
后来,孝武帝听信小人谗言,暗中猜疑为国家立下了大功的谢安,桓伊深为谢安不平。一次,孝武帝在朝堂举行宴会,点名要听桓伊的笛曲,桓伊却说:“臣会吹笛,不过也会抚筝。也许不及笛吹得好,但也能听一听。肯请陛下允许我的奴仆上殿来,由他吹笛伴奏,臣自为陛下抚筝作歌。”虽然在当时让奴仆上大殿是非常不合礼仪的,但桓伊这样率性而为,视尊卑如无物,让孝武帝十分欣赏,于是立刻答允了他。
孝武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桓伊一面动情抚筝,一面竟慷慨地唱起了曹植的《怨歌行》:“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见有疑患。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桓伊正是借着曹植诗中周公的典故,为谢安申诉不平,向皇帝讽谏呢。一曲唱完,孝武帝满面惭愧,不知如何是好。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谢安,此刻竟是泪落沾襟。看着坦荡无畏的桓伊,谢安也仿佛把一切都忘记了,越席走到他面前,凝重地说:“您竟是如此不凡……”
桓伊的确是“不凡”的,就像《梅花三弄》的气质一样,他是那么澄灵,心中永远是一片透澈的光明。艺术给了他纯正的底蕴,而将军的特质,又赋予了他浑然的刚力。这一次借歌讽谏,恰是将这两方面都张扬得淋漓尽致了。艺术与胆色,就这样完整地融合为一体。就仿佛《梅花三弄》中,我们时时所能感受到的,飘逸之下那蓬勃的生机和跃动的刚力……不知是桓伊造就了《梅花三弄》,还是《梅花三弄》成就了桓伊。也许人与曲,原本就是一样的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