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1, 2019

书评舍得,舍不得,皆为妄想

书评舍得,舍不得,皆为妄想

蒋勋先生说:“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这话很好理解。人生在世,一切终将不为你所有,包括自己的生命。大限一到,不论你愿与不愿,都得撒手。贪痴太深,该放手而不放手,到头来就会闹笑话。如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的一则故事:“有孙天球者,以财为命,徒手积累至千金;虽妻子冻饿,视如陌路,亦自忍冻饿,不轻用一钱。病革时,陈所积于枕前,一一抚摩,曰:‘尔竟非我有乎?’呜呼而殁。”
因此,舍不得之妄与不妄,并不以人之愿与不愿为前提。推而言之,“舍得”则似乎是我们通过主观努力所能达到的境界,这可能也是蒋勋先生要与我们分享的心得。
这个话题是从《金刚经》说起的。
蒋勋读大学时,父亲送他一卷影印的敦煌唐刻本《金刚经》,但他当时没怎么在意,也没有读经习惯,往书架一搁就是三十年。直到父亲在加拿大病危,他从台北匆匆赶去;临行心里慌乱,顺手抓了那卷《金刚经》。在父亲弥留的床前,他一遍一遍,一字一字,读诵“不惊、不怖、不畏”的句子,直到父亲往生。后来,他就开始抄经,而且养成了在旅途中抄经的习惯:
“通常,到一城市,进旅馆房间,习惯先烧一截艾香。焚香,坐下来,在砚上滴水,磨墨,开始抄一段经。抄完经,会觉得原来陌生的房间不再陌生了,原来无关的地方,空间、时间都有了缘分。像桌上那方石砚,原来在溪涧里,却也随我去了天涯海角。”
唐柳公权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是如此深入他的生活,以至于他的新书《舍得,舍不得》的副题就叫“带着《金刚经》旅行”,而且书的篇次也以《金刚经》章句为引言,如:“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那么,熟读了《金刚经》的蒋勋,是否就做好了舍得的功课呢?非也。
彼时,他往温哥华探视病危的父亲,“在飞机上读着读着,心情如此忐忑不安,一次一次读到‘不惊、不怖、不畏’,试图安心,‘云何降服其心’,原来如此之难。”
此时,他的新书《舍得,舍不得》出版。他如是与读者分享体会:“舍得,舍不得,是自己一直做得不好的功课。”“自己觉得好像都知道,可是每次面对事情的时候,在舍与得之间,还是有很多的为难。每次告诉自己要舍得的时候,大概都是特别特别舍不得的时候。”
可见蒋先生的确是一直没有做好舍得这门功课。有趣的是,他对于舍不得,有时却似乎是故意放纵:“为了强调舍不得,觉得舍得才是领悟,把舍不得不要用。我现在忽然觉得,舍不得其实也蛮好的。好像应该在诸多的舍不得里,去做舍得的功课,它会不会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领悟,还是无奈?
带着《金刚经》旅行的蒋勋也做不好舍得这门功课。
读得懂,参不透,更做不到——可能是很多向佛读经之人的共同感受,看来蒋先生也是如此;或许,蒋先生尤其如此,因为对于一切美的事物,他几乎是一个痴人:
对于美景,“每一次回头因此都踟蹰犹豫,害怕一回头一切繁华都已逝去”;对于好画,“感动于那物质世界多么微妙的构成,忍不住,仿佛要用手去抚摸那粗粝的表面”;对于诗词,他喜欢“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样的情调,也最爱“多情应笑我”这样的襟怀;对于逝去的母亲,他把照片放在床头,盼望她能时时入梦。他甚至还像郭沫若作诗一般赞美痴:“痴,所以可以非主流;痴,所以可以不正经;痴,所以可以佯狂;痴,所以可以离经叛道。”
另一方面,他知道《维摩诘经》说:“是身如焰,从渴爱生;”也知道《楞严经》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佛家所谓导致人生之苦的十二因缘之一就是爱,但蒋勋以美学家著称于世,情乃是审美体验的核心。如此多情之人,又如何能舍得?无我相,则要蒋勋成为非蒋勋,这不可能。
修到舍得,终须无情。这种境界,蒋勋做不到,也不愿意做到,因此,“多情应笑我”的蒋先生才说,“舍不得其实也蛮好的。”但此处之无情,并不是“不生心”,而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然而,“不生心”与“无所住而生其心”有何不同,就像“爱”与“慈悲”有何不同?凡夫俗子如何解得通悟得透!
因此,蒋勋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有情众生,也是《金刚经》的槛外之人。这让我们松了一口气,让我们觉得他很亲切。
*作者: 呼延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