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介绍秦朝以来各朝书家,,上自李斯,下及王献之王珉,共六十九人。其中主要记述书家籍贯、朝代、官职及擅长的书体,对于他们的书法特性很少作出评价。其中在介绍王献之书法时,将王献之与王羲之进行比较,用“骨势”和“媚趣”来区分“二王”书法性质。他说:
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稿,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唐朝初期官方编纂的《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也有相似的内容,文云:“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南史》、《建康实录》等俱作“骨力不及父,而媚趣过之”,但均未标明是谁说的。
这几个文本应是源自《采古来能书人名》,或是传抄之误导致“骨势”变成“骨力”,抑或当时人们就认为这两个词意义相同,可以互通,现在不好断定。就字面的意义来说,“骨势”是指书法作品有力度及庄重感,“媚趣”是指灵动的姿态与流畅的节奏。前者是刚性的美,后者是灵动的美;前者主骨力,后者在趣味。当然,这并不是说王羲之的作品中没有“媚趣”,王献之书法没有“骨力”,而是相比之下,各有所长。
宋代书法家米芾说:“右军多转折,但此字是献之一笔书,所以唐太宗谓字字若缩秋蛇,讥病之也。米芾这里虽是针对“二王”父子用笔的差异而言,却也为我们理解“骨势”与“媚”提供了直观的依据。王羲之的笔画多转折,显得有骨棱;王献之则多圆转,显得流美。虽然这个评价仅仅是针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而说的。但实际上则反映了一时代书法风格的变化。如果说“骨势”是东晋前期审美的主要倾向。那么“答趣”则是南朝时期的主要审美趋向。羊欣之后,诸如虞稣、王僧虔、萧衍等人都很重视“媚”的趣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