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宰相谢安给晚辈王献之挖坑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几个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东晋的总指挥就是谢安。
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苻坚苻融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馀万前秦军。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总指挥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小儿辈已破贼!")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谢安的城府深的够可以!
谢安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
在封建社会,忠孝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王献之长辈的谢安,有一件事却做得不厚道,故意陷王献之于不孝。
谢安擅长“尺牍”书法,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献之曾精心书写一信给他,以为一定会得到谢安的赏识并且把它收藏起来,不料谢安即在信的后面写上了答复送还了他,王献之心中很时不愉快。
有一次,老谋深算的谢安”挖坑“问王献之:你的书法与你父亲右军将军相比较怎样?少不更事、年轻气盛的王献之自豪的答道:当然比他的好。谢安说:大家的说法却不是这样啊!献之又回答说:一般人哪里懂得呢!献之为了面子勉强着这样回答来反驳谢安的看法。谢安陷王献之于不孝,还做得不露声色,作为王家子弟的长辈,确实有点不厚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