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昭:我学习书法的步骤
早年(已成年)跟随老师学习,诸位老师(跟过几位,都不久)对于临摹相似度似乎都不是很要求,稍一上手,就认为可以发展个人的风格。
后来自己花了一段不短的时间,将重要的字帖一一临习,渐渐厘清出一条自认比较可依循的途径。因为我本身是学科学的,模型跟数据是同时需要搭配的,在一堆数据中,如何将它们以合理的物理模型解释,这是当时所受的教育。所以面对一堆字帖,常常在思索如何有条理的学习,同时兼顾技巧与美感又不失法帖的精神所在。想起大学在学习雷射原理时,首先需要将足够的电子激发到高能阶,这些高能量电子才有可能一起往低能阶跳,然后释放出雷射(激光)出来。
临摹古帖就好像是在将本身能力提升,没有到一定能量及数量,不可能会有发光发热的机会,所谓“伏久者飞必高”的道理,储存越多才有可能越有机会。当然,如何将这些运用得当,这也是后面会谈谈的。
从哪里开始?
学习一定是要依著本性,找到适合的风格、顺眼的字帖、可以遵循的老师,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寻找,并且要用心思索,绝对不要人云亦云,蒙着头去学习只会浪费时间,并且会将原来的热忱渐渐的浇熄。
我自己是比较喜好二王风格,但是早期并不是这么明确的了解,所以全面通盘的学习是让我能知晓各种风格的差异性,这需要越早越好,而且时间不宜拖太长,所以大量的全面学习是初学者所要留意的,如果在跟老师学习中,就需要自己加强练习各种法帖,不要老是靠人家来教,除非你是有专门的老师来时时注意你的学习,否则只能多靠自己了;但是如果已经有点年纪,可能就无法有这么多的时间来全面学习,那就要跳跃的学习了。
临摹是第一步
书谱有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想办法看清楚每个笔画的细节,包含起笔的角度、轻重、速度等等,乃至于过程、收笔,以及连续下一字,都需要留心。绝对不是大概就好,动不动就要表现自我,这种阿Q精神,其实是种逃避及鸵鸟心态。
多看好的书论,将法帖仔细端详,想尽办法看出每个细节,这样才有可能写得跟原帖一样(目标),什么是好的书论,这需要自己去判断了。
临帖的方式,以隶书来说,我先将重要的乙瑛、史晨、礼器、华山等都练习,参酌清人的临帖及书论,最后才看看现代人的作品,找出适合我的用笔方式,偏向朴拙的质感,是我较喜欢的质感,因为汉隶都是刻本,而从后代的临摹,大概可分成光滑与朴拙两种,邓石如就以表现光滑厚重为佼佼者,而我比较喜欢如杨岘般的斑驳质感,这是在全面学习后再来做判断,不要一开始就下评断,这样往往会有遗珠之憾的。
将临摹范围缩小一些,以楷书倪宽赞为例,拜现代科技之便,我会将字帖扫描在iPAD,随身带著看,放大看每个细节。比如横画,就有七八种起笔,遑论中段及收笔的变化,注意其中的不同,一定要先能够写出来,这绝对是必要的精临,像了之后(可能要半年以上),就要开始去想想禇先生为何要写成这样,是纸、墨、笔的问题?还是心情层面的影响?这裡面绝对包含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层面的事,如阴阳的变化、中庸的精神等等。
每当故宫展出此帖,我必定会前往朝圣,跟它近距离、面对面的对话,一笔一画看著真迹,想像它实际可能的书写状态,往往是半小时,乃至于一小时是盯著一帖在发呆式的凝视,因为没有影本可以如真迹的真实感,里面的飞白、涨墨都是在传递著各种用笔的变化。
有个重要的观念绝对不能偏离-----与古为徒。
在没有完整性的书写习惯之前,好的法书就是对的。就像小时候,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等到临摹到一段时间,可以有点判断力时(记得多看书论),就像初中时期,开始会有叛逆性,常以为写字不过如此尔尔,不过当字帖盖起来,就完全是荒腔走调,惨不忍睹,所以只好乖乖的再临摹,如此反覆,换帖,複习,跌跌撞撞几年,大部分的字帖都写过(应该有30-40)帖吧!可是每当要自运,骗骗外行人还可以,对于内行人,或是对照古帖,又是嗟叹万分---怎么差这么多,临摹是没有结束的时限,是一辈子的事情。
从临摹到创作
我想自古以来这是每个写字者的关卡,不是能临摹像就可以成为书家,最多只能算是描摹匠而已;不是随便撇一撇就算是书家,顶多得个敢字而已。
前面提及的雷射(激光)能量够了,怎么将他激发出来?在雷射需要有引子才容易一次全面的释放能量,而在半导体长晶需要有种子(seed) 才能拉出庞大且珍贵的单晶。所以除非是大天才,才能突然的将古帖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但是平庸到近乎愚蠢的我,是不可能有此顿悟能力的,也只能用渐脩的方式学习来提升自己创作方面的能力,所以先找找古代大师有谁也是用这种方式学习,看看谁适合我了。
米先生就对了,米芾壮岁之前,人称集古字。
这条密码太重要了,这时又可以用上科学精神了。首先分析特性、其次归纳特性最后再予以演绎,这三个步骤是科学的,是适合任何学问的,我将它用在书法的学习上。
米先生早岁有一帖子(方圆庵记),结构几乎就是像集字圣教序的翻版,相信他当时必定花很多时间在临摹集字圣教序,并且也做过集字的功夫(或许有僕人代劳),因此,如何先能够将某一帖能够翻版似的组合,个人认为是在临摹毕肖后应该赶快做的事。我自己以好几帖当例子(先从规律性高的),例如楷书倪宽赞、楷书雁塔圣教序、楷书智永千字文、楷书颜真卿,行书赵孟頫等等似乎都可以有较好的成绩。
这是当然要做功课,找字、集字,然后书写时加以合理化,集字的上下呼应一定不好,即使是楷书,也是有相关性的,左右的避让及轻重协调性,在在都需要有机的处理,而集字一定很生硬,这时候如何将他合理化,让它们组合起来好看,但又要有原帖的精神,这需要多思考的,不只是手上功夫。所以合理化的过程,这是有点难度的(其实很难),但是绝对是必要的过程。
但是集字往往帖子的字太少,不足以集出一首诗词来,想想当年怀仁和尚,以有限的王羲之法帖,却仍可集出将近两千字的集字圣教序,有些字是没有的,他是用组合的方式去集出来,这在当时没有高科技的情况下,是何等困难的事情。
现在可幸福多了,以楷书倪宽赞来说,帖子不过只有300多字,想要集出一首唐诗五言绝句就很难了,此刻需要去组合,当然要先去分析帖中每个字的结构特性,每个部首的出现特性,在左边会如何,在右边又是如何,在中间又是怎么的压缩,都需要动动脑筋去思考,不要老是靠人家集出来,这样同时也是在训练组合能力。比如左边木字旁的第一笔总是厚重带斜弧,而直画起笔重后立刻瘦腰再缓慢的变粗,这是它的特性,要写得出来,要每次都成功,要记起来,然后就可以去组合了。
刚刚谈及的只是部首的组合,还要留意组合后的合理性-----味道像倪宽赞吗?绝对要平心而论,残酷的批判自己,想办法纠正自己的不足,能走到这一步,已经没几个老师可以给你正确的指导,大多只是说“不错”、“怪怪的”、“好像欠什么”之类的形容词。靠自己吧,要写出自己的风格就一定要经过破茧而出的辛苦,然后大量书写,写到随手都有他的味道,这样才算是把帖子写到入味。
不要只吃甜的柿子
以楷书来说,颜体字最多,而且最规律,练起来最容易上手,集字也最容易成功,同样的是赵体、欧体,这些字笔画变化较少,也容易成功,但同时极度容易让人安于现状,享受掌声,得奖声誉不绝于途,然后也会自绝于途,除非可以自己知道学习这些书体只是一个过程,为的是增加自己的用笔能力,不然养成习惯像要改就很难了。
所以我建议一开始就学复杂的,因为眼界才会广,用笔不会限于少数的变化,结构不会就那几种组合。当然绝对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绝对要能沉得住气,绝对要有“遁世无闷”的隐士态度,学习书法是自己喜欢的,不要迷惑在旁人的赞美中。
所以禇体、智永是我认为楷书中笔法最复杂的字,而智永千文用笔复杂但缺乏韵致、禇遂良的雁塔飘逸乏老成,就只剩下倪宽赞兼稳重、飘逸及富二王变化于一身,虽然可能不是禇遂良写的,但是写得好,管他是谁写的。
而训练自己随手可以写出倪宽的味道,这绝对是没有时限的,绝对是日起有功,我们现代人已经起步晚了(现在应该没有人从小只念诗词歌赋吧!),能稍稍接近就偷笑了。
楷书的学习只是其一,我深深认为能将倪宽学好,要练任何楷书都轻而易举,因为其他的楷书用笔简单太多的,结构的复杂度不高,而更重要的是由此进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容易,这是我本身的经验,同时在书法班也同样得到映证,很多(超过7位)同学在完成倪宽后,几乎都可以在一年以内就能将兰亭集序的形状写得很像了。(但是形状像只是初级而已)
楷书要写到有帖的味道,其实不难,当然这是相对于行书、行草、草书而言,为何?在这里要厘清一件事,草书绝对不是乱书,而行书也不是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很多老师都说写起来像行云流水就是行书,不是这样的,行书虽然写起来快一些,但是在转折上常常需要有小心的处理,想想开车在转弯时如果不小心处理会怎样?翻车吧!想要有古人的味道、笔法,我认为只能渐进的去接近,楷书规则极高,所以才叫楷书,招式就那几种,然而行草书的规律性低,变化很大,所以很难写到很接近,自古以来多少天才练习王羲之,有人可以写到几可乱真吗?赵体有人仿他的楷书可以乱真,但行书就无法了。
以兰亭为例,临摹像是不难,随手写出有兰亭的味道,是可能的,而要写到跟王羲之一样的变化及乱真,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趋近而已,我用的方法是集字并合理化。
集字并合理化
藉由现在的集字书(或是自己集),尝试将现有的字将它的连贯性加强,如此练习这一帖的其他变化,久而久之这帖的常用字就会很熟悉,并且流畅性会增加,当然如果可以加入迟、滞、快、慢,乃至于浓、淡、乾、涩等等,也要常常读王羲之的字帖,藉以加强合理化的能力。注意,残酷的检验自己的字是首要条件,当渐渐越来越好时,掌声也越来越多,也越容易迷失在掌声中,同时前进的力量也弱了,我看过太多的例子了。
而单一帖的逼近还不算难,很多人自以写米芾有味道为能事,这当然已经不简单,但是写再好也永远跳不出米字的窠臼,但是后人再怎样写,也只能几成而已,想要有其他的独特性是不简单,所以我用的方法是广泛的吸取,所以我一帖一帖的写并用前述方法加以集字合理化锻鍊,偶而用完全自运的方式写字,藉以印証一下演绎的能力。
仿间很多集二王的字帖很多,而集字圣教序是王字最多的字帖,序帖本身就是集字,自古以来很多书家在此经营不少,临习过程可多多参考前人的临作,看看他们是如何的合理化,然后加以博采而约简之,逐渐形成自己一套合理化的规则。
广泛吸取是我喜欢从事并以此为方向的途径,我没有足够的才气能无中生有的变化出各种字体、线条,所以就去修改、合理化,之前从事米芾的部分,集字帖虽然是集米字,但是有些极度不合理且不雅观,所以想办法将不合理处修改,当然要符合米字的用笔习惯及结字;然后最近则是更进一步随便集字,有时,很刻意想把非米字也写成米字,有时则写成赵字或二王,甚至写自己想写的风格,个人认为这样的自我训练可以有些许的助益。
以上求方家加以指正。
陈国昭,台湾著名书法家,字曰【公号:字曰原创视频】签约讲师。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台湾正修科技大学教授。作为一名理工科老师,却酷爱文化艺术,喜欢书法、篆刻、水墨、古典音乐、古典诗词等。闲暇时间几乎都在从事与自己爱好相关的活动,尤其是书法方面,数十年来一直坚持临帖、创作、分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