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0, 2019

放大後的王羲之喪亂帖


放大後的王羲之喪亂帖




《喪亂帖》
《喪亂帖》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喪亂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厘米,橫58.4厘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2006年3月於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中日書法珍品展》上展出。
釋文: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註解:
《喪亂帖》的「喪亂」是原意是指死亡禍亂,在文中謂形容時勢或政局動亂。「離」同罹,受苦難或不幸。「荼毒」:毒害,殘害。這段先寫形容喪亂之極,然後再敘原因,可見情悲意切。「追惟」,亦作追維。意味追憶、回想。「號慕」:指哀號父母之喪,表達懷戀追慕之情。「摧絕」:傷心之極。「奔馳」:泛指飛速前往。晉李密《陳情事表》:「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感哽」:感動得泣不成聲。
帖文大意為祖墳再次遭到破壞,十分悲痛。雖然得到了修復,但自己沒有出力,更加悲苦。臨紙說不出話來。悲愴之情,溢於言表。
流轉:
《喪亂帖》 八行、 《二謝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紙。《喪亂帖》第一行末右側,有「僧權」二字左半部分押署,即南朝梁鑒書人徐僧權。《二謝帖》的第二行末右側,有一『珍』小字押署,即南朝梁鑒書人姚懷珍。此帖右端紙縫處,鈐有《延曆敕定》朱文璽三處,鈐印的形式與《孔侍中帖》同,曾為日本桓武天皇內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寶集》載:「此幅久藏御府,後西院天皇崩後,購於堯恕親王。親王為妙法院教皇,經該院保存至今,後獻為帝室寶藏。」當為唐代日本遣唐使帶到日本者也。
藝術分析:
書法導報編輯孟會祥先生認為《喪亂帖》是王羲之最精彩的傳世作品,其藝術水平遠出《蘭亭序》之上。甚至認為《喪亂帖》當為王羲之書第一、天下法書第一。
邱振中在《章法的構成》(1985年)一文中分析《喪亂帖》章法:「《喪亂帖》章法極為豐富:擺動幅度較大的折線軸線、奇異連接的重新出現、行軸線之間的微妙配合……這一切,使它們的軸線圖表現出從來沒有過的動人變化」。
書法並不直接抒情,但文字內容是書法事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書家情緒的根本。王羲之驚聞祖墳遭到破壞,震驚、痛苦,哀不自勝。帖的前數行,「喪亂之極」、「離」、「痛貫心肝」、「痛」等字,用筆粗重,如高山墜石,正合其震驚,節奏短促;後數行稍感平復,而「哀毒益深」,節奏稍長,然而仍百無聊賴,情不能已,所以多用草書,確有「感哽,不知何言」之感。讀《喪亂帖》,讓人摒住呼吸,不敢稍懈,也正是語意與書意的共同作用。沿著書寫過程讀去,其一點一畫,毫無遺憾,筆筆精絕,乃情感與技術的高度統一。沒有飽滿的激情,不會出現這樣的節奏,帖中也不會有這樣的張力,所以技術和心性,在學習書法的初級階段,是分離的,在情深調合的作品中,卻是二而為一的。沒有高妙的心性,也永遠不會有高妙的技術。
「晉人筆法」或「魏晉筆法」是指書法由漢代簡帛書寫過渡到章草,再至魏晉時期演變成「今草」時期的一種書寫筆法。自宋代米芾提出「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後,有魏晉風範成為歷來書者終身所追求的目標。但由於魏晉時期的書法真跡保存無多,流傳至今的唯有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西晉陸機章草書法作品《平復帖》。東晉時期的「書聖」王羲之則無一真跡傳世,只有「下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存世。
宗白華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中說:
「晉人風神瀟洒,不滯於物,這優美的自由的心靈找到一種最適宜於表現他自己的藝術,這就是書法中的行草。行草藝術純系一片神機,無法而有法,全在於下筆時點畫自如,一點一拂皆有情趣,從頭至尾,一氣呵成,如天馬行空,遊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棨,神行於虛。這種超妙的藝術,只有晉人蕭散超脫的心靈,才能心手相應,登峰造極。」


下面是日本二玄社影印的《喪亂貼》單字放大,供大家欣賞!
二玄社《喪亂帖》單字放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