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7, 2022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发展历史,北京有一寺藏有最全佛教大藏经 2017-11-15 由 白马非马谈古今 發表于佛教 我们先聊一聊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区别: 1.传播地域: 一般地说,中国大部地区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的佛教(北部为禅宗,南部为禅宗与上座部),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经典主要是汉文系统;而中国西藏、内蒙古和前苏联西伯利亚等地区的佛教,为北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经典属于藏文系统。现今日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傣族等地区的佛教,以小乘为主,称南传佛教,经典为巴利文系统,近年来佛教开始流入欧美等一些国家,但影响甚微,主要如藏传佛教——跟随达赖喇嘛逃出的许多喇嘛传习及日本的宣传。 小乘佛教 2.主旨思想: 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一个是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救度他人,一个是他本人也不想救度他人。 大乘佛法是自度、度他,既有能力救度自己,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 佛教本身就不是中国的,后来传到中国说到释迦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谓佛学的概要,依照一般习惯,都以大乘、小乘来区分,中国的佛学与佛教,乃大小乘并列,而且比较偏向大乘,现在流行于西方的佛学,大多数只注重小乘,认为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东南亚各国的南传佛教,大体都是以小乘为主的。 3.集结与传播: 小乘佛教的四次集结: 第一次:佛陀涅槃后的第一个雨季(安居期),王舍城耆闍崛山,迦叶主持,500结集,由阿闍世王为外护。先行结集毗尼(调服身心烦恼的戒律),由大迦叶提出戒律各条目,质询优婆离,由之依次诵出戒律的制时、制处、因缘(为何而制定)、对机(由何人何事而开始制定戒律)、制规(确定应守的规戒)、犯戒(怎样才叫犯戒)。同样,阿难背诵佛陀教法(经),优婆离背诵戒律,有经与律,无文字记录。由阿难诵出达磨(法藏、经藏)由大迦叶提出质询,阿难答出,说时、地、因缘(因何而说)、对机(对何人何事而说)、说法(说法内容)、领解(听众当时解悟情况),再由大家合诵通过。 第二次:佛陀灭度百年后,关于戒律争论,耶舍长老主持,在毗离耶城,700结集,重新审定经、律。但有反对者,另外组织上万人的“大结集”,也诵出经、律,由此分裂成为上座部(长老)与“大众”(多数),原始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一说,此次结集发生在第一次同时。 第三次:公元前三世纪,南传佛逝世后235年,在阿育王(约前268—232)支持下在华氏城,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为首,1000结集,重新订出经、律、论三藏,编成一部《论事》,其目的统一经、律、论,维护团结,消弥分歧。此次结集不为北传所承认,也就是说北传佛教没有记载。 这里我们谈谈阿育王对佛教传播的贡献: 阿育王 阿育王(约前273—前232,与秦始皇为同时代人,公元前180年左右,孔雀王朝被灭。公元前327年——前325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的军队侵犯印度次大陆旁遮普地区,撤走后该地区陷入混乱。出身首陀罗的旃陀罗笈多摔军进入恒河流域,自立为王(月护王),阿育王即其孙子)。又译阿输迦王,意译“无忧王”,古代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君主,在历史上他第一次实行了全印度的统一。 据说公元前261年,阿育王率领军队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国,遭受到顽强的抵抗,死伤惨烈,最后,他俘虏15万人,残忍地杀掉10万人,后来阿育王目睹战场上惨烈的场面,认识到武力征服不是最好的办法,只有“以法胜是为最胜”,宣布佛教为国教,在全国颁布敕令和教谕,刻制于摩崖和石柱上(成语:泛浩摩空:泛海摩(迫近)天,形容文辞博大高深),并建八万四千座塔,弘扬佛教,他在位期间,召集第三次结集,并在结集后,派遣传教师四方传教,佛教徒称之“弘法大王”。 他的儿子摩晒陀(国师目犍连子帝须的弟子)、女儿僧伽蜜陀(两人都出家为比丘与比丘尼),也都先后被派往狮子国(斯里兰卡)。当时东至缅甸,南到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都有佛教传播。详细言之,后南传佛教以斯里兰卡为中心,向东南亚传播,北传佛教以克什米尔、白沙瓦为中心,继续向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和我国于阗、龟兹传播。 可以说对于佛教走出印度,播向世界,当推阿育王为首功。后来,他还礼拜各地佛迹,刻了许多石柱,还在各地崖壁上刻了(摩崖)许多法诰。阿育王本人晚年皈依佛门,被尊为佛教大护法和“转轮圣王”。 可惜,在他逝世后不到50年,孔雀王朝为巽伽王朝取代,后者残酷破坏佛教,幸亏其统治仅仅限于中印度。当时,北印度大夏国为弥兰陀王(据说为希腊人)统治,受那先比丘教化而皈依佛教,有《那先比丘经》,同时兴起腱陀罗佛教美术。 无锡灵山大佛与阿育王柱 第四次,于大月支贵霜国(公元2世纪)迦腻色迦王时期(约78—120),由胁尊者为首500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对三藏作了注释,编成《大毗婆沙论》,为说一切有部集大成论典。第四次结集,主要是论藏的结集,以铜为牒,镂刻成文,建塔封藏,以传后世。 除上述以外,还有第五次斯里兰卡,第六至第九次没有取得泰国以外南传佛教诸国认可。近代缅甸举行过两次结集,1857年,缅甸贡榜王朝明顿王主持下,在首都曼勒举行2000余比丘参加的结集,以律藏为核心,以巴利文原典考证,历时5个月。另一次1954——1956年,缅甸联邦政府为纪念释迦涅槃2500周年,在仰光北部召集大会,参加者为各南传系上座部诸国比丘2500人,这次结集完成的藏经,是目前最完善的巴利文大藏经。 大乘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大乘经典由文殊师利菩萨与弥勒菩萨,带领许多菩萨和阿难尊者在铁围山中结集的,与第一次结集同时。 弥勒佛 古代印度传说,海底有龙王以神力化现的宫殿。龙王曾往灵鹫山听佛陀说法,产生信心,成为著名的护法神。佛陀灭度后,许多大乘经典都珍藏在龙宫中,称为龙藏。公元三、四世纪倾,南印度出现了一位杰出的佛学家龙树,后入雪山(喜马拉雅)皈依佛教。根据《龙树菩萨传》、《付法因缘传》卷五记载,龙树受“大龙菩萨”引导,入海底龙宫,取得大量“方等深奥经典,无上妙法”,从此传播大乘佛法,成为中观学派创始人,我国三论宗、西藏密宗均奉龙树。取经的典故,今日已经成为日常用语。 而密宗经典,则传说是龙树菩萨打开南天竺宝塔而取出的。 西藏佛教有伏藏之说:相传八、九世纪时,印度莲花生大士等曾将密法典籍埋藏在地下、山洞中,郎达玛(摩)灭佛(约836—841)时有更多佛典被埋藏,后人陆续挖掘之,分别整理印刻成南(上、下伏藏为12、13世纪发现者)、北部伏藏(16世纪发现者)。 为保存佛典以使佛法永久传世,中国佛教也想出种种办法来书写、密藏。典型的如房山石经——幽州大房山(今北京房山县)云居寺的石刻佛经,自隋炀帝大业年间始刻一直持续到清朝康熙三十天启年,前后千余年共刻石经15000余块,刻写佛经1122部,计3572卷。其创始人为比丘尼静婉(亦作净琬),断臂发愿将佛经刻石以永留后世。当时居幽州智泉寺在白带山凿石刻石经,隋文帝为其精神感动,赠以佛舍利,其在唐贞观八年(634)年题刻中说:“此经为未来佛难时,拟充底本,世若有经,愿勿辄开”。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云居寺被侵华日军炸毁,主体建筑基本无存,只剩残垣断壁。 1956年~1958年,对云居寺进行发掘,1957年夏,工作人员在一个偶然的时机,在某老乡家的灶台上发现一石刻碑,上刻:“发心磨莹贞石,镌造大藏经,以备法灭……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 经过1985年和1999年两次大规模修复,恢复了云居寺原貌——五层院落,六进殿宇以及7座唐塔、5座辽塔。为修复云居寺,国家投入巨资,海内外佛教界、海外侨界人士发起为修复捐款活动。 想了解更多关于佛教的故事,请关注“白马非马谈古今”,谢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