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30, 2019

中華經典國學成就《大唐三藏聖教序》

中華經典國學成就《大唐三藏聖教序》


一、背景
隋朝,佛教居三教之首,但在唐朝建立之初,為了政治的需要,統治者藉助老子以抬高李門皇族的名望,調整了宗教政策,崇道抑佛,使得魏晉以來的佛道之爭更為激烈。雖然如此,但在整個唐代佛教還是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因其除了自身的不斷發展和玄奘等佛學之士的努力之外,唐太宗所寫的《聖教序》亦功不可沒。
二、內容
《聖教序》全名《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回國後翻譯三藏要籍而寫的。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此碑由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碑石高9.4尺,寬4.2 尺,共30 行,行80 余字不等。現存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聖教序碑所刻內容共計五部分:一、唐太宗《三藏聖教序》;二、唐太宗箋答一;三、唐高宗《述聖記》;四、唐高宗箋答一;五、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聖教序》集字者懷仁,為唐弘福寺沙門。懷仁為編此碑,集內府所藏王羲之真跡,歷二十四年方摹集完成。由於懷仁對於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使此碑在集字與布局方面章法合理,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此碑廣采王書之眾長,注重變化和銜接,摹刻亦頗為精到,雖因集字緣故,部分筆勢缺乏一氣呵成之感,但其字數多,字體變化豐富,為其它法帖所不及。
三、聖教序意義
由皇帝和太子親筆共寫的序和記,對當時保護和弘揚佛教事業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啟功曾稱「這兩篇序文和兩篇答書,便是當時佛教的最有權威的『護法』」。它向世人表明「崇道抑佛」的格局已經改變了。再者,由於《聖教序》集的是「書聖」王羲之字,唐太宗最推崇王羲之書法,並親自撰寫《王羲之傳論》稱:「詳察古今,研精篆隸,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奠定了王羲之「書聖」的地位,對唐代尊王書風影響甚巨。正因如此,弘福寺眾僧一致推舉懷仁和尚,以王羲之的字跡集成《三藏聖教序》碑文,迎合皇帝,為此碑增值。宋周越《古今法書苑》稱:「唐文皇制《聖教序》時,都城諸釋諉弘福寺懷仁集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劇跡咸萃其中。」這說明懷仁《集王聖教序》不是個人行為,而是當時佛門的一個重大舉措,這事件中,無論是皇帝的「序」和「記」,還是「書聖」的字,對佛門而言,只有一個目的:維護佛法,弘揚佛教,擺脫「崇道抑佛」的困境。但對書法而言,卻客觀地保留了王羲之大量的字跡,在書法史上影響極深。

四、聖教序藏書
聖教序碑於宋以後中斷,傳世以未斷宋拓本為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為北宋未斷本,為張應召舊藏。張應召與溫如玉於明萬曆間為肅府摹刻淳化閣帖、集王聖教序等帖。乾隆間歸張照,冊頁後有王際華跋,簡述此拓本流傳經過。內鈐有張應召本人的「張應召印」、「字用之」、「南唐張應召藏圖書印」、「愛聽吳言」、「榖薌」等印,均為陽文篆書。該拓本共十五開半,每開十二行,行十至十一字不等。白麻紙,拓墨較重,字似略小,瘦硬而神足。與一般北宋拓本不同的是,其第六行的「紛」字右中筆可見。在北宋諸拓本中,此為第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