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9, 2019

一個家族九代人,四百餘年傳承書法不間斷

一個家族九代人,四百餘年傳承書法不間斷


采藍《書法·史》

話說武則天自稱皇帝,唐朝改姓武了。
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就是公元687年,武則天頒布了有十三個新體漢字作為書寫標準,稱為「則天文字」。例如「國」字,一改「國」的寫法,而是寫成了「圀」,意思很明顯,就是一統八方,擁有八方之地方為國,雖然準確形象,但看起來可不那麼好看。但是這表現出武則天對文字的興趣,還有書法,十二年後,武則天書寫了著名的《升仙太子碑》流傳至今。
就在這一年,當朝宰相鳳閣侍郎王方慶獻出一件寶物給武則天。這位王方慶的名氣不大,可他的歷代祖先名氣卻都很大,首先他是書聖王羲之的後人,往前數,他的第十一代祖是王導,赫赫有名,十代祖王羲之、王薈,同樣赫赫有名,九代祖王獻之、王珣,也是赫赫有名。這件寶物就是他王家一門二十八人的墨跡珍本合集,足足有十卷,注意了,都是原件!可能是王方慶知道「蕭翼賺《蘭亭》」的典故,這一次爭取主動,坦白從寬了,別等著武則天問起,依武則天的脾氣,如果被動起來,恐怕會很難看。
前面說過,王羲之真跡已經被唐太宗搜羅的差不多了,武則天這次一下子得到王氏一門九代二十八人的真跡,有十卷之多,那份驚喜可想而知。興奮之餘,武則天大會群臣,把這十卷真跡給大臣們傳看。中書令崔融奉命做了一篇《寶章集》,記錄了這次盛會。這部貼集,現在稱作《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末尾的「上柱國」、「開國男」中的「國」字用的就是「圀」寫法。
然後,武則天也是學著唐太宗的做法,命當朝書法家臨摹複製這部《萬歲通天帖》。用的複製辦法是「摹」,就是把紙蒙在真跡上,用淡墨勾出輪廓,再拿開來,往裡填墨,叫做「雙鉤法」。這種辦法一直到現代都被初學書法的人採用,沈尹默等書法大家都仔細介紹過這種辦法,後來的「描紅」貼本就是從這個「雙鉤法」簡化來的。包括我現在給初學書法的孩子推薦的「蒙臨」法也是這個方法的簡化。這個辦法的忠實度還原度很高,是複製臨習法帖的不二之法。
再說《萬歲通天帖》,複製工作完成後,武則天做出了一個出乎王方慶也出乎群臣也出乎讀者的決定。她下旨:把複製品收藏內府,原件,進行了精心豪華的裝裱,然後,歸還給王方慶了!說:這是你王氏祖先的手跡,你們作為後代子孫,一定要善加珍藏保護啊!朕呢,留有這些複製品就足夠了。
王方慶喜出望外,群臣齊聲讚美,竇泉還特意做一賦叫《述書賦》,讚美武則天「順天矜而永保先業,從人慾而不顧兼金」。
但是,經過了歷朝變遷,《萬歲通天帖》原件早已不見了,倒是武則天內府的複製品保留了一些,到了宋代就已經殘缺,在明清之際又兩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無錫華夏(中甫)真賞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間乾清宮大火。如今,十卷只剩下一卷,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書貼!保留有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貼》、王薈的《癤腫貼》、王獻之的《廿九貼》、王志的《一日無申貼》、王徽之的《新月貼》等,如今收藏在遼寧博物館。唉,如此說來,當年還不如把原件留給武則天保存了。
宋代岳珂給《萬歲通天帖》做過跋文,文中考證了在當時就已經佚失的部分,這裡羅列一下,也算是羅列一下王氏家族的書法傳承人物,以王方慶算起,十一代祖王導,十代祖王洽,九代祖王珣,八代祖王曇首,七代祖王僧綽,六代祖王仲寶,五代祖王騫,高祖王規,曾祖王褒。再加上貼里保留下來的有十代祖王羲之、王薈,九代祖王獻之。還有一位,沒有收進《萬歲通天帖》的書法大家,就是本名王法極的智永禪師,他是王羲之七世孫,王徽之後代,號「永禪師」,他不但留給了我們《真草千字文》墨跡,還給我們留下了「退筆冢」、「鐵門檻」的典故。這些人當中,有王羲之、王獻之二人,並稱二王,即使是在不學書法的人中也都大有名氣,可見其實力派明星之范。
永嘉之亂的時候,西晉滅亡。王導渡江南逃,在帝都的房子產業、老婆孩子、貴重細軟都沒帶,而唯獨帶在身邊的卻是鍾繇的《宣示貼》,匆匆上船就跑了。看似不近人情,但在書法史上卻被傳為美談。
渡江之後的王導,輔佐西晉宗室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政權,然後,就有了王羲之,有了王獻之,有了王珣,等等等,一代代地,從東晉到劉宋,再經過齊、梁、陳、隋,再進入唐代,其間,度過了四百來年的書法傳承,可以說涵蓋了書法從楷書到草書的全部發展史,而且都是穩穩地佔住每個書體的宗師地位。
台灣學者蔣勛在評價《萬歲通天帖》時寫到,「一個家族,能夠在這樣的亂世,通過一切人性的敗壞,仍然相信文化是長久可以傳承的理想,相信手寫的墨跡斑斑可以傳遞美的生命信念,《萬歲通天帖》的存在,彷彿是在為美作最後的見證。」
附:《萬歲通天帖》十通書翰高清全圖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
第二貼:王羲之《初月貼》
第三貼:王薈行草書《癤腫帖》
第四貼:王薈行草書《翁尊體帖》(《郭桂陽帖》)
第五貼:王徽之行書《新月帖》
第六貼:王獻之行楷《廿九日帖》
第七貼:王僧虔行楷《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職帖》)
第八貼:王慈行草書《柏酒帖》
第九貼:王慈草書《汝比帖》
第十貼:王志行書《喉痛帖》(《一日無申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