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30, 2019

書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20書法大師之翰墨精品(上)

自殷商始,中國書法歷史,綿綿五千年。開宗立派,傳承創新,有多少書法大師,揮毫落紙,留下千古傳揚之翰墨精品。今天跟您一起回顧一下中國書法史中哪二十位最具影響力。
1、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秦代大書法家李斯


李斯 泰山刻石 局部
作為秦始皇戰略謀士的李斯,他的人生獲得極大成功。政治上的登峰造極,使他文化上獲得英雄造時勢的機遇。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李斯成為中國文字全國統一工程的總設計師。在李斯主持下,中國文字擁有了一種新的統一形式——小篆。從商代甲骨文以來,在「六書」(六種造字法)引導下各諸侯國創造的「同字異形」文字,從此退出歷史舞台,春秋戰國以來「文字異形」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中國文字的「構字法」(筆畫構成)基本定型,中國書法的「造字時代」結束。接下來,中國書法進入「造形」時代。李斯因為其在小篆創造和推廣方面的功績,歷史給予他極高榮譽,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稱其書法為:「畫若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
2、讓學界為之癲狂—東漢大書法家張芝


張芝 八月帖
東漢是中國書法從實用藝術向實用兼抒情表現「兩棲」藝術發展的關鍵時期。秦漢之交開始的中國書法筆法革命——「隸變」,解放了文人手中的毛筆,也解放了知識階層心靈。敦煌張芝,「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後人稱他為「草聖」。文獻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他是當時知識界的一個讓人忌妒的偶像。東漢文獻《非草書》記載了當時他的草書風靡知識界的盛況:「余郡士有梁孔達、姜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也,然慕張生(張芝)之草書過於希(稀、珍視)孔(子)、顏(回)焉。孔達寫書以示孟穎,皆口誦其文,手楷其篇,無怠倦焉。於是後學之徒競慕二賢,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為秘玩。」這些學生痴迷書法近於癲狂,以至於一位很「道學」的學者趙壹憤怒難忍,專門寫了一篇《非草書》大加伐撻:讀書人都痴迷草書不務正業,國將不國了!——書法就是這樣以美麗的故事,登上了中國純藝術的舞台。
3、右軍本清真瀟洒出風塵—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幾乎就是中國書法的代名詞。如果說要推選中國書法第一人,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民間,大家都會不約而同推薦王羲之。因為他對中國書法,影響無人可及。王羲之對中國書法的意義絕非僅僅在創造一種新的漢字書寫視覺樣式,或在技術上集時代之大成,創造了形式妍美風格典雅的正書、行書和草書,開一代之新風。更重要的是在人格、價值觀、行為品格上,他以萬人景仰的超級貴族佳子弟的身份而超越俗流,在藝術形式與文人精神品格之間,創造了一個超然獨立的幻影般理想人格,詮釋了儒道思想大師在著作中闡述的中國文人名士理想。故而,他被中國歷代文人尊為「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被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4、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唐代傑出書法家兼理論家孫過庭

孫過庭 書譜
孫過庭是一個悲劇性大書法家,少有大才,但一生不得志,做一個八、九品小官,且不幸中年夭亡,給歷史留下巨大遺憾。他的草書傳「二王」筆法,而另開蹊徑,自成一家。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理論上造詣極高,達到同時代的最高水平,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也少有匹儔者。傳世名作《書譜》,既為草書名帖,亦為中國書法史上最傑出的書法理論著作之一,全文洋洋洒洒三千七百餘言,珠流玉濺,處處閃耀智慧光芒。其文述書體源流、析書道妙諦,鞭辟入理,讀來常令人有不盡慨。清人王文治論及孫過庭,曾作詩曰:「墨池筆冢任紛紛,參透書禪未易論;細取孫公書譜讀,方知渠是過來人。」此詩可以說道出了後代許多書家的共同心聲。
5、文功武略英名蓋世—帝王書家李世民

李世民 晉祠銘唐太宗
唐代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高峰,也是書法藝術名家輩出的時代。「唐人尚法」,中國歷史上廣泛流行的「楷書五體」——歐體、褚體、顏體、柳體、趙體,前四家均產生於唐代。而唐人的浪漫情懷,也在其草書的最高形式——「狂草」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唐代書法理論,也達到一個歷史的高峰。有理由認為,唐代是中國書法史上歷史成就最高、發展最輝煌的時代。而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唐王朝的開國者之一、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
李世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他在理政之餘,點染翰墨;並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書法事業發展,對唐代書法高峰的出現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6、深識書者唯觀神采—唐代傑出的書法家兼理論家張懷瓘

張懷瓘 論用筆十法
張懷瓘也是中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書法理論家之一。和孫過庭一樣,他也是唐代書法理論的集大成者,中國書法理論的奠基性人物。
張懷瓘在更廣闊的藝術理論視野背景下對書法藝術進行了探討和闡釋。他認為,書法和文學一樣,是可以「化育天下」的「不朽盛事」。與文學相比,「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定已見其心」(《文字論》)。」書法的圖形語言表達,比文學更直接簡約。他提出:一流的書法家應該「直師自然」,「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文字論》)」, 「囊括萬殊,裁成一相」,從大千世界汲取各種生命和運動形式之美,化為變化無窮的筆墨語言,「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鬱結之懷」 (《書議》)。真正的書法鑑賞應該是超功利的——「深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只在精神層面交流……等等。以「自然本體論」為中心,張懷瓘從藝術哲學高度對書法藝術的本源、人生價值、社會意義進行了較系統的闡述。同時從技術、審美標準、歷史評價標準等多維度,提出了相應的理論,編織了氣勢恢宏的理論自成體系,極富思辨性。在整個中國書法理論史上,可以說超越前人。因此學書法的人,不讀張懷瓘書論,就不能說已經理解了中國文人的書法理想是什麼。
7、喜怒窘窮一寓於書—唐代狂草大家張旭

張旭 古詩四帖 局部
草書發展到唐代,在東晉「今草」基礎上又有飛躍發展。草書的字形進一步被打開,草書中漢字的實用信息傳遞功能進一步被消減,書法的抒情性得到進一步加強。一種與音樂相類似的通過漢字書寫表現情感的純藝術——「狂草」由此誕生。推動草書藝術走峰巔的,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奇人——大書法家張旭。
唐代大文豪韓愈曾描述曰:「往日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伕、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
唐人好以書飾壁,相傳張旭經常是狂飲大醉,然後舉筆「呼叫狂走,乃下筆」。甚至瘋狂地「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因此他在歷史上得了一個外號「張顛」。
張旭的草書縱橫奔放,氣勢凌厲,一如李白的詩,瀰漫著一股盛唐時代特有的浪漫氣息。這裡凝聚著他一生的悲歡,也融鑄著他一生的憤懣憂鬱。時人以李白之詩、裴旻之劍、長史之草書為盛唐「三絕」。
8、魯公變法出新意—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

顏真卿 勤禮碑 局部
由於唐太宗的提倡,在唐前期的書壇,率以「二王」妍美書風為宗。至盛唐時代顏真卿出,「魯公變法出新意」,書壇風氣一變。
顏真卿早年從張旭學書,得筆法。他善於向民間書法學習,變法出新,自成一家。他的楷書,點畫渾勁,體勢寬博,被稱為「顏體」。這裡不但凝聚了有史以來書法筆法的各種體式美(如篆之圓、隸之方),而且融入了士大夫積極入世的理性精神;在傳統理想人格與藝術形式之間,找到了一種和諧的形式。他的行書線條渾樸自然,字勢奇逸,在書法史上也自成一家。
顏真卿為悼念其在安祿山叛亂中犧牲的侄子季明而寫的文稿《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9、我書意造本無法—北宋大書法家蘇軾

蘇軾 黃州寒食帖
蘇軾是宋代大文豪,兼文學家、文藝理論家、書畫家於一身。他早年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一生忠君愛國,但屢遭小人陷害,遭貶斥流放。胸中塊磊,發而為翰墨,溢而為文章,為歷代文人敬仰。
蘇軾的書法自成一家。他的楷書出於顏體,豐滿寬博,骨豐肉勻,如「綿里裹鐵」,個性特徵明顯,歷史上稱「蘇字」。他的行書上承晉唐諸賢,而變化出新,率情而運,筆勢跳宕,天真爛漫。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大家」。
蘇軾在書法理論上也很有建樹。他認為:「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又稱:「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黃庭堅稱讚他:「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他被貶黃州時所寫的《黃州寒食詩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10、滿川風雨獨憑欄—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


黃庭堅 花氣熏人帖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書法家,宋代文壇著名「江西詩派」的領袖,「蘇門四學士」之一。在歷史上與蘇軾齊名,稱「蘇黃」。
和蘇軾一樣,黃庭堅也是詩、文、書法都冠絕一時,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才華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以行書和草書稱。行書出於南朝名刻《瘞鶴銘》,用筆骨力內藏,筆意跌宕,一波三折,體勢雄健。他的草書出懷素而自出機杼,縱橫開合,擒縱有度,瀟洒流落,氣勢磅礴,開中國草書新境界。
黃庭堅在創作上一生都在摸索、創造。回憶及自己書法的悟道過程,他曾說:早年學書,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墨跡,乃窺筆法之妙。又稱:元祐間書,筆意痴鈍,用筆多不到,晚年被貶入僰,舟中見長年盪槳、群丁撥棹,乃悟筆法。稍能用筆,但仍不能盡意。至元符二、三年,五十五、六歲時方徹悟,作書始擺落俗氣。在書法史上卓然獨立成家。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