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9, 2019

碑學的傳承者-張大千老師曾熙

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張大千老師曾熙像
在近現代的中國繪畫史上,張大千絕對是獨具特色的一位藝術家,在大家的印象中,張大千是一位以國畫聞名的藝術家,但其實,張大千除了精通國畫和收藏之外,對於書法也有很高的造詣,張大千不僅在曾熙、李瑞清等名門之家學習書法,還是康有為所提倡的「碑學」的倡導者,在書法的學習中也是經過了碑學、帖學等各種的嘗試才形成了現在獨特的風格,張大千的書法更是在當今的拍賣行有著極大的關注,今天書揚文化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張大千學習書法歷程和觀點,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大千的書法世界。。。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張大千書法作品欣賞
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張大千先生(1899-1983)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畫家,藝術成就蜚聲中外,彪炳史冊。先生書畫藝術植根於傳統,融古通今、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工筆、寫意、潑墨潑彩無一不擅,更令人驚嘆的是其不僅在繪畫上如此,書法亦是別開生面、獨具一格,惜為畫名所掩耳。
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張大千書法作品欣賞
張大千早期書法作品,受曾熙、李瑞清二師影響,臨摹以碑刻為主,範圍之廣如其言:「學三代兩漢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其領悟力強,對歷代碑刻筆畫和字形均能領悟化用。無論在字形結構、章法布局,線條質量;對張大千書風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十分巨大的影響。因此張大千剛開始學習書法時,李瑞清命其把金文作為篆書的源頭系統的研究和臨習。其篆書不僅用筆堅實渾厚,還融入不同風格。以其早期《集毛公鼎文》作品為例。
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張大千書法作品欣賞
張大千所臨金文用筆堅實沉厚,穩健遒勁;起止果斷,行筆遲澀頓挫顯古奧蒼老之趣。篆書結體方闊而結構嚴謹,整體章法布局有節奏感。在習楷字階段,張大千對康有為稱「神品」的《石門銘》用功最深。它為摩崖石刻書法,筆畫圓渾,結體主取「橫斜」向,但有的平扁開宕,有的高聳裏束,軼除了嚴整的常態。後世碑學家大對其有「飛逸奇渾」「飄飄欲仙」的讚美。曾、李二師亦鍾情此銘,尤以清道人為甚。大千在李師的指導臨習下,學了一身本領,早期所書楷書,字勢取法此銘,用筆開闊,取橫斜之勢,將書學精華融會貫通,形成獨特書風。
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張大千書法作品欣賞
《瘞鶴銘》為南朝著名碑刻。張大千受老師曾熙和李瑞清的影響,同時因個人性格特徵與《瘞鶴銘》透露出來的筆墨意趣及思想內涵高度契合,對此碑摯愛終生。張大千正是以《瘞鶴銘》為基礎,同時亦受《石門銘》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千體」書法藝術。
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張大千書法作品欣賞
《瘞鶴銘》為南朝著名碑刻,作者一般認為是梁陶弘景。最早刻於鎮江焦山崖壁上。宋時遭雷擊,崩落江中,隨江水季節性的漲落時隱時現。部分石刻於清康熙年間重新打撈上岸。該碑北宋時即得到金石家、書法家的重視。
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張大千書法作品欣賞
黃庭堅稱「大字無過《瘞鶴銘》」,「欲學書者當以丹陽《瘞鶴銘》字為則」,甚至稱「《瘞鶴銘》,大字之祖也。」山谷本人的字受該碑影響亦深,張大千接觸《瘞鶴銘》,是受老師曾熙、李瑞清的影響。曾李二師都喜《瘞鶴銘》。尤其曾熙,對《瘞鶴銘》更是下過苦功夫。在《清道人遺迹》中,李瑞清說曾熙「自學石鼓文、夏承、華山、史晨、太傅、右軍、大令,尤好鶴銘、般若」。可見曾熙的書法造詣是以此碑為根基的。李瑞清曾言及自己「游焦山,坐卧碑下者兩晝夜」,可見亦傾慕該碑。
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曾熙《楷書著作禮樂五言聯》紙本楷書 144.5×39.5cm
關於張大千書法風格形成的基礎,姜壽田認為大千由李瑞清上接黃山谷,但是「只是抓住了黃體中宮緊縮、四面輻射、長槍大戟的表面風格特徵」。但是,與其說張大千得力於黃山谷,不如說張 大 千 與 黃 山 谷 都 得 益 於《瘞 鶴 銘》。因 同 學《瘞鶴銘》,大千體因此而與山谷書風有了些許接近,但大千體形成的基礎斷不是山谷書法。山谷譽《瘞鶴銘》為「大字之祖」,特別寶愛此碑。
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曾熙《楷書守玄思白五言聯》紙本楷書 145.6×38cm×2 1922年作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大千對《瘞鶴銘》的終生喜愛,不僅與曾李二師的喜愛和介紹有關,更與《瘞鶴銘》所透露出來的精神氣質與大千秉性相吻合有關。一方面,《瘞鶴銘》筆意古樸,骨骼舒雋,恬淡沖和,瀟遠淡雅,深具道家風骨。
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瘞鶴銘拓本欣賞
作為李瑞清的入室弟子,張大千的書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合了山水畫的意境,達到了藝術上的精深境地。仔細鑒賞張大千的墨跡,看上去筆筆有力,但這種力並不是一味求其表面上的張揚外露和劍拔弩張,而是使力與感情相融合的,藏於筆墨之中的錐沙印泥之妙,可以說是達到了「骨力」與「內美」的和諧統一。
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瘞鶴銘拓本欣賞
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瘞鶴銘拓本欣賞
民國時期碑學的傳承者,一大國畫大師的書法情節
瘞鶴銘拓本欣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