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9, 2019

談宋儒之書法革新及「宋意」衍化(檀河精舍李振文)

《書學巡讀錄-讀宋儒》(稿)
-ON SENSE OF SONG DYNASTY』S HANDWRITING -
-談宋儒之書法革新及「宋意」衍化 -
檀河精舍李振文
引言
論文藝,宋朝稱史上進取時代,緣有宋儒群體,群芳薈萃,尤於書法之破立,標榜樣於後來。前有經典,宋勇於辟新路。茲敘心得之一二。
我國古代書法或言書寫列三次重要改革或宣揚,一曰李斯歸納各國文字,統一小篆,實為一次文字統一過程,書法未主動獨立於文字書寫時代,隸書取易書而漸為推廣,稱「統一文字」,實為統一書寫,二曰顏真卿顏氏唐楷立為一派,初學者批為「農夫」寫字,唐太宗崇王羲之,開元天寶出現「三絕」,即裴旻劍舞、李白詩歌、張旭草書,又現書家作品揚於朝鮮、日本,書法始獨立於文字簡單書寫限制而發展,稱「時代推崇而書法揚於天下」三次則歸於宋儒寫意書法。
至宋,前有鍾繇、衛夫人典雅書范,王羲之晉逸行書、端莊大氣唐楷傳布海內六百年,且眾書家業已傳承前古,宋儒如何發揮書法創新之路,其難度眾知,故可推測,若無銳意進取精神,宋儒難以擺脫以往成熟書法,更難創造宋朝獨特書法,其獨特處乃自由卻有度之表達方式,現代書法研究斷以「宋意」名之,實為值得後世藝術創新之路借鑒,「宋意」理論及實踐終成書法史光輝一頁,閃耀於藝術史。
觀讀書法革新實質,顏真卿「農夫」楷書、《祭侄稿》行書,雖受限於交通通訊,宋人未必能閱盡前人書風全貌,卻可借一方推知一時書風,如閱楓葉之紅知秋至,終宋一代,行書之意終究還屬傳承前有,宋意破晉風古雅而造新「意」,立新經典一派,至明代由徐渭發揮至極致,而再前行即越格矣。越格者有「大象」、書法等,其實已轉換書法實質,概稱繪意可合理。今某些流派,甚至發展「丑」,則與宋儒精神無關矣。
宋意書法改革價值在勇於「叛逆」經典,而近期「丑」書僅求「個性」乎?觀夫「丑」書,借口宋意乎?余以為書法無徹底「個性」,「書法」二字已界定其獨特藝術範疇,脫離可識性,近乎無以傳承,或成為圖畫,則無繼續探索意義。
目錄
一「宋意」所述創作精神
二緣訪宋意
三宋意書法理論推介及代表
「宋意」書法之歷史衍化
蘇軾理論輯
蘇軾作品《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書法特點
宋意傳承及變革
黃庭堅書法「禪意」特點
《砥柱銘》
衙府牌樓警語
米芾功底詮釋宋意
四明代之宋意衍化
生平坎坷-徐渭
「尚態」書風
【淮陰侯祠】作品
五明末清初「宋意」- 傅山「四寧、四勿」
「四寧四毋」提出
研治諸子
評趙書推「拙」
四寧四毋
《丹楓閣記》帖
傅山書學成就
晚年重評趙體
六書法宋意」精神之文化發展啟示
「宋意」所述創作精神
論宋儒藝術精神遺產,「宋意」書法當列重要一項,歸於宋儒之光輝。
孔學以後,多尊宋儒,緣何?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首倡府學,東坡貶謫,事民生活,功德事迹流傳久遠,同時,以上人物,為學創作源於生活,愈顯有宋一代儒者力追藝術生活。
中國書法自漢隸、唐楷定以法式以來,字體全面發展幾近定型後,宋儒功於跨越式發展於書學,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邕僅為其中優秀代表,歸於一代儒者之奮發變法所致。
古代書學傳承方法,依靠字貼碑拓為法式,延私塾先生或名流授讀傳習,故一方成為區域文化中心,他地則難以追趕,此為自古以來一方文化名人之重要意義,文化之鄉如羅馬、長安都城,非一天可建成也,故勿忘創立學堂、發展教諭之前賢。
宋儒創造精神可以借鑒於今者,首列藝術思路及革新精神,即使以為至完美藝術者,終究另有思路或方式可表達,且可並駕齊驅與前者成績,而非照搬他域文化。尤於我建築設計領域,繼承中銳意革新,反對千篇一律,概為目標。
「宋意」所述創作精神乃變革愈難愈有價值,影響後來,優化效果使然。助於辨別斷代文化所謂創新問題,更回答中國西化對錯問題,概宋儒甚至可能反對「中為體,西為用」,勿言「西化」矣。
理解宋儒變革精神,即可繼往開來,價值在於繼承且創新,何止於書法哉!今人常羨慕宋儒生活,曰:不如崇習宋儒變法意識,僅取「意」則業已何其艱難。由是需要研究「意」法。
緣訪宋意
黃庭堅
(黃庭堅像,網路圖片)
憶首次驅車回老家蓋房,2016年9月12延京福高速回京,茲記回京途中,緣訪宋意。
山行閩贛
蜿行閩贛山水間,
藍天仰望立峰巔;
下瞰川流伴我行,
遙知驛站住雲仙。
一生旅途勞頓,惟圖享于山水為樂,古謂之「遊學」,游能得真識,值矣。惟9月12日中午自泉上出發,晚12點,行於大廣線江西修水段,已有困意,知修水為宋儒黃庭堅故里,故下高速,宿修水賓館,次日(13日)晨,早起,逛街,購當地茶葉,與當地人交談,普通話口音極類我泉上故里,出發上高速前,參觀修水黃庭堅博物館,博物館分為詩詞成就廳、平生事迹廳、書法藝術廳及附屬廳室。
詩詞成就廳位於正面,介紹歷代文學發展及黃對後世影響。
書法藝術廳居左,展出黃庭堅書法多冊,概為水印本,雖為仿品,仍有意在,讀紙本黃體,感於宋時文創環境。
平生事迹廳,居進來方向右,介紹家庭傳承教育等。
博物館位置原為黃讀書處,面朝高速連接段,河池以圍,為修水嘉域。立於博物館後,遠觀修水,靈山秀水遁入眼帘。即刻領悟修水確實頤人宜居可文之地。城市建設必須與文化、生活適應,經濟發展僅為輔助而已。
仿宋意做油句以志之,記事而已。
江西修水游黃庭堅紀念館
車馬催南國,
旅途探故廓;
豫章問宋儒,
登高修水闊。
2016年10月2日,攜家游保定總督府及古蓮花池,其中最好為研讀其中碑帖書法,亦了解古代官衙規制及規劃方法。
又遇衙府中間牌樓有模黃庭堅字「公生明」等,書法凌厲有靈,告誡為官者,勿濫用權力,貪污民脂民膏。
值旅途幸有兩遇宋儒黃庭堅書法,欲述所感,故志宋儒書法,更倡諸宋儒銳意改革之精神?
黃庭堅,字魯直,宋慶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生於洪州分寧(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中進士,初任汝州葉縣縣尉。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考試。緣文章最優,任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以為有才,留續任教。蘇軾見黃詩文,以為超凡絕塵,卓然於時,稱「世間久未見如此佳作」。緣此,黃名聲始震四方。
黃庭堅曾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時課頒鹽焚,他縣爭占多數,惟太和縣不隨,諸縣吏不悅,百姓皆喜歡。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入京師。後任《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修成《神宗實錄》後,拔為起居舍人。值母喪,築室墓旁守孝,且哀傷成疾,幾喪命。服喪後,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官,兼國史編修官。
流寓江漢
宋紹聖初,黃庭堅出任宣州知州,又改知鄂州。章敦、蔡卞(蔡京胞弟,王安石女婿)與其黨羽認為《神宗實錄》多誣陷不實之辭,使前修史官皆分別居於京城附近各處,以備盤問,摘錄了千餘條內容宣示他們,說這些沒有驗證。不久,經院受考察審閱,卻都有事實根據,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黃庭堅在《神宗實錄》中寫:「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的話,於是首先盤問他。黃庭堅回答道:「庭堅當時在北都做官,曾親眼看到這件事,當時的確如同兒戲。」凡是有所查問,皆求實回答,毫無顧忌,聽者稱讚他膽氣豪壯。黃庭堅因此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攻擊之人尚認為去處為好地方,故誣他枉法。後因避親屬之嫌,移至戎州。黃庭堅對此,若無事一樣,毫不介意貶謫。川中士子都仰幕他,故意親近之。講學不倦,凡經他指點,文章都有可觀之處。
暮年餘暉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授部員外郎召用,辭不就,請求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罷免,主管玉龍觀。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存些許不和,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秉趙意願,呈黃庭堅所寫《荊南承天院記》,指責黃對災禍慶幸,黃庭堅再次遭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崇寧二年(1103年),以幸災謗國之罪除名羈管宜州。
崇寧四年(1105年), 轉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宣布命令即客死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終年六十歲。
大觀三年(1109年)二月,門人蘇伯固、蔣湋護其喪,歸葬雙井祖塋之西,建炎四年(1130年)庚戌,高宗中興,贈「直龍圖閣」,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議謚「文節」。
三宋意書法理論推介及代表
「宋意」書法之歷史衍化
書法界稱「北宋四家」,代表宋代書法水平,實為言「行書」之宋意。宋四家非僅突破秦漢唐篆隸楷行固有成就,推宋代書壇於高位,樹宋書壇佳績於藝術領域,刻苦創意值得稱頌。除蔡襄(1012年-1067年,或言本指蔡京)之外,其他三家審美觀念大體相近,即不拘於固有傳統模式,力求創造個人新風,承接古人書法並行改造、探索和研究,歷大量嘗試。形成有宋一代之「宋儒」書法,頗具創新精神,且形成理論。
蘇、黃、米生平同時代,又互有先後,彼此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造詣亦各自達當時高峰。其中又以蘇軾書風和其書學理論最為突出,引領北宋書壇。
蘇、黃、米體現「尚意」特色,以全新書法語言體現其意境、意趣。在「尚意」書風的總格局之下,蘇、黃、米又各有不同的特徵。蘇軾以寫意「才子」作書走向成功,以超凡絕倫天才意作,臆解二王和顏真卿,從而達到突破傳統目的。宋「尚意」書風者,蘇、黃、米三位代表人物,既列飽學之士,又屬於技藝精湛之書家,故其筆下自然流露出「書卷氣」,具書家特質。諸書法代表作內容多為其文學作品。
(一)蘇軾理論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文章汪洋恣肆,如流水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東坡學習晉書之前,概受五位唐人影響,即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此蘇東坡書法傳承。
(蘇東坡像,網路圖片)
蘇軾首創「尚意」書風,具書法文人化明確傾向,稱宋儒風雅,學識廣博、藝養精深著稱,大施影響於後世,中國書史上稱卓立者。
所謂「尚意」乃解放塵俗,求逸,蘇東坡的「適意」、黃庭堅的「禪意」、米芾的「率趣」,書風存「逸」性格。
尚意書風美學,在於排除「美」與「丑」之對立,以個性表現代替審美標準,推為多樣性標準,又有統一標準「逸」?例如,「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至清代,形成始有贊「丑怪」者。傅山所謂「四寧、四勿」和劉熙載所謂「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為蘇、黃、米的「美」「丑」觀自然發展結果。
書法理論起於實踐,又返回指導實踐,書法理論指導書法藝術發展,發揮重要作用。蘇軾書論著作主要有《論書》、《評書》、《論唐六家書》等。書論獨樹一幟,影響當時及後世。
蘇軾「意造」求自出新意。出新意為獲得成功的關鍵,汲取並發展傳統技法,非簡單機械複製模仿。於法度之中,脫唐人重「法」束縛,注重自我精神體現,渲瀉情感,至而誇張意識,創作心態求高度自由又可控,開創「宋意」新風。
蘇軾書法作品擅長行、楷,蘇軾書法成就分為三個階段:蘇軾早年學「二王」,筆觸精到、姿態嫵媚。中年以後學顏真卿、楊凝式,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常常一氣呵成。晚年又學李北海,又廣泛涉獵晉唐其它書法,終成深厚朴茂之風格,他用筆多取側勢,結體扁平稍肥。
黃庭堅稱蘇軾書法:「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
蘇軾書法「淡」和「靜」。「淡」者,平淡自然、神妙天成。靜謐則藏動蕩。
集蘇軾書論感言如下:
蘇軾曰「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吾書意造本無法」、圖改「尚法」唐代書風,挑戰「森嚴壁壘」大唐楷法。即創新,終別開生面,「隨心所欲」破各種束縛和禁錮,獲「尚意」新路。又非不重視古法而信手塗抹,而是重寫「意」,寄情於「信手」筆畫。
筆成家,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挺,不作張芝作索靖」,基本技法重傳統、法度,「意造」非棄「法度」,尋振衰繼絕「法」與「意」結合途徑。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網路圖片)
「書初無意於佳乃佳耳」「縱橫放肆,出於法度之外」指忘技巧與規矩。實為規矩化「無意」於極精極熟,而實則仍在規矩之中。積累「無意」可釋放,終達自出新意且成為獨創「規矩」。
莊子曰「既雕既琢,復歸於朴」,「法勝於意則死,意勝於法則疏」,「無意於佳乃佳」人為「意」者,卻不留人痕迹。這正是的過程。謂之高「意」,宋儒所求也。
「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為不學可。」,「通其意」,下筆方「率意」而為。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宋儒讀書與練筆共進,相依相生、不可或缺的。
(二)蘇軾作品《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一說存台灣私人手中,無款及年月。)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因宋朝最大文字獄「烏台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時倍感寂廖,郁不得志,生活潦倒,第三年,寒食節作二首五言詩。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三)《黃州寒食詩帖》書法特點
(按:文後稱《黃貼》)
文書合一,蘊悲涼意境,概一揮而就,故淋漓多姿,跌宕起伏,氣勢奔放。《黃州寒食詩帖》成抒情佳作。閱此書作,若品「尚意」書風特質所在,乃書論與實踐完美統一作品。
點畫變化,或正鋒,或側鋒,線條轉變,斷聯,渾然天成。章法、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輕重互襯,寬窄相依,
《黃帖》為蘇軾上乘作品,影響很大,元鮮於樞稱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黃州寒食詩跋》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明董其昌跋語贊云:「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
宋意傳承及變革
宋意改唐朝官僚書法為儒士書法,具士大夫氣質。近東晉自由氣息,藝術不僅價值在於傳承,亦成於創作。黃庭堅反「二王」傳統,「禪意」加自身修養,獨具風格;米芾「集古字」而融化前人,形成新派宋意。宋代文人士大夫經歷崇於後世學者,緣人生內容大有相通之處,常融一生知識於書法,此宋儒書法大不同於以往之緣由,書法史上堪稱獨特。
黃庭堅書法「禪意」特點
(一)《砥柱銘》
《砥柱銘》,內容為唐魏徵所著,全文600多字。黃氏最為推崇卷上有宋代賈似道、明代項元汴、直至清代民國藏家大量題跋和鈐印。乃黃庭堅大字行書長卷,整體凝練有力,結構奇特。修水黃庭堅紀念館有仿品,觀整幅可知原作基本概貌。
(黃庭堅大字行楷書《砥柱銘卷》,抄錄唐代魏徵文,卷長8.24米。取自網路圖片)
釋文:維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載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軓(軌),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時和歲阜。越二月,東巡狩至於洛邑,肆覲禮畢,玉鑾旋軫;度崤函之險,踐分陝之地;緬維列聖,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廟斯在;冕弁端委,遠契劉子;禹無閑然,玄符仲尼之嘆,皇情乃睠,載懷仰止。爰命有司勒銘茲石祝之,其詞曰:大哉伯禹!水土是職;掛冠莫顧,過門不息;讓德夔龍,推功益稷;櫛風沐雨,卑宮菲食;湯湯方割,襄陵伊始;事極名正,圖窮地里;興利除害,為綱為紀;寢廟為新,盛德必祀;傍臨砥柱,北眺龍門;茫茫舊跡,浩浩長源;勒斯銘以紀績,與山河而永存!魏公有愛君之仁,有責難之義。其智足以經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時為好學者書之,忘其文之工拙,我但見其嫵媚者也。吾友楊明州,知經術,能詩,喜屬文,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潔,不以諛言以奉於上智;亦不以驕慢以誑於下愚。可告以鄭公之事業者也。或者謂:世道極頹,吾心如砥柱。夫世道交喪,若水上之浮漚;既不可以為人之師表,又不可以為人臣之優則。砥柱之文座傍,並得兩師焉。雖然,持砥柱之節以奉身;上智之所喜悅,下愚之所畏懼。明州亦安能病此而改節哉?(以上《砥柱銘卷》全文)
(二)衙府牌樓警語
保定直隸總督署今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二門與大堂之間前甬道中央,矗立著一座四柱三間牌坊,牌坊南面書寫「公生明」3個大字,北面寫「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16個字。署名「黃庭堅」,屬於複製物品。
自南宋紹興二年後,天下為官者概不能避之警言,為黃庭堅此幅書法。聞名天下,至少使黃體識天下官員,影響巨大。(按:有學者言,明初府制當為廉石以書,置於側位,待考。)
【警語追述】:五代十國時,後蜀孟知祥稱帝後,為酬謝昔日患難與共將相臣工,給諸豐厚待遇,然諸官吏藉機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且肆無忌憚地。孟昶繼位後,力行整飭吏治,於廣政四年(公元941年)親撰《頒令箴》二十四句: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長,撫養惠綏。
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
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無使瘡痍。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
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
以此誡諭官員愛護百姓,勿做貪官污吏。
宋滅蜀後,太宗鑒於前後蜀政腐敗、不戰而亡之歷史教訓,縮《頒令箴》為4句16字: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此後稱《戒石銘》,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頒示天下,黃庭堅書寫祖訓至南宋紹興二年(1132)高宗頒於各府州縣刻石立於大堂前。明太祖朱元璋令立於甬道中,並建亭保護,稱「戒石亭」。至清,因出入不便,改為牌坊,稱為「戒石坊」,以達進出讀規,銘記不忘。「公生明」作為官場箴規,意「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即取「公生明,偏生暗」意,長官坐堂行政,南入、北望皆有銘文,使抬頭可見,以警其秉公辦事,若徇私枉法,天理不容。
(保定府內牌坊黃庭堅書法, 李振文拍攝)
(保定府內牌坊黃庭堅書法, 李振文拍攝)
【保定府衙署警語坊追述】:1991年,據《清代直隸總督與總督署》一書所言「一般官府衙門的大堂前均有這一設施」而修建。不久,引起了廣大觀眾興趣,成為直隸總督署的標誌性建築。
「1992年春,在清理大堂前院的地基時,在甬道牌坊所在位置地面往下50厘米處,發現有一東西橫向長6米多、寬0.8米的地基牆體。1992年2月,杜仙洲在對總督署修繕作全面指導時,看到這一地基,他分析說:按理牌坊應該是四根明柱分開的基礎,但這是一道橫牆。又仔細分析說:這道地基牆看尺寸無它用,在此牌坊的位置上,只能是牌坊地基。於是當場拍板決定修建「公生明」牌坊。牌坊的造型結構是由趙輝參照多處衙署的牌坊繪製出施工圖紙,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後才進行施工的。
牌坊上的文字是按照本市文物收藏家吳占良先生獻出的一張收藏多年的衙署「戒石銘」碑帖複製而成。
復建的這座牌坊肯定不是原來的樣式,我們熱切盼望能找到當年直隸總督署「公生明」牌坊的老照片或文字資料,以做進一步的修改復原。」
(以上為網路【答《保定直隸總督署「公生明」牌坊小考》】《文物春秋》2012年第4期 作者:衡志義)
茲不辯論以上牌樓面貌,惟感慨前人破壞置以遺憾,不分價值而毀之。(以上述黃庭堅書法)
米芾功底詮釋「宋意」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時人號海岳外史 ,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 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遇則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書法代表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云云。
(米芾像,網路圖片)
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亦有讚美,曰「天姿轅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按:王文治),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
於習書法而言,盡解宋意,而需要先有楷書基礎,不然易走行。即品宋意,而知書法創新之路。宋意之創新有其嚴謹傳承,此為書法至高要求,不然,則成為「抽象畫」。我臨貼多數,至於宋意,曾經臨米芾《研山銘》》《蜀素詩帖》(亦稱《擬古詩貼》)
米芾用筆特點,善於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間成飄逸超邁氣勢、具沉著痛快風格。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南宋以來,多刻米書於法帖中,故流播廣泛,影響深遠,於「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堪稱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宋代書法家所謂意者,即求意趣與個性,米芾尤其突出。
(【研山銘】,網路圖片)
【研山銘】,釋文:研山銘,五色水,浮崑崙,潭在頂,出黑雲。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寶晉山前軒書。
《研山銘》手卷,水墨紙本,高36厘米,長138厘米。文分三段。
第一段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三十九個行書大字:「研山銘五色水浮崑崙潭在頂出黑雲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寶晉山前軒書。」,運筆剛勁強健,具奔騰之勢,筋雄骨毅,變化無窮。結字自由放達,傾側之中含穩重,端莊蘊婀娜,較之《多景樓詩》、《虹縣詩》少些飛白靈動,更具剛勁、奔騰、沉頓雄快,乃米書成熟之作,為米芾書法中精品。啟功先生賦詩讚曰:「羨煞襄陽一枝筆,玲瓏八面寫秋深。」
此卷第二段繪研山圖,用篆書題款為:「寶晉齋研山圖不假雕飾,渾然天成」。「研山」是一塊山形硯台,在研山奇石圖的各部位,用隸書標明:「華蓋峰、月嚴、方壇、翠巒、玉筍下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嘗神遊於其間、龍池、遇天欲雨則津潤、滴水小許在池內、經旬不竭。」
第三段為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行書題識:「右研山銘,先臣芾真跡,臣米友仁鑒定恭跋。」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題跋:「鳥跡雀形,字意極古,變志萬狀,筆底有神,黃華老人王庭筠。」清代尤長筆法的書畫家陳浩題作雋永的跋尾:「研山銘為李後主舊物,米老平生好石,獲此一奇而銘,以傳之。宣其書跡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極崇仰米書,而微嫌其不淡然。米書之妙,在得勢如天馬行空,不可控勒,故獨能雄視千古,正不必徒從淡求之。落此卷則樸拙疏瘦,豈其得意時心手兩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見之,當別說矣。乾隆戊子十一月,昌平陳浩題。」日本前首相犬養毅題迎首:「鳶飛魚躍」。
鈐印有:內府書印(三次)、宣和、雙龍圓印、紹興,賈似道的「長」、「悅生」(二次)、於騰、味腴軒、於騰私印、東海郯人、受麟(二次)、受麟私印、飛卿、石禪莩子、石甫、湘石過眼。周於禮印、立崖、陳浩之印、七十四翁、夢德星庵、夢廬審定真跡、玉堂柯氏九思私印等23方。著錄於《南村綴耕錄》元·陶宗儀卷六刻《寶晉齋研山圖》、《明·張丑真跡目錄》、陳繼儒《妮古錄》、《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歷代著錄法書目》、《中國書法史》、《有鄰大觀》、《書道全集第十五卷》、《中國書法全集》、《米芾墨跡三種》、《米芾、米友仁》、《宋四家書法字典》、《米芾書法藝術》、《歷代書法論文選》、《行書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中國行書大字典》、《中國書畫》等18部書籍。
此手卷流傳有序,曾經入北宋、南宋宮廷、南宋理宗時被右承相賈似道收藏,遞傳到元代,被元代書藏家柯九思收藏。
清代雍正年間,被書畫鑒賞家,四川成都知府於騰收藏。
由於歷史原因,不幸流落到東瀛,為日本有鄰博物館收藏。
(自網路資料,參考修改)
(《苕溪詩卷》,網路圖片)
《苕溪詩卷》,米芾書,紙本,行書,縱30.3厘米,橫18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全卷35行,共394字,卷末署年款為「元戊辰八月八日作」,作於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時米芾38歲。開首有「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句。知所書為自撰詩,共6首。
此卷用筆中鋒直下,濃纖兼出,落筆迅疾,縱橫恣肆。尤其運鋒,正、側、藏、露變化豐富,點畫波折過渡連貫,提按起伏自然超逸,無雕琢之痕。結體舒暢,中宮微斂,且保持重心平衡。同時長畫縱橫,舒展自如,富抑揚起伏變化。通篇字體微向左傾,多攲側之勢,於險勁中求平夷。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的典型面貌。吳其貞《書畫記》評此帖曰:「運筆瀟洒,結構舒暢,蓋教顏魯公化公者。」,言此書宗法顏真卿,又自出新意之藝術特色。
卷末有米芾子米友仁跋:「右呈諸友等詩,先臣芾真足跡,臣米友仁鑒定恭跋。」,後紙另有明李東陽跋。據鑒藏印記,知此帖曾藏於南宋紹興內府,明楊士奇、陸水村、項元汴諸家,後入清乾隆內府,並刻入《三希堂法帖》。
《苕溪詩卷》釋文:苕溪詩帖。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為秋。久賡白雪詠,更度采菱謳。縷會(此字誤書旁註卜乃點去符號)玉鱸堆案,團金橘滿洲。水宮無限景,載與謝公游。半歲依修竹,三時看好花。懶傾惠泉酒,點盡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嘩。朝來還蠹簡,便起故巢嗟。余居半歲,諸公載酒不輟。而余以疾,每約置膳清話而已,復借書劉、李,周三姓。好懶難辭友,知窮豈念通。貧非理生拙,病覺養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厭鴻。秋帆尋賀老,載酒過江東。仕倦成流落,游頻慣轉蓬。熱來隨意住,涼至逐緣東。入境親疏集,他鄉彼此同。暖衣兼食飽,但覺愧梁鴻。旅食緣交駐,浮家為興來。句留荊水話,襟向卞峰開。過剡如尋戴,游梁定賦枚。漁歌堪畫處,又有魯公陪。密友從春拆,紅薇過夏榮。團枝殊自得,顧我若含情。漫有蘭隨色,寧無石對聲。卻憐皎皎月,依舊滿舡行。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自網路資料,參考修改)
元代所承,趙孟頫(1254-1322年7月29日,字子昂)欲有所作為,蒙元入侵,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侍元,成為貳臣,未持節。時天下已失去宋朝名士格局,子昂遊走楷行之間,有佳境,卻未有宋儒大革新,取前人書法而成,總體求「秀媚」、「典雅」。自明朝重興漢統,終有徐渭「意」發,且推於極致,王鐸、傅山則有收斂,至於現代中國、日本…發展為「大象」書法,尚有宋意乎?
(趙孟頫臨摹【蘭亭序】,網路資料)
(趙孟頫【洛神賦】,網路資料)
四 明代之宋意衍化
徐渭尚「態」意境,意歸極致,故眾評論家議,至又明,「意」象已趨極致,再延此路發展,則無出路。
生平坎坷-徐渭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徐渭像,網路圖片)
曾任胡宗憲幕僚,助其擒徐海、誘汪直。胡宗憲入獄後,徐渭在憂懼發狂之下自殺九次卻不死,後因殺繼妻被下獄,論死,囚七年後,緣張元忭(按:文學家張岱曾祖父)等好友施救而免,此後南遊金陵,北走上谷,縱觀邊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非常貧苦,變賣藏書數千卷殆盡,自稱「南腔北調人」,終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享年七十三。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居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其畫能吸取前人精華而脫胎換骨,不求形似求神似,涉及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其中以花卉為上,開創了一代畫風,影響後世畫壇,及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書善行草,賦大量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諳音律,愛戲曲,所著《南詞敘錄》乃中國首部南戲理論專著,另有雜劇《四聲猿》、《歌代嘯》及文集傳世。
對比明代早期書壇沉悶氣息,徐渭的書法顯得格外突出,最擅狂草,所蘊氣勢磅礴,難識於業外,用筆狼藉,極其自賞所作書法,自定「書法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實為成績壓人。
(青藤書屋大堂,網路資料)
「尚態」書風
徐渭超越時代,開啟和引領晚明「尚態」書風,推明代書法達新高峰。陶望齡曾說過其書法「稱為奇絕,謂有明一人」。袁宏道則稱:「予不能書,而謬謂文長書決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論書法而論書神,先生者誠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矣!」
徐渭書法和書法理論,與明中、晚期整個思想、文化、審美觀念巨大變遷相吻合的。吳門書派主張唐法,俆渭書法則全然反叛之,繼而汲取北宋蘇、黃、米宋意積累,追求藝術個性化積極因素。徐渭《書季子微所藏摹本蘭亭》言「非特字也,世間諸有為事,凡臨摹直寄興耳,銖而較,寸而合,豈真我面目哉?臨摹《蘭亭》本者多矣,然時時露已筆意者,始稱高手。予閱茲本,雖不能必知其為何人,然窺其露已筆意,必高手也。優孟之似孫叔敖,豈並其鬚眉軀幹而似之耶?亦取諸其意氣而已矣。」, 審美精神可謂超然不俗。
【淮陰侯祠】作品
(《淮陰侯祠》 局部 草書 紙本31.5厘米×663厘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按:徐渭《淮陰侯祠》卷,行草飄逸,參用隸法,使字體古雅沉著,頗有晉人韻致,二卷內有吳昌碩等人題記。徐渭自認為他的行草看上去不很「美」,甚至有些「丑」。字形豎長,大小隨形,無整齊劃一布局,雖有法可循向不願循法,亂頭粗服,變化天真,使厚重渾樸之趣溢於卷表。初看似乎丑拙,細品後則妙意四散,特殊美蘊藏其中。
徐渭始終有意遠離「二王」、趙孟頫等一路秀媚、典雅書風,創造全新書法形象,《徐渭評字》云:「筆態入凈媚,天下五書矣。」,徐渭《與蕭先生書》云:「渭素喜書小楷,頗學鐘王,凡贈人必親染墨。」(按:《徐文長佚草》卷四)「鍾」既指三國時代的鐘繇,「王」指王羲之,),鍾、王皆有小楷名帖傳世,徐渭自言早年「頗學鐘王」,見其楷書根底及造詣,具備堅實書法基本功和書法造型能力,徐渭才具備以「丑」為美、以「拙」為巧之書法能力。
徐渭的行書已用「己意」改變傳統筆法,其中最大改變乃諸中堂行草書。或許因幅面之大而變化?畢竟當作視覺藝術,非僅停留於線性,字又難以構成線性圖案。或言「董其昌破壞了墨法」,則言「徐渭破壞了筆法」。徐渭書法棄卷冊翰札之文房把玩,轉向變革廳堂展示審美,實現了作品創作中之筆法改造。《代應制詠劍草書軸》和《代應制詠墨草書軸》是其代表作。徐渭借鑒繪畫點畫之表現方法,創造性破壞晉唐筆法。引書法藝術於美術化傾向。觀徐渭創作,似有品味宋儒精神仍然存在?
五明末清初「宋意」-傅山「四寧、四勿」
歷徐渭大刀闊斧改革之「破壞」筆法,明末清初傅山收斂於書法表現,卻制定釋「拙」理論。
「四寧四毋」提出
晚明,書法美學思想始終籠罩於「尚奇,徐渭倡浪漫主義成為風尚,明末書壇有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等,用書法抒寫個性自由思想和內心情感者,所謂書追奇絕,自出心意,抒發內心情感和個性,反對因襲古人而無己意。傅山熏陶其中,提出「四寧四毋」美學思想。
傅山(1607-1684),字青竹,後改青主,別號頗多,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嗇廬、僑黃、僑松等等,不一而足。山西陽曲人。六歲,啖黃精,不穀食,強之,乃飯。讀書過目成誦。世出官宦書香之家,家學淵源,先祖連續七八代有治諸子或《左傳》、《漢書》,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為寧化府儀賓、承務郎,祖父傅累官山東參議、遼海兵備,頗有政績,其父傅子謨終生不仕,精於治學。傅少時,受嚴格庭訓,博聞強記,讀書數遍,即能誦。15歲補博士弟子員,20歲試高等廩餼。後就讀三立書院,受山西提學袁繼咸指導和教誨,乃袁氏頗為青睞弟子之一,為巡按張孫振所誣,孫振,閹黨也。山約同學曹良直等詣通政使,三上書訟之,巡撫吳甡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聞一下。
(傅山像,網路圖片)
明季天下將亂,諸號為搢紳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憤之,乃堅苦持氣節,不少媕冘也。甲申後,書「哭國書難著,依親命苟逃」悲痛詩句。抗清廷剃髮令,拜壽陽五峰山道士郭靜中為師,出家為道,道號「真山」。山改黃冠裝,衣朱衣,居土穴,以養母。因身著紅色道袍,遂自號「朱衣道人」,別號「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喻懷念亡明;「石道」者,如石之堅,意示決不向清朝屈服。藉此作忠君愛國、抗清復明寄託與掩護。
袁繼咸自九江執歸燕邸,以難中詩遺山,且曰:「不敢媿友生也!」山省書,慟哭,曰:「嗚呼!吾亦安敢負公哉!」,傅山卒,以朱衣、黃冠斂。
研治諸子
清軍入關後,清初一般學者研究範圍以經學為中心,傅山獨辟研究諸子方向,衝破宋明以來重理的羈絆,開拓新學術研究領域,成為清之後研治諸子之開山鼻祖。至於傅山詩賦,繼承屈原、杜甫以來愛國主義傳統,主張詩文當「生於氣節」,觀是否有利於國家和民族作為衡量標準。
一生著述頗豐,惜所著宏論,大都散失,僅存書名和篇名,存世有《霜紅龕集》《兩漢人名韻》兩部。傅山晚年研究東周學術,並獲得巨大學術成就。《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中有傅山專篇,受史家高評。
評趙書推「拙」
明亡,傅山陷痛苦與彷徨,積極從事反清行動,以失敗告終。藏義憤之情於書,強調「做字先做人」,時所流行書風,稱南董(其昌)北米(萬鍾),董則巧媚,米又肥靡。董又推崇趙孟頫為五百年來第一人,趙未忠故國,傅山惡其人更惡其書。作《畫禪室隨筆---論用筆》曰:「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字之巧妙處在用筆,尤在用墨」;針對當時書法流行頹墮委靡,柔弱無骨,熟媚做作,惡俗書風。以其政治之激憤、藝術之敏感,推出「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謂之以拙樸遒厚,自然真率為貴,反對輕滑,軟弱和做作。
實傅山書法初學趙孟頫、董其昌,幾以亂真。所書《上蘭五龍洞場圃記》(作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與宋人風範無二致。宋文人好用生辟字和典故,傅山亦如此。學富五車,積學深厚,又頗具個性,受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和倪元璐等諸家影響,書法更具奇特「怪味」,概人生觀和審美觀決定性作用使然。推崇顏魯公人與書,常以顏體書大字,如《集古梅花詩》,小楷亦顏體,如《逍遙遊》。鄧散木《臨池偶得》曰:「傅山的小楷最精,極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書應人求索,但他的草書也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內涵倔強,正象他的為人」。承顏體之真,流傳至今之傅山顏體大字楹聯和榜書多件,皆端莊遒勁,剛健有力。
四寧四毋
傅山所提「四寧四毋」理論,於藝術範疇有普遍意義和深遠影響。非僅於書法。
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為中國書學領域新思想。
寧拙毋巧,即大巧若拙、求內在藝術境界。「拙」求摒除機心、不事雕飾、純任自然、心手無礙、渾然天成、返樸歸真的境界。
而當代的「丑書」扭捏作態,張牙舞爪,字形肆意誇張,毫無邏輯,讓人望而生厭。
寧丑毋媚寧可丑,表面粗頭亂服,實有規則可尋。
寧支離毋輕滑書法組織結構,可因章法需要,或遠或近,達整體美觀。
寧真率毋安排真率者,非故意安排,達自然美,即美由真率來。
古人云「師法造化,中得心源」、「道法自然」,即「聽其自然,順其自然」,強調從汲取自然美,並以人力表現自然。書寫控制可自然之流露,作品達自然狀態。包世臣《藝舟雙輯---國朝書品》相關神品、妙品、能品,如是曰「平和簡靜,遒麗天成,曰神品;醞釀無跡,橫直相安,曰妙品,逐跡窮源,思力交至,曰能品。」,置「自然」於最高位。王僧虔《筆意贊》所言「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強調「神采」,即人力達「自然」。
觀讀傅山哲學思想,美學思想之核心,「拙」也。「丑」為「拙」的一種非「傳統」表現形態。「拙」乃書家取「天人合一」境界而得,精神近「天倪」之美學追求。莊子《齊物論》言「和之以天倪」,「天倪」即自然。傅山所提「拙」、「丑」、「支離」、「直率」皆「天倪」也,實為書則「人書合一」,境得「天人合一」。故傅山所謂「四寧四毋」本義,實為效果歸於自然。
至於發展至今所出現「丑」,故意「丑」化,則非傅山所言自然,此成為當今批駁焦點。
(傅山草書《丹楓閣記》,網路圖片)
《丹楓閣記》
傅山列清初卓有建樹書家,書法為時人所推重,趙秋谷譽為當代第一,有「豪邁不羈,脫略蹊徑」之譽。早年曾臨摹趙孟頫,後改學王陣津,順治年間,欲自立門戶,頗難擺脫王氏影響。作此書時,傅氏五十三歲,正當盛年,而在附識中,卻以「老夫」自許,但就其書法本身而言,此時行草已臻成熟,且形成風格。
傅山此冊書法用筆雄渾飛動,氣勢奪人,挺拔剛健,不絕有勢。或長槍大戟,又巨石騰空;連綿處則如棉里裹鐵,剛柔相濟。設險取勢,化險為夷,且易於飄浮,流於輕滑,筆觸沉著,無往不收,停當有致。筆墨縱橫,力透紙背,可窺功力所在。
傅山書學成就
詩、文、書、畫諸方面,傅山皆善學妙用,造詣頗深。其知識領域之廣、成就之大,在清初諸儒中,無出其右者。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書出顏真卿,並總結出「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於直率毋安排」書論。另外,所畫山水、梅、蘭、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畫征錄》就說:「傅青主畫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勝,墨竹也有氣。」,字畫均滲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氣節,淌溢愛國氣息,於中國古典書畫藝術中,獲高度讚賞。
晚年重評趙體
晚年傅山深入研究王羲之、王獻之書法,並重新評價了趙孟頫書法。作《秉燭》詩:「秉燭起長嘆,奇人想斷腸。趙廝真足異,管卑亦非常。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於一筆,何處發文章」。詩中「斫輪」語出《莊子·天道》:「行年七十而老斫輪」。此詩為傅山七十歲後所作無疑。「趙廝」即指趙孟頫,「管卑」即趙孟頫之妻管仲姬,「奇人」則指趙氏夫婦。
青年時學趙書,後來完全出於政治立場而痛罵趙字,並告誡後人切勿不可學趙字。此時,在深入研究王書之後,又視趙孟頫作奇異天才。此事本身亦推傅山「宋儒」意識尚在,持理性勇進精神。
六書法宋意精神之文化發展啟示
今宋儒何在?「宋意」誰承?,品之走向,為我藝術追求初衷。聞所謂「丑」書流行,後遭批駁當今,概未能汲取宋儒精神,或方向錯誤?
書法之道,堪稱艱辛,欲革風貌,又何其艱難,然宋儒業已成功。於秦篆、漢隸、唐楷如此成熟,名聲響亮,群體恢宏之際,宋儒能夠突破,達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實為藝術觀改革奇蹟。仔細分析,在於傳承基礎之後之自信發揮。於此,吳冠中一生多次變法,值得學習。
於藝術而言,概「宋意」至寶貴之處在於篳路藍縷,當傳承「宋意」精神。
宋意存在堪稱書法史上一起革新波瀾,一直流淌至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