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楷書的主流和根基是歐,這是公認的。田氏楷書筆法靈動自然,嚴謹規範,恪守法度,功力深厚。我們無法知道歐公到底用的是何種筆法書寫他精美絕倫的歐楷,但必然是符合「準確、簡捷、形美、自然」等原則的。在目前寫歐楷的名家中,田氏筆法應該是相對最為科學合理,最接近「書寫原則」的。當今寫或寫過歐楷的如康氏兄弟、盧中南、孟繁禧、劉小晴、施興國等等,或者自我風格較多而和歐公不似,或者筆法有過多不必要的修飾,和書法「自然」的原則違背。所以,即使說田氏(包括田蘊章先生)是「當今歐楷第一人」也不為過,要說他們不是的話,您又能說誰是呢?
另一方面說,能不能認為田字就是標準的歐楷呢?當然不能。
歐陽詢歷經陳、隋、唐三代,從名門世家到父輩時滿門抄斬,寄人籬下,雖學富五車,卻東奔西走,事隋、竇建德、李淵、李建成、李世民,最後雖逢盛世,終只以文事和書藝立命,可以說歐公一生是坎坷崎嶇,不盡得志的。相比之下,田英章先生出身於文藝世家,從小隨父、伯、兄學習書法,成年後在部隊從事文藝,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出任國務院任命書書寫員,就教著名高等學府,屢獲書法大獎。各國辦展,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即獲數百萬身家。可以說,田英章先生的人生基本上是一帆風順的,在商業上也是成功的。這是天賦加努力的結果,當然也不能排除重要的一個原因——時代使然。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田字比歐字多了溫婉秀潤,標準規範,而少了險峻刻厲,變化多端。
應該指出的是,在單純的用筆方面,歐陽詢已經適度簡化了二王系統的筆法(但在結構上匠心獨具),這也是唐楷的共同特徵,事實上到顏真卿、柳公權尤甚(但顏柳楷書的起收筆又增加了一些修飾性筆法)。事實上,後人學前人,尤其是主學一人的話,越是善於總結善於學習的人,往往越是抓住重點而忽略變化。
上面例字取自二王筆法的代表智永真書千字文,其中的懸膽點、波浪橫、鶽尾捺、蟹爪鈎,等等筆法,在包括王羲之的書法里是常見的,而歐楷中幾乎不用。田蘊章先生曾評論歐書「莊重嚴謹有過前賢,靈巧潤秀稍遜羲獻」,雖然是評價歐體小楷的,但我覺得對中楷也同樣精準。
至於田英章楷書,則又簡化了歐陽詢的筆法。田楷基本上繼承了歐楷的典型寫法,而捨棄了歐陽詢的一些變化寫法。從結字上說,田楷更趨向於標準規範,不追求歐楷的一些險絕變化。如果說歐陽詢將二王楷書標準化,同時引入北碑風貌的話,田英章則將歐陽詢楷書標準化,同時引入現代風貌。
下面本人不揣淺陋,就田歐的部分差異之處舉例分析,希望拋磚引玉,使歐楷和田楷愛好者可以從中得到某種啟發,從而更好地學習歐楷和田楷。
下文就田與歐的差異進行一些說明和舉例。需要指出的是,差異並不意味着孰優孰劣。歐書例字取自《九成宮》,田字例字未加說明的均取自楷書網發佈的《田英章臨九成宮》,所選歐字和田字儘量對應,但因資料有限,不是嚴格一一對應。
1. 點(側法)
以標準點為例,田楷的形態講究「三角一肚」,筆法是從左上到右下直接點。「一藏書論」對這個點法提出質疑,認為點法應該回鋒,也是有道理的。英章先生曾經在談到草字頭的筆順時解釋,應是「豎、橫、橫、豎」的順序,最後的豎寫結束了,就可以自然的去「找」接下去的筆畫(多數在左下側),所以最後寫豎合理。這個解釋非常好,合乎書法的自然法則。放到筆劃里,也應該是相同的道理,點法回鋒有幾個意義:1)和筆順一個道理,最後回鋒,便於去「找」下面筆畫的起筆(無論是字內,還是接下去一個字);。2)和行書點的筆法保持一致(回鋒再往下帶筆就很自然,實際上二王系統的楷書里點本身就常常往下帶出一小筆);3)可以使筆鋒回聚,符合「筆不礙書,書不礙筆」的原則。再者,大家可以想想,很短的小尖橫其實就是一個「平過來」的點,從筆法一致性的考慮,點法也是應該像小尖橫一樣回鋒的。反之,如果僅從筆畫效果,橫也是可以不回鋒的,如蘊章先生寫橫時常就不回鋒,用類似點法的「拖」筆結束漂亮的橫。我這裏說的是基本筆法,與嫻熟以後的隨意並不矛盾。田蘊章先生在《歐楷解析》中講側法時,也說點最後要「向左下回鋒」,但實際書寫中一般未見其回鋒,應該是熟練的原因。我迄今仍記得,小時候在一個山上的寺廟裏看到一老和尚寫字,完全看不出起收筆有頓挫、回鋒,但效果同樣出來,當時感覺是和字帖一樣好。
應該說田的總結是很準確的,歐公的右點確實基本上是「三角一肚」的形態,很傳神。但是歐公不全是「三角一肚」,仍然有相當多的右點形態各異,不是嚴格的「三角一肚」。田字右點則基本上統一為標準的「三角一肚」形態。試看以下字例:
底四點是歐田差異最為顯著的地方。田字的顯著特點是末點重收,最後一個點明顯大於其餘三點。相比之下歐公則取均衡。請對比:
左右點,也有類似情況,田字右點一般顯著大於左點。如:
相對來說,田字點比較規範統一,而歐字變化更豐富。以下歐公排點的方法田字極少見:
2. 橫(勒法)
田字小尖橫的使用率大大高於歐公,故田字顯得輕盈靈動,筆意盎然,而歐公沉穩勁健。
有人說是刻石的問題,我以為不然。為什麼撇捺的尖可以刻出來,尖橫的尖就刻方了呢?
長橫田歐的區別也是明顯的。歐公平直(典型的情況是下沿上凸,上沿下凹或平),田字吸取虞世南和趙孟頫部分特點,長橫一般是下沿上凸,而上沿也上凸或平。關於這一點,蘊老曾經解釋為乃是功力問題而加入的「保險係數」,我覺得也多少有個人習慣問題。試比較以下字例的長橫:
3. 豎筆(努法)
田字用曲頭豎(斜落筆,上粗下細)的比例要明顯高於歐字。田字採用曲頭豎的地方,歐公有的採用上下粗細變化不大的豎,這在半包圍結構(「貝」字型)的字中尤多見。比如:
4. 撇筆的差異
就撇筆來說,田字比歐字明顯靈動飄逸,歐字比較沉穩,當然這可能也有碑拓和原跡本身的差異存在。從現代審美看,田字的撇更美觀。但田字偶見過度的虛尖,我的理解可能這是一種習慣或隨意性,因為毫無疑問田完全有能力不寫出那樣的虛尖。
5. 捺筆的差異
捺筆的差異,大體上仍然是田字將捺筆標準化了。田字標準捺筆出刀是「下沿」斜向右上方,「上沿」斜向右下方,刀鋒的走向意思取平出,筆鋒最後有個小小的下壓動作。田字幾乎全部如此,歐公則是大體如此,亦時有例外。
6. 浮鵝鈎(仰鈎)的差異
歐公的浮鵝鈎帶有濃重的隸味,是歐楷的特色。但這一筆頗不好寫,很多將歐楷寫得死板的,往往這個鈎寫得不理想。田楷的浮鵝鈎也很有特色,外方內圓,靈動漂亮。但田和歐的區別還是明顯的:田鈎基本為標準的外方內圓,鈎尖一般向正上方,而歐鈎有的外方內圓,有的是內外皆圓,出鈎方向常常是斜向右上方,鈎的形態也和田有所不同。試比較:
我個人覺得田楷的仰鈎很漂亮,唯一的疑問是寫田楷這個鈎的時候,筆毫常常有扭絞的情況,看到田雪松先生的視頻也會發現這個問題,不知道是否與側鋒用筆有關。
7. 戈鈎(含背拋鈎)的差異
戈鈎田楷寫得更加有特色,一般統一為外方內圓,且一般出鈎處明顯粗重於中前段。歐公一般也使用外方內圓,但整個鈎的粗細變化沒有田楷大。歐的戈鈎也不絕對外方內圓,沒有像田楷那樣的統一性。下面三個鈎,歐用了三個形態(這裏不排除有拓本字口變形的可能),田臨本則均使用標準鈎法。請比較:
8. 「辶」的差異
田寫「辶」基本上清一色的將橫折筆寫得幾乎重疊,這是田字的特色寫法,和歐字的中規中矩寫法迥異。請看字例:
9. 橫折的差異
歐楷的橫折筆一般為自然連接,即組成橫折的橫和豎各存其態。田楷橫折筆常常在折筆處有一個突起,歐楷一般沒有,偶然在橫折筆的豎筆很短的情況下(小橫折筆)出現。試比較:
我們再看看九屆特訓班的示範字例,可以充分體現田字的這個特色。
10. 關於結體和章法的一些差異
歐的「避」字好像寫寬了,於是將本來就長的「暑」反而寫得更長了,不知是否故意如此,但我想即使「避」字寫寬了可能是無意,暑字寫長應該是刻意調整的了。僅從字面上看,「避暑」兩字無疑應該是田英章先生寫得更為美觀合理。而原碑字則體現了歐陽詢超乎尋常的膽量和應變能力。在石碑上「奉敕」書丹,如果不理想,應該是可以擦掉重寫的,歐公沒有這樣做,有幾種可能,一,書法講究自然,歐公視書丹如紙不可更改;二,歐公認為這樣的效果可以接受甚或故意如此。
順便可以看一下「帝」字中間的「寶蓋」左點,歐公「意外」地使用了小撇,而田先生「不出意外」地使用了標準左點。當然,歐公這個左點寫成小撇,好像蘊老曾解釋為「乖時」,這也是見仁見智吧。
上右圖的 「之不忘」幾個字,歐字的大小錯落有致,順其自然。而田字基本上求標準統一,字的大小均勻一致,也非一般功力可以做到。
我們初學者比較喜歡臨田字,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田字比較規範,我們可以集田不同作品中的字組合成新的「作品」,通常得到的新作品還是比較漂亮的。但如果集歐字的話,基本上會是失敗的,即使都是從歐公的同一個碑集字,效果往往也不理想。除了碑拓變形外,大家認為有沒有其他的原因呢?
當然,結體和章法說起來比較複雜,這裏僅僅舉以上兩個小例子略加說明,不做深入的探討,讀者可以泡上一杯茶,自己比較一番,體會各自的匠心,這也是很有趣味的事情。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田字的筆法與歐公大體類似,從精美程度上不輸歐公,但我們應承認,無論是臨寫的還是創作的,田字和歐字在形態上還是有一定差異的,有時這種差異還相當大。這種差異,對田字來說,可能是特色,田可以這樣寫;但學習歐楷與田楷的書法愛好者,是否也能這樣寫,或者說是否也應該這樣寫,則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我相信,蘊老無數次苦口婆心地教育我們學歐楷要直接宗法歐陽詢,一定是有他深刻的道理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