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心经》新解
朱崇奎
一、观自在菩萨
《般若波罗蜜心经》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金钥匙。此经的核心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一段。“观自在菩萨”。观,即妙观察。“观自在”即是将目光定在自在的方向上。学生把心光盯在上大学上,就会向上大学的方向努力,修行家将心盯在自在、清净、光明、超越的方向,其心灵就会向自在、光明、超越的方向精进。“菩萨”是梵语,不义译为中文,是因有多义:一 、菩萨指修行家的某种精神、思维。常精进菩萨即精进不退的精神。解脱菩萨就是自我解脱思维。二、某位菩萨代表某种善良的思维。观音菩萨就是代表“从闻思修”的思维。观自在菩萨就是观自在的思维。三、菩萨是指掌握了某一法门的修行家。用观自在的方法自度的修行家称观自在菩萨。用观音的方法自度的修行家称观音菩萨。四、菩萨是修行某一法门成就了一定果位者。
《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应如是理解:1、观自在菩萨是指修行观自在法门自度的修行家。具体说来,是当年修行观自在法门的释迦牟尼。如果当年佛陀没有观自在,不悟深般若,不能五蕴皆空,就说不出舍利子诸法空相之实相。2、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观自在法门的众生。世人谁掌握了观自在法门,谁就是观自在菩萨。倘若能悟深般若波罗蜜,又能精进猛进,必成无上正等正觉。左亦偏,右亦偏。只有正道在中间。中道即是正道。不偏谓中,不邪谓正。彻悟中道正途最高境界谓无上正等正觉。
世人,有的在观市场行情、有的在观别人脸色、有的在观财源滚滚,多在观察、研究、改造外部客观世界,为社会创造财富。他们在观察、改造客观世界中碰了很多钉子,喝了很多苦水,很不快乐,常为疾病所折磨,为烦恼所束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们知道烦恼是苦海,烦恼无边,苦海无边,就是不知回头,不愿回头,不知岸在哪里?观自在菩萨告诉人们,只要人们掌握了观自在的思维方法,就会乐意回头,知道怎么回头,回头观察研究自身的运动规律,驾驭多病不自在的身体,向着自在健康的方向运动,就可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登上健康长寿之岸。驾驭烦恼困惑的心灵,向着自在自由的心灵王国运动,就可从烦恼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登上智慧善良之岸。驾驭多尘无明的自性,向着自在光明的自性运动,就可从攀缘的习性中解脱出来,登上自在极乐之岸。年轻时健康智慧,为社会贡献更多。老来健康长寿,生死自主,无疾而终,不为儿女增添麻烦。倘若世人都如此观自在,都驾驭自心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下功夫,为官的不贪,为民的不盗,人人自在、善良、超越,人类社会就会变成没有战争,没有邪恶的极乐世界。
二、行般若波罗蜜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即“修行”。修与行是有区别的。不悟深般若的修行家烦恼太多,常用“修”字诀将种种烦恼修掉,谓“修者”。悟了深般若不存在烦恼,自己的思惟沿着佛陀无二无边无中间的正道精进即是。这样的修行家谓“行者”。“般若”作智慧讲。但不能作一般的智慧讲。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共讲了十大波罗蜜。“莫将十法作六解,肢解佛法是谤佛”。佛陀有时只讲六波罗蜜,那是对不同根基者说法,真修佛法还是要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是经中之王。真修行,十大波罗蜜缺一不可。十波罗蜜是十大佛法,是向佛世界过渡的十大法船,是修行的十大正定,有别于天魔外道的十大邪定。十大正定的聚合就是“正定聚”。当修行家进入“正定聚”后,方知十大波罗蜜都在其中。十波罗蜜中有般若波罗蜜和智波罗蜜。两者有根本的区别:破除种种心魔的束缚,向着自在解脱的精神世界过渡的智慧谓智波罗蜜。看准自在的方向,使不自在的心身,不断地向着自在超越方向过渡的智慧谓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深浅之别。行浅般若波罗蜜的修行家,在观自在的过程中,常常会涌现种种烦恼,常用观自在的方法把烦恼修正,他们存在妙观察的欲望。行深般若的修行家已经没有妙观察的欲望。他们的心中一片光明自在解脱。道家“有欲观窍”近似浅般若。“无欲观妙”近似深般若。
三、波罗蜜是长生果
“波罗蜜”是热带一种味正香甜的水果,是果中之王,果中极品。佛陀用来喻义佛法是香果,是甜果,是长生果,是果王。十大波罗蜜就是十大长生果,十大果王。波罗蜜实无其果,是比喻快乐甜蜜自解脱超越的心理状态。谁得到它,即得善果,立地成佛,在世能健康长寿,出世能长生久住。成就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古人将波罗蜜解为“度”字,当然不错。“佛”可解为度众生。菩萨可解为度有情。佛经就是论“度”的书,是度众生的书,能不能把佛经说成“度经”?一个“度”字是不能说明波罗蜜真义的。如果用“度”字可以代替,当年为什么不将十大波罗蜜译成布施度、戒度、忍度、精进度、方便度、禅度、般若度、愿度,力度、智度。当年译者本着多义不译的原则,音译成波罗蜜是有甚深义味的。当人们对佛陀的说法真的躬行实践进去了,不难理解我解说的义味。修行佛法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修行佛法,没觉快乐,怎证极乐?若依佛法修行,在世还一身病苦,不能健康长寿,怎能出世而长生久住,成就无量寿?若行佛法还疾病缠身,不是躬行实践不够,就是对佛法的理解有误。一定没有饱尝波罗蜜这长生果的妙味而无正果。修佛要在躬行实践中去理解。道不可言,可言之者非道也。所以佛陀当年说法,总是以有形说无形,以有相说无相,以有法说无法,以牛车喻佛法,以云雨喻佛法,以波罗蜜的正果妙味形容修行佛法的快乐甜蜜是顺理成章的。当人进入深般若,其心相是不可言的,是不能用“快乐甜蜜”四字表达的。“快乐甜蜜”四字已经着相。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法不可取,不可说,佛法非法,非非法是也。佛法无相,其真相只能是躬行实践者自知。
四、要多时不能少时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行深般若波罗蜜要“多时”,不能“少时”。观一下不观了,行一会不行了半途而返,谓少时,不能谓“多时”。何谓多时?一天两天不为少,十天半月不为多。只有“多时”才能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时间少了就空不了。修行的成败在“多时”二字。《心经》若无“多时” 义,无量佛子难成佛。我说:康熙御笔一时错,误了多少修行人。就是他将“多”字送给波罗蜜了。如果将《般若波罗蜜》心经,书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句就无“多时”义了。我手头有一些佛经,唯有《心经》、《大般若》等是“波罗蜜多”,其余皆是“波罗蜜”。鸠摩罗什、般剌密谛、实叉难陀….都作“波罗蜜”译。只有唐玄奘等译成“波罗蜜多”。“波罗蜜”按音释也可释为“波罗蜜多”。从修行的实践看,应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多时”才对。现行的读本都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可能是抄者漏抄,特别是康熙抄错影响最甚。皇帝错了也是对的,以错传错。
佛法无边,本不立对与错、多与少两个边际。人们只要躬行实践,不要“多时”,能一时照见五蕴皆空更好。人人成佛我认错,皆大欢喜。不过,《心经》若无“多时”义,行者难得照见五蕴皆空,成就舍利。在观自在的过程中,只能多时,不能少时,更不能一时。正如行路,“跨者不行”。小鬼不能一步登天,唐僧不能刹那到西天。
五、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就是用见性观照。人体皆阴,只有双眼通阳,观自在就是从见性着眼,用见性观空五蕴。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分别由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法性主宰。六性合一即是清净佛性。人之初,性本善。佛性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本来清净,是无二无边无中间的圆满法身。为后天尘染之后,内蕴无量尘埃,称谓五蕴:色、受、想、行、识。人的圆满法身,人的佛性本来无二无边无中间,为后天尘染后,变成了有二有边有中间的凡心了。色与空是色边际。即与离是受边际。记与忘是想边际。动与静是行边际。有与无是识边际。这五个对立的边际亦称五阴枢宇。这五阴枢宇中蕴藏六根纳入的大量信息。污染了人的清净本根。
人的清净本根正如一张无形透明的玻璃纸,人的生活在这玻璃纸上画了很多美丽的字画和丑陋的墨染。这美与丑,善与恶的万种色彩,将这张无形透明的玻璃纸变成了一张黑纸。于是,清净无染的本心本性就不那么干净了,由阳性变成了阴性。我们一般人两眼一闭,只觉眼前一片黑暗。那是无量美与丑,善与恶的色彩织成的黑幕。这黑幕是五阴枢宇的总合。内蕴无量尘埃和诸魔事是谓五蕴。
人的清净本根本来无明亦无暗的。无论睁眼闭眼,身内身外是一片光明的。现代人注重胎教。胎儿在母腹看不见,听不着如何教?胎教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胎儿的清净本根没有太多的污染,其光明心还没迷失,能看到母腹内外的事物,听到母腹内外的声音。人出生后,随着知见的不断丰富,光明心渐渐迷失,五阴增长,本根污染,两眼一闭才一片黑暗。如果人能正解《心经》,在躬行实践中,能观自在,行浅般若,能空少量尘埃,点亮心中的明灯,成就小明(少光天)。如果能行深般若不再退转,即可空五蕴,点亮心中的佛灯,成就大明,成就无量光佛。
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等十二光明心俱足,就是阿弥陀佛光明。正如太阳升起,阴暗就会消失一样,心中佛光普照,五阴魔事化为乌有,五蕴必空。
六、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苦”即生、老、病、死轮回诸苦。“厄”即厄运,坏运。“度”即过度。通过观自在的方法,将苦难过度到甜蜜,将厄运转变成好运。度是自度,不是他度。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当人领悟了自在如何观,般若波罗蜜如何甜,说明上了法船,自己就要精进猛进,将烦恼过度到清净,将凡心过度到佛心。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无量佛法加被众生,只是给人以法船。给人法船,即了普度众生之缘。给人法船,就是为你加持。“清静佛国,在汝自摄”,为你加持,你不修持还是不行。给你法船,能否到达金色彼岸,还要自己努力摇橹,还要靠自己去努力修持。给你法船,你不上船,站在生老病死的烦恼岸上,求佛菩萨把你拉上船,拉到极乐岸上是不可能的。
自心求者是佛道,
心向外求即外道。
迷者求佛不求心,
觉者求心不求佛。
如果求佛能解决问题,佛陀何必讲法49年,运用无边神通将六道众生一下拉到极乐世界,不是一了百了。
修行观自在法门,行深般若波罗蜜,可根除诸苦,彻底改变人的命运。这里要指出的是,行浅般若波罗蜜是不能根除一切苦厄的。“自在”分小自在和大自在。“般若”分浅般若和深般若。人们身心健康,吃喝不愁,没有烦恼谓小自在。将心定位于小自在,只会得小自在。正如人们目光盯在百万富翁,成了百万富翁就不再努力成就亿万富翁一样,成就小自在不再努力,就不能成就大自在,就不能度一切苦厄。
观小自在,行浅般若,是一般修行家促进身心健康的心法:平日保持一种自在不在,不在自在,自由自在无挂碍的显密状态。人们常常有种种烦恼,种种病苦,心身很不自在。人们把心定在烦恼病苦上,愈想愈烦恼,愈想愈痛苦,觉不能睡,饭吃不进,不得解脱。观小自在,行浅般若,就是要人将心从烦恼病苦中脱出,向自在解脱的方向过度,变烦恼为欢喜,化病苦为健康,由不自在向自在的方向运转,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种小自在,不是大自在。佛法可除一切苦厄。观小自在,行浅般若者,即会无病无灾。那种认为佛法只是为了上西天,不能除病的说法是错误的,是谤佛。观自在可除一切苦厄,当然能除病苦,改变厄运。不在你会不会背诵《心经》,关键看人是否明了其中真义,是否躬行实践,是否依法修行。当人将“观自在菩萨”解为“观自在法门”,是人明了《心经》真义。当人掌握了般若智,尝到波罗蜜的甜蜜,此人已经变信仰佛学,为实践佛学。变外求佛学,为自度佛学。变如幻不思议的天外佛学,为利己,利人,利世的人间佛学。是真修佛。
当行者行浅般若得到小自在,身心轻安,才能行深般若,得大自在。倘若一身病,坐在那里周身酸痛,很不自在,决不能进入深般若,得大自在的。也只有行浅般若,观小自在,才能领悟自在如何观,般若是何智。“心经”讲的就是观大自在,行深般若,向着无二无边无中间的精神世界深入的法门。是彻底根除一切苦厄的方法。
观大自在,行深般若,才能称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就是观音菩萨。观自在法门与观音法门是不能分的。观自在,要从观音入手。不悟观音法,难得观自在。首先要从闻思修。善于用耳门圆照三昧,谓初获妙妙闻心。初获妙妙闻心,心无思议,缘心自在。自心自性会自然流出无边秘密神咒,无量身法手法。会现众多妙容和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除一切苦厄得大自在。
皈依佛,皈依僧,
皈依南无观世音。
观自心,观自身,
观察自心玄妙音。
似蝉唱,似鹫鸣,
十方妙音一时闻。
闻所无闻闻亦空,
空觉圆明心自明。
无对待,无方所,
依次大身无边身。
自知如来真面目,
方知我佛是我心。
修佛要皈依佛、法、僧三宝。观自心是皈依佛宝。观自身是皈依僧宝。观音是皈依法宝。法宝之中命宝第一。僧宝即是命宝。所以十四无畏功德中首先讲的是命宝。“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由我”就是由自己。观音是法宝,是佛法,是不二法门。佛法无边,观与音是两个边际,当心精遗闻,去观察妙音的运动时,观与音合二为一,观即是音,音即是观,以至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没有对立面,没有两个边际,如是成就第一清净宝觉。如此观音即是“不自观音”。它不存在观与音两个边,谓佛法无边。十方苦恼众生善用“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便成就第一清净宝觉,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妙音,
观音。
救苦寻声。
净眼、净藏转邪心。
人无邪心便无邪病。人若已经有了邪心邪病就会有痛苦。为了救苦,就要用自己的闻性去寻找自身的妙音。找到妙音后,观察妙音运动规律的过程就是观音。在观音的过程中还要“缘心自在”。观音的心要自由自在,不要定死了。在观音的同时要观自在,要驾驭自心向着自在的方向去观音。观音、观自在同是正定,合二为一,正定聚也。
七、舍利子空色不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即佛果。舍利子是金黄圆润的稻米。(秘藏记上言“天竺呼米粒为舍利。佛舍利亦似舍利”弥勒上生经疏下言“舍利者稻谷也,佛体大小如稻谷量。”惠苑音义下言“舍利是稻谷也。”)春花秋实,佛陀用这金黄圆润的稻谷来譬喻修佛法,开佛知见,五蕴皆空,苦厄度尽之后,成就的究竟佛果。佛果就是舍利子。舍利子含有三义:1、舍利子是佛知见。2、舍利子是佛身。3、舍利子是佛光明。
1、舍利子是佛知见。佛法无边,佛身无边,佛的知见无边。五蕴皆空,苦厄度尽,并不是佛无知见。佛是有知见的。佛是正遍知见。有见谓色,无见谓空。色与空合二为一,正如氢与氧合二为一化成水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佛的知见,非色非空。言其是色,色不异空,色即是空。言其是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受:即与离。想:记与忘。行:动与静。识:有与无。亦出现非即非离,非记非忘,非动非静,非有非无的境界,不再有两个边的存在——佛法无边,知见无边。
2、舍利子是佛身。佛身即佛心,是不生不灭的清净本心。“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舍利子是佛身,是佛心。这佛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量寿命的。但为什么又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诸法空相是佛无一切法之义。成就舍利后,弃船上岸再无诸法。舍利子是空相并非乌有,并非顽空。舍利子诸法空相,是指空中无色。即:无色、受、想、行、识,五识归为无垢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归于清净本根。无色声香味触法,五法归于自在法身。万殊归为一本也。
3、舍利子是无量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正定相聚,眼、耳、鼻、舌、身、意合一,成就清净本根,各种念头不存在了,万殊归为一本,本来就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都不存在。这时入佛知见没有限量,大到无量宏观世界,小到微观世界,知而不知,不知而自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即是黑暗。“无无明”即是无黑暗。“无明尽”即是黑暗没尽没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无明亦无暗之义,离开了明和暗两个边际,光遍一切处,佛光普照。如果只照明处,不照暗处。或者只照暗处,不照明处,就不是佛光普照,就不是光遍一切处。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佛心永远,佛光永恒,不存在死与不死。“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法,是法船。成就舍利子谓到彼岸,上岸便弃船,丢弃苦集灭道,便无苦集灭道四法。上岸后具有正遍知见,具有佛智,再无修行的智能,是谓无智无得。因为,道无所得,有所得是谓非道。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法”即是人的思维想法。人生在世,有诸多想法,不是善法,即是邪法。人作善事即行善法,人作恶事即行邪法。善法邪法都是法。有法就不是空相,有相就不是舍利子。有得就不是舍利子。
是把金丹比西土,
只缘西土在金方。
金者坚之义,丹者圆之喻。道家将坚固不坏,圆满光明的道境喻谓金丹。佛家将五蕴皆空,苦厄度尽,不生不灭,光明自在的佛国喻谓舍利。金丹就是舍利,舍利就是金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物就是夷、希、微三者混合之物,即是金丹。苦厄度尽,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空皈而为一即是舍利。金丹是道境,舍利是佛境。道境、佛境都是无二无边无中间的心境。八识田中无善无恶,无取无舍,无动无静,无见无无见,这正是舍利子之空相。不生不灭,无垢无净,不增不减,寂然不动的空相,不是一无所有的空相,是没有善恶的空相,没有取舍的空相,没有动静的空相。动与静、善与恶、取与舍、见与无见皆是色相。所以说这种诸法空相是空中无色,并非顽空,空中存真有,存在人的本觉妙圆清净本根。这清净本根就是舍利子。道家谓道,儒家称仁。
觉者佛道是通家,
迷者佛道是冤家。
迷者一家非一家,
你争我吵非行家。
佛门力戒贪嗔痴,
争吵不是修行家。
佛、道、儒皆是修心养性的学问,本是一家。若有分别心,一家非一家,一家分万家。
八、般若波罗密的核心在“心无挂碍”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菩提萨埵指开了无上觉悟的众生,这里指观自在的修行家。由于他们皈依般若波罗蜜的缘故,所以心无挂碍。由于心无挂碍的缘故,就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成就究竟涅盘。是否领悟般若波罗蜜,就在于是否心无挂碍。般若波罗蜜的核心和目的都在于此。
世人心中皆有挂碍。有的挂着名,有的挂着钱,有的挂着权不得解脱。修行家最大的毛病是挂着法,常为某一法所困。世人不为名、利、权所困,心地就感到快乐。修行家不为法所困,就感到甜蜜。佛法无有定法,无有定法不是没有法,是不要定在一法之上。定在某一法上不能解脱就有苦头。有位虔诚的佛门弟子对我言,我算算时日不多,诚心念佛,成天念佛,口干舌燥,但还是烦恼不断,病苦不断,还得了胃癌,不知为什么?我给他写了几句:
算算时日不多,
念佛不死难活。
念佛病疾不了,
休怪阿弥陀佛。
念佛能够长寿,
念佛可除苦厄。
念佛快乐无限,
不然怎去极乐。
关键佛在何处,
决定念头差错。
真念心中光明,
盲念烦恼难除。
真念自在解脱,
盲念难除束缚。
但愿佛子真念,
立证自在极乐。
我认为世人应当如此念佛:
心中有佛如来佛,
嘴上有佛口干渴。
我佛如来清净性,
自心光明是弥陀。
贪得无厌心作恶,
心中没有阿弥陀。
嗔心作怪痴心重,
必生怪病受折磨。
心念清净心自净,
心念快乐心自乐。
心念光明心自明,
一念不生是极乐。
极乐心国无病苦,
极乐心国无邪恶。
极乐心国人长久,
极乐心国真极乐。
口念阿弥陀佛是心住于法,定会口干舌燥。心念阿弥陀佛是念净、念乐、念明,它的核心是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必然出现我乐、我净、我明的精神境界。如果嘴上念佛不断,心挂在嘴上,心中必有障碍,决不会出现一念不生的境界。佛陀言:吾法念无念念,言无言言,行无行行,修无修修。念无念的念头是念真佛,念我佛。有念与无念合二为一了,即是我佛心无挂碍,无恐怖,无颠倒梦想,谓究竟涅盘。“清净佛国,在汝自摄”。人摄人得,自摄自得,不摄不得。不悟般若波罗蜜,终无可得。“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成佛道,是依般若波罗蜜修行,得正等正觉。现在和将来欲成佛道者,也只有依法修行方得佛果。
九、般若波罗蜜咒
“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佛咒是通过发音来除一切苦的。“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其义是说掌握了般若波罗蜜,可发大悲咒、大神咒、大明咒、楞严咒…..可发一切佛咒。为什么又说“是无等等咒”呢?一种佛咒能除一种病苦,掌握了般若波罗蜜心法,不发咒就可除一切苦厄。所以说“无等等咒”,无大神咒,无大明咒,无楞严咒,无一切咒。般若波罗蜜能代替一切佛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那么,为什么佛陀在后面又发般若波罗蜜咒呢?正如人说话,有什么心就说什么话。说什么话就有什么心。通过人的语言可以看到人心是善是恶,非善非恶。发咒也是,有个什么咒心,就会发什么佛咒。通过咒声可以检验咒心是否正确。只要咒心正确,佛咒会从口中自然流出。当人真悟大神心,就是不会背诵大神咒,口中会自然流出大神咒。真悟大明心,就是不会背诵大明咒,口中也会自然流出大明咒。因为咒心只能意会,用语言无法讲得很清楚。当年,佛陀发了许多佛咒,称谓咒印,不是要人照着咒印一字一字念诵的,是用来印证修行家咒心正确与否。只要人的咒心正确,口里会自然流出与佛相同的佛咒来。如果没有掌握大神咒的咒心,口中就发不出大神咒。如果没掌握大明咒的咒心,口中也就发不出大明咒。如果不悟楞严心,决不会发楞严咒。如果掌握了咒心,根本不用死记咒印,死记硬背不但无益,还会增加烦恼。掌握了某种咒心,发起咒来也不一定与咒印完全相同。如掌握了大明咒心,不一定就一口气发“唵嘛呢叭弥吽” 六个音。有时就发“唵嘛、唵嘛”。但首先发的是“唵”音。如果掌握了大悲咒心,开初会反复发“南无、南无”。有时会变音为“喇嘛、喇嘛”。其音色旋律是后天学不来的,完全依般若波罗蜜的智能旋转。随着心灵的不断净化,各种佛咒才能发得完美无缺。但无论发什么咒都不能少了般若波罗蜜的咒心。少了此咒心,就不是真正意义的佛咒。
佛陀在此发般若波罗蜜咒,是深般若波罗蜜咒印,是用来检验人们是否悟到深般若波罗蜜心法的。如果真正掌握了深般若波罗蜜心法,口中会自然发出“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其旋律的快慢高低,音色的美妙动听,均非有意所为。发此咒时人的烦恼会化为乌有,心情会感到非常甜蜜,如果能保持多时,不是少时,身体会很快得到调整,病苦会很快消除。如果没有掌握深般若波罗蜜的咒心,照着咒印念念不停,发音决无旋律,音色也不圆润,不但心不清净,还会口干舌燥,更不会五蕴皆空。
前面讲了,观自在分小自在和大自在。般若波罗蜜分浅般若和深般若。佛陀这里发的是深般若波罗蜜佛咒,不是浅般若波罗蜜佛咒。当人初悟观自在时,只是掌握了浅般若波罗蜜,如果发咒,发的最多的是大悲咒,药师佛咒。咒声中出现的“南无喝罗怛那”等音很多,是除病健身的。当病苦除尽,进入深般若波罗蜜时,就会发“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口中自然流出此咒时,说明修行家已经进入深般若。如果精进不退,渐次深入,定结菩提果。“菩提萨婆诃”即是圆满佛果之义。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3okzoog.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