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6, 2020

玄奘西游

玄奘西游
玄奘学法求法传法的一生,尤其是他那历时19年、跨越十多万里路、经历重重艰难险阻的西游取经故事(也看看真实西游与吴承恩《西游记》的区别)。
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能否成佛?佛学的真谛是什么?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位僧人试图在佛法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这位名叫玄奘的僧人,十岁时失去父母来到洛阳净土寺学佛,三年后被破格剃度。
幼年开始的佛法学习,慰藉了他孤苦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结束,他一直在学法求法传法。
二十多岁的玄奘已经博览佛经、是佛教界颇有名望的青年僧人。但他心头涌起了一个终极之问: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能否成佛?佛学的真谛是什么?
竟然没有典籍或高僧能够提供令他满意的答案。尤其当时的中国,佛典有限,而且翻译混乱。
他渴望着更高层次的佛法学习,解开自己的困惑。
他知道求取真谛,必须去佛陀当年传过道的地方
玄奘从一位印度僧人口中得知,印度的那烂陀寺院拥有极为丰富的佛学经典、高僧云集,寺院的主持戒贤法师,作为一代大师,更是精通一切佛法经论。
迷惘中的玄奘决定到印度去,到佛陀的故乡去,去追寻佛法的根源。
然而,唐初边境不稳,在禁止出境政策下,玄奘只好一边学习梵语(当时中西亚的通用语言),一边等待机会。
公元627年,因为一场霜灾,28岁的玄奘终于跟随逃难的百姓走出了长安城的城门。
前方的道路会是什么样的?何时能再回长安?玄奘没有去想这些。
他只知道自己必须西行,去求佛求法。
玄奘一路向西,沿着丝绸之路边走边讲经说法,颇有声望的他很快被密探注意上了,玄奘被勒令返回长安。
他只好隐姓埋名,小心翼翼地继续西行。
瓜州州吏李昌还是来到了玄奘面前,阻止他西行。玄奘把自己西行求法的决心坦诚相告,没想到李昌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被打动了,撕毁了通缉令。
想到前方更加荒凉、凶险的路途,玄奘来到附近的一座庙里求佛保佑。
在庙里,玄奘碰到了胡人石槃陀,后者愿带他绕过玉门关、闯过五座烽火台连接的六百里沙漠。
然而,出了玉门关后石槃陀变卦了,甚至要杀人灭口
继续西行,他们必须到烽火台下取水,石槃陀不想作为协助偷渡者被处死。
玄奘发下重誓,绝不出卖石槃陀,才算保住了性命。
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迷路的玄奘只能依靠驼马的粪堆、尸骨,甚至人的尸骨作为路标。
借助夜色的掩护,玄奘顺利来到了第一座烽火台下。然而,如石槃陀预料,取水的动静还是引来了士兵的利箭。
“我玄奘为求佛法,不贪恋自己的性命,不怕艰难险阻,也绝不东移一步!”他坚定地拒绝了长官王祥的规劝。
幸运的是,王祥也是位佛教徒,他不仅为玄奘补足了水和粮草,还为他指出了直通第四烽的道路。
玄奘西行东归路线图
宁愿向西而死,绝不往东求生
五烽西面是更加凶险的戈壁沙漠。在这八百里大漠中,虽然没有大唐官兵的守护、追拿,但也意味着没有固定的取水点,能不能遇到水源甚至决定玄奘的生死。
他毅然决然走进了大漠。
但行进一百多里后,玄奘的水袋被打翻了。他只好回烽火台取水。
向东十多里后,玄奘想起了“绝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的誓言。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告诉自己:宁愿向西而死,绝不往东而生。
此时的玄奘,与其说把自己的生死交给这八百里沙漠,不如说是托付给了佛祖和菩萨。
“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
饥渴、劳累的玄奘在沙漠中出现了幻觉,成群的妖魔鬼怪仿佛在他眼前,他只能不停地念诵《心经》来驱除恐惧,支撑自己前行。
第五天,滴水未进的玄奘一度昏迷倒下。
绝望中,那匹多次来往丝绸之路的老马,突然奔跑起来。玄奘拼尽最后的力气,追随它移动了几里地后,突然发现眼前一片水草。
玄奘相信,是佛祖给了他生命的希望。
翻越“死亡之地”
穿越大漠,九死一生的玄奘来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带)边境,当在一座寺庙看到迎接他的僧人后,百感交集的玄奘哭泣了起来。
西域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国王见到了大唐高僧玄奘后,非常欣赏,极力挽留。他也有私心,希望留这位大唐高僧在身边,替他参谋国是,当时他夹在强大的大唐和凶悍的突厥人之间左右为难。
他挽留住玄奘的决心极其强大。玄奘表明了“只为求法,不可半途而废”的态度,仍得不到放行,他只好以绝食抗争。
在玄奘生命将要逝去之时,高昌王认输了。他还与玄奘结拜为兄弟,并为其添置了大量物资,派出随行人马。玄奘承诺,西行归来之际,来高昌讲经说法三年,作为感恩。
然而,继续西行的大队人马和财物引起了盗匪的注意,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公元628年初,玄奘一行来到了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北麓的凌山脚下,常年冰雪覆盖的凌山,是西行路上的一大天然屏障。
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行走,近一半人马葬身雪山,七天后,剩下的人马终于翻越了“死亡之地”。
在中亚,被当做异教徒驱赶、围攻
进入中亚撒马尔罕,这里是几大文化的交汇处,宗教信仰更是繁多易变。
7世纪初,佛教在此地凋零,佛寺荒凉,僧侣稀少。
当他们在飒秣建国一所废弃的寺院礼佛时,被群众当做异教徒驱赶、围攻。
但玄奘没有惧怕,他反而去面见国王,讲经说法。凭着对佛法的博学、见解,语言天赋,以及人格魅力,玄奘最终打动了国王,这个国家不再攻击僧人。
628年夏,玄奘进入今阿富汗境内。在这里,他们第二次翻越大雪山。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述了这段路程:山谷高深,峰岩危险,风雪相继……群盗横行,杀害为务。
一路上,他们不仅要克服自然环境,通过各国关卡,还要小心强盗。
进入印度地界 差点被当做祭品
公元628年秋,在离开长安整整一年后,历经千辛万苦的玄奘终于进入了古印度地界。
这时,他身边的随从已经所剩无几。
古印度由大小70多个国家组成,包括现在的印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那烂陀所在的摩揭陀国位于今天的印度比哈尔邦。
玄奘一路南下,渡了几次大河,穿过湿热的丛林,授戒山中的盗匪,但令玄奘印象更深的是一路上众多的佛教圣迹,他还有幸在那揭罗曷国见到了佛顶骨舍利。
存放佛顶骨的宝塔
游历了几个国家后,玄奘来到了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一带)。
此国是佛教历史上第四次结集佛典的地方,有相当完备的经典。迦湿弥罗第一高僧僧称法师认为玄奘才智很高,还专门为其开课。
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两年左右,钻研了大量的佛经,还深入学习了梵语。
公元631年,玄奘坐船沿恒河顺流而下。
当他沉醉在圣河的风光中时,突然从两岸树林里冲出了一大伙强盗,玄奘和船上的80多人一起被抓了。
几年来,玄奘在路上没少遇到强盗,不过是破财消灾的事。
不料,这伙强盗不但要财,还要命。原来,信奉突伽天神的他们每年都要拿活人祭祀女神。眼下,正是要祭祀的时候了。
强盗们认为相貌出众、仪表堂堂的异域僧人玄奘能满足女神挑剔的要求。
玄奘的口才没能改变强盗们的主意,他们已经在做祭祀的准备工作了。
玄奘只有念诵弥勒菩萨,希望生命结束后,能往生在菩萨身边学习佛法。
突然,天气大变,狂风飞沙、树木折断、巨浪掀船,强盗们见天神发怒,这才放了玄奘。
虽然相隔千年,玄奘相信他追寻到了佛陀
又一次死里逃生的玄奘,继续行走两千多里,游历了佛陀的故乡、涅槃之地等,摩揭陀国就在眼前了。
在距离那烂陀两百多里的地方,玄奘去一座寺庙参拜了菩提树——佛陀坐在此树下觉悟成佛。
联想到一路上看到的多是佛教衰败的景象,悲从中来的玄奘哭诉道:“佛成道的时候我在哪里啊?我为什么不早生一千年?佛法凋零的时候,我才赶到这里。
虽然相隔千年,玄奘相信他追寻到了佛陀。
42岁的玄奘在佛教的发源地,以高深的佛学修养被尊为一代佛学大师
公元631年秋,行走几万里后,玄奘终于达到了心中的圣地:那烂陀寺。
玄奘知道,他的求法之路才刚刚开始。
当时的那烂陀作为学术中心,不仅学习佛教经论,还学习世俗经典,包括医学、数学、逻辑学等,堪称一所综合性大学。
那烂陀遗址
年过百岁的戒贤法师花费15个月,专门为玄奘开讲最根本、最重要的佛典:《瑜伽师地论》。这在印度轰动一时。
玄奘拜戒贤法师为师
如饥似渴的玄奘在那烂陀攻读5年,学习了大量佛经,还特别研读了梵文。
古印度贝叶经,写在贝多罗叶子上的经文
求知欲旺盛的玄奘又花费3年时间,几乎走遍了全印度,他不仅瞻仰了大量佛教遗迹,还随时停下来向学有所长的人学习。
公元640年春,玄奘回到了那烂陀,他准备返回长安了。
但戒贤法师却希望这位得意弟子开设讲坛,与瑜伽派的攻击者辩经。无法推辞的玄奘只好推迟了回国计划,卷入了一连串的辩经之中。
一代名王戒日王,甚至专门召开以玄奘为辩主的全印度僧人学术辩论会。
随着对手越来越强大,辩经的接连胜利,42岁的玄奘在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文化的中心,以高深的佛学修养被尊为一代佛学大师。
谢绝一切供养和挽留,踏上了归途
玄奘只想早日回到祖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于他,这是使命,是生命的意义。
公元641年,玄奘谢绝一切供养和挽留,带着大量的经书、佛像、奇花异果的种子等,踏上了归途。此时,他已离开大唐15年。
但在渡过印度河时,玄奘又遭遇了一次大灾难。突起的风浪打翻了船只,失去了部分佛经的玄奘,只好在附近一座寺庙稍作停留,以补抄佛经。
玄奘沿着丝绸之路中道来到印度,返回时走的则是丝绸之路南道。
在印度,有国王愿意赞助玄奘走海路回国,但因为与高昌王“求法归来,在高昌讲经三年”的约定,他坚持陆路返回。
只是到了西域他才听说,崛起的大唐已征服西域诸国,高昌国不复存在,高昌王已经故去。
东归的玄奘又一次经历了十多年前的艰险路程,只是心情已截然不同。
在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玄奘写信给唐太宗李世民,言辞恳切地检讨了当年自私出境的行为,简单阐述了西行求法的过程和成果。
多年的经历使他明白,佛教的旺盛离不开政权的支持,他回到祖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历经了重重磨难,深受佛学滋养的玄奘,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平静
公元645初,走过110个国家,行程5万里的玄奘终于回到了长安。
此时的长安,已经不是玄奘离开时的长安了,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46岁的玄奘,也早已变了模样。只有他那求佛求法求真的初心,19年没变。
在大唐宰相亲自主持的盛大欢迎仪式上,堵塞了交通的百姓争相瞻仰那些来自印度的圣物,更想见见了不起的玄奘。
玄奘并不在这样的狂欢现场,他正端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历经了重重磨难,深受佛学滋养的玄奘,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平静。
与唐太宗面谈,谢绝了辅佐提议,争取到了皇室对自己事业的支持后,玄奘开始组织、领导了宏大的佛经翻译工程。
在他带回的657部典籍里,仅《瑜伽师地论》翻译成汉语就有16万句,至少一百多万字。
他白天主持翻译工作,晚上则完成唐太宗交给他的一项任务:与弟子辩机一起记录了西行东归时,所见所闻的138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终成《大唐西域记》。
玄奘一边维持与皇室的关系,一边加快翻译,给弟子们讲经说法。他每天的睡眠不超过4个小时。
为了更好地保存佛教圣物,玄奘还上书唐高宗李志,在慈恩寺修建了佛塔大雁塔。
大雁塔
年纪越来越大的玄奘,努力地在为佛教发展争取更大生存空间。
公元659年,渐感身体虚弱的玄奘,为了避开干扰,申请到偏远的玉华寺(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工作、居住。
从此,玄奘再也没有踏入繁华。
他抚摸着佛陀的雕像,又一次潸然泪下
在玉华寺玄奘用四年时间翻译完规模最大的《大般若经》后,第一次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担心自己看不到全部佛经的翻译完成。
公元664年正月初三,玄奘开始了《大宝积经》的翻译,勉强翻译几行后,他放下经卷,平静地看着弟子们说:我觉得我的体力和精力已经不足以再翻译如此大部的佛经了,我的归期将至。
玄奘停止了历时19年的翻译工作。
在亲自督造的石窟里,玄奘最后一次礼佛。他抚摸着佛陀的雕像,又一次潸然泪下。
生命弥留之际,玄奘看见眼前有白莲花,成百上千的人马,身着锦绣服装,在音乐的伴奏中穿行在他的禅房前。
“我在梦境中看到这些,表明我这一辈子所修的福慧没有白费。”玄奘平静地等待着圆寂时刻。
二月初五夜半时分,弟子问保持右侧卧(右侧卧,即吉祥卧,佛教的一种修行姿势)姿势一动不动的玄奘:“您是不是已经决定可以生到弥勒佛净土呢?”
玄奘回答:“得生。”
在俗世生活了65年的玄奘,留下这最后两个字,去了自己向往的弥勒净土。
弥勒净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