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0, 2020

高野山禅修


 高野山禅修




高野山禅修
“高野山在哪里?”
“日本关西和歌山。”
“日本?关西和歌山都可以禅修?”


旅行,也禅修
对于那些认为日本等同于购物、温泉和生鱼片的人,也许不知道禅修在日本有如来一次小旅行。 不过在这个五光十色的物欲社会,大都市里的很多日本人周末也会来到这个 有1200 年历史的佛教古城。虽然放下LV、PS3 逃到高野山未必能够立地成佛,但至少可以在这脱俗出尘的宗教圣地借宿一晚,与僧人一起禅修。 相信熟悉日本漫画的人,应该都听过高野山这个地方,因为那些具神通法力的高手许多都来自高野山。
高野山在2004 年被UNESCO 登记为世界遗产,其地位之于日本相当 于拉萨之于中国。作为日本佛教密宗真言宗( 也称东密)的本山,高野山成为了世界各地求学东密佛法的圣地。 您若有机遇在深秋游历高野山,了解历史之余也听听僧人们 的出家故事,在这个佛门清净地,尝了一顿茶不粗、饭不淡的精进斋宴,原来禅修也是一种享受。


宗教之城高野山
日本人说,高野山是一座神山,往此山朝圣的信徒,不比到代官山或南青山“朝拜”的游客少,每年也有上百万人,自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国外的游客更络绎不绝。
公元1200 年的日本以关西奈良、京都一带为政治中心,受天皇之命到大唐学佛的日本和尚空海弘法大师从中国带回大量重要典籍回国,就在和歌山县的高野山上把佛教的真言密宗支派发扬光大。现在山上共有117 家寺庙,其中金刚峰寺及根本大塔更是真言宗的总堂,收藏着过千件佛教文物,更被日本佛教徒视为人生必到一次的圣地。
虽说高野山是个宗教之城,不过那份佛教气息并不及印度、西藏浓烈,这里没有色彩鲜艳的旗海幡或人山人海、触目可见的僧侣,绿林之中只觉这一佛门之地异常清幽隐逸,宁静朴素的氛围让人体验到日本的禅味,在此竟连一间便利店也找不到(不过倒有售卖手信佛器的小店),跟山下的物欲世界形成强烈对比。
走到高野山尽头的奥之院,更是日本信徒梦寐以求的死后居所,因为这里是空海大师圆寂之处,后来的贵族、将军也要葬到高野山上。成千上万的墓碑没有令这里变得像乱坟岗般恐怖,地上放满祝婴儿健康成长的地藏菩萨,它们都披上婴孩穿过的衣服。一路上高耸笔直的槙树,令人更觉这里充满灵性,就连去年日本二王子妃所诞下的儿子也取“高野槙”为印号,可见高野山确是日本人心目中的灵圣之地。
下面,我们跟着“蜂鸟网”喜琳三人一同网游日本佛教圣地--高野山


三个人坐在白浜温泉小旅馆的榻榻米上,商量着接下来的行程,误打误撞踏入日本佛教圣地--高野山。
高野山位于和歌山县伊势半岛,是弘法大师空海创建的密宗教派真言宗本山所在地,200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地位之于日本相当于拉萨之于中国。早在一千多年前,30岁的空海,一路乘船,远渡来到大唐长安,学法两年,即得青龙寺惠果高僧嫡传衣钵,遵师命重返日本进行弘法,并选址高野山作为道场,将唐密于此地原汁原味的保留并传递下来。
2015年,正值高野山开创1200周年。高野山历经多个时代,现保留了117所寺庙,其中53所提供食宿。世界各地的禅修者、大都市里的日本人都会来到这里,借宿一晚或几晚,品尝精进料理,与僧人一起禅修,在这佛教圣地,体味日本禅。












虽已提前托人预订了在高野山投宿的寺院,却全然不知前路为何。搭乘JR和歌山至桥本站,在桥本站换乘南海高野线到终点极乐桥站,看到换乘上山的缆车里日本乘客多轻便行李,只有我们三人拖着大箱子,实在够窘迫,好在已是最后一站,跨过极乐桥,即意味着到了人间净土高野山。
夜色中,抵达投宿的莲花定院,早已过了晚饭时间。寺院僧人的英语很好,交流之后,宽容的为我们又单独准备了当晚的斋饭“精进料理”。精进料理清淡而款式多样,与佛教的传入相伴,用蔬菜、豆腐制作而成,根据食材的自然特点调味,简朴而不简单。饭后,返回榻榻米房间,四周分外静谧,不多时便进入梦乡。
清晨5点,天还没见亮,穿过狭长的走廊,到寺内“本堂”上早课。堂里的灯笼散射出暖暖的光亮,我们和其他投宿者一起跪坐着听主持和僧人诵经。虽比平时起的早很多,在低沉的念诵声音环抱之中,却了无困意。
早饭过后,在寺院中散步,庭园中细沙、枯石、老松、枫树、石灯,清美幽静,有着无法复制的美感。


















高野山,并非特指一座山,四周山峰林立,地形宛如莲花,据说,空海大师选中高野山作为传法之地,也是映现了佛法的奥义:莲花在污泥中不染绽放,借此喻示,人可以在污染的世界有一颗清净之心。
虽是隐逸的佛门圣地,高野山却并未与世俗隔绝。过了高野山的山门,山门之内,有寺庙,有迦蓝,也有警察局、便利店、杂货铺和餐厅,往来的行人,既有僧侣,也有此地的住户。方圆6公里的圣地,至今不把尘世与寺院严格区隔开来。
山门&灵宝馆&德川家灵台










离开时,匆匆拍了一张高野山站台
❤ 风铃叮叮响着,仿若来自天边的回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