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0, 2020

第八章 五陰

第八章 五陰
  「五陰」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在佛法裡面,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佛陀在這方面也花費不少時間解析 「五陰」,稱為「五陰」、「五蘊」或是「五盛陰」都一樣。
  (第一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祈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 則為正觀。」什麼叫做「正觀」?「當觀色無常」。「色」代表所有現象界你看得到的有形物質。「當觀色無常」是要去體悟到無常的法印,「無常法印」非常重 要,剎那生滅變異。「如是觀者,則為正觀」這才是真正的「正觀」,說去參話頭、參念頭、參什麼公案,所謂的「參」,事實上只是把你的心鎖住在一個問題上, 但是縱然你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它能夠讓你體證到「無常法印」嗎?它能夠讓你看到大自然的法則嗎?如果沒有,你只是去悟到一個問題的答案,這樣而已,你去 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而已,你認為說你找到了、開悟了,這些對你的斷「我慢」,有具體的幫助嗎?如果你所謂的「開悟」,對十個結的斷除、對「我慢」的斷除沒 有幫助,都不是真正的「開悟」,那些只是一些禪相,然後你以為「我見到光!我看到什麼了」都只是一些禪相、一些幻相,因此不要把放錯重點了。
  佛陀就講說所謂的「觀」,就是你的身心靜下來,有深度去體悟、有深度去求證,叫做「觀」。真正深度 去體悟、去看的,就是去看到「無常法印」。如果真正能夠「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因為你看到實相,看到我們過去因為不了解大自然的法則,因此 常常在背道而馳。大自然的法則就是「無常」跟「無我」,這是實相、這是真理,「無常」與「無我」就是實相、真理,然而佛陀也不是說他講出「無常」與「無 我」的法印,然後你們就盲目的相信就好,不是這樣,佛陀是講出自己體悟到的宇宙的實相真理,也希望你們要去求真求證。
  在你還沒有求真求證以前,對法印的體悟是我佛陀自己的啊!我佛陀心安、沒有苦,這是我佛陀的啊!你 還在苦海中,因為不了解,所以還是在苦啊!所以,你的苦要止息,一定要透過你自己去實修實證。眾生、一般人就是對「無常」法則、法印不了解,於是常常去抓 個「常」;不了解「無我」,於是一直去抓這個「我」,但是你所抓的,跟實相都是在背道而馳,跟大自然法則的運轉法則是在背道而馳。那個苦就是因為你不了解 實相,然後一直在構築你的夢幻泡影、夢幻世界,就形成一個人的苦海。
  所謂的「苦海」就是因為不了解實相,然後去抓取,偏偏你所抓取的,跟實相是背道而馳,因此你的願望 不會實現的,於是你就一直在抓啊!趨樂啊!避苦啊!趨樂啊!……一直去抓取你所要的,然後實相一出來,你又不要,又一直逃避,就不斷在趨樂避苦,抓!抓!追!追!追! 跑!跑!跑!跑!就這樣,就是眾生的「苦海」,因為不理解實相。當有一天,你了悟實相之後,你會全然的接受,因為不可能有任何人能夠改變,就算你成佛,也 不可能去改變「無常法印」。
  如果你認為說成佛之後,法力無邊,我可以改變「無常法印」,那麼「法印」就不存在,那麼你那個 「佛」就很特別、厲害,你就可以否定「無我」,你就可以成立一個「大我」,因為你很厲害,可以改變無常、無我的法則。但是那都是狂傲啊!那是不了解啊!不 管你再怎麼厲害,你的武器再怎麼厲害,光是「黑洞」這一關,你就通不過啦!宇宙天文也是一樣,在天文裡面,只要是有形質的東西,就沒辦法逃得了黑洞的吸引 力,唯有你認清自然法則之後,然後遠離顛倒夢想,這時候你不會去抓這個「常」跟「我」,你就會厭離,厭離過去那個顛倒夢想,看到過去因為不了解,所抓取的 都是抓一些一些苦在束縛自己。揹著一大堆石頭,以為你是揹著一大堆這些你所要的東西,結果在那裡苦啊!
  「則生厭離」的「厭離」,就是當你有看到實相,有看到過去的顛倒夢想,於是你很歡喜的要放下,厭離 過去顛倒夢想的作為。所以,當一個人能夠正觀,「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你就不會去貪愛那些,因為會看到你貪的越多,你的包袱也就越多,你的苦、你的 牽掛,也就越多啊!因此喜貪就會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這樣的人就能夠逐步的邁向解脫。
  所謂色、受、想、行、識「五陰」,不管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無常」,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心理, 當地、水、火、風組合出我們的身體之後,然後又有「空」的配合,因緣條件具足,我們的生命體才會產生有機生命體。當有機生命體存在時,才會有心理的作用, 因此受、想、行、識就是因為因緣具足之後,有正常的有機生命體存在,才會有心理的這些作用。所以,心理方面一樣都是隨著我們身體地、水、火、風的變化,包 括我們「六根」跟「六塵」接觸的不同剎那剎那變化,你的心理也跟著變化。你每天的情緒,都是來自於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所產生出來的;你每天 的心情,都是來自於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所產生出來的。
  「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一個人了悟實相、見到法,了悟實相真理之後,因為他放下種種的欲 貪、抓取,於是種種包袱那些也沒有了,束縛也沒有了,所以他就能夠解脫自在。像這樣能夠解脫自在,「若欲自證,則能自證」他就可以知道自己體證到幾果,有 沒有證到阿羅漢,自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所謂「則能自證」,當他證到阿羅漢果之後,他會體證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是一個真 正到達彼岸的解脫者,很有自信的一個宣言,他會體證到「我生已盡」,體證到「無生」了。我們一般會說,我們要生生世世要怎麼樣……,那是因為你還沒有了悟宇宙實相真理,還沒有了悟「無我」,生命深層核心還不敢放,縱然你修行到「萬法 歸一」,但是你還不知道「一歸何處」,生命核心還抓著,那個「一」還抓著不敢放。
  等到有一天,你真正體證到這些法印,又體證到「空」,你是那個「一」,就知道歸何處,就會進入「無 所在、無所不在」,這時候就會體證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不會再有那些生生死死、頭出頭沒。有的人他不了解,因為一般眾生無法 從文字上面,真正體會到它的深義,因為這一定要經過實修實證。當你證到初果、二果,都還體會不到這裡面的深義,只能夠從文字上面去解讀,但是很多還沒有證 初果以前的人,往往會從文字上面的負面去解讀。
  於是有的人就認為證阿羅漢的人是「我生已盡」、「自知不受後有」,就不會要再來投胎轉世,以後對這 個世間就沒有貢獻,然後是消極、自了漢,當他成佛、解脫成阿羅漢之後,他什麼都沒有了,因此我們不要學小乘的,只是為自己、只是自了漢……。這種觀點是真的都不知道什麼叫做解脫者,連證初果都還沒有契入到。如果你有真正有證到初果,就不會怕 證阿羅漢果;如果一個人還沒有證到初果,然後再批評阿羅漢這些,你的眼睛都還是瞎的,但是還去批評眼睛正常的人所看到的光,你頭腦裡面想像很多的這些光, 然後認為說「我這個光才是,我這裡面有七彩顏色,我這個光可大可小,這個光是多麼美麗、多麼漂亮,你跟我講什麼光?!我覺得你這個沒有什麼奇特,你那個是 假的……」 就會這樣。
  所以,真正要實修實證、以及聞思具足,再來從初果、二果這樣逐步上來,才會體證到何謂「我生已 盡」,在你還沒有體證到四果阿羅漢以前,我們生命的核心就是不敢放。初果到三果可以體證到「無常」,對「無我」法印也可以理解到,但是還沒有真正做到,了 解是一回事,「理可頓悟,事必漸修」,真正要做到,一定要經過很多境界的考驗。當有一天,你真正體證「無常」、「無我」,最後是要體證「無我」,因為 「我」要回到「無我」,一定要經歷大死一番。如果沒有大死一番,你就是用「我」,再去理解「無我」,用「我」在宣說「無我」。
  所以,有的修行會越高越厲害的,都是在展現「我」的厲害,跟解脫道都是有所背道,真正要從「我」, 然後回歸到「無我」,必須要大死一番。當你真正大死一番之後,就能夠體證到《心經》所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顛倒夢想的世界。現在我們從 另外一個角度來解析「無常法印」,因為這裡在座的大家也都可以算是高級知識分子,所以我們從這方面來跟大家講解一下。
  有關物理、化學方面的觀念,物質代表色界,原子核裡面,含有質子、中子、電子……,國內一位得諾貝爾獎的丁肇中博士,就是高能物理學家的專家,他以前得諾貝爾獎也是因為這方面他有所體 證到,找出介子這方面的粒子。在原子的世界,電子裡面是質子跟中子,就是原子核,然後這是電子,電子是以光速在跑,光速一秒鐘跑三十萬公里,我們地球一圈 是四萬公里,光速是一秒鐘跑地球七圈半,電子就是以這樣的速度在跑,從太陽射出來的陽光是有光子,光子就是光速,光子就是用光速在跑的,從太陽射出來的光 子,到達、射到地球要多久?應該是八分鐘,八分鐘就是太陽跟地球的距離,用光速來跑要八分鐘,也就是說現在照到你皮膚的這個光,它是八分鐘前從太陽那邊出 發,然後以每秒鐘三十萬公里的速度跑過來的。
  電子就是以這麼快的速度在跑,但是因為它跑得太快太快了,你沒有很精密的儀器,就沒辦法測出它的速 度,一般就是變成大動不動。就像我們看這張桌子,好像沒有在動,這個牆壁好像沒有在動,但是如果你把它解析、找到那個原子,用精密儀器去看,你就可以知道 電子它就是以這樣在跑。我們再把裡面的質子跟中子打破,本來是打破這個電子所產生出來的,最初是原子彈,把電子這些讓它產生那種變化、產生易位,然後它會 釋放出大量的能源,於是成為原子彈。現在又進入到裡面的是核子,外面是電子,原子是包括電子跟核子,裡面的核子的組成就是質子跟中子。現在又把原子核打 破,就形成什麼彈?核子彈,比以前的原子彈威力又更大,它是每打破一層,都釋放出非常巨大的能量。所以,原子彈、核子彈,它的殺傷力很強,不是說像子彈這 樣直接貫穿你的身體,它是透過什麼來殺傷?因為只要它一爆炸之後,整個周遭環境的溫度、放射線都非常高,透過這些改變整個氣溫環境,讓人類死亡,因為它會 釋放出非常高大的能量。
  所以,當原子彈、核子彈打破一層之後,讓它釋放出能量,核子彈就是又釋放出更大的能量。丁肇中他們 又繼續再研究,繼續再把裡面的質子跟中子,又繼續再打碎,本來是核子打碎而已,現在中子又可以打碎、產生中子彈,於是中子彈又出來了。每打破一層,它又釋 放出,你越打越微細這些,也就是物質解析得更越微細,它會分裂出更大的能量。所以,它一直的這樣打破、打破,然後會釋放、轉變出能量,當中子打碎之後,發 現裡面找到夸克。夸克有幾種?最初是發現三種,現在證明到有六種夸克的存在,質子跟中子都是由夸克所組成,但是因為這六種裡面還是有不同,有分做好幾種, 然後不同的組成,就是組合成質子跟中子。質子跟中子,又分解到夸克更微細的,等於進入到極微了。
  越解析一層下來,就是不斷的釋放能量,現在物理學家還不死心,要把夸克又設法要再擊碎,看能不能找 出更小的,到後來發現整個物質的存在就是能量,我們現在反推過來,要形成物質,它就是需要巨大的能量,要形成最初極微小的微粒,極微小的微粒再形成夸克, 再來質子、中子這些又出來,然後原子;有原子之後,再不同排列組合,形成分子出來;分子再透過排列組合,又組合成萬事萬物,就是《心經》裡面所描述的,含 意很深!所謂的「物質」,就是《心經》所講的「色」,當物質一直打破、打破到最後,就是「空」,因此物理學家發現「質、能」可以互換,而且「質、能」在宇 宙中,是不生不滅,所謂「質、能不滅」。
  因為不管物質再怎麼轉變,就會釋放出能量,散播在虛空之中,當「黑洞」或是星球爆炸,「黑洞」要吞 噬有形的太陽系、有形的物質之後,當物質進入「黑洞」,然後一直消失、一直消失,它裡面就是一直在進行物質的瓦解,瓦解就會釋放出能量,所以這就是「物 質」。黑洞的另一邊呢?因為會釋放大量的能量,它散播在虛空之中,只要因緣又具足、有能量,然後它又會濃縮凝聚形成物質。所以,物質是由能量配合這個 「空」,因為它一定要有「空」,能量本來就散播在虛空之中,然後加上物質形成時,它過程有「空」的存在,所以會慢慢的逐步形成。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包括找 到電子,也發現都是一直在變化,一直在流動、一直在跑;包括找到質子、中子、夸克,都可以發現到它都是以「動」的方式存在。
  但是,它是以一種波粒存在,所謂的「波」,隨時都是在動的、都是在跑的,所以它有時候以一種波存 在,有時候以粒子存在,但是它都是在跑的,包括只要你能夠找得到的有形這些,都以非常高速的在跑、在動,這個跑、在動,就是佛教所講的諸行的「行」,一切 都在行、、一切都在動、一切都在變,只要它在動、在變,諸行就一定是無常、無常,從這裡演變到後面這裡,就像物質的成、住、壞、空。但是,當它釋放出那個 能量,在虛空之中因緣成熟之後,它又會形成物質,然後又會開始生、住,又會異、滅,一樣都是無常變化。我們現在都是在詮釋「諸行無常」與「無常法印」,因 為大家能夠了解這方面,以後對我們色身的「無常」,就很容易可以體會到。
  我們的心理--受、想、行、識這些,更是因為我們的色身與外境的接觸,每一個剎那的接觸,每一個剎 那所產生的心理,因為你身體本身在變化、生滅變化,你跟外界的境界,外面的山河大地、外面的聲音,一樣都是在波動,都是在流變。所以,你這個主體、你這個 色身,它本身也一樣都在變化、變化、變化,這就是「無常法印」,外面的聲音、外面的陽光,外面的山河大地一樣都是,因為這些山河大地也是都是由這些組成。 分子、原子這些組成,一樣都是在變、在動,因此主體跟客體都是無常生滅變化,所產生的「識」,色、受、想、行、識的「識」,怎麼會恆常不變呢?以後大家慢 慢去理解這方面,才會體會到何謂「無常法印」,何謂「無我」。
  以現代的科學角度來詮釋「無常」、詮釋「行」,一切都在動,所謂的「動」,是誰在決定它動?是誰在 讓它動?不是任何一個人在決定說「啊!我要讓你動,我在把你推、讓你動」所謂的「動」都是自然法則、自然生滅,自然的緣生、緣滅,它本身就是能量,它本身 在虛空裡面就是在動,能量就是散佈在虛空裡面,一樣在流動,形成微粒、極微,形成夸克這些,現在物理學家都可以證明到夸克這麼微小的粒子,它一樣都是以波 粒的存在,而且都還可以找的到它的顏色,所以我才讚嘆佛陀提出「無常法則」,真的是太厲害了!現在最頂尖的物理學家、化學家,都沒辦法推翻「無常法則」, 一切都在變、都在動,只要是諸行,一切在變、在動,它就是「無常法則」,它一定會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一定是這樣的。
  它的曲線一定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小到一個粒子,也是一種波動存在,組合成的任何東 西,我們人有出生、有成長、有壯年、有衰老、有死亡,生、住、異、滅,所有任何東西,包括整個太陽系一樣,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都在告訴我們 「諸行無常」,去體會「無常法印」,能夠真正深刻體會「無常法印」,再來才會體證到「無我」。實相的存在是「無我」,但是當它緣起之後,產生萬事萬物的這 些眾生時,你不理解實相,就會抓住這個「我」,當你抓住這個「我」時,因為你跟實相是在對抗,因此你是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裡面,你那個「我」不敢放,然後再 當它緣盡時,它又會產生下一世的種子出來。
  講比較粗淺一點的比喻,前輩父母親都怕香火斷掉,要傳給我們的下一代,所謂「我的」、「我的」要延 續,在有形方面,有小孩是身外的播種,小孩子是你的種,本身在你緣盡時,因為你不敢全然放開,那個生命的核心,因為「萬法歸一」的「一」,不知道要歸何 處,你不敢放,所以那個「一」會形成一個種子,它不是一般所講的靈魂,只是像芒果或是稻子結果、成熟之後,然後形成果實,果實裡面有種子,但是這個種子還 是由地、水、火、風、空組合而成,這個種子不是單純的識,所謂色、受、想、行、識的那個「識」,不是單純喔!有的人認為這是單純的靈魂去投胎,不是那個單 純的識,它一樣都是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當你把稻穀或是水果的種子剝開,裏面一樣含有地界、含有水分,裡面含有能源,尤其種子裡面的能量都很 高,就是火界都存藏在裡面。種子裡面有沒有空間?一樣都有空間,所以這個種子都是由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然後它遇緣又會再現起。這個種子就是 「中陰身」,那個生命不敢放,你就還會有生有死,還會抓住。
  中子、質子、夸克,它都是波粒的一種存在,我們了解的波粒是用人類能夠理解的角度去理解,但事實上 它還有更深的含意、更深的層面。所以,麼一般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們能夠了解這些,但是未必他們就是解脫者。你可以把物質解析得很精細,但是你在這裡面 卻找不到精神,有些他就著重在物質的解析,身體就是有形的這些地、水、火、風組合而成,於是把身體當作一部機器,只看到你所理解到的那個波粒、有形的物 質,這樣而已,你看不到地、水、火、風跟空,就是無比玄妙的變化。
  「空」是甚深極甚深。當體證到「無常法印」,還要再體會到「緣起甚深」,它不是一些死的元素組合而 已,人體不是一具機器而已,所謂「緣起甚深」,然後大家怕「空」,我們眾生就是用一般所能理解的波粒,去了解那個波粒,但事實上它含有更深的,同樣的,這 只是波粒而已。再來,要去體會「空」,我們眾生一般了解的「空」,空洞啊!頑空啊!斷滅空啊!空性啊!「空」是非常玄奧的,所以佛陀就歸納為涅槃、無為、 空,那是甚深極甚深。
  我們要先看到有形的「無常法印」,先去看到「無常」,然後再進一步去看到文字與文字之間,還有很微 妙的空白,還有很深的那些含意,眾生不容易體會、不容易瞭解到的,我們要去體會緣起甚深、活生生的法,不是看到死板板的法而已,所以,不要怕「無我」,以 一般眾生所理解的角度,就是懼怕「無我」,只要有「我」,就會有苦。當你真正做到「無我」,你的苦就消失了,這是出離苦海、涅槃彼岸。當大家了解這些觀念 之後,「五陰」就很容易體會了。整個「五陰」都是要詮釋色界的「無」常,後面再更深一步去詮釋色、受、想、行、識,那個「識」的無常。
  (第二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這一句經文很簡短,但是佛陀就斬 釘截鐵講出來,我所體證到的就是這樣,我告訴你們這些實相,希望你們能夠去實際體證到,「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 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所謂「色無常」,受、想、行、識,當然更是無常。真理是超越時空,真理是不受時間、不受空間的限制,不是說過去 佛陀以前那時候才能夠見到法,我們現在就不能夠見到法,那都是不正確的說法,不是說這個地球是苦海,地球是無常,我們跑到他方世界去,就可以去找到一個 「常」、「常」的世界,那都是夢幻泡影啊!都是一廂情願的一些想法。
  我們身體就是由地、水、火、風這些組合而成,因此要從六界方面開始講起,讓大家知道地界--大地、 流水,還有太陽、空氣,都是不斷地在生滅變化。以上還算比較粗的,現在所要講的是更深入、更微細,由無常生滅變化組合出來的,從這些分子方面,才組合出 地、水、火、風,空,然後地、水、火、風、空再巧妙組合出來,就是我們的色身,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可以把生命裡面的再解 析,隨便一個物質還是一樣,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在跑啊!我們身體還是由各種分子、各種原子組合而成。所以,我們的身體,不管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它 本身就是一直不斷剎那生滅變化。
  所以,你本身身體就是一個流體、就是個變化,因為是由無常生滅變化的元素所組合而成,你的身體怎麼 會例外呢?所以,這就是我們眼根,然後外面的山河大地、六塵這些,一樣啊!你所有的東西都是一樣,都是由原子、分子這些所組合而成。這一張桌子,它本來也 不是在這裡,它也是緣起而生,但是它不會永遠在這裡,它也不會說永遠不毀壞,它一定是有它的壽命期,汽車也是一樣。外面的色塵、山河大地、樹木,一樣都是 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所以,一個變動的「六根」跟變動的境界接觸,才會產生「識」,這個識它都是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剎那,你的接觸所產生 的,怎麼會恆常呢?!
  本身就是無常生滅變化,這裡也是無常生滅變化,所組合、所形成出來的「識」,也當然是無常生滅變 化,而且這是每分每秒都是隨著你跟境界接觸它就產生,跟境界接觸它就產生。再舉例來講,H2O,氫本身的電子有沒有在跑?一樣在跑動、在流動、在變化,所以氫它本身這個氣一樣都是不斷在變化、在流 動。氧也是一樣,它的原子裡面,電子、核子那些,一樣都是在跑、在動。這兩個在動的,當它們加起來之後,形成水,而水有沒有在動?同樣在動的東西,加上在 動的東西,組合出來的,它一定是變動的。地、水、火、風加上空,然後會產生「識」,產生我們的色身,我們的身、心一樣會隨著這些,都是不斷的在變化,不會 說「無常」的原因組合起來,會成為一個常恆。
  (第四節)「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地、 水、火、風這些,都是無常生滅變化,當組合起來的這些有機生命體,怎麼會恆常不變呢?它還是一樣無常生滅變化,因為這些是由大自然的元素材料所組合而成, 怎麼會例外呢?由無常的因、無常緣,由這些無常的元素材料,所組合而成的這些成品,一輛汽車是不是要有很多零件、很多材料組合而成?這些汽車的材料元素, 是不是本身是無常?那些材料一樣會損耗、會折舊,由會損耗的這些材料所組合而成的汽車,就算你都不開,它會不會折舊?還是一樣會折舊;就算你都不開、把它 放著,它一樣會折舊,會生、住、異、滅的變化,因為組成這一輛汽車的元素,它本身就是來自無常的元素,這些元素都是無常,這些元素再把它細分下來,電子、 原子、夸克這些,都是剎那在流動變化的。
  「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因緣所生的,因為你這個色,是由地、水、火、風這些組合而成,怎麼會有 「常」呢?所以受、想、行、識,當然也是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因為你組合成的元素,氫本身就是在變動,氧本身也是在流動變動,組合出來 的水,當然也是。「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所以當你了解宇宙的自然法則,慢慢地去體證到無常之後,對原來顛 倒夢想所抓的「常」,就會大大的扭轉過來。
  所謂的扭轉過來,就是會厭離過去期盼常恆不變的那一種顛倒夢想,就會漸漸的遠離,於是會有厭、離 欲。「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那個「厭」就是來自於你了悟這些實相,於是放下過去的顛倒夢想抓取。「厭者不樂」的「不樂」,不是悶悶不樂、苦的不樂,而是 你不會再樂於像以前去捕風捉影、去抓夢幻泡影,「不樂」表示你不會再喜歡過去那一種顛倒夢想的抓取。「不樂則解脫」因為你不再顛倒夢想,於是就能夠解脫。 「解脫知見」你就能夠逐步上來,而證到阿羅漢果,「我生已盡,自知不受後有」。
    【幻燈片】
  由於現在已經要逐步深入去體證「無常法印」,今天就來介紹一系列有關於這方面的幻燈片。包括一個星 球的誕生與死亡,大到整個星球、整個銀河系,都是無常生滅變化,小到剛才我們所講的分子、原子、質子、中子、光子、電子、還有夸克,都是一直的在行、在變 化,生滅變化在流動、在變化。所以,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這些,曾經有「宇宙的極大與極小」一本書,大約在民國六十九年,我從台灣要到金門,在船上就在看這一 本書,當時的印象很深,因為當時我對宇宙的極大極小這方面都很有興趣,那是以物理學與天文方面,在配合解析的,現在慢慢地去體會到,不管極大、極小,它都 是一直透露著「無常法印」。
  一個太陽是從原來的分子,這樣慢慢的凝聚星雲組合而成,然後它形成之後,一樣是生、住、異、滅, 成、住、壞、空、無常,形成有形的物質,一樣是「無常法印」,不會脫離的,在這之前也是一樣,從最微細的那些粒子組合而成,最初一樣都是由那些能源組合過 來,最初是由「空」然後組合成,演變出「空中生妙有」,變成「色」出來。但是色、有形的這些物質,它又會演變成為「空」,因此整個宇宙的現象界,這些物質 能源,就是不斷在互換,不斷在生滅變化,這就是一個星球的爆炸,它一樣有生命的生、住、異、滅。
  我們的人體也是一樣,不管最小、最大都是一樣,它就是一個星球的爆炸,當它爆炸時,又釋放出能量, 一樣把它本身轉換成能量,又散播在這整個虛空之中。所以,從一個片段來看,我們說這個星球它有生有死,從一個現象界來看,我們說一個星球它有生有死,它 生、住、異、滅,因為爆炸掉嘛!但是你從一個絕對、一個整體來看,它有沒有消失掉?它沒有消失掉,只是轉換成不同的形式,散播在整個虛空,要去體會到不生 不滅,一樣一直的在變化。所以,一邊有黑洞,另一邊就有白洞;一邊有物質的死亡、物質的消失,另一邊它會噴出能源,能源又會提供散播在虛空中,只要它因緣 形成,這個能源又會冷卻、又會凝縮,凝結成粒子。
  所以,所有的物質、所有的粒子,它就是由這些能源冷卻、凝縮而形成,由巨大的能量,然後慢慢凝縮形 成一個很龐大的星雲,隨便的一片星雲,就可以孕育出一個太陽系,隨便一個星雲,就是一個太陽系,就是一個星星要誕生,這裡面一個白點,就是一個太陽系要誕 生,一片星雲的形成,一樣就是由能源轉換過來。由能源然後轉換出微粒、極微,然後再來夸克,再來就是質子、中子、電子,這樣一直演變出來,我們整個太陽系 一樣,星雲就是有整片的這些粒子,極微的那些粒子,慢慢的凝聚、慢慢的凝聚,當然之前,就是因為有足夠的能量,這附近一定有足夠的能量,它才會慢慢的形成 粒子,粒子又慢慢的組合、慢慢的組合,就形成一片可以看得到的雲層、星雲。
  現在地球上,我們一樣可以用肉眼看到獵戶座的「獵戶星雲」,星雲都是不斷在製造星球,製造太陽系出 來,我們太陽系就是這樣,有一片廣大的星雲,因為它一切都在動、都在變,只要你有動,那麼它的位置不同,它的能量、位能就會不一樣,只要有能量,位差不一 樣,就會產生什麼現象?它就會流動,然後會旋轉、旋轉,慢慢經過幾億年的變化,然後中間形成一個很龐大的凝聚力,一直越旋轉、越旋轉,它裡面的凝聚力就越 來越大,大到後來因為裏面的溫度越來越高,高到溫度一億度的時候,會產生核溶核反應,這時候就會開始燃燒、放出熱能光,因為中間部份的溫度夠高,旁邊這些 因為它的壓力溫度不夠高,所以沒有產生核溶核反應,但它一樣慢慢凝聚之後,會冷卻下來,就形成了行星,就是我們的地球。
  由無常的那些元素因子所組合而成的,整個的地球,包括從以前到現在,整個地球的地殼也都在變動,海 水也在動、雲層也都在動,包括地球也是一樣,這整個太陽系在動,整個銀河系都明顯在旋轉、在動。我們太陽系只是邊邊的一個小點,只是邊邊的一粒沙,太陽系 也在動,太陽系所在的大家庭、銀河系一樣,都在動、在旋轉,不但本身在旋轉,整個銀河系都在旋轉,它在宇宙的空間、空中,一樣都有在移動。因為它中間的溫 度非常高、非常高,所以它不斷的燃燒,當然它裡面的凝聚力、壓力、吸力非常大,所以旁邊這些才能夠還是一樣,就像太陽有太陽的引力,我們九大行星才能夠這 樣運轉。所以,地球的誕生也是這樣,從「空」慢慢形成廣大的星雲,慢慢的旋轉、旋轉,一切都在轉、都在動,然後慢慢的形成,太陽系就出來了。
  當它條件夠的時候,太陽就發光了,然後旁邊這些就形成行星。地球的誕生也是一樣,都是這樣無常生滅 變化,地球最初也是高溫高熱,慢慢的冷卻,因為它高溫高熱,它裡面有溶漿,這些都是由這種微細的粒子,慢慢的演變過來。但是當那些原子、分子不同排列組合 時,它會產生不同的元素。所以,不同的元素、不同的屬性,有的比例就比較重,有的成為金屬,有的成為水分,有的成為空氣,就是這樣一直產生出來。因為高溫 高熱時,很多的蒸氣、水分蒸氣就會上升,氣體會上升,當這些氣體上升時,因緣條件夠的時候,它就會降雨下來,然後又會形成湖泊、陸地,所以本身都是一直在 變,不斷在變、在動,然後這樣就形成。因為有海水、有水、有陸地,有地、有水、有陽光、有空氣,地、水、火、風,然後加上有空間,於是生命就慢慢的孕育出 來了,有機生命體就慢慢的形成出來,就是一個有機生命體的一個演變過程。
  我們地球現在所在的地球內部,它一樣溫度非常高,所以火山爆發噴發出來的,都是岩漿,溫度都非常 高,而且都是流體。以上所講的都是整個星系地球的生滅變化,現在再具體介紹地、水、火、風這些,我們眼前所看的無常現象,我們地球的地殼有沒有在變動?因 為那些組合的元素,它本身就在動,都是波粒在動,它組合出來的大地,怎麼會不動呢?所以,九二一大地震,都是地殼在變、板塊在擠壓,板塊在活動。假如說有 一天,整個地球的板塊、地球都不動,表示這個地球它是死的,它沒有火山在活動,沒有在變動,那是死的,它就沒辦法孕育生命出來。
  所謂無常生滅變化,地震代表地球它有生命的存在,它可以孕育這些生命,因此我們要慢慢去了解,「無 常」它是中性的,它有負面的破壞,但是也有正面的建設。當大家慢慢去了解無常法印,然後我們再更進一步去體悟「無常」是中性的,不要聽到「無常」,就變成 負面的消極悲觀,沒有去體會到「無」代表有正面的意義存在。一個解脫者就是了悟無常法印之後,再來不去對抗它、不去抓取,就順著大自然的運行法則,當下展 現出緣起是什麼,你就珍惜每一個緣起、珍惜每一個當下。
  大地都在變動,這本來是一條公路,一場地震之後,整個路面都破壞掉了。這是柏油,全部都破壞掉,這 裡是佳洛水,台灣的東部海岸地層是屬於上升,海平面是漸漸下降,也就是海平面下降。事實上,就是我們台灣的陸地逐漸在升高、升高,這裡就是一個活生生很典 型的例子,這都是海水侵蝕的,也就是說在幾萬年前,海水是浸泡到這邊,然後因為經過板塊的擠壓,台灣慢慢升起來、升起來,這裡的高度距離海平面,大概有五 十公尺以上,以前的海平面是到這裡,現在海平面一直退退退退,事實上就是我們台灣的陸地經過板塊擠壓,一直在上升、上升、上升,這也都是告訴我們大地、這 個地界,它本身都是不斷在變化。
  水界、水,它是每分每秒都是一直在動、在變、在流,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這些溪水的溪聲,都是不斷 在告訴我們法印、真理,一切都是一直在流動,在剎那生滅變化,從這裡要去體悟那個流動,一直在剎那生滅變化。再來要體會到這個流動變化,是任何人在主宰、 在操控它的嗎?這是自然法則,大自然就是這樣在運轉、在流動、在變化,不是任何一個人在操控它、在主宰它。所以,要去體會自然的法印,慢慢去體會到這些, 才會體會到「無我」,才會真正去體證到「無我」,因為自然法則不是任何人所能夠掌控、所能夠改變、所能夠扭轉。
  你看流水一樣,都是不斷一直在流動剎那生滅變化,這些都在告訴我們法,告訴我們真理,沒有去看到這 些?你光是在文字上面繞,看不到這些實相,就以為說現在是「末法時期」,我們現在就見不到法……。錯了!法,它是過去、現在、未來都如此的。這是太陽系,太陽它每天不斷在燃燒,太陽本身有沒有在變 動?都不斷在變動,而且太陽它不斷在冒出溶漿,隨便一個冒出來的溶漿,都比我們地球還大。一樣啊!太陽本身不斷在變啊!而且你看太陽它每秒鐘將四百萬公噸 的質量轉變為能,每秒鐘有四百萬公噸的物質,進行核溶核的這些反應、燃燒,然後化為能量,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不斷的這樣,一直在供應、燃燒自己,然後照 亮我們地球的眾生,照亮這個虛空,當然受益是我們地球上面的這些生命。
  所以,地球上面的這些動物、植物,我們的總能源、總電源來自哪裡?我們生命的總動能,地球上的生 物、植物、動物這些總能源,都是來自太陽。你能夠動、植物能夠生長,你的生命能夠存著,總能源都是來自太陽,而且太陽還不斷提供我們陽光、光明,都是是免 費的燈泡,太陽從來沒有跟你收過錢,沒要你繳費,就是無我無私的默默奉獻,我們有去體會到它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嗎?我們都認為好像很自然,沒什麼!很少去感 恩,很少去發覺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所以,我們從六界方面,尤其後面的法義分享,大家慢慢去體會,這裡面有很深的啟示。我們學習大地、流水、陽光、太陽,對 眾生的無條件、無所求,默默的耕耘、默默奉獻的這一種精神。
  這一張是要呈現出風的存在,有沒有看到風?因為風已經是慢慢接近「無色界」,它也是在「色界」裡 面,但是因為它的分子也滿稀薄,已經漸漸接近「無色界」。由於風用幻燈片拍不出來,所以我們透過風的動,透過荷葉這些的動,蓮花的這些動,然後來觀看那個 風,就是每分每秒在流轉、在流動,在流動、在變化。所以,在地、水、火、風,「風界」是屬於風性動,它都一直在流動變化,從樹葉的這些搖擺,用重複曝光的 方式,然後我前一秒拍了,然後等兩秒後、然後再拍,那都是風,一直在搖動的這些,風一樣每分每秒都是在流動,在剎那生滅變化,每分鐘流經你身體的空氣,都 已經不一樣。
  禪宗有一則公案,到底是旗子動、還是風動?然後慧能就講「是仁者心動」,事實上都在動啊!風在動, 旗子也在動,你的心也在動啊!如果你的心沒有動,你的當下沒辦法跟它接觸,你感受不到它在動。所以,你要感受到它動是風也在動,客觀的主體有在動,主觀的 你本身的這個主體,一樣有在動,你的心裏有在動,才能夠當下看到它在動。
  剛才講地、水、火、風,我們這個地球本身它在自轉,也有在公轉,所以地球它每分每秒所在的空間有沒 有相同?不一樣。整個太陽系又有在轉動、有在移動,整個太陽系又是在虛空裡面運轉,每一分每一秒,我們太陽系、我們地球所在的空間,有沒有相同?不一樣 啊!已經是不一樣的空間了,因此時間與空間都一直在轉、在變化、在流動。所以,我們現在每一個當下的存在,都是無限的空間與無限的時間,這樣一個交叉點, 這個緣起、這個緣生、這個緣聚,它就是非常珍貴的,因此好好珍惜我們每一個相聚的因緣。
  如果沒有空間,這個植物怎麼能生長?這個高樓大廈怎麼能夠建立?這一張就是要讓我們去看到「空」, 我們一般是直接看到這植物,看到這個大樓,你有沒有去看到這裏面的「空」,所以要慢慢去看到,因為這些植物、建築物都是屬於「色界」,你要慢慢去看到植物 與植物之間的「空」,就是「無色界」,有沒有去看到字與字之間的空白,含有很深的意義。有與有之間的空白,含有很深的「空」,要去看到,要慢慢去看到 「空」的存在、玄妙,一樣要去看到「空」,。因為這個「空」是非常深的,當你慢慢了解「空」的時候,才不會怕「空」;我們眾生都是說「無我」,但卻是怕 「無我」;口說「空」、卻是怕「空」;口說「無常」,骨髓裡面卻是怕「無常」。所以,我們要慢慢去了解「無常」、去體證「無我」、去了解「空」,當你真正 了解它的實相,你不會怕它們,最後你才能夠溶為一體。
  這就是地、水、火、風、空,你看不斷的在變,這是貓鼻頭的代表,像一隻貓趴在海面上,整個地界也在 變,海水也一樣在變,雲也是一樣在變,地、水、火、風都是一直在流動、在變化,像這些大家要聞思,然後進入更微細的實修,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去體證「三法 印」,這不是空洞的,透過你的實修實證,就可以去體悟到。展現在眼前現象界的,你看地界不斷在變,地界無常生滅,這是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南投集集的武昌 宮,一個是在地震前的情況,地震之後整個都垮掉,整個挑高的這些一樓全部都垮掉,全部都壓下來,一方面去體會「無常法印」。
  剛才是地界,再來看水界。海洋、波浪有沒有停止過?你到海邊一樣看海浪,但是你有沒有看到它的無常 生滅變化?都是一直在前浪後浪不斷在變,每一個浪都不同,潮起潮落,都是這樣無常生滅變化。所以,從這些要慢慢去貫徹、去體證到一切都是無常生滅變化,你 不接受這個實相,就會去抓「常」,就在跟大自然的法則對抗、就有苦;你能夠了悟這些無常法則,就會全然的溶入,全然的接受,生命就像一個波浪起伏,一個波 浪一樣有生命,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都在變啊!都是在告訴我們無常、無常啊!這個法則的運轉,不是任何人在掌控,都是大自然在變化。
  所以,前面的一個波浪,生、住、異、滅,已經滅了、消退了,後面的波浪起來了,因此要去體會,都是 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印」,要去看到大自然活生生的真理,要去看到「無字天書」,去看「大地風雲經」。「大地風雲經」、「無字天書」,非常重要!活生生的佛 法,在這邊、在這裡面,這些是超越過文字的。這是曇花一現的曇花,一方面也是在告訴我們「無常」,如果生命沒有好好去珍惜,你就算八十年在這個世間,它也 會像曇花一現,所以學佛、解脫要趁現在,要好好把握。
  這朵玫瑰現在是盛開的花朵,但是你有沒有去看到前後這些?它們所示現的無常。所以,當你看到這些無 常,當你是盛開花朵時,就全然的盛開,但是你不會抓取、也不會懊悔,你會全然的活在每一個當下,該開的時候就全然的開,凋謝的時候就全然的接受,因此是無 常生滅變化。當遇到生病或是遇到重大災難、疾病時,一樣接受無常法印,不會刻意去自找麻煩;但是當有事情來臨,他就是全然去面對、接受,不會逃避。
  這是清明節掃墓時拍攝的,今天你來這裡掃墓,十年、二十年後,長江後浪推前浪,今天你住在這裡,十 年後你就住在這邊啊!所以要去體會大自然的無常法則、法印,這樣才能夠活出生命的意義,才不會像前面這樣盲盲目目的,跟人家來掃墓,掃一掃回去,還是看不 到生死問題,生死大事還是沒有解決,還是不會體會到「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這個問題。所以,當你掃墓掃了一二十年、三四十年之後,哇!以後也換別人來 掃你的墓,所以這些都是天使,都在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法印、真理,無常實相,要去體會,才能夠把生命的意義找尋出來。如果我們盲盲目目的跟人家這樣做,等 到後來也是一樣盲盲目目的走進墳墓裡面,這裡就在告訴我們:花有開、也會有落,花開、花落都是在告訴我們。一個花開、花落,一樣都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印,沒 有常恆不變的,當你體會到無常法印,就不會去抓「常」,又不會怕「無常」。
  我們有時候要到溪邊,一方面聽廣長舌,一方面身心靜下來,然後去體會大自然處處都在跟我們講經說 法,這些活生生的佛法,大家要實際的去體會到、去看到。一方面也慢慢去體會大自然無條件、無所求的胸襟,當你溶入這些時,心胸也會因此不斷的擴展、擴大, 學習著無條件、無所求。當你的身心能夠慢慢靜下來,你能夠活在眼前,活在每一個當下,就可以去看到。
  地、水、火、風不斷演變的這些元素,但你看它可以組合出什麼?這麼漂亮的東西,它不是一個死死板板 的,一加一等於二,五個一加起來等於五,這就是緣起甚深,當因緣再配合、聚合之後,它會起很大很深的變化。它?什 麼會形成紅色的?後面為什麼會綠色的?,然後它?什麼會這 樣?它都在宣說生命的燦爛是無常,但是它每一個剎那,都在告訴我們緣起甚深。當我們能夠慢慢去了悟無常法印時,當我們了悟真理,就真正能夠見法。若見緣 起、則見法,看到緣起甚深、看到三法印,然後就會「花開見佛悟無生」,就不會怕「無我」的,不會怕「空」的。
  當你真正去體證到無常、無我,體證到「空」,就會生出一種信心--「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是這裡 面絕對沒有「我慢」,而不只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而已,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真正體證到涅槃、空,體證「三法印」,見法體證到「無我」,體證 到「空」,一樣會體會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時候沒有「卑慢」、也沒有「我慢」,你會以平等心來尊重一切眾生。所以,沒有你所不喜歡、所仇恨的敵人, 泯絕二元對立,以「無上正等」、無限的平等的心來對待一切眾生,沒有卑慢、也沒有我慢。
  所謂「卑慢」與「我慢」,事實上是一體兩面,你有卑慢、就會有我慢。所以,不是只有佛陀才能夠這 樣,只要你好好去體證,一樣可以做到。當你體證到這些,你的生命處處都在開花;當你真正見法、證果,你的生命就是所謂「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沒有什 麼要去驅避的。
  現在開始要進入很重要的法義,也就是「無常法印」的解析。當你了解「無常」之後,也可以很具體會到 「無我」,因此「無常」、「無我」都是一體的。
  (第三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 正觀。」「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以上經文都是整個法義的精華濃縮,所謂修行不是在禪相各方面越修越厲害, 或是多麼清楚看到「四念處」的身、受、心、法這些,那些都只是過程而已,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包括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種種修行法門,都是要來到體證「三法 印」,體證無常、苦、無我、涅槃寂靜。
  能夠體證到「無常」,此時可以體證到苦;當你體證到「苦」(「四聖諦」的「苦諦」),才能夠真正體 會到「無我」、「涅槃寂靜」。為什麼「色無常,無常即苦」?「色」代表一切的物質,其實「色」不光是有形的物質而已,狹義的「色」單指「色身」,或是現象 界這些有形的物質。事實上,它常常以一個「色」代表「五陰」,「五陰」就是受、想、行、識,它就是以一個來代表涵蓋而已。包括說「五陰」,還有「六入 處」,再來還有「六界」,所以它只是用舉一個例子來代表而已。
  這些是佛教比較專有的名詞,用現代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事實上這整個都是要詮釋我們的身心內外,雖 然只是用一個「色」來代表,但是它後面整個是詮釋「五陰」。「五陰」具體是講身、心,後面講到「六入處」或是「六界」都一樣,同樣是講「無常」、「無我」 法印,因此它指述不論我們的身心內外,還有整個宇宙現象界的一切,小至任何一個個體、個人,大至整個星球、整個銀河系,包括整個人生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以 後它只是點到為止,事實上就是講出法印,而且將此推廣到全部一切現象界都是。所以,不要以為只是看到小小的一個角度而已,事實上講一個「色無常」,就代表 全部的這些,大家都可以去求證的。
  所謂「色無常」,包括每一個原子、電子、質子、中子、介子、夸克,最大到最小都是一直在剎那生滅變 化,它們都是一種波粒的存在,它都是一直在每分每秒,在時空之中一直變化、一直在動,本身在變、也在動。所以,西德物理大師海森堡跟他的老師,就是確立證 明一個「測不準原理」,以前人類認為可以很精準測出,當現在儀器更精密之後,竟然發現測不準。為什麼測不準?因為一切都是一直在剎那生滅變化,位置本身就 在動,本身本體也是一直在變、變、變,也就是無常生滅變異。
  事實上,講的都是同樣一個無常生滅變異,上次課程已經從物理方面,讓大家了解所有現象界的存在,它 都是一直的無常生滅變異,現在最頂尖的物理學家,他們都已經能夠確立出「測不準的原理」,因為發現到一切都一直在變、在動,就是佛陀所講的「無常法則」, 都一直在變在動、在變在動,從最微細這些波粒開始組合成的,到身心內外宇宙人生,哪一種不是從最微細的波粒所組合而成,全部都是啊!所以,連那個最基本的 元素,它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則組合起來的這些現象的物質,怎麼會不變化呢?因此「色」都是無常。
  所謂「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就是無我,「非我者亦非我所」的「非我所」就是「無我所」。 為什麼無常就是苦呢?並不是無常等於苦,為什麼佛教會講「苦諦」?為什麼法義的核心竟然是要建立在「四聖諦」的「苦諦」上?為什麼說「無常即苦」?因為沒 有清楚了解這個苦、「苦諦」,只是懂一些名相而已,則對法的體悟僅是停留在表面上。因為關鍵在於你在抗拒「無常」,懼怕「無常法印」的顯現,「無常」是一 個自然法則、自然現象的存在,事實就是如此,但是當你抓住之後,你會去抓「常」,一直希望它能夠符合你的意思,你怕它無常變化,於是對現象界方面,你就會 想要去抓、抓、抓。
  當你一抓,就是要抓「常」,但是這個事實卻不能夠符合你的意思,不能滿足你的意願,於是你的苦就會 產生,你的抓取背後,是在抗拒這個「無常」,那個苦是來自於抗拒,要看到你內心所有的苦不、安,眾生所有的苦、不安,來自於一直要去抓「常」,你不接受這 個事實,不接受這個實相,於是一直在抗拒自然法則,所以產生苦。當你能夠接受,你的心是全然放開,你接受自然法則,沒有抗拒、沒有拉扯,苦就會消失了。
  事實、宇宙的存在就是這樣,如果你是無明,就會跟事實法則在對抗,就會跟無常的法印在對抗,這就是 苦。很多的拉扯,是來自於你有很多的要、很多的不要。你想要,它偏偏不符合你的意思;你不想要的,它偏偏又會來。你要的,偏偏要不到,這都是苦。所謂的 「明」,就是把「無明」轉為「明」,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當你清楚了悟了真理、事實的存在,知道說任憑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去改變它,知道說再多的努 力,都只是庸人自擾,都只是多餘的。但是這時候不是無奈,無奈是你還沒有真正「明」,還沒有真正了解,當你真正了解的時候,「我慢」才會消失,此時你才會 真正全然接受。當你真正全然接受時,苦才會消失,可以跟這整個大自然的法則是一體的。
  所以,這個苦的原因來自哪裡?這裏要去看到很重要的深層心理方面,為什麼「無常」會導致苦?來自於 你不了解實相,然後與它對抗,因此產生這個苦。第一層的部份,現在大家知道了,再來為什麼說「苦」就是無我呢?因為與此有關係,為什麼「苦即非我」(「非 我」、就是「無我」)、你本身也不斷在變化,這個我、這個主體也是不斷在變化,大家要把它釐清出來,不然永遠都只是頭腦裡面一個名相、一個知見,雖然經文 很簡短,但是含意卻非常深,你要能夠看出字與字之間的空白,看得到為什麼說無常就會產生苦,然後苦又可以推理到「無我」?大家現在去想、去思惟,再來要解 析什麼叫做「無我」。
  有人認為「無我」,到底有沒有「我」啊?這是對「無我」的深義,都還沒辦法真正了解。我們就要正式 進入解析「三法印」,為什麼「無我」?為什麼「無常即苦,苦即非我」?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什麼叫做「我」?要符合哪些資格才能夠稱為「我」?我們現在 暫時不講「無我」,能夠稱為「我」、要能夠符合這個「我」,要有哪些資格才能夠稱為「我」?
  佛陀講:如果要能夠稱為有「我」,要符合三個條件,才可以稱做有「我」,從這裡再去推論,你能不能 真正做到這些?你能不能掌握到?如果你掌握不到,那麼就可以很清楚去體會什麼叫做「無我」,要從這個角度推論回去。
  能夠稱為「有我」,第一個要能夠符合「常」,能夠把宇宙的「無常法印」改變,讓「無常法印」消失, 讓「無常」改變成為「常」,只要我一出生出來,就可以永遠不死,我要多麼年輕,就可以多麼年輕,它可以維持「常」、恆常,因為自然的法則是這樣,但是我不 信服自然法則,我要去改變這個自然法則,我要一個「常」。因為這個「我」,表示它能夠主宰,你有這個「我」,表示說你能夠主宰,但是你能夠主宰得了大自然 的法則嗎?你能夠主宰得了你本身的身心的生、老、病、死、無常變化嗎?還有很多事情、很多現象方面,包括萬事萬物,動物、植物的生長,你能夠做得了主宰 嗎?你能夠說「我不要依靠什麼,你們只要跟著我,就不愁吃、不愁穿,我可以用我的神通變化,從無中生有,變化出一大堆的稻米讓你們吃,你們都不會餓著,我 可以主宰、我可以掌控,我可以怎麼樣……」這是一個主宰,如果你要稱為「我」,一個是它要符合「常」,再來是一個主宰,你能夠主宰。
  再來所謂「一」代表什麼意思?我們要把這些佛學的名相,從一個知見、名相上把它解開,要真正去懂得 它的意思,不然讀再多的名相,還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到它的深義。「一」代表說我能夠獨立存在,可以不需要依賴大自然的東西,可以不需要依賴任何東西,可以不 需要依賴任何人,我要怎麼樣就能夠怎麼樣。這個「一」,是我不需要空氣,不需要踩在地上,不需要喝水,如果你的生命活著,需要大地、需要流水、需要陽光、 需要空氣,你就不是能夠獨立存在,你的生命的存在需要很多的因緣支撐。
  如果要建立這個「我」,佛陀就講它必須要符合「常」、「一」、「主宰」。學佛沒有進入實修實證, 「無常」都還是停留在知見裡面,當你進入實證的「無常」,「自我」是要消失的,你才能夠進入體證到無常,身心要很柔軟的。如果沒有真正體證「無常」,你說 要了解「無我」,都還只是頭腦裏面的知見而已,現在把大家的聞思觀念先建立起來,然後我們再找機緣進入實修。符合「我」要有這些條件,分析自己哪一項能夠 做得到,如果可以做得到,就可以有「我」、我是、我能、我慢;如果做不到,那麼就慢慢乖乖回來,進一步了解佛陀所講的「無常法印」,然後再去了解為什麼 「無我」?我能不能去改變這些?
  因為大自然的法則是這樣,如果你抗拒,就會產生苦。我沒辦法去改變大自然的法則,我沒辦法去改變無 常法則,我對大自然的法則沒辦法主宰,「我」的存在,沒辦法不靠大自然整個因緣的聚集,所謂緣起而生啊!不是我個人所能夠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衡量這 些之後,知道我沒有一個條件能夠存在,當你慢慢去體會「無我法印」,如果還跟這個事實在對抗,苦就會產生。所以,就是一般眾生所處苦海中的「三法印」-- 無常、苦、無我,就是一般眾生所處的「三法印」,但是眾生不了解「無常」與「無我」法印,於是產生苦。
  一個解脫者就是了悟「無常」、了悟「無我」,因此不跟大自然的法則背道而馳,於是能夠契入「涅槃寂 靜」,就是解脫者所處的三個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涅槃寂靜」就是他順著大自然的法則,跟大自然的法則溶為一體,然後不在那裡背道而馳,不在那 裡海中鑿河,這是三個法印的前後連貫性,非常重要的。
  「非我者亦非我所」就是「無我」、「無我所」,慢慢去體會這個我不能夠去改變大自然法則,也沒辦法 主宰、不依靠很多因緣而存在,慢慢進一步深刻去體會到「無我」,連我自己都不能夠主宰了,我又能夠去主宰什麼?!我能夠去主宰誰?我連自己都不能夠主宰 了,我怎麼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孩子、我的太太?怎麼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先生?怎麼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弟子?能夠有能力去主宰別人?你自己都做不了主了,又能夠去 主宰誰?!為什麼「無我」、「無我所」?你太太或是你先生,大家是有緣在一起,要互相尊重,彼此都不是誰的附屬品,這個「所」就是附屬品、我的東西,太太 不是我的啦!先生也不是我的啦!你不要認為說我們結了婚之後,你就是我的、我的人,於是理所當然就應該聽我的話,背後都是我們有一個我慢,想去主宰對方, 我們的「意思食」想去吃對方。所以,當你慢慢去看到這些之後,你會怎麼樣呢?以一個平等心來尊重對方,大家有緣在一起,但是互相尊重、相扶持。
  「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佛陀就標出什麼才是真正的正觀?要「止觀雙運」才能夠開智慧,佛陀就講 說你能夠它的連貫性徹底了解,才叫做真正的「如實正觀」,不是說「我去觀想什麼佛像,我去觀想一個什麼日輪,觀想一個陽光,觀想……,觀到遍一切處、我成就啦!或是說我一直去參一個話頭,然後參、參、參、參到後來,我看到什麼、體會到 什麼了,我疑團爆破了……」 那都只是一時的一些感受而已,一時心裏那些疑結的突破,這樣而已。而且你去觀的那些,只要是用「有為法」去觀,創造出來的那些禪相,還都是屬於夢幻泡影, 都還是屬於顛倒夢想的世界。
  什麼叫做如實的正觀(真實正觀)?佛陀要我們回來體悟這些法印。前面講的是「色」,再來是受、想、 行、識……都是這樣,五陰、六入處、六界……都是如此的,「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因為當你了悟實相的存在是如此,你 不服從大自然法則,就只有苦啊!就只有在那裡背道而馳,就只有在那裡自討苦吃。當有一天你慢慢體會到這個事實、這個實相,你是沒辦法改變得了,這時候你的 我是、我能、我慢,才會真正的消失。因為你有看到實相,而且看到原來膨大得很大很大的「我」,原來只是這個地球上的一個小細菌、一個小蟲,我這個小蟲怎麼 有能力去扭轉這個地球改變方向?於是那種很狂妄的「我慢」就會漸漸消失,因為你看到過去的顛倒夢想,這時候你就會厭離於過去的那種顛倒夢想。
  所謂「厭」就是看到過去自己在抓夢幻泡影、在顛倒夢想,你就會放下那些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觀念、錯 誤的抓取,這時候你就會「厭」,就是「厭於色,厭受、想、行、識」的意思。「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因為已經不再顛倒夢想了,因此你就能夠解脫自在,不 會像以前這樣一直抓,抓很多的「石頭」,然後揹著很多的「石頭」,還揹得很高興,結果到後來才覺得好累啊!覺得怎麼這麼累!怎麼這麼多束縛啊!不知道你所 抓的,就是抓一堆「石頭」,然後還在那裡揹得很多的,最初是覺得很樂,到後來就覺得很苦。於是你這樣就會放下過去那種錯誤的抓取。
  「厭故不樂」不是心情悶悶不樂的「不樂」,而是不會再喜歡過去顛倒夢想的抓取,所以「得解脫」, 「解脫者真實智生」能夠看到這些法印而真正放下,這時候才會產生真實的智慧、真正的智慧,終於了悟了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因為「止觀雙運」而讓你大徹 大悟,就是佛陀所講的「覺者」(覺悟的人),就是要覺悟到真理實相。經文看起來好像很簡短,但是含意都很深,具有這樣真實的智慧,也就是真正大徹大悟之 後,你就是證到四果阿羅漢,這時候就可以體證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法義分享】從「無常」進一步去體悟到苦、非我、非我所。「觀」是指有定力、內心澄靜後有深度的 看。所謂的「觀」,不是個人主觀的臆測、推想,是要你有定力、內心澄靜後,有深度的看,這都是「止觀雙運」。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膚淺的看,為什麼還是會有 這麼多的我、我是、我能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心還沒有寧靜下來,還沒有真正很深度去體悟法印,是散心膚淺的看,因此你看不到實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 度。
  佛陀所開示的修行法門,都是為了讓心澄靜下來,以便對於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深度的如實 觀察,如實體證而開悟而離繫、解脫。這裡一樣標出我們修行上面很重要的關鍵,八萬四千法門、所有修行法門,都只是為了讓你的心澄靜下來,因此不要迷失、不 要執著在法門上面。你的禪修、打坐、經行、持咒、唸經、禮佛、拜懺……,種種這些都是叫做方便法門,這些法門都只是讓你的心能夠寧靜下來。當澄靜下來之後,要「止觀雙運」, 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深度的觀察,而實相就是「無常」與「無我」兩個法印。
  如果你對「無常」與「無我」這兩個法印不了解,苦就產生,就是「無明」。所謂的「無明」就是你對這 兩個法印不了解,當你了悟就是「明」,就是清楚見到、體證到「無常」、「無我」。因為「自我」消失,就能夠處在涅槃寂靜、解脫自在。
  (第五節)「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這裡佛陀 就講:為什麼要鼓勵大家應該放下對世間的種種抓取呢?因為這個「色」啊!是代表「五陰」,亦即我們的身心、所有境界、所有現象界。因為只要你有抓取,它就 會帶給你煩惱、帶給你痛苦;因為只要你有抓取,就有得、有失,你就有要;只要有你想要的,就一定有你不想要的境界存在。
  「若色於眾生不為患」所有境界、現象界這些存在,包括我們的身心存在,如果它不會帶來苦惱、不會帶 來痛苦,所謂「患」就是痛苦、煩惱,「不為患」就是不會帶來痛苦、煩惱。如果現象界的這些存在,「若色於眾生不為患」,它不會帶來苦惱、痛苦,大家不必放 下、不必厭離這些。事實上,因為「色」(現象界的這些)會帶來後患、帶來痛苦煩惱,因此佛陀才希望大家能夠看透了,然後放下那些抓取。
  「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永住 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 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文是「不如實知」,後面是「如實知」,這裡要注意看這兩邊的對比,一個是講「五受陰」,事實上 「蘊」、「界」、「處」都是,對這些現象界的存在「不如實知」,後面是「如實知」。什麼叫做「味」?什麼叫做「患」?什麼叫做「離」?要弄清楚,因為經文 裡面常常會出現這方面的名詞。什麼叫做「味」?重點在於一件事情,你覺得可愛之處、可意之處……正面的這些,也就是它的好處。
  所謂「患」,就是「味」的相反,它會引來後患,引來很多副作用、負面的,任何一件事情的存在,它都 會有像銅幣的兩面,都有正面的一面,也有它負面、後患、副作用的一面。一種藥能夠幫你治病,也會帶給你毒藥副作用這一面,包括說結婚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 壞處;不結婚有不結婚的好處,也有不結婚的壞處;生小孩有生小孩的好處,也有小孩帶來的煩惱、苦惱;不生小孩一樣有不生小孩的好處,也有不生小孩的孤單、 孤獨。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正、反兩面。但是我們以前習慣性都只看到一面而已,你喜歡的事情,就只一直看你喜歡的事情,就看它的的「味」這一面。你喜 歡的事情,就只有看到它的好處這一面;當在戀愛的時候,都儘量看對方的優點;當吵著要離婚的時候,都儘量看對方的缺點。
  你不喜歡的事情、不喜歡的人,對一個人有成見之後,都會一直看他的負面,把事情都會一直往負面去 看。所以,我們眾生都習慣於只看一面,於是就落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你就沒辦法「離」的,沒有「離」的力量。所謂「離」,它是包括一種放下,包括一種 捨,包括一種超越二元對立。「離」更深層的意思就是超越二元對立。你要超越二元對立,必須兩面都要看得到,才能超越二元對立。
  舉例來講,我們實際怎麼去應用呢?如果一件事情對你很有吸引力,讓你很想執取、抓取這方面的,然後 你就要去考量、去看到,不要只看一面而已。你要去看到它的負面、它的副作用、它的另一面,要做一個綜合性的評估之後,這個「離」不是說有時候是放下、不 做,很多事情是要做一個評估之後,你還是要去做,於是會站在比較超然、比較客觀的立場來看。於是你對這些都能夠了解、都能夠接受,對你決定之後所做的這 些,你會全然的承擔、全然的接受,因為你不是一種盲目的決定,你是有看到正面、有看到反面,然後當你決定之後,就承擔、接受你的決定,後果都一樣全部接 受。
  舉例而言,如果你很討厭一個人,認為他好像你的眼中釘,你很不喜歡他,一講到這個人,就覺得他好像 惡魔,好像是你很不喜歡看到的一面鏡子,然而你能不能換個角度去看到他的優點?如果你一直在瞋恨一個人之時,你的心也是被這個境界抓去,你被這個境界束縛 住。當你瞋恨一個人,也是被那個境界抓住、束縛住,你跟那個境界就沒辦法「離」的。如果你要跟那個境界要「離」,必須要能夠看到它的「味」,去想想他的好 處,去想想他的正面,才會產生一個綜合性的思考空間,這樣你才會從「味」、「患」的二元對立,慢慢「離」出來。不是只有哲學、佛學上的一個了解而已,事實 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上,都常常要應用的,要看到你著重在哪一方面,另一方面你就要去看到,這樣才能夠真正慢慢的走在中道上。
  所謂「中道」就是離兩邊,所謂「離」就是離開兩邊,你才會真正走在中道上,「中道」不是抽象的。所 以,這裡佛陀就跟我們講,如果我對現象界的這些存在,身心內外的這些,我不如實知它的味、患,那麼我沒辦法「離」,沒辦法放下、沒辦法超越,這樣就是「永 住顛倒」,因為都一直處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這樣沒辦法解脫。因為如實知現象界的這些一切,它的正反兩面我都看到了,因此我能夠「離」、能夠放下,能夠 走在中道之上。所以,各種境界對我來講,都不會有束縛、不會繫縛,就能夠「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第六節)「爾時,尊者羅?羅」 到佛陀這裡問一個問題,「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我怎麼樣才能夠「見」,就是能夠體證到,所謂 「見」,不是用眼睛看到,是用心眼去看到、體證到。我怎麼樣才能夠體證到我這個識身?也就是我這個身心與外界一切相,就是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這一切相, 我如何從各個角度去體會到沒有「我」、沒有「我所」?我如何去體會到沒有我、沒有我所呢?怎麼樣才能斷「我慢」呢?如何才能真正體證到無我、無我所?如何 才能夠真正斷「我慢」?
  佛陀就告訴羅?羅, 「佛告羅?羅:善哉!」你問的很好啊!「諦聽!諦聽!」你 要身心柔軟、很專心的聆聽。事實上,很多講的這些經,都是在實際禪修的時候,因為他們以前都是專修的專業人員,大家都是在叢林道場禪修,因此當身心很寧靜 時,然後再宣講深層的法義,你很快就可以體會到。今天因為大家要上班,也由於環境時空的關係,我們也沒有像以前能夠在很單純的叢林裡面,今天大家有因緣來 聽聞,以後在實際禪修的時候,會講述很重要的一些關鍵,很重要的一些體會角度,大家能夠在身心寧靜、靜止的情況之下,就可以深刻去體悟到法印,這時候才叫 做真正的品嚐到。
  「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羅?羅! 當觀若所有諸色」所謂「所有諸色」,就是包括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不管是過去、未來、現在,已經告訴我們真理實相的存在,它是超越時間、超越時 間。「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所謂「遠、近」是超越空間,真理的存在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彼一切悉皆非我」現象界的這些 一切,我佛陀所體證到的,都是無我、無我所,「不異我」就是無我所、不相在。如果你能夠體證到這些,從現象界的一切蘊、界、處,還有身心內外、宇宙人生, 不管你從任何角度,都能夠去求證、去體證到,一切都是無我、無我所、不相在。
  當你真正體證、確證到這方面,就「如是平等慧正觀」,才能夠稱為「平等慧正觀」,如實的深觀、平等 慧。「如是受、想、行、識」其他都以此類推,前面稱做「十一形相」,這是總括一個原則,從各種角度都要去體證到,一切都是無常、無我法印,「無我所、不相 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就是平等慧如實觀。「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如果真正從任何角度去求證,都體悟 到無常、無我、無我所、不相在的這些法印,就能夠真正「止觀雙運」而開啟智慧,這樣你就會對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體證無我、無我所,於是「我慢」 就會真正斷除。
  何謂「平等慧如實觀」呢?要破身見、我見、我慢,一定要對身心內外的一切粗、細、大、小、美、醜、 好、壞、遠、近、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如實的觀察,去體悟現象界的生滅無常,再深入體會無我、無我所。什麼叫做「平等慧」?上一次課程 有透過魚缸,解析何謂「相在」,或許在文字上,很容易瞭解什麼是「相在」,但是事實上它的含意是很深,由於觀念很不容易突破,我們眾生常常甘願淪為「次等 人民」。如果你在「我」裡面,會產生「我慢」的心態;如果我在你裡面,則會產生「卑慢」。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如果聞思一段期間之後,真正能夠體會到這裡,已經很值得了!你會從「我慢」 與「卑慢」的二元對立裡面超脫,一般的宗教很多情況,都是用這一種在掌控信徒,如果你認為我只是一條小魚,我在你的魚缸裡面、我在你裡面,這種「我在你裡 面」的觀念,於是你就是我的大恩人,你是我的主宰,你是我的……,我都要依靠你、我要仰賴你,我要……,這時候你的「卑慢」一定產生的。如果你認為我是這個魚缸,認為你這個魚在「我」裡面,你在「我」裡 面,於是這個我、我是、我能、我慢……就會存在。
  就像說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如果站在魚缸的立場,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你們是要看我臉色的,你 們是看我的、我養你們,你們在我這公司裡面,你就要聽我的話……。因為他認為你在「我」裡面,這裡面就是「我慢」。如果你認為我們只是個小職員,我們在大公司裡面,處 處都要看老闆的臉色,處處要受人主宰,因此我在你裡面,於是你展現出來的,就會是一種「卑慢」。為什麼「自卑」裡面還有「慢」,因為你現在沒辦法平等心面 對你的董事長,沒辦法平等心面對你的總經理,沒辦法平等心面對你的上司,你今天是一種卑慢的心態存在,因為你今天是委屈的角色,有一天當你鹹魚翻身、當起 老闆的時候,你會展現出你在「我」裡面,媳婦熬成婆的心態就會又出來。
  如果你不能以平等心面對你的上司,將來你也不會以平等心面對你的員工。如果我們是個員工,為什麼我 們不用自卑呢?雖然你是董事長、總經理,雖然我只是個職員員工,但是你有你要做的事情,我也有我要做的事情,我把我這一份工作,認真盡責做好,你也有你要 扮演的角色,做你該做的事情,為公司盡一份心力,我也是盡心盡力在做。雖然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事實上我們都是平等的。陳水扁今天雖然是當總統,他有他要做 的事情,但是你絕對沒有比他渺小,你也不用卑躬屈膝,不用逢迎巴結。我們感謝他默默在承擔很多的重責大任,但一樣他扮演他的角色,我一樣扮演我的角色,我 們只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樣而已,我們都是平等的。
  當有一天你成為董事長、總經理、行政院長、總統,一樣啊!你會以平等心面對你的屬下、面對你的員 工,絕對不會有欺世凌人的心態,你會以一種感恩的心,今天我雖然是董事長,但是今天大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都是一體的,每一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大家 都同等的重要,因此你會以平等心來善待一切眾生,叫做「平等慧」,就是要超越卑慢、我慢的心態。在修行上,有一個很重要的體會,你跟佛陀完全都平等,你沒 有比佛陀渺小,你沒有比阿彌陀佛渺小。同樣的,如果是基督徒,你沒有比耶穌渺小,你跟耶穌完全是平等的,跟佛陀完全是平等的,這就是超越二元對立,來到 「平等慧」。
  所以,佛陀成佛的另外一個名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正等」就是完全平等,當他成佛,體會到跟一 切的眾生完全都是平等,沒有誰大、誰小,沒有誰優、誰劣,沒有卑慢、沒有我慢。為什麼你跟佛陀、耶穌,跟所有眾生都平等呢?因為所有的眾生,都是大自然宇 宙各種現象,因緣聚合之後所產生的,大家都是來自緣起啊!都是來自緣起啊!每一個人也一樣是受自然的法則--無常、無我法則的運轉,沒有任何人能夠例外 的,只是當你不了解時,無明的眾生在跟大自然法則對抗,自討苦吃,在苦海裡面浮浮沉沉,這樣而已。
  佛陀、一個覺悟者、一個徹悟者,他跟眾生不同的,不是說多長了三頭六臂,而是因為了悟了這些實相之 後,不再跟大自然法則背道而馳,溶入整個大自然裡面,跟整個大自然法則完全一體運作,這就是「平等慧」。你沒有比佛陀渺小,沒有比阿彌陀佛渺小,所以你也 不要向佛陀乞求什麼,你不用當乞丐去跟佛陀乞求什麼,你也不用當乞丐去跟阿彌陀佛乞求什麼,你也不用當乞丐去跟耶穌、跟上帝乞求什麼,因為你本來就沒有欠 缺什麼。佛陀成佛,也沒有比你多出什麼。
  (45頁) 「比丘當知: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因為你覺得欠東、欠西,而聖人呢?「聖人智慧成滿,而常知足」為什麼他常知足?因為他體會到沒有欠缺什麼,眾生就是 沒有了悟,覺得我欠缺很多,欠東、欠西啊!於是沒有知足。以上都是學佛上面很重要的心態觀念,如果你真正能夠體會到,要超越、突破很快、很快啊!不要淪為 次等人民,然後一直在向心外去求、去求啊!眾生都是平等。
  (第七節)「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就是佛陀對於「法師」的 一個最簡單定義,「若於色」他體證到而認同,對現象界的這些一切,他已經有體證到而認同,因此產生厭、離欲、滅盡,寂靜、內心寂靜,體證到「三法印」,體 證到涅槃寂靜、無常、無我與涅槃寂靜,這樣才有資格稱做「法師」。
  再者,什麼叫做「法次法向」?「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色」只是一個代表而已,亦 即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都能夠逐漸地去體悟,而導向厭離、離欲、滅盡,也就是體證「三法印」,然後解脫自在,按照這個次第步驟逐步進入,叫「法次法向」。 「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所謂「見法涅槃」就是現法、現在、現世解脫,佛陀、佛教所講的見法、開悟,真正的開悟、 真正的見法,就是你要從任何不同的角度,都能夠去看到「三法印」,然後真正能夠契入涅槃寂靜。「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證解脫」才叫做真正的開悟, 這樣就能夠現世解脫自在。見法,一定是活在當下、活在現在,你才能夠見到法,「現法涅槃」就是現世解脫。所以,原始佛法講的都是現在的,不是未來的,不是 遙不可及的未來的。
  「若比丘於色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前文是對法師的一個定義,後面是定義「說法的法師」, 法師要講經說法,你要講什麼?就是要講「若比丘於色說」說法的,就是引導大家去認識宇宙人生的實相,而遠離顛倒夢想。所謂「厭」就是遠離顛倒夢想,引導大 家去體證法印,然後遠離顛倒夢想,「說厭、離欲、滅盡」,這樣才是真正的說法。定義都很簡短,但是含意都很重要、很深。
  (第八節)「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兩行經聞很簡短的把 「明」與「無明」定義出來,「於此五受陰如實知」前面是不知、不見,後面是知見,不管你從蘊、界、處,從身心內外任何角度,如果不了解「無常」與「無我」 法印,就是「無明」,開發智慧、大徹大悟就是把「無明」轉為「明」,能夠體證「三法印」。整個修行都在告訴我們修行解脫的重點,我們不要錯用功啊!不要把 目標、生命浪費在外緣、一些方便法上面繞,要契入到核心。「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的「無無間等」就是未能現觀,「無」就是沒有,「無間等」現觀, 「無無間等」就是未能現觀,沒辦法活在當下看到法,沒辦法回到當下、回到現在,見到活生生的法的,都是屬於「無明」。
  (第九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有人跟闡陀比丘提 到:一切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但是「我爾時與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你們跟我所說 的「三法印」,我都知道啦!,但是「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你們跟我講的那些,我都知道啊!但是我看到自己內心裡面卻是在 抗拒,內心裡面還是沒辦法接受、沒辦法認同,我看到內心在抗拒「一切諸行空寂」,你跟我講「空」,理論上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內心裡面在懼怕「空」;理論上 我可以了解「無常」,可是我內心裡面還是在怕「無常」;理論上我可以了解「無我」,但內心裡面還是在怕「無我」。
  「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就是說理論上我知道,但實際上還是看到我 對這方面,我真的還沒有做到。如果你說無常、無我,那麼「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如果你跟我宣講「無我」、「無我」,到底誰在修 呢?到底誰在證呢?誰能證呢?明明這個「我」在這裡,我有苦啊!我可以修行啊!我可以證果啊!不是有這個「我」存在嗎?你怎麼說「無我」?你跟我講說無 我、無我,但是我是覺得還沒辦法體會,因為這個「我」還是存在,我有苦啊!我可修可證啊!如果說沒有「我」,誰在修、在證呢?
  這裡是幫助眾生釐清內心裡面的癥結問題。這時候「阿難語闡陀言:」因為闡陀跟阿難反映出他的問題, 於是阿難就回答他,因為阿難這時候還不是阿羅漢,他雖然是佛陀的侍者,他聽聞過很多法義,但是他還不是阿羅漢,本身沒辦法講出自己的證量,沒辦法講出他自 己實修實證的這些,他就只能夠像錄音帶這樣,轉述佛陀所講的,於是阿難就跟他講:很實在、很如實啊!我曾經聽佛陀開示過這樣的解答,我如實的轉告讓你知 道。
  「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這時候因為佛陀曾經教過摩訶迦旃延,重點內容就在這裡,佛陀曾經 開示過:「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佛陀就很簡潔明瞭講出來,眾生啊!只要他還不是一個解脫者,眾生都是「顛倒依於二 邊」,都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繞啊!都只是抓一邊啊!追一邊啦!都只是抓他的要,排斥他的不要。「若有、若無」不是抓「有」、就是抓「空」,不是抓這個、 就是抓那個,都是只在抓一邊。「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眾生遇到各種境界時,心就被境界黏住了,遇到可意境,就一直在貪、在抓,就被境界抓住,成為境界 的奴隸;遇到不可意境,就起瞋啊!在逃、在避啊!
  你不要以為說,我在逃、在避,就是不被境界抓走,遇到不可意境,你在逃、你在避、你在瞋,一樣有被 境界抓住,不要以為說「我沒有去抓啊!」所以我不是被境界抓住,錯了!因為境界對你來講,它就是礙著你,它就是礙住你,所謂「礙」是礙著,它就是把你礙 住,你的心常常被境界把你礙著,因此你的心實際上是被它綁住。「世人取諸境界」遇到各種境界,可意境、不可意境,心都常被境界綁住。「心便繫著」一般眾生 都是這樣。
  佛陀就教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何謂「不受、不取、不住,不 計於我」?對於每一個境界,都要看到它的「味」跟「患」,正面、反面都要能夠看得到,這時候才能夠「離」,才有「中道」的力量,才能夠超越二元對立。所 以,要做到「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你一定要見到法。如果沒有見到法,沒見到無常、沒見到無我,沒有看到味、患,你沒辦法不受境界的影響。
  理論上,我可以知道要「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問題是你要真正做到,一定要見到法,一定要 有深度去看到它的味、患,這樣才能夠超越二元對立。如果真正有這一種力道出來,就會站在一個比較超然的立場,「此苦生時生、滅時滅」那個苦是代表一個境 界,順境、逆境這些都是,無常境界這些都是,也就是這個境界,「生時生、滅時滅」。當自然現象要發生的時候,你就怎麼樣?這裡面就是包含有一個全然的接 受。就像說颱風要來,但不是我去招惹來的,我也沒有能力去把它趕走。如果在那裡對抗,要對抗颱風,不希望颱風進來,偏偏你的心跟颱風就在對抗,於是那個心 跟境界就有抗拒的心態,也就是有迎、有拒的心,這樣就沒辦法讓境界自然生、自然滅。
  你能夠站在比較超越的立場,就能夠讓境界「此苦生時生、滅時滅」,包括說颱風、地震,或是自然的這 些現象,都是一樣讓它自然生、自然滅,因為你沒辦法去扭轉,你沒辦法去主宰,沒辦法讓地震不發生,不管修行境界再多高,不管再做幾百幾千場的大法會,你都 沒辦法讓地震不發生。如果你可以做到,就可以改變「無常法印」,就可以推翻佛陀所講的無常、無我。佛陀祂了悟這些,從來不去做這些,因為這是大自然的現 象,你不可能去改變,想要去改變大自然的現象,就是「我慢」,到最後還不是一樣照常發生。因此,大家要去了解,這樣才不會把我們的生命,浪費在不必要的上 面,浪費在本末顛倒上面。
  「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以上剛才所講的這些,你能夠「不疑、不 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剛才跟你們講的「無常」、「無我」法印,你能夠實際去體證到,「自知」就是能夠親自體證,才叫做「正見」,一定要自己去親證到 才算。「不由於他而能自知」的「不由於他」,就是我佛陀所體悟到的,還是我的,你個人只是聞思、沒有去實證,你還是沒辦法體會到。所以,你的解脫,你的自 知、自覺、自做證,不是我所能夠取代的,不是我能夠代替你的,我只能夠告訴你有這樣的法則,再來你還是要自己去親證,沒辦法依靠別人的證量,然後你就可以 開悟。所以,真正開悟解脫,一定要靠你自己去親證,善知識只是協助你,他只是「指月的手指」,他只是告訴你那個方向,你要自己去親證,我們對法、對善知識 恭敬,恭敬他、感恩他協助我們,告訴我們一條明確的路,這一條路要我們自己去走、要自己去做,叫做「不由於他」,而能夠自知親證,叫做「正見」。
  「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 見。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
  現在請大家做一個記號,「如來正觀世間集」把「集」圈出來,則不生世間無見」把「無」字上面打個 ×,不必完全塗掉,「如實正觀世間滅」把「滅」圈出來,「則不生世間有見」把「有」打個×。這樣大家就比較了 解,這句話含意很深!如果你能夠真正看到,觀察到「如實正觀世間集」的「集」代表什麼意思?就是緣起有,也就是現象界,能夠如實正觀世間所有這些現象界, 這些緣起有,「則不生世間無見」如果看到世間緣起有、現象界這些,就不會產生「斷滅見」,不會落入頑空,因為世間眾生不是執「有」,不然就是執著「空」。
  有的人修行之後,沒有正確體會,於是會產生悲觀、消極,覺得說落入「空」,到最後覺得人生都沒有什 麼意義,又落入斷滅空了,都沒有正確了解法義。你能夠「如是正觀世間集」,就是現象界的這些,「則不生世間無見」就不會產生斷滅空、頑空。「如實正觀世間 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實正觀世間滅」,這個「滅」是什麼意思?緣起滅,能夠去看到世間的無常生滅、看到現象界,前面是看到現象界緣起有,就不會落入斷滅 空、頑空,但再來你要看到現象界本身是無常、生滅,而且它本身現象界,又是成、住、壞、空,如果你能夠看到現象界本身,它一樣都是無常生滅,成、住、壞、 空,你就不會產生「世間有見」,「有」代表什麼意思?就不會產生恆常不變的觀念--常見。
  如果能夠看到現象界緣起有的這些,你不會否定現象界的存在,不會落入頑空、斷滅空,人生也不會悲 觀、不會消極的。如果你能夠看到現象界緣起有這些現象,能夠去看到無常生滅,成、住、壞、空的實相,你也不會落入常見,不會落入恆常,不會去抓恆常。一般 眾生不是抓有、就是執空,那個「空」不是真正的「空」,是斷滅空的「空」,一般眾生就是常常容易在頑空、斷滅空裡面,不然就是抓恆常、恆有,所以不是在 「空」,就是在「有」之中,落入兩邊。
  佛陀是怎麼樣呢?「如來」就是佛陀本人,「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離於二邊」就是超越這兩邊, 超越二元對立,而「說於中道」就是走在中道上。什麼叫做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而有行」歸納出整個現象界,它都是有因、有緣,生起 也是因為緣聚而生,緣起的現象也會因為緣盡而滅、緣聚而生,你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它會緣滅,你不能夠去抓它的恆常不變。
  舉例來講,有人就認為《心經》在講「五蘊皆空」、「四大皆空」,什麼都空、什麼都空,好吧!既然你 說什麼都空,不要賭氣啦!我們只是舉例,如果你真的敢從六樓跳下去,身體都絲毫無傷,說你真正全部都空,六樓跟地面還是有落差,房子不是頑空,房子還是有 房子的存在,你跳下去還是會死。你在那裡講很多的空、一大堆的空,一個木槌把你敲下去,就生氣、憤怒了,就不空啊!所以,一般眾生都喜歡在常、無、有、空……繞,都沒用啊!真正要去體會,什麼叫做緣起有?什麼叫做緣生緣滅?在以後講述到「十二無明緣起」這些, 我們再講。
  當阿難這樣跟闡陀說過之後,他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遠塵離垢」就是他能夠「歸零」,把過去的 錯誤的知見,全部都放下、能夠歸零,放下過去的抓取。「得法眼淨」就是《阿含經》所講的開悟、見法、證果,至於證到幾果,還不一定!不是說這樣他就徹底了 悟,不可能!因為阿難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他只是「播放」轉述而已,他可以了悟這些法,所以有可能就是可以證到初果。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是宇宙永恆的「三法印」。若不了悟大自然的運行法則,而與之 抗爭→苦就產生了。「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是宇宙永恆的「三法印」,實相的存在是「無常」與「無我」,一般我們以前常聽 到的「三法印」,事實上是講無常、苦、無我,這是一般在苦海中的眾生的「三法印」,這是一般眾生所處的世界的「三法印」。「無常」、「無我」是存在,但是 因為不了解、不了悟--「無明」,於是就產生「苦」,沒有解脫的眾生就是這樣。一個解脫者就是了悟無常、無我,於是從苦海中出離了,所以他的苦消失了。對 解脫者來講,這個苦是熄滅了,他是涅槃寂靜,因此這個苦,它不是永恆不變的「三法印」。
  有的人認為「三法印」就是無常、苦、無我,其實不是這樣,這是苦海中的眾生的法印,因為事實、實相 的存在是「無常」與「無我」,不管到哪裡,它都存在的,「無常」與「無我」是中性的。為什麼「無常」與「無我」是中性的?先讓大家了解,以後才不會懼怕 「無常」跟「無我」,眾生就是因為不了解「無常」、「無我」是中性,所以會懼怕、所以會抓取,一般人就是因為不了解,跟現象在對抗,於是產生苦。當你了解 「無常」與「無我」實相之後,苦海就消失了,如果「苦」是永恆不變的法印,你就苦不了,就不可能有出離了,因為你到哪裡都是苦啊!所以,有的修行人看到文 字、經典敘述「無常即苦,苦即無我」,於是認為「無常」與「苦」,就劃上等號,就認為「無常」就是苦,世間遍一切處都是無常,宇宙到哪裡都是無常,因此整 個宇宙的存在,它就是苦海,把這整個世間、把這整個世界都解釋成苦海。
  事實上,「涅槃寂靜」是中性,「無常」、「無我」是中性。所以,有的人誤解了,以為「無常」就是 苦,認為到哪裡都是無常,到哪裡都是苦。事實上,這不能夠劃上等號,「無常」跟「苦」之間,就是來自於你不了解、背道而馳,這個苦才會產生;當你了解之 後,「苦諦」就會消失。所以,佛教所謂的「出離苦海、到達涅槃彼岸」,就是認清了實相之後,這個苦就消失,才能夠叫做解脫自在,不是到他方世界去,因為到 他方世界還是一樣無常、無我啊!,不要心外去求法,整個世間是無常、無我的實相,但是世間境界不會礙著你,只是當你沒有認清真理實相時,你自己在背道而 馳、自討苦吃。當你了悟之後,就會遠離顛倒夢,因此那個「離」,「厭離」的力量就出來了。
  不要把整個娑婆世界認為是客觀的苦海。事實上,娑婆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間,但不是說 整個世界客觀的存在就是苦海,而是說在這個世界裡面,眾生沒有見到法,沒有了悟真理實相,都是在苦海裡面。在地球上,現在將近六十億人,能夠出離苦海而到 達解脫的,不多啊!絕大多數的眾生就在苦海裡面,但不是說它本來就存在,不是說「無常」就是苦海。所以,了解「苦」是怎麼產生,才會掌握到「苦」如何消 失,目標不要放錯了!不是在外面的世界,不是到到外面去企求、去乞討。
  許多修行人,雖然很會宣說無常、無我,但是事實上骨髓裡面,卻是很怕「無我」、很怕「空」,偏偏 《阿含經》卻處處都是針對眾生根深蒂固的心態,針針見血的在刺,很多眾生就是怕無常、怕無我,於是遇到這部經典,就認為「啊!這是小乘的,這是自了漢的, 這是不好的……」要知道在排斥《阿含經》的,他背後心態在怕什麼,真正內心的深層裡面,他在怕無常、在怕無我,還沒有 真正體證到無常、體證到無我,他還有這個「我」,所以他會建造一個很大的山頭,如果讓《阿含經》存在、成立,他會怎麼樣?他的山頭會動搖啊!會一直搖晃、 會一直地震啊!怎麼辦?怎麼可以呢?所以,他會繼續抓,然後會排斥,認為這是不了義。但是佛陀就講沒辦法!後面經文還有佛陀講出的心聲,我只是告訴世間實 相而已。
  (第十節)「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所 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習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不修習念處」的「念處」是「四念處」,所以你寫一個「四」,「正勤」寫 「四正勤」的「四」,「如意足」就寫「四神足」,再來「根」旁邊寫一個「五」--五根,「力」旁邊寫一個「五」--五力,「覺」旁邊寫一個「七」--七覺 支,「道」旁邊寫一個「八」--八正道,這裡所講的,剛好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合起來就是三十七道 品。
  如果一個人沒有腳踏實地,好好去實修實證,他就是不可能解脫,只是在高談闊論,或是要速成,或是老 在那裡頓啦!頓啦!不管你怎麼樣,不腳踏實地去做,你就沒辦法解脫自在。你要頓悟,一定是來自於你的漸修,一定要有漸修的基礎,你才有可能。所以,一個人 不能夠到達涅槃彼岸的解脫,因為他不想腳踏實地、老老實實的實踐三十七道品。佛陀就比喻「譬如伏雞,生子眾多」母雞生很多雞蛋,「生子眾多」是講雞蛋,生 了很多個雞蛋,但是牠卻是「不能隨時蔭餾,消息冷暖」母雞懶惰不願實實在在去孵蛋,卻在旁邊或是出去玩,或是在旁邊,牠在那裡等,「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 自生」不實實在在去孵,卻在等小雞自己孵化,然後自己啄破出來。
  佛陀就說「當知彼子無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穩出殼。所以者何?以彼雞母不能夠隨時蔭餾,冷 暖長養子故」雖然生很多雞蛋,但是卻不好好的孵雞蛋、雞蛋能夠長出小雞出來嗎?牠能夠孕育?小 雞出來嗎?你不去孕育、不去孵化雞蛋,小雞不可能孕育出來。如果修行不腳踏實地,沒有聞思修證,沒有解行合一,想投機取巧,想快速、想速成,佛陀說這是沒 辦法的。因為他「不勤修習隨順成就」你就不要腳踏實地,「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不腳踏實地修行,卻想要求快速的到達解脫彼岸,佛陀說沒有這回事 啦!
  「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如果一個人願意認真腳踏 實地的修行,一步一腳印的做,實實在在的做,聞、思、修、、證,只要這樣法次法向,一步一腳印這樣做,「雖不欲令漏盡解脫」你不想要解脫,時間一到、自然 也會解脫。如果你能夠腳踏實地的聞、思、修、證,「依法次法向」,依「阿含解脫道次第」逐步去修、去做,你不用求解脫,解脫品質自然就會出來。
  「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你要做哪些?他是怎麼樣認真修行呢?就是所謂 「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也就是三十七道品,好好認真的去實修實證,「如彼伏雞善養其子」像那隻母雞很認真的在孵化 牠的雞蛋,「隨時蔭餾」隨時都能夠在孵化那些雞蛋,「冷暖得所,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穩出殼」「正復不欲」就算啦!你就好好的腳 踏實地去修去做,就算你沒有想說要證果,自然也會證果。如果腳踏實地去好好修行,就自然會解脫。
  「所以者何?以彼伏雞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故」因為能夠一步一腳印實實在在的修,只要實實在在用功, 自然會水到渠成。所以,「頓悟」來自於「漸修」,高樓大廈要落成,一定來自於深厚的地基與堅固的逐層建築,若不如此,那種大樓不是夢幻世界的「空中樓 閣」,就是空有外殼的「危險大樓」。有的人喜歡高談闊論或是談空說玄,想直接切入涅槃啦!切入「空」啦!從果地起修啦!從快速啦!跟他講說要實實在在的 修,要依著法次法向,按照三十七道品,實實在在的修,他就會認為「這個太慢啦!這個不切實際啦!你這是小乘啦!你這是二乘的啦!要像我們這樣直接契入涅槃 啦!契入「空」啦!從果地起修,這個才是高、才是厲害……」像這樣的話,何謂「真正的解脫道」?何謂「世間法」的修行?是不是落入在「世間法」的修行,你能夠覺 察得出來嗎?如果沒有聞思基礎,往往落入在世間法的修行,越修越厲害,都不容易覺察到。
  所以,聞、思、修這些,逐步的來做,非常重要!頓悟一定來自於漸修,雞蛋裡面的小雞要孵出來,一定 是要有一個孕育的過程,大樓要落成,它一定先有建設藍圖,然後地基逐層紮紮實實的建築起來、才能夠落成,因此頓悟它是來自於漸修,腳踏實地實實在在依「阿 含解脫道」而行,必然水到渠成,「自然漏盡,心得解脫」。
  (第十一節)「世尊手執小土摶,告彼比丘言:『汝見我手中土摶不?』」佛陀就在地上抓起一把土,就 問:你們有沒有看到我手中這個土呢?比丘們回答:我們看到啦!佛陀就說:「如是,少土」我手中的這把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恆、不變易、正住 法」這裡有一個關鍵,連手上的這一把土,我都沒辦法真正得到它,沒辦法真正主宰它,沒辦法掌控它,「若我可得者」的「可得」就是我可以主宰它、掌控它,我 可以真的永遠擁有它,如果可以這樣的話,「無常法則」就可以推翻掉,「無我法則」就可以推翻掉。如果「我可得」,則是常、恆、不變易。
  佛陀又從另一個角度解析,連這一點點土,我都沒辦法得到,我都沒辦法掌控它。當你兩眼一閉、死亡 了,就算你是亞歷山大,曾經建立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但是你手中還握有什麼?還不是兩手空空,連這一堆小小的土,放在你的手上,你也沒辦法拿走。佛陀 所講的是看到整個全面,不是說我明明可以拿這些土,怎麼說不可得?!所以,任何你所掌控的,任何你所要主宰的,任何你所要抓取的,到最後都只是一場夢一場 空,你要抓取的到最後都只是空,你不可能得到什麼,唯有你全然的放,才能夠得到無限,此說法好像很矛盾,但是卻很深,以後我們再解析。
  你想抓、想抓什麼,最後就只有一場夢一場空,什麼都抓不到,唯有你「自我」死亡,全然的放,最後才 會得到無限。「佛告比丘:我自憶宿命,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佛陀以前也是有人勸他,要好好的修善、修福報,累積功德福報,佛陀也是這樣不斷地 去做過,也累積過很多的功德福報,「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以前也常常在做天人、天神,甚至做第四天上帝,看過去我擁有八萬四千寶 床,我睡也只有一張而已;擁有八萬四千宮殿,我也只是處在一殿而已;擁有很多的城土,擁有很多的大城,我也是唯居一城;擁有很多的奴才、僕人,但是身邊還 是只有一個人在侍候。「八萬四千寶車,唯乘一車」。
  「比丘!此是何等業報,得如是威德自在耶?」過去我佛陀真是非常顯赫、非常威風凜凜,真的名利都有 啦!但是,佛陀就先問:為什麼過去會有這些業報、福報呢?因為「此是三種業報,云何為三?一者佈施,二者調伏,三者修道」以前我常常佈施,在那邊調伏、在 那邊修道,結果這些都還是在世間法裡面繞,都還是在浮浮沉沉、上上下下,還是沒有成佛。「比丘當知: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佛陀覺得自己以前也真的是凡 夫,跟一般眾生一樣都是在「染習五欲,無有厭足」總覺得欠東、欠西,也是在修世間的福報,修福、修功德,認為做這些就是了,結果還是沒有解脫。
  真正的解脫者呢?「聖人智慧成滿,而常知足」佛陀到最後成就「無上正等證覺」,回到一個很單純的知 足、常樂、大慈大悲,因為他體會到真的沒有欠缺什麼。佛陀這一世雖然是一位太子,不愁吃、不愁穿,但是他到後來卻選擇像乞丐一樣的托缽,全部的名利、國土 江山,他都全部都放下,選擇過一個回歸到很樸實、很純樸的生活,因為他體會到過這樣的生活,才能真正的快樂,那些繫縛、種種的欲樂、種種貪染才會放下,雖 然我外面沒有什麼。當你全然放下,才能夠擁有一切,所以他能夠知足常樂,因為他沒有欠缺什麼,當你放下的時候,你就能夠擁有一切。
  「比丘!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 離、斷欲、解脫」佛陀最後的結論就是「一切諸行,過去盡滅」,不管我過去當到多大的皇帝、總統,或是天王,但是彼一切諸行,都是無常生滅變易,都是變化消 失了。「彼自然眾具及一切名稱」的「自然眾具」就是所有緣生緣聚現象界的一切,所有現象界的一切,「彼自然眾具及名稱」不管各種名稱所稱呼的這些現象界的 一切,「皆悉磨滅」,全部到最後都是一場夢一場空。
  「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這裡絕對不是消極悲觀,而是真真正正去了悟「無常」、 「無我」法則之後,放下了過去的錯誤抓取、錯誤知見,於是你的苦也就跟著消失、解脫自在,因此這絕對不是消極悲觀。
  所謂「調伏」,一般修行人的修行過程在調伏種種,算是一種壓制、壓抑,包括說一些禪修、苦修、苦行 那些,都是啊!事實上,他那時候都還沒有真正找到「出世間法」,還沒有找到「出世間」的解脫道,還是在一般「世間法」的修行。所謂「調伏」,包括禁欲,包 括不吃東西,一直斷食,這些都是。以前佛陀也是很認真在修世間的福報,以及世間法的修行也都做過,但是就是還沒有解脫,於是佛陀到後來體悟到什麼叫做解脫 道,什麼叫做究竟的解脫,然後告訴我們實相、解脫道。所以,任何你所抓取的,都只是一場夢一場空,凡夫因為不知足,而成為慾望的奴隸,解脫者因為知足而常 樂,當你體會到沒有欠缺什麼時,你是全然的放,但是你也全然的得到無限。
  所謂「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住、八正道,我們以後會再解析,什麼叫做「世間法的三十七道品」?什 麼叫做「世間法的八正道」?什麼叫做「出世間法的八正道」?要清楚的區分出來,修行才不會是落入在「世間法」的八正道裡面,在那裡修而不知道。所以,為什 麼聞思方面非常重要?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聞思,你後面的行就不可能正確,偏到哪裡都不知道,因此要有「解行合一」,要有聞、思、修這樣配合起來。
    【幻燈片】
  由於要漸漸深入更深的法義,所以今天我們介紹有關於身體方面的實相,這一系列的幻燈片,都是實際的 身體解剖,都是屬於醫學院的身體解剖,包括各個器官方面,都是實際的實體拍攝的,這方面都是以一種如實觀就好,沒有說刻意去醜化它,因此大家也不用怕,我 們都是以一種醫學方面來了解,實際來看看我們身體各方面。一方面因為當我們以後修習「四念處」的「修三十二身分」,就是在解析這個。另一方面要去看到我們 身體裡面的每一部分,每一個器官就是一個眾生,就是很多因緣組合起來的眾生,很多眾生組合起來一個眾生,就是一個器官。大家要慢慢去看到我們身體的全部, 每一個部分都是由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
  我們今天就站在比較屬於醫學的立場,來解剖、來看就好。這是肺臟,這是心臟,這是橫隔膜,這是肝 臟,這是靜脈,這是頸靜脈,這是動脈,這是肝,這是胃,這是小腸,這是大腸,這是我們身體的骨骼,這是大腿骨,這些都是實際的實品把它切開,然後看看裡面 的這些情況,這裡面是骨髓,也是我們的實相,我們全身的骨架。不要說不敢去看、逃避,這樣都不夠健康,我們要如實來看,因為這是我們的實相,如果沒有修行 解脫,我們一樣沒多久就剩下白骨一堆。
  剛才是組合起來的骨架,這是把全身一節一節的拆開,這是頭部的,事實上它是由好幾塊組合而成,這是 把頭蓋骨解開,我們頭部看起來,好像一個完整的,事實上它是好幾部分巧密的組合,組合真的非常巧妙。以前在中國醫藥學院,我們都要實際去看屍體,我們都要 實際去接觸,你實際去看頭蓋骨,骨跟骨之間接縫的奧妙組合,真是太奧妙了!它的組合很奧妙的,很波浪、不規則,裡面的骨漿、腦髓不會溢出來。這是用電腦斷 層顯現出,這是我們頭部的頭蓋骨,這是肩脥骨,這是手,這是腳、大腿骨,這是膝蓋骨,這是膝蓋,這是我們的小腿,小腿前面、小腿後面,這是腳,這是骨盤, 上面是男性的骨盤,這是女性的骨盤,男性跟女性的骨盤,最主要就是角度不同,寬度也不一樣,男性比較小,女性的幅度會比較大,因為這跟生產有關,女人要生 產的時候,她的骨門要打開,胎兒是在這裡孕育。
  這是關節,這是手臂,我們說手脫臼,就是它脫離出來。這是膝蓋,這就是大腿、大腿骨,像豬腿、像牛 排、豬排。事實上,要看我們大腿是由哪些肌肉所組合而成,就是有不同的形狀肌肉組合大腿,是更近照來看,這是大腿骨,我們大腿一支骨而已,小腿有兩支骨, 這是實際的屍體,把第一層外皮剝掉,看裡面的肌肉層。以前我們在醫學院接觸這些屍體,一般醫學院學生都不會怕,最初當然第一次接觸的時候,難免啦!但是後 來漸漸就不會害怕了,一方面醫學院的學生會把這些當作他們的老師,叫做大體老師,所以他們不會害怕,一方面就是一種感恩,他們是以實際的身體,以身作則來 讓我們看、讓我們學習,所以這是一個實際以身作則的老師,當我們接觸這些時,感恩他!所以不會懼怕。
  大家在看這些時,他們都是在告訴我們法,告訴我們無常、無我,一樣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大家要會看。 這是我們的表情肌,身體裡面的表情,各種肌肉的分布、表情肌,這是我們手臂的這些肌肉,把外皮剝掉之後,然後看深層的這些肌肉。這是大腿的,都是實際的這 些,我們要慢慢去看,因為「四念處」裡面的「身念住」,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課程,慢慢去了解我們身體的實相。再來細部的,這是嘴巴,這是咽喉、舌頭、咽 喉,這是舌頭,是我們身體裡面的這些牙齒,這是骨骼、牙齒的構造,這是舌頭,然後這是食道,這是胃,這是十二指腸,再來是小腸,這是把食道截出一節,看裡 面實際的情況,再來這是胃,這是還沒有切開的胃,這是切開胃裡面的情況,整個胃裡面的情況,用X光 照射的胃,一個人如果常常吃刺激品,胃壁就會慢慢受到磨損,漸漸形成胃潰瘍,嚴重的話,就胃出血。
  這是肺臟,這是心臟,這是橫隔膜,這是肝臟,再來這是胃、這是膽,這是胰臟、脾臟,是在胃的下面, 胃壓住在裡面,這是一個脾臟,如果胰臟失常,就會形成糖尿病,再來就是腸黏膜、小腸,形成大腸,它是繞一圈的,大腸是從這裡開始,然後這樣上來到這裡,再 來這是繞一圈下來,這是大腸。我們把內部的消化器官全部都拿出來,這是胃,這是大腸,這個是闌尾、盲腸闌尾,這裡本來是空的,如果我們常常個性比較急,或 是吃飽之後,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然後比較急,有時候一些東西,它會跑到這裡面來,就會形成盲腸炎,它會發炎的。
  我們身體裏面的消化道有多長呢?是我們身體的六倍,從舌頭這樣下來,包括整個小腸這些,然後包括大 腸這些,是我們身體六倍的長度,再來就是看胃腸裡面的情況,這是小腸到這裡,然後再開始轉成大腸,這是腸子裡面的這些情況、實況,把這一塊再放大,就是這 樣。再來就是肝臟,實際肝臟的顏色,也差不多這樣,我們身體裡面最重的器官就是肝臟再來就是胰臟,上面是胃,這裡是十二指腸,胰臟講的是十二指腸,來到這 裡就是小腸,胰臟在這裡會分泌胰膽汁,就是胰島素,如果失常就會形成糖尿病。
  我們看一下身體,是從人的正中解剖,這是從鼻子,包括各方面都切一半,然後看裡面的情況,這裡就是 喉嚨的實況,咽喉的聲帶,這是肺臟,一步一步再把它解開來,肺臟的這些實況,是比較新鮮的肺臟,它就是一個氣管,這就是氣管,肺臟會有這邊是三葉所組成, 這邊是兩葉,就是讓心臟騰出一個心臟的空間,這是肺臟,這是氣管,肺臟再把它細分裡面的,這些肺泡,以後我們還會更深入一個解剖來解析,這是橫隔膜,這是 下腹腔,這是下腹腔,中間就是一個橫隔膜,這是實際的腎臟,它是我們身體裡面的過濾系統,就像一個濾水器,我們全身的血液要來到腎臟,然後做一個過濾,把 好的再過濾好、淨化之後,然後從血管裡面再流回到身體,把不好的那些,包括有毒素或不好的那些,它再集中過來,然後流到輸尿管,從輸尿管集中到膀胱,所以 腎臟是一個過濾系統。如果腎臟功能失常,就會形成尿毒症,於是就要變成要用人工腎臟,來幫助我們血液的透析,就是洗腎。
  事實上,洗腎是幫助我們取代腎臟,洗我們身體裡面的血液,所以裡面的血液就是要把那些毒素排毒,像 這些腎臟,它也是一個眾生,從小到現在,它為我們默默工作幾十年,你知道嗎?我們好像都認為說很正常,都沒有去感恩過它,我們對身體的這些器官,包括肝 臟,它都默默在解毒,認為很正常,這是我啊!我的啊!事實上,它們都是自主系統,它們都是單獨在運作,它不聽你的腦部的指揮,不是你的意念所能夠指揮,以 後我們還會講到自主神經系統,但我們很少去感恩它,因為腎臟在我們身體的背面,所以在實際解剖,看到腎臟方面,就是要從背部,換腎臟就是這樣挖開,然後換 腎臟。
  這是腎臟的實際情況,這是腰部,在腰部稍微上來一點,在我們背部,人體解剖這方面,我們今天先看這 一半,下面還有另外一半,我們下次再來看,把它分開,一方面也怕大家看太多,睡不著!
  我們後面再看一些,就是剛好實際拍到的,你看這隻蜥蜴在吃什麼?台灣話叫做「肚背」的螺蛄,牠在那 裡吃這個。如果我們沒有了悟法,一直在跟著世間眾生的腳步,徹底的講,就是在整個食物鏈裡面,在六道裡面,不斷的吃、吃、吃,到最後就是被吃,你看不斷 吃、吃,這就是那蜥蜴,然後被車子壓過之後。這就是蜥蜴的蛋,被壓擠出來了,蜥蜴的好幾個蛋,出生就一直吃、一直吃,生命意義沒有發揮、找尋出來,就是這 樣吃、吃、吃,到最後就是被吃,你的祖先也是一樣,如果他們還不是一個解脫者,他們也是一樣吃、吃、吃,吃到最後又是荒塚一堆草沒了,還是一樣被吃掉。
  所以,如果沒有解脫,就是在這整個食物鏈裡面,不管你再怎麼輝煌成就,事業再怎麼輝煌成就,地位再 怎麼高,都是在吃跟被吃裡面輪迴、循環。這是一隻?蜍, 牠也是一直吃、吃、吃啊!到後來被吃啊!不要以為說牠是牠啊!牠是反映出每一個眾生,這是每一個眾生的實相,不管你用哪一種方式,有的是被其他東西吃掉, 這是被車子壓過,也是被吃掉啊!然後或是其他方式的死亡,都是在被吃啦!
  這也是一樣,這是螞蟻,當牠死亡之後,就又是成為很多眾生的食品。所以,佛陀也是一樣,就是看到食 物鏈,看到眾生在「四食」裡面一直在吃跟被吃的輪迴循轉,後來才體會到究竟解脫這方面的涅槃彼岸。
  我們學佛就是這樣,大家有時候要站在比較高的地方來看,把眼光放大、放遠去看到更遠的地方,我們原 來只是跟著一般的眾生在工作,在忙啊!結婚成家、從小求學,再來長大、結婚,成家立業、生小孩,再來又是這樣工作奮鬥、事業有成,再來又是老了,然後再來 又是面對老、病、死。如果是這樣,就是一樣都是跟著眾生後面的腳步在走,你很難去看到了悟真理實相的,所以佛陀希望我們能夠站在比較高的地方來看,去更有 深度的去思惟生命的意義,以及更有深度的去看大自然的法則,體會到法印。這就是讓我們從高處來看,看看大自然都在告訴我們潮起潮落,波浪一波起、一波滅, 無常生滅變化,這個有地、有水,上面有陽光,地、水、火、風,然後它會孕化出很多的動植物,有天有地,一方面去看到緣起的有,一方面去體悟無常的法印,一 方面去看看,去體會大自然的深奧,都是要你心越靜下來,越深度的去看,你就可以看得到。
  這是油麻菜子的油菜花,你慢慢地去看,欣賞大自然的美,欣賞大自然的啟示,欣賞大自然的奧妙,一個 開悟的解脫者,他是一種知足感恩,一方面他處處都可以見到法,一方面他跟整個大自然都是溶為一體,所以他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當你能夠去見到法,如實的 去深觀,如實的去見到法,你就能夠心花朵朵開,花開見佛悟無生,包括蓮花的開,它也是很多因緣聚合之後而生,所以處處都可以去見到法,這也是一樣,這是花 開見佛悟無生,你的心眼、心花朵朵開,一方面你真正見到法,真正去體悟法、實相,那麼你也是一樣都是會很開心。這個蓮花就算在污泥之中,一樣可以開出漂亮 的蓮花,可以結出果實,就算說這個世間再怎麼動盪不安,再怎麼五濁惡世,一樣可以解脫自在,只要你好好回來見法,好好的回來實修實證,聞、思、修這樣上 來,你一樣可以體悟到無上甚深微妙法,一樣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的一種情況。出淤泥而不染,建立在一堆污泥之中,一樣能夠開出很漂亮的蓮花。
  (第十二節,雜阿含第四十三經)「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比丘!譬如狗子繫柱,彼繫不斷,長夜繞柱,輪迴而轉。愚夫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 離,長夜輪迴,順色而轉」前面是講色,後面是講受、想、行、識,都是如此,「長夜輪轉,順識而轉」這裡講一個很重要的重點,眾生的生死輪迴,最主要是關鍵 在哪裡?「愛結所繫」,就像一個綁住柱子,這樣綁住、不願解開,就在那邊一直繞、繞不出。
  【法義分享】: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因為貪愛染著,讓眾生如狗子繫柱一般,長夜繞 柱,輪迴而轉。因為我以前就讀嘉義高中,那時候在嘉義地區,滿有名的兩座橋,一個叫做天長橋,一個叫做地久橋,天長地久,它算是一個風景區,靠近山區方 面,我們也曾經去過那邊,感覺這種天長地久,滿有意思的。一方面也可以接近大自然,但是佛陀這裏就有把眾生的一種貪愛,讓我們在生死輪迴裡面,一直這樣浮 浮沉沉,這裡我就引用那一句話,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
  重點的就是我們要怎麼才能夠解脫自在呢?今天會講到「色」的集、滅、味、患、離,這裡有提到整套的 集、滅、味、患、離,後面會有解釋,這個「色」只是一個代表,不管你從任何角度,都要能夠看到過去、現在、未來,身心內外、有形的物質、心理方面都是一 樣,都要看到它的集、滅、味、患、離,也就是你要看到多重面,不要只看到單面,正、反兩面都要看到,這裡強調你必須要能夠看到多層面,這樣貪愛或是瞋恨才 會離開。當你在起瞋心時,對一個境界起瞋,對某個人起瞋,你要看到他的「味」、他的優點。如果你對老公已經賭氣好幾天了,已經對他很生氣,有時候你要轉個 念,多去看他的優點,這樣內心的那一種瞋心、不平,他就會很快消化掉、就會沖和掉。如果你對一件事情生起一種貪愛染著,你要看到它的什麼?要看到它的 「患」,也就是能夠看到正、反兩面,這樣才會有離繫的力量,中道的智慧才會出來。
  (第十三節)「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在大乘經典裡面會提到一句話,叫做什麼「心淨佛土 淨」?《阿含經》裡面講說「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如果大家能夠好好去體會、去消化這一句話,就可以體會到「心淨佛土淨」,極樂世界不在他方世 界、不在外太空,極樂世界就在我們這裡。如果能夠見到活生生的佛法,如果能夠貪瞋癡盡,心淨、佛土就會淨,心淨、眾生就淨,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啟示,不要向 心外求。
  我們再來看後面的比喻,這裡提到一種鳥,牠是有很多種顏色、彩色的,「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 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種種,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就像一個畫師 很容易把一塊畫白淨的畫布,然後隨著他想要的妝畫上去,我們每一個人的「三界」也是這樣。所謂「三界」、夢幻世界,每一個人的「三界」都不同,是隨著每個 人你的貪、瞋,所抓、所抗拒的不同而異。所以,事實上三界是自己去抓來的,你的貪、瞋、癡所抓來的。
  這一塊畫布,你要怎麼畫,看你的認識而定,看你的貪、瞋而定,你的世界要怎麼樣構造,也是看你的 貪、瞋、癡而定,問題重點在於眾生不容易察覺到,苦海的世界是自己所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當你沒有覺察到根本原因時,又會怪天怪地、怨天尤人,然後又要跑 到他方世界去。在修行上,有沒有掌握到根本,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如果你用錯方法,都一直在心外去求法、向心外下工夫。所以,當你真正看到苦的根本原因, 就能夠對症治療,這都是要從我們自己的貪、瞋、癡方面下工夫,當你心淨、佛土就會淨,「心惱故眾生惱,心淨佛土淨」,有貪、瞋、癡的眾生,其心都是一面凹 凹凸凸很不平的鏡子,大家要慢慢去覺察到。
  如果你戴著一付藍色的眼鏡,所看出去的世界就都是呈現藍色的;當你戴著一付綠色的眼鏡,你所看出去 的世界,就呈現都是綠色的,然而你卻以為這個世界全部都是綠色的,或是這個世界全部都是黃色的,因為認為這是我自己看到的。但是因為這一付眼鏡跟你是完全 貼住,你很不容易覺察到事實上是你本身鏡片的問題。所以,我們今天學佛就是要回來慢慢反觀到,原來這個問題是出現在自己心鏡的問題,是我們自己這面心鏡的 問題。因此,這就是為什麼說解脫道是要回來向內觀,一定要回來看自己。你要看到原來這些貪、瞋、癡,這些夢幻世界、這些苦海,問題都是出現在我們自己這面 心鏡的問題,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對症治療。每個人的心鏡凹凸程度都不同,所以每個人的世間都不同,因為你所貪愛的跟甲所貪愛的、跟乙所貪愛的,都不相同。你 所牽掛的人、事、物,跟他所牽掛的人、事、物,都不同。你牽掛什麼、貪愛什麼,就會被你所牽掛、所貪愛的境界牽著走,因此每一個人的世界都不一樣。
  所以,為什麼法義的聞思很重要?不要想說我要趕快急著去修,這些好像不是很重要啊!這正是我們要心 靜下來慢慢去消化,包括以後的實修方面,因為要有止觀的力道,才能夠去看到問題的根本在於我們的心鏡去扭曲,以後實修方面就是要慢慢回來,去看到這方面 的,今天要先了解問題重點在哪裡,以後才能夠對症治療。
  (第十四節)「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的闇冥。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則能斷一切的欲愛、色愛、 無色愛、掉慢、無明」掉與慢應該是要分開為掉舉跟我慢。「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 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這裡把修行的重點核心都集中勾勒出來了,不要看經文 很簡短,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去體悟「無常法印」,就能夠真正去體證到「無我」;如果沒有「無常法印」,則「無我法印」也不成立。
  因為「無常法則」是大自然的法則,就是不斷的生滅變化,一出生就沒辦法不老、病、死,不管修行再怎 麼高,符術、咒術再怎麼高,神通再怎麼厲害,你都沒辦法說不讓自己老、病、死的;不管你再怎麼修、境界怎麼高,如果「自我」、「我慢」不斷除,頂多你只是 練就一身很厲害的逃生術,不管你再怎麼逃,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還是存在啊!佛陀不是要我們去練就一身的逃生術,表示自己的功夫很厲害,在面對死亡的 時候,都能夠怎麼樣、怎麼樣,又可以繼續出世、又可以繼續再來,都是因為「自我」還貪生怕死不敢放,所以都還是在有生有死的世界,都還沒有真正體證到「無 我」,那個「我」都還抓著。所以,你要深刻去體證「無常」,才能夠真正體證到「無我」,這一次的禪修就要好好實際證悟到「無常」。
  當你能夠體證「無常」,以後會逐步慢慢地加深去體悟到「無我」,因為修行的體證是有次第。如果一個 人能夠好好去體證無常,就能夠建立「無我想」,他就能夠實際去體證到「無我」,這不是思想的一種架構,而是他能夠真正去體悟到「心住無我想」。因為你真正 體證到「無我」,那些「我慢」就必然消失,抓取就必然的減少,十個結很自然、很容易就會一一的斷除,而順得涅槃、解脫自在,也就是遠離顛倒夢想。如果能夠 修習「無常想」,能夠好好去實修實證「無常法印」,就能夠斷種種的結。所謂的「結」是斷掉到五上分結,欲愛結是屬於五下分結,後面的「色愛」就是色界貪, 無色愛就是「無色界貪」,掉舉、我慢、無明都屬於五上分結,也就是證三果到四果。
  大家不要輕視體證「無常法印」的重要,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人能夠深觀身心內外一切無常, 就能夠斷除種種結縛,包括深層的我執與我慢,重點的問題在於修行人大多只把「無常」當作一個名相、口頭禪,或是頭腦中的一種知見,因此很多人學佛學了很 久,但是對這些佛學的無常、苦、空、無我、四諦、八正道,往往都是只是停留在名相知見上,這樣就很難實修實證。今天剛好有這樣的因緣,大家剛好也有這種意 願、很發心,有人提供場地,下個月六月就可以舉辦三天的禪修。
  (第十五節)「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這五句是很簡短,但 是大家要背起來,然後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證。「觀色如聚沫」要慢慢去體會我們身體就像「聚沫」,所謂的「聚沫」,如果在水邊、溪邊衝擊比較久的地區,它 旁邊都有一些像海綿,比海綿還更鬆散那些泡沫、聚沫聚集在一堆,如果用手攪動,馬上破滅掉。所以,我們的身體,事實上就像那些聚沫,看起來好像很結實,但 是實在是禁不起碰觸揉捏,現在隨便一個壓縮機把你一擠壓,你就變成肉餅、肉醬。大家不要想說我今天年輕力壯,現在學問高、地位高,無常方面對我來講太遙遠 了,如果你這樣太粗心大意,說不定沒多久,你身邊週遭的人,馬上就示現無常給你看,你以為他好好的,結果出去車禍馬上就死掉,人是禁不起一場車禍撞擊的, 不要以為說我是鐵打的身體,不怕!像無敵鐵金剛,那個都是夢幻啦!
  所以,佛陀就要告訴我們,要去看到身體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壯健,但是事實上它像聚沫,絕不是消極悲 觀,也不是故意誇大,而是佛陀告訴我們實相,要讓我們去看到色身身體就像聚沫,我們種種感受就如「水上泡」,如果有像小瀑布沖刷下來,看到那個水泡一冒上 來,然後又很快消失,所以它是冒上來、然後消失,這裡就是宣說我們的種種覺受就是這樣,你的苦受、樂受、喜受,都是這樣升上來,沒多久就消失,升上來、沒 多久就消失,只是我們往往會怎麼樣呢?對「樂受」又會想要一直抓住它、不讓它消失;對苦受,我們又希望趕快要設法把它排除掉,不讓它自然的韻律運作,這樣 又變成苦上加苦。所以我們要去了解那個實相--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
  所謂「春時焰」,就像在沙漠地區,如果它有一些水氣,然後天氣炎熱,水氣會蒸發,就像一個螢幕出 來,如果附近遠方有什麼山景,它會映現出來,因為它在遠處,事實上是水蒸氣蒸發一個幻相的螢幕出來,然後你以為是真的一個世界,叫做「想如春時焰」。國內 台中亞哥花園有一個水幕電影,號稱亞洲最大用水做成的一個螢幕,看起來滿立體的,但事實上那些水如果全部都消失,它只是一個夢幻泡影在那裡。所以,有時候 你對一件事情,想得很陶醉、很快樂,事實上都是在那裡自我陶醉。所謂「諸行如芭蕉」,「芭蕉」就像香蕉一樣,你一層一層的剝,剝到後面、剝到最後,裡面是 「空」,剝到最後裡面就是「空」。所以,你要看到核心的「空」。「諸識法如幻」就像魔術師放一幕電影,讓你看得很歡喜,你以為是真的,結果當它因緣不具足 的時候,什麼都沒了。這幾句偈的含意都很深,也把這很多的重點都濃縮在這裡,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證,
  (第十六節)「云何色集」什麼叫做「色集」?後面段是講「色滅」,大家要慢慢去看「色集」的重點, 如果一個人對於我們的感受,對於受、想、行、識「五蘊」這方面,沒有如實去了解,就會顛倒夢想的抓取,貪愛就會聚集,指出生死的原因、輪迴的原因,是來自 於「無明」。無明,就是因為你不了解實相,然後貪愛、抓取。後面所謂的「色滅」,如果你能夠了解實相,就會放下那些抓取,你會放下、不會再聚集,然後就是 放開、放開。所以,「色滅」就是那些苦惱就會消失了,貪愛沒有了。
  (第十七節)把一些重點又濃縮出來,「云何斷關?謂斷五下分結」我們修行證果,所要斷的重點,你要 放在哪裡呢?第一個階段,你要先能夠斷五下分結,就是十個結。所謂要解脫,你要過五關斬六將的意思。要斷哪些關呢?第一個階段要先斷「五下分結」,這十個 結的前面五個結要先斷,「斷五下分結」就可以證到三果,三果後面「五上分結」,再繼續用功就可以看到、然後就可以斷。
  「云何度塹?謂度無明深塹」因為這是一個鴻溝,你要能夠度過去。但怎麼度無明深塹呢?就是要靜下 來,然後把你的覺性、覺知喚醒,活在每一個當下,去現觀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把無明衝動、不了解實相、不了解真理,那一種向外一直衝動的那種 心拉回來現在,讓你現在覺醒起來,把事情弄清楚、把實相弄清楚,就是把「無明」轉為「明」。但是,這是最不容易斷的結,這是最深的一個結。
  舉例來講,這是基督教裡面的一個比喻,就是上帝跟幾個人在討論,覺得要躲在哪裡,人們才找不到我? 有的人就跟他講說,你應該躲在哪裡,躲到什麼地方,躲到高山上、躲到大海,或是躲到他方世界去,但是還覺得躲到那些地方,還是有人會找得到啊!後來有一個 人就跟他講,躲到一個人的心裡,他就找不到。含意很深!真正要了悟宇宙一切人生的實相,最深的結--無明結,必須從你內心裡面打開,所以不要向心外求法, 一定要回來反觀,然後好好活在當下,去看當下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這樣你只要用功半年、一年下來,一定會有很大的突破。如果你向心外去找上帝,你找 不到上帝。以佛教來講,如果向心外去找解脫、找淨土,你找不到淨土,亦即「心淨佛土淨」,一定要回來在當下。
  「云何超越境界?謂究竟無始生死」也就是斷除生死輪迴,才能超越一切的境界。「云何脫諸防邏?謂有 愛盡」就是那一種貪愛,「此愛綿綿無絕期」那個愛,因為你一抓取什麼,那麼你所抓取的這些,你以為是得,事實上它正是束縛住你,你就會被那個境界牽著、所 拘束。「云何建聖法幢?謂我慢盡」所謂「建聖法幢」,【法義分享】若要真的要弘法、真的要為法做見證,「建聖法幢」就是為法做見證、弘法的意思,你最好要 先「我慢盡」,到達無學位的四果阿羅漢才能真正建聖法幢。所謂「我慢盡」,以十個結來講,是在「五上分結」的部份。證到三果的人,我慢都還沒有斷。
  (第十八節)一樣要從色、受、想、行、識各方面,去體悟體證無常與無我法印。「時,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斷五下分結已,云何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體證無常、無我,可以斷五下分結、證到三果,比丘就繼續再問當證到三果之後,怎 麼樣才能證到阿羅漢果?當我斷五下分結、證到三果之後,我如何才能夠「漏盡,無漏心解脫」?就是四果阿羅漢的世界、究竟解脫的世界、成佛的世界,我怎麼樣 才能夠「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何謂「漏盡、無漏」?因為含意很深,以後還會再講述。
  「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佈畏--無我、無我所。二俱 非當生」這一句話含意很深,要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去咀嚼、去體會,不止一般的眾生,絕大多數的修行人,都很難超越這兩句話所講的範圍,所以佛陀就很率直的 講,「愚癡凡夫」就是還無明遮障,還沒有了悟實相的一般眾生,跟一般修行人,「於無畏處而生恐畏」,就是說不該去怕的,卻偏偏一直的怕它;不應該怕的,卻 這麼樣的怕它。「愚癡凡夫、無聞眾生佈畏」,一般眾生怕什麼呢?怕無我、怕無我所,佛陀就講「二俱非當生」這兩種現象是不應該有的,因為實相真理就是無 常,但是眾生就是不了解,然後偏偏一直跟實相在對抗,都一直去抓常、抓我。但是宇宙大自然運行的法則就是這樣,像一隻小螳螂要搬動大石頭,就是以一個小我 的力量,然後要去改變大自然的運行法則,這怎麼可能呢?這樣只是自討苦吃而已。
  一般眾生就是要抓常、抓我,然後很怕無常、很怕無我、很怕無我所,很怕我所抓的失去。佛陀就講就坦 白講,這兩種現象都不應該有,因為你再怎麼怕,不是因為你怕就不會喪失;不會因為你怕,怕你的父母親老、病、死,你的父母親就不會老、病、死,不是這樣 啊!不會因為怕你自己衰老,所以百般把自己化妝打扮得很漂亮,然後你一直這樣打扮下去,你以為自己就不會老嗎?不可能啦!頂多只是延後而已,還是會來啦! 所以,佛陀就講說,如果你一直在那個怕無常,怕無我、怕無我所,那些都是多餘的,因為你再怎麼怕、再怎麼抵抗,再怎麼治療,不管你修行再怎麼高,神通再怎 麼廣大,你不可能去改變它的,所以那些都是多餘的、不應該有,但是一般人卻偏偏都一直在怕這些。此處已經講到修行方面非常深的核心了,大家以後要慢慢去體 會、慢慢去看,很多的修行法門,包括很多宗教都與「無常」、「無我」的法印在抗爭,當你覺醒得越深,就可以越體會到這兩句相當深的啟示。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經文內容比較不容易瞭解,我們講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識」其實會住在「色、受,想、 行」,即如「六根」與「六境」的接觸,然後會產生「六識」。但是我們的「六根」要看到東西,事實上是我們的「意根」都有透進去,它才能夠發揮作用,以醫學 術語來講,如果你的眼神經壞掉,眼睛表面上看起來好好的,但是它能夠看到東西嗎?它沒辦法看到的。因為我們的「意根」無法傳達進去,腦神經無法穿越進去、 通過,於是那個「識」無法跟「眼根」結合,眼睛沒辦法起作用。
  「識」常常會跟「色、受、想、行」結合,然後導致不是貪愛我們的色身,不然就是貪愛我們的覺受,不 然就是貪愛我們的種種思想念頭,或是種種那些意行、口行,「行」就是衝動。這裡有一個重要的重點即將透露出來--「識無所住故不增長」,前面是講「識住則 增長」你貪愛身體的身、受、心、法,對「自我」的抓取就會越增強、越增長,這樣你的城牆(十道體系)就越鞏固。如果今天要解脫,剛好反回來,必須要慢慢地 去除,慢慢地去看到實相,然後慢慢地去除抓取、慢慢放下。
  當「識」到達「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作為」「無所作為,識無所住」就是不抓取,因為你了 悟實相真理,不在抓夢幻泡影,所以「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作為」。所謂「無所作為」不是消極悲觀,而是沒有那些顛倒夢想的作為,看到以前是在 「海中鑿河」,在海底挖一條溪,現在照見到了,你就放下了,所以「不增長」,所以「無所作為」。「無所作為故則住」,「住」就是能夠安住下來了,身心已經 知道何謂「依止處」了,最主要是你的心能夠定下來,已經知道哪裡是我的家了,知道家在哪裡,已經找到家了,已經回到家了。禪宗也有講「已經回到家」的意 思,你已經知道家在哪裡,已經知道你的心要安止在哪裡了,已經不會在向心外去求了。
  所以「無所作為故則住」,因為你不會再顛倒夢想了,也不會這樣自作苦受,所以「住故知足」,因為你 感覺到已經沒有欠缺什麼,你也不必要到他方世界去找法了,因為淨土已經現在你眼前了,於是這時候「住」,你的心能夠定下來,即能「自依止」、也能夠「法依 止」,看到法、見到緣起甚深,體悟到你本身沒有欠缺什麼,沒有比佛陀少什麼,沒有比佛陀渺小什麼,你是要成為完整的自己,成為你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要去變 成釋迦牟尼。所以,你感覺已經都具足了,不需要再向心外去求法,「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因為你已經沒有再需要、追求什麼,不是說「我就是一直賺、賺很多 錢之後,我才知足」如果你以為賺很多錢之後,你才會知足?我們也經常聽別人說:錢永遠也嫌不夠啊!如果你以為賺錢就能讓你知足,那是不可能,除非你有相當 的體悟,才會放下、才會知足。
  「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真正能夠做到「識無所 住」,就會做到《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你已經不再抓取,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足。
  跟大家分享一個滿重要的心得與觀念,一般講說要成佛,很多人的觀念都認為佛陀就是一個怎麼樣的形 象、形狀,佛陀具足八萬四千威儀,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陀神通具足、……具足,我們就是要成為釋迦牟尼佛,於是把他當作一個超級的偶像在膜拜他,希望將來有一天跟他一樣……。一般學佛想要成佛的觀念都是這種目標,一般的體會、一般的講經說法都是這樣,與佛陀這樣一比較,就認 為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我一相也沒有,我一種好也沒有,因此很多人就會覺得我們這輩子不可能成佛,很多法師跟你講經說法,他不敢跟你講說你這一 世可以解脫、可以成佛,因此都說要「三大阿僧祇劫」,或是到他方世界去。
  事實上,都沒有真正體會到成佛的意思,把佛陀、人間的佛陀,又變成一個「超人」,變成一個「無敵鐵 金剛」,變成一個「超級偶像」,當你把他越捧越大之時,你相形之下,就覺得自己越渺小,因此想成佛這些,想都不敢想。如果基督教或天主教徒,把耶穌太神格 化,都未必是好事,佛教徒也一樣,你把佛陀神格化,把他推得越高越遠,都不是好事。事實上,佛陀、耶穌他們都是以人身來示現,而且都是以實實在在的一個 人,來告訴我們真理實相,讓我們去看到真理實相,這樣而已。所以,說要「成佛」,翻譯這個「佛」字,大家很容易被這個字又迷住了,事實上「成佛」是要成為 一個覺悟者。覺悟者,你覺悟什麼?最主要就是要覺悟到宇宙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無常」跟「無我」法印。
  成佛、成為覺者、成為解脫者,主要就是要能夠體證到、覺悟到這個,這樣而已。所有三十七道品、八萬 四千法門,所有的修行法門,都只是讓你心靜下來,「止觀雙運」,就是要讓你去體證這兩個法印,可以清楚知道何謂「成佛」,「成佛」的定義是很重要的。今天 每一個人都可能透過努力而去了悟到實相,只要你這一生這一世好好努力,去覺悟到真理實相,就可以遠離顛倒夢想,就可以成佛。早期為什麼佛陀引導弟子的解脫 很快呢?因為都沒有很多的迷霧障,都很單純的實修實證、體悟法。所以,現在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我們說要成佛,不是把自己一直在補補修修,然後去成為釋 迦牟尼佛的樣子。為什麼一朵玫瑰花,不能夠欣賞你自己,偏偏一定要去欣賞蓮花?然後玫瑰花你就在那裡自艾自怨自嘆,認為說人家那個蓮花才夠大、才夠漂亮, 就不能夠滿足於你自己,不能夠安住於你自己,偏偏一直天天幻想著我要成為蓮花,我要成為什麼花,這樣才夠大、這樣才夠好,都是進入夢幻世界,你都沒辦法安 住在自己。
  當你是一朵牽牛花,為什麼你不能夠全然的開放?為什麼你不能夠全然的安住在你的每一個當下?為什麼 你就在一直自怨自艾說:「我這朵牽牛花是長在路邊,蘭花才讓人供養,所以我要努力改變成為蘭花……」人類才會顛倒夢想,要努力改變自己成為什麼,要努力修正自己,然後要成為釋迦牟尼佛的模樣,都沒辦法 肯定自己,沒辦法接受自已,這樣你怎麼會知足?!這是一個「成佛」上,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每一個人都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每一個人在這宇宙中,都是獨 一無二的,要認清知道你自己也是獨一無二,你跟釋迦牟尼佛完全平等,你跟耶穌也都完全平等。你所跟佛陀不同的,就只在於佛陀是一位覺悟者,了悟真理實相而 遠離顛倒夢想,沒有在那裡構築夢幻世界,他離開這個苦海,就這樣而已,這就是一個成佛者、一個解脫者、一個覺悟者。
  所以,要把修行解脫、成佛、成為覺悟者,要弄清楚。當你了悟這些,體悟無常真理實相時,然後發現你 沒有欠缺什麼,也不必到他方世界去追求,跟佛陀比較也沒有少什麼,這時候你就會完全的知足,感恩啦!知足啦!於是就能夠「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你 要真正能夠知足,才會解脫啦!如果覺得你還欠東欠西,內心還有很多的空虛,還有很多的不安,還有很多的不知足,你就還有得繞。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如果 聽得懂剛才講述的這些、好好消化,可以節省你很多很多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費。
  【法義分享】能深入體悟無常、非我、非我所,則能斷五下分結而證到三果。但「我慢」仍未斷。走在修 行路上的眾生,雖然知道無常、無我,也很會宣說,但是往往骨子裡都是抗拒無常,很怕無我。所以種種扭曲變質的修行法門就不斷衍生出來。所以,這一經的含意 也是很深,大家要慢慢去看、慢慢去體會,如果你真正能做到「識無所住」,就能夠做到《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是不容易!只要你還處在二元 對立的世界裡面,就處處「有所住」,只是自己有沒有覺察到而已。因此你要覺察到,再來才能夠針對那些結一一的斷除。
  我從民國六十年左右,就開始在人生哲學、生命哲學上面在探討、下工夫,從高中時期就在探討、追尋, 後來慢慢在佛教方面涉入越深也是一樣,人家跟我們引導想要「成佛」,就應該要什麼相、……相,出生時就應該踩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果你沒有這樣,就不要想啊!所以,很多宗教師這些說法都 是不正確的,我們要回歸到單純、純樸的這些法,佛陀最初怎麼樣講?什麼是修行解脫之路?當發現到很純真、很樸實的解脫之路,你逐步跟著走,就可以成為你自 己,就可以自作主,就可以很有信心的,跟佛陀所達成的境界一樣,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是這裡面絕對沒有任何的我慢,只要你還有我慢,就不敢這樣的宣說。
  (第十九節)「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方便」即還是要採用各種方便法,透過八萬四千法門,選擇一個適當的法門,選擇你比較能夠相應、適當 的法門,讓你的身心靜下來。當你靜下來之後,就是要進一步的去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原來佛陀所講的,打坐不是光在那裡坐,你是要有內容的、要有 體會的,我們一般如果不了解,都只是在打坐,都是只是在修定,在觀呼吸、數息,或是看著專注的一點。事實上,這只是一個過程,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而已,但是 我們往往都浪費很多時間在這裡,於是這種「定」就變成「世間定」。真正的「正定」,一定是要能夠「止觀雙運」,「禪思」就是止觀,「禪」就是有「定」,然 後「思」就是有「觀」,止觀雙運、內寂其心。所謂「內寂其心」也是一種「定」,然後要如實觀察。
  所以,真正的禪修,是要「止觀雙運」,我們這一次的禪修,所謂「止觀」方面,要有「定」與「觀」要 等持。「緣眼及色→眼識生」「眼色識」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這裡是要探討苦生起的原因,我們的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產生了很舒服的感 受,於是就會進一步想要去擁有,想要去貪愛、想要去抓取,這樣你後續的,只看到「味」、沒有看到「患」。但是,不管有沒有看到後面的「患」,那個苦就會跟 著來。所以,沒有一件事情,它只是絕對的好而沒有負面的,它一定都是正反兩面都有,如果你能夠提前看到正、反兩面,中道的智慧就會產生。
  (第二十節)這裡又有一個滿重要的重點,「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 依。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所謂「洲」,簡短講就是要回歸到自依止、法依止,不要心外去求法,不要時時抱住一個善知識。真正的善 知識只是協助你學習如何才能自依、法依、不異依,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你要親近善知識,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他是協助你如何早日自依、法依、不異依,不是 說日子越久,師徒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然後越抓越緊,以後又成為他的衣缽繼承人,或是成為他的一個法門派系,派系門下的另外一個分店的負責人,以後處處都要 看著總部方面的臉色,那很苦啊!事實上,佛陀以前早期都是這樣,我就是跟你們講法,跟你們講真理、講實相,你們透過實修實際,實際去體證到之後,佛陀他也 沒有成立宗派,也沒有成立宗教,然後就鼓勵大家,只要你有實修實證之後,真正有見到法,成為明眼善知識,就可以到各處去跟眾生廣結善緣、弘法。
  真正善知識就是協助你自依止、法依止。「住於自洲、住於自依」的「住自洲」就是在茫茫的人生苦海裡 面,眾生都習慣向心外抓取,如果你向心外去抓取一個依靠的東西,你的心永遠都沒辦法真正安止下來,因為你向心外抓取所依,「所依」都不會究竟的。唯有你回 到、發現到,要回來自依止的時候,才會發現到究竟的法。如果你還不滿足於你自己,還認為說我今天應該要怎麼樣、怎麼樣,我怎麼樣去修行,怎麼樣去改變我自 己,然後要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形象……,如果你還很不滿足於你是一朵牽牛花,一直要拼命要想要改善成為一朵蓮花,你的苦永遠都存在。講究竟一 點,牽牛花與蓮花,它們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實相的存在,它們並沒有美、醜,誰高、誰低……,沒有這些分別,是人類把它按照自己的喜好,然後劃分出來。
  「自卑」是因為不了解實相,真理,然後劃地自限把自己矮化,「我慢」也是因為你看不到眾生都是平 等,然後狂傲自大。當慢慢了解實相、真理的時候,你會體證到「無上正等正覺」,「正等」就是完全平等,你跟一切眾生都平等,因此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只要 慢慢的心靜下來,去體會實相、體悟真理,你就可以成為覺悟者。就是你要回到自己來,自依止、法依止,不要去抱佛腳,佛陀只是一個「指月的工具」,協助我們 去看到真理,這樣而已。
  「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苦、變易,(則能)離欲……」如果你能夠「知色無常,苦、變易」,則能夠「離欲、滅、寂靜、沒」如果經文沒有補充這兩個字,比較不 容易瞭解。一個人能夠了悟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無常,你又有抓取就會產生苦,實相就是不斷地在變化、變易、變易,你能夠體會到這些事實的存在、真理,就能夠 「離欲、滅、寂靜,沒」會遠離顛倒夢想。「從本以來」就是從古早以來,從始以來、從最初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 已無所著,不著故安穩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你想要解脫,「涅槃」就是一個解脫的世界,要解脫、成佛就是這樣。真正了悟一切「色」(一切現象界)是 無常變易,於是你不抓取而放下,因為抓取就是束縛,當你放下、不抓取之時,你就能夠解脫。
  「不著故故安隱樂住」就能夠安於每一個當下,因為你能夠知足、感恩,沒有欠缺什麼。「安隱樂住已, 名為涅槃」這是解脫自在,當你處在涅槃之時,並不是說「好!這樣我自己享受就好了」你還是會隨順因緣,一方面看著眾生在苦海中頭出頭沒,或是在那裡顛倒夢 想,會有不忍之心、悲憫之心。只要有真正實修實證,那一種大慈大悲之心,就會很自然生起,你會很主動的,甚至會隨順因緣,跟眾生做法上的分享。絕對不會就 像一些人批評的:就常駐在涅槃、不出來度眾生……,不會這樣的。一個解脫者一定是大慈大悲憫眾生,真正的善知識會引導你,如實正觀宇宙人生的實相,而達 到自依止、法依止。
  有感於大家都很認真、很積極,除了聞思方面表現出很積極以外,大家在實修實證方面,也都很認真、很 積極去做,平常就已經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在修、在做了,雖然說工作忙,但也是儘量抽空出來實修實證,這是很好的道心,希望能夠繼續持之以恆。我們中鼎這 裡,大家真的福報很好,要好好珍惜!否則福報又很容易喪失掉,像我們中鼎本來考慮搬移到東方科學園區,結果沒搬成,這樣很好的福報,如果搬過去,一把火又 是燒的灰頭土臉了,元氣都大大損傷。所以,一個大公司能夠允許不同社團的存在,表示有這樣一個雅量,大家在公司裡面,因為建立起正知正見之後,你又會把這 些慢慢迴向在你的工作、你的公司,再迴向這個世間,無形中他會有一種穩定的力量,再加上大家在這裡,有這麼好的場地,有這麼寬大的場地,很難得!
  我們想要舉辦禪修,上個禮拜才積極準備在找,現在場地也有了,而且法雲寺方面,又很積極來協助,各 方面幾乎讓我們的工作量減到最少,包括用餐方面,他們也能夠護持,也願意來協助,所以大家真的要好好珍惜。這一次如果可以,我們是用完整的兩天半,大家能 夠以「歸零」的心來參加,以柔軟心、歸零的心來參加,你這兩天半會有很多實際的體悟,實際的體證、突破,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珍惜這樣的善緣。
  我們平常聞思之後,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了,這樣禪修才能夠真正又發揮出它的力量、效用出來, 如果你想說「我現在聽只是聽啊!現在不是在禪修期間」你沒有用功好好去體會,這樣會浪費掉很多的時間,現在聞思、馬上就要去體悟,然後在你日常生活中、在 工作之中,在歷緣對境之中,馬上要處處去見法。
  (第廿一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諍,世間人與我諍」補充一個「人」--世間人。佛陀 就講我實在很不願意跟世間人諍,但是偏偏世間人要與我諍--「世間與我諍」,為什麼呢?「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佛陀就講「我只是說實 話,我只是說實相、說真理啊!我把宇宙的實相真理說出來,這樣而已!我並沒有欺騙啊!不是我要跟大家諍,不是我與世間諍,事實上我只是說實話,這樣而已! 你們聽不喜歡、聽不習慣,不是錯在我啦!不是我錯啦!」「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就是解脫者、了悟真理實相的人,佛陀並沒有說「世間智者」 只有他一個人而已,解脫不是只有佛陀、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而已。一樣啊!以前有解脫者,他們走過這一條路,發現的宇宙人生的實相,他們這樣說出來,佛陀也去 親證了,因此「世間智者言有」智慧的解脫者他們說有這樣的實相、這樣的真理存在,當我體證過來之後,當我發現這是真理、這是實相、這是事實,所以我也說有 回事啊!
  「云何為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那些解脫者他們所講的有,到底是什麼呢?他們所講的法到底是什 麼呢?他們承認的真理實相是什麼呢?「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這裡就扣住那個核心,世間的這些解脫者、有智慧的人、智者, 他們體悟到「色無常」--現象界的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這些實相,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無常生滅變異,如果你你不了解、去抓取,就會產生苦。因為一切的實 相,都是一直剎那生滅變異,一直在變化的,這個雲從東飄到西,不要以為它是固定的形狀在飄。你有沒有看到那個雲,它每一個剎那的形狀都在變?要慢慢去看 到,不要以為雲就是從東飄到西,然後不變的飄過去,它是在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每分每秒都在空中移動,時間也在流失,然後它都是一直在變、變、變,有 時候雲會增加,有時候又會消散,然後飄到一個地方又消失,都是一直在變異的。
  色無常、苦、變易法,這一種實相真理,「世間智者」就是那些解脫者,他們說有這回事、、這是事實, 當我體證之後,我也說這是真理、這是實相、這是事實。「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在《阿含經》裡面,對「識」方 面,都是佛陀所體證、所徹悟的,它都是屬於緣起的,又是剎那生滅變易的。所以,原始佛法與後來大乘佛法所講的重要核心,有很多不太相同的地方,大家要注意 仔細去看,一定要看佛陀最初對這個「識」是如何詮釋、產生,它的實相又是如何,否則又會把這個「識」演變成一門學問,在解析幾識、幾識、幾識……,一直在「識」上面,花費很多時間在那裡繞。
  《阿含經》裡面對這個「識」是如何詮釋?它是如何形成?它的特性是如何?所以,我們要清楚分辨。 受、想、行、識都是緣起法,現象界的緣生緣滅,都是無常法則,無常剎那變異。《阿含經》裡面處處都在跟我們講,尤其是「五陰」方面都一直交代,「世間智者 言無,我亦言無」那些世間智者、體會者、開悟者,他們說沒有這回事,我也說沒有這回事,不是跟著在他們屁股後面說,我也是有實修實證之後才說的,佛陀就繼 續講:我們說沒有這回事,到底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謂色是常、恒、不變易、正住者」這幾樣,「色」就是代表現象界的一切,包括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一切現 象界,你說它有這一種常、恆、不變易、永遠存在,「正住」就是永遠存在的意思。
  你說有這回事,「世間智者言無」一個解脫者、有智慧的人,他說:沒有這回事啦!而我佛陀體悟過來, 也是沒有這回事,因此我也如實說:沒有這回事!其他的受、想、行、識,你一直要去找它的常、恆、不變易,永恆不變的靈魂,就是「正住者」的意思,佛陀說: 沒有這回事!「有世間世間法,我亦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有世間世間法」就是有世間現象界的一切,「世間法」就 是現象界,它是緣生緣滅。有這些世間、世間法,然後「我亦自知自覺」,佛陀不是說別人怎麼講他就怎麼信,他也是自己本身去求真求證,發現真的是實相、真 理,當他親證之後,他才「為人分別演說顯示」雖然我說實話,但是「世間盲目者不知不見」,眾生不去求?求 證,「盲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不是我的過錯啊!不是我故意要跟眾生對抗,不是我故意要跟那些宗派的宗教師在拆山頭,不是我故意要去拆人家的山頭,不是 我故意要去跟人家踢館,我完全沒有那個意思啊!佛陀的意思就是這樣,「我完全沒那個意思啊!我只是講實話啊!」但是,當這個實相一呈現出來,跟你這個山頭 所建立的理念不同,實在不是我的錯,我只是說實話而已。
  「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世間世間法」就是緣生法、緣起法。「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苦,是 世間世間法」也就是緣起,到後面會再歸納出來,「緣起法」、是歸納現象界緣生緣滅的整個總法則,後面我們還要慢慢去體悟,體證到「非緣起法」,又是更深 的。我們要「先知世俗諦」,這裡所講的「世間法」,就是龍樹所講的世俗諦,要先體證「緣起法」,因為那個就是不斷的變化、變化、變化,一樣是變易,經文裡 面是講所謂《易經》的「易」,事實上這個「易」,它一變化就跟原來的已經不相同了,昨天的你跟現在的你,已經不完全相同了;那一朵雲前五分鐘在那邊,現在 在這裡,雖然說你看到好像同樣一朵雲過來,但是事實上它已經是不斷在變化,它的形狀、它的組成都已經在變化,因此那個「變易」,其實已經不是完全原來的模 樣了。
  所謂「先知法智,後知涅槃智」,再「不得世俗諦,則不得第一義諦」。所以,你要先知道什麼是緣起 法、什麼是無常,「法印」要先了解,才能夠進一步去體證,以後我們會深入解析,否則現在只是一個名相而已,所謂「非緣起法」、「空」,什麼是空?還會只是 一個名相,事實上,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這是方法、法門、工具,它協助我們去「止觀雙運」、開智慧,是一個過河的竹筏。「緣起法」歸納現象界的整個法則,無 常、無我這些法則,現象界就是這樣,上次在幻燈片中,有跟大家提過「黑洞」,另一面就是「白洞」,這邊有星球消失,另一邊就會釋放出等量能源散播在虛空, 當因緣條件足夠之後,又會從能源慢慢凝縮、形成粒子,它是整個宇宙的自然法則,就是不斷一直在生滅變化,它會形成,也是因緣具足而生,稱作「緣起」。
  這個星球會毀滅,也是緣盡而滅。所謂「緣起法則」,就是在歸納這整個現象界,包括你的身體,小到每 一隻小蟲,大到整個星球、銀河系,都是一樣生生滅滅、不斷變化,但它都是緣聚而生、緣盡而滅,叫做「緣起法」。超越現象界之上的,就是「空」、涅槃智,以 後我們會再談,因為你必須要先看到現象界的緣起法,必須要先親證,以後我們再談第一義諦。
  「我於彼盲無目者不知不見者,其如之何!」這也是說出佛陀的心聲,佛陀本身就是如實說,但是因為眾 生不喜歡聽,就變成有時候要考量怎樣呢?當因緣不成熟時,就是要保持聖默然。佛陀本身就是自稱阿羅漢,阿羅漢體悟到宇宙人生這些實相,但是跟一般眾生、跟 一般宗教師,所抓取的、所想的、所講的,很多是背道而馳,很多是不相同的,當年佛陀在印度婆羅門教的環境裡面,佛陀是被歸入異類,佛陀也是很孤獨、很孤單 的這樣一路走過來,他還覺得要講我所該講的,能夠講、我就講實話,不能講的時候就保持沉默。
  真正體悟到實相真理的解脫者、阿羅漢,他們也是一樣發現眾生在顛倒是非,不是佛陀的錯,當你體證到 這些時,一樣也不希望講謊話。如果因緣可以,我就說實話;當因緣不成時,就保持沉默。我想要跟你說實話,你又不喜歡聽;要我告訴你謊話,我又不喜歡講,所 以當因緣不成熟時,我就保持沉默。眾生不了解這些,就認為阿羅漢是自了漢、只為自己,不積極跟我們講經說法……,因此這也是佛陀一種感慨、一種無奈,不是我不講,但是你要我講一般人講的、你們很喜歡聽的,因為這些 對你們的解脫生死無關,我不想講啊!然而我真正想講的,跟你們的習性、認知,有很大差距時,你們不喜歡聽,你說是我不慈悲、還是你很不成熟?所以,就是這 樣的因緣,於是阿羅漢又被扣上重重的帽子,認為他們是自了漢、只為自己,完全不是這回事。
  (第廿二節)「有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 住」「七處善」就是色、集、滅、道、味、患、離。「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什麼叫做「色」?什麼叫做「集」?「愛喜是名色集」「名」與「色」 要分開,一個人就是喜貪、貪愛,「色」慢慢在醞釀、在聚集,就是「集」。「愛喜滅是名色滅」把「滅」圈出來,「正念、正定,是名色滅道跡」把「道」圈出 來,就是修八正道,就能夠走上解脫道。「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把「味」圈出來,「味」就是你吃起來,覺得很舒服、很喜歡,能夠讓你產生喜樂,這樣才 會去貪味、貪著。「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把「患」圈出來。
  我們有時候講「味、患、離」,這裡就有解釋什麼叫做味、患、離?什麼叫做色、集、滅、道?「患」就 是因為你抓取什麼,你一貪愛什麼,希望永遠符合你的意思,偏偏天不從人願,因為事實上就是無常法則在變化,你偏偏要它「常」,是不可能啦!所以,色無常、 苦、變化,因為它會不斷的變異,就是你所抓來的後患隱藏在裡面,你有看到嗎?「是名色患」。「謂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把「離」圈出 來,這裡講的七種義,前面有講「七善處」就是色、集、滅、道、味、患、離,七個要清楚分辨出來,這裡剛好有很簡短的定義,因此一件事情要去看到它的緣起, 也能夠看到它的緣滅,能夠看到它的正面,也能夠看到它的反面,能夠看到它的「味」,也要能夠看到它的「患」。
  「若於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三種觀義就是陰、界、入--五陰、六界、六入處,當然包 括六根、六塵。事實上,不管從身心內外一切現象界,從最小到最大,你都可以去求證、去考驗,看它是不是一定無常剎那生滅變易,能不能去找出推翻無常法印 的,如果你可以找出推翻無常法印的,那麼無常法則就可以推翻掉,因為佛陀、以及發現以前的智者、解脫者,他們所體悟到的實相就是如此。現代的科學家、天文 學家、物理學家,都是在證明佛陀這些智者,所體證的「無常法印」的真實,當大家真正體證到無常之後,再深一步在歷緣對境中,去看到我是、我能、我慢。
  「五陰」這一章,算是滿重要的重點,是整個法義相當重要的核心,所有的修行到最後,包括從最初、以 及到最後,都要來深觀、體證到這方面,尤其是十個結後面五個結的「我慢」與「無明」,要斷除這些,一定要去深觀「五陰」方面,所以不要小看這些經文好像不 是很重要,錯了!這是非常、非常重要,你要解脫生死、了悟生死大事,這些一定要慢慢去消化,因為當你以後實修實證最深層核心,就是回來體證到這些,才能夠 真正斷深層的我慢。
  第廿三節這裡講的,什麼叫做「取」?「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著?」這一段是「取」,貪愛就會黏著, 後面是不貪愛、不取著,如果一個人貪愛,「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一般顛倒夢想的眾生在面對各種境界時,都是去看到我、我所、異我(我 所),都是認為「這個是我、我的」然後「相在,來見色是我、我所而取」你只是看到表相,沒有去看到深層的實相,變成在顛倒夢想、錯誤的抓取。當你抓取了之 後,「取已」,因為你抓取、執取,「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前面你是看到「味」而抓取,後面「患」就出來了,因為它一定會變化,現在戀愛時是甜甜蜜 蜜,認為彼此都是彼此的知心,大家心心相印、很好,希望永浴愛河、天長地久、永不變心,但要只要事實的存在,它一定會變化、變化、變化。
  所以「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就隨著轉」如果你一直抓住說「你是我的先生,你就應該怎麼樣、應該 怎麼樣,你怎麼可以變?!……」或是說「妳是我的太太,妳就是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妳怎麼可以變?!……」然後當他變的時候,你就會跟著痛苦,記得!所有的苦是來自於你的抓取,然後慾望投射上去,但是當無常 在變化時,你不能夠接受它、不能夠承認它,你在跟事實、無常法印在對抗,那就是苦啊!於是你的心就會被境界牽著走。
  「心亦隨轉;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攝受心住」你的心被境界束縛住。這裡的「攝受」,不 是收攝六根的攝受,「亦生取著、攝受心住」你的心、你的注意,全都黏著在境界裡面,被境界綁住了。「攝受心住故」因為你的心被境界束縛住了,「則生恐怖、 障礙、心亂,以取著故」你的心就會成為境界的奴隸。
  現在整理出一個公式,假設E就 是你所抓取、執取或是貪愛,就是執取某種,依、X你就會怎 麼樣呢?就被X牽著走。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公式,因為很重 要,這個X是一個變數,就是一個函數,它只是一個代表,因 為你依X、抓取什麼,就會被什麼所牽著走,你把它套進去檢 驗、去檢查看看,你很依賴、很依靠你的老公,就會被你的老公牽著鼻子走。你對你的太太很迷戀、很依賴,你的太太的一舉一動,她的脾氣、她的心情,就會大大 的影響你,你很關愛、很疼愛你的小孩子,你的小孩子有沒有回來,他的課業好不好,他的身體好不好,他就深深的影響你的內心能不能寧靜。
  這是一個函數,這是一個變數,去把它套用Y, 也是其中一種,它只是一個變數、一個代表,你慢慢去體會看是不是這樣。如果你很著迷、很崇拜一個大師,就會被這位大師把你牽著走,大家慢慢去體會、慢慢去 看。
  「云何名不取著?多聞聖弟子於色不見我、異我」一個有智慧的人,不管什麼樣的境界裡面,都能夠去看 到「無我」、無我所、不相在,「於色不見我、我所而取」不會去黏著、不會去貪愛、不會去顛倒夢想,「不見我、我所而取已」不會執取、抓取。「彼色若變、若 異,心不隨轉」不管「色」怎麼變異,他不會隨著轉。舉例來講,如果你很依靠、很依賴你的老公,對你的老公抓取很強,那麼你老公的舉止,以及他在外面的言 行,你都會很牽掛著。如果隔壁鄰居的先生在外面拈花惹草,你的內心對他的牽掛,跟自己的先生會相同嗎?不會相同。因為我依的是我的先生,因此先生他的作為 對我深深的影響,但是對於別人的先生,我只是在看戲而已,我沒有被他牽著走。
  所以,你黏著什麼,他的變化就會深深影響你的心,讓你的心不能夠自主。「心不隨轉;心不隨轉故,不 生取著、攝受心住」因為你的心有所主,不會被境界攪進去,你的心不會被境界綁住。「不攝受心故」心不被境界所牽絆、所束縛,你就不會生恐怖、不會有障礙, 心也不會亂,因為你沒有黏著。但是並不是說夫妻這樣就沒有感情,夫妻方面的相處是大家有緣在一起,我們彼此互相尊重、相輔相成、一種同修,但不是抓取,這 是很重要的關鍵。你愛你的先生,或是你愛你的太太,你愛他就要尊重他,也要讓他獨立,你是協助他獨立,不是那種愛讓彼此的黏著更強、依靠更強,這樣苦會增 加,那種愛是尊重、相輔相成,然後協助彼此心智的成長,協助彼此自依止、法依止,不是加強依賴。
  所以,真正的愛,包括說你愛你的小孩也是一樣,不是讓小孩子加強對父母親的依賴,那是溺愛。如果真 正愛你的小孩,是協助他早日獨立,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才是真正的愛、智慧的愛。第廿四節是講:什麼叫做有漏法?什麼叫做無漏法?有漏、無漏是屬於修證方 面。「六入處」章節會講六根方面的有漏、無漏,以後再講「漏」方面,因為它這是實修上面一個重要的關鍵。
  (第廿五節)「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所 有的山河大地,所有的眾生,所有動、植物,這些有形的物體,都是由地、水、火、風所組合而成。「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 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我們要清楚了解這個關係,地、水、火、風加上「空」,然後產生「識」,這個「識」不 是單獨存在的一種元素,它是由地、水、火、風,跟「空」的巧妙組合之後,然後「識」才產生。這裡所講的「色」,就是前面的地、水、火、風,這些有形的身 體、我們的身體,就是地、水、火、風,還有跟「空」,然後「觸因、觸緣」,當地、水、火、風加「空」之後,就會形成有機生命體,有這個「識」產生,就會形 成有機生命體。
  當有機生命體產生時,就會有「六根」的感受。因為有六根,你的成長、然後有生命,當「六根」跟「六 塵」接觸時,會產生受、想、行的這些「蘊」,就像小孩子誕生之後,漸漸長大,他的六根漸漸發育,當他跟外境接觸時,他的感受、他的思想、他的行為就會出 來。當一個嬰兒的眼根、耳根都還不發達時,他的眼根沒辦法去產生眼識,因此嬰兒的世界就很單純。他的感受、思想、行為,就是受、想、行陰,色陰是跟地、 水、火、風、空這些組合而成,受、想、行呢?是因為你有機生命體產生之後,六根跟六塵接觸,他才產生受、想、行。
  「五陰」裡面的識陰,又是「名色陰、名色緣」,可以簡單歸納「色」、「空」,我們簡單名為「名」。 因此,地、水、火、風跟空,「名」、「色」組合起來之後,「識」就會產生,這個「空」絕對不是頑空,所謂「空間」,只是「空」的一種性質而已,並不是說空 間就是真正代表「空」,包括能源,也是「空」裡面的一個面貌之一而已,所以「空」是能生妙有,當地、水、火、風,再跟「空」組合而成之後,名、色組合而 成,有機生命就會產生,就是緣起的深奧、緣起的妙。所以,這裏是在解析「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是怎樣來的?有的法師在講述「五陰」就是五種元素,認 為我們的身體就是由色蘊(色陰)、受、想、行、識五種陰組合而成,不是這樣。如果你是這一種解釋,認為身體就是由色、受、想、行、識五種陰組合而成,結果 「識陰」就會單獨劃分出來了,認為這是宇宙存在的一種元素,這就是我們的靈魂,這就是我們的心。
  所以,要回來看佛陀是如何解析「識」、是如何形成。比丘就繼續再問:「云何生我慢?」為什麼會有我 慢呢?佛陀就回答「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我、異我、相在,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於此生我慢」當我們的身體跟外面的山河大地形成,尤其最主要是 身體形成之後,然後慢慢長大,因為你沒有了解到我們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你不了解它緣起,不了解它真正形成的原因,結果你錯覺啦!認為 說這就是我啊!我啊!於是「身見」就出來,有「我」就會有我所,「異我」就是「我所」,然後就會有比大比小、比高比低,所謂相在、不相在的問題,就這樣出 來了。
  「於色見我、異我、相在」然後受、想、行、識裡面,也是一樣,因為有身、有我,就會產生「我慢」。 西方哲學家笛卡爾曾經說過「我思故我在」,於受、想、行、識,有感受、有想蘊,就是我思,從中產生能夠思考、能夠創造、能夠畫畫創作傑出的作品,成就感就 這樣出來,但是沒有去看到我是、我能存在真正背後的原因,你沒有去解析,所以沒有看到緣起,於是被這個幻相、因緣組合而成的相迷住了,所以看不到「無 我」,「我慢」就這樣產生。
  比丘就說「善哉所說!」佛陀說得好,「歡喜隨喜,更有所問」現在請問更深的問題:「世尊!云何得無 我慢?」「我慢」要怎樣才能夠斷掉呢?佛陀就回答:「多聞聖弟子」前面是一般眾生在「色」裡面,在身、心裡面見到我、我所;一個真正有智慧、有修有證的 人,他是「不於色中見我、我所、相在」不會去看到這些顛倒夢想的幻相,「不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不會這樣去抓一個、追求一個永恆不變的一 個靈魂。比丘又繼續問佛陀:「何所知、何所見,盡得漏盡?」我怎麼樣才能夠真正把那十個結、完全斷除呢?我怎麼才能夠到達究竟解脫呢?又是很重要的一個歸 納,「諸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就是超越時間,「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就是超越空間,「彼一切非我、不異我」就是無 我、無我所、不相在,不管從現象界的一切人、事、物,身心內外、宇宙人生,不管你從任何角度,都要去求真、要去求證,不是盲目相信。
  要去求真求證,能夠去體悟到都是無我、無我所、不相在,受、想、行、識也都是如此。所以,你能夠真 正這樣,就能夠了悟實相真理,遠離顛倒夢想,這樣就「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很快就可以到達究竟解脫成佛,成就四果阿羅漢,這些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重 點,如果你能夠掌握核心,要邁向究竟解脫就不待時節,沒有時限的。
  五陰是如何形成?(第57頁 法義分享)色、受、想、行、識,「五陰」不是本來就單獨存在的,都是由各種元素不斷排列組合演變而成,如同水,不是本來就存在,而是由H2O兩個氫原子,跟一個氧原子所形成組合而成。「識」也是如此,不是本來就單獨存在的元素,更不是永恆不變 的靈魂,這方面大家要慢慢去體會,然後要去求證,到後來會完全接受這個事實,不會再去顛倒夢想。所以,這都是很重要的經文啟示。
  【法義分享】在各種元素未形成聚合之前,「我」在哪裡?真正要參公案,就是要去參這些、體悟這些。 於此緣起的五陰身心,如果不了解,則我、我見、我慢就會產生。如果能夠如實深觀「五陰」的實相,那麼我見、我慢就會斷掉了。
    【幻燈片】
  今天繼續看上次有關身體的另外一部分,可以讓我們加強對身體實相的了解,所謂「白骨觀」方面,也可 以增加這方面的了解,這都是實際我們身體的骨頭,要慢慢去看、看到我們實相。我們身體裡面深層的這些實相,這一張是骨頭方面的一個模型,就是實際我們脊 髓,這裡有椎間盤,這是實際的一些骨頭。這都是實際X光 片所照出來的心臟,它會稍微偏左,所以人「不偏心」就不正常,人都稍微有些偏心,這是正常的。至於說,它怎麼運轉這些?以後再講。我們現在只是了解、認識 一下我們身體的內臟,這是血液,從身體的靜脈流回到心臟這裡,再從這裡再打出來,然後再送到肺部。在肺部把髒的空氣透過呼吸、肺泡的交換,把髒的空氣吐出 來,然後吸氣進去,又把新鮮的氧氣透過肺泡的交換,把新鮮的空氣又交給紅血球,然後又流回到心臟。
  當心臟流到這裡,然後再從這裡打出來,所以我們心臟因為最強的力量是在這邊,就像最強、最主要的部 分,它要打到全身,當我們摸心跳時,大部分最主要是摸這個地方的跳動,它的心臟壁也最厚,跳動也最明顯,因為它力量要最強達到全身的,這是一個嬰兒的內 臟。因為嬰兒的身體發育還不是齊全,所以他的內臟位置跟大人的位置不一樣。
  這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他的胎盤還在,這是臍帶,臍帶黏住了,等一下我們會看到實際的泌尿系統,上 次有看到腎臟系統,過濾之後,把不必要的液體跟不必要的元素,它排到膀胱、收集到膀胱來,然後排出來。這是男性的攝護腺,女性沒有,這是膀胱,膀胱是收集 尿的地方,如果一個人常常憋尿,你久了之後,膀胱的收縮彈性就會漸漸喪失,有時候你憋久會容易形成尿不出來,或是膀胱容易發炎。
  這是男性生殖系統方面,稍微看一下,我們要了解一下,這是睪丸、這是橫切面。這是女性方面的,這是 卵巢,這是子宮,然後旁邊出來,這裏是卵巢系統,這是一個人死掉之後,然後把整個陰道,這是陰道,這是子宮,這是卵巢,全部都摘除下來,這是整個從另一個 角度看,這是子宮頸,再來這是胎兒,她懷孕之後,然後在身體裡面發育,他幾週大、然後一個月、兩個月大,他就最初前幾週是這樣的情況,然後慢慢一直在孕育 長大,這是羊膜,裡面有羊水,胎兒就在裡面成長,母體跟胎兒都已經死掉的一個實際的屍體,這是小小的,子宮本來就只有這樣大而已,當懷孕之後,子宮像吹氣 球這樣一直膨大,隨著小孩的長大,然後把子宮撐大,子宮大到這樣大,然後生產之後,它又會消下來,這是胎盤裡面的,這是子宮實際大小的實體,就像一個人的 拳頭這樣大,但是有胎兒之後,他就慢慢的一直撐、撐開、撐開,這是因為胎死腹中,小孩已經死掉了,所以當它剖開之後,這是子宮剖開,胎兒在裡面的實際情 況,外面這是子宮,裡面有一層羊膜,這裡又有胎盤,這裡有那臍帶,胎盤跟臍帶,然後胎兒他的營養、氧氣,都是透過母體的胎盤來供應胎兒,這就是胎盤,然後 臍帶收集營養之後,供給胎兒。
  胎盤在中藥藥名叫做什麼?紫河車。這裡是我們人體的腺體,內分泌系統方面的,這是告訴我們在哪個位 置,內分泌又更精微,再來這是全身的動脈,我們全身每個地方都分佈著動脈跟靜脈,我們現在先了解、看到緣起,以後再去看到緣起的妙。這是我們身體的動脈跟 靜脈,心臟打出鮮紅的血,這個紅色的,就是鮮紅的血,從心臟流出來的,這種顏色就是髒的血、使用過的血,它必須要流回到心臟,然後把二氧化碳釋放出來。所 以心臟就是我們全身血液的馬達,我們身體的構造是非常精良的,我們一方面要看到身體的實相,一方面要慢慢去看到實相的精密,要慢慢去看到「精義的小宇 宙」。醫學家他們發現人體很多的構造,真是非常非常的精密,不只人體,動物都會,因此要慢慢再去看到緣起,又要看到緣起甚深,在活生生的地方,你就更容易 看到。
  這就是我們身體局部的動脈、靜脈,再來是淋巴管,還有脾臟,位置在我們胃部壓住的下面,再來是我們 的大腦,都是實際大腦,但是彩色上去,實際的大腦沒有彩色,因為它每個地區所負責的功能不一樣,這是我們的大腦系統,這是實際腦的顏色,所以我們的腦漿就 像豆花一樣,你看一場車禍就腦漿四溢,就是「觀色如聚沫」,要慢慢去體會到這些。大腦是我們神經的中樞,身體裡面內臟器官的這些神經,好像一個粗的電纜線 下來,然後它再分支,從脊髓的旁邊有縫,這是較粗的電纜線再出比較細的神經。如果脊椎有變形、彎曲、增生,就會形成骨刺,然後就會形成壓迫。所以,坐姿不 要歪歪扭扭的,不要駝背,否則骨頭就會隨著你的駝背變形而變形,久了之後就會定型,而不正常就會變成正常,容易形成骨質增生。
  這是末梢神經,我們身體裡面這些構造,都非常精密的。再來自主神經系統,我們身體的內臟器官,都是 由自主神經系統在負責,我們心臟的跳動、肺臟的呼吸、胃的消化、脾臟的分泌、以及肝臟的解毒、腎臟的這些過濾、膀胱的集中尿……這些,都不是你的意識所能夠掌控,不是聽命你的意識。我現在要把手握起一個拳頭,也可以把它放,叫做隨 你的意識,叫「隨意肌」,它會隨著你的意念而掌控,你可以把手伸進來或是伸出去,它就是一個隨意,它可以隨你的意念來動作。自主神經系統,就不是隨著你的 意念在操控的,它們是自己在運作的,所以心臟本身在跳動,它不是你命令它跳動、它就跳動,不是你讓它不跳動,它就不跳動,你沒辦法去掌控它,你沒辦法去主 宰它。
  一方面要從這裡去體會「無我」,包括你身體裡面的心臟、肝臟、脾臟、胃臟,你身體裡面跟你最貼身、 最密切的這些內臟,你都沒辦法主宰它,沒辦法掌控它。所以,你要去體會「無我」,「無我」就是你沒辦法去主宰它,心臟它們本身的存在,就是一個很多眾生的 集合體,形成一個心臟,大家有緣聚集在這裡,緣起緣生的身體,就要好好珍惜。當你體會到緣起之後,你會珍惜它,但是你也沒辦法主宰它,你會體會到「無 我」。所以,你跟你最親密的身體,你都沒辦法主宰,你又能夠掌控誰?!你又能夠主宰你的太太的意見嗎?你又能夠主宰妳先生的意見嗎?你能夠說你是我的兒 子,你就要聽我的?樣樣要聽父母親的意見,背後我們都有很強的主宰欲。我們愛他,但是我們要協助他們成長,協助他們有智慧,但不是一種主宰欲去掌控。
  所以,我們要去體會「無我」的深義,當你真正體會「無我」,你會尊重每一個眾生,以平等心尊重每一 個眾生,七情六慾是會影響到你身體的那些功能。因為大家在一起,雖然不能主宰他,就像你沒辦法主宰你的太太,但是你的心情、脾氣不好,會連帶影響她、會互 相影響,就是緣起,因為因緣網都會互相關聯的,不是誰附屬於誰、互相有關聯,但並不是說誰附屬於誰,我們要以平等心尊重每一個眾生。如果沒有解脫,還會繼 續抓取,你只能夠部分的一個推動力,但是這麼的精密不是你所能主宰的,怎麼能夠掌控我的心臟要怎麼樣的,它的組織構造要怎麼樣,這都不是你所能夠決定的, 所以你只是部分的因素加進去,其他這些都是地、水、火、風、空,因緣很巧妙的組合,慢慢去看到那個奧妙啊!精義的小宇宙,精義的大宇宙,大家要慢慢去看 到。
  自己的身體都沒辦法主宰、都沒辦法掌控,將心比心我們身外的這些,我們更沒辦法去掌控,沒辦法去主 宰它。所以,我們一方面會以平等心來尊重一切眾生,一方面我們的苦也會減少,你尊重別人,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的,因此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我們,你愛 他,給他更大的活動空間。
  以後還有一套是屍體的解剖,是屬於生理解剖方面的,另外一套是屬於電腦動畫方面的一種解析,以後我 們再看。這是我們耳朵方面的構造,這麼精密!這是眼睛、眼球,看看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是人體的斷面,是電腦斷層,把人體橫切來看, 頭部的橫切面,再來是頸部的橫切,第三就是胸部的橫切,這是肝臟的實際的情況,上面這是肝臟,這是膽、這是膽,這是胃,這裡是十二指腸,這是我們的上腔, 這本來是肺臟的地方,肺拿掉了,這是心臟,好像肉乾,這是橫隔膜,這是我們的實相,大家要去看、去了解。
  我們要看到「味」,也要看到「患」,這是我們身體裏面,這是肝臟翻起來,這是胰臟、脾臟方面,這是 胃,這是十二指腸,這是我們手指,把外皮剝掉看看我們的手指能夠動,都是這些筋在牽、在拉。這是西藏的天葬,人死了之後,當地的觀念認為天葬是很神聖的一 種葬法,他們把屍體認為是一種供養,他們稱為天行母,其實就是那些禿鷹,讓那些禿鷹來吃,也是讓他物盡其用,不然把他埋在地裡面,腐掉也是腐掉,讓那些天 鷹來吃,也是供養那些禿鷹,認為這樣比較神聖,這是天葬師,把屍體先捶碎,骨頭都要捶碎一點,鐵鎚在這裡,把骨頭都捶碎了,再把它剖開、解開,讓那些禿鷹 容易吃。這裡是取一塊膝骨頭,做為一個人的終身紀念品,送給他的家屬,這些禿鷹牠們都要來吃,這是天葬的實相。
  屍體對牠們來講,卻是牠們的美食,如果我們沒有了悟生死,眾生就在食物鏈裡面一直吃、吃、吃、吃, 吃到最後就是被吃,你一直想要擁有很多很多很多,到最後還是一場夢一場空。所以,佛陀是要我們了悟宇宙人生實相,不要本末顛倒,你看這是頭、頸部,因為這 捶碎、拉就全拉開了,這是頸部、拉開,這個禿鷹自己把骨頭啄破,牠的嘴都很硬、很利,把骨頭捶打破,然後吃裡面的腦漿。我們身體一系列的屍體,到此告一個 段落,以後我們會看到這方面,它是比較屬於生理方面的解剖角度,因為我們看到死的、也要看到活的。
  上次講過不是五種元素加起來等於五,不是一加一等於二,不是這樣單純,它會有很多很深奧的變化,我 們要看到緣起,也要看到緣起甚深,以後我們還有一系列有關身體方面的來講解,這裡面還有很多很深的含意,以後就是要看到比較屬於生理上面的,實體方面的一 個解析。這是各種腺體在身體裡面的位置,我們要看到死的屍體,也要看到活的身體,更要看到死的人身,也要看到活的人身,也要看到奧妙的人生。
  這是實際的實體的真正人蔘,因為它是生的,還沒有曬過、製作過,我們一般吃的人蔘,它是已經泡製過 了,如果你要看實際的形象,就是因為這個人蔘,它很多情況長得很像人,於是取名做人蔘,它會長成這樣,很多的奧妙!所以,我們要看到死的屍體,這個人蔘, 也要看到活的、奧妙的人生,很有趣、是很深奧的人參。
  現在這是一個喜事,你要看到「味」,你也要看到「患」,不要光只看這個,然後把後面的遮起來不看, 很多事情要從多重角度去看,智慧才會出來,你要看到生、看到聚,也要看到緣盡、緣散,這就是整個生命,全部都要能夠看到實相,不要只看到部份。所謂色、 集、滅、道、味、患、離,都是告訴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到實相,不要逃避,這都是實相。,這一張跟下一張是一個對比,我們要看到現象界的「有」,有天下 種種這些,我們要看到有這些建築物、有這些眾生,這都是屬於緣起的「有」,但是也要看到「空」,要去看到這些緣起、這些變化,看到「空」,不是要看我這個 手指,如果你只看這裡,叫做「見指不見月」,我們是要透過這個手指,然後去看到緣起、看到「空」。
  要慢慢了解實相真理,我們會從二元對立的世界,要的就歸入「白」的,所不要的就歸入「黑」的;我所 抓的、所認定的就歸入是「好」的;我所討厭、所排斥的,就歸入「壞」的,這都是眾生自己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這樣都是沒完沒了,那種苦永遠存在。我們今 天就是要慢慢去認清實相,然後能夠包容一切,超越二元對立,能夠包含整個,尤其在歷緣對境裡面,要慢慢把以前所不喜歡的人,我們也能夠包容;把所不喜歡的 宗教,我們也能夠包容;把所不喜歡的人、事、物,我們也能夠以平等心來尊重一切。因為唯有你能夠包容一切,二元對立的界線才會消失;因為只要你有對立,內 心就會拉扯、用力,那個苦就會存在。
  當你能夠超越二元對立,就能夠跟佛陀所講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所謂「唯我獨尊」,事實上是在告訴 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存在,以平等心來尊重每一個人,所以沒有自卑、沒有卑慢、也沒有我慢,只是佛陀協助眾生、讓眾生去了解到,你跟佛陀 沒有少什麼,慢慢到達了悟真理實相,然後解脫自在,佛陀只是幫助大家。
  現在我們的進度,已經漸漸契入到聞、思、修、證,聞思法義相當重要的部分,以後實修實證就是要回來 體證到現在法義所講的這些,因此現在不是說講過了之後,後面的這些就不重要,其實後面的修才是重要。後面的修是很重要是不錯,但是實修實證就是要回來體證 現在聞思法義的主要內容,更精簡的講,就是體證到無常與無我。第八章的五陰跟後面的六入處,還有蘊、界、處這些六界,都是在從不同角度來詮釋我們的身心內 外、宇宙人生的一切實相,無常跟無我兩個法印,所以這方面大家不要輕視它,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
  (第廿六節)「陀裟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往語差摩比丘:『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 阿羅漢。前後相違』」這一經也是滿有名,就是差摩比丘生病,然後有一些比丘跟他慰勞,陀裟比丘就代為傳達、問候慰勞,然後一方面探病,一方面也跟他再更深 入的探討法義方面,陀裟比丘聽差摩比丘講,覺得這裡面有疑問,就當面跟差摩比丘做一個求證:你為什麼這樣講呢?然後你這樣講,又說你不是阿羅漢,我覺得前 後有違背,這一經的意思就在一問一答,一探討一回答情況之下,差摩比丘他本身又有更深入的體悟,然後又有很大的突破。
  他們就去看差摩比丘,然後就問差摩比丘:「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你說你有看到五陰,你已經有了 解,有體悟到非我、非我所,就是無我、無我所,但是你卻說你還不是四果的阿羅漢,奇怪!這不是相違背嗎?如果你已經知道「五陰」、「非我」,體證到「無 我」,理論上應該是屬於四果阿羅漢,你怎麼說還不是呢?這時候差摩比丘就語陀裟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羅漢者,我於我慢、我欲、我 使,未離、未知、未斷、未吐。」注意!他的回答是很如實,這裏回答:我雖然在五受陰裡面,就是五受陰裡面,我觀察到非我、非我所,但是我今天還能夠清楚知 道自己還不是阿羅漢,因為我對自己的我慢、我欲、我使,對這些我是、我能,還沒有真正斷除。
  他看到深層的「自我」還沒有斷除,證果的體證先後,是你要先體證到無常,再來才能夠進一步體證到無 我,但是你體證到無常、無我,未必代表你真正已經做到「無我」,可以說這是「理」上,你可以頓悟,但是「事」上,你還沒有真正做到。為什麼還沒有真正做到 呢?差摩比丘又回答:「我亦如是」我看到「非色即我,我不離色」就是不依、不異。「非色即我」就是不依,「我不離色」就是不異,就是不依、不異。我雖然看 到這方面「非受、想、行識即我,我不離識。然我於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我「理」上可以了解,我可以了解 無常,可以了解無我,我可以體證到無常,理論上我可以體悟到無我,但是我還沒有真正做到。
  如果進入實修,因為他是實際的心路歷程,你可以去看到、去體會到,他所講「自我」的陰影,都不斷地 在顯露,我是、我慢都還存在,很如實的認真回來看,他才能夠做這樣的回答。有的人以為自己開悟了,已經知道「無我」了,但是都沒有看到深層內心還是在抓著 「我」,這時候他就是看到自己深層的「自我」還沒有斷除,如果你能夠體證無常,然後體悟部份的「無我」方面,你可以從證初果,然後逐步二果、三果,可以證 到三果,但是三果跟四果,要真正做到「無我」、「自我」要消失,才能夠真正證到四果阿羅漢。所以,這就是初果、二果、三果的過程,當你證到三果時,如果有 認真回來反觀自己,你會看到深層的「自我」,我是、我能、我慢都還存在。
  他說請聽我做個比喻:「凡智者,因譬喻類而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 有餘氣,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一件很髒的衣服,你一下子洗滌之後,它的髒還沒辦法完全清除掉,他的味道還沒辦法完全清除掉,要怎麼樣呢?就是要多洗幾 次。所以,他就看到雖然自己理解體悟無我,但是在歷緣對境時,還是會展現我是、我能、我慢的習性、習氣,他就是很如實回來反觀才會看到,因為「自我」的陰 影又跑出來,他認為就因為還留有一些息氣,因此要不斷「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雖然「理」可頓悟,但是「事」必漸修,而且你「理」上的頓悟容易,事實上在 歷緣對境時,才是實際的考驗。
  「如是,多聞聖弟子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 未吐,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一個有證果的人,雖然對五受陰方面,能夠看到非我、非我所,但是他的習氣還在,所以要在歷 緣對境中,不斷再實修實練,實際面對各種境界,然後實際再去看,一方面歷緣對境修,一方面又加深去聞思。「於五受陰增進思惟」也就是水漲船高,又更進一層 去止觀雙運,然後再繼續觀察它的生滅,更深一層去體悟無常法印,前面的體悟無常,雖然是體悟到了,但是穩定度還沒有出來。
  就像幾天後的禪修,協助大家慢慢實際去體證到無常法印,但是你沒辦法都浸泡在無常法印之中,你還會 不斷的進進出出,穩定度還不夠,這時候還必須要聞思,然後再實際修、聞、思、修,這樣才能夠「增進思惟,觀察生滅」,實際再進一層去體悟無常法印,然後再 進一步去看「此色、此色集、此色滅」,還有受、想、行、識的集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這就是真正的開 悟、真正的解脫,他的這一段心路歷程滿不錯的,他把見法到究竟解脫的心路歷程寫出來,所以大家要慢慢去體會。
  「差摩比丘說此法時,彼諸上座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差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法喜利故,身病悉 除」本來他是有生病,當別人問他時,他再更仔細回來檢驗自己,再講具體一點,你為什麼認為自己已經有證悟,但是還不敢承認自己是阿羅漢?因為他發現自己貪 生怕死的結還存在著,要很如實面對自己,因為他在生病時,又看到生命核心「自我」的抓取,還是緊抓著不敢放。所以,他去看到貪生怕死,「自我」還緊抓不放 的,那個結還看到。當跟人家對談之後,他又更深一層去看到,慢慢終於自己看到核心的陰影,然後自己又有些體會、又有些突破,這時候他又有更深的體會。那些 來探病的比丘聽他這樣講過之後,也剛好又蒙他的法喜,所以彼此切磋、教學相長,然後體悟更深。
  【法義分享】雖然能理解、能觀察到五陰非我、非我所,但我慢、我欲、我能……並未斷。這與觀察的深淺度有關,也與習氣有關。所以才有四雙八輩的差異。深層的我見、我慢不易斷,通常 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識的鏡子、以協助反觀照見。如果真正要走上究竟解脫,在還沒有到達解脫之前,一面明眼善知識的鏡子,協助照見我們的死角,照見我們的不 足,照見我們踩在腳底下的陰影,可以節省我們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摸索。所以,深層的我見、我慢並不容易斷,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識的鏡子、以協助反觀照見。 如果因緣不成熟,還要再靜待因緣。
  差摩比丘於「五陰」,再深入思惟觀察「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理論上可以如此,實修 上要斷深層的「我慢」,沒那麼容易!因為實際體悟過來,發現沒有那麼容易,修行者很容易在禪修之際,覺得「我慢、我欲、我能、我是、我在,一切悉除」,但 出了禪修區,實際歷緣對境之際,我慢、我是、我能全部又暴露出來。所以,「理」悟容易,實修不易,所謂「理可頓悟,事必漸修」,要有很深的反觀覺察力,才 能看到深層潛伏的我見、我慢、我是、我能。
  為什麼「理悟」容易呢?因為在單純簡單的環境、專修禪修的時候,沒有外境的考驗,於是你會覺得 「啊!我現在已經做到!沒有「我」啦!我現在已經體悟到「無常」了,現在已經沒有「我」,「身見」這些都沒有了,什麼事情都大事已辦……」但是一歷緣對境的時候,尤其你認為你開悟了,已經成為人天師表了,當眾生開始向你頂禮、向你恭敬,這 時候你能不能去看到背後的我慢、我是、我能心態?
  當人眾越來越多,要興建道場了,然後要收皈依弟子了,有沒有去看到你背後有「我的山頭、我的道場、 我的弟子、我的宗派、我的衣缽、我的繼承人……」的心態,都是很微細的那些我是、我能、我慢。當然,大家也許認為這跟我們修行上,好像離得太遠了……,千萬不要認為離得很遠,現在不講出這些,也許以後再講就沒機會了,等你以後有名、出名時再講,那時候 你聽不進了。所以,如果大家在聞思的過程,能夠建立起正確的聞思,可以避免你很多將來不必要的岔路,要很如實回來面對自己。
  歷史上真實的佛陀,他本身沒有建立宗教,本身沒有建立宗派,本身沒有建立固定的道場,都是人家有提 供道場,因緣具足就引導大家來此禪修,一段期間之後,哪裡有需要,他又走到哪裡,沒有固定的一個地方。雖然有很多人跟佛陀學習、皈依,但是他從來不去抓住 弟子,也沒有去更改弟子的名字、名號,除非你自己願意要更改一個比較好的名字,隨你所喜歡,但是佛陀本人沒有說派系加入,然後要改成什麼姓、什麼輩……,都沒有那些。所以,真正一個「無我」的人,沒有他的山頭、沒有他的宗派、沒有我的弟子……都沒有,但是今天並不是說我有一個山頭、一個宗派,有我收的弟子,這樣走紅了,就不是正法,也不是這樣 講,而是佛陀做出一個模範,這是很明的一面鏡子,讓我們參考。
  今天因緣情況,你需要一個禪修的地方,或是有些人要跟你學習,沒關係!你隨順因緣。但是我們要跟佛 陀這一面真正是無我、無私的鏡子來比較,佛陀提供這一面很明的鏡子,讓我們對照,要從中去看看我們隨順因緣而起的情況之下,我們在歷緣對境的時候,有沒有 我是、我能、我慢、我的弟子、我的宗派,我的山頭……?這已經是講到很深的觀念,因為跟斷深層「我慢」關係很大。
  民國初年,泰國滿有名的一位高僧阿姜曼,在座有不少人應該有讀過「阿姜曼尊者傳」,他以前也是一樣 用生命在修行,當他證初果、二果之後,情況已經相當不錯了,也隨順因緣在指導別人。但是當他一樣看到自己內心的不安,內心的那股我是、我能都還存在,還沒 有真正找到我所要的,於是他又放下,然後又不斷再繼續找尋。他在「阿姜曼尊者傳」裡面也有提到,當他要從三果要證四果的期間,他真正是都是用生命去修,修 到後來真的是很苦、很苦,他很如實回來面對自己,知道自己不足,知道一定要非達究竟目的、決不終止。歷史上,有不少真正體證到「無我」境界的人,他們都提 供一面很好的明鏡讓我們照見。
  (第廿七節)「『仙尼!其第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是名斷見;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 是我,如所知說者,是則常見;彼第三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仙尼白佛言:『世 尊!我聞世尊所說,遂更增疑』」。
  佛陀回答仙尼這一位修行者,說「其第一師見」,在「見」上面加上一個「只」,這樣比較容易瞭解。佛 陀現在做三種歸納比喻,第一位法師的類型、說法,只見到「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是名斷見」為什麼這樣的說法就是斷見?第一種法師只見到「現在世真 實是我」,另外一個隱藏的含意就是他否定未來,「否定」沒有寫出來,但是佛陀後面就歸納因為他只見到「現在世真實是我」而已,那是否定未來。「如所知說 者」就像他們所知的這一種說法,是屬於「斷見」,真的很多人認為這輩子好好過就好,死了就一了百了,認為死了就空、死了就沒有,就是落入斷見、斷滅空。
  「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是則常見」這是第二種論師的說法,佛陀把這一種歸納 出,叫做落入常見。為什麼這一種叫做落入常見?現在不便於直說、不便於說明,私下可以談。因為你剛才有講一個宗派,這樣我們就不便公開談,但是佛陀所講的 第二種說法,看到「今世後世真實是我」,裡面有很深的含意,為什麼這一種說法就是落入常見?有輪迴是不錯,但是因為「今世後世真實是我」,有一個不變的 「我」在投胎轉世,從上一世投胎到這一世,死後只是身體死亡,然後另外真的「我」,又再去投胎轉世。這裡就是有一個真實的「我」在投胎轉世,就是落入「常 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有一個真正的「我」,落入「真常唯心」的「真常」、「真我」好!就是落入「常見」,前面是「斷見」。
  「彼第三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第三師是指佛陀本 人,這裡第三師就是佛陀的看法、他的見法,佛陀本人是「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並不是認為生命就只有這一世,然後否定未來,佛陀沒有否 定未來,但是「命終之後,亦不見我」,也不承認有一個「真常」的我在投胎轉世,這裡面透露著「緣起甚深」、還有「無我」。因為這是修行上很深,而且很不容 易超越的障礙,不要以為很簡短、沒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要慢慢去看出來它的重要性,這樣才不會落入陷阱裡面。
  所以,佛陀的看法是怎麼樣?他是不否定未來,但是也不承認有一個真常的「我」在投胎轉世。「是則如 來、應、等正覺說」就是正知正見的如來,如來的看法、所體證到的,「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前面第一師講的是「斷見」,第二師講的是「常見」,都是 落入兩邊,佛陀所走的是「中道」,第三師是中道的一個說法、一種體證。
  仙尼聽佛陀這樣講之後,就回答佛陀說:「我聞世尊所說,遂更增疑」不跟我講,我還不生疑;跟我講之 後,卻更不明白。如果剛才沒有這樣解釋,大家從文字方面,去了解佛陀簡短的回答,你也不會明瞭,不容易看到它裡面的深義。所以,佛陀就回答「正應增疑」不 錯!不錯!你有懷疑、你更疑惑,這是很正常的。「所以者何?此甚深處,難見、難知」注意這兩行,這兩行很重要!「此甚深處,難見、難知,應須甚深照微妙至 到,聰慧所了。凡眾生類,未能辯知。所以者何?眾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故」要好好一個字一個字去消化、去咀嚼,這是佛陀很深的心聲,「甚深處,難 見、難知」必須有很深的修行功力,你才能夠照見到;要有很深的智慧,你才能夠看到。
  「凡眾生類,未能辯知」一般眾生沒辦法辨別出來的,「所以者何?眾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 一般眾生都一直向心外求法,常常跟真正的解脫道背道而馳,雖然表面上很認真在修,但是實際所走的,卻未必是真正到達究竟彼岸、解脫道的方法。所以,為什麼 我們強調實修實證,一定要有前面正知正見的聞思基礎?如果你沒有建立正確的聞思基礎,實修實證很難很難正確的,因此絕不要疏忽了聞思基礎的重要。因為當你 有正確的聞思基礎,後面的實修實證就會事半而功倍。
  「世尊!我於世尊所,心得淨信,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即於此座,慧眼清淨!」這一位仙尼就承認自 己不懂,願意虛心的學習,願意虛心的受教,身心很柔軟,於是佛陀這時候就再更進一步的,引導他去體會更深的這些法。所謂更深的就是佛陀要讓他去體證到什麼 叫做「無我」,但是真正要體證「無我」,記得!真正「無我」的確立,一定是建立在「無常」,如果沒有真正體證到「無常」,你沒辦法真正體證到「無我」。如 果這兩方面沒有真正體證到,就沒辦法真正體證到「空」、涅槃。有的人看了我編寫的這本書,然後就斷章取義,截取後面一部分,認為我說的「空」,還是再落入 一個實有的「空」裡面,於我就跟他講,要從前面逐步上來,除非你已經真正徹證「無常法印」,否則你要跟我談論「空」,都是落入空談,只是在頭腦裡面的知 見。
  因此,要先體證到「無常」,要坐穩在無常的法流上面,因為無常是每一個剎那,現在、當下都是生生滅 滅的,你要活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現在,體證「無常」,這樣才能夠進一步體證到「無我」,然後再更進一步體證到「空」、「涅槃」,就是佛陀所講的,你要 「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無常」、「無我」就是「法住智」。
  「復問:『仙尼!異色有如來耶?』」前面是佛陀解析無常方面,再來「『仙尼!異色有如來耶?異受、 想、行、識有如來耶?』答言:『不也』」就是否、不是這樣,這裡事實上要詮釋「不依、不異,不即、不離」。「『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 耶?』『不也!世尊!』佛告仙尼:『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非無間等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捨此陰已,與陰相續生。是故!仙尼!我則 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所以者何?以彼有餘慢故』」佛陀就講很多弟子裡面,雖然我說過這些很深的法義法要,但是如果這些弟子「不悉解義」,沒 辦法真正了解我所講的法義深義,沒辦法了解法義「而起慢無間等」,沒辦法真正了解我所說的這些法義,也沒辦法在歷緣對境裡面去現觀我慢、我是、我能,「起 慢無間等」就是在歷緣對境中去觀察,沒有間斷去觀察我是、我能、我慢。如果他們不能夠做到,「非無間等故」「非」就是沒有,因為他們未能沒有間斷的去現觀 我慢,他們真正深層的「慢則不斷」。
  深層的「慢」沒辦法斷除,就是十個結後面很深的那些結,它是一層一層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微細,如果 你止觀的定力不夠,沒辦法看到深層「我慢」的陰影。所以,一方面自己要如實回來面對自己,一方面有善知識來協助你,你就可以突破更快。如果你沒有好好在歷 緣對境裡面去現觀我是、我能、我慢,「我慢」就沒辦法斷。「慢不斷故」因為「我慢」沒辦法斷,所以「捨此陰已,與陰相續生」,深層生命的核心不敢放,「自 我」還緊緊抓著,當他緣盡要死的那一剎那,又會形成下一世的種子出來,又會緊抓著,當下一世的種子出來之後,遇到因緣成熟的時候,又會再出生,亦即「捨此 陰已,與陰相續生」。
  「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雖然他來跟我學,成為我的弟子,但是沒辦法 真正了解法義,也沒辦法真正去現觀種種慢,所以他的慢不斷,這樣在死後一樣會繼續再投胎、繼續再輪迴。「生彼彼處」還會繼續再輪迴。「所以者何?以彼有餘 慢故」因為他仍然有慢,「自我」緊抓著不放、不敢放。這幾行非常重要,告訴我們解脫與生死輪迴的重點核心所在,自我、我慢,才是一個真正很重要的一個分水 嶺。
  所以,修行不是標榜「我神通多麼廣大,我看到什麼法,我開悟了,我怎麼樣了,我修行多麼的清高,我 多麼會收攝六根……」這些都只是過程,這些都只是方法,讓我們真正心能夠寧靜下來,去看到深層的內心就是在對抗「無常」, 深層的內心就是在對抗「無我」,能不能看到?因為有「自我」存在,你就會對抗、就不敢放。所以,佛陀講真正要體證、要做到,不容易啊!這是修行上,很重要 的一些關鍵,如果沒弄清楚,會枉費很多很多寶貴生命。
  「仙尼!我諸弟子於我所說,能解義者」前面是說不能夠了解我深義的,後面就是說在我的弟子裡面能夠 了解我所講的這些深義的,「彼於諸慢得無間等」他們了解深義之後,又在歷緣對境裡面去現觀種種我是、我能、我慢,像這樣「得無間等故」,他們都隨時能夠反 觀我是、我能、我慢,所以「諸慢則斷」這個「慢」要斷,要在歷緣對境裡面,都要隨時去看、去檢驗,因此「諸慢」才會斷。「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 「諸慢斷」就是深層的「自我」,最後全然的消失了,全然的放開。
  要全然的放開、要全然消失,一定要真正體證「無常」,真正體證到「無我」的實相,深層的那些「我」 才會放開。「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一個究竟解脫者,像佛陀成就究竟解脫者之後,因為他真正體證到「無我」,看到只要「我」的陰影還在,就還是用 很厲害的「自我」,要跟實相、整個大自然,整個宇宙存在的「無我」法印在對抗。
  舉例來講,有一粒石頭掉到大海裡面,最初這一塊石頭會覺得海洋的潮流跟它過意不去,認為海洋的潮流 都在打擊它,一直在沖刷它,因此我們會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是你在海洋潮流裡面,覺得潮流都是在跟你對抗、跟你過意不去,我們在抓「常」、在 抓「我」,我希望怎麼樣、我要怎麼樣,沒有去看到實際整個大海洋潮流的情況,沒有看到整個法界的法印,沒有看到無常法流,於是就認為境界是在跟你對抗,所 以你的苦就永遠存在,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當你苦、苦到後來,覺得跟境界抗爭,實在沒完沒了,苦也受夠了,於是後來就覺得「我應 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第二個階段就是你看到這個環境、這些情況、這個事實,你沒辦法改變,於是在第二個階段就是接受,你不再去跟這個境界抗爭。以前潮 流這樣一直流過來,你覺得它是在衝擊你、打擊你,現在你不再跟他對抗了,你現在接受,好吧!反正你要來嘛!我沒辦法改變你,那就接受嘛!但是這個接受已經 不錯了,已經比前面那個苦比較少了,但是這個「接受」裡面,還有一些無奈的心態。
  再來第三個階段,就是種種苦,它又在衝擊你,告訴你那個深層的「我」,還沒有真正的死掉,種種的苦 都是在刺激你、都在提醒你,你那個「我慢」還在,所以到後來你又繼續修,然後你繼續的看。當你的視野、視線慢慢超越,提升到比較超越的立場,你發現這整個 大海的潮流就是這樣,我根本沒辦法去改變它什麼,然後慢慢那個很厲害的「自我」會消失,最後你這個石頭會放開,會跟這個海洋跟這個潮流溶為一體,這是一個 比喻讓大家去了解。所以,我們這一本書後面,在實修實證的部份有提到「溶入一體的世界」,那是很深的,我們要慢慢去了解,一個究竟解脫者,為什麼說「諸慢 斷故,身壞命終,他就更不相續」?
  「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說彼捨此陰已,生彼彼處。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因為他的「我慢」已斷, 「自我」已經消失了,所以「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欲,永離有結,正意解脫,究竟苦邊」他已經到達究竟彼岸,已經了悟生死、了脫生死。「我從昔來 及今現在常說慢過、慢集、慢生、慢起」我常常跟大家提醒,你要去看到那個「我慢」的過患啊!「慢集」你要去看到啊!我慢的生起,我慢生、慢起,你要去看到 啊!因為這是生死輪迴相續很重要的根本原因。
  「若於慢無間等觀,眾苦不生」如果你能夠在歷緣對境中,處處去看到、去檢驗,是否有我是、我能、我 慢,當一有生起的時候,你就能夠覺察到,這樣你的眾苦就不會產生,除了你能夠坐穩在無常法印以外,又能夠「無我」的溶入每一個境界,你會超越一切的二元對 立的,就是這一經所講的。
  「無間、無間等」可翻譯為「現觀」,現在當下就沒有間斷的深觀反觀,一般修行者極容易落入「斷見」 或「常見」,但很不易覺察到自己落入「斷、常」兩邊,能夠覺察到就有校正的可能了。你不要以為說「我應該沒有啊!我應該沒有落入斷常啊!」錯了!除非你是 究竟解脫者,除非你是四果阿羅漢,不然你都還在「斷、常」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只是有沒有覺察到而已。你越有如實回來覺察、越有看到、能覺察到,那麼就有 超越、有校正的可能,你就有超越的可能,因此這是很重要的。
  但「此甚深處,難見、難知」需要有很深度的反觀察力,「凡眾生類,未能辨知」,因為「眾生長夜異 見、異忍,異求、異欲故」很多方面是處處很用功、很認真在修行,但是你在「有為法」的世界裡面繞,有看到嗎?你在求「常」有看到嗎?所以,要慢慢靜下來去 看,你在二元對立裡面想說「我越修、希望越厲害,我能夠有神通,我能夠怎麼樣,我能夠有法術,然後把我所不想要的境界,能夠把它對治、把它消除……」有沒有去看到這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所以,這方面要慢慢靜下來。
  佛陀講出「眾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只要好好把《阿含》聞思,然後進入實修,很多的岔路就 可以避免了。眾生習慣於顛倒夢想,常用我見、我慢不斷在構築夢幻世界,但不自覺知。若「我慢」不斷,「自我」就不會死;「自我」不死,就會繼續再抓取、再 輪迴,這裡所講的都已經是很深、很深,大家不要以為這樣好像很困難,其實也不會很困難,只要大家有決心,然後真正要學習佛陀,此生非達目的、決不終止,真 正要走究竟解脫之路,你的成就就會很快,而且你的身心會柔軟,要超越、突破就很快!
  有人問我有關於「有為法」、「無為法」方面,他滿用功、也很仔細、很認真在檢驗自己、檢視自己,認 為在有為法的世界裡面繞,再怎麼繞都是在「自我」意識裡面,在那裡繞不完。於是我就跟他講,真正要體證到無常法印,就要用「無為法」;他說體證到無常之 後,是不是還有種種果位之分呢?是不是就已經能夠證到四果呢?我就說還不是的,因為你去體證到無常之後,還有深層的自我、無我方面,你是不是去看到?是不 是有去突破?不是說你用「無為法」體證無常之後,就能夠真正做到「無我」,還沒有!因為他很認真在檢視自己、在看,我就跟他講:你就好好繼續再用功,以後 當你覺得情況不錯,慢慢希望要突破「無我」,然後認為可能已經證到「無我」,這時候如果有需要,我再幫你把「無我」的尾巴抓出來。因為在歷緣對境的平常時 候,可能認為「無我」很容易體會,但是在歷緣對境時,「我」影子都在,你能不能看到?一方面有時候自己不容易覺察到,如果有需要的時候,我會幫你、告訴你 「我」的尾巴在哪裡,有沒有看到?
  在原始佛法裡面只有講「識」,沒有再繼續區分那些,但可以說是深層「自我」的抓取,來到對生命核心 的一種抓取、陰影,它繼續存在著,只要你繼續用功,願意如實面對自己,如果有因緣情況許可,我會幫你找出「我」的尾巴在哪裡,也要你的身心夠柔軟,否則我 不敢講,因為你會抓狂。所以,你要身心柔軟、願意接受,我就會告訴你尾巴在哪裡,這樣你很快就可以去照見到,要從「有為法」慢慢上來。在修行方面也是一 樣,就是要從「有為法」慢慢上來,然後進入「無為法」,包括在聞思的層次方面來講,也算是有為法,然而今天的「有為法」,是要實際去體會、去做到「無 為」,就好像禪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含意是很深,但是要去看到「無字天書」,要去看到「不立文字」,需要多少的文字,你知道 嗎?你要進入「無言」,我需要說多少的話,你才能夠體會到「無言」,你知道嗎?所以,要體證到「無為法」,我們要先經歷過「有為」,因此今天的聞、思、 修,就是讓大家慢慢逐步上來,能夠去體證到「無為」,功夫、時間不會白浪費。
什麼叫做「出家」?
  什麼叫做出家?一般都認為出家就是把頭髮理掉、穿上袈裟,這樣就是出家,我們現在來做一個比較有深 度的解析。在此,分成幾個層面來講,一個是居士身、出家相,這是第一個大家現在所了解的層面,這個人還沒有理光頭、還沒有穿袈裟,就把他稱為「居士身」。 如果他理光頭、穿上袈裟之後,叫做「出家人」、現出家相,這是一般的區別,這是以外相來區分。第二個階段,以他所修的到底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 法」?以他的心所修的到底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來區分?
  「世間法」就是越修越有所得、越修越厲害,越修我慢越高、越大,認為你修行有成,認為你神通廣大、 很厲害,你能夠怎麼樣,我能夠怎麼樣……,這是屬於「世間法」。所謂「出世間法」,「阿含解脫道」就是屬於「出世間法」,是回來反觀我是、我 能、我慢,你越修,我是、我能、我慢越減少,身心越柔軟。雖然你的身相是現出家相,如果你所修的是「世間法」,嚴格講都還是屬於「世間法」、「在家法」, 你雖然是居士身,但是你所修的卻是「出世間法」,心跟法方面,都契入「出世間法」,雖然你是身沒有出家,但是你的心是已經現出家相。所以,第一個層次是以 外相方面來區分,第二個層次是以心、法方面區分。第一個層次應該要儘早突破,《金剛經》也有講不能夠以身相見如來,如果你是還著重在外相方面,內心的心法 方面,就看不到他所修的是不是「出世間法」,這是第二個層面。
  如果是現出家相,然後又修「出世間法」,當然是更好,那是標準的走在「出世間」解脫道上。第三個層 次要用什麼來區分?就是以證果方面來區分,如果初果到三果,都還沒有真正出家,要證四果阿羅漢才是真正的「出家」。這裡所講的「家」是指什麼,是指枷鎖的 「枷」,也就是三界。所以,佛陀要我們真正出家,是要出三界的家,不是出你現在家庭的家,雖然你離開現在家庭這個家現出家相,但是如果你所學的,不是「出 世間法」,如果沒有證到四果阿羅漢,你都還是在家,還在三界的家裡面,三界就是由「自我」所抓取的夢幻世界。所以,包括證到三果,為什麼還沒有真正出家? 因為「我慢」還在,還有「五上分結」還沒有斷。「五上分結」其中兩個結,就是「色界貪」、「無色界貪」。
  所謂「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證到三果的人,「色界」跟「無色界」這兩界還沒有出離,因此 嚴格講證到三果的人,都還沒有真正的出家。佛陀所講的真正出家是在於你有沒有證到四果阿羅漢,你有沒有真正出離「自我」所構築而成的夢幻世界、三界的家, 如果還沒有,就是還在三界的家裡面。一路修行的路程,要知道我們有否真正出家嗎?所以,我們要的是真真正正的出家,你要出「三界」的家,才是真正的出家, 前面這些是「方便」,你有因緣現出家相,然後修「出世間法」,這樣要證四果阿羅漢,當然這是更快、更好。你身、是出家相,心也是出家法、也是出家相,這樣 要證果很快。
  如果你現「出家相」,但是你不是走「出世間法」,要到這裡就很難。如果你的因緣不成熟、還以「居士 身」,但是你卻有因緣真正要邁向究竟解脫而修「出世間法」,你要證初果到三果,都很容易;證四果阿羅漢,要好好下更大的決心,進入專修,一樣可修、可證、 可達。
  《阿含經》裡面是沒有一個明顯界定區分,說居士只能夠證到三果,但是在家居士修「出世間法」,然後 要證初果到三果,沒有什麼困難,但是你要證四果,我認為要進入專修,也就是真正你心能夠出家、身未必,如果身容許、出家也好,但是如果你不容許現出家相, 然後真正心走「出世間法」進入專修,你要證四果很容易。如果沒有建立正知正見,而隨便現出家相,有時候這個出家相,反而會形成你解脫道上一個很大的障礙, 因為一個是執著與「自我」,另外很容易無意中長養「我慢」。只要你一疏忽,很容易無意中長養我慢,因此並不是說現出家相不好,我個人絕對沒有排斥現出家 相。
  在1887-1889這 幾年,我本來要現出家相的念頭很強,但是後來當我讀完佛學院研究所之後,覺得我要以法為主、為核心,要真正能夠找到「出世間法」,真正走在「出世間法」 上,我要做出實質的意義,跟著佛陀解脫道一步一腳印的走,所以我就選擇保持在家相,一方面覺得當保存在家身,我更容易降服「我慢」,我個人覺得每個人的因 緣不同,因為當你在家身之時,你處處都會排在人家後面,可以坐在人家後面,我們比較可以默默的學習。
  所謂「非想非非想天」,重點就是「自我」的三界裡面,「自我」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非非 想處想」還是在「無色界」裡面,算是三界裡面,「三界」就是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就是屬於「無色界」,還在三界裡面。講更深入一點, 雖然你能夠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天」,但是「自我」還沒有死。「三界」就是外面的客觀世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些,但是客觀的實相世界不是苦海,佛教所 講的苦海是「自我」所構築成的夢幻世界,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裡面繞,包括說四禪八定,以後我們還會再講。
  如果一個人有因緣現出家相,又有因緣接觸出世間法,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跟著佛陀所走過的解脫道腳 步,一步一腳印走,很快!《阿含經》裡面所講的,不用七年,你就可以證到阿羅漢果,所以我們也不要輕視現出家相的因緣,但是不要光只是外表而已,更重要是 「內心」,一定要掌握住心法,能夠身、心都一致現出家相,要證果就很快!
  (第廿八節)「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言色 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若異,心識隨轉,惱苦生」這一經有一個重點,這一節的最後一句話「是名身心苦患」注意這四個字,「身心苦患」身與心是 分開的,所謂「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一般眾生是身苦、心也苦,解脫者是身苦不能免,但是他的心是不苦的。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呢?因為一般眾生在對色、 受、想,行、識,對身心內外方面不能夠了解、不能夠透視,於是在抓取,不知道「無常法印」,因此它必然一定會變。當它變異、變化時,你的內心就惶恐、不 安,因為你的抓取、你的要,要失去了、要變化了,於是你的內心就會被境界捲入,而形成身苦、心也苦,你的心成為境界的奴隸。
  一個人有實際去透視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對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了悟 這些實相,從各個層面都能夠去透視到「三法印」,這時候「如實知已,不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因為他透視之後,放下 過去的顛倒夢想,放下他過去的種種執取,因為你不執取我、我所,因此當這些境界變化時,你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
  一個身苦、心不苦,一個是身、心受苦,原因在哪裡?這裡都有告訴我們原因,「心不隨轉,惱苦不會 生」於是就不會「恐怖、障礙,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一個人能夠透視實相真理之後,放下他的種種執取,此時因為沒有 得、沒有失,沒有得失心,因此境界再怎麼變化,都能夠不受境界所捲入,就是《心經》提到的「以無所得故,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就是這裡的 意思。所以,你要做到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一定要對身心、宇宙的這些實相,有正確深入的透視了解。當你透視了解之後,放下那些執取,沒有得失心,沒有 迎、沒有拒,因緣產生之時,你不會逃避,會善待每一個因緣,但是又不會去抓取,因此就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
  遇到同樣的逆境考驗,凡夫是心慌意亂,身苦、心也苦;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是內心平靜,身苦不能免, 但內心卻安祥不受境界影響。前者用我慢、我欲在與「無常法則」抗爭,身、心會痛苦,就是因為用我慢、我欲,在與無常法則對抗;後者了知「無常法則」而全然 接受,當你接受,境界就會穿流而過。?什麼呢?如果一件事情已經發生了,你卻不接受,這樣只有苦上加苦。
  舉例來講,幾年前台北市有一位很有名的肛門痔瘡外科雷醫師,因為他兒子在服役時死在軍中,他是認為 兒子是冤枉死的,因此一直要為兒子洗刷冤屈,要把委曲的實相找出來,於是一直在奔波,結果還是沒辦法達到他的願望,因此他已經曾經自殺過一次,但是事情還 是沒有水落石出。他本來就是很有名的直腸外科醫師,但是為了已經發生的事情,沒辦法接受實,於是他的整個人生、整個生命,都被這件事情籠罩著,到最後呢? 真的也讓大家感到滿惋惜的。這樣做,對自己跟你兒子的苦,有減少嗎?你認為兒子受到這些冤枉,能不能站在比較冷靜、比較理智的立場?該做的、我們去做,已 經死了,我們接受這個事實,但是該做的、我們去做,但是有些因緣不是你所能夠掌控的。當你這樣做了之後,也沒辦法挽救兒子的生命,而且自己的生命也賠上去 了,於是你的家人又是更苦。
  所以,遇到一些境界,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接受它,然後面對當下,該怎麼樣去做,該爭的、該去證明 的,我們還是冷靜理智的去處理,而不是走上以生命來抗爭,這樣到後來引起家人更多的苦,並不是你走了之後,事情全部都解決。因此我們要有智慧去面對一切境 界的現前考驗。
  (第廿九節)「佛告火種居士:正以此法,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 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如實知非我、非異我(非我所)、不相在;」一切都能夠去體證到它,無我、無我所、不相在,受、想、行、識也都是如此。 「彼於爾時成就三種無上:智無上、解脫無上、解脫知見無上。成就三種無上已,於大師所恭敬、尊重、供養如佛。世尊覺一切法,即以此法調伏弟子,令得安穩、 令得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世尊為彼涅槃故,為弟子說法」。
  這一經有講出滿重要的關鍵重點。修行者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重點都已經告訴我們了,不管從五 陰、六界、六入處,從身心內外的過去、現在、未來,或是所有的這些遠、近、大、小、粗、細、好、壞……這些,都要去如實去看到,如實去體證到,如實去求知求證,體證到真正就是無我、無我所、不相在。如果你 真正能夠去體證到這些,就能夠成就「無上智、解脫無上、解脫知見無上」。
  何謂「無上」?以前當我在學佛、聞思法義的過程,因為人家跟我們講「無上」就是佛陀成就「無上正等 正覺」,成就在所有世間、在眾生裡面,他是地位最高、最高的,沒有人能夠再超越過他,一般人所理解「無上」就是這樣,都認為他的智慧各方面是最高的,沒有 人比他再更高了,沒有人超過他。因此,也曾經想說以後也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想要到達同樣最高的位子,後來慢慢地體 會覺得「無上」不是這樣解釋,現在大家能不能想出它深層的含意?所謂「無上」就是沒有大、小、高、低的區別,也就是超越二元對立,更深的含意就是沒有自 卑、也沒有我慢。
  所謂「無上」的深義,事實上就是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已經沒有那些上下之分,如果你還在認為「我今 天修行境界很高,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是世間的智慧第一、我最高……」要去看到裡面「我」成就什麼樣的那一種影子,都還有二元對立的心態。佛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到最 後就是超越那些二元對立。所以,「無上」是解脫無上,如果你還在認為「我修行境界很高,我現在已經達到智慧最高、最上……」還有那種對立,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當你體證到一切眾生平等、超越二元對立,這時候所有的二 元對立全部都消失,就是真正究竟智,亦即「智無上、解脫無上,解脫知見無上」含意很深!成就這三種「無上」。
  為什麼你能夠成就這三種「無上」呢?前面經文內容要慢慢去求證,不管你從哪裡一個角度去求證,都體 證到「無我、無我所,不相在」,這樣才能夠真正超越自卑、卑慢與我慢。「成就三種無上已,於大師所恭敬、尊重、供養如佛」因為經過實修實證之後,我們就會 感恩,感恩的心自然流露出來的。「世尊覺一切法,即以此法調伏弟子,令得安穩、令得無畏、調伏寂靜、究竟涅槃」世尊就是了悟這些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然後 真正到達究竟涅槃解脫,於是佛陀就把他所走過來的心路歷程,實際的解脫道來「調伏弟子,令得安穩」供養這些有緣人,讓他們也逐步這樣走上來。「令得無畏、 調伏寂靜」為什麼無畏呢?就是泯除那些二元對立,沒有大、沒有小,沒有大小、高低之分。
  「令得無畏、調伏寂靜」因為一切眾生是平等,這樣才能夠真正契入無為、無上,「調伏寂靜、究竟涅 槃。世尊為涅槃故,為弟子們說法」世尊是為了「涅槃故」,為弟子們說法。所謂「涅槃」,不要把它解釋跟「死亡」相等,不是那個「死亡」,不是坐到好像「植 物人」、「入深定」這樣才像「涅槃」。所謂「涅槃」就是苦的止息,貪、瞋、癡的止息,煩惱的止息,他的這些苦消失了,他是解脫自在,一個很快樂、很自由、 自在的人。就像過去還有那些顛倒夢想,過去還有這些「神經病」,還有不正常的那種心態,今天把這些病醫好了,讓他恢復成為很正常、健康的人,就是契入「涅 槃」,於是過著健康正確人生觀的人。
  佛陀是為了引導眾生契入涅槃,也就是遠離顛倒夢想。【法義分享】「世尊為涅槃故,為弟子說法」這是 如來出現於世間的主要目的--引導眾生了知宇宙人生的實相而出離苦海,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但「涅槃」甚深極甚深,很容易被扭曲、被誤解。眾生不了解涅槃 的深義,導致後世佛教徒才有「不斷煩惱、不入涅槃」的謬論,這如同勸人「不要把精神錯亂治療好」一樣荒謬。所以,佛陀是為了協助眾生契入涅槃、出離苦海、 遠離顛倒夢想,而在為弟子們說法,因此不要怕涅槃,不要不契入,這是佛陀示現於世的主要目的。
  (第三十節)「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這裡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眾生」?定義很簡短, 「於色」就是對所有境界,「色」只是一個代表而已,對身心、內外所有一切境界,於色染著纏綿,這就是「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佛告羅陀:我說於色境界當散壞消滅,於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苦盡者我說作苦邊」要去看到所有的現象界,包括我們的身心 內外,都是「散壞消滅」,也就是說緣生一定是緣滅,緣生的現象界一切,它一定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而且每個剎那都是不斷在流動變化變化。
  如果你去抓取,就是抓個夢幻泡影,去抓一個空殼子、抓一個死的,因為活的東西是在每一個當下,要去 抓住那個活的,你要全然放下,才能夠抓住那個活的。只要你有所抓取,都是在抓那個死的、抓那個泡影,這樣就是在苦海裡面繞。所以,當一個人能夠了悟無常生 滅法印,當你不抓、全然放開,「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那個苦就是來自我們的貪愛,「苦盡者我說作苦邊」所謂「作苦邊」就是已經到達苦海的邊,因此苦海是 有邊,我們一般講說「苦海無邊」,因為你不了解「出世間法」,不了解解脫道,當然在茫茫苦海裡面,不知道「邊」在哪裡,所以你要到達苦海的邊,只要你按照 解脫道去實修實證,就能夠「作苦邊」,出離苦海。
  「譬如聚落中諸小男小女嬉戲,聚土作城郭宅舍,心愛樂著,愛未盡、欲未盡、念未盡、渴未盡,心常愛 樂、手護,言:我城郭,我舍宅。若於彼土聚愛盡、欲盡、念盡、渴盡,則以手撥足蹴,令其消散。如是,羅陀!於色散壞消滅愛盡,愛盡故苦盡,苦盡我說作苦 邊」。
  【法義分享】大人看小孩子玩家家酒,會覺得可愛又好笑,對那些假的玩具,小孩是如此當真,如此著 迷。眾生對五蘊身、心、內、外的迷執,就如同小孩對玩具的迷執。如果心智漸成長、智慧漸成熟,反觀到自己的愚癡,他就會哈哈大笑而放掉。這個比喻很有意 思、也很好,我們要去反觀不要以為「那只是小孩子,我現在大人啊!我沒有這回事啊!」你有沒有在玩那個玩具、玩那些遊戲?有啊!所以,你要去看到,不同的 差別就在於小孩子執著他們的玩具,跟大人的執著與大人的玩具是什麼樣的不同,只是外相上不同、目標上不同,但是本質呢?一樣啊!本質是一樣的。
  當我們看小孩子在玩家家酒,覺得這是假的東西,你們在那裡玩得這麼認真、這麼著迷,大人認為說我們 是大人不玩這些,這些是哄騙這些小孩的……,你能不能從這個境界去看到,大人也是在執著、在玩那些玩具,只是方法、外相不同而已。你在玩金錢遊 戲,就跟小孩子在大富翁遊戲的紙鈔那些,本質相同啊!你一直玩金錢遊戲玩到最後,還是一場空啊!所以,要去看到小孩子這樣,提供給我們一個境界,讓我們去 看到彼此只是外相不同而已,事實上本質是相同的。佛陀就是要我們慢慢有智慧,你的智慧越來越提昇,就可以照見到我們往昔的顛倒夢想,這樣你就會放下種種執 取,你的束縛就漸漸減少。當束縛減少,你的解脫就增加一分,解脫就是來自於看到我們對顛倒夢想的抓取,而能夠放下。
  (第三十一節)「為我略說法要」、「我當獨一靜處」獨自一個人到寧靜的地方去專心思維,也就是止觀 雙運。所謂「禪修」,雖然有幾十位來參加,但是大家要以獨處、獨修的心來參加,當你在實際禪修時,不管任何人,你的內心、你的身心,就像單獨一個人獨處, 在實際禪修的階段,都只有收攝六根,回來看你當下的身、口、意,回來見法、體證法。讓我們去看到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對五陰各方面的苦、集、滅、 道,我們要知道。這裡提出的一個重點,對這個苦,我們要知,對這個「集」是要斷,「滅諦」要去證,「道諦」要去修。這幾個字都很簡短,但是都有講到重要核 心。如果實修上面是如此,但是在聞思的時候,因為你要進入「斷」,必須要先知苦。
  事實上,是先有「集」,才會有「苦」,但是沒有清楚了解種種苦相,你很難去探討苦的原因。真正的原 因是有「集」,才會有苦,然而在理解、修行的過程裡面,你是要先了知這個苦啊!種種苦的天使,不斷地在刺激你、在告訴你,然後要清楚知道,才會進一步去看 到那個「苦」的原因,你才會對這個原因斷除。進一步知道有這個苦海止息的時候,也就是有解脫涅槃彼岸,於是就有信心透過你的實修,就可以出離苦海而到達涅 槃彼岸。所以,是「道」然後到達「滅」,透過「修」,然後到達證果解脫自在。但是,你要老老實實的修,確定我這樣做是有意義的,我這樣做是能夠出離苦海。
  所以,你要清楚知道有「滅諦」可到、可達,這樣才會老實一步一腳印的修行,再辛苦也沒關係!就是再 刮風下雨,你也要聞法、要實修、要實證。像玄奘大師以生命去求法之心,因為他覺得有一個「滅」、有一個「證」,希望能夠到達,才會有這麼大的魄力決心。
  (第卅二節)「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眾生無名所蓋,愛繫我首,長道驅馳,生死 輪迴,生死流轉,不知本際」這裡一樣在探討,為什麼眾生會在苦海裡面頭出頭沒、生死輪迴呢?長夜在苦海中輪迴不已、輪轉不已?佛陀就回答「色有故,色事 起,色繫著,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因為「色有故」,「色」當然都只是一個代表,因為緣起緣聚而生現象界的這 些萬事萬物。當這些現象界形成之後,眾生卻沒有了悟實相,而被幻相所迷住了,有了身體之後,不了悟身心是一個緣起,它是「無我」,結果你這個身,以為這是 我、我的,看到外面的境界就抓取,認為這是我的、我的,這是我的所有權、我的財產、我的地盤、我的土地、我的……,我的太太、我的房子、我的兒女、我的父母,都會抓得很緊。
  事實上,這些都是緣起緣聚而生,而且他們也都是無常生滅變化,所以你會去抗拒無常,你會去一直抓著 不放。「色有故,色事起」現象界的種種生起,你就會貪著、繫著,然後產生我見、色見我,這是「眾生無明所蓋」,很難去了悟到實相,「無明」就是沒有去了解 呈現在眼前的實相真理,才會顛倒夢想的抓取。「愛繫其首,長道驅馳」這樣才會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其他的就可以類推反轉回來。所謂「不知本際」就是不知本 來面目,對生死大事仍然是茫然無知。
  (第卅三節)「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後面經文所謂的 「世間常、世間無常」,就是屬於「十四無記」。佛陀就問:是什麼原因導致大家在「十四無記」裡面鑽研、爭辯?因為眾生不了悟這些實相,然後對自己身心所受 的這些苦,沒有如實去探討根本原因,然後又向心外去求法,於是才見不到法。所以佛陀不談「十四無記」,因為不希望修行人成為哲學家、玄學家、辯論家、大學 問家,因為空談理論而不實修實證,對解脫是沒有益助的。當我們被箭射到之後,要設法將箭去除、把病治好,而不是禁止開刀,卻去追問一百個為什麼,因為在還 沒有弄清楚為什麼之前,早就已經死掉了。
  像有時候在其他地方上課,有的人也很喜歡問一些哲學式的問題,我就跟他講問這些問題不是很重要,重 要是你要回來現觀你的苦,回來在歷緣對境中,去看到那些我是、我能、我慢,看到你內心的不安,才是重要啊!不是一直在問我佛陀解脫之後,到底佛陀到哪裡 去?佛陀在哪裡?解脫者又在哪裡?這就是屬於「十四無記」裡面的問題。「如來死後有」還是死後沒有,「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或是「命即是 身,命異身異」都是在哲學式的思辯,頭腦裡面的一種推論,然後在那裡做見諍,沒完沒了!佛陀希望你要回來看看自己,當下有沒有苦?內心有沒有不安?如實回 來面對自己。在歷緣對境的時候,能不能去如實看到我是、我能、我慢?你對這些苦、內心不安,要清楚去知道,這樣才能夠找出它的病根原因,針對這些病因斷 除,生命七、八十年很快就會消失,你還花那麼多時間在做哲學思辯、諍辯,都沒有對症治療,你什麼時候才解脫啊?!佛脫希望我們要把生命力集中在知道苦、不 安的實相,找出原因,再來對症治療。
  (第卅四節)「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佛陀就舉個 比喻,因為印度人有一個習慣,頭部會纏裹一個頭巾,於是佛陀比喻我們頭部算是很重要的一個中樞地區,當火燃燒頭部的頭巾時,佛陀問大家這時候先後次序,要 怎麼樣去做呢?比丘就回答:這時候我們應該要趕快設法要滅頭巾的火啊!佛陀就回答:不是這樣啊!這還是次要的,還有更重要的。
  「佛告比丘:『頭衣燒燃尚可暫忘』」這時候它還都不是排在第一順位,「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為斷無 常火故,勤求大師。斷何等無常故勤求大師?謂斷色無常故勤求大師;斷受、想、行、識無常故勤求大師」」這裡的經文是很簡短,但是含意很深。以前當我在讀研 究所,它那個深義都還沒有看出來,現在仔細再去看,裡面真的含意都很深。佛陀講:就算說你在燒頭衣,這時候都還不是在第一順位,你第一順位是怎麼樣呢? 「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因為頭巾的燃燒,頂多是燒掉你的身體,當一個解脫者緣盡,所謂「心的解脫」才是最重要。如果你光著重在身方面,雖然保有這個身,但 是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還存在啊!
  所以,身體方面再怎麼樣,它都是次要,最重要就是心要能夠真正解脫,才是第一順位。你的心要解脫, 最重要是怎麼樣呢?你要體證「無常法印」,因此第一順位要體證「無常法印」,禪修的第一順位就是要讓大家去實際體證「無常法印」。「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 為斷無常火故勤求大師」無常是一個法印,是真理實相,我怎麼樣斷無常火呢?有人回答「勤求大師」是不錯,是這裡的答案,但是當我們實際要做的時候,怎麼 斷?「斷何等無常故勤求大師?謂斷色無常」斷受、想、行、識無常,怎麼樣才能夠斷無常火、斷無明?無常是實相、是真理,怎麼樣才能夠斷無常火?答案就暫時 保留著,讓大家要去消化、去思惟,要怎麼樣才能夠斷無常火,為什麼無常火竟然這麼重要?要擺在第一順位去斷?怎麼樣才能夠斷無常火?大家慢慢去體悟、要去 參,下一回來再公佈答案。
  (第卅五節)「以一法成就,不復堪任知色無常」「貪欲一法成就;不堪能知色無常」「何等一法成就? 謂無貪欲成就;無貪欲法者,堪能知色無常」你只要有這樣的心態存在,就沒辦法真正了悟「無常法印」。如果你有貪、有瞋癡、恨,所謂「呰」是一種譭謗、批 評、攻擊的心態,「無慚、無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驕慢、放逸、矜高,曲偽相規、利誘……」如果有這些心態,你沒辦法真正體證無常。
  【法義分享】一般對「無常、無我」,往往只是知道個名相或只少分淺嘗、或只看到粗相。當你真正用心 靈去體驗無常之流,那是「言語道斷」沒有思惟、沒有想像。「慢慢」就是你本來就有我慢,然後又再增上慢,我慢、增上慢都是增慢,它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告訴我 們,只要你有貪、瞋、癡、我慢這些,就是還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你還用頭腦去思惟,還用頭腦去想像無常,這樣還沒有真正去體證「無常法印」。當你真正體 證「無常法印」,無常法流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剎那,都是法相、實相的存在,如果你有起那些貪、瞋、癡、我慢,就是落入「自我」的意識,落入「自我」的影 子,「自我」的陰影裡面,於是你「自我」的形象、「我相」出來,就跟實相脫節了,這是滿微細的,大家要去體會到。
  真正要體證無常法印,一開始就要用「無為法」,才能夠真正體證到「無常法印」,這個比較深!我們在 這一次實際禪修的時候,會協助大家逐步去體證到,如果你有「自我」我是、我能、我慢,你的心跟境界還是分開的,主、客還是分離的,這是很微細、很深層的心 態,你要能夠去看得到,如果你的心跟境界分開,主、客還分開,就沒辦法溶入無常法流。就像無為法方面,如果你用頭腦的角度去思惟,認為「無為法」,是什麼 都不要做,這樣容易落入消極悲觀,但是其實不是那回事。
  就像你要去體證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一定要有很多的文字。如果你的因緣夠高、智慧夠高,可以 跟你講不立文字;如果你的因緣、根基還不成熟,跟你講不立文字方面,你聽不懂、也看不懂,像「鴨子聽雷」。所以,一開始我們要用無為法方面,但是如果你沒 有慢慢的調整過來,很難去掌握到「無為法」的精髓,最初還是要透過這些聞思,然後實際跳下去去做,才能夠慢慢地去切磋,掌握到什麼叫做無為法,但是所謂 「無為」,絕對不是消極悲觀的什麼都不要做,認為這樣就是無為、無修、無證、無所得。所謂的自欺欺人,也會認為說無為、無修、無證、無得,因此你要慢慢去 體會,就像說要走在中道上,你要經歷過很多的錯誤,兩邊的碰碰撞撞,慢慢的調、慢慢的調,最後才會真正知道什麼叫做「中道」?你還是會慢慢碰撞碰撞,從有 為的世界裡面慢慢碰撞、慢慢的調,到最後才會真正體證到什麼叫做「無為」。如果你越用功、心越柔軟,你要契入「無為」就越快。
    【幻燈片】
  今天最主要一方面先來看無常法印,因為我們現在已經要從蘊、界、處(五蘊、六根、六界),從不同的 角度、任何角度,都要去體證、要去看到無常法印。包括我們的身心內外這些都是,先看到無常法印,怎麼樣超越無常法印,去看到中道。這裡是士林官邸,曾經是 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幾位偉人居住的地方,今天一些時空已經不斷改變了,這就是無常法流,你不走、也不行啊!不放、也不行啊!任憑你再五星上將,也是一樣要 走、要放啊!無常法流是任何人都無法去改變的,它就是不斷地在變化流動。這也是士林官邸裡面的一個角落,讓我們去看看這些無常法流,我們並沒有講說是非、 對錯、好壞這些,而是讓我們去感受這一種,它就是不斷地不斷地在流變,任何在政治上多高的成就,你的官位再多高,不管封到五星或是七個星,老蔣及麥克阿瑟 是五星,五星是屬於國際級的。
  不管你再五星上將也好,都沒辦法抵擋得無常法印,大家要慢慢去思索。這是凱歌堂,這已經是過去了, 現在提供出來,因為有無常的演變,這裡以前是皇宮花園,現在成為市民的花園,讓市民也可以來這裡休息、觀光。無常的演變,不斷地在替換、在替變,能夠提供 給市民一個很好的空間,就是生命如朝露。如果沒有好好珍惜每一個當下,很快就消失了,所以佛陀希望大家要珍惜生命,不要認為它很長、很久,不要認為可以慢 慢來,很快就會消失啊!大家要好好把握時間,把握精神、把握精力,集中在「出世間法」解脫道上,這樣就很快。
  這就是無常的法印,就像一個年輕貌美的亂世佳人,然後戴個大帽子、斗篷,這像一個帽子,沒多久就是 這樣,剛才亂世佳人就形成這樣,都是在示現無常、無常,他們生命也許只是幾天而已,但是你的七、八十年壽命,跟這個幾天比較,你只是稍微長一點而已,然而 在這個時空裡面,還只是一個剎那,因此要好好珍惜我們的生命,好好珍惜聞思修的機緣,要去看到無常。
  這是九二一大地震,東勢地區整個橋都斷落,再來要去看到生命的無常,「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塚一堆草 沒了」。有人問到現代工商業社會,大部份的人腳步都那麼快,你教我們要慢下來,這樣怎麼趕得上呢?這樣會輸人家……。因為介紹到「三妙行」--身、口、意,希望把你的身、口、意的衝動相續,要能夠緩慢下來,才能夠更清 楚看到那個空間,以及背後我是、我能、我慢,當時就有學員提問:現在工商業社會,大家腳步都很快,我們這樣慢下來,不是競爭不過別人了嗎?我們不是處處都 吃虧了嗎?如果你的腳步跟人家一樣,一直快快在趕著、趕著、衝、衝、衝,到最後他們走到這裡來,你知道嗎?如果沒有停下來,去思考一下生命的方向、生命的 意義,你跟著人家在衝、在走、一直走,急急忙忙的走,你的人生也很快急急忙忙的走,走到後來就是走到墳墓堆。
  所以,有時候要停下來、慢下來思考,要靜下來去探討、去思惟,就是荒塚一堆草沒了,不要逃避這些實 相,他們都在見證無常生滅變化,他們默默在這裡看著世間的無常生滅變化,他們本身也在示現無常變化,九二一大地震的無常生滅變化,大地一樣在變動變動變 動,我們要處處去體會無常生滅變化。
  一夕之間空難、颱風,這些死亡的人在前一天、前一個小時,不會想到他下一個小時也會死亡,像今天有 聽一位朋友講,他公司裡面的一個同事,滿年輕的,現在才二十幾歲而已,在幾個月前離職,然後到另外一個公司去上班,結果好像前幾天摔死了,很年輕啊!二十 幾歲而已。所以,一方面要珍惜我們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生命,要去體會無常法印。
  這是屬於基督教的一個告別式的處理方式,我是建議大家,如果你有親戚朋友的因緣,如果可以,有時候 不妨去參觀一下,看看基督教、天主教他們對告別式的處理方式、整個過程,上一次剛好有一位朋友,他們以基督教的方式處理他的雙親,所以我全程去看、去了解 他們裡面的一些作為,也值得我們參考。當他們面對死亡方面,是怎麼樣來處理,值得我們參考。這一位朋友住在美國,他的父母親一樣在美國居住,在去年的雙十 節,回來參加歸國僑胞雙十國慶,在十月卅一號那一天要回美國去,結果就搭上新航那一班飛機,結果在新航的空難裡面,雙親都變成一堆一堆的焦炭,於是讓這位 朋友他很驚訝、很震驚,體會到「啊!真正無常的衝擊」讓他很震撼啊!
  雙親回來、結果就在中正機場,成為兩堆的焦屍。所以,他們在處理的時候,我們也有過去參加告別式, 這位朋友是佛教,但是他的父母親是基督教徒,他的姊姊也是基督教徒,他們就是選擇用基督教的方式來處理,他也是尊重家人的處理。他們在這整個全程的處理過 程,就只有兩位牧師,讓我感到滿驚訝就是在這個過程裡面,沒有哀傷的氣氛,當然大家有那種追悼的儀式,但是他們很坦然的接受現在的因緣。
  新航空難,一堆一堆的焦屍,很多都沒辦法辨別,還要透過DNA的 比對,當你面對到自己的家人,竟然外相方面都沒辦法辨別,還要透過你的血去做DNA的比對,還要一堆一堆去看,真是慘不忍睹。所以,我們要去看看、去體會,都是世間無常的實相。基督教、 天主教他們面對這些的時候,認為一個人死亡,就是回歸上帝的懷抱,是一種安息主懷,當然我現在再去看,覺得這裡面有很深的含意,以後我們再分享。當然,我 們都是完全站在超越宗派、宗教立場來看,沒有宗教、宗派立場之分,而是真正以佛法、真理、實相來論。
  當晚他們前往基督教墓園時,已經是晚上六、七點了,天黑了,墓園管理人來了,他講一句話很有意思, 講說我們信奉主的人最好、最有福報,我們不必去在乎看什麼日子、看時間、看時辰、怕沖犯到,我們都不用去顧慮那些,他講這一句話多麼的灑脫,也給我很深的 體會與啟示,每一個當下都是很灑脫的面對每一個當下,不必怕沖犯到什麼,也不用怕什麼好時辰、壞時辰,不用顧慮那些。雙親死亡燒成骨灰,骨灰罈放到裡面, 這位朋友在面對時,還面帶笑容,這裡面是父母親的骨灰,他們面對這些的時候,就是以坦然的心來面對,因為每一個當下已經成為事實,你不面對又能夠怎麼樣。 所以,我覺得他們在處理的整個過程裡面,如實面對每一個當下,所謂「安息主懷」,也有很深的含意。
  事實上,如果佛法慢慢修行,真正能體證到生死結打開、了悟生死大事,真的能夠很瀟灑的面對,就是生 死大事已了,當然他們有一些值得我們參考,有一些值得我們去思惟,並不是說這樣做,他們是不是有究竟解脫,我們不討論這方面,不是做這方面的爭論,而是說 他們一些在處理的過程,裡面沒有哀傷,而且喪禮之後,回到台北已經將近八點,是到餐廳去吃飯,因為那一天是星期六,因此又有人在結婚辦喜事,他們這些家屬 也是好像說把事情辦完,然後大家也是一種歡欣的心來接受。所以,有一些值得我們去參考、去思惟。
  當你面對大自然的無常法印,你又能夠怎麼樣?!就像年輕力壯的竹子,現在已經年老了,低垂下來了, 就像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悟實相真理,面對無常法則,你就是無力感,懼怕啊!恐懼啊!這些都是在告訴我們無常的法印、無常的實相。所謂要斷無常火,怎麼樣才能 斷無常火?大家要去參啊!去體會啊!去找尋啊!這都是實相,都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印、無常的實相,無我、無我,任憑你的那個「我」再多麼厲害,都沒辦法超越 這些黑洞的,所以要去找尋出來。這是大德都是以身作則在告訴我們無常、無我的實相真理,我們有沒有靜下來去體會、去觀察,還是在逃避呢?所以,這些都是天 使在告訴我們,要從一切境界裡面,去體證到無常、無我,你看任何東西都無法脫離黑洞的引力,只要你抓取、認為有所得、很厲害,有什麼、有什麼,只要任何你 所抓的、有的這些東西,都沒辦法超越黑洞的引力。
  只有「空」才能夠超越黑洞,只有「空」才能夠包容黑洞,含意很深!佛教所講的,當你真正到達涅槃、 體證「空」,了脫生死、超越生死的深義。只要還有我慢、我是、我能,你都脫離不了,因此不要怕「空」,不要怕「無我」,只要你有「我」、不空,就沒辦法超 越這一關的,阿羅漢講「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就是超越生死輪迴,唯有你真正體證到「無我」、體證「空」。
  一場九二一大地震,對我來講,有非常非常深的體悟,以後有因緣再說。大家要知道無常法印,你要先體 證到無常法印,然後再慢慢上來,又有去看到深層的我是、我能、我慢,這樣我們來分享,才能夠體會到我從這裡面所得到的啟示,以後還會有一連串九二一大地震 的一些啟示跟大家分享。
  這就是世紀末的煉獄,埔里屋毀人亡、哀鴻遍野,一方面這裡都是告訴我們無常,都是在告訴我們真理實 相,所以我們要去體會,當我們最初面對這些無常的時候,當然會抗拒、會怕,會去看到深層在怕無常、怕無我,但是到後來當真正如實去面對這些法界實相真理, 到後來你會去體會到,原來「無常」跟「無我」是中性的,它是超越二元對立的,這時候才從懼怕的情況超脫出來。如果一個人能夠去了悟「無常」、「無我」是中 性,就能夠觀看整個世間的變化。
  這是東部佳洛水海岸,它是透過地震的擠壓,原來的海平面是到這裡,透過地震的擠壓,然後陸地一直上 升、上升,相對的海水漸漸地退下去,這裡也讓我們慢慢去體會到,無常是實相,它有破壞、也有建設。這裡一方面讓我們去看到「空」跟「緣起」,看到無常法 印,一種微妙的緣起甚深,另一方面要去了解「無常」有生、住、異、滅,它有衰滅變化,但是它也會有生,也就是有破壞的一面,也有建設的一面。
  無常的法印,讓我這個樹葉掉落,讓我樹葉變黃,但是也因為有這些掉落,新的樹葉它又會長出來,所以 在無常的變化,它又能夠不斷的替換、不斷的成長,要慢慢去體會無常的法則,一方面能夠在這裡生長,然後加上雲起的變化,都在告訴我們無常。再來,要去看到 「空」,看到緣起甚深、無常變化。前面所講的無常,是負面的比較多,現在後面所講的無常,是正面的比較多,如果講太多負面的無常,大家又容易落入負面的情 緒,這樣又不對,因此我們一樣要去看到,就是有無常的變化。
  種這些稻子下去,然後會慢慢成長,一樣它們也都是每天每分每秒,然後地、水、火、風,種種因素不斷 一直在形成、形成,然後緣起緣聚,慢慢的就有這些成果出來。它們一樣在告訴我們無常真理,如果它是恆常不變,好像說運轉到這裡,它就「常」、就定住了,就 不再變了,這樣後面的稻米,就沒辦法出來了。所以,事實上整個都是不斷地在變,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就是因為有無常變化,有地、水、火、風,不斷地一直 在每一個剎那,都在調整、調劑,然後不斷地在變化,才會有這些的產生,我們要去看到無常的正面,慢慢去體會無常、無我,然後我們的我慢、我是、我能,才會 真正降服。
  深層的我慢,一定是要看到大自然活生生的佛法,要去看到「無字天書」,要去看到「大地風雲經」,深 層的「我慢」才會斷,再來你要完全能夠接受無常法印,要去看到無常的「味」、「患」,它的反面、負面跟正面,這樣你才能夠「離」,才能夠走在中道上。我們 平常看這個,覺得好像沒什麼,但是這都在告訴我們緣起甚深,它們就是因緣聚集而成,也是地、水、火、風變化而來,同樣一些地、水、火、風的元素,但是能夠 演變出萬事萬物,要去看到緣起甚深,以後慢慢去觸、吃這些的時候,你要去看到緣起的甚深,再來要問我們自己修行境界再怎麼高,能夠無中生有產生這些出來 嗎?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這些稻米、這些果實,你能夠無中生有?如果你可以不靠大地,不靠地、水、火、風的這些元素,然後說 我的修行境界很高、很厲害,我現在神通第一,可以這樣無中生有,變化出一大堆的稻米、一大堆的果實,來長養眾生,如果你能夠這樣,你再顯現我慢還可以。我 問自己是不可能,我沒辦法這樣,所以我不敢有我慢,因為我覺得這些我做不到。一切眾生生命的存續,你生命能夠活著,我們無時無刻都是需要靠大自然的支撐; 你所吃的這些,都是由大自然的因緣,緣聚而生,所以要去看到緣起甚深、緣起的微妙,學佛一定要看到正反、兩面,要如實觀,兩極都要看到,這樣才能夠真正走 在中道上,不抓取、不迎不拒。
  平常你看這個沒什麼,如果你慢慢體會緣起甚深,都在告訴我們「無上甚深微妙法」,一個絲瓜開花,然 後會結成果實,我們平常不覺得它很深,不覺得它怎麼樣,但這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都在告訴我們緣起,告訴我們無常法印,告訴我們無我法印,大家要慢慢去 看,這不是用想像、用猜測,不是憑個人想的,不覺得那神秘、奧妙,因為我們沒有去靜下來深度去觀看。所以,我們就是要停下腳步,然後慢慢靜下來去看眼前, 所謂「一葉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從一粒沙、一個樹葉、一朵花裡面,都有含著整個世界的奧妙,都含著天堂。
  因為它都具體在告訴我們無常、無我,還有緣起甚深。你看這棵樹不大,但是能夠長出這樣大的波羅蜜, 你要慢慢去看到那個微妙、奧妙,然後心靜下來,問自己:我能夠嗎?如果「我慢」生起來,問自己:我能夠造出這個嗎?所以,要慢慢去看這些微妙,看這裡面深 藏著這些奧妙變化,七玄竹裡面都是深藏著奧妙,緣起甚深、變化無窮。平常都不覺得它有什麼特殊,你的心慢慢靜下來,去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因此「溪聲盡是廣 長舌」、「大地風雲經」,都在告訴我們實相真理,要停下來、靜下來、慢下來去體會,當你體會越深,「我慢」就會降服得越快。
  這是瑪瑙石,生命演化的本身,就是一連串的奧妙,從生物轉變成化石,更是一連串的意外與偶然,佛教 是講「緣起甚深」,當因緣條件形成的時候,就是很奧妙的變化出來。眼前這些細化木,乃是古老針葉林,在大自然環境中,歷經巧妙的作用、埋藏、置換,然後接 續誘因、版塊飄移,造山運動而堆擠下,然後又暴露出來。奧秘的大自然,終於將木頭變成五彩繽紛的石頭,大自然所看的這些,我覺得是最偉大的魔術師,問我自 己:我不可能啊!我沒辦法啊!我連一個絲瓜花要變成一條絲瓜,都沒辦法、變不出來,慢慢去看到最偉大的魔術師,竟然能夠變出實質的東西,讓眾生來養育眾 生、去看到奧妙,這就是木化石,這是瑪瑙,很奧妙!
  一方面要去看到「空」,一方面要去看到生、死,兩頭都要去看。大家慢慢去看、去體悟生死,當你慢慢 地去看到無常的中性,無常有破壞的一面,也有建設的一面,緣起甚深,然後慢慢從大自然去見到法,你的心花會朵朵開。這是木棉花,心花朵朵開這樣,從你平常 不在意的地方去看到,哇!欣賞每一個當下,但你要全然的放開,才能夠欣賞到眼前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真正的樹葉,這不是假的、不是製造的,是真正的葉子, 為什麼它的構造會這麼精巧?為什麼會這麼細密?慢慢去看到緣起甚深,這是白鶴靈芝草,有沒有看到鶴?大自然的奧妙,很像!好像這棵大樹裡面,停了許多白 鶴,這像鶴的頭、身子、翅膀,好像一隻鶴停駐在樹上,當你能夠靜下來去看,路邊的一朵小花,它都在跟你微笑,都在告訴你法,都在告訴你緣起甚深,也在告訴 你無常、無我的法印。
  這個花在告訴我們活生生的佛法,蝴蝶都在告訴我們活生生的佛法,我們要慢慢去體會無常、無我,從我 們的身心內外、一切境界裡面,都要去體證無常、無我法印,去看到緣起甚深。
  有人問:所謂沒有「末法時期」,那麼未來佛的預言,彌勒尊者是否真有此事?是否真是佛陀授記?以 《阿含》方面來回答,是沒有這方面問題,因為佛陀都是要你這一生這一世就解脫自在,都是現在世、現在,所謂到來生、未來,是因為如果因緣不成熟的時候才 說,當然跟你講生天法、未來方面的,只要你能夠好好腳踏實地的聞思修,佛陀都跟你講就是這一生這一世,就可以解脫自在。以後講述「四念住」,佛陀都有講七 年以內,如果好好的修、好好聞思,七年以內,你就可以到達阿羅漢果、解脫自在,佛陀甚至講說甚至不必到七年,所以「四念住」的修法是非常重要。「四念住」 的基礎,一定要有「出入息念」與「無常法印」的體證,以後我們再逐步的深入。
  怎麼樣那個斷無常火?「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為了斷無常火故,應當要勤求大師, 所謂「尋師訪道為參禪」,你是要參什麼?你去拜大師、跟大師學習,到底核心要學什麼?佛陀就跟我們講,?斷 無常火故,當勤求大師,「斷何等無常故勤求大師?謂斷色無常故勤求大師;斷受、想、行、識無常故勤求大師」這裡文字都很簡短,但是含意很深,當然早期佛陀 在實際跟弟子們講經說法的時候,不會這麼簡要,他一定有詮釋內容,因為後來把整個過程的重點摘錄下來,至於怎麼樣斷無常火?就是很微妙的地方,無常是法 印、是真理、是實相,你學佛再久,再怎麼認真聞、思、修,法門懂得再多,如果無常火沒有斷,你不可能解脫的。
  佛陀這裡講說要斷無常火、要勤求大師,也是要去斷無常火,答案以後再跟大家分享。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