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6, 2020

释道安与鸠摩罗什---出家人都都姓“释”


出家人都都姓“释”


东晋时期,
襄阳有位名士习凿齿,
以机锋才辩压倒当世。
一日,他特地前往檀溪寺,
专程拜会寺中住持。
当时住持正与徒众进食,
众人见他进来赶忙放下食钵,
恭立迎接,
只有住持持钵进食,
并不理采。
习不愧为名士,从容落座,说道:
“四海习凿齿”出口不凡。
住持听后不慌不忙,毫无思索的含笑应声答:
“弥天释道安”机锋更健。
这副工整的对联,
出语浅显,含义却深。
习凿齿像
这位住持就是东晋高僧——道安法师,
最初,道安法师提议出家人都随佛姓释时,
引起了很多出家人的不满,
直到《增一阿含经》译出,经中云:
“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
一时大众惊叹。
少年出家无人识
名师受业器初成
01
公元312年,出生于儒学世家的释道安,
7岁熟知经典,
任何书籍只需阅读两遍便能通达其意,流利背诵;
12岁出家为僧,
但因长相欠佳,仅能在寺中苦力劳作扫地、砍柴,
日复一日连续三年。
一日,他向师父求一本经书来看。
得到五千余字的《辩意经》。
次日,再次求经。
见师父不解,道安表示:
已经背熟,想要更换
最终又得到近万字的《成具光明经》。
第二日背熟后,再次更换。
原本因长相欠佳不受待见的他,
凭借其超群的记忆力,
寺中僧众都对他另眼相看。
日渐精进的道安于20岁时受具足戒,
随之踏上了外出参学之途。
3年后,
道安游学来到北方佛教活动的中心——京师邺都,
并求见被统者奉为“大和尚”的北方佛教领袖佛图澄。
二人相见恨晚,交谈甚欢。
道安就此留学邺都,
做了佛图澄的弟子。
佛图澄禅师像
面对其他弟子的刁难时,
道安从容不迫,“舌战群僧”,对答如流。
众僧灰头土脸败下阵来。
也正是这一段时间的学习,
为他一生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逢乱世迁徙传教
遇时艰辗转弘法
02
离开邺都,告别师门,
道安不断寻访名师、讲经说法,
开始了一生的传教事业。
但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加剧,国势衰落,
战乱、饥荒、旱灾、蝗灾等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公元362年,
道安率领僧团渡河进入陆浑山区,
数百人的僧团在山中生活饮食起居难以保障,
仅靠野菜、树皮草根度日。
长期营养不良,身体消瘦。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
道安师徒依然坚持修学讲论,绝不耽误佛业。
一个年轻的佛弟子磨练成为了名扬全国的佛学大师。
53岁时道安决定分遣门徒,四出传教。
一部分下扬州,
一部分赴巴蜀,
自己则带领其他僧徒,
南下襄阳。在襄阳,道安一住就是15年,
此时,他已经跻身一流高僧的行列,
孝武帝也经常派使者问候,
并下诏书表扬,给予王公的待遇。
释道安襄阳弘法石刻
上有“国主”支持,
下有富豪的资助,
道安不用再为生活担忧,
全心倾注于佛教事业。
他著书立说,以儒道释佛,创道安佛学;
创立学派,以玄释佛,兴起般若学。
注释的《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书共22卷,
注释中逐字矫正,
在分段释疑和概述要旨时融入中国儒道文化。
同时一改 “贵无贱有”与“卑高有差”的旧佛学主张,
建立了“本末等尔”、“有无均净”的新佛学思想体系,
妙尽深旨,文理会通,
经书的内容更加明白、准确,
成为我国佛教史上注经第一人,
是佛教中国化的奠基人。
注经之余,
道安所制《僧尼轨范》、《僧法宪章》制定的条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
二曰:常日六行道饮食唱时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法等。
制条一出,天下的寺院都跟从遵守。
既适应了当时的社会,
又规范了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君之神器镇长安
佛门释姓终一统
03
名振天下的道安引起了前秦国主苻坚的注意,
为得到他,苻坚派兵围攻襄阳,
后来安排他住持长安五重寺,并下令:
读书人凡有疑难问题,都要向道安请教。
道安不仅是前秦的佛教高僧,
也成了长安学界的领袖。
先前,
道安听说高僧鸠摩罗什在西域弘法,
便多次劝苻坚请罗什来前秦,
二人便能一同讲析经文,
一直未能如愿。
听闻道安注经有方,
鸠摩罗什也尊称他为“东方圣人”,
二人惺惺相惜,常常“恒遥而礼之”。
释道安与鸠摩罗什
公元385年,
释道安无疾而终,往生兜率,终年72岁。
可惜直到道安死后16年,
鸠摩罗什才来到长安,
两人始终未曾相见,
鸠摩罗什悲痛之极。
道安法师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奠基者,
是依国主立佛法的倡导者,
是佛门释姓的统一者,
是中国僧制的首创者,
是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的编纂者,
是净土信仰的倡导者。
他的立身处世是后世佛子学习和效法的榜样,
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为中国佛教初传期划了圆满的句号。
南无阿弥陀佛!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