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8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版(九頁) 和《靈飛經》的前世今生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版,只有九頁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每頁20.8 × 8.9cm ,共9頁。此為第1頁
《靈飛經》的作者到底是誰?
對於《靈飛經》的作者,一直爭論不休。其實也許真的就是一個無名氏寫的,因為我們知道寫經體裏面無名氏的作品實在是太多了。但自古史學家或鑑賞家有一個通病,對於無款的字畫,總覺得有點遺憾,總想着要給它按一個作者方才罷休。做法也很有意思,無非是在卷外題簽,或在卷後題跋等等,來強意指定。還有的做得過一些的,則乾脆就在卷內添上偽款。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第2頁
《靈飛經》是在元代人袁桷1指定鍾紹京為作者後,一直到明、清都一直沿用了這一看法。尤其是明代董其昌也予以確認,因而《靈飛經》和鍾紹京就一直聯繫在了一起。
注1:袁桷在其所著的《清容居士集卷47》的《題唐玉貞公主六甲經》中認為該帖是鍾紹京所書。其文如下
《靈飛六甲經》一卷,唐開元間書。當時名能書者,莫若李泰和、徐季海,然皆變習行體,獨鍾紹京守鐘王舊法。余嘗見《愛州刺史碑》、《黃庭經》,無毫髮違越。至開元間,從貶所入朝,一時字畫,皆出其手。此卷沉着遒正,知非經生輩可到,審定為紹京無疑。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第3頁
那麼這位鍾紹京是何許人呢?我們百度一下,得如下資料:
鍾紹京(公元659年-公元746年),字可大,唐代興國清德鄉(今江西省興國縣)人,系三國魏國太傅、著名書法家鍾繇的第17代世孫,又是江南第一個宰相。歷史上把鍾姓這兩個著名書法家,鍾繇稱「大鐘」,鍾紹京稱「小鍾」。江西地方志列「十大鄉賢」之一。官至中書令,越國公。有《靈飛經》等作品傳世。為紀念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鍾氏後人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修建的「越國公祠」顯示了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鍾氏家族名望的顯赫與遷徙的源流。
據說,號稱「小鍾」的鐘紹京,嗜書成癖,也是個收藏家,個人收藏名家真跡數百卷。家藏有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真跡至數十百卷,而鍾紹京本人書法師承薛稷,筆意瀟洒,風姿秀逸。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第4頁
宋代米芾在《書史》中稱鍾紹京書法「筆勢圓勁」。而董其昌更是以「紹京筆法精妙,回腕藏鋒,得子敬神髓。趙文敏正書實祖之」的評語,道破了連趙孟頫小楷也是師承小鍾的真相。
有這樣的出身、癖好和書學功底,把《靈飛經》的作者按到他頭上,似乎也算有所歸宿,世人皆認,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偏偏還是有人不認賬,說《靈飛經》是唐代玉真公主2的手跡;甚至有人還說,它是元代趙孟頫臨寫而成的。但當今學界普遍傾向於《靈飛經》為唐代經生所作這一觀點。

注2:玉真公主,是唐睿宗李旦第九女,因自幼喪母,深受父兄寵愛。景雲二年,玉真公主與同母姊金仙公主入道,睿宗斥巨資為兩位愛女建造道觀。玄宗朝,玉真公主地位尊崇,為諸位公主之首。坊間傳說,就是這位玉真公主,和唐代大詩人李白、王維還有一段說不清、道不明的故事。此為插曲,非本文能盡述,有興趣者不妨自行探查一番。


 《靈飛經》的前世今生
《靈飛經》又名《六甲靈飛經》,原本是靈道教的一部經,主要闡述存思之法。後人更多地是拿它當初習小楷的範本。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第5頁
我們現在見到的《靈飛經》主要有刻本和墨跡本。而刻本又分別有《渤海本》和《望雲本》兩種。直到後來《藝苑掇英》發表了墨跡影印本,引起學界轟動,世人才有機會領略到墨跡本更加細膩、更加圓勁、更加淡雅可愛的《靈飛經》。
說起這墨跡本,期間的故事,又大有說頭。且聽我慢慢敘來:
據記載,《靈飛經》墨跡全本曾在宋朝時就已經進入內府,但到了明朝卻落入了董其昌之手。之後,董將墨跡本抵押給了海寧的陳家,這才有了其中的一個刻本《渤海本》,也就是說,《渤海本》是陳家刻成的。後來呢,董又將該墨跡本贖了回來。但這一贖已經發生在16年之後了,陳家做了手腳,從中抽走了43行。有趣的是,這墨跡本回到董其昌手裏之後,又被董轉出,其後不知所蹤。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第6頁
啟功先生當年曾寫過一篇文章「記《靈飛經》四十三行本」,講述了之後的一些精彩故事。
《靈飛經》中這被抽走的43行,後來又被刻成了《望雲本》。這是在嘉慶中嘉善謝恭銘得到了陳家抽扣的43行後,將其刻入了《望雲樓帖》。由於此刻本注意了筆畫起落處的頓挫,且比《渤海本》的略肥,很容易使曾見過敦煌寫經的人覺得《望雲本》比《渤海本》更加逼真。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第7頁
話說,這43行《靈飛經》先是流傳到陳家後代陳用敷之手,之後輾轉流傳,到清代後期,被翁同龢之父翁心存購得,並在翁家歷經三代。最後傳到翁萬戈3手上的時候,萬戈先生由於戰亂委託給了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代為保存,大概在21世紀初,又因年事已高正式轉讓給了大都會博物館。這殘存的43行《靈飛經》也從原來的經卷改裝成了冊頁,共43行。後面還附有董其昌向陳瓛索書信札3頁,及陳家、翁家等題跋若干。
注3:翁萬戈1918年出生於上海,在天津接受中小學教育,1938年赴美國普渡大學留學。1948年秋天,為避戰火,翁萬戈和他的家人把家傳收藏打包,遠渡重洋。先從天津運到上海,再從上海運到紐約,在1949年初到了美國。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第8頁
1987年,美國翁萬戈先生將《靈飛經》的真跡43行本發表於《藝苑掇英》4第三十四期(1987年1月),這才使得世人看到了《靈飛經》墨跡本的真容。用啟功先生的話說,「廬山真面入目以後,才真正看出唐人的筆法墨法,始知無論《渤海》、《望雲》都一樣走了樣。尤其墨彩飛動的特點,更遠遠不是石刻拓本所能表現萬一的。」
注4:《藝苑掇英》創刊於1978年,從創刊至今跨越三十年,是繪畫鑑賞的權威書籍,已成為經典收藏。《藝苑掇英》為大型中國書畫叢刊。開本:八開(37×26cm)大小,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出版,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
而回到當年董其昌抵押《靈飛經》到陳家的往事,陳家抽取43行雖為不怎麼光彩的舉動,卻間接「搶救」了《靈飛經》,讓我們看到了真正墨跡本的《靈飛經》。
真的是,一部《靈飛經》,承載多少事。
《靈飛經》到底有多好?影響了哪些人?
講完《靈飛經》的前世今生,讓我們再來看看它的藝術價值和對後世的影響。
唐人寫本《靈飛經》可以說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小楷名作,基本上代表了唐代小楷的最高成就,有人從大量敦煌的唐人寫經作品乃至日本平安朝所傳唐人寫經中的精品中判斷,從整體書法水平而言,都沒有蓋過《靈飛經》的。
此卷用筆靈動輕盈而不失厚重,結構側媚多姿又不失端莊;既有寫經書法常見之精練純熟,又處處顯現二王書風「明月入懷」之雅致。(此評語來自網絡)
自從《靈飛經》出土之後,其清靈而雅致的書風立即為世人所驚艷,並被廣為傳播,影響到整個清代,甚至一度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範本。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第9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