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n 23 Wed 2013
大悲咒圖解_3
咒語:第二十一句。
迦羅帝
觀世音菩薩現帝神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迦羅帝」一詞而成。意為慈悲救苦難的聖者。此句乃因應上句「盧迦帝」的涵義,延伸為凡是得證佛菩薩的聖者必須要有慈悲救世的願行,才能得大成就。
觀 世音菩薩宣說此句咒語,主要是在示知眾生,學佛修行要以慈悲為本願,先學捨得,再習放下,然後才能苦行持志,棄絕外境物欲的煩惱,才能學得一心清淨,開啟 明心見性的智慧,有了這樣澈悟一切的智能慧見,就可以學得佛菩薩自度度人的慈悲法門。所以清淨、智慧、慈悲這三種修行的境界,就是每一位學佛修行的人,所 必須要了悟的情境,捨一即很難有所成就,而要修習這樣的境界,最方便的法門就是從恭敬開始,除了對佛菩薩的恭敬之外,對眾生也要心存恭敬,甚至對自己也要 能存有一份恭敬之心,才能慎言、慎行,在十善業上表現出根本的成就。修十善業雖是入門的功夫,但無此功夫,就不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因為一個對自己都不 恭敬的人,又如何能對別人恭敬、對佛菩薩恭敬呢?不能心存恭敬,做任何事都不會認真實行、都不會有始有終。恭敬看起來好像只是一種禮貌,但實際上是一種高 尚謙和的人格修養,古今中外不管在任何方面有大成就的人,仔細研究他們的成功之道,都脫離不了那份恭謹的敬業之心,因為恭敬不是言說,而是力行,所以學佛 在修行上先要學得一份恭敬,才能得到自在安樂,身心能得安樂,才能在佛法學習上有所精進,進而對廣大的佛法有真正的體悟,一朝了義,對佛法的修行也就能水 到渠成,一如佛在六年苦行之後,在靜思中睹明星而能了悟宇宙人生的大道。
從古以來,世間之人都奉行「出家修道」的說法,總認為修學佛法要能澈底 了悟,只有出家人才能做到,但近世以來,「在家弘教」而得成就者也大有人在,主要原因是在佛法廣大無邊,只要心存恭敬、有心修習,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學得佛 法的慈悲和清淨,雖然眾生的修行,所得的常是福報現前,如果眾生能將此所得福報,布施於眾,力行不懈,那就是佛法的恭敬奉行,而這種真誠的表現,也會使得 世間眾生產生教化的作用,教化一行,就是菩薩。
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在佛法上能心存恭敬,特化現雙手合掌帝神相,藉以引導眾生在修習佛法上,一定 要一心清淨,以無上恭敬之心學習和奉行佛菩薩的智慧、慈悲。菩薩以「迦羅帝」這句咒語來來教化眾生,也就是要眾生能常常持誦大悲咒,只要依此修行,就能成 為今世慈悲的善知識,來世六道中的天、人道,雖不能脫離三界,但是亦會如六祖所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可見只 要能對佛法心存恭敬、信受奉行,自然就能轉迷成悟,由凡入聖。我們有緣在此研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也是在修此一法門,即使是一次偶然的機緣來此學習,也 是多世以來深植的善根所致。佛法修習本非一蹴可得,在諸多的順境和逆境中,若能面對一切的因緣,就能隨順而安。一般人總以為處逆境不易,殊不知處順境更 難,雖然有人以為逆來順受需要修行,其實更要行持的是順來逆受。但不管順境、逆境,只要能朝夕做到「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則再多的順逆也會安然度 過。這是菩薩的慈悲,也是大家的佛緣,希望我們能真心珍惜此一難得的福報、善緣,為自己、為眾生、為菩薩做一個心地清淨、慈悲而又充滿智慧和恭敬心的學佛 弟子,做一個虔誠的佛法信眾,果能如此,也就可不虛此生了。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迦羅帝」一詞而成。意為慈悲救苦難的聖者。此句乃因應上句「盧迦帝」的涵義,延伸為凡是得證佛菩薩的聖者必須要有慈悲救世的願行,才能得大成就。
觀 世音菩薩宣說此句咒語,主要是在示知眾生,學佛修行要以慈悲為本願,先學捨得,再習放下,然後才能苦行持志,棄絕外境物欲的煩惱,才能學得一心清淨,開啟 明心見性的智慧,有了這樣澈悟一切的智能慧見,就可以學得佛菩薩自度度人的慈悲法門。所以清淨、智慧、慈悲這三種修行的境界,就是每一位學佛修行的人,所 必須要了悟的情境,捨一即很難有所成就,而要修習這樣的境界,最方便的法門就是從恭敬開始,除了對佛菩薩的恭敬之外,對眾生也要心存恭敬,甚至對自己也要 能存有一份恭敬之心,才能慎言、慎行,在十善業上表現出根本的成就。修十善業雖是入門的功夫,但無此功夫,就不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因為一個對自己都不 恭敬的人,又如何能對別人恭敬、對佛菩薩恭敬呢?不能心存恭敬,做任何事都不會認真實行、都不會有始有終。恭敬看起來好像只是一種禮貌,但實際上是一種高 尚謙和的人格修養,古今中外不管在任何方面有大成就的人,仔細研究他們的成功之道,都脫離不了那份恭謹的敬業之心,因為恭敬不是言說,而是力行,所以學佛 在修行上先要學得一份恭敬,才能得到自在安樂,身心能得安樂,才能在佛法學習上有所精進,進而對廣大的佛法有真正的體悟,一朝了義,對佛法的修行也就能水 到渠成,一如佛在六年苦行之後,在靜思中睹明星而能了悟宇宙人生的大道。
從古以來,世間之人都奉行「出家修道」的說法,總認為修學佛法要能澈底 了悟,只有出家人才能做到,但近世以來,「在家弘教」而得成就者也大有人在,主要原因是在佛法廣大無邊,只要心存恭敬、有心修習,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學得佛 法的慈悲和清淨,雖然眾生的修行,所得的常是福報現前,如果眾生能將此所得福報,布施於眾,力行不懈,那就是佛法的恭敬奉行,而這種真誠的表現,也會使得 世間眾生產生教化的作用,教化一行,就是菩薩。
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在佛法上能心存恭敬,特化現雙手合掌帝神相,藉以引導眾生在修習佛法上,一定 要一心清淨,以無上恭敬之心學習和奉行佛菩薩的智慧、慈悲。菩薩以「迦羅帝」這句咒語來來教化眾生,也就是要眾生能常常持誦大悲咒,只要依此修行,就能成 為今世慈悲的善知識,來世六道中的天、人道,雖不能脫離三界,但是亦會如六祖所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可見只 要能對佛法心存恭敬、信受奉行,自然就能轉迷成悟,由凡入聖。我們有緣在此研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也是在修此一法門,即使是一次偶然的機緣來此學習,也 是多世以來深植的善根所致。佛法修習本非一蹴可得,在諸多的順境和逆境中,若能面對一切的因緣,就能隨順而安。一般人總以為處逆境不易,殊不知處順境更 難,雖然有人以為逆來順受需要修行,其實更要行持的是順來逆受。但不管順境、逆境,只要能朝夕做到「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則再多的順逆也會安然度 過。這是菩薩的慈悲,也是大家的佛緣,希望我們能真心珍惜此一難得的福報、善緣,為自己、為眾生、為菩薩做一個心地清淨、慈悲而又充滿智慧和恭敬心的學佛 弟子,做一個虔誠的佛法信眾,果能如此,也就可不虛此生了。
咒語:第二十二句。
夷醯唎
觀世音菩薩現三十三天摩醯首羅天神相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夷醯唎」一詞而成。意為學佛要以平等隨順之心認真修行,必得果報。
觀 世音菩薩以無量慈悲,普度一切眾生,不論有情、無情,都是隨緣而生,就眾生本性而言,實無貴賤貧富之別,只要是有心學佛,菩薩必以平等之心度化,即使犯有 惡業之人,若能真心悔改,每日誦持大悲咒,不要懷疑退轉,功夫一到,則一切宿世和今世的罪業,都會即時消滅。只是世間眾生常受執著生死和不修善法兩大問題 所迷惑,既不知如何安身立命、也不知禍福無門的道理,經常只在妄想和疑惑中,煩惱不斷,菩薩為救度世間眾生,所以廣開慈悲方便法門,接應有情眾生,隨緣教 化,雖然學佛修行需要善根、善緣,但善根自在,而善緣的成就,也只在自己一念之間,一念向善即得善緣,即使善根、善緣非人人都有,但若有心向佛,菩薩慈悲 絕不會捨棄有善緣之人。世間眾生每多愚癡,以致累世以來,造作不斷,惡業亦多,而今世之苦實為累世之因,如果今世不能好好修行,多為來世累積功德,則來世 之苦當勝於今世之苦十倍、百倍,今世既有緣聞修正法,就要認真把握,不要將已經得到的這份善緣,輕易的流失。
菩薩的慈悲一如陽光雨露,對眾生都 是平等相待,無分賢愚貴賤、無分前世今生,只在眾生自己的真心選擇。學佛不難,難在對佛法的理解和行持,理解是學,行持是證,先要從學習中去明白佛法的道 理,然後依法行持,才能證得佛果,千萬不要以為學佛就是學念幾聲佛號而已,即使智慧如海的佛陀,也要以六年的苦行修道,才得成就,而成就之後,還要用四十 九年的功夫,講經說法,不厭其煩的到處行走,向眾生宣說佛法的道理,用意即在度化眾生能解脫生死,勤修善法。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度世,也是秉持此 一為眾生拔苦得樂的誓願,化身於塵世之中,此種以出世的清淨,行度化眾生的入世梵行,實為菩薩賜予眾生之無量慈悲,而且菩薩為使眾生能了悟「夷醯唎」此句 咒語的真實涵義,特現「摩醯首羅」天神相,即是在教化眾生學習此「大自在天王」離欲清淨的境界,世間眾生因為愚昧,不了悟宇宙的生滅變異、也不了悟生死流 轉的道理,乃致常受五欲六塵的感染,而失去原有的清淨佛性,墮入輪迴苦海之中。菩薩為此特現此色界之頂的天王,使眾生在誦持此句咒語時,能漸離欲求,轉向 清淨,這是菩薩的大慈大悲,而授此方便之法,使有緣之人能離苦得樂,累積功德,雖不能即世成佛,但也能一生清淨,遠離物欲、煩惱。我們一定要珍惜此一善 緣,確實用心奉行,則必能清淨自在、受用一生。
這句咒語是由「夷醯唎」一詞而成。意為學佛要以平等隨順之心認真修行,必得果報。
觀 世音菩薩以無量慈悲,普度一切眾生,不論有情、無情,都是隨緣而生,就眾生本性而言,實無貴賤貧富之別,只要是有心學佛,菩薩必以平等之心度化,即使犯有 惡業之人,若能真心悔改,每日誦持大悲咒,不要懷疑退轉,功夫一到,則一切宿世和今世的罪業,都會即時消滅。只是世間眾生常受執著生死和不修善法兩大問題 所迷惑,既不知如何安身立命、也不知禍福無門的道理,經常只在妄想和疑惑中,煩惱不斷,菩薩為救度世間眾生,所以廣開慈悲方便法門,接應有情眾生,隨緣教 化,雖然學佛修行需要善根、善緣,但善根自在,而善緣的成就,也只在自己一念之間,一念向善即得善緣,即使善根、善緣非人人都有,但若有心向佛,菩薩慈悲 絕不會捨棄有善緣之人。世間眾生每多愚癡,以致累世以來,造作不斷,惡業亦多,而今世之苦實為累世之因,如果今世不能好好修行,多為來世累積功德,則來世 之苦當勝於今世之苦十倍、百倍,今世既有緣聞修正法,就要認真把握,不要將已經得到的這份善緣,輕易的流失。
菩薩的慈悲一如陽光雨露,對眾生都 是平等相待,無分賢愚貴賤、無分前世今生,只在眾生自己的真心選擇。學佛不難,難在對佛法的理解和行持,理解是學,行持是證,先要從學習中去明白佛法的道 理,然後依法行持,才能證得佛果,千萬不要以為學佛就是學念幾聲佛號而已,即使智慧如海的佛陀,也要以六年的苦行修道,才得成就,而成就之後,還要用四十 九年的功夫,講經說法,不厭其煩的到處行走,向眾生宣說佛法的道理,用意即在度化眾生能解脫生死,勤修善法。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度世,也是秉持此 一為眾生拔苦得樂的誓願,化身於塵世之中,此種以出世的清淨,行度化眾生的入世梵行,實為菩薩賜予眾生之無量慈悲,而且菩薩為使眾生能了悟「夷醯唎」此句 咒語的真實涵義,特現「摩醯首羅」天神相,即是在教化眾生學習此「大自在天王」離欲清淨的境界,世間眾生因為愚昧,不了悟宇宙的生滅變異、也不了悟生死流 轉的道理,乃致常受五欲六塵的感染,而失去原有的清淨佛性,墮入輪迴苦海之中。菩薩為此特現此色界之頂的天王,使眾生在誦持此句咒語時,能漸離欲求,轉向 清淨,這是菩薩的大慈大悲,而授此方便之法,使有緣之人能離苦得樂,累積功德,雖不能即世成佛,但也能一生清淨,遠離物欲、煩惱。我們一定要珍惜此一善 緣,確實用心奉行,則必能清淨自在、受用一生。
咒語:第二十三句。
摩訶菩提薩埵
觀世音菩薩現清淨無我慈悲相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摩訶(二)菩提(三)薩埵,三個語詞相合而成。「摩訶」意為大;「菩提」意為覺;「薩埵」意為有情。全句的意思是大覺有情。
這 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在宣說以上二十二句咒語之後,再宣說此句「摩訶菩提薩埵」,並示現清淨無我慈悲法相,即在示知眾生修習慈悲法門一定要以清淨心為本,若 要使自心清淨無染,必須要先去我執,佛在說「三法印」時,特別提到「諸法無我」此一法印,最重要的意思即在示知眾生佛法廣大,在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均無 我之實體存在,雖然眾生有此色身,但都只是因緣和合而成,一旦因緣轉化,此一色身即刻隨緣流轉,不復原有之形貌,這也就是「諸行無常」的道理,可見了悟 「無常」、「無我」的境界,乃是修學佛法能夠清淨自在的重要條件。而眾生修學佛法,常不能有所成就,即在對此無常變異、妄生我執的道理未能真正了悟。菩薩 特別宣說此句咒語,就是要示知眾生修學佛法,先要修清淨心法的原因,所謂修清淨心法就是要從息滅貪、嗔、癡三毒開始,而在此三毒中,貪欲又為三毒之首,眾 生常為煩惱所苦,此苦之因就是貪,能貪念不生,修行已見一半成就了。
大家若要卻除此心中的貪念,最方便的法門,就是能老實奉行「心奉觀世音,口 誦大悲咒」的願行,因為菩薩常在心中,則一切雜染之心,很難滋生,即使外境有所干擾,只要念誦大悲咒,則一切外魔即將消失不見,而且此心奉口誦的情境,時 間一久,習成自然,則必能法喜充滿、智慧現前,世間一切的煩惱都會隨之消失。人生於天地之間,多世以來,因萬緣而得苦樂,但是若能了悟此一苦樂之因緣,進 而清淨自在,則一切苦樂均是一翻受用,有時苦也是一種業力,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 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見苦並不一定是一種惡業因緣;再就樂來說,樂極也會生悲,世間有樂不能享的人,比比皆 是,權位、財富運用不當,常是煩惱之源。所以世間事,能夠行之得宜,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而佛法所說的隨緣,就有此意義在。其實苦樂之不生,只在「知足」 二字,修習佛法要得清淨、自在,簡單的說,也是「知足」,所謂知足,就是不妄求、不偏執,能夠言行舉止不偏、不妄,亦即離佛道不遠了。
佛法唯心,此心只在老實修行而已,持誦大悲咒,禮敬佛菩薩,所求也只是在老實持誦、老實為人、老實行事罷了,至於得失有無,應不是所要計較之事,經上說:「心淨則佛土淨」,常念大悲咒,確實能使身心清淨、自在安樂,處處時時都在佛土之中。
這句咒語是由(一)摩訶(二)菩提(三)薩埵,三個語詞相合而成。「摩訶」意為大;「菩提」意為覺;「薩埵」意為有情。全句的意思是大覺有情。
這 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在宣說以上二十二句咒語之後,再宣說此句「摩訶菩提薩埵」,並示現清淨無我慈悲法相,即在示知眾生修習慈悲法門一定要以清淨心為本,若 要使自心清淨無染,必須要先去我執,佛在說「三法印」時,特別提到「諸法無我」此一法印,最重要的意思即在示知眾生佛法廣大,在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均無 我之實體存在,雖然眾生有此色身,但都只是因緣和合而成,一旦因緣轉化,此一色身即刻隨緣流轉,不復原有之形貌,這也就是「諸行無常」的道理,可見了悟 「無常」、「無我」的境界,乃是修學佛法能夠清淨自在的重要條件。而眾生修學佛法,常不能有所成就,即在對此無常變異、妄生我執的道理未能真正了悟。菩薩 特別宣說此句咒語,就是要示知眾生修學佛法,先要修清淨心法的原因,所謂修清淨心法就是要從息滅貪、嗔、癡三毒開始,而在此三毒中,貪欲又為三毒之首,眾 生常為煩惱所苦,此苦之因就是貪,能貪念不生,修行已見一半成就了。
大家若要卻除此心中的貪念,最方便的法門,就是能老實奉行「心奉觀世音,口 誦大悲咒」的願行,因為菩薩常在心中,則一切雜染之心,很難滋生,即使外境有所干擾,只要念誦大悲咒,則一切外魔即將消失不見,而且此心奉口誦的情境,時 間一久,習成自然,則必能法喜充滿、智慧現前,世間一切的煩惱都會隨之消失。人生於天地之間,多世以來,因萬緣而得苦樂,但是若能了悟此一苦樂之因緣,進 而清淨自在,則一切苦樂均是一翻受用,有時苦也是一種業力,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 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見苦並不一定是一種惡業因緣;再就樂來說,樂極也會生悲,世間有樂不能享的人,比比皆 是,權位、財富運用不當,常是煩惱之源。所以世間事,能夠行之得宜,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而佛法所說的隨緣,就有此意義在。其實苦樂之不生,只在「知足」 二字,修習佛法要得清淨、自在,簡單的說,也是「知足」,所謂知足,就是不妄求、不偏執,能夠言行舉止不偏、不妄,亦即離佛道不遠了。
佛法唯心,此心只在老實修行而已,持誦大悲咒,禮敬佛菩薩,所求也只是在老實持誦、老實為人、老實行事罷了,至於得失有無,應不是所要計較之事,經上說:「心淨則佛土淨」,常念大悲咒,確實能使身心清淨、自在安樂,處處時時都在佛土之中。
咒語:第二十四句。
薩婆薩婆
觀世音菩薩現香積菩薩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薩婆薩婆」疊句組合而成。「薩婆」意為一切平等。全句的意思為佛法平等,利樂一切有緣眾生。
佛法廣大,能使一切眾生得度,最重要的就是平等的精神,而且人人平等、事事平等,在教化眾生的時候都是以隨緣教化的方式,施予眾生所祈求的利樂。觀 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化現「香積菩薩」法相,主要即在示知眾生在誦持此句咒語時,要能體悟《維摩詰所說經香積佛品》中維摩詰長老在回答眾香國菩薩們所問 的問題:眾生須要具備多少功德,才能在死亡輪迴中出離娑婆世界,往生清淨的佛土?維摩詰當時以八種方法說明眾生如何能修積功德,往生淨土世界,這八種方法 是:
一是饒益眾生而不望報。意思是能為眾生獲取利樂,而不為自己追求一點利益,也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菩薩精神。
二是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意思是能為眾生承受一切苦惱,並把所作的功德,迴向一切眾生。
三是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意思是以平等心對待眾生,謙卑忍讓,心中不生一絲罣礙。
四是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意思是禮敬諸大菩薩,就如對佛一樣的供養尊敬。
五是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意思是對於已聞或未曾聽聞過的佛法,都在聽到時,深信不疑。
六是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意思是對於所聽到的佛法,不管別人對之如何,都不可以心生嫉妒,而對於自己所體悟到的成就,不可心生驕傲,如若生有嫉妒、憍慢之念時,一定要能予以調伏。
七是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意思是常常反省自己有沒有過失,更不要去批評別人的過錯。
八是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意思是要經常專心一意的去廣行善業,累積自己的功德。
這八種方法,仔細的研究就可了解,這是每一個修習佛法的人,都應該要學、要做的事情,而且不問賢愚、貴賤,都是一體奉行,這也正是此句「薩婆薩婆」咒語所 蘊涵的真實意義。觀世音菩薩以此句咒語教化世間眾生,即在要以此八法來老實修行,才能出離輪迴,往生淨土,觀世音菩薩化現香積菩薩,其意亦在於此。在研習 此句咒語時,我們對此八項,一定要深心體悟,真心奉行,而且要時時省悟、不斷精進,方能不負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賜福。佛法平等,能利樂一切眾生,只要能至心 持誦大悲神咒,便能調伏雜染的塵心,得到真實修行的成就。
眾生難度終須度,
佛法難聞今得聞。
落迦山上傳大道,
無量慈悲無量心。
咒語:第二十五句。
摩囉摩囉
觀世音菩薩現白衣觀世音菩薩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摩囉摩囉」疊句組合而成。「摩囉」意為離垢。全句的意思是深心清淨,遠離塵垢。
「摩囉摩囉」此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示知眾生,修行要能有所成就,須從離塵除垢開始。塵比喻為一時的欲念,垢則指長久以來的習氣。塵可以像神秀大師所說: 「時時勤拂拭」,就可以不染塵埃,但是垢為積塵所污,一如人的習氣,很難一下就能消除,所謂積習難改,所以要遠離這種塵垢,就要以勇猛堅定的決心,一次加 以清除,才能真正得清淨。
這句咒語的涵義雖在眾生修行上常被提到,但是真正能確實的做到,卻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菩薩特現白衣觀音法相,使眾生在觀像誦咒時,能了悟此句咒語的真實 意義,因為白衣觀音是清淨的象徵,是一位普世尊敬、大慈大悲的菩薩。通常所見的白衣觀音,都是端坐在蓮花座上,手持淨瓶,瓶中的淨水和楊枝,即是用來清淨 世間眾生的雜染塵垢,而菩薩座下的白蓮花,更是清淨和慈悲的示現。眾生在誦持「摩囉摩囉」這句咒語時,若能觀照白衣聖像,必能塵盡光生,心地無上的清淨, 不祇能化塵沙之惑,也能除盡所有的煩惱,而煩惱不生,障礙即除,一切修行當可隨緣順化、自在而行,假以時日,當能入佛知見,成為度己度人的大善知識了。這 裡所說佛的知見,乃是指佛所覺知的生滅變異、成住壞空宇宙運行的原理。佛所見乃是生命流轉、諸行無常的世間行為法則,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真知、實見,才 不會為世間的一切光怪陸離的現象所迷,使原有的本性,能常保清淨,不為塵垢所染。
這句咒語雖然簡單,但語意深長,我們一定要深自體悟,常時誦持,必能塵垢遠離、身心皆得清淨。在自性三寶中,以不染為修清淨心的法門,若要不染,只有真心常時做到「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才能去諸煩惱,遂行所願。
咒語:第二十六句。
摩醯摩醯唎馱孕
觀世音菩薩現白髮阿彌陀佛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摩醯、摩醯、唎馱孕」三個詞句組合而成。「摩醯」意為大,「摩醯摩醯」意為大自在,「唎馱孕」意為蓮花心。。全句的意思是大自在心就是清淨蓮花心。
此句咒語之「摩醯」與「摩訶」同義,為大。《大品般若經義疏》說:「摩訶或云摩醯,此言大」。摩醯亦為摩醯首羅之略譯,曰大自在,與「唎馱孕」之蓮花心合稱之為清淨的大自在心。
在 大悲咒的全部咒語中,有自在涵義的句子有九句之多,而清淨亦有六句,這說明了大悲咒的修持,乃是以自在清淨為主要的法門。也許這也正是佛法修行的最根本 處,自在簡單的說就是心離煩惱、通達無礙。佛法通常對自在的解說,有四自在、五自在、十自在,但一般都以《大寶積經》的五種自在較為通行,這五種自在都是 以菩薩的梵行作為說明的對象。
第一是命自在。當菩薩修成法身、慧命之後,已無生死壽夭、因果輪迴的情境,所謂「延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不短」,但為度化眾生,常以方便之法,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唯其心無所礙,乃得自在,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就是最好的示現。
第二是生自在。菩薩為度化有情眾生,常以大悲之心,隨緣受生,所在皆宜,處天宮非樂、居地獄非苦,心無煩惱,通達無礙,是謂自在。歷代高僧、修行有成之人,大都是生來貧困,備受艱難之苦,少小出家,乃能長受佛法薰修,而成大德。(可參閱《高僧傳》)
第三是業自在。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習妙法、或修苦行,一切行為造作,均以利益眾生為行業,先人後己,乃能進退方便,了無罣礙,即是自在。
第四是觀自在。菩薩觀眾生之悲苦,廣行救度,謹慎思惟,隨緣教化,隨願度生,眾生雖各有業相,但菩薩悉以平等之心對待,此平等心即是無分別心,無分無別,理事圓融,即是自在。
第五是果自在。菩薩行深廣大,誓願為度眾生而入萬行,行六度,修十善,未曾有一絲刻意造作,千處有求千處應,即使萬般辛苦,亦是出於一念慈悲、一片自然,因之所證之果,當為清淨無染,既為清淨,必得自在。
以 上這五種自在,都是菩薩行的自在成就,眾生雖不能像菩薩一樣的心無罣礙、自在度世,但學習佛法就是要學菩薩之行狀,深心期許、謹小慎微,以恭敬存心,從日 常生活中做起,或有積習、或有塵勞,但能經常真心持誦大悲咒,必能心地清淨,諸行方便。大悲咒的神奇,千古以來多有靈驗事蹟為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更是 普世的信仰,我們只要衷心信奉,必能心無所束、進退無礙。
菩薩為護持眾生能真心修行佛法,特現白髮阿彌陀佛法相,即在示知眾生,阿彌陀佛的淨土 世界,是以清淨心為本,眾生若誓願前往,必先修清淨心,使心靈先得自在,方能如其所願。而在我們生活中,心靈的自在就是善、就是真、就是美,蘇東坡說:江 上有清風,山間有明月。這清風明月的清涼情境,只有在自然的韻律中,才能有所體悟,才能真實的擁有。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有此情懷,方能不受塵勞之苦。持 誦「摩醯摩醯唎馱孕」這句咒語時,我們的心若能清淨自在,即會感應到咒語的神奇妙用、感受到菩薩的無量慈悲。白髮彌陀的法相,正象徵著命自在、生自在、觀 自在、業自在、果自在的五大自在,盼望我們在持誦此句咒語時,一定要觀想菩薩現此法相的慈悲,一心清淨、一心自在、從容修習,才能真正得大利益,確實證得 自在佛果。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摩醯、摩醯、唎馱孕」三個詞句組合而成。「摩醯」意為大,「摩醯摩醯」意為大自在,「唎馱孕」意為蓮花心。。全句的意思是大自在心就是清淨蓮花心。
此句咒語之「摩醯」與「摩訶」同義,為大。《大品般若經義疏》說:「摩訶或云摩醯,此言大」。摩醯亦為摩醯首羅之略譯,曰大自在,與「唎馱孕」之蓮花心合稱之為清淨的大自在心。
在 大悲咒的全部咒語中,有自在涵義的句子有九句之多,而清淨亦有六句,這說明了大悲咒的修持,乃是以自在清淨為主要的法門。也許這也正是佛法修行的最根本 處,自在簡單的說就是心離煩惱、通達無礙。佛法通常對自在的解說,有四自在、五自在、十自在,但一般都以《大寶積經》的五種自在較為通行,這五種自在都是 以菩薩的梵行作為說明的對象。
第一是命自在。當菩薩修成法身、慧命之後,已無生死壽夭、因果輪迴的情境,所謂「延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不短」,但為度化眾生,常以方便之法,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唯其心無所礙,乃得自在,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就是最好的示現。
第二是生自在。菩薩為度化有情眾生,常以大悲之心,隨緣受生,所在皆宜,處天宮非樂、居地獄非苦,心無煩惱,通達無礙,是謂自在。歷代高僧、修行有成之人,大都是生來貧困,備受艱難之苦,少小出家,乃能長受佛法薰修,而成大德。(可參閱《高僧傳》)
第三是業自在。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習妙法、或修苦行,一切行為造作,均以利益眾生為行業,先人後己,乃能進退方便,了無罣礙,即是自在。
第四是觀自在。菩薩觀眾生之悲苦,廣行救度,謹慎思惟,隨緣教化,隨願度生,眾生雖各有業相,但菩薩悉以平等之心對待,此平等心即是無分別心,無分無別,理事圓融,即是自在。
第五是果自在。菩薩行深廣大,誓願為度眾生而入萬行,行六度,修十善,未曾有一絲刻意造作,千處有求千處應,即使萬般辛苦,亦是出於一念慈悲、一片自然,因之所證之果,當為清淨無染,既為清淨,必得自在。
以 上這五種自在,都是菩薩行的自在成就,眾生雖不能像菩薩一樣的心無罣礙、自在度世,但學習佛法就是要學菩薩之行狀,深心期許、謹小慎微,以恭敬存心,從日 常生活中做起,或有積習、或有塵勞,但能經常真心持誦大悲咒,必能心地清淨,諸行方便。大悲咒的神奇,千古以來多有靈驗事蹟為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更是 普世的信仰,我們只要衷心信奉,必能心無所束、進退無礙。
菩薩為護持眾生能真心修行佛法,特現白髮阿彌陀佛法相,即在示知眾生,阿彌陀佛的淨土 世界,是以清淨心為本,眾生若誓願前往,必先修清淨心,使心靈先得自在,方能如其所願。而在我們生活中,心靈的自在就是善、就是真、就是美,蘇東坡說:江 上有清風,山間有明月。這清風明月的清涼情境,只有在自然的韻律中,才能有所體悟,才能真實的擁有。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有此情懷,方能不受塵勞之苦。持 誦「摩醯摩醯唎馱孕」這句咒語時,我們的心若能清淨自在,即會感應到咒語的神奇妙用、感受到菩薩的無量慈悲。白髮彌陀的法相,正象徵著命自在、生自在、觀 自在、業自在、果自在的五大自在,盼望我們在持誦此句咒語時,一定要觀想菩薩現此法相的慈悲,一心清淨、一心自在、從容修習,才能真正得大利益,確實證得 自在佛果。
白髮彌陀意從容,
莊嚴佛土清淨身。
若思彌陀今何處?
虛空無盡自在行。
莊嚴佛土清淨身。
若思彌陀今何處?
虛空無盡自在行。
咒語:第二十七句。
俱盧俱盧羯蒙
觀世音菩薩現空身菩薩相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俱盧、俱盧、羯蒙」三個詞句組合而成。「俱盧」意為發心,「俱盧俱盧」意為發心修行,「羯蒙」意為作業成辦。全句的意思為發心修行,即能成就。
此 句咒語所說之「俱盧俱盧」乃為菩薩示知眾生修習佛法要能從發心開始,此處所指的發心,就是大悲心。在前面的各句咒語中,都是在示知眾生,修行時要有平等、 清淨、自在的心境,但有此心,只能算是自己修得的成果,還是在小乘境界,菩薩為度眾生能從小乘進入大乘佛境,所以示知眾生要發心修習大乘佛法,從自度而度 人,這就要有大悲心,才能得莊嚴成就。「羯蒙」的意思是成辦,與羯磨有相似之意,乃是指事物之作法程序而言,也就是指一切事物,若欲成就,一定要依序而 行,不能超越規範,凡事按部就班、依序而行,就能水到渠成,修習佛法更是要腳踏實地,不可好高婺遠,必須要像太虛大師在《法華經演講錄》所說:「心所信願 者,口所稱道者,身所奉行者,耳目所思察者,志意所希求者,功業所傾向者……皆為佛之智慧、佛之功德、佛之知見,既在在處處知隨順於佛法,斯能為諸佛之所 護念」。太虛大師之語,證之我們修習觀世音菩薩之慈悲法門,亦至為適切,總要以一切修學,均為菩薩慈悲功德,常加護持才不會偏離佛法大道。一如大師所言, 修習大乘佛法,必須能精修波羅密,廣行菩薩道,方能深植善根、信心堅定。我們研習大悲心陀羅尼經和大悲咒,不只是在研讀一部文字紀錄的經文,或者是咒語的 涵義,更是在研習經文或咒語中涵蘊的行持之法,進而能依法奉行,才能得到莊嚴成就。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特現空身菩薩相,意在示知眾生,要發 心研習大悲咒,一定要身心都能清淨無住,才會生度化眾生之願,《金剛經》上所說無四相和四句偈語,都是在說明空身的意義,其實所謂空身,簡單的說:就是去 除身見。知道此身本是四大、五蘊因緣和合而成,看為真有,實為假合,終究解脫不了壞空之理。菩薩為使眾生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皆空的真義,所以藉此空相來示 知眾生,不要誤假為真,即使眾生依此身修行,也是借假修真,直到身空、心空,才能真實證得修行佛果。我們修行佛法,常有種種障礙,即在有此色身,一旦了悟 此身非常有的道理,一切修行都會變得自在清淨、光明無礙了。
菩薩以此句咒語來示知眾生,修行能無所罣礙,就是要依序而行,不求倖進、不求速成,總在漸修中得所成就,亦在成就中得到空身的自在,而常誦大悲咒,即能得此清淨無我的境界。
這句咒語是由「俱盧、俱盧、羯蒙」三個詞句組合而成。「俱盧」意為發心,「俱盧俱盧」意為發心修行,「羯蒙」意為作業成辦。全句的意思為發心修行,即能成就。
此 句咒語所說之「俱盧俱盧」乃為菩薩示知眾生修習佛法要能從發心開始,此處所指的發心,就是大悲心。在前面的各句咒語中,都是在示知眾生,修行時要有平等、 清淨、自在的心境,但有此心,只能算是自己修得的成果,還是在小乘境界,菩薩為度眾生能從小乘進入大乘佛境,所以示知眾生要發心修習大乘佛法,從自度而度 人,這就要有大悲心,才能得莊嚴成就。「羯蒙」的意思是成辦,與羯磨有相似之意,乃是指事物之作法程序而言,也就是指一切事物,若欲成就,一定要依序而 行,不能超越規範,凡事按部就班、依序而行,就能水到渠成,修習佛法更是要腳踏實地,不可好高婺遠,必須要像太虛大師在《法華經演講錄》所說:「心所信願 者,口所稱道者,身所奉行者,耳目所思察者,志意所希求者,功業所傾向者……皆為佛之智慧、佛之功德、佛之知見,既在在處處知隨順於佛法,斯能為諸佛之所 護念」。太虛大師之語,證之我們修習觀世音菩薩之慈悲法門,亦至為適切,總要以一切修學,均為菩薩慈悲功德,常加護持才不會偏離佛法大道。一如大師所言, 修習大乘佛法,必須能精修波羅密,廣行菩薩道,方能深植善根、信心堅定。我們研習大悲心陀羅尼經和大悲咒,不只是在研讀一部文字紀錄的經文,或者是咒語的 涵義,更是在研習經文或咒語中涵蘊的行持之法,進而能依法奉行,才能得到莊嚴成就。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特現空身菩薩相,意在示知眾生,要發 心研習大悲咒,一定要身心都能清淨無住,才會生度化眾生之願,《金剛經》上所說無四相和四句偈語,都是在說明空身的意義,其實所謂空身,簡單的說:就是去 除身見。知道此身本是四大、五蘊因緣和合而成,看為真有,實為假合,終究解脫不了壞空之理。菩薩為使眾生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皆空的真義,所以藉此空相來示 知眾生,不要誤假為真,即使眾生依此身修行,也是借假修真,直到身空、心空,才能真實證得修行佛果。我們修行佛法,常有種種障礙,即在有此色身,一旦了悟 此身非常有的道理,一切修行都會變得自在清淨、光明無礙了。
菩薩以此句咒語來示知眾生,修行能無所罣礙,就是要依序而行,不求倖進、不求速成,總在漸修中得所成就,亦在成就中得到空身的自在,而常誦大悲咒,即能得此清淨無我的境界。
咒語:第二十八句。
度盧度盧罰闍耶帝
觀世音菩薩現嚴峻菩薩相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度盧、度盧、罰闍耶帝」三個詞句組合而成。「度盧」的意思是定心;「度盧度盧」是說定心一處,不為外境所惑;「罰闍耶帝」意為莊嚴廣大,超脫生死煩惱。全句為定心修行能超脫生死煩惱。
上 一句講學佛的人要發大悲心、行菩薩道,並且時時處處都要將禮佛修行融入到自己生活之中,以禮待人、依理行事,使每天的生活都能有所規範、有所精進。而這句 「度盧度盧罰闍耶帝」的咒語,則更加說明學佛要能方便受用,最重要的就是平時即能養成端正莊嚴、威儀整齊的生活態度和虔誠恭敬、堅定不移的行事風格,在 《佛說初分說經》上記載,舍利佛初次見到烏波西那尊者時,即對尊者所展現的「諸根調寂、威儀整肅」的儀態非常景仰,並且成為佛的弟子,可見端莊的儀容,常 能引起別人發自內心的尊敬,我們既然學佛修行,也要慢慢養成這種端正莊嚴的儀態,和堅信不退的涵養,如此內外相應,便能為人示範,做一個能自度度人的善知 識。
佛法是佛在人間的教化眾生之法,我們學習佛法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不能離世修行,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 提,猶如覓兔角」,可見佛法要在世間才能見其功德。近代太虛大師也提出「佛陀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說法,都是在強調眾生修行、學佛,不能離群索居,只有 入世修行才能自度度人才能在解脫自己的煩惱之後,再誓願去解除眾生的苦難,使世人都能得到安樂。
菩薩在《大悲心陀羅尼經》特別宣說,持誦大悲咒能離苦、能得樂、能消災、能延壽,正是在說佛法對眾生的大利益。一個人既然發心信佛,就要不遺餘力的力求精進,雖然生活忙碌,也要在忙碌中能藉機修行,如此才能漸漸有成。
觀 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特現嚴峻菩薩相,即是示知眾生,學佛要從「克己制行」開始,內要能制伏心中的諸種欲望,外要能儀容整肅、態度從容,真正展現出學佛 具有的涵養和修行所得的境界。佛經上說:相好莊嚴,乃是前世的善行所現。可知儀態莊嚴對修行人的重要。純善的淨信、無我的善行,最能表現出學佛的心性和風 範,我們在此研習菩薩的大悲咒和慈悲佛法,也要以此為自己言行舉止的標準,進而建立慈悲光明的形象。這句「度盧度盧罰闍耶帝」咒語正是直接賜予我們的教 化。誦持此句咒語,一定要觀想自己的身心清淨和端莊的儀容,如此才能真正體悟出此句咒語的真義。
學佛若能有所精進和成就,就要像太虛大師所說: 「人成即佛成,完成在人格」,所以一個人學佛,開始時就要誓願修好自己的人格,雖然人格這兩個字只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對於學佛的人來說,就是要養成慈悲喜 捨、以禮待人的品格和守正不阿、依理行事的風格,兩者相融,便會形塑出一種氣質高雅、光明正大的人格。當然這種人格的完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能循序漸 進、認真修行,必能有所成就,而「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不間不斷、定心修行,不僅能真正的完成人格,而且能解脫生死的煩惱,證得「人成即佛成」的境 界。
這句咒語是由「度盧、度盧、罰闍耶帝」三個詞句組合而成。「度盧」的意思是定心;「度盧度盧」是說定心一處,不為外境所惑;「罰闍耶帝」意為莊嚴廣大,超脫生死煩惱。全句為定心修行能超脫生死煩惱。
上 一句講學佛的人要發大悲心、行菩薩道,並且時時處處都要將禮佛修行融入到自己生活之中,以禮待人、依理行事,使每天的生活都能有所規範、有所精進。而這句 「度盧度盧罰闍耶帝」的咒語,則更加說明學佛要能方便受用,最重要的就是平時即能養成端正莊嚴、威儀整齊的生活態度和虔誠恭敬、堅定不移的行事風格,在 《佛說初分說經》上記載,舍利佛初次見到烏波西那尊者時,即對尊者所展現的「諸根調寂、威儀整肅」的儀態非常景仰,並且成為佛的弟子,可見端莊的儀容,常 能引起別人發自內心的尊敬,我們既然學佛修行,也要慢慢養成這種端正莊嚴的儀態,和堅信不退的涵養,如此內外相應,便能為人示範,做一個能自度度人的善知 識。
佛法是佛在人間的教化眾生之法,我們學習佛法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不能離世修行,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 提,猶如覓兔角」,可見佛法要在世間才能見其功德。近代太虛大師也提出「佛陀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說法,都是在強調眾生修行、學佛,不能離群索居,只有 入世修行才能自度度人才能在解脫自己的煩惱之後,再誓願去解除眾生的苦難,使世人都能得到安樂。
菩薩在《大悲心陀羅尼經》特別宣說,持誦大悲咒能離苦、能得樂、能消災、能延壽,正是在說佛法對眾生的大利益。一個人既然發心信佛,就要不遺餘力的力求精進,雖然生活忙碌,也要在忙碌中能藉機修行,如此才能漸漸有成。
觀 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特現嚴峻菩薩相,即是示知眾生,學佛要從「克己制行」開始,內要能制伏心中的諸種欲望,外要能儀容整肅、態度從容,真正展現出學佛 具有的涵養和修行所得的境界。佛經上說:相好莊嚴,乃是前世的善行所現。可知儀態莊嚴對修行人的重要。純善的淨信、無我的善行,最能表現出學佛的心性和風 範,我們在此研習菩薩的大悲咒和慈悲佛法,也要以此為自己言行舉止的標準,進而建立慈悲光明的形象。這句「度盧度盧罰闍耶帝」咒語正是直接賜予我們的教 化。誦持此句咒語,一定要觀想自己的身心清淨和端莊的儀容,如此才能真正體悟出此句咒語的真義。
學佛若能有所精進和成就,就要像太虛大師所說: 「人成即佛成,完成在人格」,所以一個人學佛,開始時就要誓願修好自己的人格,雖然人格這兩個字只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對於學佛的人來說,就是要養成慈悲喜 捨、以禮待人的品格和守正不阿、依理行事的風格,兩者相融,便會形塑出一種氣質高雅、光明正大的人格。當然這種人格的完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能循序漸 進、認真修行,必能有所成就,而「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不間不斷、定心修行,不僅能真正的完成人格,而且能解脫生死的煩惱,證得「人成即佛成」的境 界。
咒語:第二十九句。
摩訶罰闍耶帝
觀世音菩薩現大力天將相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摩訶」、「罰闍耶帝」兩個詞語組合而成。「摩訶」意為大、多、勝;「罰闍耶帝」意為莊嚴廣大,超脫煩惱。全句的意思是殊勝莊嚴,解脫煩惱。
世 間眾生,常因諸般煩惱的不斷糾纏,不得清淨安樂,觀世音菩薩乃以此句「摩訶罰闍耶帝」的咒語來度化眾生,示知眾生要以莊嚴的生活態度,來解脫一切煩惱。這 句咒語也是延續前面兩句咒語所作的結語。第二十七句是「俱盧俱盧羯蒙」,意思是眾生修行,要有大悲心才能自度度人;第二十八句是「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是 說大悲心修持和顯現,須要從內在的心性和外在的儀態上去修持,只有內外相應的修為,才能真正的解脫一切世間的煩惱,進而自利利人。而此句咒語則是將這樣內 外兼修的方法總括的再加以提示,正因為佛法的修持,不能只在心性上下功夫,而且在行為上要能殊勝莊嚴。心性的清淨光明,是自我變化的境界,而行為的威儀整 肅,則能展現教化別人的效益,大乘佛法的精神本在圓融自覺,只有這種內證與外修的圓融成就,才能使佛法的修行,具有不偏於心、不偏於行的中道作為,才能達 到真正修行的目的。因為偏於心則會流於虛幻的空境,偏於行則將執著於無常的實有,空有兩端,不能圓融如一,則有違佛法的真義。因之菩薩以此句咒語度化眾生 在修行佛法時,一定要心性與行為并重,從起心動念到行為舉止,一切生活的規範,都要能做到表裡一致、始終如一的程度,如此方能漸修漸進,達到圓滿無礙的境 界。
為使眾生能了悟此句咒語的真實涵義,並能真心誦持,觀世音菩薩特現大力天將相,以護持眾生在修行佛法時,能在心性上使三毒不生、清淨無染, 行為上能遠離諸欲,不受外境所惑。如此一心修行,一心為善,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眾生,時節一到,當能展現殊勝莊嚴的威儀,進而解脫一切煩惱,證得清淨 安樂的佛果。
大力天將為佛法的護持者,執有金剛寶杵,用以降伏意圖破壞佛法的魔障,同時護衛真心修學佛法的行人,使其不會為魔障所惑。所以凡是 真心誦持大悲咒的人,也必受大力天將的護衛。菩薩在宣說《大悲心陀羅尼經》時,就曾說:「若能如法誦持,於諸眾生,起慈悲心者,我時當敕一切善神龍王、金 剛密跡,常隨護衛。」這些善神龍王和金剛密跡,就是佛法的護法神,也是對真心誦持大悲咒的人,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護衛神,所以在我們誦持大悲咒時,一定 要莊嚴端正、心存尊敬,才能得到諸天善神的護衛。否則妄念一生,持咒時心境散亂,善神、天將則會立刻遠離而去。因之,我們在誦持大悲咒時,一定要定心一 處、恭敬誦念,才能感受到菩薩的慈悲現前和大悲咒真正的神奇妙用,「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儀態莊嚴,心地清淨,實為不二法門。
這句咒語是由「摩訶」、「罰闍耶帝」兩個詞語組合而成。「摩訶」意為大、多、勝;「罰闍耶帝」意為莊嚴廣大,超脫煩惱。全句的意思是殊勝莊嚴,解脫煩惱。
世 間眾生,常因諸般煩惱的不斷糾纏,不得清淨安樂,觀世音菩薩乃以此句「摩訶罰闍耶帝」的咒語來度化眾生,示知眾生要以莊嚴的生活態度,來解脫一切煩惱。這 句咒語也是延續前面兩句咒語所作的結語。第二十七句是「俱盧俱盧羯蒙」,意思是眾生修行,要有大悲心才能自度度人;第二十八句是「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是 說大悲心修持和顯現,須要從內在的心性和外在的儀態上去修持,只有內外相應的修為,才能真正的解脫一切世間的煩惱,進而自利利人。而此句咒語則是將這樣內 外兼修的方法總括的再加以提示,正因為佛法的修持,不能只在心性上下功夫,而且在行為上要能殊勝莊嚴。心性的清淨光明,是自我變化的境界,而行為的威儀整 肅,則能展現教化別人的效益,大乘佛法的精神本在圓融自覺,只有這種內證與外修的圓融成就,才能使佛法的修行,具有不偏於心、不偏於行的中道作為,才能達 到真正修行的目的。因為偏於心則會流於虛幻的空境,偏於行則將執著於無常的實有,空有兩端,不能圓融如一,則有違佛法的真義。因之菩薩以此句咒語度化眾生 在修行佛法時,一定要心性與行為并重,從起心動念到行為舉止,一切生活的規範,都要能做到表裡一致、始終如一的程度,如此方能漸修漸進,達到圓滿無礙的境 界。
為使眾生能了悟此句咒語的真實涵義,並能真心誦持,觀世音菩薩特現大力天將相,以護持眾生在修行佛法時,能在心性上使三毒不生、清淨無染, 行為上能遠離諸欲,不受外境所惑。如此一心修行,一心為善,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眾生,時節一到,當能展現殊勝莊嚴的威儀,進而解脫一切煩惱,證得清淨 安樂的佛果。
大力天將為佛法的護持者,執有金剛寶杵,用以降伏意圖破壞佛法的魔障,同時護衛真心修學佛法的行人,使其不會為魔障所惑。所以凡是 真心誦持大悲咒的人,也必受大力天將的護衛。菩薩在宣說《大悲心陀羅尼經》時,就曾說:「若能如法誦持,於諸眾生,起慈悲心者,我時當敕一切善神龍王、金 剛密跡,常隨護衛。」這些善神龍王和金剛密跡,就是佛法的護法神,也是對真心誦持大悲咒的人,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護衛神,所以在我們誦持大悲咒時,一定 要莊嚴端正、心存尊敬,才能得到諸天善神的護衛。否則妄念一生,持咒時心境散亂,善神、天將則會立刻遠離而去。因之,我們在誦持大悲咒時,一定要定心一 處、恭敬誦念,才能感受到菩薩的慈悲現前和大悲咒真正的神奇妙用,「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儀態莊嚴,心地清淨,實為不二法門。
咒語:第三十句。
陀囉陀囉
觀世音菩薩現苦修行相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陀囉陀囉」疊詞而成。「陀囉」意為能持,「陀囉陀囉」意為清修苦行。全句的意思是佛法要能持清修苦行,方可證得佛果。
在 佛法的修行上,雖然法門無量,但以「能持」為本。能是力量,持是意志,「能持」簡單的說就是有能力與決心受持佛法。很多人在學佛修行時,開始都是滿懷熱 情,對佛法抱持很大的期待,但是時間一久,或者環境有所變遷,原來的熱情常會隨緣遞減,甚至心生懷疑,不求精進。所以《梵網經》上對於受戒的信眾,都昭示 其要「能持」,原因就在佛法修行要能得證,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見其功效,而且要能忍受清修苦行的生活,即使木魚青燈度此一生,也無怨悔,但對於俗世凡 夫來說,確實是一大難題,很多人常以學佛修行是一時的興趣、一種機緣,總以為能禮敬三寶,就能有所受用,其實這只是開始,沒有長期的苦修苦行,絕對無法體 悟佛法的真實妙義。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中現苦修行相,即是在示知眾生,要以苦行的精神、清淨的生活態度修學佛法。苦行簡單的說,就是艱苦的修行, 也就是能忍受心身上極大的痛苦,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古代印度婆羅門教徒常以火炙、水淹作為苦行的方式,中國大陸九華山相傳有幾位肉身菩薩也 是以終身撞鐘或一生站立的苦行方法,堅守能持的苦行精神,成就莊嚴佛果。清朝的冬瓜和尚,有一首偈語最能表現出苦行的真實涵義,這位和尚每天走在路上,口 中總是不停的唸著:「鎮日走街坊,口中唸佛忙,世人皆不識,別有一天堂。」在這句偈語中,最重要的是說明苦行者的心中要「別有一天堂」,而不在乎世人識與 不識,只要自己內心有所認知和堅定的信仰就夠了。大家每日依時依數持誦大悲咒、禮敬諸佛菩薩,只要能長期不斷,就是一種苦行的功夫,三年、五年之後,自會 有所成就。千萬不要懷抱一時的熱情,期待即能得到大的受用,佛法是無盡的寶藏,只要能一門深入、長期薰修,就會像冬瓜和尚一樣的心中有一天堂,我們若能心 奉觀世音菩薩就是心中有一天堂,而天堂清淨不生煩惱,若再能口誦大悲咒就更能得自在、安樂。而清淨、自在、安樂不就是世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境界嗎?
觀 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已是幾千年來眾生心中普世的信仰,只要我們能信持不渝、永不退轉,效法歷代高僧大德清修苦行的精神,受苦受難、無怨無悔,如此漸修漸 進,必能得到清淨、安樂的果報。我們一定要清楚認知到苦行不苦,是因心中有佛、有菩薩的道理,反之,以苦行是苦是因心中無佛、無菩薩。但願大家對此能深 思、能苦行,在深思中得到智慧,在苦行中得到福報,修一世佛,積三世緣,能持此法,必得善果。
此句咒語是由「陀囉陀囉」疊詞而成。「陀囉」意為能持,「陀囉陀囉」意為清修苦行。全句的意思是佛法要能持清修苦行,方可證得佛果。
在 佛法的修行上,雖然法門無量,但以「能持」為本。能是力量,持是意志,「能持」簡單的說就是有能力與決心受持佛法。很多人在學佛修行時,開始都是滿懷熱 情,對佛法抱持很大的期待,但是時間一久,或者環境有所變遷,原來的熱情常會隨緣遞減,甚至心生懷疑,不求精進。所以《梵網經》上對於受戒的信眾,都昭示 其要「能持」,原因就在佛法修行要能得證,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見其功效,而且要能忍受清修苦行的生活,即使木魚青燈度此一生,也無怨悔,但對於俗世凡 夫來說,確實是一大難題,很多人常以學佛修行是一時的興趣、一種機緣,總以為能禮敬三寶,就能有所受用,其實這只是開始,沒有長期的苦修苦行,絕對無法體 悟佛法的真實妙義。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中現苦修行相,即是在示知眾生,要以苦行的精神、清淨的生活態度修學佛法。苦行簡單的說,就是艱苦的修行, 也就是能忍受心身上極大的痛苦,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古代印度婆羅門教徒常以火炙、水淹作為苦行的方式,中國大陸九華山相傳有幾位肉身菩薩也 是以終身撞鐘或一生站立的苦行方法,堅守能持的苦行精神,成就莊嚴佛果。清朝的冬瓜和尚,有一首偈語最能表現出苦行的真實涵義,這位和尚每天走在路上,口 中總是不停的唸著:「鎮日走街坊,口中唸佛忙,世人皆不識,別有一天堂。」在這句偈語中,最重要的是說明苦行者的心中要「別有一天堂」,而不在乎世人識與 不識,只要自己內心有所認知和堅定的信仰就夠了。大家每日依時依數持誦大悲咒、禮敬諸佛菩薩,只要能長期不斷,就是一種苦行的功夫,三年、五年之後,自會 有所成就。千萬不要懷抱一時的熱情,期待即能得到大的受用,佛法是無盡的寶藏,只要能一門深入、長期薰修,就會像冬瓜和尚一樣的心中有一天堂,我們若能心 奉觀世音菩薩就是心中有一天堂,而天堂清淨不生煩惱,若再能口誦大悲咒就更能得自在、安樂。而清淨、自在、安樂不就是世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境界嗎?
觀 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已是幾千年來眾生心中普世的信仰,只要我們能信持不渝、永不退轉,效法歷代高僧大德清修苦行的精神,受苦受難、無怨無悔,如此漸修漸 進,必能得到清淨、安樂的果報。我們一定要清楚認知到苦行不苦,是因心中有佛、有菩薩的道理,反之,以苦行是苦是因心中無佛、無菩薩。但願大家對此能深 思、能苦行,在深思中得到智慧,在苦行中得到福報,修一世佛,積三世緣,能持此法,必得善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