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咒語:第五十一句
婆夜摩那
觀世音菩薩現金光幢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婆夜摩那」一個語詞而成,意為名聞十方,歡喜、成就。旨在說明觀世音菩薩以歡喜心度化眾生,而得名聞十方法界的大成就。
    觀世音菩薩在宣說此句「婆夜摩那」咒語時,即在示知眾生,學佛修行並不祇是為求自我一己的解脫,而是要將無邊廣大的佛法,弘揚於十方法界,使一切眾生都能 感受佛法的慈悲度化,達到離苦得樂,超脫生死輪迴的境界,一如在修菩薩行的四弘誓願中所說,要度盡一切眾生,能斷一切煩惱。但是要能修行此種境界,必須先 要能真正修學行持無量的佛法,並且以適合每一眾生的法門,去施予度化,才能使每一眾生的煩惱,因佛法的教化,而心生歡喜,不再執著。《華嚴經法界品》觀世 音菩薩曾對參訪的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或 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 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這一段經文,菩薩主要在宣 說修行大悲行門,乃是以四攝法的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的方法,使眾生能起歡喜心,而自然的依附菩薩,接受佛法的慈悲度化。所以這四攝法乃是菩薩用以利益 眾生的根本修養和條件,而我們在修學這四法時,不必先求四法併用,可以選擇於自己能夠勝任的方法,漸次修行,而後隨著自己修行境界的增長,而使之成就圓 滿。像行布施時,可依眾生的需求,先由有相布施而到無相布施(三輪體空);愛語可依眾生的根性,而以善言勸勉,再以慈悲的智慧語言,施予教化;利行則要先 行以自己身、口、意三業的清淨,來利益眾生,進而引導眾生修行慈悲法門;同事則是先以誠懇謙和的態度與人相處,進而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來共修善 業,使之漸漸圓滿佛法的修行。雖然這四攝法是觀世音菩薩對善財童子所說,但我們既然發心成為菩薩的眷屬,則更要以此作為修行菩薩大悲行門的根本法則,努力 的修持,也許以目前的條件,尚不能做得圓滿如意,但是只要能依此行持,終有一天會得菩薩的加持,而能圓滿成就,名聞十方而得歡喜自在。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示現金光幢菩薩相,並手持跋折羅杵,示意以之為持誦大悲咒的一切善眾,助其降伏諸種魔障,使眾生能淨心修行,並能名聞十方,普度 有情。金光幢菩薩為佛法清淨、智慧、圓滿、如意的無上莊嚴象徵,菩薩以此示現,即在教化眾生,持誦此句咒語時,要心中無所畏怖,只要真心修行,就能得菩薩 的無量加持,而作為觀世音菩薩的眷屬,則更要能做到清淨為心、慈悲待人。在平常生活中,從順逆二種不同的情境,去砥礪自己,也就是處順境時,要感恩菩薩的 慈悲賜福,並能將所得的快樂與成就,利益一切眾生,而不心生憍慢;處於逆境時,要奉為這是菩薩慈悲的教化,而心無怨尤,並能常自反省,心生警覺,不致有所 畏怖,如能以此作為處事待人的準則,謹慎謙卑,腳踏實地,不斷的省悟和行持,則必能在菩薩的護佑下,心地清淨,無所煩惱,而得安樂自在的人生。

咒語:第五十二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三頭善聖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語詞而成,意為成就、圓滿、警覺、無住、息災、增益、吉祥等義,通常用為咒語之結句。
    「娑婆訶」亦有稱之為「蘇婆訶」或「莎縛貨」,具有多種涵義,在很多佛經的咒語中,多用之於咒語的結句,以示該一咒語具有的圓滿、成就、警覺、無住等讚嘆 之義。《仁王經儀軌》說:「莎縛貨此云成就義,亦云吉祥義,亦云圓寂義,亦云息災、增益義,亦云無住義,今依無住義,即是無住涅槃,依此無住涅槃,盡未來 際,利樂有情,無盡期故」由此可知「娑婆訶」之句,乃是對持誦咒語之一切有情眾生,都能施予無盡的利樂和成就,而且因其亦具有警覺之義,可以增益眾生在行 菩薩道時,能隨時警惕自己,要以無所貪求的心境去廣行教化,才能得到真實的成就,尤其末法時期,既難有清淨之地常住潛修,亦難遇大善知識諄諄善誘,一切的 修行,都有賴自己慎思明辨、隨緣揀選,否則時機一過,再想回頭,已是機緣不再。加以此一時期的眾生,根性常多垢染,如何能求得一方便法門,實為不易。觀世 音菩薩以慈悲示現,為一切有緣眾生宣說大悲神咒,使眾生能善持此咒,既可為眾生息災、增益,又能增福增慧、積聚功德、修諸來世,若能不間不斷,至心持誦, 真實供養和歸向菩薩,時節一到,即能入佛知見,證得清淨果報。
    「娑婆訶」因具有一切至善的神奇威力,所以常被用於咒語的末句,以示圓滿成就。我們很少看到一句咒語能涵蘊如此多的善德,幾乎修行上所需的一切條件和成 就,都可在此句「娑婆訶」中明見其形貌,在八十四句大悲咒語中,就有十四次的「娑婆訶」,足可證知大悲咒的神聖莊嚴,正如釋迦牟尼佛在《大悲心陀羅尼經》 中對阿難尊者所說:「汝當身心清淨,受持此陀羅尼,廣宣流布於閻浮提,莫令斷絕。此陀羅尼,能大利益三界眾生」,觀世音菩薩亦在經中宣說:「若諸眾生,現 世求願者,於三七日,淨持齋戒,誦此陀羅尼,必果所願。」佛菩薩一再說明大悲咒的神奇妙用,而八十四句大悲咒的最後都以十四句「娑婆訶」作為結句,足可證 知其神聖不可思議的妙用。我們要善自體悟此句「娑婆訶」所具有的神奇和善德,以作為學佛修行所要涵養精進的素願和目標,並且時時警覺,處處謹慎,日久功成 必能隨心所願,皆得圓滿。
    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能善知善行,特現三頭善聖相,此三頭所明示的意義,當為菩薩修行的至善境界,一如上句「婆夜摩那」所蘊藏的福慧雙融的意境,雖然只此一句,但對無邊廣大的佛法而言,其殊勝莊嚴,諸德具足的成就,已經顯現無餘了。
 


咒語:第五十三句。
悉陀夜
觀世音菩薩現舍利弗尊者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悉陀夜」一個語詞而成,意為覺悟。其涵義乃為修行悟道,漸次而行,勿貪勿妄,自得成就。
    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咒語主要在示知眾生,佛法廣大,法門無量,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精勤修習,漸次行之,才能有所成就。菩薩以此教化眾生,就是 要眾生在學佛修行時,不要貪求太多、太快,否則「欲速則不達」,徒徒浪費時間、精力,佛法講信、解、行、證,開始學習時要在信上下功夫,正如《華嚴經》 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如何能增長信心,悟道有成?就要從真誠心和慈悲心去涵養、去力行。我們在上一句「娑婆訶」咒語中,提到菩薩以布施、愛語、利行、 同事四攝法來度化眾生,主要在說明學習菩薩的修行,就是要真實踐行菩薩所教化的法理,這個法理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如何才能行菩薩道?這是所有學佛的一切眾生,都須面對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從身、口、意三業做起,《四十二章經》說:「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 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十惡若止,名十善行耳」,這十業我們也曾多次提到,其中比較難以修行的就是貪、嗔、癡三 毒:貪為眾惡之源,故佛將之列為三毒之首,《佛遺教經》說:「汝等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依 此可知貪欲之害,乃為煩惱之始;其次是「嗔」,《佛遺教經》亦說:「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因此學佛之人,要儘量能做到得失忘懷、好壞隨緣,即使處危逆 之境,也不要逞一時之氣,而損害辛苦積聚的善功福德,所謂「嗔火能燒功德林」,我們要深心警覺,不犯此過;至於「癡」之危害,雖不若前兩者對修行所造成的 傷害來得巨大,但是因其缺乏明智的判斷,常常自以為是,不明事理,甚至邪惡不辨、是非不分,遇事常自懷恨在心、妄加執著,而使煩惱不斷。以上這三種惡業, 對修行十善業危害最大,故略加說明。我們如能在日常生活中,時加警惕,念起即止,行錯即改,對於佛法的悟入,必能收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使一切眾生能不為外緣所染,淨心修持,了悟佛道,成就一切善緣,特現舍利弗尊者相,以教化眾生學習尊者親近佛法的智慧選擇,而且一旦悟入佛道,即能不退不轉,矢志修行,終能成為助佛弘法的十大弟子之一。
    佛法廣大,法門無量,總以方便實用為上,而持誦大悲咒乃是最為方便之法,而且極為受用,不管何時?何地?都可自在奉行,不祇能解一時之憂,且能增長久遠以來的自性善根,成就福德因緣,進而證入清淨自在的佛菩薩境界。

咒語:第五十四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恆河沙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詞句而成,其意為能悟佛知見,修行方能得圓滿成就。
    「娑婆訶」的涵義極為廣泛,但最重要的意義是在為全首或上一句咒語作圓滿成就的結語。而此句「娑婆訶」乃為上一句「悉陀夜」之結語,意為學佛修行,要能悟入佛的正知正見,才能得到學佛修行的真正成就。
    《法華經方便品》開始就記述:「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這一段經文是佛對舍利弗所說:諸佛的智慧非常的深奧,無法以世間的任何言語、文字能加以說明和衡量出其成就,佛的智慧法門,不要說一般眾生很難悟 解、很難進入,即使修得四諦法門的聲聞和修得十二因緣的緣覺聖者,都還不能徹底的明白。由此可知,要學習真正的佛法,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除了要深具善 根之外,還要有種種因緣,才能悟入佛法的門徑,為使眾生能方便了悟甚深的佛法,脫離諸般煩惱,所以佛又接著說:
「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此段經文是佛承接上一段的說法,是將自己成佛以後,度化眾生的種種經過和方法,向舍利弗作一說明,這些方法,隨著眾生的因緣,使用各種譬喻,廣泛的以言語 教誨,運用各種不同的方便法門,引導一切眾生,遠離執著煩惱。這是將上一段所說佛法的難解、難入,佛再以自己教化眾生的經驗,來說明如何才能引導世間眾 生,學佛修行,遠離煩惱,獲得成就,至於這些方便的法門是什麼?佛又告知舍利弗說:
「汝今善聽,……,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在說明佛法甚深難解,雖有方便法門可入,但也非一般眾生能夠以自己的意識來加以思惟度量和分別清楚的,只有諸佛菩薩才能真正了解。為什麼呢?這就是諸佛菩薩為了一大事因緣來到世間的原因。
    什麼是「一大事因緣」?簡單的說:「一大事」即是要使各種根機不同的眾生,都能了悟佛法的門徑,進入佛的知見,隨緣教化,同入佛乘,這佛乘無二無三,乃是一佛乘,要如何進入這一佛乘呢?佛又說: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以上的經文,乃在說明要了解如何修得一佛乘的境界,是要從「開示悟入」四個層次去如法、如實的修行,分開來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和入佛知見」,依此漸次修行,便能得到圓滿成就。
 

    觀世音菩薩為了要使眾生能真正了悟學佛修行的實用和方便法門,在此句「娑婆訶」咒語中,示現恆河沙菩薩相,用以示知眾生像恆河沙一樣多的諸佛菩薩,都是要 依佛的教化,悟入佛的知見,才能成就學佛修行的圓滿成就。菩薩以無量的慈悲,作此教化,雖然只是一句「娑婆訶」,但卻是涵蘊著佛法修行的無上真實的意義, 只要我們能老實持誦大悲咒,無間無斷,必能悟入佛的知見,得到隨心所願的成就。

咒語:第五十五句。
摩訶悉陀夜   
觀世音菩薩現放光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摩訶」及「悉陀夜」兩個語詞組合而成,「摩訶」意為廣大、殊勝,「悉陀夜」意為成就。全句的意義在說佛法廣大、殊勝,若能悟入實用法門,即能有所成就。
    此句咒語乃是承續上兩句「悉陀夜」、「娑婆訶」的意義,再次說明佛法廣大,法門無量,眾生只要能發菩提心,抱定四弘誓願的精神,選擇契合於自己的修行法門,老實行持,並入佛知見,便能修得所願皆遂的佛果。
    佛法,依據佛教所傳的經典來說,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這些法,也就是佛所覺知的無上真理,所以意義極為廣大殊勝,一切眾生發心修學佛法,即在能了悟宇宙自 然運行的真理和人生於世應行遵守的社會規範。很多人以為學佛修行是為了遠離塵世的煩擾,要求得一常住的清淨之地,才能有所進益、有所成就,但是就佛法的根 本涵義來看,修學佛法應該是如六祖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才是真實的修行,因為只有在人世的滾滾紅塵中,才會萬緣和合,成就一切果相,特別是對 於一般在家的人,學佛修行即在能將佛菩薩慈悲度世的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行為之中,一者涵養本身的悲憫情懷,二者是將這一情懷能化成一股與人為善的力量, 而且不斷的學習精進,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益於己而又能氾愛於眾的人,不管每個人的根器如何?只要能真心修學佛法,認真實踐隨緣所得的法門,就會有所成就。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為萬世所敬仰,以千手千眼來觀照救度世間一切有情眾生,並以具有不可思議、神奇妙用的大悲咒,來引導有緣眾生修行此一法門,這是菩薩對 眾生無上的慈悲,而我們卻是難得的有緣之人,也許一時還不能感受到有何特殊之處,可是就佛法的因果而言,這是多世以來廣積善根所致,尤其在此末法時期,能 得一處共修菩薩的大悲法門,意義實是廣大深遠,不要以為大悲咒的法門,人人可修,人人可以持誦,事實上能夠恆常不斷的研習和持誦,並以之教化有情,這實非 平凡之事。或許雖然有很多人都會誦念,但多因不解其意和缺乏儀軌的規範,而未能真實的予以行持和得到受用,殊為可惜,唯願這些有情之人,在時節因緣成熟的 時候,能與菩薩結一善緣,修此易行利己利人的善業。而我們每一個人更要以此為誓願,盡到觀世音菩薩眷屬應盡的一份責任,自度度人,共得成就。
    在此句「摩訶悉陀夜」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了悟佛法的廣大殊勝,特現放光菩薩相,用以教化眾生,只要能老實的修學和持誦大悲咒,就會得放光菩薩的佛 光護持。依據佛法經典的記述,佛菩薩為關懷世間一切有情眾生,常以各種光華普照有緣眾生,使其能得佛力的加持,解脫一切魔障,離諸煩惱,而得自在安樂。
    佛法廣大,唯信能入,只要我們深信不疑,力求精進,自能智慧開悟,入佛知見,而佛法的智慧,是在協助我們接受一切外在的現象,不管是處在順、逆之境,都可 仰賴佛法的圓融,菩薩的慈悲加持,安度一切境遇。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度世,並以大悲神咒教化眾生,修養自己的性德,使為五欲所障的自性,能恢復原來的清 淨,果如此,人生便不會再有煩惱染著,生命也會自在的流轉於人天法界,若能不斷的持誦大悲咒和以之教化一切眾生,積功累德,有朝一日,當也能安然進入佛菩 薩清淨光明的境界。

咒語:第五十六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目犍連尊者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詞句而成,主要在延伸上句「摩訶悉陀夜」佛法殊勝廣大,真心修行即能得到利益成就的意義。此句亦含有欲得成就,必須要證得無住無相的境界,才是真實的成就。
佛法是無有處遍生有,遍生有處又無有的修行境界,一切都在隨順因緣下,證得無邊的成就。而大悲咒就是一種修行的境界,從離苦、得樂、消災、延壽,到 度化眾生解脫煩惱,都在修持佛菩薩的圓融應世的修養,持誦大悲咒和念佛、參禪、閱藏,具有同樣莊嚴的意義,只要能堅持此一法門,必可自益益人,證得清淨自 在的佛果。
在此句「娑婆訶」咒語中,菩薩以示現目犍連尊者相來教化眾生,修行要得無上成就,必須要勤修淨業,了結一切業報,方能得證真實的成就。而此淨業的修 行,一心持誦大悲咒,即能具有直接的效益。只是在持咒時,一定要能做到誠敬自在、無所顧慮,即使處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不間不斷,決不退轉。清朝東瓜和尚是 一位真誠唸佛的行者,有人問他每日口中唸佛不斷,如此修行能否證得佛果時,他以偈語答說:「鎮日走街坊,口中唸佛忙,世人皆不識,別有一天堂。」言簡意 深,可說道盡了一個學佛修行人自在人格的涵養,我們研習大悲咒,並以之作為自度度人的法門,也正是要具有東瓜和尚這樣自在修行,心中別有天堂淨土的情懷, 才能得真正的受用,雖不能說一定會成聖成佛,但能消除一切業障、自在安樂、善根深種,則是必然的結果。
此句咒語所蘊涵的另一意義,就是無住。從佛法來說,無住就是無相,無相的意思,就是勸人要放下《華嚴經》所說的分別、執著等妄想,因為無相才會無 住,無住才能生菩提心、大悲心,為一切眾生奉獻。這句「娑婆訶」就是菩薩用以教化眾生,修持大悲咒在能捨卻一切名相、私欲,並用平等心去善待一切有緣眾 生。大悲咒有無量的功德,能成就一切因緣,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如能真實做到無住生心,事理圓融,就必定會得真正的受用,得到菩薩立即的加持。
佛法要親自體悟,才能得其受用,我們持誦大悲咒就是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常自應用,遍數可以隨緣,但誠心決不可少。只要真心持誦,一切的不安和煩惱, 自會消除。大悲咒的靈驗,佛菩薩已有很多示現,從過去的記載和現代的資料中,都屢見不鮮,甚至在我們周圍的人事中,也常有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出現,而在大 家研習的過程中,也將會漸漸的體悟到這種神奇的感應,雖然各自因緣成就不同,但只要用心去觀察、去體悟,就會感受到其真實存在的現象。
 

大悲咒的神奇,非言語、文字所能宣說,這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已有明白的記述,只要我們能真心持誦,無所間斷,用一分功,就會有一分果,日積月 累,時節因緣一到,善果福報自會現前。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娑婆訶」咒語中,特別教化一切眾生,修持大悲咒要能無住無相,就因為大悲咒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奇妙 用,萬一著相,反而會使修行受到很大的障礙。菩薩的慈悲無所不在,只要信受不渝,念咒能念到真誠心和慈悲心現前,一切的功德成就,就會自在其中。

咒語:第五十七句。
悉陀喻藝
觀世音菩薩顯現極樂世界諸天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悉陀」、「喻藝」兩個語詞組合而成。「悉陀」意為成就利益,「喻藝」意為無為虛空。全句的意思是在說明佛法廣大無邊,雖能成就一切眾生得大利益,但無因緣造作、無障無礙,一如無為虛空。
「悉陀」的涵義在前面五十三和五十五句中已有說明,此句中的「喻藝」則為比喻之義,是在深入闡明佛法雖能成就一切眾生所願之利益,但佛法則是如虛空 般,無形無礙,無住無相,不留任何痕跡,《俱舍論》說:「虛空但以無礙為性,由無礙故,色於中行」,說明虛空無為的體性,強調佛法廣大無礙,能生一切利 益,而無一切利益之相。觀世音菩薩以之比喻大悲咒能生一切不可思議之利益,但大悲咒一如虛空般無形無礙,眾生只要能真心持誦,就能在持誦中成就一切利益。
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深切了悟此一無為虛空、色行於中的的真實涵義,乃顯現極樂世界諸天菩薩相,此處所言之極樂世界,乃是概指諸天菩薩所在之地,因為 菩薩都是具有斷諸煩惱、圓滿成就的聖者,所在之處都是無苦有樂的清淨之地,故以極樂稱之,亦在喻示菩薩如虛空,無形無礙,眾生能得利益,只在自己能精勤修 習,不間不斷,菩薩只在隨緣教化、恆順眾生中,顯現其有求必應的慈悲加持,菩薩不會以因緣造作,來度化眾生的一切成就,都只在自性的清淨中顯現。
此句咒語以無為虛空,來顯示佛法圓融廣大的境界,正是觀世音菩薩以此教化眾生,在學佛修行和研習大悲咒時,能不著一相,自在行持,如此真心修行,自 會有諸天菩薩相應,而得護持,如果心有得失,則必會有所煩惱,而生障礙,菩薩在此句中顯現極樂世界,即是在度化眾生,在持誦大悲咒時,能將當下所在之處, 轉化為清淨的極樂境界,因為萬法唯心,心有極樂,才能與極樂世界的諸天菩薩相應。
虛空無相,亦無分別,在周遍廣大的無盡虛空之中,觀世音菩薩以此句「悉陀喻藝」咒語,顯現極樂世界諸天菩薩相,真實的涵義,即在教化眾生,能在所處 的情境中,體悟大悲咒的神奇奧秘,和諸天菩薩的無量慈悲,只要眾生能長期薰修,實踐大悲法門,真信不渝,便能進入無苦有樂的境界,得到諸天菩薩的相應加 持。
學佛修行,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不斷的精勤修習、經常的醒悟精進,才能得所受益。大悲咒是我們與觀世音菩薩的無上因緣,也是一項延續性的生命工程, 此世的機緣,也是本自多世以來的善根福德,方能致此,決非人人能有、人人可得,只要我們能善加努力,每持誦一遍,即得一遍效益,持誦十遍,即得十遍成就, 持誦越久,了悟越多,古人說讀經千遍,其義自見,要得真實的受用,唯有不間不斷,淨心持咒。
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以無盡的虛空,來說明極樂世界諸天菩薩的境界,勸化一切眾生,在修行佛法和持誦大悲咒時,要能心無所住,行無所相,以清淨 平等的心行,在所處的環境中,即知即行,並在一切行願的過程中,能隨緣順化、細心體悟,時節因緣到時,一定會得諸天菩薩的相應,成就一切所願。大悲咒是無 上妙法,真心持誦,自會顯現極樂的境界。

極樂如虛空,菩薩自在行。
無形亦無礙,宛如林中風。
清淨無所染,只在一念中。
若知因緣故,南無觀世音。


咒語:第五十八句。
室皤囉夜
觀世音菩薩現天女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室皤囉夜」一個語詞組合而成,意為自在成就,利益有情眾生。
觀世音菩薩為度化一切有情眾生,以大悲心隨緣教化、現身說法,乃以此句「室皤囉夜」咒語示知眾生在持誦大悲咒時,能心無所染,真誠誦持,才能進退無礙,達到自在成就的境界。
在佛經上,自在一詞,常以代表一種圓融通達的境界,通常在菩薩修行的自在成就上有兩種:一是觀境自在;二是作用自在。所謂觀境自在,即是在說菩薩以 其智慧,觀照真如之境,而能通達一切諸法,圓融自在。而作用自在,乃是指菩薩既以智慧觀照,而知真實不虛、諸法如常之體性,即能由體起用,自在說法,教化 眾生成就一切因緣。
除以上兩種自在外,另有如命自在、業自在和生自在等。命自在是指菩薩已成就清淨之慧命,而無生死壽夭之相,所謂「延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不短」,但 為度化一切有情眾生,成就佛道,常能隨機示現生命之相,而心無罣礙。至於業自在,乃是指菩薩悲智雙運,諸行具足,能以各種法門度化眾生,而不受任何障礙。 而生自在乃是指菩薩為度化一切眾生,以大悲心隨緣順教,普施甘露,饒益有情,處天堂非樂,處地獄非苦,往來無礙。
以上是對菩薩的圓滿自在,略作說明,雖是菩薩的境界,但正是眾生用功修行的典範,是我們研習大悲咒的真實皈依,印光大師說:「觀世音菩薩,於斯時 世,特為興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於種種苦難中,垂念護佑。稱其洪名,而得逢凶化吉,遇難成祥者,何可勝數。」於此可知觀世音菩薩的誓願宏深,慈悲廣度, 大家有緣能於此時此地研習菩薩的度世法門,實是多世以來的善行所致,也許我們還不能具有自在的涵養,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的障礙,但這也正是修行精進之處, 每日秉持恭敬之心,持誦大悲咒,不間不斷,即會如印光大師所說:「念至念極情亡時,則凡一切煩惱惡業,當體皆空。回視一切苦樂境緣,皆不可得。於此不可得 中,不妨興慈運悲,隨機接引,以觀音之心為心,以觀音之事為事,普令一切受苦眾生,同沐觀世音之恩澤,以及於未來世中,同行觀世音之道,以展轉救度也。」 這一段話,可說已將我們研習菩薩大悲法門的方法和真實的意義,作了最簡明扼要的開示。我們一定要細心體悟,認真行持,就會消除一切煩惱業障,得到圓融自在 的人生境界。
 

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了悟此句「室皤囉夜」咒語的真實涵義,方便大家研習行持,特現天女相,用以度化眾生要廣種善根,禮敬諸佛菩薩,便能隨心之所念,而得清淨自在,福德增長。
印光大師說:「良以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故得遍法界感,遍法界應,悉副彼念,了無差殊也。」觀世音菩薩的無量慈悲,對一切眾生都是「千處有求千處應」,只要我們信願行深,菩薩必會隨時護佑,使一切煩惱惡業除淨,今世若此,來世亦然。


咒語:第五十九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阿闍那尊者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語詞而成,意為法性隨緣,能自在成就。
這句咒語是連接上句「室皤囉夜」的意義,進而闡明佛法廣大,法性隨緣的道理。在此要將法性隨緣的意義,先作一簡單的說明:在佛法來說,法性即是指諸 法的本體而言,又可稱之為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等。法性為萬法之所依,其性不改不變,在歷來有很多的說法,大致上以《華嚴賢首》所倡之真如,有不變與隨 緣二義之解釋為多。所謂法性隨緣,乃是指法性之體,能隨緣變造一切諸法,然而不管如何變造,此法性之體仍能保持不變,如水之變為波浪,仍能保有水的本性, 金之熔為飾品,仍能保持金之本性不變。而這裡所要了解的乃是此法性之體,雖無染無垢,但所變之法,卻有染淨之別,原因是由於所造之緣有染有淨,隨染緣而生 流轉的因果,隨淨緣而生還滅的因果,這種情形,即是法性隨緣。
由於法性是涅槃的別名,而涅槃有常樂我淨四德,所以也稱之為法性常樂,而在《大乘大般涅槃經》所說的此四德,其分別來說:常德即是指涅槃之體,恆常 不變,沒有生滅;而樂德是指涅槃之體,永遠寂滅,安樂受用,無所煩惱;我德則是指涅槃之體,得大自在,沒有絲毫的束縛,此我德有兩種解釋,一是就體自在實 名為我,《涅槃經哀歎品》說:「若法是實、是真、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為我」,二是就用自在亦名為我,如《涅槃經高貴德王品》所說:「有大我故,名大 涅槃、大自在故,名為大我。云何名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則名為我」;淨德是指涅槃之體,解脫一切的垢染,自在清淨。此常樂我淨四德,事實上即是整本《涅槃 經》的主要內容,亦為修學佛法的人,所必須了解的根本德行。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示現阿那闍尊者相,主要在教化眾生,修行要以德為本,因為在佛法上所稱名的尊者,都是智德具足修行成就的聖者,我們在此研 習大悲咒,一者是要減滅一切的業障,能得生活自在安樂;再者信願能有所成就,自度度人。但是這兩者,都要先從修己修福做起,世間一切法,老實說,都是要從 根本處開始修行,決不能好高騖遠,期盼一步登天。佛菩薩的慈悲,都是平等的賜予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先後,只在眾生能真實的依法修行。法性隨緣,能得 自在成就,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奉行,才能得遂所願。
在此句「娑婆訶」的咒語中,所涵藏的意義,雖然是較為深奧一些,但是菩薩慈悲,以大悲咒來攝取眾生,教化一切有情之人,我們只要能持咒到一心清淨, 就能體悟到此心安處是淨土的境界,用不著離心外求,因為菩薩就在心中,佛法是「唯心所現」的大法,所以離心外求很難有所體悟、有所成就。眾生有自性,佛菩 薩有法性,自性圓滿,法性隨緣,都是在恆順眾生,度化有情。但願我們都能真心持咒,力行不懈,境空行實,不著一相,不存妄念,從日常生活中,斷除習氣,廣 集善業,如此朝夕惕厲,必得自在成就。


咒語:第六十句。 
那囉謹墀
觀世音菩薩現山海惠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那囉」、「謹墀」兩個語詞組合而成,「那囉」為賢,「謹墀」為愛,意為具足賢德與慈愛的人,能在修行上得到大成就。
「那囉謹墀」這句咒語在84句大悲咒咒語中,總共出現過四次,表示其重要,因為任何一位立願學佛修行的人,都必須要在德行上能賢良方正,心懷慈悲, 方能有所進益、有所成就。儒家以聖賢作為人格的最高評價,莊子也說:「賢士尚志」,佛教更以賢愛為讚歎菩薩的標準,可以看出佛、道、儒都強調人品的重要。 事實上,學佛修行的用意也是在端正一個人的心性和行為,只有品格端正的人,才能在修行中得證真正的佛果。
觀世音菩薩以無量的慈悲,弘法度世,救苦救難,是千古以來的普世信仰,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佛曾告知阿難尊者:「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 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諸菩薩摩訶薩,梵釋龍神,皆應恭 敬,莫生輕慢,一切人天,常須供養,稱專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此觀世音菩薩所說神咒,真實不虛……」,這一段經文,已將觀 世音菩薩的成就,做了清晰的介紹,並且對此大菩薩的大悲願力,作了無上的讚歎,特別說明持誦大悲咒,不僅能得無量福,消無量罪,還能在命終時,往生阿彌陀 佛國,這是很多持咒一輩子的人,所未能了悟的道理,所以在此予以引述。事實上,宋朝的知禮和尚在寫大悲懺時,就深信大悲咒除神奇靈驗之外,亦是悟道的方便 法門,適合一切眾生持誦,只要能持之以恆,不間不斷,不妄不貪,便能滅除一切障礙,往生淨土,不只能提升修行境界,還能與觀世音菩薩即時相應。我們能有緣 參予研習觀世音菩薩所宣說的大悲神咒,實是莫大的善緣,而能有幸成為觀世音菩薩的眷屬,更是一種無上的榮耀,只要大家能秉持菩薩教化世人的慈悲,老實奉 行,不間不斷,以賢德和慈悲為處世待人的守則,謙和恭敬、真誠務實、不憂不懼的用功行持,則一切順逆之境,都是我們進德修業的難得歷程。
大悲咒有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我們要深信不疑,朝夕持誦,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念念不離,就必能得到菩薩即時的應現加持,使修行得到真實的成就,生 活在平靜安樂的境界之中。這是大家多世以來,善根深種的機緣,也是這一世必須面對的宿世運命,一定要真誠奉行菩薩的教化,用功修持,以身傳法,使觀世音菩 薩的大悲法門,能宏揚於世,深入人心,使此一度世大法,永不斷滅。這是我們同學應有的認知,亦要將之視為菩薩授予的莊嚴使命,是自己能夠成就的德業。
 

佛法以信、解、行、證示知眾生修行之道,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以賢愛為成就佛果的根本,我們持誦此句「那囉謹墀」咒語時,要以信為本,深自體悟 菩薩教化的涵義,不能只是口中念念、虛應故事,若能真心持誦,繫心思惟,解而後行,就能得到真實的受用。菩薩為使眾生能增深持誦的心志,特現山海惠菩薩 相,手持降魔金劍,護持一切持誦大悲咒的眾生,清淨修行,自度度人,並引導前往極樂境界。
學佛修行,志在成就佛菩薩的善業,而一切修行所得的成就,都必須先從正己修身做起,親近善友,常聽善法,念念於心,依法奉行,如此當能具足賢愛的性 德,使修行有所成就。這也正是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的慈悲教化,我們要深深體悟,老實行持,時節到時,自能得證清淨自在佛菩薩的莊嚴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