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咒語:第四十一句。 
呼盧呼盧摩囉
觀世音菩薩現八部神王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呼盧呼盧」、「摩囉」兩個詞語組合而成。「呼盧呼盧」意為鬼神,「摩囉」意為諸法如意。全句的意思為鬼神教化,諸法如意。
    鬼在世人心目中,是不受歡迎的一種稱謂,聞者莫不心生畏懼,甚至當人的喜好偏於某一事物時,常會以鬼名之,如嗜酒者為酒鬼,好色者為色鬼,對吝嗇的人稱之為小氣鬼,或是不勤於事者稱為懶鬼,種種鬼號充斥於世,世情之中,不一而足。
    神則為世人尊崇禮敬,古人以通而化之謂之神,來讚歎神的靈明境界,在人類演進的過程中,神一直具有崇高莊嚴、不可侵犯的地位。通常對神的看法,大概有三 種:一是隨天地造化而生的自然神,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西方聖母等;二是生時對人間社會有偉大貢獻的人格神,如孔子、關聖帝君、岳武穆王等;還有一種與 世人生活有密切關係的民俗神,如城隍、土地公、灶神等。人在有危難時求神,在得遂所願時謝神,中國人在過年時請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神在世人 的心中,不分地域、不分種別、不分信仰、不分……,都各有其所信奉的神,也許對神的稱謂各有不同,但對神真誠的信仰,則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神在世人的生活 中,成為最受倚恃和尊敬的守護者。
    佛教對鬼神的看法是:鬼為六道之一,是人亡後的精靈之氣,而神則為八部之通稱,具有造作萬物的神奇能力,有威者為鬼,有能者為神。《金光明經》說:「鬼者 威也,能令他畏其威。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隱現變化」。《中庸》記孔子的話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 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這一段話在說明鬼神為德於世的意義,雖不可見聞,但卻是真實的存在,只要能依禮 奉祀,就會充滿、流動在你的上下左右。孔子雖不是一位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但對鬼神是能為德於天地萬物之造化和對人世的影響,則觀察的極為深刻,這與佛教和 任何宗教在對鬼神的信念與尊敬上,可說看法一致。
    佛教雖然視鬼為在人世間時,多為作惡之徒,死後亦受地獄之苦,但刑滿出獄、四處流浪時,亦常有向善改過之心,只要世人適當的供養,即是兇如羅剎、飢如餓鬼,亦不會無端的傷人,所以世人如不以鬼為敵,而施予慈悲度化,則不會為鬼所擾。
    觀世音菩薩以此句咒語來教化世人,生時不要為惡,往生後則不會淪入地獄鬼道,而菩薩示現之八部神王相,亦是在示知眾生,只要真心持誦大悲咒,就會有八部神 王前來護持,《大悲心陀羅尼經》上說:「若在山野誦經坐禪,有諸山精雜魅魍魎鬼神,橫相惱亂,心不安定者,誦此咒一遍,是諸鬼神悉皆被縛。」又說:「若能 如法誦持,於諸眾生起慈悲心者,我時當敕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密跡,常隨衛護,不離其側。」於此可知,大悲咒的神奇,具有教化鬼神之力,只要能淨心修行, 持誦大悲咒,無間無斷,則必能諸事順遂、諸行方便,要知鬼之害人,唯人自招,人之怕鬼,只因心中有鬼,如果心地清淨,心識光明,鬼又能藏身何處?菩薩以此 句咒語度化眾生,要去心中之鬼,持誦大悲咒即能得諸法如意、自在安樂的果報。

咒語:第四十二句。
呼盧呼盧醯利
觀世音菩薩現四臂尊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呼盧呼盧」、「醯利」兩個詞語組合而成。「呼盧呼盧」意為鬼神,「醯利」意為作法自在。全句的意思為鬼神教化,作法自在。
    在上一句咒語中,已講過「呼盧呼盧」意為鬼神的相關涵義,而此句咒語菩薩仍然以之宣說,並另以「醯利」再加提示,可見鬼神的教化是如何的重要,鬼神之為 體,雖渺不可知,但正如孔子所說:見天地之造物,思人事之無常,乃知體物而不可遺,只要能誠心祭禱,就會充盈在我們上下左右。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佛 菩薩也以佛法教化鬼神,使之為善而去惡,進而能守護佛法,為德於世間眾生。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以「醯利」來強化鬼神之為德,乃是對於真心常持大悲咒的人,予以護衛,使其免於一切的邪魔滋擾和侵害,而得清淨自在。《大悲心陀 羅尼經》中記載菩薩示知眾生:「若能精誠用心,身持齋戒,為一切眾生,懺悔先業之罪,亦自懺謝無量劫來種種惡業,口中馺馺誦此陀羅尼,聲聲不絕者,四沙門 果,此生得證,…何況世間小小福報,所有求願,無不果遂者也。」所以只要我們能如法誦持,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不祇能得眼前清淨、諸行自在,而且能得 十方善神護衛,即使要證得四沙門果,也非遙不可及。於此可知大悲咒的神奇妙力,實是不可思議。《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我們只 要能信念堅定,以持誦大悲咒增強信根,就會無所障礙,得到作法自在的善果,千萬不要患得患失,心生絲毫的疑念,一心清淨,菩薩自會與我們同在。
    在此句咒語中,菩薩為使眾生破除心中的暗影,得到光明自在,特別示現四臂尊天相,一手托日(雞),一手托月(兔),托日乃是象徵光明普照,萬物生機蓬勃, 托月代表清輝遍洒,萬物靜養生息。以修行佛法來說,菩薩作此示現,實是為眾生破除黑暗、免除恐懼,滌心淨慮,作法自在,只要我們能體悟菩薩此一慈悲示現, 就必能培養善根,與世間眾生共同得度生死苦海。
    大悲咒的靈驗,世人皆知,信念之人,也非自今日才有,但是能知其所涵攝的教化之義,卻是少人談及,我們今天在此認真研習,希望能以有限的智慧,加以無限的 真誠,能得了悟其大義於一、二,用之拋磚引玉,燃起世人對大悲咒持誦和體悟的熱情,雖然是螢火之光,卻已是不虛此生了。大家因有久遠以來的善根,而有此機 緣,可說是菩薩慈悲的賜福,一定要善自珍攝,不要擔心自己人單力薄,只要真心努力,一人持誦、一家得益,十人持誦、福及一方,百千人持誦,必會為十方帶來 清淨吉祥。世間事本非一人所能為,但也必自少數人開始,我們雖非大智之人,也不是先知先覺,但能困知勉行,相互勉勵,共此善業,則是極為難得之事,但願此 志不渝,真實做到。一年伊始,我們來此以一片心香,供養菩薩,只祈願菩薩的慈悲能普及世間眾生,使人人能生善去惡,諸行方便,並助我們弘揚大悲咒的善業, 能順利進行。古人以「惟大於微」、「圖難於易」來教化世人行事的方法與修養,用之於有心弘揚菩薩慈悲善業的我們,正是所要遵行的至善法門。大悲佛學研究會 的成立,是一個願,也是一個開始,只要能秉持唯願耕耘、不計收穫的態度,竭心盡力一點一滴的努力,像傳遞聖火一樣不停的傳下去,就是對菩薩的賜福有所相應 了。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唯願此生持此咒,共為世人造福田。菩薩慈悲,眾生得福,而我們這滄海一粟的薄地凡夫,能心懷有情,素心祈願,不量力而敢作為,正是因為菩薩的悲願所給我們的賜福。
元旦登山偶感
一年荏苒又逢春,山間初聞細語聲。
枝上新芽迎風笑,溪中游魚自浮沉。
嶺頭白雲乘風去,且留虛空寄有情。
「千手千眼」共相念,人生難得與君同。




咒語:第四十三句。
娑囉娑囉
觀世音菩薩普陀山顯應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囉娑囉」兩個疊詞組合而成。「娑囉」意為堅固,「娑囉娑囉」意為心志堅定,永久持續。
    學佛修行,若能成就一世因緣,必須要能心志堅定、永恆不變的持續下去,方能漸修漸悟,入佛知見。觀世音菩薩以此句咒語示知眾生,一者在警惕眾生既要修學佛 法,就要一心不變,不能一曝十寒,遇難即退;二者要對此咒語深信不疑,持誦越久,靈驗越顯。因為大悲咒是菩薩慈悲眾生的無上願力,只要能真心持誦,無所間 斷,必定會得到不世的利益,不祇能解脫今生的煩惱、苦難,而且能深植善根,為來世結下善因、善緣。雖然這些說法在其他咒語中,屢見不鮮,但八十四句咒語, 仍然各自具有其特別的真實涵義,如能深自體悟,就會感受不同,而這種相應的感覺,也只有在長久真心持誦,心意清淨,一心歸向菩薩,善自受用時,才能深自感 應得到,而此一原因,也是出於菩薩救度眾生的廣大誓願所致。因此每一個心意堅定、能夠永久持續、如法誦持大悲咒的人,只要信願行持,都會與菩薩的誓願共同 相應。也許這種示現的情形,常常在無意中顯現,但是若用心祈願,通常就會有所自覺。根據歷代以來高僧大德和達官士人的文字記載,菩薩顯現的靈異事蹟,真是 不絕於書,其中還不包括民間的傳說,可見真心持咒,祈求菩薩的賜福,確會有靈驗的感應。例如:宋朝天台大師知禮和尚,在制定大悲懺儀軌時,就特別將《大悲 心陀羅尼經》有關持咒的功能效用列入其中,如:「若諸眾生,侵損常住飲食財物,……今誦大悲神咒,即得除滅。……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如是等一切 惡業重罪,悉皆滅盡。」由此可以想見大悲咒的神奇妙用,不只是一般凡夫俗子以之消災解厄,即使得道高僧,也極為重視,而原因就在其靈驗。這在《高僧傳》和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等書中,都有很多的記載,其中宋學士張抗誓願念大悲咒十萬遍而得善終的故事,亦為人所樂道。今天我們能有此機緣,在此研習和持誦大悲 咒,若能堅定不渝,視之為此生的一大行願,時節到時自會受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賜福和相應。
    在此句咒語中,菩薩顯應聖地普陀山,乃是菩薩以此娑婆世界的淨土,度化有緣的眾生,而在普陀山菩薩所不斷示現的靈異事蹟,正象徵此山的神聖地位,從一千多 年前到今天,普陀山雖為海上一島,但四方來此朝拜者,常是絡繹於途,而且虔誠恭敬,香火與靈驗的盛況,從未稍減,這種莊嚴的功德,都是菩薩以大慈大悲的無 上法門,攝受一切眾生,而得此成就。我們能得此機緣,只要信仰菩薩的真心不斷,朝夕持誦大悲神咒,則處處都是普陀聖境,只要信而不疑,靈感受用就會自在其 中。

咒語:第四十四句。
 悉唎悉唎
觀世音菩薩執楊枝淨瓶現慈悲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悉唎悉唎」兩個語詞組合而成。「悉唎」意為利益眾生,「悉唎悉唎」意為吉祥、殊勝。全句的意思是佛法吉祥、殊勝,能利益一切眾生。
    在觀世音菩薩聖像中,最常見到的就是菩薩以一手持楊枝、一手執淨瓶,其意義即為楊枝有隨順之意,而淨瓶則為清淨,楊枝亦有健康、懇請的含意,所以一般敬奉佛菩薩,亦用楊枝、淨水。觀世音菩薩手執楊枝淨瓶現慈悲相,即是在隨順教化眾生,洗滌塵垢煩惱。
    《華嚴經》記述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時,請教菩薩如何修學菩薩行?菩薩乃對善財說:在無量無邊的法門中,我是修學大悲行解脫法門,我就以此法門普現一切 眾生之前,隨機度化,使眾生遠離危難、熱惱、迷惑、怨會、愛苦等等身心的痛苦和障礙。觀世音菩薩所說的這一大悲解脫法門,簡單的說,就是要以平等心為基 礎,善待一切眾生,以眾生之苦為苦,以眾生之樂為樂,時時處處均以拔除眾生的煩惱痛苦為念。至於如何才能生起平等心,依佛法緣起之義,乃在一切世間有情眾 生,無始以來,相互之間都有過親近的關係,今世的你、我,也許曾是前世的親眷,一切的因緣和合,都會是生命的另一次流轉變化,如人人能以此為念,平等心就 會自然而生。
    菩薩以大慈大悲普行度世,我們有緣信奉菩薩的法門,若能以虔誠恭敬的心境和願力,向菩薩祈求,便能與菩薩的願力相應。《法華經》記有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 身,而與人相應的就有十六身,可見菩薩與人的因緣極為殊勝,只要生為人身的我們,能真心歸向菩薩,無所間斷的持誦大悲咒,在祈求菩薩的賜福和解脫煩惱時, 就一定會得到適切的感應。在很多記載觀世音菩薩感應事蹟的書本上,除了解苦救難之外,更多的是信奉觀世音菩薩能夠消災延壽,主要的原因正如《普門品》中所 記的「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念一句菩 薩的聖號,就能拔除心中的貪、嗔、癡三毒,這就是佛法殊勝之處,而我們念念以「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來敬奉菩薩,此中的吉祥福德,就不言可知了。
 

    觀世音菩薩以千手千眼象徵無比殊勝的大悲願力,以無限的智慧來度化世間眾生,可說在此娑婆世界,菩薩無時無刻都是與有緣的眾生同在,只要我們能真心的恭敬 和供奉菩薩,菩薩就決不會捨棄我們。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非我們所能想像,唯願大家能確實做到「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則一切利益都會隨菩薩的感應 而示現。


咒語:第四十五句。
 蘇嚧蘇嚧  
觀世音菩薩現諸佛樹葉落聲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蘇嚧蘇嚧」兩個語詞組合而成。「蘇嚧」意為甘露,「蘇嚧蘇嚧」意為甘露法雨,度化眾生。
    這句咒語是前面兩句咒語意義的延伸,甘露比喻佛的教化,能令眾生解脫煩惱,善根增長,而且隨緣教化,使不同根器的眾生,都能因緣得法,同蒙佛法的慈悲救 度,一如地上的草木,不分大小,都能雨露同沾,得到滋潤,所以佛對眾生的教化,也是以甘露法雨作為利益眾生的寫照。
    佛在《大般涅槃經》對琉璃光菩薩說:「善男子,欲聽法者,今正是時,若聞法已,當生敬信,至心聽受,恭敬尊重,於正法所,莫求其過,莫念貪欲、瞋恚、愚 癡,莫觀法師種姓好惡,既聞法已,莫生憍慢,莫為恭敬名譽利養,當為度世甘露法利。」 這一段經文,是說明世間眾生在有緣聽聞佛法之後,要能以最懇切的心聽聞受持,恭敬尊重,對於正法,不能過份的挑剔,不要心存有貪、嗔、癡的念頭,也不要在 意說法人的種姓、好惡。聞法以後,不要生傲慢的心,不要因此而期待別人的尊敬、讚譽和利益供養,要將佛法當成是救度世間眾生的甘露。在這一講中特別引述這 一段經文,就是請大家了解「甘露」的真實意義,因為有人將甘露只視之為良藥,用以治病,因而忽視了「甘露」本是形容佛所教化的涅槃境界。同時佛也接著說: 「我聽法已,先自度身,然後度人。先自解身,然後解人。先自安身,然後安人。先自涅槃,然後令人而得涅槃。」這就是此句「蘇嚧蘇嚧」咒語最清楚的解釋。
    觀世音菩薩以此句咒語來教化眾生,最簡單的意義即在示知眾生「大悲咒」就是甘露法雨,只要我們能至心持誦,就能自度度人,自安安人,進而達到自己清淨,而後助人清淨的安樂境界。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記載:「在觀世音菩薩當眾宣說大悲咒以後,大梵天王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菩薩言,善哉大士,我從昔來,經無量佛 會,聞種種法,種種陀羅尼,未曾聞說如此無礙大悲心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可見大悲咒能利益眾生的神奇妙用。在我們研習此句咒語以後,一定要能做到至心持 誦,才能安己利人,為世間苦難纏身的眾生,解脫一切煩惱。「心奉觀世音,口誦大悲咒」就能時時得受甘露法雨的教化,而能自度度人,達到學佛修行的清淨境 界。

咒語:第四十六句。
菩提夜菩提夜
觀世音菩薩隨攜善財童子現大慈大悲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菩提夜菩提夜」兩個語詞組合而成。「菩提夜」意為精進,「菩提夜菩提夜」意為修行要勇猛精進,永不退轉。
    「精進」為六波羅密之一,「不雜名精」、「無間名進」,精進簡單的說,就是接連不斷的追求進步,也就是學佛修行常能心志專一,無所懈怠,且能不間不斷。雖 然這樣的說法,一般人都能了解,但是真正的要能做到,並不那麼容易,因為現在的人所要追求的欲望太多了,患得患失的心太強烈,要想心無雜念,實在非常困 難。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咒語,即在示知眾生,學佛修行,一定要能用心專一,無所間歇,勇猛精進,才能有所成就。
    精進在佛法的修持上,通常分為「身精進」和「心精進」兩種,前者是指身能勤修善法和勤於布施,後者是心能常持清淨,不生惡念。「精進」在學佛修行的人來 說,就是要能不斷的勤修善法,勤於善業,自度而能度人,菩薩以大慈大悲的願力,宣說大悲神咒來度化世間眾生,能遠離貪欲,消除惡業,我們能有緣持誦大悲 咒,就要把握當下,勇猛精進,有始有終,絕對不要退轉,這樣的行持,才能隨時和菩薩的願力相應,使生活充滿自在安樂,生命常生光明。
    菩薩的大慈大悲,有緣者才能得受,大家都是有緣的人,一定要善自珍攝,每天如能以30分鐘時間持誦大悲咒,就能使自己的心識清明,不會為外境的一切迷妄所 染,時時處處都以菩薩的慈悲為念,如此的精進修行,不祇能得身心安樂,而且也能度化別人,使菩薩的慈悲廣被於世。
    在精進修行上,《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記載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為後世學佛修行的人所敬仰,在善財童子真心求道的堅持下,雖然歷經艱苦,但是終能成就自己 的願望,了悟佛法的廣大和慈悲,在觀世音菩薩向善財童子宣說所修的「大悲行門」時,正好正趣菩薩從「空中下來,以足按地,其娑婆世界、六種震動,一切皆以 眾寶莊嚴。」這時,觀世音菩薩便對善財說:你看到正趣菩薩來到這法會了嗎?善財回答說:「已見」,觀世音菩薩就說:你可以去請教他如何學習菩薩願行?如何 修菩薩道?善財童子就秉持觀世音菩薩的指導,立即來到正趣菩薩面前,頂禮致敬,並向正趣菩薩說明自己的心願,請求正趣菩薩予以教誨。正趣菩薩就告訴善財, 他修的是「普門速疾行」法門,當善財請教菩薩從那一位佛的道場中,證得此一法門時,正趣菩薩就說:「善男子,此事難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沙門、婆 羅門等所不能了,唯勇猛精進、無退無怯,諸菩薩眾,已為一切善友所攝,諸佛所念,善根具足,志樂清淨,得菩薩根,有智慧眼能聞、能持、能解、能說。」這一 段經文正說明了一個人學佛修行,要能有所成就,一定要勇猛精進,毫不退卻,而且這樣的修行,會有一切善友所攝護,為諸佛菩薩所護念,能具足一切善根,如此 才能對一切佛法,聽聞、受持、悟解、演說。可見修學佛法不能勇猛精進、決不退轉,是很難獲得成就。
    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要學習的人,了悟此一道理,也是在示知大家要能勇猛精進,不退不轉,才能體悟此句「菩提夜菩提夜」的莊嚴殊勝。這是菩薩對 真心學佛修行人的慈悲示現。我們雖不能如善財童子一樣的有此福報,但能修持菩薩的大悲法門,以持誦大悲咒來迴向菩薩、迴向眾生,實在也是一大因緣,只要能 勇猛精進、不間不斷的修行,就必能得菩薩的慈悲示現。唯願我們能共此善業,為世間眾生共造福田,使之能遠離怖畏,共享人天福報。

 

咒語:第四十七句。
菩馱夜菩馱夜
觀世音菩薩現阿難尊者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菩馱夜菩馱夜」兩個複詞組合而成。「菩馱夜」意為眾生平等,「菩馱夜菩馱夜」意為一切眾生無相無別,悉皆平等。
    「平等」在佛法上來說,就是無差別,也就是一切眾生皆無高下淺深之別。「平等」是學佛修行的根本修養,菩薩以大慈大悲化益世間眾生,也是以平等心為出發 點,雖然世間眾生有賢愚、貧富、貴賤之分,但在佛菩薩的心中,眾生都是生來平等,其所以有菩薩、眾生的不同,乃在修行的功夫上所表現的真實程度而定,在佛 經上對菩薩的中文解釋是「覺有情」,是指菩薩乃是覺悟了的有情眾生,而從另一方面看,眾生乃是未覺悟的菩薩。如果從名詞上看,「覺有情」是菩薩,從動詞上 講,是覺悟了的菩薩要去幫助有情眾生覺悟,在這一點上,也可看出菩薩能自度,而且也要度人,大乘佛法就是強調這樣的平等精神。
    菩薩與眾生在本質上,本無差別,只是菩薩能真正了悟佛法的真義,並且能如法修行,時時處處都起菩提心,而眾生則是迷於五欲六塵,不解佛法的奧義,只貪眼前 的享受,因而不能轉迷開悟,兩者的差別即在於此。在佛法上,凡是能了解佛菩薩說法真義的人,只要能如實、如法的修行,那麼成就菩薩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這 就是佛法講究平等的殊勝之處。《金剛經淨心行善分》佛對須菩提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 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所說的無四相,也就是平等的真實意義。《大悲心陀羅尼經》觀世音菩薩宣說:「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 男、童女,欲持誦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這菩薩的十大願,涵義深廣,蘊藏一切成佛的要義。接著菩薩又說:「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 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咒,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從這段經文中,即可清楚明白觀世音菩薩在度化眾生 時,並沒有在人格上作任何條件的區分,而以平等的精神,對待每一位持誦大悲咒的人,佛法上所說的「平等覺」,即是指如來之正覺,而正覺即無高下、深淺之 別,《金剛經》是平等法,無相無別,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法上禮讚阿彌陀佛為「平等力」,因阿彌陀佛主張眾生悉皆平等,故以「虛無之身無極體,是故 頂禮平等力。」用以讚歎阿彌陀佛之西方平等世界。觀世音菩薩為阿彌陀佛之繼任者,其所宣說之《大悲心陀羅尼經》處處都宣示平等教化之涵義,並以一切眾生都 能持誦之大悲神咒,用以證明佛法平等之精神和境界,此句「菩馱夜菩馱夜」用意即在於此。
    佛法廣大圓融,對一切眾生均是以平等精神對待,只要我們能勤於修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悲行門,以四攝法來老實行持,自行教化,並以大慈大悲之心助眾生離苦得 樂、解脫煩惱,能如此便是菩薩的境界。觀世音菩薩以濟世為方便,以度人為究竟,以行持為本,以教化為基,救世度人,以十大願行指引眾生,以大悲咒度化眾 生,我們能有幸得此善緣,應以真誠恭敬之心,老實修行,時節到時,自會得到真實的成就。

咒語:第四十八句
彌帝唎夜
觀世音菩薩現彌勒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彌帝唎夜」單一語詞而成,意為大悲心、大歡喜心,為學佛修行、立身處世、修己度人的根本性德。
    在佛法來說,慈悲為四無量心之二無量,慈是與樂,悲為拔苦,其真實的意義乃是以此一慈悲之心,為一切有緣眾生常思與其拔苦得樂之心。世間人常以大慈大悲讚 歎佛菩薩度化眾生無量之大德,即因眾生能得佛菩薩之慈悲,而能離苦得樂,雖然苦樂之事多由眾生自取,但佛菩薩常以慈悲之心,為眾生開啟方便之門,使眾生在 佛法的教化薰習之下,能知苦滅苦,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安樂。而此一大慈大悲之心,必以歡喜心隨之,才能得見真正的慈悲,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四無量心慈悲之 後,要有喜無量和捨無量的原因。我們學佛修行,對此一意義,一定要明白的理解,才能真實的修行此一慈悲法門,否則即使有慈悲之心,也不會持之太久,很多人 的「慈悲」都是受一時情境的感染而生,像救災捐獻或是一時的「惻隱之心」,嚴格的說,都不能視之為真正的慈悲心顯現。
    學佛修行就是要將此慈悲歡喜之心,成為自己的性德,方能使之習以為常。在《法句譬喻經慈仁品》中,佛說能行慈悲的人,會得十一種利益:「福常隨身,臥安覺 安,不見惡夢,天護仁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所在得利,死生梵天」,從這段經文來看,可知行使慈悲的人,必會有很大的福報,只是世間眾生大多忙於名聞利 養,有幾人能真正的甘為一切眾生,廣行慈悲布施?我們今天有緣在此研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對於此句咒語,若能確實有所體悟,也就能漸漸的將菩薩所說的慈 悲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作為處世待人的根本法門。菩薩以住於大慈大悲之心而修萬行,我們既來學習,也應對菩薩的此一慈悲精神,有所依皈,才能不負菩 薩的慈悲賜福。
    在此句中觀世音菩薩為使有緣眾生,能在研習此句咒語時,有所了悟,特現彌勒菩薩相,以導引大家能學習彌勒菩薩的慈悲歡喜之心,去度化眾生。見到彌勒菩薩的 聖像,就能自然的體認慈悲心的培養和修行,一定要有容忍、歡喜之心,才能真實的做到。我們也許可從日常生活中,多加探討待人處世的方法,是否會為別人和自 己帶來更多的喜悅,如果常能如此自省、改善,慈悲歡喜之心必會自在其中,如此經常行之,就能真正受用到此慈悲法門的真實利益,希望我們能共同勉勵,以成就 觀世音菩薩賜給大家的此一善緣。
    今天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堂課,我們就能與彌勒菩薩結緣,實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示現,「一年之計在於春」,值此時節,大家能有緣學習彌勒菩薩的慈悲歡喜,實是 一大善緣,也正象徵今年大家都會心存慈悲歡喜、自度度人、自安安人。人生在世,善緣難得,而我們於新春伊始,即得此善緣,一定要感恩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賜 示,更要好好持誦大悲神咒,淨心養性,持志歸向,必會生無量的福報,累積無量的功德。希望我們能共同勉勵,共同精進,成就此一善業。

 

咒語:第四十九句。
那囉謹墀
觀世音菩薩現地藏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那囉謹墀」單一語詞而成,意為慈悲、禮敬,為上句「彌帝唎夜」慈悲、歡喜意義之延伸。
    在上句觀世音菩薩以慈悲歡喜救度世間一切眾生,使之能「福常隨身」、「所在得利」,而此句咒語菩薩示知眾生,若要生慈悲歡喜之心,先須要有禮敬菩薩與眾生 的態度與行為,這是學佛修行所必須具有的一種謙和的修養,每一個修行人在佛菩薩之前,都會禮敬具足,但對眾生卻常會心生高慢,其實從佛法來看,「生佛平 等」,本來無別,如果不能明白此一道理,想能學佛有成,行有所得,實為不易。因為末世眾生,根器原本不足,加上處於五濁橫逆之中,要能得善知善行,只依自 力修學,實為奢望,雖然舉目之間,寶剎禪林所在常有,但若求一清淨之地,得一善知識教化,又是礙難一見,這不是眾生與佛無緣,而是紅塵滾滾,迷亂了眾生那 一絲原有的菩提善性,使自己執迷而不悟,所以學佛修行,要心懷慈悲,歸依菩薩,就是為消除此一念之迷。我們研習大悲咒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心奉觀世音,口 誦大悲咒」,主要原因,也在讓自己能時時處處禮敬菩薩,以菩薩的慈悲為念,因為我們均非上智之人,自力有限,必須仰仗佛菩薩的慈悲加持,以及佛法的度化, 才能有所增益。佛法廣大,只要能心存禮敬,善自攝受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以及善知識的傳法導引,就能不斷的自省、向善、成就淨業。人生在世有太多的煩惱, 其中主要部份乃來自家庭,尤其在工商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越來越為淡薄,一旦遭受危難,常常有孤苦無依之感,而一般來說,處此情境下,大 多會先起思念父母、親人之心,這種感情的流露,本是人的天性,但遺憾的是,很多人都已在茫茫濁世中,遺忘了這原有的自性,為使此自性不被染著,所以佛法以 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為三福之首,用以示知眾生孝行的重要。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中示現地藏菩薩相,乃因地藏菩薩的行願之中,「孝道」佔有極大的份量,《地藏本願經》一開始就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 法」,可見孝道在佛法中的地位。印光法師也曾有:「地藏菩薩,其於菩薩孝心純篤,願力廣大,三世諸佛莫能贊,九界眾生咸依歸」贊歎之語,可知孝思孝行實為 佛法之要義,我們學佛修行,應以此作為修學的根本。觀世音菩薩以此示現,寓意即在示知眾生,要以佛的孝行為典範,菩薩慈悲,眾生有情,我們一定要以慈悲、 禮敬之心,孝順父母,禮敬菩薩,方能在今世的人生旅程中平安喜樂,為來世種下善德善因,以不負菩薩的慈悲教化。

咒語:第五十句。
地利瑟尼那
觀世音菩薩現寶幢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地利瑟尼那」一個語詞而成,意為堅利,是說眾生學佛修行意志要像金剛一般的堅利,百煉不銷,一念能破。
    學佛修行,初以離苦得樂為起始,繼以轉迷成悟為行持,終以度化眾生為究竟,若要能三者持之不變,心志的堅定實為首要的條件。而這個堅定的心志,既非外求亦 非癡心妄得,乃是隨緣順化、自性清淨所致。六祖在頓漸品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能無非分之想,定心一處,就能如金剛一樣的堅利,雖有外境障礙,仍能不 增不減,無所執著。所謂隨緣,就是隨其機緣,不勉強之意,如水之應風而起波浪,佛應眾生之機緣而教化,雖都在恆順外緣,行所當行,但對清淨之自性,應使之 毫無染著,如此方能心清意明、志行堅定,即使遭到外緣所擾,亦能堅利如金剛,既能不為所動,百煉不銷,亦能視其不足,一念突破,使學佛之心無絲毫之退轉, 這是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所要示知眾生持志不退的根本涵義。因為世間眾生,常在學佛之初,不僅心願很大,也很急切,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往往會因外緣 之干擾,而生退轉之念,或者在長時修行之後,不能感受有所成就,而使信念動搖,這兩項原因,都會使學佛的熱情漸生障礙,其實學佛修行,本是一種因緣,雖然 看似平常,卻深涵著無始以來的諸多奧秘,絕對不是任何一個人想要與佛菩薩結緣,就能輕易獲得,這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釋迦牟尼佛即曾對阿難尊者有所宣 說,也就是說:大家此時能有緣研習和持誦大悲咒,不祇是多世以來善根深重,而且與觀世音菩薩有著極深的因緣,才能得此善緣。也許有些同學在修學中尚未覺出 與觀世音菩薩有任何相應,那是因為修行的心地還不夠真正的清淨,對菩薩的信仰還不能像金剛一樣的堅定,才會有此情形,只要能定心一處,用功行持,不間不 斷,時節因緣一旦成熟,自會與菩薩有所感應。
    在過去研習時,亦曾以淨心、養性、持志、歸向和受用作為研習大悲咒修學的過程,主要也在用以陶冶大家在心性上的修養,因為心能清淨,才能善養原有的自性, 而自性的圓融,才能持志不變,因為恆久不變,才能一心歸向菩薩,才能真實感受到持誦大悲咒所具有的神奇妙用。關於此點,佛陀和觀世音菩薩都曾在《大悲心陀 羅尼經》中,一再以「不可思議」來宣說大悲咒所具有的神奇威力足可為證,所以只要我們真心修持,堅定不退,就一定能得所受用。
    菩薩的大慈大悲,有緣者才能得受,而我們就是有緣之人,只要能善自珍攝,每天無所間斷,至心持誦大悲咒,使心識清淨,不為一切外境垢染,時時處處以菩薩為 念,以自度度人為志,此生此世必能自在安樂,而且善根深種,即使來世也至少在人天道上,享有無盡的福報。衷心的祈盼大家能共此善緣、成此善業,為眾生廣造 福田,以不負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