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咒語:第七十一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散花天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語詞而成。意為學佛修行要在真誠省察中,斷惡生善,方能得到圓滿成就。

在前句「波陀摩羯悉陀夜」咒語中,說明要以清淨修行,才能在廣大無邊的佛法中,得到成就。此句「娑婆訶」的涵義,亦在連接前句咒語的意義,再以真誠省察,斷惡生善,來圓滿修行的真實成就。

佛法的修行,貴在能真心奉持。雖然世間眾生常因所處的環境,太過複雜,無法能清淨修行,甚而影響修行的志願,因此要能保持心地清淨堅定,最好的方法 就是能常自反省,常自警惕和知過即改,反省是用以觀察自己的生活行為,有無失常之處,警惕是用以時時提醒自己的心念,是否正常,一旦發現違失和不當時,就 要立即改過,並且約束自己不要再犯。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可見人有過失,乃是人情之常,重要的是知過即改。孔子常以顏回 的不二過,勗勉學生,佛法亦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說法,這些雖都是在勉勵人要知過改過,不會怠墮的修養之詞,但確實是人改過向善的行為準則,只要我 們能真心省察,真實改過,一切的成就必會自在其中。

以人來說,無量劫以來,我們都一直在不停的造業,而且善少惡多,《百法明門論》說,阿賴耶識所存的種子,善為十一個,惡卻為二十六個(六煩惱和二十 隨煩惱),眾生為什麼不能在修行上有所成就?主要原因就是有這些業報在障礙,至於為什麼還未淪入三惡道?也是因為還有這些善念,能在不斷的因緣造作中,自 省、改過,有時還能造作善業,才能維持這一人身。如果再想上升天道,就要在今生之中,能廣造善業,最好能修學佛法,並在廣大的佛法中,擇一易行法門,一心 受持,無所懈怠,若能如此,則今世所作,必為來世善根。而此一方便法門,尤應隨順因緣,因此緣多是宿世所修,非今世所能選擇,就如大家在此研習觀世音菩薩 的大悲咒,也是多世以來與菩薩所結的因緣所致,只要各位同學自己靜心思惟,就會覺得其中的因緣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

在此句咒語中,菩薩為教化眾生在修行佛法時,能在自己生活行為中常自省察,並能知過即改,不生煩惱,特現散花天菩薩相,以警示世間有情眾生,在修行 佛法時,能捨除心中的妄念,對一切境遇,都能隨順因應,不以妄想分別,作為行事待人的方法,凡事都能三思而行,則必能無過無失,清淨自在。至於如何才能修 得此一成就?淨心持誦大悲咒,當是最易行的方便法門。每天持誦,每天受益,一生持誦,一生受益,一人持誦,惠及一方,十人持誦,利益眾生,持誦大悲咒不僅 能消除一切罪業,而且必為來世造作無量福報,這也正是大悲咒所具有的最為殊勝和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我們一定要深信不疑,信念受持,不間不斷,自會得 真實圓滿的成就。


咒語:第七十二句。 

那囉謹墀皤伽囉耶

觀世音菩薩現富樓那尊者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那囉謹墀」、「皤伽囉」、「耶」三個語詞組合而成,「那囉謹墀」意為賢、善,「皤伽囉」意為聖、尊,「耶」為禮。全句的意思是禮敬賢聖的尊者。

賢之一字常與聖字同列,古來對於德行高尚而又兼具才識的人,都尊稱之為聖賢。《大乘義章十七》:「言賢聖者,和善曰賢,會正名聖,正謂理也。理無偏 邪,故說為正。證理捨凡,說為聖矣。」而賢者則以「身口意三業調善,名之為賢。愛憐眾生,化行純善,名之為賢。見道已前,調心離惡,名之為賢。」這是賢與 聖的簡單說明。

佛法對賢與聖的讚頌,主要是用以說明修行的成就,所謂三賢、十聖,就是依修大乘而言,十住、十行、十迴向,謂之三賢,而十地圓滿則稱之為十聖,觀世 音菩薩以此句咒語,教化一切修行佛法的眾生,對於修行有大成就的聖賢,都要能真誠禮敬和勤行學習。因為禮敬能常警惕、斷惡生善,勤行學習則能常自精進、不 生煩惱。

《大寶積經卷七十八富樓那會第十七之二具善根品》中,佛對富樓那尊者說:「當修習賢聖所作,不應隨逐凡夫所作,何等為是聖賢所作,謂於諸法遠離解 脫」,這裡佛所說要遠離解脫的就是貪、嗔、癡三毒,「若人如是三毒所縛,或起如是,罪業因縁,諸佛不救,何況餘人。」而此貪、嗔、癡三毒,都是起於「所貪 著事,若不隨意,則生嗔恨,人皆自欲,貪愛其身,有侵惱者,則生嗔恨,是故當知嗔恚,則是染愛果報,貪著則是愚癡果報,……當知皆是宿業行縁,是故於諸隨 順法中,不生喜愛,違逆法中,不生嗔恨,但應清淨其心,無所忿恚,不令隨愛,隨嗔隨癡,惡法得生於心,富樓那,菩薩成就此初法者,能得具足一切功德。」

以上乃是摘錄經文中的部份文字,用以說明眾生在學習賢聖所作的諸法中,應遠離貪、嗔、癡三毒的束縛,才能使心地清淨,不為外境所染。正如佛所說: 「我當生慈心,忍辱愍衆生,而知諸法空,從縁無所屬,何縁有諸法,是法興於心,妄想生嗔恚,不念則皆空。……常當修空寂,悉斷諸障礙。」佛法精深廣大,菩 薩在此句咒語中,示現富樓那尊者相,實因與佛有此因緣,我們在研習此句咒語時,亦應如佛對尊者所說,要遠離煩惱,就要解脫貪、嗔、癡三毒的束縛,而解脫之 道,即在「常當修空寂,悉斷諸障礙」,雖然我們是初學之人,但多世以來,即因善根深種,今世才能得此善緣,只要不貪、不嗔、不癡,遠離妄想、分別、執著, 就能有所成就。


咒語:第七十三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多囉尼子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語詞而成。意為學佛修行若能信念受持,廣宣教化,自會證入清淨的賢聖境界。

此句「娑婆訶」乃是承接上句「那囉謹墀皤伽囉耶」咒語的涵義,作為真實修行、圓滿成就的結句,也在說明眾生在修學佛法時,能將所修行的法門,信念受持,精勤不懈,並且能在學有所成時,將之廣宣教化,救度一切眾生,使其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由於佛法廣大無邊,要能修得清淨解脫,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有所成就,因此佛菩薩乃以各種在世因緣,引領有緣眾生,進行方便的修行法門,使眾生在 修持時,能獲得與自己根器相應的法門,雖然這看起來並無奇特之處的機緣,但若仔細的想想,卻絕非偶然,一千多年來,大悲咒流傳於世,嚴格的說,能如此聚眾 研習,明其義理、深得受用的情形,可說歷來少有,如果說這是我們的幸運所得,不如說這是菩薩的慈悲賜予。

佛法有無量的法門,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所宣說的法門之一,而在我們研習大悲咒的過程中,究竟大家各自得到了多少的受用,可能並不相同,但就大悲咒本 身所具有的威神之力來說,任何人只要信念受持,不間不斷,修行成就已自在其中。至於成就的利益究竟如何?實不必予以計較,只要能深信不疑,菩薩自會在機緣 成熟時,有所感應,問題在於我們能否真實做到至心受持菩薩的教化,端正自己的心念行持,同時有無將修學所得的大悲法門(大悲咒),廣行教化,使世間有緣眾 生,都能拔苦得樂,共得菩薩的慈悲護佑。如若我們真能將此兩點,確實的做到,則一切的善因善緣,今生來世都會連綿不斷。在《佛說聖多羅菩薩經》中,佛曾對 大眾宣說「常發大悲心,常行大悲行,亦從大悲生,常具大悲心,……所有苦惱者,除苦令歡喜。」雖是簡單的幾句偈語,已可見菩薩的行願,都是在大悲心與大悲 行上,我們學習大悲咒,正是應了佛所說的法門精義。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現多羅尼子菩薩相,正是在示知眾生,要時時處處以大悲心為念,以大悲行為信 願,如此信念受持,勤行精進,在濁世之中,廣宣教化,必會得無量的福報與無上的成就。

人在一世之中,難免有許多善緣惡緣糾纏於身,從佛法來看,這都是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報,而今生的一切處境,都是在了此業緣,如何能處順境不喜、處逆境 不憂,使此業因果報得到完全的化解,則以修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最為方便。正如菩薩在《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 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礙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於此可知,菩薩所 宣說的大悲咒,實具有無上神奇的威力,能解一切難,能除一切苦,能將眾生三世的業因果報,藉大悲咒的神奇威力,完全予以轉化滅除。因此只要我們能真心持 誦,一心繫念此一神咒,進而將之廣宣流布,教化眾生,則一定能使此隨業流轉的人身,解脫一切煩惱,不再有任何障礙,只要我們能真心受持,朝夕不斷,則一切 的修行所願,都會得到無比的圓滿成就。


咒語:第七十四句。

摩婆利勝羯囉夜

觀世音菩薩現三摩禪那菩薩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摩婆利勝」、「羯囉夜」兩個語詞組合而成,「摩婆利勝」意為大勇,「羯囉夜」意為本性。全句的意思是發揮大勇的本性,精進修行,必得無上的成就。

在此句中,觀世音菩薩以「摩婆利勝羯囉夜」所涵蘊的大勇本性,教化眾生在修行佛法時,能夠勇往直前,不畏一切艱難,才能有所成就。在佛菩薩所說的經 論中,幾乎所有的記述,都是在闡明對眾生的一切修行,都要能以忍辱不屈的精神,來承擔所有的遭遇和魔障,這種歷萬劫而不磨的心志,正如佛在《無量壽經》中 對阿難尊者所說:「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軟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 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得深禪定,諸通明慧。……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從以上經文中,可知菩薩能在修行中 具足成就,必須要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這兩句所蘊涵的意義,就是大勇本性的顯現,有志無勇,不能精進,心不退弱,才無怖畏,這是佛所講的大勇之道。 孔子在《論語》子罕和憲問兩篇中,兩次提到「勇者不懼」的話,就是在說明,大勇無畏的精神,而在歷代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可清楚看到,沒有一位不是經過重 重的磨難,才能得所成就,而一切的魔障,都是發生於面臨成敗之際,意志稍一動搖,則一切的修行果報,都瞬時化為烏有,這種臨難不茍的毅力,非有大無畏的精 神,不足以排除萬難、克服一切障礙,而這大無畏的心志養成,正是來自於平時對佛菩薩的無上信念和對佛法勇於修習的果敢作為。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是對處於末法時期五濁惡世眾生,能夠離苦得樂、消災解厄最為有效的良藥,但是如何才能使陷於迷惑顛倒的眾生,願意接受菩薩的 度化,則是我們要勇於承擔的責任。我們不祇要志勇精進的修學大悲行法,而且還要學習富樓那尊者勇於弘法的精神,不倦不怠的為陷溺於苦難中的眾生,奉獻所有 的心力,也許我們的力量有限,但若能奉行佛法所說的「常欲廣說,志無疲倦」的教誨,本著無所畏怖的大勇精神,時時處處推廣大悲咒的教化,相信在觀世音菩薩 的護持之下,不久的將來,必能得到所願的一切成就。

在此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能精進學習大悲法門(大悲咒),特現三摩禪那菩薩相,意在教化眾生在修學佛法和宣揚大悲咒時,要能心定一境,不斷 的審察思惟,一方面志勇精進的思惟修行,另方面能不生妄心,遠離一切的煩惱,也就是佛所說的「得深禪定,諸通明慧」的禪那境界。也許這種境界,非一般凡夫 所能輕易修得,但若能了悟凡聖一體的心性和誓願,用以弘揚大悲行法,朝夕奉行、不間不斷,則雖不能在今世有大成就,卻已為菩薩的善業,竭盡一己的心力,為 自身和眾生種下無量的善根。


咒語:第七十五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大迦葉尊者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語詞而成。乃為總攝大悲咒全部咒語之真義,禮敬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無上讚歎此一神咒度化眾生之無量功德。

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宣說的八十四句大悲咒,到七十四句「摩婆利勝羯囉夜」時,已達圓滿成就的境界。從第一句「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的皈 依三寶,第二句禮敬聖者觀世音菩薩開始,其中每句咒語都是菩薩用以教化眾生要以大悲、大勇、大行的精神,信持此一大悲法門,並以清淨心、平等心和慈悲心來 善待一切眾生,而眾生在廣大無邊的佛法中,只要能時時禮敬觀世音菩薩,即能智慧增長、離諸煩惱,若能不間不斷,信持大悲咒,功夫到時,當能莊嚴功德,超脫 生死。而受持此咒重在順諸自然、作法自在,如此精進不退、信念受持此一神咒,則能斷除貪、嗔、癡三毒之害,滅除過去、現在一切罪業。



佛法如甘露,大悲咒就是觀世音菩薩賜予眾生的甘露,只要能一心繫念,真心受持,即能修得圓滿的成就。若能時時禮敬觀世音菩薩、經常持誦大悲咒,必能 時時處處得到觀世音菩薩慈悲的護持,使人生充滿光明和安樂,世間一切有緣眾生,若能深入了解和行持菩薩的大悲咒,必能發揮大勇的本性,自度度人,斷諸煩 惱,圓滿成就。

以上是大悲咒全部咒語的大義,我們修習一年多來,也許返觀自省,似乎並未能真實的得到如此大的成就,但是不管如何,我們都已真實的一句一句的認真研 習過,並能依照儀規,每日持誦,其間也有很多同學,為大悲咒的弘揚盡心盡力,教化有緣之人,雖不見有大成就,但在佛法來說,這已是很大的功德,而且這項善 功善德,均將隨業流轉、造福無量,我們一定要深信每唸誦大悲咒一遍,即會得菩薩一次的加持,若能不間不斷的信念受持,則必得人間無量福報。

在此句中,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在修習大悲咒時,能於嚴肅的生活中,培養自己愛樂眾生的慈悲善行,忍辱精進,不求名聞、不求利養,一心一意弘法度人, 特現大迦葉尊者相,以之教化眾生,學習尊者的苦行和不為衣愁、不為食憂,清淨自在的學佛修養。大迦葉尊者是佛在涅槃後,護持僧團的重要人物,他能得到絕大 多數僧俗信眾的衷心支持,即是在於他的苦行和對佛法的真誠信仰,菩薩在此句中示現大迦葉尊者相,實有其慈悲的意願。我們雖不能如尊者一般的修習苦行,在深 山叢林間自在修持,但我們仍須學習尊者吃苦、忍耐、不求聞達的精神,為大悲咒的修習和宏揚,盡心竭力的奉獻此生,只要我們能淨心養性受持此大悲神咒,志勇 精進,心不退弱,一心皈向觀世音菩薩,則必能得到無比的受用和自在。



咒語:第七十六句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觀世音菩薩現虛空藏菩薩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南無(二)喝囉怛那(三)哆囉夜(四)耶,四個語詞組合而成。「南無」意為皈依,「喝囉怛那」意為寶,「哆囉夜」意為三,「耶」意為禮。全句為皈依禮敬佛、法、僧三寶之意。

觀世音菩薩在宣說大悲咒時,即是以「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作為首句,這是開宗明義的一句咒語,意在說明持誦《大悲心陀羅尼經》之大悲咒,一定要能禮敬和皈依三寶,而在說明七十五句總結大悲咒全文後,又再一次宣說此句,可知此句咒語的重要。

在首句講述時,已大致將皈依三寶之意,依歷來的說法,作了簡要的說明,而在此句中,將在「三皈依」的意義上,依《六祖壇經》所說,再加引申。《壇經 懺悔品》說:「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 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 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這一段經文的意思,主要在講眾生在修行佛法時,要能 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覺、正、淨三者,簡稱之為「自性三寶」,三寶具足,即能邪迷不生,遠離塵勞貪愛,心不染著,所以是一切修行的根本。經上說佛是 覺的意思,所以自性覺就是自性佛,因此覺而不迷,才是真正的歸依。其次是歸依法,法是佛對宇宙人生真實的看法,也就是「佛知佛見」,在經上稱之為「正知正 見」,這種正知正見都是自性而來,所以能正而不邪。再次是自性淨,在佛法上對出家人的解義是清淨,所謂六根清淨方為僧,這淨就是對外境外緣一無染著,所以 稱之為淨而不染。總結來說,三歸依的「歸於佛」就是覺而不迷,「歸於法」就是正而不邪,「歸於僧」就是淨而不染,簡稱為覺、正、淨。這是佛法教化眾生的三 大綱領,這三者都是眾生本來具足,無須外求,六祖稱之為「自性三寶」,而這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的關係,得其一即能得其二,正如一個已經覺悟的人,當然 不會有邪知邪見、心不清淨的情形發生,否則就是沒有真正的覺悟,而一個具有正知正見的人,當然是一個心地清淨、覺悟了的人,佛法上所說的見性成佛就是這個 道理。

以上所說的自性三寶,要能真實的體現,最方便的作法,就是從平常的生活中著手,歸依不是一種形式,而是要從起心動念、待人接物上,時時處處認真修 行。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為教化眾生能在自性中得到省悟,特現虛空藏菩薩相,以菩薩的智慧方便、大慈大悲,使眾生能真實做到內調自性、外敬他人,除滅 自性中的不善之因與行為上的不善之行。我們在持誦此句咒語時,一定要深自體悟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咒語的慈悲意願,真心受持菩薩的大悲法門,並以每日持誦大 悲咒,來清淨修行,使自性清淨,而得真實成就。



咒語:第七十七句。 

南無阿唎耶

觀世音菩薩現普賢菩薩法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南無」、「阿唎」、「耶」,三個詞字組合而成。「南無」意為皈依,「阿唎」意為聖者,「耶」意為禮敬。全句的意思為皈依禮敬聖者。

    此句咒語在前面已有講述,而在此時再加解說,主要涵義雖仍在說明皈依禮敬清淨修行、證得圓滿成就的聖者,但因菩薩所示現的法相,兩者不同,所以解說重點也 會有所分別,在此七十七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要示現普賢菩薩法相,乃是在教化眾生受持此句咒語時,能真實了悟皈依和禮敬的聖者,即是學習普賢菩薩具 足無量的菩薩行願,發無量菩提心,度化一切眾生。而在佛菩薩成就的過程中,普賢菩薩所發的行願,乃是任何一位修學佛法的眾生,都必須以之作為修證的重要科 目,因此凡是依此修行所得的一切成就,均可稱之為普賢行。

    我們修習觀世音菩薩用以教化眾生的大悲咒,在本源上也是以願和行作為修學的主要內容。如果不能心有所願,則將不知修習的目標為何?如若不能精勤奉行,則用 再多的時間聽聞和持誦,也難能有所受用。所以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示現普賢菩薩法相,就是在度化受持大悲咒的一切眾生,都要能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在《華嚴 經入法界品》中,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 能捨,乃至身命,亦無所吝,一切劫海,說其因緣,劫海可盡,此無有盡。」這就是一個大慈大悲的聖者,所具有的願望和形象。接著又說:「善男子,我法海中, 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捨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捨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惟,願諸眾生得聞是法,願以智光 普照世間,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從以上的經文中,我們深知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示現普賢菩薩法相的真正 意義,乃是要以普賢菩薩的宏願與大行,來教化一切受持大悲咒的修習眾生,而我們亦應虔誠的皈依和禮敬菩薩,更要在受持大悲咒的修行中,不斷的真實反省和警 惕自己,要以聖者不吝布施,供養諸佛菩薩的大行,作為修學佛法的依據,如此方能使大悲咒廣宣流布,救護眾生。



也許這樣的說法,太過理想,但一切修學的成就,本來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依照菩薩的教化,奉行不懈,才能有所得益。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正是要修學的 一切眾生,都能以聖者為榜樣,真心修持,無所間斷,即使我們一時不能有所成就,只要有心,只要精勤行持,深信菩薩必會適時給予我們一切的護持。而我們只要 能真心皈依禮敬和讚歎佛菩薩的所有功德,佛菩薩就會時時處處與我們同在。



咒語:第七十八句。 

婆羅吉帝

觀世音菩薩現文殊師利菩薩法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婆羅吉帝」,一個語詞組合而成,為觀、光之意,亦言佛法廣大,必須精勤於信解行持的修行中,方能得到真實圓滿的成就。

此八十四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有三次宣說此句咒語,文字雖略有不同,但均具有觀和光的涵義。在佛法上,觀的解釋是觀察照見,從外在的境界中,觀察一 切事物的現象,以照見內在的一切之理,所以觀是修慧的一種方法。在《止觀論》,觀是一種修行的法門,至於光的涵義,則更為廣大,一般均以其讚歎佛法的光明 無量。《思益經》稱光明為如來之身,為無量光明藏,而無量光明土,則以之形容西方的極樂世界,所以菩薩在第七十八句重說此句「婆羅吉帝」,實有無量的深 意。

一切佛法的修學行持,都要從根本處著手,也就是要在信念中,了悟佛法的真義,才能真實修行,得到圓滿的成就,而在此一修行法門中,四念處當是最重要 的法門之一。在《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中記述:「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向佛言,世尊,云何見四念處?佛告文殊師利:『彼須菩提當得觀身不淨,見 身念處;觀受是苦,見受念處;觀心無常,見心念處;觀法無我,見法念處。』」這就是佛所示知眾生修行要能從自己、身受、心法實相中去體悟修行的要義。四念 處又稱四正念,是指導修學佛法者的心念要常住於正見之中,藉以觀照自己的身體,感受心念與諸法的實相,如此方能進而斷除分別、妄想、執著的障礙,達到真實 修行的境界。四念處分別來說:

「身念處」,是以正見來觀察自己身體的虛有實相,從而破除對自己身相的貪欲和煩惱,因而不能只限於觀察,更重要的是能在日常生活行為中,即能時時處 處嚴於自律,尤其要做到慎獨存誠,方能使此「九孔常流不淨物」的身體,保持內外清淨,不受外境的染垢,甚至轉污染為清淨,達到佛所說「觀身不淨」的虛空境 界。

「受念處」,是對境而承受事物的心理作用,是內五根(眼、耳、鼻、舌、身)對外五塵(色、聲、香、味、觸)而起五識,去接受一切外境所帶來的感覺。 受有三種不同的境界,對於順境的受,稱之為樂受;對於逆境而生的受,稱之為苦受;對於不順不逆之境所生的受,則是稱之為中受。樂受易生貪欲,苦受常生嗔 恨,而中受則易生愚癡。佛在經中說:「若於受中內外中間,有所得故,即見受念處。」而此三受之中,人所受到的,絕大多數為苦受,所謂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 以佛特別以「觀受是苦」來教化一切眾生。

「心念處」,此心是指人的八識妄心,佛法唯心,通常是指一切佛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此心前念甫滅,後念已生,有如浪花,一起一滅,剎那不停, 而生滅不息的妄念,究其原因,都是由貪、嗔、癡、慢、疑而生,而此念念無常的妄心,正是我們陷入生死苦海的根源,一如佛對文殊菩薩所說:「觀此心智有方圓 大小,即見此心中心念處」。這裡佛所說的心智有方圓大小,就是貪、嗔、癡、慢、疑所生的妄念,沒有一定的範圍和止境,所以稱之為「觀心無常」。

「法念處」,乃是指觀察一切法的實相而言,佛法對宇宙間一切的現象,都界定是由因緣和合而成,沒有任何不變的自性,所以當我們誤認在緣起時的一切有 關我的情境,是一種永恆不變的存在,乃是一種絕對的錯誤。因此佛對文殊菩薩說:「若於善不善,有漏無漏,乃至煩惱世出世間法中,有所得故,即非見此法中法 念處。」意思即是說明,眾生不管處於任何善與不善、煩惱或沒有煩惱,以至世出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無我的境界,因此稱之為「觀法無我」。

以上是四念處的簡單說明,也藉此將觀世音菩薩再次宣說此句咒語的涵義,作一補充。因為這四念處乃是一切眾生修行佛法的重要法門,菩薩教化眾生,即是 以此信念行持,圓滿眾生的修行成就,即使我們一時難以理解,但能略知此四念處涵義,常自思惟,便能得所受益。學佛修行,能得成就,當非朝夕之功,必須要精 勤受持,才能日益精進,功夫到時,必能頓見光明。


咒語:第七十九句。 

爍皤囉夜

觀世音菩薩現千葉金蓮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爍皤囉夜」,一個語詞而成,意為學佛修行若能成就清淨自在的法身,先要清淨眼根色塵。

在佛法上,眼為六根之一。根有能生,增上之意,所謂眼根的意思,乃是指外境色塵所進入的視覺之門,眼在生理學上,只是一個視覺器官,由眼球和神經系統相合而成,因有見色辨物的功能,所以世人常以「靈魂之窗」來形容眼的真實作用。

在佛法上,則是以根、塵(境)、識三者來說明眼的功用。所謂「根」通常是指隨生命本體而有的器官,如人體的各大器官、系統;「塵」則是指外境的一切 現象;「識」乃因根塵所生的一切感受。這根、塵、識三者為一體的呈現,無所分別,正如一個只有眼球,若無視覺的神經系統產生作用,則雖有萬般景色,也是一 無所見。因為眼有識,才能見色。

眼根為四大和合而生,其體本自清淨,因接觸外塵而有識變,這外塵所生的一切變化,會直接影響眾生的心性作為,甚至造成很多修行上的障礙,因之在佛法 的修行上,清淨眼根色塵和眼識,乃成為一種修行的功夫。《華嚴經》說:「如是淨眼能觀見」,眼要清淨,才能觀見一切事理之真相,不會為外境所誘而生疑見。



佛法上稱可見之肉眼(眼球)為扶塵根,亦名外根,因其有扶持內根的作用。又名浮塵根,因其乃虛有之相,若無眼識分別色境,則此根毫無作用,唯此根乃 識之所依,無根則無識,此識佛法上稱之內根,因其有生識取境、明辨事理之功能,所以稱之為勝義根。簡單的說,識依於根,根緣於塵,塵生於識,如此根、塵、 識三者一體呈現,才能觀見一切事理的真相。

佛法對眼的解義,有五眼之說,亦即(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此五眼各具其涵義。通常肉眼是指肉身可見之眼,只 能分別識見外境之事物;天眼則能照見一切事象之因緣,而且無分遠近、內外、晝夜,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慧眼則是指修二乘佛法而有成就者,能生具照見真空 無相之理的智慧,所以稱之為慧眼;而法眼則是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的智慧和願力;至於佛眼,則是能究竟證知諸法的一切智慧之力。《大乘義章》說:此五 眼中,慧眼為空諦一切智,法眼為假諦道種智,佛眼為中諦一切種智。可知眼根所具的真實涵義,乃是開啟智慧的重要法門。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以清淨修行先自六根之首的眼根開始宣說,是因眼根之所見的外境一切現象,都是虛而不實的四大因緣和合而成,甚至還有很多人 為的造作,最能令人陷入迷離不明的境界,稍一不慎,則會為之所惑,墮入煩惱的深淵。因之菩薩為度化眾生免於此種魔障,特說此句「爍皤囉夜」咒語來教化眾 生,要大家能及時警覺,善自護持此一本自清淨的眼根,勿為外境所擾,並示現手持千葉金蓮的法相,喻知眾生要以智慧清淨來修持大悲法門,只要我們能真實奉行 此句咒語的涵義,必能修得清淨自在的成就。


咒語:第八十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垂金色臂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語詞而成。意為修行欲成就清淨法身,應斷耳根聲塵。

在前句「爍皤囉夜」咒語中,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若欲修得自在清淨的境界,宜斷滅眼根色塵,以免常為外境所惑,此句「娑婆訶」除承接前句之修行法門 外,進一步則要斷除六根之次的耳根,以免為聲塵所擾。一般就生理功能而言,肉眼如不隨身轉動,只能視前,不能兼及上、下、左、右、後,但耳的作用,只要功 能正常,卻無此限制,凡是聲音能到的距離而無障礙,即能攝受聽聞,所以修行人對耳根的修持,常須多費功夫。

《楞嚴經》記述觀世音菩薩在修耳根圓通時,曾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 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 生,同一悲仰。」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觀世音菩薩向佛說明,久遠以前,有一尊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自己有緣在此佛前發大菩提心,其後佛即教我從聞、 思、修三慧法門修行,可進入禪定的境界。最初是由耳根流轉還滅的聞性中起修,使一切的聲塵,進入清淨寂滅的涅槃境界,不僅動相不復存在,連靜相也隨之消 亡,達到動靜俱盡、了然不生的情境。如此功夫日漸增長,不但塵無所緣、根無所依,連帶的耳根能聞的識性,也就不復存在。由於所聞的動靜二相不生,能聞的識 性也不存在,覺也就沒有了,無覺即無空,能空所空俱滅,乃使生也無生、滅也無滅,生滅俱無,寂滅自然現前。而在此寂滅的境界中,我突然超越世間的一切現 象,而且和十方世界,圓滿融合,達到自性光明,無所障礙的境界,同時也得到兩種無上的成就,一者是能上合十方諸佛的本妙覺心,與如來同具慈悲的願力,普度 一切眾生;二者能與十方六道一切眾生,同具悲仰之情,解脫一切煩惱。

以上的簡單解釋,也許同學們尚不能完全理解,但必須要了知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是以斷滅耳根聲塵來教化眾生,免受音聲困擾的慈悲示現。所謂靡靡 之音,最能使人忘情喪志,而惡言妄語,更能令人陷於邪見、嗔恚,所以菩薩以自己所修耳根的成就,來度化眾生,在此聲色迷離的世界中,千萬要審慎聽聞,我們 雖無法達到菩薩耳根圓通的境界,但至少可以做到「非禮勿聽」的地步。

修攝耳根,確非易事,但只要能真實用心修持,還是會有一定的成就。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能體悟此一修行法門,特於此句中現垂金色臂相,以示雖有萬般音 聲,亦能不為所動。耳朵乃是人與生俱來的器官,聽聞音聲亦是一種本能,如何能常聽正言、常聞正法,不受流言、噪音的影響?則是要靠自己能淨心修持,達到一 心不亂的境界,如此方能清淨自在,不生煩惱。而持誦大悲咒,確具此等功效,只要能受持不斷,對修持耳根清淨,必有莫大的助益。因為大悲咒是菩薩的法音,常 持即能聞性圓滿,開啟智慧,解脫煩惱,萌生慈悲願力,而使心地清淨,平安自在。


咒語:第八十一句。 

唵悉殿都

觀世音菩薩現開五輪指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唵」、「悉殿都」兩個語詞組合而成。「唵」字在密教金剛界中,經常用於咒語之開始。具有皈命、供養、警覺、攝伏及三身之義;「悉殿都」為修道樞紐,能令成就之意。全句的意思為皈命、供養觀世音菩薩,修行大悲咒能令一切成就。

觀世音菩薩以此句「唵.悉殿都」咒語教化眾生,真心受持大悲咒,能令一切修行得到所願皆遂的成就。因為大悲咒為修持菩薩大悲法門的樞紐,只要能持, 就得成就。《大乘義章》說:「神咒之言句,總持無量之文義、無盡之功德」。《佛地論五》稱咒為「於一法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中,持一 切義。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無盡藏」,可知咒能含攝一切相關經典的文義與功德。常持不斷,即能證入修行成就的甚深境界。



由於眾生的根器各異、因緣不同,對於閱讀經論、聽聞正法所理解的程度,深淺不等,因此佛菩薩慈悲,乃以咒語教化眾生,方便受持,只要眾生能真心唸 誦,便能取其精義,自在受用。一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全部經文為一千四百五十三句,八千一百九十一字,為使眾生易於了 悟,菩薩乃又再宣說大悲咒,以之教化眾生。雖然大悲咒只有四百一十五字,八十四句,但其所涵的意義,卻極為廣大,可說是《大悲心陀羅尼經》的精華,只要能 依此行持,便能攝受經上所載的一切功德,其所具足的神妙和因緣,正如佛對阿難尊者所說:「此陀羅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歎莫能盡。若不過去久遠 已來,廣積善根,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汝等大眾,天、人、龍神,聞我讚歎,皆應隨喜。」此段經文是佛對大悲咒的讚歎,並以此示知一切眾生,善緣難 得,皆應隨喜受持,而其功德正如觀世音菩薩在經中所說:「若聞此陀羅尼名字者,尚滅無量劫生死重罪,何況誦持者,若得此神咒誦者,當知其人,已曾供養無量 諸佛,廣種善根,若能為諸眾生拔其苦難,如法誦持者,當知其人,即是具大悲者,成佛不久,所見眾生,皆悉為誦,令彼耳聞與作菩提因,是人功德,無量無邊, 讚不可盡。」這一段經文也在清楚喻知眾生,持誦大悲咒者的不世因緣,由於大悲咒不僅能消除一切罪業,還具有無量的功德,大家只要能依此修行,無所懈怠,則 必能證得一切成就。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同時也示知眾生持咒修行,要能免除一切障礙、煩惱,就須斷除鼻根香塵,方能淨心行持。因鼻根有辨聞香臭之能,因此常受外境 的氣味干擾,或生貪欲、或生嗔怨,甚至因圖口腹之欲,而犯殺生之過。對於修持佛法的人來說,不管是香氣襲人或臭氣難聞,都會導致心神的紛擾不寧,《成實論 破香品》說,香不可取,因香能使人愚癡,可見鼻如用之於嗅,則常能使人煩惱。但鼻根亦為呼吸調息之門,一旦人無呼吸,生命則將終止,所以在初修佛法五停心 觀中,就有數息觀,也就是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默數自一至十,以停止心思散亂,使心能專注。因此如用之於修行,則能使人心無散亂,有益於精進。至 於用之於聞或用之於修,兩者之間如何擇取,則要看自己的作為了。

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中,除教化眾生要依願受持大悲咒、淨心行持外,也要眾生能修持鼻根,免受香塵之擾。同時開現五輪指相,以此度化眾生在修學佛 法、受持大悲咒時,能了悟生命的一切流轉,宇宙萬物的一切生滅變異,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一時現象,實不必多自妄想,惹生煩惱,能夠有緣修學佛法,就要善自 珍惜,一切修行若能做到只看用心、不思成就,就必能有所精進。此句咒語涵義深廣,要善加體悟,才能真實了悟,證得清淨自在的成就。



咒語:第八十二句。 

漫多囉

觀世音菩薩現兜羅綿手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漫多囉」一個語詞而成。其意為修行道場,輪圓具足,能斷舌根味塵。

「漫多囉」通常是指供養諸佛菩薩之所,與眾生修行之處,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道場。《維摩經菩薩品》說:「直心是道場」,《註維摩經四》也說:修道之處,謂之道場。就佛法來說:道場就是供佛與修學佛法之處。

觀世音菩薩宣說此句咒語即在教化眾生,修學佛法應有固定的處所,才能淨心行持,循序精進。而自古以來,一般正法道場除供佛之外,最重要的便是講經說 法,以接引眾生學佛修行。而所謂正法道場,即是指以宣揚佛菩薩所說的經論為主,使眾生能依教修行,不為外道所惑。就以我們這裡來說,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正 法道場,既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法相,也定期研習菩薩所宣說的大悲咒,未來更將相繼講述菩薩的大悲法門,雖然不似寺廟的宏巍,但內在的莊嚴,卻並無遜 色,尤其是各位同學勤勉修學的精神與對菩薩的恭敬供養,在在都具足了一個道場的殊勝之處。同時,瞻望未來,這裡亦將成為宏揚觀世音菩薩大悲法門的重要道場 之一。因為這裡不祇是聚眾研習菩薩的大悲法門,而且還將出版一系列有關觀世音菩薩的經籍,擔負起宏揚菩薩大悲法門的重責大任,這確是一種無上的因緣,只要 我們真實努力,一定會得菩薩的慈悲護持,成就此一善業。

此句「漫多囉」咒語的另一涵義,是斷除舌根味塵,因為舌為六根之一,有知味、發聲之能,若不善加修持,不祇會令人貪口腹之慾,還會引起口舌是非,惡 口傷人固然使人生厭;兩舌更會挑撥是非,製造衝突;至於綺言、妄語,雖不能直接傷人,但會引起憍慢之心。所以菩薩以此教化眾生,要善修口業,以免誤己傷 人。若能不犯口業,善用舌根,也能廣積功德,佛在《楞嚴經卷四》曾對阿難尊者說:「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 二百功德。」,《華嚴經》亦有「菩薩以廣長舌,一音中現無量音,應時說法,以示能言善解之意。」「廣長舌」為佛三十二相之一,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 至髮際。《智度論》也有「舌相如是,語必真實」之說。以上都是有關舌根功德顯應的一些記述,以供同學們作為日常生活行為的參照。

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能於正法道場中修學佛法,並斷滅舌根味塵,特現兜羅綿手相,以示修行應以柔順善巧之法,解脫塵世的煩惱,以溫言愛語教化眾 生,使之心生歡喜而樂受大悲法門,菩薩深知人的煩惱都從身、口、意三業而來,因此一切修行都要從三業開始,一言一行即自警惕,能夠做到身不犯錯、口不造 惡、意念清淨,就能不斷精進,輪圓具足而有所成就。


咒語:第八十三句。 

跋陀耶

觀世音菩薩現解貪受諸觸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跋陀耶」一個語詞而成。意為隨心圓滿,修行要斷身根觸塵。

觀世音菩薩為教化眾生,真心受持大悲咒,須在修行上斷除身根觸塵,才能獲得隨心圓滿的成就。由於大悲咒具有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而且行持方便,所以 只要眾生能真心受持,就能心地清淨,諸行圓滿。佛法廣大,若思修行圓滿,必須要能心境一如,無所分別,方能證入此一境界,但是塵緣萬縷,處處迷障,要能得 一神奇妙法,在修行上突破重重障礙,實為不易。所幸菩薩慈悲,以此神咒度化眾生,只要能真心受持,就必能自迷轉悟,解脫一切煩惱。



佛經上常以「一切法為心想生」來教化眾生。因此學佛修行,要以修心為上,心能清淨,則一切修行,自能圓滿。上一句我們引述釋迦牟尼佛教化弟子周利槃特,就是以「身口攝意,心無所犯」作為學習重點,而周利槃特依此真心行持,終能證得果位,可知修心乃一切修行的根本。

    觀世音菩薩以此句咒語教化眾生,要能修得隨心圓滿、所願皆遂的境界,應先自身根修行,因為身為六根之所依,一切外境之所觸染,皆與之有直接的關係,所以修 心之要,即在修身。《大學》首章以修身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可知修身的重要。而修身要有所成就,須先自誠意、正心開始,而誠意、正心首先要做到不自 欺:「所謂欲誠其意者,勿自欺也」。人若要不自欺,必先求心地清淨光明,如此才不會為塵緣所擾,而自欺欺人。就佛法來說,這不自欺,就是真心的顯現,修行 之所以要以真心為本,乃因真心為人人所具有,不須外求,只要能放下妄心,真心就會自現,如果一意外求,反會使真心迷失。佛法以心外無法來教化眾生,即是在 說明,一切修行都在使心地清淨,心能清淨,則萬緣順遂,不會為身根觸塵所苦。

    身根之苦,因其有觸,觸有動、癢、輕、重、冷、暖、澀、滑等八種情境,此八觸皆從四大(地、水、火、風)轉變而來,都是由感覺而生,而此感此覺,均自心而 起,《寶雲經》說:「知一切法皆依於心,心為先導,故遍緣諸法,心不遍緣,則心得自在,心自在故,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故知心為一切法成就根本。」可見身根 的煩惱,都來自心之遍緣所致。這種遍緣要能不生,最重要的就是遠離貪求,也就是在生活上能隨遇而安,不計得失,以免自己有太大的壓力和障礙。俗話說:人到 無求品自高。若能無求,則一切都會如意自在,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雖然困苦,但仍能樂天知命,悠然自在。

    觀世音菩薩以此句「跋陀耶」咒語教化眾生,遠離貪求,斷除身根觸塵,使心地清淨,特現解貪受諸觸相,手捧香爐,示意眾生要真心供養,用功修持,方能避免為 貪受觸塵所擾。因為貪受為煩惱的根源,要解脫生活上的貪受愛欲,才能在修行上隨心圓滿。而一心持誦大悲咒,即能有助於心念的專注,減少貪欲的發生。只是眾 生在濁世之中,垢染深重,欲思真正斷除一切貪欲、煩惱,實須長期的修持,才能漸次得到成就。當代高僧印順法師對離欲曾有適切的開示,他說:修行要適當的受 用五塵,不過份,不染著,也不要不及,若非環境所逼,就要好好地受用自己的福報。此一說法,對現代修行人而言,確是一種適情適性的指引,也說明佛法的修 行,總是在日常生活的情理之中,只要不過份貪求,菩薩慈悲,必能護持我們在持咒修行時,能減少外緣的紛擾,使心無所犯,漸次解脫身根觸塵的煩惱,而使一切 均能隨心圓滿,自在成就。


咒語:第八十四句。 

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現解分別諸法相

講述:

此句咒語是由「娑婆訶」一個語詞而成,為八十四句大悲咒語之總結。意為眾生若能體悟全篇大悲咒之深密涵義,分別諸法實相,斷除意根,真心修持,信受奉行,必能自利利他,成就諸法圓滿之境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以無量慈悲,宣說大悲神咒,度化眾生遠離一切災禍,發大菩提心,自利利人,成就一切所願。大悲咒為佛菩薩深密心語,其功德神奇, 在菩薩宣說之《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有非常明白的記載。在我們研習完全篇八十四句咒語之後,要了解此咒的神奇妙用,不可思議之威神之力,實應 依經上所記作一綜合的說明。茲就以下幾點,加以敘述:

一、大悲咒的緣起:

    大悲咒為觀世音菩薩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奉釋迦牟尼佛諭示,為無央數菩薩摩訶薩與無量數大聲聞僧,梵摩羅天,欲界諸天子,護世四王,無 量天龍、夜叉,欲界諸天女與無量虛空神祇等,所宣說廣大圓滿無礙之《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神奇章句。此陀羅尼之章句(咒語),為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 名千光王靜住如來,為觀世音菩薩及一切眾生所宣說,並授記觀世音菩薩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二、大悲咒的殊勝形貌:

    經上記述觀世音菩薩於宣說此大悲神咒後:「大地六變震動,天雨寶華,繽紛而下,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一切眾會,皆獲果證。……爾時大 梵天王,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菩薩言,善哉大士,我從昔來,經無量佛會,聞種種法,種種陀羅尼,未曾聞說如此無礙大悲心大悲陀羅尼神妙 章句,唯願大士,為我說此陀羅尼形貌狀相,我等大眾,願樂欲聞。觀世音菩薩告梵王言,汝為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作如是問,汝今善聽,吾為汝等畧說少耳。」 這一段經文是說明大梵天王等與會大眾,在聽了大悲咒之後,都得大利益,於是又請觀世音菩薩再加宣說此神咒之真實涵義,以方便一切眾生奉行修持。觀世音菩薩 知其用心良善,就說:「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 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這是觀世音菩薩對大悲咒的明白解說。大梵天王聽後,就說:「我等大眾,今始識此陀羅尼相貌,從今受持,不敢忘 失。」可知大悲咒神奇效應。

三、大悲咒的利益和功德:

    在觀世音菩薩說明大悲咒的形貌之後,就又說:「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神咒者,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如此菩薩即將敕令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密跡,常隨護衛,不離其側。

    由於大悲咒是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說,所以能使一切持咒修行的眾生,皆能發菩提心,大乘種子,法芽增長,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皆能遠離災苦,甚至 持誦之人,行於道路,此咒音隨風飄過,能使路過行人,一切重罪惡業,並皆滅盡。可見大悲咒的功德,實是無比的殊勝。而對一心持誦的人,更能得十五種善生, 不受十五種惡死,不管行於深山、曠野、叢林、水澤之間,只要誦念大悲咒,即能得諸天善神前來護衛。



四、大悲咒的神奇妙用:

    持誦大悲咒除了有莫大的利益和無量功德之外,還有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與神奇妙用,依《大悲心陀羅尼經》記述,佛對阿難說,觀世音菩薩所說神咒,真實不虛, 若因國土災難,或一切眾生遭遇危難病害時,均可以持誦大悲咒,配以藥物,予以救治,輕則七遍,重則一百零八遍至一千八遍,即能見其效用。這也正是大悲咒不 可思議的威神之力,只在持咒之人,用心程度而定。



五、持誦大悲咒的儀軌:

    大悲咒有無比的神奇和妙用,在持咒時應遵照菩薩在經上所示:「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以上就是大悲咒的緣起、形貌、功德和妙用,以及持誦的儀軌,依據《大悲心陀羅尼經》的記載內容,作為對此句「娑婆訶」咒語講述的依據,雖然簡要,但摘其重點,以為同學們參考。

    大悲咒有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只要我們真心持誦,廣為弘揚,必能得無量的福報。菩薩在此句中,為使眾生了悟大悲咒的神奇妙用,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特現 解分別諸法相,以引領有情眾生,信願解行,同時俱進,若能深自了悟一切諸法,皆從心起,並能以誠正修持,則一切法必能隨願奉行,無所分別。大悲咒是無上 咒,我們有緣誦持,實與觀世音菩薩有此宿緣,非一世所得,敬盼大家能深悟此因緣,用心行持,時節到時,自會得圓滿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