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大悲咒》具有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希望大家精進誦持。 凡持誦是咒者.當悟經中所云.廣宣流布.莫令斷絕二句.此陀羅尼能大利益三界眾生.大家要淨心修持,絕不要有絲毫懷疑退轉之意,佛法難求,善緣難得,願我們能善加珍惜,歡喜心持之。
部落格全站分類:社團組織
大悲咒的首句是: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觀世音菩薩現手持念珠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南無(二)喝囉怛那(三)哆囉夜(四)耶,四個字和詞合組而成,各有涵義,加起來成為一個句子。現在就這四個字和詞來作一說明:
南無,大家都知道意思是皈依。這個「皈」字與「歸」字同義,都作歸順講,依是依伏之意,《大乘義章》說:「歸投依伏曰歸依」,在這裡,皈依指皈依 佛、法、僧三寶而言。《大乘義章》又說:「依佛為師,故曰歸佛,憑法為藥,故曰歸法,依僧為友,故曰歸僧」,因為這三種皈依都具有信仰的力量,所以會有敬 從的意思。
喝囉怛那,譯為寶,在字義上就有珍貴稀有的意義。哆囉夜,是三的意思。耶,為禮。這四者合起來成為一句咒語,譯起來就是「皈依禮敬佛、法、僧三寶」之義。
此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要皈依三寶能離苦得樂的真言。眾生能以佛為師、以法為戒、以僧為友,依此修行,便能明心見性,證得清淨安樂的佛果,因為佛 在住世時所示現的德行與所說的法,都是千古不變的行為準則、不變的真理,所以皈依佛就是要學佛的莊嚴舉止與無量的智慧和慈悲。佛法廣大無涯,要從何而學 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起心動念開始,心無妄念則能如《壇經》所說:不思善,不思惡,一片清淨。經上說:清淨心難求,學佛能得清淨,實已屬上智之人了。要 修得清淨心,先要能有無思、無慮的虔誠信仰,對佛的智慧和慈悲深信不疑,如此隨緣和順,依法修行,終有一天能證得清淨佛果。
書上寫的無思,除了《壇經》所說:不思善,不思惡之外,通常也包括不思名,不思利,不思是非,不思功過,在凡夫來說,名和利是最難放下的東西,所謂「名聞 利養,人之大欲」,要放棄名利確實不易,至於是非功過,也是人性中很不容易看得開的事,人常常為了你錯我對爭執不休,你壞我好,心生仇怨,以致家庭不和、 人際關係毀壞,所謂爭功諉過、反目成仇,這都是修行人最忌諱的事。至於無慮,簡單的說就是做事不要瞻前顧後、猶疑不決,一般人都知道顧慮太多會一事無成, 但還是會遇事就生顧慮。因為通常顧慮多來自懷疑,再好的事一有疑心就會錯失良機,顧慮有時也來自恐懼,人常有怕做不好的心理,越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顧 慮越多,社會上很多患得患失的人,就是太沒有自信所造成,因此要皈依佛,就要一心堅定、無思無慮受持佛菩薩的教化。
皈依法,就是以佛所說的經典為學習的範本,懂多懂少只看修行功夫的深淺,一般人在修習佛法時,總盼能即刻有所成就,事實上佛法本來就是一種成就,只 是眾生愚癡,總以為成就的本身是要向外才能求得,以致越求越遠,看不到自己內心原有的佛性,其實佛所宣說的每一部經典,都與人生息息相關,只是學的人往往 寄望太高,不知道佛法原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江蘇鎮江寒山寺中懸掛著一首偈語,內容是:「佛法如如萬法通,真真俗俗總圓融。若能悟得無他事,只在尋常日用 中。」這首偈語,每個人看了都會有所感悟,因為最能表現佛法的根本精神,所以學習佛法最重要的還是要了解「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道理。
皈依僧,簡單的說就是能視僧為善知識,時時處處抱持尊敬的態度,真心供養,虛心向出家眾學習佛法,做好一個虔誠恭敬的俗家弟子,就能自在安樂。
為著讓眾生能真實了悟皈依三寶的道理,觀世音菩薩乃化身示現,手持念珠引導眾生進入菩提境界。為什麼手持念珠呢?因為念珠具有三寶的涵義。《金剛頂 瑜珈念珠經》說:「珠表菩薩之勝果,於中間絕為斷漏,繩綫貫穿表觀音,母珠以表無量壽,慎莫驀過越法罪,皆由念珠積功德。」可見念珠不祇具有菩薩之勝果, 還有修善淨業之功德。
咒語:第二句。
南無阿唎耶
觀世音菩薩現手持法輪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南無(二)阿唎(三)耶,三個字、詞組合而成為一句咒語,分別的涵義為:
南無是皈依的意思,在首句中已作說明。阿唎是能遠離一切惡法的聖者。耶為禮敬。
全句的意思就是禮敬淨心修持、遠離諸惡的聖者。在這裡所說的聖者就是皈依佛法,能自度度人、已證得佛果的人。
這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為指點世間苦難的眾生,要能遠離塵世間的諸多煩惱,必須要皈依佛法、認真的修行,才能不為物慾所蔽,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而一切的修 行都要先從內心的修持做起,因為佛法強調,十方世界、一切宇宙的現象,都是「唯心所現」,心才是修行要真正用功的地方。心不正,不能修習佛法;心不淨,不 能有所成就。每一個要想在修行上有所成就的人,都要先求得自己心境的光明和清淨。
經上說:「相由心生,相隨心滅」。心若不生,相從何來?所以相生、相滅,只在此心,只是眾生癡迷,不能常保此心清淨,以致不能遠離諸惡煩惱,所以觀世音菩 薩才顯化法相,手持法輪,要眾生遠離世間的一切苦痛,皈依慈悲的聖者。菩薩為什麼要以法輪來渡化眾生呢?因為法輪不僅代表佛法,而且法輪常轉,象徵佛法的 傳佈永不停息。所謂眾生不息,輪無息時,法輪在佛法來說,因具有教化的涵義,所以成為佛法的象徵。
有關法輪的故事,最早就是釋迦牟尼於成道後,隻身跋涉,遠赴數百里外的鹿野苑,為五侍者傳法的經過,當世尊察知五人已捨棄成見,心悅誠服,便為他們講解 「四聖諦法」,一遍說完,擔心五人尚不了解,於是再說第二遍,說完後,仍怕五人還不能完成了悟,再說第三遍,這就是《因果經》所載的「三轉法輪」。第一次 稱示轉,第二次稱勸轉,第三次稱證轉,這也是世尊的第一次說法。
本句咒語觀世音菩薩顯化手持法輪、度化眾生的法相,正是在說明法輪常轉的意義,大家所誦持的大悲咒,就是法輪的實體作為,但願我們能真心誦持、永不退轉, 常此下去,就是在為眾生常轉法輪了。這就是:心生善念常持咒,常轉法輪度眾生的道理。法輪常在,眾生無窮,但願我們能即知即行,真心修持,永不退轉。觀世 音菩薩是手持法輪的聖者,我們只要能真心的皈依和禮敬菩薩,就能使自己身心清淨,不為世俗的煩惱所苦,而這一生也就不會白過了。
咒語:第三句。
婆盧羯帝‧爍鉢囉耶
觀世音菩薩現持鉢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婆盧羯帝(二)爍鉢囉(三)耶,三個字、詞組合而成為一句咒語,分別的涵義為:
婆盧羯帝是觀的意思,爍鉢囉是自在,耶為禮敬。
全句的意思就是禮敬觀自在。在這裡所說的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在《大悲心陀羅尼經》本文中,釋迦牟尼佛曾對阿難尊者說:「此菩薩名觀世音自在,亦 名撚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 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諸菩薩摩訶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莫生輕慢,一切人天常須供養,稱專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這 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宣說和讚歎觀世音菩薩的無量成就與示知一切眾生,均應禮敬供養此大菩薩,同時說明禮敬和供養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生時能得無量福,滅無量 罪,命終時能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國淨土,超脫三界,不受輪迴六道之苦。可知觀世音菩薩度世的無量功德。同時佛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也對阿難尊者說:「此觀 世音菩薩所說神咒(大悲咒),真實不虛。」相信大家在讀誦釋迦牟尼佛這段開示以後,對於觀世音菩薩會有更真實的了解,當會更虔誠禮敬倒駕慈航的觀世音菩 薩。
觀世音菩薩不僅在中國社會為救苦救難、家喻戶曉的聖者,即使在全世界各個地區、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年齡職業,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願力,已經為舉 世眾生所敬仰,皈依佛教徒的信仰如此,沒有皈依的人,也是如此。所謂「家家觀世音」,只要一念稱名,便能有求必應。在古往今來的文字記載上,觀世音菩薩的 靈驗,確實度化了不知多少苦難中的眾生。我們有緣能在此研習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經典,持誦菩薩所說的大悲神咒,這種無上的因緣,正如釋迦牟尼佛所說「若 不過去久遠以來,廣積善根,乃至名字不可得聞。」而這也正是本句大悲咒所涵蘊的真實意義。
在八十四句大悲咒開始的前三句中,第一句咒語是要眾生在誦持咒語時要禮敬三寶,第二句則是禮敬莊嚴成就的聖者,第三句接著即是禮敬觀世音自在菩薩, 其根本的意義乃在示知一切眾生,深入明白皈依和禮敬觀世音菩薩,乃是誦持大悲咒最根本的素養,也祇有在真正了解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大願之後,我們才能無 所懈怠、勇猛精進的修行,以漸次證入菩薩慈悲度世、救苦救難的大悲境界。
咒語:第四句。
菩提薩埵婆耶
觀世音菩薩現持不空羂索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菩提(二)薩埵(三)婆耶,三個字詞組合而成為一句咒語,分別的涵義為:
「菩提」的意思是覺、是悟;「薩埵」為有情;「婆耶」為禮。
全句的意思是禮敬大覺、大悟的有情聖者。這裡所說的菩提薩埵或大覺有情的聖者,乃是為承襲前面三句咒語所涵蘊的意義而說,由於大悲咒原是千光王靜住如來佛 為憐念觀世音菩薩,發願救度世間眾生的苦難而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並令其受持,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依照《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述,觀 世音菩薩當時還是初地菩薩,一聽此咒,立超至八地,可知大悲咒的神奇威力。而此句咒語仍是像前三句所說,一切眾生要對所有已覺悟佛法的有情聖者均需虔誠禮 敬。
在了解這句咒語所說的「菩提薩埵」是大覺有情的聖者之後,也要更進一步的體認覺和有情的另一層意義。通常覺是指覺悟而言,但是究竟覺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宇 宙運行的真理,以及生命流轉的法則。釋迦牟尼佛的苦行修道,在菩提樹下所覺悟的,也就是在這宇宙人生,因緣生滅間的道理。
而這裡所說的「覺」,嚴格的說,並不是宇宙一切眾生都能具有的,通常是指有情眾生,所謂有情眾生乃是對一切有生命、有感情、有意識的生物而言,其他如山河 大地、草木岩石只能算是眾生,而不是有情眾生,因為要能覺就要能有感、有應,能知所辨別、知所究竟,也許有時我們也會相信草木有情,雖然《華嚴經》記載佛 在說法時,有「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之說,那是佛的境界,但人實在很難從花木土石之中,探知其所「覺」的意識活動,可見做一個有情的眾生,實是不易。
照理說,既然眾生有情,也應該都能覺悟這宇宙人生的道理了,可是事實卻又不然,古往今來芸芸的世間眾生之中,除了極少數的聖者之外,很難見到幾個真能自己 覺悟的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大悲咒開始的幾句,都是告知世人要禮敬三寶、禮敬聖者、禮敬大覺有情的原因。眾生為什麼不能覺悟呢?照佛菩薩的說法是煩惱太多, 使自己與生俱來的那一點靈明自性,被無明所染,為煩惱所掩蓋,以致找不到原來的自己,就這樣隨著世俗的逆流浮沉不止,吃盡了苦、受盡了罪,卻又難以理解、 難以自救,甚至有情也變成了無情。基於眾生如此的容易受煩惱所迷,所以菩薩要以大慈大悲來救度眾生,希望眾生能脫離苦海,清淨自在。
由於眾生所處的環境各有不同,成長的過程也各異其趣,所以要能順利的救度眾生離苦得樂,除了要有無上的願力還要有實用而有效的方法,才能使眾生了悟生命存 在的究竟道理,在這句咒語中,觀世音菩薩為了要眾生能轉迷成悟,除了大悲的願力之外,更化身為不空羂索菩薩,希望能普應群機、隨緣化度,達到心願不空、眾 生得度的目的。「不空羂索」從字面上看,不空就是具有的意思,而羂索是指一種絲質的繩索,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能脫離煩惱的苦海,而以慈悲的羂索來繫住眾生 原有的自性,不讓其墮入苦海之中,而已經落入逆流之中的受難者,也要以慈悲的羂索繫住煩惱的眾生,將其救度上岸,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不空羂索菩薩的意 義。
咒語:第五句。
摩訶薩埵婆耶
觀世音菩薩現自誦咒之本身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摩訶(二)薩埵(三)婆耶,三個詞組合而成為一句咒語,分別的涵義為:
「摩訶」的意思是大、是多、是勝;「薩埵」為勇猛、為有情;「婆耶」為禮。
「摩訶薩埵婆耶」全句的意思是禮敬大勇有情的聖者。前一句講的是大覺有情的聖者,這句再講大勇的有情聖者,在句子的排列上看起來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就修行 的意義上看,覺是以知是尚,而勇卻是以行為要,也就是眾生在覺悟到佛法的殊勝之後,更要能即知即行,而且要勇猛的破除一切煩惱、障礙,認真的修持,不要有 一絲的疑惑和懈怠。如果以為自己對佛法的深義已能了解,而不思在修行上多下功夫,這樣的知不能算是真知,這種行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修行,本來在知與行的問題 上,一直是學術思想上常起爭論的話題,中國在商朝的時候,上大夫傅說曾提出「知易行難」的說法,認為任何事知道很容易,做起來很難,這種風氣影響到人在生 活中誤以為只有追求書本上的知識才是最高價值,而忽視了在行為上的實踐精神,此一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宋代更是將人生的終究意義形塑在格物致知 之上,到了明代王陽明對格物有了新的看法,而提出「知行合一」的學說,而近代孫中山先生又提出「知難行易」的觀念,但不管是如何演變,知與行都是一體兩面 的功夫。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要宣說這句咒語的大勇精神,就是要眾生能在佛法的修持上,將知與行同時列為重要的修行法門。能知不能行,等於不知,能行不能知, 也是得不到圓滿的究竟,一定要知行合一,兩者併重才是佛法最完善的修持方法。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中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 明。」可見解行一體的重要。
一般人在修行上未得成就時,常會有一些辯解,不怨自己修行不力,卻將一切挫敗推說由其他原因所造成。這在心理學上叫移植作用,在佛法來說,就是「世智聰 辯」,也就是以世間的智慧來為自己的言行舉止文過飾非,而這種情形,最能阻滯修行的進益。認真的說,參予佛法的行持,本來是一種無上的因緣,修行本就是一 點一滴的功夫,沒有僥倖、沒有速成,歷史上那一位高僧大德、成功立業的人,不是兢兢業業、努力不懈的堅持到底,才能獲有成就。任何人在修行上,總會有很多 的挫折,也必有很多的魔障和誘惑,如果不能以百折不撓、堅毅勇猛的決心去面對,常常就會心生退轉,世間修持佛法的人,可說難以勝數,但是真能有所成就的 人,卻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缺少那一份破除萬難的大勇精神,觀世音菩薩在本句咒語中,特現本身法相,並自誦此句咒語,以化導眾生勇猛精進,我們應以無 上禮敬的虔誠讚歎菩薩對眾生的無量慈悲。
塵緣萬端,要能有所自在就要在修行功夫上,能從虛心省思開始,進而將內心潛在的妄念,用真知真行去化解,因為妄念一生貪欲即起,對修行必會有所影響。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自反省、常自體悟,從一切事務中去歷練自己的心性,「勤習堪驗,歷事煉心」,這是佛菩薩示現給眾生的根本修行法門。佛法不重外求, 只在內省,但願我們能對此句咒語有真正深切的體悟。
咒語:第六句。
摩訶迦盧尼迦耶
觀世音菩薩現馬鳴菩薩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摩訶(二)迦盧(三)尼迦(四)耶,四個字詞組合而成,分別的涵義為:
「摩訶」的意思是大;「迦盧」為悲;「尼迦」為心;「耶」為禮。
「摩訶迦盧尼迦耶」全句的意思是禮敬大悲心聖者。這句咒語也是承接前面第三句「禮敬觀世音菩薩」、第四句「禮敬大覺聖者」與第五句「禮敬大勇聖者」的意義 而作此宣說。也就是透過此句咒語的說明,眾生即可理解觀世音菩薩是一個涵蘊大覺、大勇與大悲心的聖者,為渡化世人而作此示現。前面三句咒語所講的大覺是 知、大勇是行,知行併重能見殊勝佛果,但是知和行究竟的內容是什麼呢?所以這句咒語就明白的指出是大悲心,也就是菩薩以此句咒語教化眾生在修持佛法時,要 以大悲心為第一要義,任何的修行,離了大悲心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境界。世人以大悲觀世音稱名菩薩,可見大悲心及大悲咒與觀世音菩薩本就是同一意義。至於什麼 是大悲心呢?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觀世音菩薩曾為大梵天王說明,大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上菩提 心等九種意涵,此句咒語要眾生禮敬大悲心的聖者,就在強調大悲心是修持大乘佛法的根本,捨此別無一法。而大悲心的根本精神,即在眾生平等,所以在佛法上, 乃以「同體大悲」來解釋其涵義。觀世音菩薩為使修學大悲咒的人,能深入理解此一意義,特別以九種不同的心貌,加以說明,目的就是要修學的人,能深自體悟此 大悲心的行持,是以平等、悲憫之心,自度度人。
佛法的修行,以解、行并重為要,大悲心的實踐,也不脫離此一法則,因此如何使此心能饒益眾生,使其離苦得樂,先須知其致苦之由,而後推己及人,應其需要予以救度,方能如佛法所說「因病予藥」,達到利益眾生的效用。
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能澈底明白此一大悲心的重要,以及如何善持此一修行法門,特別化現馬鳴菩薩的聖像,以指引世人,一見馬鳴菩薩就會想到所修的佛法乃是以 自度度人的大乘佛法為本。而修大乘佛法要能有所增益,一定要能「深觀廣行」,才得有所成就。所謂深觀,就是深觀因緣法,一切事相不能只從表面去觀看,而要 從性理去探究,方能真實了解其「真空妙有」的涵義。馬鳴菩薩在其《大乘起信論》中,所提的一心、二門、三大、四信及五行,即是對於初學大乘佛法的人,有其 教化的之功能。而觀世音菩薩在此句咒語,示現馬鳴菩薩相,意義亦在於此。
咒語:第七句。
唵
觀世音菩薩現諸鬼神王合掌誦咒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唵」一字而成。有皈依、行願、供養、驚覺、攝伏、因果以及法身、報身、化身等義。《秘藏記》說:「唵字有五種義:(一)歸命(二)供養(三)驚覺(四)攝伏(五)三身。」「唵」字常為真言之始句。
流傳最廣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彌吽」(意為禮敬蓮中寶),就是以唵字為真言之首。在藏傳佛教中,傳說此六字真言乃是阿彌陀佛傳授給觀世音菩薩的密 咒,用以度化眾生的大悲願行。由於此六字真言簡短易誦,功德成就極大,不祇在西藏地區家喻戶曉、人人唸誦,即使在世界各地也極為盛行,成為傳佈觀世音菩薩 慈悲佛法最具功德的真言。
「唵」這句咒語,在大悲咒中排列在第七句有其一定的意義,因為前面的幾句咒語,都是在宣示禮敬清淨慈悲的諸佛菩薩,從此句以後即是要度化眾生修持此 一慈悲的法門。「唵」這個字有如此多的涵義,也是在強調即使一字也是一句的原因。在寫這句咒的講稿之前,曾一再思考只此一字能作一切說嗎?是不是要和第八 句一起來講呢?為此一度猶疑、難以決定,前天到佛學苑三樓向菩薩禮敬持咒之後,就到樓下書架前,順手拿取一本《梵文咒語》,翻閱時,出現在眼前的竟然是 「唵(OM)是咒語常見的起始句」這一排字,當時非常興奮,就決定將「唵」字列為一講。
看了「唵」字的諸多涵義,再參照此句咒語「觀世音菩薩現諸鬼神王合掌誦咒相」的化身法相,可以理解這句咒語是菩薩度化眾生修習大悲法門時,須從合掌 持誦大悲咒開始,即使諸鬼神王也不例外。這裡所說的諸鬼神王在《灌頂經》上釋迦牟尼佛曾向阿難尊者解說有三十六位神王的名字,並說有七萬鬼神以為眷屬。由 此可知,諸鬼神王在此應是一種泛稱。
這句咒語雖只一字,但確是神妙不可思議,因為「唵」不僅涵蘊著修行所必須具足的皈依和供養三寶的意義,同時在奉行時要能真心誠意的誓願行持。「唵」 在經咒上之所以被用作起始句,這是主要的原因。「唵」字的另一個重要涵義,是指信仰佛法的人一定要深切了解因果的道理,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涅槃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光明童子因緣經》說:「一切眾生所作業,歷經百劫亦 不忘,因緣和合於一時,果報隨應自應受。」「唵」字所以有此涵義,實已說明在佛法上的重要。觀世音菩薩之所以現諸鬼神王合掌誦咒法相,意思即在連諸鬼神的 領袖都要合掌誦持大悲咒,可見大悲咒不僅對世間眾生是一大功德,即使對諸鬼神王法界眾生也是有無邊無量的功德。
對於大悲咒的持誦,最重要的是誦念此咒時,必須摒除雜念,澄心淨意,真純無我,始終一貫,行願供養,力行不懈,時日一久,必能深悟因果循環之理,得 諸鬼神王護衛,進入至善平安之境。以上這一段話是二十幾年前為此句所作的解說,於今看來,仍未失其意,尤以其中澄心淨意、始終一貫兩句,也正是大勢至菩薩 所說:「淨念相繼,都攝六根」之意,修習人若能理解奉行,無所怠忽,必能得所成就。
咒語:第八句。
薩皤囉罰曳
觀世音菩薩現四大天王降魔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薩皤囉(二)罰曳兩詞語組合而成。「薩皤囉」意為自在;「罰曳」意為聖者。
「薩皤囉罰曳」全句咒語的意思是「自在的聖者」。
在研習這句咒語的時候,要對「自在」這個詞語先要有一些真正的理解,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常常聽到用「自由自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的生活是一種無拘無束、無牽 無掛的快樂情境,這樣的說法,從表面上看也許有些道理,但真正來說,一個人要能過著自在的生活,並不容易,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名人逸士似乎都很嚮往這種 生活的意境,但是真正能稱得上「自在」的人,卻是聊聊可數,或許道家莊子《齊物論》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思想以及在《逍遙遊》中所提「無 待」、「無己」的追求個人絕對精神自由的內心修養方法,與孔子的學生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也不改其樂」的生活態度,和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 見南山」的瀟洒情懷,雖然都能夠讓人體悟到無我忘情的人生意境,但是都沒有佛法對「自在」所詮釋的進退無礙來得圓融通達。
這句咒語所說的「自在聖者」其中最重要的涵義,是在說明一個聖者要具有圓融通達的自在修養,才能圓通一切諸法,度化眾生。所以佛法所說的自在,不是在表現 個人的一種生活涵養,而是要能解脫諸般煩惱、無所罣礙的隨順眾生、隨緣盡份。這種自在不祇要能在生活上正心修持、深心清淨之外,更要能心存大悲、度化有 情。佛法論及自在一義的說法很多,《六十華嚴》有十自在,文長義深,因篇幅所限,這裡只引述《大寶積經》(68)所載的五種自在,來說明菩薩不為魔事之所 繫縛的自在境界:
一者壽命自在:菩薩成就法身之慧命,了無生死壽夭,延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不短,但為度脫有情,以諸方便,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能無所罣礙。
二者生自在:菩薩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處,天堂非樂,地獄非苦,而去住無礙。
三者業自在: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所作之業,但為利益眾生而行,所作無礙。
四者覺觀自在:麤息曰覺,細心曰觀,菩薩或修禪觀之行、或起利生之作,雖有思惟,但離諸散亂,隨願度生,平等無礙。
五者眾具果報自在:菩薩因行深廣,果報殊勝,於一切所需之具,不假經營,自然具足,而心無染著。
以上為《大寶積經》記述菩薩所得的五種自在,用以說明此句咒語自在聖者的涵義。
大家都知道《心經》的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這個觀是當「觀照」講,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觀照」不是用眼來看,而是以心去「照見」,因為眼睛不能 「照見五蘊皆空」,只有心才能感受到色、受、想、行、識五蘊的隨機顯化,因其本非恆常不變,故一切現象都會轉眼成空,山河大地有滄海桑田之變,世間人事也 有瞬息變化之象,都是一種因緣。所以修習佛法就是要能自我觀照自己的內心常是清淨無染,對世間的一切事物,均能心無所住而達解脫無礙的境界,這才是佛法所 說的真自在,比起莊子等人,只在自己生活上求自在更是殊勝多了。
咒語:第九句。
數怛那怛寫
觀世音菩薩現四大天王部落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數怛那(二)怛寫,兩詞語組合而成。「數怛那」意為聖者;「怛寫」為念咒真誠。
「數怛那怛寫」全句的意思是真誠念咒,禮敬聖者。
這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在修行時,要真誠不斷的念誦大悲咒,以示禮敬聖者的真言。
聖,是一種修行的至高境界,要達到此一境界,在佛法來說,有八萬四千法門,而這裡菩薩為著使初學佛法的眾生,能夠很快的進入佛的世界,乃以「數怛那怛寫」 這句咒語,要眾生真誠誦持,除了在持咒時不斷堅定對佛菩薩的信仰之外,還會為自己的福慧持續增長。佛有千萬,聖明則一,每一位成佛成聖的人,都不是一蹴而 得,而是經過千修萬煉、無盡劫難,才能有所成就。對一個初學佛法的人來說,也許這只是一個崇高的理想,很難想像要如何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因此菩薩乃示現給 眾生一個最方便的法門,就是真誠念誦大悲咒。從形式上看,念咒並不艱難,但在實質上要能念到一心不亂,並不容易,因此菩薩才化現聖者法相,使眾生在念咒 時,不祇口中念誦,而且心存禮敬,如此長期持誦的結果,就能心中清淨,與佛菩薩同在。一個人能心中有佛菩薩,則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言行舉止,自然就會表 現出慈悲的佛菩薩形象,再經長期薰習佛法,當能得到圓滿的成就。
這句咒語觀世音菩薩特別示現四大天王部落相,乃是承接前一句咒語化現「四大天王降魔相」的延續,也具有菩薩度化眾生修行要持續增長的涵義。這裡所說 的「部落」,就是指四大天王的眷屬而言,也就是菩薩要以聖相顯化和咒語持誦,來度化各種根器不同的人,只要真誠誦念大悲咒,即使天王的部落,菩薩也會化身 護持每一真心持咒的眾生。
也許有人覺得學佛很難,但是古人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向佛,佛就自在眼前,正如念誦大悲咒一樣,只要有心去念,就會自然的朗朗成 誦。這裡絕大多數的同學,當初看到大悲咒時,都會覺得很困難,不僅咒語的意思不了解,甚至連字都不會讀,至於背誦更是不敢想像。可是沒有多久的功夫,這些 當初以為難解的問題,都已輕易的化解了。而在熟記全部咒語之後,佛法的種子,也就自然而然的深植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成為待人接物、行善積德的根源。而每 個星期三晚上,大家不倦不怠的來此研習大悲咒,除了宿世的因緣與久遠以來所廣積的善根之外,更希望大家能深自理解,共此斗室習神咒,不負菩薩大悲心的無上 因緣。每次研習之前,大家能到樓上佛堂禮拜觀世音菩薩法相,也是要秉此心願,才能體悟其中所具有的深意。佛度有緣人,能禮敬菩薩、能習大悲咒,這因緣是何 等的深厚,在當前紛擾不安的社會中,能有此一室清淨,又是何等的難得,但願我們能放下心中的一些雜念,一心修習,一旦因緣成熟,自會得佛菩薩指引護持,進 入清淨光明、自在安樂的佛菩薩境界。
學佛雖非一朝一夕即能見其成就的善業,若能不問收穫,只問耕耘,將佛法融入生活之中,則必能漸漸體悟出學佛的真實情境,特別是真誠誦念大悲咒,必得 大利益。釋迦牟尼佛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上說:「此陀羅尼能大利益三界眾生,一切患苦縈身者,以此陀羅尼治之,無有不差者。」我們今天有緣在此研習大悲 咒,實為人生中一件無比的大事,願我們能深自了悟、深自珍惜,以不負佛菩薩的慈悲。
咒語:第十句。
南無悉吉唎埵伊蒙阿唎耶
觀世音菩薩現龍樹菩薩相
講述:
這句咒語是由(一)南無(二)悉吉唎埵(三)伊蒙(四)阿唎耶,四個詞語組合而成。
「南無」為皈依;「悉吉唎埵」意為禮敬;「伊蒙」意為真我;「阿唎耶」意為聖者。「南無悉吉唎埵伊蒙阿唎耶」全句的意思為皈依和禮敬真我聖者。
這句咒語是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要皈依和禮敬真我聖者,才能不為妄念所迷。所謂妄念的意思,乃是指眾生誤以五蘊和合之假身為我,而使我執生根,衍生諸種煩 惱。與此假我相對的是自在無礙的真我,但真我無我,從佛法的本義來說,宇宙間一切萬物的形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並無恆常不變的主體,《阿含經》記述「構成 我們身心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及六根對應的六塵,都是假有、無實體、無我之存在。」而在大乘佛教的思想中,也都認為「人我、法我」都非實有, 只是一種空性。如果要進一步探討空性的意義,必然要從多方面來解釋,才能說得清楚,這裡只能簡單的說:空性就是能離我、法二執的本體,亦即依空而顯之真如 實性。而所謂真如,乃是真實如常之義,亦即諸法之體性真實不變,《唯識論》說:「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 故曰真如。」這與佛性、法身、如來藏、清淨心等具有相同意義。
佛菩薩都是真我的化現,與眾生本無分別,只是眾生為客塵所染,本來清淨光明的自性失去光明,若要使此「本自具足,本自清淨」的自性,能不受客塵所染,持名 念佛或淨心持咒,便能逐漸的使塵埃拂盡,而回歸自性的光明,與佛菩薩的真我相應。就如我們現在念大悲咒,在念之前先稱誦「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雖 一時未見福報、功德,但福德已在其中。眾生雖不能將假我留存,但可藉一心修行,使善根慧命永在。佛菩薩要眾生修持佛法,因為佛菩薩也是如此修持而得到無生 無滅的成就。所以修一世佛,積三世緣,緣之能起能生,就是因為有這一點修持的慧根。
佛法以人之為人,因有人身,此身形貌乃為因緣和合而成,一旦因消緣滅,此身便不存在,故稱之為假我。而與假我相對的便是真我,真我與假我不同之處:假我有 生滅,真我無生滅;假我有五慾六塵的煩惱,真我無煩惱。以人來說:人身有生命的限制,命終形散,無法存續,但人的善根慧命,亦即佛所說的真如本性,卻能在 形化之後,繼續存在,而且如果在世之時能修善業,這個善根還會重新再現,雖然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再現之身為何?但有修行果報的人,自己會慢慢體悟,禪宗 六祖惠能大師是最明顯的一位。而藏傳密法的轉世之說,亦是如此,像這樣不識字義而明佛理,對佛法無師自通的人和「靈童」,都是真我的一種顯現。由此可知, 真我乃是人的一種自性,與生俱來,也就是惠能大師在《壇經》所記:「本自具足」。
觀世音菩薩繼化現馬鳴菩薩之後、再化現龍樹菩薩,以這兩位大乘佛法開啟和弘揚的真我聖者,來教化眾生,修學大乘佛法,可知菩薩的慈悲,實是無量無邊。這也 說明了「大悲咒」雖是密法,但也是顯法。對於初學佛法的人,能有此方便之法來修學大乘教義,確實會產生直接的效應。而大乘佛法的修學,只要能以無比堅決的 願力為導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人而自利、先人而後己,持名念咒必會日益精進,特別是我們在研習之前,先到佛堂禮敬觀世音菩薩聖像,接著念咒迴向眾 生,這都是慈悲的表現,只要能常住生根、歷久不退,大家必能福慧增長,修今生也修來世,度眾生也度自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