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8, 2018

神秘俠客的行書《蘭亭集序》七個小妙招!

神秘俠客行書《蘭亭集序》七個小妙招!


1增加鉤挑與牽絲:
楷書書寫要一筆一畫、工工整整,行書則不然,是將點畫連起來書寫,即所謂「相間流行」,所以行書書寫時在點心之間自然地出現或增加了由於用筆帶出來的鉤挑和牽絲。所謂鉤挑是在原來沒有鉤挑的點畫上,行筆時順勢寫出來短鉤,如「茂」等字。所謂牽絲則是在前後或上下筆本不相連的點畫之間,順筆勢帶出來細細的牽絲,如「發」「想」等字。在行書的點畫之間有了鉤挑與牽絲,則顯得筆勢流動通暢和諧,意態自然,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注意:鉤挑與牽絲不能使用太多太弱,用多了,到處都是鉤挑與細牽絲,顯得用筆不乾淨利索,造型不美觀;太弱了,鉤腳如肉瘤,細絲如棉線,顯得軟弱無力,缺乏鐵畫銀鉤之健美。
2以圓轉代方折:
楷書轉折處多為方折,而行書轉折處多採用草書圓轉的寫法,所以行書才顯得筆勢流暢。但需注意,行書的圓轉中隱含著折意,寫時仍需要駐筆、提按,否則圓潤而無力,缺乏方圓兼備,方中有圓,圓中有方之妙趣,如「後」、「落」、「生」等字。
3改變書寫筆順:
小學老師強調寫字注意筆順,這確實是很重要,特別是楷書。然面在行書中,有時有意識地改變楷書的書寫筆順,而採用草書的筆順,其目的是便於書寫,同時也是為了造型的變化多姿,如「感」字。注意:一般地說行書寫法也足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內後外,但有時卻反其道而行之,倒也別有風趣,如「風」「國」字等,但也必須注意,改變書寫筆順一定要因勢利導,要合乎草書的規範。且不宜多,偶見則收,方能成趣,如果濫用成災,使人乏味,就失敗了。
4用筆靈活:
行書比楷書用筆靈活多變,同樣的點畫可以這樣寫,可以那樣寫,不受約束。如「也」字的浮鵝鉤,一般是回鋒收筆而出。但如果勾端由上翻筆而下也可以。又如木字旁,一般是寫好橫畫和豎畫後、筆勢總是從左邊帶出撇挑,但從右邊挑筆而上,然後順筆就勢寫出撇挑,也有道理。如「楊」字。
5起筆露鋒人紙:
楷書無論是點、橫,還是撇、捺,都強調調減鋒為主。而在行書中起筆處以露鋒人紙為多,因為露鋒人紙,書寫起來比較簡捷方便,自然流暢,例如「生」字的左豎,「紅」字的撇畫及「工」字橫畫的起筆,「河」字三點水的側點等,都是露鋒人紙。然而必須說明的是,上面所說的字雖然都是露鋒人紙,但不是隨便的順鋒搭下一寫,而是仍要「逆鋒」,只是這個「逆鋒」是要求凌空取勢,即搶鋒。不理解這一點,就會犯落筆尖細軟弱的毛病。注意:露鋒人紙,取勢要求要快,寫出字來,筆意就生動活潑.而藏鋒取勢較慢,筆意含蓄凝重。這兩種寫法各有所長,我們書寫時相互結合摻用,這樣可以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一般說,行書開頭的起筆往往是露鋒人紙,而以下的承筆處則多數是藏鋒用筆。
6以點代替其他筆畫:
為書寫簡便敏捷,行書常常以「點」來代替其他筆畫,以短小的「點」代替其他較長大的筆畫,可以使字的結構形態發生變化,造型更為別致。如將「京」,「影」字中的「小一字改寫為三點則更敏捷,字型發生了變化,顯得饒有趣味。又如「大」字,將捺筆寫成側點來表示,這樣書寫起來簡捷流暢,造型也顯得精悍樸實,別具風味。
7體態多變: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兼工帶寫的字體,它的使用範圍很廣,表現力豐富,常常一個字有幾種寫法,體態多變,姿態各異,如「是」字有四種寫法,四個姿態,結尾收筆各有不同,有收有放,亦工亦草,情趣盎然。再如「英、落、草、奠、花」同是草字頭,但寫法各不相同,生動活潑,耐人尋味。如果同樣的字或是字頭字尾相同的字,寫得千篇一律,沒有變化,使人看了乏味,那就不成其為書法了。
體態多變是行書一個長處,這是楷書和草書難以相比的。體態多變的典範要算是王羲之的《蘭亭序》中的「之」字有20個之多,但寫得各具形態,無一雷同,極盡變化之能事。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米南官)對此曾嘆為「之字最多無一似」。可見行書變化之妙趣了。
下面,俠客例舉《蘭亭序》中21個之字的寫法!
1.仰觀宇宙
橫撇之處理與第三個略同而捺筆以方拙出之。
2.雖無絲竹管弦
點似鵝頭,橫撇之轉折處頓筆明顯,捺筆以反捺內收,意味含蓄。
3.會于山陰蘭亭
橫撇重合近乎一線,捺筆有使轉,輕筆出鋒。布白上緊下鬆。
4.俯察品類
點、橫折撇運筆輕快,至捺筆漸趨穩重,以頓筆穩穩收住,飽滿圓融與起筆之輕盈健捷形成對比。
5.暮春
此之採用反捺收尾,整個字中心平穩,書寫時應該放慢速度
6.放浪形骸
細觀法帖,此「之」字乃唯一以草法牽絲筆畫與下邊之字接續相連者。整體布局與第八個近似而行筆速度明顯迅捷如風,如春風拂面,靈動而不纖弱。
7.極視聽
橫折撇捺連貫一氣,矯若游龍。收筆穩健。布白均勻美觀。
8.悟言一室
點如啄,橫變化為提點牽絲,撇筆萬鈞之力勁掃,捺畫反向而取逆勢,收筆迅捷,略出機鋒。布白中宮空靈虛白。
10.夫人相與
點與橫成連綿之勢,至撇重壓側鋒轉折,再至捺筆直截,頓收出鋒回互,與下一字接氣。布白取欹側險勁之姿態,動感極強。
11.猶不能不以興懷
點、橫、撇、反捺四筆,以牽絲連之,如玉匣滾珠,戛戛聆音。
12.向所欣
此「之」字為改正誤用之「今」字,須遮蓋其跡,故在全篇中體量最大,以粗筆為之,多用楷法。與先寫之「今」字筆畫重疊處,墨跡之書寫先後次序清晰可辨,此墨法之妙也。
13.感慨系
點出鋒落筆略提起,橫與撇之連接轉折處順勢而下,捺筆變化為點且以散鋒輕出,整個字如踈柳寒鴉,悠然戲水,得散淡之趣。
14.不知老將至
整體布局敦厚莊嚴,捺筆內斂至極,以截鋒頓收。如太阿截鐵,沉著痛快。
15.後視今
此為所有二十個「之」字中最開張者,橫畫中間提起,至轉折處又極力按下,復以輕盈之筆提起撇出,最後之捺筆平出。整個行筆過程如船出三峽,有灩澦堆之橫亘驚險,有巫峽之煙雲浩渺,亦有出西陵峽之豁然頓開。中國書法用筆之妙境,能悟此一字足矣!
16.後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此為《蘭亭序》最後一句話。「之」字落筆沉穩,橫畫起筆處頓筆非常肯定,轉折處不激不厲,捺畫以反捺收束。
17.不能喻於懷
珠圓玉潤,無需贅言矣。
18.每攬昔人興感
結體上鬆下緊,用筆沉重有力,如萬鈞之弓蓄勢待發。
19.俛仰
結體均勻。落筆爽勁,捺筆以圓頭而收,給人恬然之感。
20.今視昔
橫撇轉折處如金鐵煙雲,力透紙背。至捺處急轉而收,如聽《廣陵散》。
21.及其所既惓點與橫畫之起筆處,均以出鋒入筆,撇與捺筆之連接處有頓筆,如陽關哀曲,一唱三嘆,韻味悠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