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放高傲的王獻之幾乎: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王獻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子。東晉書法家,他繼承家法,並有所創新,與其父並稱「二王」。
王獻之小時候聰慧過人,言行舉止都像大人,他性格高傲豪邁,狂放不羈。有一次他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訪謝安。兩位兄長見了謝安大多談一些庸俗家常的事,王獻之除了見面寒暄,並不插話。他們走後,在座的客人問謝安,王氏兄弟哪個最好?謝安說,年紀小的好。客人問原因,謝安說:「賢人寡言少語,因為他說話少,所以知道他好。」
王獻之曾經和王徽之同住一間屋子。一日晚屋內忽然起火,王徽之連鞋子也顧不得穿,就慌忙逃出。王獻之卻神色坦然,不慌不忙地喚來僕人,扶他出去。
謝安非常賞識王獻之,聘請他為長史,進而又封為「衛將軍」。謝安曾經問王獻之:「您的書法與令尊相比怎麼樣?」王獻之回答:「本來就不相同。」謝安說:「外面的議論不是這樣。」王獻之回答:「別人哪裏知道。」表現了他高邁不羈的個性。
王獻之七八歲時就跟着父親學習書法。有一次,王羲之偷偷地從背後奪他的毛筆,沒有奪下來,感慨地說:「這孩子日後會有很大名聲的。」王羲之從他執筆牢固;知道他練字確實是專心致志,一意於書,這對一個兒童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王獻之雖然跟着父親學習,師承家法,但他卻並不以此為滿足,而是追流溯源,直接學習鍾繇、張芝的書法,因為王羲之本人也是從鍾繇、張芝的書法中吸取營養的。
正因為王獻之能夠突破家法的規矩,追流溯源,所以才能對王羲之的書法既有繼承,又有變化發展。這是王羲之的幾個兒子都善書法,而王獻之的書法成就最高、最有影響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他還學習秦篆筆法,這是他的高妙之處。
王獻之的楷書字畫秀媚,用筆勁利瘦硬,筆勢外拓,神態蕭疏,毫無俗氣。可以說,楷書發展到王獻之時代,已經變得比較純正。
王獻之的行書和草書,初學家父,後法張芝。他不僅兼容了二家之長,而且憑着自己的才能見識,於行書、草書之外別創一體。這種書體既像草書那樣流便簡易,又像行書那樣轉折頓挫,即今天所謂的行草書。東晉之時,行書和草書一般都是章草體,王獻之新書體的創製,在當時確實是大膽之舉,許多人對此都難以接受。比如非常欣賞王獻之的謝安,對他的行草書就十分厭惡。但是王獻之的變革經受了時代的檢驗,逐漸為人們所看重,它符合審美情趣,又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故影響越來越大。
王獻之的書法深受父親王羲之的影響,到後來,王獻之的藝術創作逐漸成熟,並最終形成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由晉末到梁代的一個半世紀中,王獻之的影響一度超過了父親。
王羲之的楷書融入他的平生所博覽的秦漢篆隸的不同筆法,因此顯得古質瘦勁。相比之下,王獻之的書法用筆妍潤圓腴,頗多世俗之風。
在草書上,王羲之雖稱今草,但大多字字獨立,沒有完全擺脫章草的筆法體勢;而王獻之將今草連綿不斷的氣勢與流美便易的行書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比較流便的行草體,從而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最終完成了從章草到今草的變化。王獻之的這種行雲流水般的「一筆書」,直接開啟了唐代狂草藝術的先河。
王獻之在楷書、今草和行草書的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到後世的公認,因此與其父並稱「二王」,其書法合稱「王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