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04, 2019

苏轼的对联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他少年得志,不免有些飘飘然。曾书一联贴于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正当他洋洋得意时,被路经此地的某翁难住,顿时满面通红,羞愧万分,忙施礼认错,并立即将原联上下句前各加两字变作: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在杭州做了三年知府,政绩显著,奉旨回京供职。恰逢辽邦所派使臣出句要宋人答对,上联是:三光日月星;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还是苏轼有办法,巧妙对上:四诗风雅颂。
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苏氏兄妹对联故事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作“腰”,成为五言联句。苏轼文思最快,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庭坚接对:轻风舞细柳 ,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苏氏对联故事
苏轼朋友甚多,其中有个诗僧佛印。这人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生一计,故意说: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便说:“谁不知下句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话音刚落,苏轼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出一道吃吧。”
一次,苏轼与弟苏辙去见佛印。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轼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辙听了,对兄长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就是——何水能如河水清。
佛印与苏轼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好在对仗更加工稳。不过,出对句都有些偏执。
苏轼兄妹对联故事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任地方官,浚湖筑堤,颇有政绩。他写过不少盛赞西湖的诗篇,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相传苏轼与其父苏洵及小妹,就有过一次:“深浅随所得”的撰联比赛。这日,他们来到五云山之西的云栖。此地因五彩云霞飞集停伫而名,向以清凉幽静、花香醉人著称。“云栖竹径”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苏洵见此美景,要大家各作一联,并限定收尾之字为“冷”和“香”。苏轼思维敏捷,当下说道:拂石生来夜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苏小妹也不甘示弱,说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苏洵听了,连连摇头说:句子都还不错,就是与此间景致 离得太远了些。你们听我的——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轼和小妹不得不叹服,直夸此联是神来之笔。
   
宋代文豪苏东坡游山来到一庙,主事老道见他衣着简朴,就冷淡地说了一句:“坐!”对道童喊:“茶!”。
一经交谈,老道感到此人来历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一面说“请坐”,一面吩咐道童:“敬茶”。
再一打听,啊,来者竟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老道连忙引苏东坡进客厅,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道童:“敬香茶!”。
告别时,老道请苏东坡题副对联留念。苏东坡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老道阅后,羞愧满面。

苏轼朋友甚多,其中有个诗僧佛印。这人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生一计,故意说: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便说:“谁不知下句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话音刚落,苏轼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出一道吃吧。”
一次,苏轼与弟苏辙去见佛印。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轼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辙听了,对兄长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就是——何水能如河水清
佛印与苏轼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好在对仗更加工稳。不过,出对句都有些偏执。
苏轼兄妹对联故事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任地方官,浚湖筑堤,颇有政绩。他写过不少盛赞西湖的诗篇,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相传苏轼与其父苏洵及小妹,就有过一次:“深浅随所得”的撰联比赛。这日,他们来到五云山之西的云栖。此地因五彩云霞飞集停伫而名,向以清凉幽静、花香醉人著称。“云栖竹径”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苏洵见此美景,要大家各作一联,并限定收尾之字为“冷”和“香”。苏轼思维敏捷,当下说道:拂石生来夜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苏小妹也不甘示弱,说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苏洵听了,连连摇头说:句子都还不错,就是与此间景致离得太远了些。你们听我的——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轼和小妹不得不叹服,直夸此联是神来之笔。

在宋代,人尽皆知的是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但野史中苏轼之妹的知名度远比苏轼高的不是一星半点,苏小妹的形象被古代文人塑造的活灵活现,明末清初的文人中冯梦龙《警世恒言》中记载着:“三妹难新郎”的故事。
传说苏小妹与北宋诗人秦观一见钟情,二人喜结良缘,入洞房时,苏小妹堵住房门,要秦观对对子,对上了,才能进房门.
小妹上联是:“东厢房,西厢房,旧房新人入洞房,终生伴郎。”
秦观略加思索:“南求学,北求学,小学大试授太学,方娶新娘。”
小妹自知难不住秦观,便开门,喝了交杯酒,秦观喜不自胜,自以为,可以春宵一刻,不成想苏小妹拉着秦观的手,说道,如此良辰,望夫君珍惜,若要永结同心,需再对小妹一联。


小妹上联:“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你要小心。
秦观一听,这可难住了,秦观在烛火苦思冥想,小妹见状,不禁心生悔意,不该折腾,恰时,秦观拉起苏小妹的手答道:
“少游年少,少家少室少妻,少见且又少有,愿娶少女。”
次对一出,小妹对眼前这个男人心生敬佩。


野史中记载苏小妹才华横溢,比苏轼不相上下,一天,苏轼有客来访,小妹也在,为了显示才华,便要求斗诗,张口说道“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请苏大才子在这两句各自的中间加上一个字,为诗续“腰”,变成五言联句。”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故作矜持摇了摇头表示不满意,苏轼想了一下再对:“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客人听了觉得这个“腰”加的及为妙,便要记下来,苏小妹还是低着头不说话,客人便觉得这丫头是不是故意为难的,便问道:“依小妹之见,改如何对才好呢?”小妹抬头对到:“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客人一听,“扶”和“失”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轻风的调皮和淡月的优雅,不禁拍手称快。苏氏兄妹的才华由此便可见之。
后世的传记中记述的苏小妹形象大都是古灵精怪,活泼可爱而又才华横溢的少女形象,但是据正史和历史真实而言,苏小妹的历史真实性很值得推敲。


首先,从苏轼的诗文和书信往来来看,多半都是与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来往的,苏小妹的形象从未出现。
另外,四川苏家,从苏洵开始,其妻子程氏,为苏洵育有三男三女,长子和女儿都早夭,存活率低,只有苏轼和苏辙长大成人,但这六子中并没有苏小妹,事实上,苏轼只有一个弟弟苏辙,倒是有一个姐姐,姐姐十九岁便去世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苏轼儒道兼修,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文坛上泰斗级别人物。这样一个人,却有传说才华学识不如其妹妹――苏小妹,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关于苏小妹的传说着实不少,每一件传说都无疑伸张着苏小妹这一才女的智慧与学识。举一个经典的传说。话说一日苏小妹出题给哥哥和黄庭坚,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中间各添一个字。二人所添后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却讲“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与苏小妹相比之下,苏黄二人所添之字意思平常,不及苏小妹的“扶”“失”拟人,生动传神。面对苏小妹的文采二人是甘拜下风。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里,并没有苏小妹的存在。史料记载,苏轼母亲共生育6个子女,男女各半,小女儿尚且比苏轼大一岁。再者说如此才女,为何正史没有一丝一毫的记载?因此,苏小妹一说,不过后人杜撰,这名智慧的才女,只是后人的想象。
而小妹难新郎,与秦观的爱情故事也多半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事实证明,苏轼与秦观的相识,也是苏轼二十九岁之后的事情,而那时,苏轼唯一的姐姐也去世十年之久了。至于为什么会有人编出如此荒诞的故事,多半是因为秦观以才华见赏于苏轼,得意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家的来往也颇为密切。
历史证明,历史上确无苏小妹其人其事,但古人还是生造了一个苏小妹形象,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小妹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鲜活。我们不必深究其中缘由,但必须知道历史真相。历史也有信史和传史的区别,不要说古人无趣,要知道古人的优雅我们并不是真的懂!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