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7, 2019

三国时期的书法大家,张飞也是其一!

三国时期的书法大家

1、张飞
说张飞擅长书法,主要是有以下几个依据:
一、明代卓尔昌的《画髓元诠》载:“张飞……画美人,擅草书。”
二、 明代的《丹铅总录》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方案甚工,飞所书也。张士环诗云:'天下英雄只豫州,阿瞒不共载天仇。山河割据三分国,宇庙威名丈八矛。江山祠堂严剑佩,人间刁斗见银钩。空余诸葛秦川表,左袒何人复为刘!'”
三、《八蒙摩崖》张飞的《立马铭》,是张飞打败张颌后在马上用长矛凿崖而成。其字如行云流水,隽永秀丽,其文如下:“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颌于八蒙,立马勒铭。”
四、《涿州续志》中载元朝人写的诗:“........车骑更工书,......横矛思腕力,繇象恐难如。”这里的车骑就是指曾为车骑将军的张飞
吴大导的《赤壁》尽管在很多方面离史实很远,在这一点上,还是蛮忠于历史的。
2、吴王赵夫人
吴王赵夫人是吴丞相赵远之妹,善于书法绘画,相传其成就颇高。
3、荀勖
虽称不上是大书法家,其成就并不低,钟会就曾经模仿他的笔迹,骗取了他家的宝剑,看来,这两人在笔法上还是有些相似之处。
4、钟会
这可是三国后期的名人了,在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平定的蜀国大军是他所率的,政治上有成就,军事才能也有些,可是偏生了一根反骨,也不审时度势下,就想着称王称帝,结果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身为钟繇的儿子,自己老子是当世著名的书法家,耳孺目染下,家学渊源下,字还是练得不错的,他对书法很有独到成的见解,书法造诣颇高,为后人所称颂。
“有十二意,意多奇妙。”——《古今书人优劣评》梁武帝萧衍
“书有父风,稍备筋骨,兼美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唐代张怀瓘《书断》
《书断》还记载了这么一则有关钟会的小故事:“会尝诈为荀勖书,就勖母钟夫人取宝剑。兄弟以千万造宅,未移居。勖乃潜画元常形象,会兄弟入见,便大感恸。勖书亦会之类也,会隶行草章草并入妙。”
这个荀勖是深得了江南苏州慕容家的“斗转星移”的精髓:“以彼之道还施彼道。”
从这里也可看出荀勖的书法造诣并不低,对绘画也颇有研究,画得如此传神。
5、蔡文姬
蔡邕,是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做为他的女儿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及书法就是十分自然的事。
据传书法史上与“书圣”王羲之并称的钟繇的书法便来自于她。
6、韦熊
也许有一个太光彩照人的父亲,韦熊在书法史上的声名并不是那么响亮,但人们对他的评价并不低。
“仲将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将,工书。子熊,字少季,亦善书。时人云:“名父之子。”克有二事,世所美焉。”——唐代张怀瓘《书断》
“京兆韦诞、诞子熊、颖川钟繇、繇子会,并善隶书。”——西晋文学家、《博物志》张华
7、曹操
历史上对曹操书法的评价,主要是以下几个字:“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
看来是那种“力透纸背,遒劲华美”的笔法。
在汉朝末年,经权威书法评论家评出的章草大家有五个人,即:崔瑗、崔实、张芝、张昶、曹操。
梁瘐肩在其《书品》中,把曹操的书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
张玉灌《书断》,称曹操的书法作品为妙品;
晋代陆云给陆机的信中说:“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
曹操虽善书法,可能是因为忙于战事、政事,没有机会写吧,所以他流传于世的墨迹很少。
现在发现曹操的唯一墨迹为“衮雪”二字,这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到汉中,经过栈道咽喉石门(今陕西褒城)时,看到河中景象所书,字刻于河水礁石上。
“衮雪”二字表现了河水汹涌澎湃的流势,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散溅出,水大石众,犹如滚动之雪浪,故云“衮”(滚)雪”
清代有诗赞:“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倾波。”
8、梁鹄
梁鹄是八分书的大家,他的这一成就,来自于一次“偷窃。”
当时,有一个书法大家师宜官,其书法被人誉为“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因而很自傲,“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洒直,计钱足而灭之。每书辄削而焚其粄,梁鹄乃益为粄,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粄。”
梁鹄就是用这些“偷”来的“粄”,从中临摹,勤学苦练,终成了一代八分书大家,时人以为其成就超过了他所师的师宜官。
曹操身边虽然聚集天下书法英才,但他却独爱梁鹄书,常将梁鹄的书迹悬挂帐中,或是订在壁间,慢慢观赏,就连曹操宫中的题署多是出自梁鹄之手,可以说是“三千宠爱于一身。”
他的书法历来广受好评:
梁瘐肩《书品论》将梁鹄、皇象、钟繇、索靖等九人的八分书列为上品之下;
唐李嗣真《后书品》又将是梁鹄书列为上中品;
韦续《墨薮·九品书》将梁鹄书列入上上品;
张玉灌《书断》又将其列入妙品。
9、邯郸淳
邯郸淳,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作为一名文学家,他传世的名著就是《笑林》(原书现在已不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的最早的记载笑话的书,史学价值相当高。
他博学而多才,篆书的师承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扶曹,善写“虫篆”(古文大篆),楷书取法王次仲,善作小字,八分隶书也写得很不错。(《四体书势》)据说是“工书,诸体皆能。”
主要评价为:
“应规入矩,方圆乃成。”——袁昂《书评》
“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卫恒《四体书势》古文序
“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魏略》
邯郸淳还为曹娥写过一篇碑文,蔡邕避难路过会稽,赞碑文为“绝妙好辞”,《三国演义》里讲到过这个故事,说蔡邕写下的是“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聪明过头的杨修赶在阿瞒之前,揭晓了答案,从而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10、 韦诞
三国时代魏国著名书法家、制墨家,与当时的书法大家邯郸淳、卫觊齐名。据说,他曾经师学于邯郸淳。
史上对其评价为:“诸书并善,题署尤精。”不仅精通草书、楷书、八分书,篆书更是绝,魏宫的皇家宝器上的铭文,基本上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四体书势》)
有关他的有一个“韦诞题词须发白”的故事,比起伍子胥过昭关及华英雄战扶桑浪人的一夜白头绝不逊色。
当时,凌云台刚建成,魏明帝曹睿命韦诞题匾额,由于工匠的失误(也许是明帝有意整人),那匾早已嵌入在祭台上,只能是用一个笼子装着韦诞,徐徐而上,对着匾额书写。
据载当时那匾额离地有二十五多丈,而风又很大,惊惶危恐之中,等到书写完后,韦涎的头发都白了。受了这一吓后,他立下了家令,从此之后,子孙再也不作“大字楷法”。
韦诞制作的墨被称为“韦诞墨”,是古代的珍贵之墨,被赞誉为;“百年如石,一点如漆。”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记载着韦诞制墨的方法:“参以真珠、麝香,捣细合烟下铁臼,捣三万杵。”
还有一种韦涎笔,相传就是用韦诞法制笔,能达到四德齐备。其法以强毫为柱,柔毫为被。他为此著有《笔经》。
人们对他书法的评价:
“如龙孥虎据,剑拔弩张。” ——袁昂《书评》“京兆韦诞、诞子熊、颖川钟繇、繇子会,并善隶书。”——西晋文学家、《博物志》张华
11、胡昭
胡昭,这个人,很有才华,有人认为,仅从散见于一些史料、典籍中零星的文字记载来看,胡昭的才华智慧绝不在诸葛亮之下。
胡昭在书法上取得了较大成就,当时与邯郭淳、卫觊、韦诞并有声名。
胡昭在书法上,师承刘德升并推陈出新,将行书书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他又与三国时的另一书法家钟繇齐名,“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世人并称“钟胡”。
胡昭的行书书法广为当时的士人学习推崇,以至于“尺牍之迹,动见模楷”,成为人们学习和临摹的榜样。
后人的主要评价为:
“昭与锺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锺瘦。”——卫恒
“胡昭善隶书。”——张华
“胡昭得张芝骨,索靖得其肉,韦诞得其筋。”——羊欣
12、卫觊
卫觊,很早就以才学著称,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也是曹魏政权中颇有见识的政治人物。(《三国志·卫觊传》:“卫觊以多识典故,相时王之式。”)
他同时也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凡古文、鸟篆、隶草,没有不擅长的,当时的不少碑文都出自他的手笔。
很多专家认为,当时能与钟繇并驾齐驱的书法大家,就只有卫觊。
《书小史》说他擅于古文、篆、隶及草书;
《四体书势》中传说他所写的古文《尚书》,竟与大书家邯郸淳毫无区别,连邯郸淳自己也难以识别;
《书断》将其小篆、隶书、章草列入能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专设《传卫第八》章,认为“卫觊草体微瘦”,“然此宗之书,自当以筋骨为上”,是此宗的“祖师”,甚至认为“钟派盛于南,卫派盛于北”,“后世之书,皆此二派,只可称为钟、卫”,对卫觊书法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主要评价:
“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或奇材见拔,或绝世难求,并庶几右军草书之价。”——张怀瓘《书断》
13、钟繇
钟繇,出身于东汉名门望族,为人颇有才学,得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的重用。
钟繇不仅仅在政治上,军事上春风得意,在书法上的成就更是令人称颂不已,就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说,钟繇书法来自于蔡文姬,蔡文姬又得自于其父蔡邕的真传,蔡邕的书法则是得自神授,虽说有“神话”的成份,但可见其书非一般。
有个很好的例子是,钟繇后来将这传给了卫夫人,而这卫夫人又是谁呢,我们所尊崇的“书圣”王羲之便是他的传人。
同时的,钟繇也曾与当时有名几位书法家学习过,可以说一个集众家之所长,创自己之新的书法家,其笔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爱后世历代书法大家的追捧。
钟繇最擅长的书体有三种,据《采古来能书人名》载“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楷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隶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行书),相闻者也。”
其代表作为:“五表”、“六帖”、“三碑”。(真迹已佚,多为临摹本。)
他将楷书中简单易成分集中起来,又打破了隶书中的常规,变隶书平扁成楷书的方正。所以,钟繇成了楷书之祖。并与略后的王羲之,合称“钟王”。
14、蔡邕
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其书法得自蔡邕之女蔡文姬,从此可知,蔡邕的书法已经是名动当世。
蔡邕,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严格意义上讲,他是东汉人,历史学家们往往以184年爆发黄巾起义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也可算是三国人。
蔡邕是个全才,喜爱辞章、数术、天文,还精于音律。在书法上,精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灵帝命人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
汉灵帝时,,由于俗儒的穿凿附会,经籍文字多有谬误,于是,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得到了灵帝允许。
蔡邕写经于碑,使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共是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世称"熹平石经"。碑刚立好时,观瞻者、模写者每日车乘1000余辆,堵塞街巷。
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