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师承卫夫人,只学到了三个笔画

卫夫人
何许人也?
其名铄,字茂漪,东晋女书法家。


少年时
他就拜在卫夫人门下学习书法。
卫夫人教过王羲之三堂书法课,
就三堂!

而且这三堂课
也仅仅只教给了王羲之三个笔画。
壹
“点”石成金
其实给王羲之的第一堂课的内容,
写录在《笔阵图》流传了下来。

至于这《笔阵图》
是由卫夫人提笔还是王羲之提笔,
后人众说纷纭,
在这里我们也不下定论。
上面留下来的内容主旨
其实非常简单。

它的内容表达的,
就是把一个字拆开,
拆开以后便有一个元素,
而这个元素就是是中国文字里面
最基本的一个组成部分“点”。
卫夫人似乎没有教过王羲之写整字,
而是把字拆开了来教,
这么前卫的教法也是独树一帜。

她让王羲之去领悟视觉“审美”,
教他写“点”,练习“点”,
感觉这个“点”。
她让年少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
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
然后注解了四个字:
“高峰坠石”。

她还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少年去感觉,
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
而那个“点”,
正是一块石头从高处坠落的力量。
那年头学个书法,
没点想象力还真不行……
所以就有人怀疑:
卫夫人这位老师,
不务正业,
这到底是在教书法,
还是在教物理学的自由落体?
后来人们都说《兰亭序》最绝的,
就是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不知道那些个“点”,
是不是小时候学书法留下的阴影。
显然这个关于“点”的基本功,
对这位以后的大书法家影响深远。

贰
“一”字千里
卫夫人的第二课
又带着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

没错就是两点一线的线条,
怎么感觉卫夫人
上完物理又开始教数学了
……
但其实她教的“一”不是文字,
也不是一根线条。
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
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前辈,
她也似乎并不希望王羲之
过早模仿前辈书法家的字
丢失了自己的特色。
所以,王羲之认识“一”的时候,
没有去学习前人的写法,
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
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广袤的平原上,
让这个年幼的孩子,
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
凝视地平线,
当然这不是非洲的大草原,
没有野兽~
她让王羲之凝视地平线的开阔,
凝视辽阔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
随后在孩子耳边轻轻说:
“千里阵云”。
这套路看起来想传销组织的洗脑手段啊……

“千里阵云”这四个字并不容易懂,
要我觉得写“一”
应该就去看地平线或水平线就好了嘛。
但是卫夫人的“千里阵云”
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
云低低地在地平线上均匀排列,
缓缓往两边横向延展开来
——这就叫“千里阵云”。
其实这一运动
就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
所以卫夫人所说的“千里阵云”
是毛笔、水墨与吸水性强的纸绢的关系。
就是在写水平线条时,
让它拉开形成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的关系。
只有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
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
以后书写“一”的时候,
也才能有天地对话的向往。
叁
独“竖”一帜
卫夫人给王羲之上的结业书法课是“竖”,

就是写“中”这个字时,
中间拉长的那根大宝剑。
这一次,
卫夫人又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
从枯藤老树中学习笔势的力量。
她让王羲之领悟“万岁枯藤”,
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
那是一根经历了漫长岁月生命。
王羲之借助藤的力量,
把自己吊上去,
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
而那悬宕空中的身体,
明显可以感觉到一枝藤的强韧
——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
当然要是拉扯开了,
也许就没有后来的王羲之了,
也不会有我这篇文章了。

老藤拉不断,
有很顽强、很坚韧的力量,
这份领悟变成王羲之对书法的领悟。
“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
写到强韧,写到有坚韧,
这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于是乎“万岁枯藤”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
它成为了汉字书法里一根
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
当时王羲之还在幼年,
但是卫夫人通过“万岁枯藤”,
教会了他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强韧力量,
也有了书法上的进境。
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
“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卫夫人是书法老师,也是生命的老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