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04, 2019

宋​徽宗《文会图》《听琴图》《溪山秋色图》


宋​徽宗《文会图》《听琴图》《溪山秋色图》


徽宗【文会图】・【听琴图】
• 【溪山秋色图】
1. 徽宗赵佶【文会图】
《文会图》具体描绘了北宋时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一个场景。
地点是一所庭园,旁临曲池,石脚显露。四周栏楯围护,垂柳修竹,树影婆娑。
树下设一大案,案上摆设有果盘、酒樽、杯盏等。
八九位文士围坐案旁,或端坐,或谈论,或持盏,或私语,儒衣纶巾,意态闲雅。竹边树下有两位文士正在寒暄,拱手行礼,神情和蔼。
垂柳后设一石几,几上横仲尼式瑶琴一张,香炉一尊,琴谱数页,琴囊已解,似乎刚刚按弹过。大案前设小桌、茶床,小桌上放置酒樽、菜肴等物,一童子正在桌边忙碌,装点食盘。
茶床上陈列茶盏、盏托、茶瓯等物,一童子手提汤瓶,意在点茶;另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在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中盛入茶盏。
床旁设有茶炉、茶箱等物,炉上放置茶瓶,炉火正炽,显然正在煎水。有意思的是画幅左下方坐着一位青衣短发的小茶童,也许是渴极了,他左手端茶碗,右手扶膝,正在品饮。
图中右上有赵佶亲笔题诗:“题文会图: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图左中为“天下一人”签押。
左上方另有蔡京题诗:“臣京谨依韵和进:明时不与有唐同,八表人归大道中。可笑当年十八士,经纶谁是出群雄。”
赵佶《大观茶论》论及茶器时曾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茶筅以箸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勺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
文中所说这些器具几乎在《文会图》中均能看到实物,是宋代点茶法场景的真实再现,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史料参考价值。
煎茶、点茶,一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消闲人生的最佳方式,也是太平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除了必要的环境和器具外,重要的是要有优雅的情怀和洁净茶心。
千百年后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煎一炉水,瀹一瓯茶,焚香展卷,细细品读《大观茶论》和或许能从字里行间和点染勾勒处,感受到那份曾经存在过的精致与儒雅吧。
《 文会图》表现了徽宗院画精致明净的风格。
宋徽宗与宠臣蔡京也在画上留下题跋,以此作为帝王统治下人才云集的象征图像。
环桌而坐的文士,正进行着茶会。
宋徽宗称此图为文会图,但应与唐代以来“十八学士”的主题有关。
可能是当时摹写古代画作后,加入北宋元素的“改编“之作。
僮仆使用及准备中的茶具,在存世北宋茶器中有相应的例子,画家所绘确有根据。
徽宗时期画院作品常有种纤尘不染的明净感。《文会图》中即使在各种树木垂下的细小叶片上,也可以发现这种特质。
图中从根部到顶部不断缠绕的两株树木,虽然复杂,但由于含蓄的表现,因此毫无杂乱夸张之感,而像是观察树木真实生长状况后描绘出的细腻作品。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这是宋赵佶《大观茶论》中的一段文字。每每读来,追思仰慕,感慨万千。
徽宗赵佶【文会图】
【年代】北宋
【作者】宋徽宗赵佶
【形制】绢本,设色
【尺寸】纵184.4cm,横123.9cm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徽宗赵佶【文会图】


徽宗赵佶【文会图】局部1
图里面有个细节:宴会旁边,一群小童在弄茶,茶床、茶炉、茶瓶、应有尽有。还有个最小的,口渴了,端茶喝,很是生动!当然,现在品茶设备精进了,可以泡茶直饮,主人则可以一般演示一边和大家交谈。


徽宗赵佶【文会图】局部2
2. 徽宗赵佶【听琴图】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轴是一幅优秀的中国人物画。
画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黄冠缁服作道士打扮。
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
听者三人,右一人纱帽红袍,俯首侧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气就像完全陶醉在这动人的曲调之中。
左一人纱帽绿袍,拱手端坐,抬头仰望,似视非视,那状态正是被这美妙的琴声挑动神思,在那里悠悠遐想。
在他旁边,站立着一个蓬头童子,双手交叉抱胸,远远地注视着主人公,正在用心细听,但心情却比较单纯。
三个听众,三种不同的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下有竹数竿,苍翠欲滴,折旋向背,摇曳多姿。道具除琴案外,仅一几,几上置薰炉,香烟袅袅。
主人公对面,设小巧玲珑山石一块,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枝一束,除以上这些外,别无它物。
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高级的园庭,但却经过了作者精心剪裁。所有布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
整个画面的气氛,仿佛使人觉得,在这静谧之中,有一阵阵的琴声,混合着微风吹动松枝竹叶之声,从画中传出。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来形容,其妙处那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画面上方,有蔡京所题的七言绝句一首,“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画押,这样一来,这幅作品就成了他的了。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
【年代】北宋
【作者】宋徽宗赵佶
【形制】绢本,设色
【尺寸】纵147.2cm,横51.3cm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画描绘得相当精致,人物表情以及画面气氛,足以引人入胜。
通过纤细的技法和迷人的色彩,把作品描绘得工整清丽,神妙无加。
但从所流传的赵佶各种画笔看来,以及古人的一切看法,认为此图不是赵佶之手笔,元汤自谓“余自可一望而识”。
胡敬曾在他所著《西清札记》中大骂在上面题诗的蔡京,说他公然敢于皇上画笔上面正中题诗,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值得分析的。
应该说,无论如何蔡京不应该如此“肆无忌惮”地题诗于画之正中,而且还在皇上御笔上方。因此,历代鉴赏家认为《听琴图》并非赵佶之作。
然而不管此作是代笔,或者是画院中人的作品,无论如何,它都是一幅“神笔之妙、无以复加”的上乘作品。
此画所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
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左面绿袍者笼袖仰面,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
叉手侍立的蓝衫童子则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的意境。
画面背景简洁,如盖的青松和摇曳的绿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栽植着异卉的古鼎与优雅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徽宗赵佶【听琴图】局部
如果说《听琴图》中的三人果然是徽宗、蔡京、童贯,那么他们的命运倒也有相似之处。
靖康二年,徽宗与钦宗一同被金兵俘获,后被押往北边囚禁,受尽屈辱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蔡京被流放岭南,饿死在路上。而童贯也被人砍掉了脑袋。
宋徽宗对蔡京书法的喜爱由来已久。
史书记载说,有一年夏天,蔡京在极力侍奉他的下属的扇子上题了两句杜甫的诗。
后来这把扇子被一位王子花两万钱买走了。而这位王子,就是登上皇位之前的赵佶。
可以想见,这位本身就是书法大家的宋徽宗是何等喜爱蔡京的作品。
宋徽宗即位之初,曾将蔡京贬到杭州一带。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初秋时节,宦官童贯作为内廷供奉官,到杭州为皇帝征集文玩字画。
谪居杭州的蔡京闻讯大喜,立刻与童贯拉上了关系,史称其宴游“不舍昼夜”。
蔡京不仅为童贯出谋划策,使杭州城里流藏民间的几件传世不朽之作,全部落入童贯手中,其中,有王右军的字、顾闳中的画,还有宋徽宗梦寐以求的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使童贯在宋徽宗面前格外得宠,蔡京还发挥自己的书画专长,精心画就屏障、扇带等书品,并代购名人书画,加入题跋,甚至借以冒充自己作品。同时,重贿童贯代为斡旋。
由于童贯极力推举蔡京,再加上宋徽宗对蔡京书画艺术的偏爱,才有了蔡京升为宰相的可能。
蔡京出相后,利用宋徽宗痴迷艺术的特点,以书画为诱饵,令其玩物丧志,厌政弃权,享乐为上;自己则借势乘虚而入,攫取权柄。
他与童贯更是狼狈为奸,把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昏君、奸臣、恶宦联手,直到断送北宋江山为止。
现代人品评书画,往往说“书品即人品”,“书如其人”,但这样的评语用在蔡京身上并不合适。
蔡京虽为人所不齿,但他的书法确有独到之处。
他与当时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同为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史称“苏黄米蔡”,《宣和书谱》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
正如冠剑大臣,议于廊庙之上;行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照人。大字冠如古今,鲜有俦匹。
”这些评论虽然有献媚的可能,但《铁围山丛谈》所说“字势豪健,痛快视着”还是较为可信的。只是后世的人们恶其为人,连书法家的名号也不想给他,把“苏黄米蔡”中的蔡说成是蔡襄。
3.徽宗赵佶【溪山秋色图】
小景画在北宋末成为宫廷皇室所喜爱的一种风格,流风所及,连帝王也不能例外。
相传宋徽宗曾经摹仿宋迪的〈潇湘八景图〉作山水小景,其中有一幅〈晴麓横云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流传下来。
它的构图、风格与此幅〈溪山秋色图〉相似,并且这两件作品都画在纸幅上,显示与文人墨戏的传统有密切相关。
【溪山秋色图】的实景多被安排在画面左半侧,占据不到二分之一的面积,其余以留白来表现云雾、烟霭和野水。
此种设计与北宋初期,取中轴构图的巨轴山水画有所不同,可以见到山水画从雄伟风格转变为带有抒情气氛的趋势。
群山叠嶂被压缩、聚集在画面左上角,已经失去原本撼人的气势,画家使用大量水墨淡染来呈现烟雾迷离的山水景色,颇有韵致,亦能增添画面的流动性。
浑圆如云状的山石和蟹爪树是李、郭画派的重要特征,画家以简洁、洗炼的用笔来诠释大师的风格。
列植于平坡、沙渚的群树,枝干挺直,画叶用湿笔点染、树干留白,笔墨中带有拙趣,此类表现与院藏巨然〈层岩丛树图〉的林木相似,显示这件作品亦受到江南画风的影响。
细看这幅画的点景人物,多半描绘渔夫在渔钓或捕鱼的情景,这代表着君子所向往与世无争、远离尘俗的生活典型。
此类渔父的画题,在进入北宋之后逐渐流行,成为山水画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
题跋
雨郭烟村白水还。迷离红叶间苍山。
恍闻谷口清猿唳。艮岳秋光想像间。
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上册,页641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页64故宫书画图录,第一册,页295-296 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著录。
墨色画。上方有宋徽宗押字。上钤御书一玺。
右方上御题行书(乾隆御题。诗文不录)。
御笔题签 签上有天府珍藏。乾隆宸翰。二玺。
鉴藏宝玺 五玺全。养心殿鉴藏宝。八征耄念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收传印记 司印。半印。苍岩子梁清标玉立氏印章。棠村审定。蕉林。
徽宗赵佶【溪山秋色图】
【年代】北宋
【作者】宋徽宗赵佶
【形制】绢本,墨色
【尺寸】纵97cm,横53cm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徽宗赵佶【溪山秋色图】


徽宗赵佶【溪山秋色图】局部 1


徽宗赵佶【溪山秋色图】局部 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