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浅讲》
今天来的各位都没有接触过佛法, 恐怕也不了解《 心经》 。 《 心经》 是佛法的核心经典之一, 几乎包含佛法所有的道理。 我们现在只能非常近似地、 浅显地解释, 不可能非常详细的来讲。 虽然只有 260 字, 但详细地、 每一个点展开地讲,可以讲好几个月, 里面涉及的概念特别多。 《 心经》 在历史上有多个版本, 现在流行的译本是玄奘法师翻译的。 在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之前, 就有《 心经》 的译本流传。 玄奘法师在取经之前就会念《 心经》 , 据说他在取经途中曾多次凭借念《 心经》 化解了危难。 比如, 传说玄奘法师曾被人抓住, 要把他扔进河里祭神,他念《 心经》 得到感应, 天上电闪雷鸣, 后来那些人就放了他。 玄奘法师取经回来后, 重新翻译了《 心经》 , 这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这个版本, 翻译得非常精简。所以现在这个《 心经》 版本, 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下面有一行字, “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以上先给大家介绍了有关常识, 下面我们开始讲《 心经》 。
先讲题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般若” 是音译, 按照现在的翻译, 是智慧的意思。 但是智慧这个词, 是一个有很多含义的词。 佛教讲的“ 般若智慧” ,是特定的, 并不是所有智慧都能称为“ 般若” 。 这种智慧, 用现在禅修惯用的词来说是“明觉的智慧” , 无分别的如实觉知, 才称为“ 般若” 。 汉文的特点之一是一词多义, 比如智慧这个词, 有多重意思, 怎么理解都行, 比如世间的智慧,各种各样层面的智慧, 有歧义; 而梵文里的佛法名词基本是一词一义, 没有歧义。在梵文里, “般若” 这个词所指非常明确, 就是指觉性或明觉的智慧。 什么叫觉性或明觉呢? 人有一种天生能够明了所有信息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叫明觉。 比如我说话, 你们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外界的一切都能够反映到我们的脑海里;我们能够察觉世界、 认识世界的本能, 就是明觉。 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呢? 我们的内心像镜子一样, 整个世界的状况就像影子一样, 不加任何后天思维的分别,明明白白的印在我们心中, 这种功能叫做明觉。 当然我现在的解释还是不够好,实际上明觉是心的一种基本功能, 用现在比较接近的词来讲, 就是我们的心有客观反映世界的功能, 能把世界上的信息反映到心里, 这种功能叫明觉。 当然这只是一种近似的解释, 佛教讲的明觉应该比这更加深刻。 因为时间关系, 我们先就这么理解。 “波罗蜜多” 很好理解, “ 蜜多” 就是度, 度人的度, “ 波罗蜜多”就是度到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的意思是, 用大智慧把我们度到彼岸去的经典, 简称“心经” 。
现在来讲原文。 “ 观自在菩萨” 就是观世音菩萨。 “ 观自在” 这种译法是玄奘法师提出来的, 在他的译本里统一都称为观自在。 其它的经典里也翻译为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又称为观音菩萨, 主要是唐朝时要避李世民的名讳。 观世音这种译法也对, 相对直白; 而观自在这种译法比较深刻, 更能体现观音菩萨的境界, 因为他在这种般若观照的修行中已经达到了自在的境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 就是观音菩萨在一种很深的修行境界中, 用智慧观照世界。 “观照” 与“观察” 不同, 更贴切。 “ 观照” 就像镜子一样, 是什么就反映什么, 是一种客观反映, 没有加入主观。
“照见五蕴皆空” 。 这句话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 就是“ 五蕴” 。 实际上整篇心经讲什么呢? 就是为了告诉你 “ 五蕴皆空” , 核心部分都是这四个字的展开。 “五蕴” 即“色受想行识” 。 “ 蕴” 为集合之意, 相当于数学里集合的概念。 佛法把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存在分为五个集合, 就是“ 五蕴” 。 “ 五蕴”就是万事万物分为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叫做“ 色受想行识” 。 其中, “ 色” 可以单独列出来, “受想行识” 统称为心, 就是说, 如果我们把“ 五蕴” 进一步简化, 那么只有两种东西, 一种叫色法, 一种叫心法。 这就涉及到一个“ 法” 字。佛法里, 法意为存在。 一切的存在都叫法。 简单地讲, 我们这个世界分为两大部分, 一个是物质, 一个是精神, 佛法也是这么分的。 所谓心法就是精神领域, 所谓色法就是物质领域。 “色” 是什么意思? 色是物质, 不是颜色, 更不是女色。在很多人错误的见解里, 以及很多文学作品里, 都把“ 色” 当做女色, 这是不懂佛法的表现。 照见五蕴皆空, 就能够解脱所有的苦难, 解脱所有的烦恼, 达到一种圆满幸福的人生境界, 这是“度一切苦厄” 的意思。
下面就具体展开了。“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四句你们懂了, 下面的内容就懂了。 空是什么呢? 空是空性。 直译过来就是,所有的物质都离不开空性, 空性也无法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 所有的物质存在空性之中, 反之空性存在物质之中, 它们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我们来理解什么是空性。 空性是佛法的核心概念之一。 空性是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呢? 我们常讲佛法是四大皆空,遁入空门。大家对此都有一种误解。 “ 空”不是什么都没有。 空性的准确含义是“ 无自性” 。 这又出来一个词, 什么叫“ 自性” ? 佛法里, 自性就是独立地、 不依赖任何条件地存在。 如果必须依赖其他条件存在, 就是不自性。 这一点懂不懂? 你们觉得世界上有没有这样能够完全不依赖任何条件、 单独存在的东西? 佛法认为, 所有事物都有其依赖的条件, 不可能单独地、 永恒不变地、 不依赖任何条件存在, 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东西。 这个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也有, 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 什么叫普遍联系呢? 就是不可能不与别的事物发生联系、 发生依赖, 必须有所依赖。小到一个微粒, 大到一个星球, 不管是自然界的东西, 还是人工造出来的东西,都有其依赖的条件, 不可能单独存在的。 人工造出来的东西就不必说了, 它首先就要依赖人工。 自然界的东西也有所依赖, 比如地球的存在, 科学家会解释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才可能形成地球, 形成前必须先有原料, 如星际间的粉尘等, 在一定温度、 一定轨道上才可能形成一个行星。 总而言之,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前提条件的, 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 这个结论就叫“ 无自性” , 简化成两个字就叫“空性” 。 现在你们懂了佛教讲的空是什么, 空是指你不可能独立存在,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你, 即所谓的“ 我” 。 “ 自性” 就是“ 我” , “ 无自性” 就是“无我” 。
现在我们来研究“我” 这个概念是什么。 如果你认为我是一个永恒不变、 独立存在的东西, 世界上就没有我。 自性等于我。 为什么佛教总讲无我呢? 不是说没有你的现象存在, 而是内在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你存在, 没有一个不依赖其他条件独立的你存在, 这就叫无我, 也叫无自性, 也叫空性, 这些都是一个意思。因为中文太丰富了, 可以延伸出很多同义的、 相近的词汇( 听众笑) 。 你要精确地理解, 佛法讲的“无我”是什么? 就是无自性。 佛法不否认“ 我”, 世俗的“ 我”是有的, 哲学意义上的“我”则是没有的。 要记住这句话, 不要讲什么四大皆空。作为世俗的生命你是存在的, 那只是一个代号, 比如你叫张三、 李四, 这是别人为了分辨你而起的名字, 同样你需要衣食住行, 你有社会活动, 有思想。
佛法不否认这些存在。 佛法否认的我, 是自性的我。 这里就能延伸出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差别。 所有的宗教都承认人是有灵魂的, 不管是伊斯兰教、 基督教,还是道教等等, 都承认这一点, 但是不同的宗教对灵魂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印度教, 在释迦牟尼以前的印度教, 认为我们这个灵魂是神我, 而神我是永恒不变的,不断转世。 佛教认为这是错的, 如果灵魂是永恒不变的, 是一个神我, 那么世界上从来没有存在过这样的灵魂。 为什么呢? 关于灵魂的见解一般有两种, 一种叫常见, 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神我永久存在; 一种是唯物主义的, 认为根本没有灵魂, 人死如灯灭, 人死了思想也消失了, 这种叫断见。 常见和断见, 佛法认为都是错的。 这里又延伸出一个不太好懂的概念。 佛法说灵魂这种现象是有的, 但本质是“非断非常” 。 佛法里经常有这种词, 什么非空非有啊, 非断非常啊, 一看你就晕了( 听众笑) 。 什么叫既是没有又是有, 怎么理解? 如果你认为它是恒常不变的, 那么是没有这种( 恒常不变的) 东西的; 如果你认为人死如灯灭, 那也是错的。 现在我们来理解, 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不是同一个你? ( 听众答:不是) 有没有变化? ( 听众答: 有) 你看, 昨天和今天都有变化, 何况这辈子和下辈子呢? 那么你能认为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没有关系吗? 如果说没有关系, 那是断见; 如果说昨天的你等于今天的你, 就叫常见。 是不是“非断非常” ? ( 听众答: 是) 那你们懂了佛法实际是要表达什么。 这种哲学概念比较难, 你们要好好理解, 但它是一种充满智慧的高度思辨。 佛法是高度理性宗教, 是理性程度最高、 自洽性程度最高的宗教, 在全世界所有的宗教里面可以排名第一, 没有任何一个宗教教义可以和佛法比, 包括道教。 教义这一块是佛法的长项。 那么, 你理解了“非常非断” , 我们就延伸出什么叫无我, 就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能接受这一点, 就好办了, 就知道你是无我的, 就不会执着于我, 因为这个灵魂也是无自性的, 在不断变化着, 而且它有依赖的条件, 不是独立存在的。 但我们现在没办法展开论证这个, 现在已经引申很远了。
回到文中, 所有物质都是无自性的存在, 所有物质都不是独立的存在, 所有物质的存在都有前提, 所有物质都必须和其他东西发生普遍联系, 这句话就是在讲“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指所有物质都是无自性。 什么叫“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这里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 “无自性” 等于“有条件的存在” , 条件就简称为“ 缘”( 姻缘的“ 缘” )。所有的物质都是有条件的存在着, 依赖于其他条件而存在, 这个叫“ 缘起” 。 空性, 反过来叫性空。 南怀瑾讲, 佛法的教义就讲了这 4 个字, 性空缘起, 缘起性空。 为什么性空呢? 因为缘起, 所以性空。 因为所有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存在,所以没有自己的自性, 反之, 没有自性, 必须依赖条件才能存在, 这叫性空缘起。这个前和后是在描述同一个东西, 是等价的, 缘起就是性空, 性空就是缘起。 佛教讲的空, 从来都不是现象的空, 而是本质的空。 任何现象, 佛教都承认它存在。现象的存在为缘起, 本质的空为性空, 一切现象即万事万物都存在于缘起中, 但它的本质是空性的。 本质存在于现象中, 现象存在于本质中, 所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我们把以上 4 句讲了, 后面的内容以此类推。玄奘法师就是这样翻译的,“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 他说都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从现象来观察世界, 所有现象是存在的, 但都是有条件的存在; 如果我们从本质来论证这个世界, 每一个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 都是不能单独成立的。 性空缘起, 我反复地讲这句话, 因为这是佛法非常核心的教义, 告诉你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以及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下面的内容就简单了, 因为玄奘法师的译文是“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 用8 个字就把这一段概括了。 而鸠摩罗什的版本就是老老实实把整段原文都翻译过来( 色空故, 无恼坏相。 受空故, 无受相。 想空故, 无知相。 行空故, 无作相。识空故, 无觉相。 ) 。 而玄奘法师的翻译就很简单, 是省略版, 你们类推就行了。什么是受? 受, 就是感受, 所有心里的感受。 我们对这个世界所有的感受有三种,即苦、 乐、 舍。 在佛法的语境里, 在佛法词汇里, 舍不是舍弃, 而是既不苦也不乐, 是中性的, 意思为平等。 受即是空, 空即是受, 是说苦的感受是空的, 乐的感受是空的, 中性的感受也是空的。 根据上面的意思去理解, 所以不要执着苦也不要执着乐, 那都是错的, 都是幻觉。 什么是“ 想” ? 我们用一个词来说明, 就是分别。 我们的眼睛看这里, 这是白颜色, 这是黑颜色, 这个就叫分别。 如果一个初生的婴儿, 看见白颜色没有白颜色的概念,看见黑颜色也没有黑颜色的概念,就不懂分别, 而我们懂得分别是后天学会的。 分别的功能就叫“ 想” 。 佛法解释分别怎么来的?“安立名相”, 就是我们对自然界存在的某一个现象起了个名字,给了它一个概念, 把它规范起来。 这种功能就叫“ 想” , 懂不懂? 比如, 我们可以设想, 在最初的时候, 我们也没有白颜色和黑颜色的概念, 这是大家后来的约定俗成。 比如, 手机之所以叫手机, 是我们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而已, 我们制造一个概念叫手机, 用这个概念来命名某一个事物, 这就叫安立名相。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天生就叫手机的事物。记住,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天生就叫手机,是我们为了说明它, 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手机。 有没有手机这种独立的存在呢?没有。 因为手机只是我们起的一个概念,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叫做手机的东西, 所以想即是空。 什么是行? 行就是行为。 这个行为里面比较多的, 就是身口意, 就是你做出来的行为, 你说出去的话以及你的起心动念。 你想要做还没有做的那个念头的存在就叫意。 这个法律里面就叫犯罪动机。 你有这个动机, 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存在的。 一切的行为, 我们的烦恼也好, 我们的喜悦也好, 都是行, 是我们的心理行为。
受想行, 统称为心所。 心所, 就是心产生的处所, 心里面产生的种种念头。我们如何感受呢? 眼耳鼻舌身意, 都有感受。 最初的感受是完全客观的, 但是由于正常的人都有主观的想的分别的念头,我们看到一个东西就会产生分别。比如,看见一个人, 你马上知道是男是女。 看见一个人, 这本来是一个客观问题, 认为他是男的还是女的, 这是分别念。 还比如, 你看见一件衣服, 你第二个念头就是好看还是不好看, 这就是分别念。 懂了吗? 本来这件衣服是客观存在, 没有好看和不好看这种属性, 这个属性是你主观加给它的。 因为你觉得好看, 可能来的第二人就觉得不好看, 说明它既不是好看也不是不好看。好看和不好看就是分别心,都是主观概念。 而你看见了衣服是一种感受, 这种感受本身是客观的, 但为什么会产生苦乐呢? 因为有分别所以产生苦乐。 你不分别它, 就没有苦乐。 你咬了某种食物一口, 应该是不苦也不乐, 但是你内心会生起分别, 会觉得喜不喜欢吃,马上就分别出苦和乐来。 感受就是输入信息, 分别就是判断。 如果用计算机的工作来讲, 感受就是输入的那个系统, 但是分别后面有个数据库, 依据大的数据库库对进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判断, 这就叫分别。 筛选判断之后, 它就决定了一个行为。 比如, 还是拿衣服来举例, 你一眼看中一件衣服, 这是眼睛的感受; 然后你觉得好看不好看, 就是分别, 好看你马上就产生了一种乐受, 就是我喜欢他; 下一步就是产生了一种行为, 如果想买就是意业, 如果开始讨价还价就是口业, 掏钱就是身业。 这是行为, 就是在某件事情里面, 你所有心里的念头的过程都在里面。 心里的念头是这么来的。 心所如果细讲, 非常复杂, 大概有 51 种心所。 像五蕴这种概念是极其笼统的, 极其概括的。 佛法对同样的东西会有不同级别的讲法。 这个五蕴是讲给最聪明的人听的, 就是概括地讲。 还有不太聪明的人, 后面内容就要涉及到了。 对慧根不太好的人, 佛法会讲得更细, 他会让你懂。
有“心所” 这个词, 还有一个东西叫“心王” , 就是“ 心的主体” 。 心所是由心王产生的, “心王”就是“识”。 佛教认为我们的意识要分八个部分, 叫“ 八识” 。 当然不是说只有这样一种观点, 在佛教历史上来讲, 也有分九识的, 也有认为只有六识的, 但这不是主流观点, 主流观点就是“ 八识” 。 “ 八识” 佛教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流派叫“ 唯识宗” , 也叫“法相宗” 。 “ 法相宗” 是玄奘法师所建立的, 是玄奘法师和他著名的弟子窥基法师( 也叫慈恩法师) 建立的( 当然不是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那个慈恩) 。 慈恩法师是尉迟敬德的儿子。
玄奘法师去印度留学了 20 多年, 根据历史记载, 他当时已经达到了最高的水平, 就是在印度来讲他也是第一名, 他的智慧已经达到了第一, 对佛法的了解再也没有人超过他了。 因为印度人喜欢辩论, 玄奘法师在佛法辩论大会上得了第一名, 并被尊称为“大乘天” 、 “解脱天” 。 他把当时印度盛行的唯识学带回了中国, 从而建立了法相宗。
中国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 基本都是中国人创立的, 不是印度人原创的。 净土宗创始人是慧远法师。 法相宗, 我刚才说了, 创始人是玄奘法师。 还有, 你们知道禅宗, 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六祖, 从六祖起才真正确立了这个宗派。 密宗呢,现在当然已经消亡了, 在我们汉族地区已经消亡了, 在藏族还有。 我们唐密, 是开元年间, 开元三大士传到长安的, 就在西安青龙寺。 开元三大士当然是印度人,但是他们都在中国住了很久, 他们的弟子都是中国人, 其中有个惠果法师, 传到惠果法师时, 唐密已经整个往前推进了一步。 以前唐密是两部法, 一个叫胎藏界,一个叫金刚界, 到了惠果法师, 他把胎藏界和金刚界的法融合在一起。 当然, 这种知识比较专业, 你们现在听一下,就是说其实中国人对里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华严宗, 那不用说, 也是中国人创造的, 是杜顺法师创的。 天台宗, 实际创始人应该是智顗法师, 但是我们追认他的师父为初祖。 律宗, 南山律宗创始人是道宣法师。 这些重要的宗派都是中国人创立的, 不是说印度本来就有的。 印度原始的大乘佛教来讲, 三个派, 一个就是“ 瑜伽行派”( yuqie 二声,就是你们说的 yujia,瑜伽行派就是我们讲的搞唯识这一套的) , 还有就是讲空性的这一派, 还有一派就是“ 如来藏” 。 讲空性的这一派叫“ 中观派” 。 印度的三大派, 唯识( 其实他们不叫唯识, 他们叫瑜伽行派) 和中观, 这两个是最主要的, 后来这里面又生出来一个叫如来藏。 现在整个藏地的旧密, 都是以如来藏为核心。 我们中国后期的佛法理论, 也接近这个如来藏理论。 关于中国佛教, 日本学者提出来一个概念,就说中国佛教叫“相似佛教” , “ 相似佛教” 的意思是说, 看起来长得和佛教百分之九十相似, 其实不是佛教。 日本是很认真的一个民族, 是非常一根筋的, 所以提出一个相似佛教。 相似佛教相当于我们骂别人是外道, 附佛外道的意思。 这个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因为中国的佛教有好多都是中国人自己发展的, 当然这种发展是正确的发展, 不是错误的发展, 所以日本人的论断还是错的。 如果说中国佛教是相似佛教, 那他们是相似佛教的子孙, 对吧? 他们是从中国学去的, 而且还学得越来越差了。
八识, 要分三类。 我们简单讲, 前五识其实是差不多的。 这次得分四类讲了。前五识, “眼耳鼻舌身” , 这个“识” 就是识别、 了别。 “ 了别” 和“ 分别” 有区别, 分别是带概念的, 了别是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没有加概念。 “ 前五识” 是什么呢? 就是你的视觉能力、 听觉能力、 嗅觉能力、 味觉能力和触觉能力。 “ 第六识” , 就叫“意识” 。 所以意识这个词是从佛教里面来的, 意识通常是指我们后天的一切的思维, 这种分别, 包括做出的行为判断, 这些都是第六识的功能。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根, “第七意识” 就是“ 我” 这个概念。 ( 学员问: 这个“ 我”是“世俗的我” 吗? ) 不是, 这是我们思维里面自我感受的。 你不是想问题时总是有个“ 我” 的概念存在吗? 那个概念就是第七意识出来的。 第八意识是一个信息库, 第八意识是根本的。
看一下这个过程是什么呢? 前五识是一个输入系统, 像电影《 黑客帝国》 里面, 一个人泡在缸里, 有好多电线接进去, 那些接进去的电线就是前五识, 给你输入什么? 输入视觉、 听觉、 嗅觉, 让你感觉一个真实的世界。 是不是? 其实你不需要装那些线, 你也跟它是一个道理。 现在我手摸到这个桌子, 谁告诉我摸到了? 是神经, 神经让我产生了触觉, 其实我根本就不知道摸到没有, 只是因为神经传了一个“坚硬” 的触觉信号到我大脑里面。 《 黑客帝国》 里那个插的管子就是神经, 你本身就有。 其实你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触摸到它。 我说这句话不晓得你们懂不懂? 你根本就无法知道。 所谓的你触摸到它, 都是神经信号传进去的, 是你的神经把这个信号输入到你的大脑里, 所以你确认你摸到它了, 你根据这个信号判断你摸到它了,你没有办法直接判断你摸到它,你是一个间接的过程,懂不懂? 那么这个桌子存不存在根本就不重要, 只要给你输入这个坚硬的信号,你就会觉得你摸到了一张桌子。 有些精神病人就是这样的。 这里没墙, 他非要觉得有一道墙, 他已经给自己输入了这个信号了, 他就觉得这里有道墙。 是不是?所以这个真实的存在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输进去的是什么东西。 大脑运作的机能就是这样的。 所以你们要是好好看《 黑客帝国》 , 它里面讲了很多关于佛法的道理。 真实的世界根本就不重要, 就是给你输什么信号, 你就什么感觉。 这个是输入系统。 第六识是判别系统, 对输进来的信号进行判别。 一摸这个东西, 觉得是桌子, 这个桌子就是一个判别。 是什么判别呢? 是我后天思维在进行判别。 其实我是获得的一个触觉, 是不是? 我获得的资料源头是一个触觉, 哪怕带着视觉,视觉和触觉两个吧, 但是我就判定这是一张桌子。 这种判定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我给它一个概念, 给它一个定义, 安立名相, 桌子。 但是这个桌子是大家约定俗成的。 然后呢, 你这个感觉其实不只是桌子, 你还有没说出来的话, 完整地表达你这种感觉是什么, 就是“我摸到了桌子” 。 你把“ 我” 字省略了, 因为我们经常会省略这个主体。 其实是我摸到了桌子。 对不对? 这个“ 我” 到底是从哪儿来呢, “我” 就是这个“第七意识” 。 这个第七意识就觉得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紧紧的抓住它, 生怕它不见了, 一辈子都抓住它。 它抓住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第八意识”。 它就把第八意识执着。 第八意识是一个资料库, 它既没有善,也没有恶, 它是一个完全客观的东西。 所有的信息从前五识进去, 经过这个流程都流到第八意识里面存起来, 通通存起来。 第八意识是一个无限大的硬盘。 无限大的硬盘就是说你把整个宇宙装进去, 它都绰绰有余。 把整个宇宙的信息装在第八意识里面也装不满。 它就往里面装, 就只管装, 储存, 不起任何辨别作用。 起辨别的是第六意识。 然后呢, 第七意识就觉得第八意识, 这个能装很多很多信息的东西, 就是“我” 。 第六意识做出的判断从哪儿来呢? 都从这个信息库里面来的。你为什么知道它是桌子? 因为你这个第八意识里面储存着有关桌子这个名相的解释, 它从里面索检了, 这就是桌子。 所以你们要懂得整个思维的运作过程,就是这个第八意识是怎么运作的。
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它会产生种种的念头, 是不是? 这些念头就叫“ 心所” 。正如我刚才讲的, 这个桌子有什么用途、 桌子好不好等等, 这都是心所。 他摸到了桌子, 不会光摸到桌子, 是不是? 他其实后续有很多东西, 他内心里其实还潜在着很多涌动的念头。 我们现在没有解释它。 比如这个桌子可以支撑我的身体,这个桌子可以放东西, 有这个桌子就方便, 没有这个桌子就不方便, 等等, 他后面有无数的分别念就涌起来了。 所以人的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 中国佛教搞了这个唯识宗以后, 给了它一个形容。 就是, 假设这是一个商店, 这五个人( 眼耳鼻舌身) 是干嘛的呢? 这五个人是“ 迎宾” , 管他什么人都往里面迎, 他们不管, 反正他们站在门口, 一有人他们就接进去了; 这个人( 第六意识) 是“ 店小二” , 是负责接待的, 来辨别这个客人会不会买不买东西, 是好是坏等等; 这个( 第七意识) 是经理, 经理控制着他( “ 店小二” -第六意识) ; 这个( 第八意识) 是董事长, 从来都不出来, 他是个白痴, 好坏善恶各种念头的没有, 只管记账。 做主的呢, 是前面这两个家伙( 第六识和第七识) 。 其中反应最快的是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一瞬间就反应过来了, 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店小二。 以上讲的是唯识宗里一个非常著名的偈语: 八个兄弟共一胎, 一个伶俐一个呆。 五个门前做买卖, 一个在家把帐开。
现在跟大家简单地解释了什么叫“受想行识” 。 “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实际上就是“ 受即是空, 空即是受, 想即是空, 空即是想, 行即是空, 空即是行,识即是空, 空即是识” , 一切都是空性的, 都是没有自性的。 我们讲呢, 即使是这么复杂的思维过程, 它也是没有自性的, 还是回到原来那个名, 就是无自性的。“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 就是这“一切的思维活动” 也没有自性, “ 物质” 当然也没有自性, 得出来这“整个世界都无自性” , 所以“五蕴皆空” 。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 在空性的境界里, 这些都是“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 因为生灭是分别念, 垢与净也是分别念, 在空性的境界里, 根本就没有这些, 这些都是幻觉。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不管你做了什么, 都是白做。 就是你生活在一个《 黑客帝国》 那种幻境里面, 它就是“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 你在幻境里面做再多,其实从来就没做过。 因为真实的你就泡在一个缸里呢, 那些都是你的幻觉, 当然都是“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 就是这个意思。 你要了解这个过程,就是这个意思。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在空性的境界里, 没有什么“ 色受想行识”这些东西。 “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 这里面又出来一个新概念, 这个新概念叫“ 十八界” 。 十八界和五蕴, “十八界” 是“详细版的五蕴” , “ 五蕴” 是“ 简略版的十八界” ,懂了吗? 我刚才讲了, 它对聪明人就讲“ 五蕴” , 对不那么聪明的人就讲“ 十八界” 。 十八界呢, 讲得更细一点, “根、 尘、 识( 六根、 六尘、 六识) ” 。
"尘” , 就是“ 外界输入的信号” 。 为什么有六尘? “ 眼耳鼻舌身意” 。 看到的一切颜色形状都叫眼尘, 跟颜色形状这种外形有关的信息都叫眼尘, 其实这种视觉信息都叫眼尘。 眼耳鼻舌身意, 就是六种不同的信息。 触觉的信号呢, 就叫身尘。 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 它们就是外界输进来的信号, 现在你其实根本就不知道外面是不是有一个宇宙, 反正跟你输入了信号。 根呢, 就是接收器。 “ 根是硬件, 识是软件” 。 我们的眼睛为什么能看见? 不是光有这个细胞, 有这个构造就行, 佛教认为还要有个眼识, 它才能看见。 比如说一个死人, 他眼睛的构造完全和活人一样, 甚至可以挖出来移植给眼睛坏的人, 对吧? 有人刚死就捐献眼角膜啊什么, 等于他的硬件没坏吧, 那为什么死人看不见呢? 因为没有眼识, 没有灵魂在里面。 就是没有软件, 光有硬件, 没有软件, 就看不见吧? 有硬件, 有软件, 如果不给你输信号, 你还是看不见, 给你眼睛蒙上, 你就看不见。 所以我们所有的对世界的概念, 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概念, 是这三个部分, 一个是“ 输进来的信号” , 一个是“ 接收的硬件” , 一个是“ 进行判别的软件” , 这三个东西都得有,这就叫十八界。十八界对资质比较差的人,他是不是比较容易明白一些?好像是容易明白一些, 对吧?
( 学员问: 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呢? ) 六根都是空, 因为六根本来就是清净的。 五蕴皆空, 当然六根也是空。 这个“ 空就是清净, 清净就是空” 。 ( 学员:就是不接受什么幻觉? ) 不是不接受, 你接受了不要紧, 你知道它是幻觉, 你怎么会对它起什么念头呢? 对不对? 你看见一个充气娃娃, 你把它当活人抱吗? 不可能。 因为你知道它是充气娃娃。 现在你已经了解这全部是幻觉, 你还会对它起什么念头嘛? 你就对它没想法了,这就叫清净。你要了解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幻象,一个输入的信号所组成的幻象, 你就对这个世界不起什么贪婪的想法, 愚痴的想法, 都没有了, 因为你知道它就那么回事而已。 是不是? 这样就叫“ 六根清净” 。是因为你的智慧了解了世界的本质, 所以你清净了。 之所以不清净, 是因为不懂它的本质, 就会执着, 就会有两种执着。
我们之所以不能了解世界的本质, 我们有两种执着, 一种叫“ 我执” , 一种叫“法执” 。 “法” 就是“存在” , 就是认为外面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宇宙, 有一个世界和“我” 相对的存在。 “我执” 呢, 就是我内在还有一个“ 我” 的存在。有我的存在, 也有世界的存在, 这就坏了, 一切的罪恶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有了你的存在, 你就要占有物, 占有外在, 因为外在是客观的, 你也是客观的, 你就要占有它。 懂了吧? 所以我们所有的烦恼是从执着来的。 执着有两种, 我执和法执。 我执, 就是我是独立存在的, 有一个独立的我, 就是有一个神我。 其实没有独立的你, “你”只是很多条件堆积起来的一个东西, 就像一只笔, 没什么区别。若干个零件凑在一起, 然后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 笔” 。 你的灵魂也是这么一个东西, 根本就没有一个独立的我, 这个独立的我是一种错觉。 法执, 就是有客观世界。 他们俩就要发生关系了, 对吧? 这个烦恼就从这儿来的。 如果客观世界没有, 独立的我也没有, 你还会有什么烦恼呢? 你就没有烦恼了。 这个客观世界呢,佛法认为就像《 黑客帝国》 里面母体造的世界一样, 本来就是假的, 根本就没意义, 连你自己都是假的, 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 你在那个世界里面有一个身份, 对吧? 那个身份就是“我执” 。 你觉得那个世界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真的,那就叫“法执” 。
学佛就是要打破这两个执着, 打破这两个执着就醒悟了, 就不再烦恼了, 因为知道那是假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相似的说法, 只是为了让大家懂, 包括讲那个电影也是为了让大家懂, 实际上这个本质, 要这么比喻来比喻去还是不能说明真相, 只能说是“近似真相” 。 “ 真正的真相” 是你“ 在修行里面才能验证” 。 “ 真正的真相” 是“离开语言描述的” 。 你要有语言描述就肯定不是真相, 是二道贩子。 语言描述的东西, 就像我们中国人讲的, 跟没吃过梨的人说梨是什么滋味,他永远也不知道。 你形容吧, 那个咬一口和你形容的是有差别的, 你只能形容。我们现在就是只能形容这个东西, 不能真的告诉你那个实相是什么, 我们只能说明一个近似的东西。
所有的经典都在告诉你一个近似的东西。所以说禅宗为什么讲不要经典呢?因为经典讲的东西是近似的, 不是真实的, 跟真实的有差距。 禅宗把它形象的称为是“指着月亮的手指”, 不是月亮本身。 有这个手指才好去找那个月亮, 是吧?没有经典也不行, 没这个手指你乱找不行, 有个手指一指, 你有个方向, 对吧?循着那个方向你能找到真正的月亮。 但是不要把这个手指当月亮。 有人就把经典死死地抱住, 这个就是错误的。 所以刚才讲, “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 这都是讲十八界。 “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这个是讲什么呢, 指“ 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这个东西, 你们现在就没必要了解。 十二因缘是一个小乘的说法, 讲人的一生怎么来的。 他怎么来的呢? 首先有一个东西投胎, 这个投胎的东西叫“ 名色” 。 名色是什么? “名是思想, 色是物质” 。 有一个思想和物质结合成一团的那个东西跑过去投胎了, 这个生命从这起。 然后受, 他产生了种种感受; 然后取,他认为这种感受好, 那种感受坏; 然后就由此产生了种种烦恼; 然后就产生了生老病死。 这是简单讲十二因缘, 就是这么回事, 讲一辈子是怎么来的, 一个循环,一个完整的循环。 所以,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这是讲十二因缘。
“无苦集灭道” 。 “苦集灭道” 是小乘佛法的四个概括。 释迦摩尼佛最早讲佛法, 他就讲这四个字, “ 苦集灭道” 。 “ 苦” 是什么呢? 就是告诉你这个世界是苦的。 “集” 呢? 集是原因, 就是为什么会苦。 苦是现象, 现象是苦的, 我们人生很痛苦。 “ 集” 就是告诉你为什么会痛苦。 “ 灭” 呢? 告诉你如果痛苦消灭了以后会是怎么样一种幸福, 就是告诉你幸福是什么。 “道” 就明白了, 对吧?“道” 就是达到幸福的道路, 就是道路。 释迦摩尼佛最早开始讲法就讲这四个字“苦集灭道”, 首先告诉你世界是苦的。现在我就问你们, 你们觉得世界苦不苦?( 学员: 苦。 ) 那你们都是大乘根器, 都可以学佛。 有很多人觉得世界不苦。 如果你觉得世界苦, 按佛法讲你就有希望了, 你就有解脱的希望。 如果你都不觉得苦, 你已经苦惯了, 已经苦到不觉得苦的地步了, 那你就麻木了, 就根本解脱不了, 连解脱的道路你都看不见。 其实要认识到苦是很不容易的! 你们虽然讲, 虽然回答了, 其实你们不知道。 因为这个苦呢, 我们刚才讲了, 有一个受的问题,是吧? 受是有三种的, 你活在世界上有三种感受, 有苦受, 有乐受, 有舍受, 你怎么能讲只有苦呢? 你不是只有苦, 你也有很高兴的时候, 也有很快乐的时候,很觉得幸福的时候, 那就叫乐受啊。 你有产生乐受的时候。 你要懂得为什么。 佛法告诉你, 苦受固然是苦, 乐受也是苦, 甚至包括那个中性的感受它也是苦, 懂了吧?
苦受当然是苦, 生老病死是苦这人人都知道, 不用说, 是吧? 乐受, 为什么是苦? 乐为什么是苦? ( 学员: 因为人会贪) 人会贪, 这个没有说到根本上, 贪不是坏的。 如果说这个东西是真的快乐, 你越贪就快乐越多, 对吧? 比如说, 一个单位的快乐, 你贪了十个那你就应该有十倍的快乐, 你贪一百个就有一百倍的快乐, 那你越贪应该快乐越大, 对不对? 所以他不是出在这个贪上。 佛法是非常智慧的, 加一个字你就明白了。 乐受是什么苦? “ 坏苦” 。 之所以苦是因为这种乐会坏掉的。 如果你认为你老公很好, 但你老公会和你生离死别的, 你越爱他,你生离死别的时候就越痛苦。 是不是这个道理? 这叫坏苦。 如果你特别爱一件衣服, 关键是这件衣服它不能永恒, 它坏了之后你就非常痛苦。 你特别执着的人、事、 物都会坏掉, 都是无常的。 你有多爱他, 现在有多幸福将来就有加倍的痛苦给你, 这就叫坏苦。 它是这么来的苦, 就是你的这个乐, 将来会变成你的苦。 现在你感受到的乐是假象, 将来是苦的, 你的结果还是苦。 无论你怎么搞, 最后的结果总是苦, 这就叫乐也是苦。
中性的感受也是苦,就是不苦不乐的感受都是苦,因为是行苦。舍受是什么?舍受是“ 行苦” 。 行苦这个不大好理解, 要有点智慧才能理解。 行苦的意思就是说, 是不由自主的, 所有东西都在不停变化, 你一样都抓不住。 马克思主义哲学说, “这个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 这个世界是无常的, 没有一样东西是由你做主的, 它不停在运行, 不停在变化, 没有一件东西你抓得住, 当然是苦。得由你做主, 它才有乐, 你都做不了主, 当然永远都是苦。 哪怕它是中性的, 它也是苦, 因为不由你做主。 就像你现在乘着一个小船在海里面飘, 这方向不由你做主, 你觉得苦不苦啊? 虽然东南西北都无所谓, 但是你还是苦, 懂了吗? 因为没有一样是你愿意的方向, 你根本掌握不了生活的方向。 这是行苦。 这就叫“ 苦集” , 产生这个苦的原因, 其实我们刚才已经涉及了很多, 它里面也能展开讲,但是小乘佛法讲的比较浅。 如果你从“ 五蕴” 去理解已经很深刻了。
“灭” 就是说, 其实这些苦是会灭掉的, 如果你有正确的方法, 它灭了之后就叫“涅槃” 。 “苦灭后的境界” 叫“涅槃” 。 所以涅槃不是死了, 也不是重生,是“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 才叫涅槃。 如果有重生那就有重死, 对不对? 有生就有死, 有开始就有结束, 那不永远循环下去了? 佛教是不要轮回,“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 就比这个重生的境界要高。 所以说“ 灭” 的境界就是涅槃, 涅槃是这样一个永恒清净永恒快乐的境界, 只能形容一下。 佛又告诉你,怎么才能达到涅槃。 这个东西就叫“道” 。 这个“ 道” 就是你要修行的方法。 小乘佛法最开始就讲“苦集灭道” , 所以 “ 无苦集灭道” 就是把小乘佛法那些都概括了。 像“五蕴” 这个概念是对世界比较高度概括的一种描述。
“无智亦无得” 。 其实当你了解真相的时候, 你并没有增加什么, 也没有减少什么, “ 不增不减” , 当然就无所得。 真相就是那样永远都在那里。 就像你们老看的那首诗, “ 见与不见, 他都在那里” 。 所以你就无智也无得, 但那个诗不是仓央嘉措写的, 是一个现代诗人写的。 仓央嘉措一共就写过 62 首诗吧, 都有翻译过来的, 可以看看民国的版本。 现在的人把很多歌词都算在他头上, 他是很冤枉的。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 如果你了解这些, 就心无挂碍。 什么叫无挂碍? 不再执着就叫没挂碍。 什么叫有挂碍? “ 我的心紧紧抓住一个东西不放” , 这就叫“ 挂碍” 。 你心上有负担就有挂碍, 有挂碍就不会幸福。 “ 心无挂碍” , 我什么都不执着了, 什么都不执着以后, 就达到那种自在的境界了, “观自在” , 是吧?
“远离颠倒梦想” 。 什么叫颠倒梦想? 我们一切的思想都是颠倒梦想。 你本来是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面, 你还要这样要那样, 那不都是颠倒梦想吗? 你在梦中说梦。 我们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 黄粱一梦” , 就是吕洞宾参加考试,考了三次没考过, 遇到钟离权来点化他, 钟离权给他一个枕头, 他就去睡觉, 结果在梦里面他就考中了, 还当了很大很大的官, 娶了很多老婆, 生了很多孩子,无比富贵, 最后一直到他生老病死, 结果这一梦醒了, 就觉得不过如此, 即使考中了也不过如此。 这就叫“颠倒梦想” 。 这个黄粱一梦的故事就能解释什么叫颠倒梦想, 就是我们这一辈子都在做颠倒梦想的梦。 “ 远离颠倒梦想” 就会“ 究竟涅槃” 。 你没有这些梦想了, 你就涅槃了。 到此, 《 心经》 的主体部分已经完了,后面不过是反复说这些道理而已。 主体的道理就是在我们前面讲的这些部分。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一个音译的, 翻译过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 简单讲就是“ 成佛的境界” 。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 就是智慧这种东西是最高无上的, 有智慧你才能了解这些真相, 但这个智慧不是我们通常讲的智慧, 而是“般若” 智慧。 这个智慧只指我们的“ 觉性” ,只有我们的“觉性” 才能觉察到世界的真相, 我们天然存在, 本来存在, 不生不灭的那个觉性。 那个觉性就叫做“佛性” 。 那个东西才能触及到世界的本质, 所以它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 我们那个觉性的智慧是至高无上的。 就是这么告诉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 在佛教经典里面有所谓的“ 五不翻” , 咒语是其中之一, 遇到咒语他就不翻。 为什么不翻呢, 不翻就有神秘感, 翻过来就不神秘了。“ 揭谛揭谛”就是“度了度了” , 就是“到彼岸到彼岸” 。 翻译过来念着就不好玩了, 是吧?“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 度到彼岸。 “ 菩提” 就是“ 觉悟” 的意思。 “ 度到彼岸去觉悟了” , 这个咒语翻译过来就是这样。 很多人瞎写, 无聊地写这个咒语有多神秘呀, 是外星人的语言也好, 是外空间的语言也好, 有很多人在那胡扯。 绝大多数的咒语都是有意义的, 如果不翻过来就念的比较有神秘感, 翻过来就念的没有神秘感, 所以就统统不翻。 只有极少数的咒语是纯粹的声音, 没有含义。 就像我们在集体加持时用的 “嗡阿吽” , 就是三个纯粹的声音, 没有含义。 但绝大多数, 百分之九十九的咒语都有含义。 所以一般经典最后的咒语就是对这个经典做个总结, 实际上就是告诉你们, “我们要用智慧把我们解脱出来, 解脱到彼岸” 。 要用智慧把自己解脱到彼岸, 就是讲这个。 好, 我们这个心经就简单讲到这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