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的浅解
所谓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这些都是简称。 1、先说色蕴是什么, 所谓色,就是物质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物质的形形色色,比如物体的长,宽,高,轻重,形状,形态,气体,液体,固体,颜色,看得见看不见等等。就是物质本质的样貌。 我们的身识对物质的认知,除了上面物体本身形态特质,还有一些变化现象,包括物质震动形成的声音,物质分子扩散形成的气味,物体的密度,和表面形态不同,我们对它触感也不同,再就是我们意识里对这个物质会有“质感”的认知。 这些现象都属于色法,也就是五蕴的色,是组成我们物质世界的现象。 2、受蕴, 所谓受,说白了就是很唯心的事情,是我们对事物的感受,觉得一个东西,它给我感觉是愉悦的,是厌恶的,我感受是快乐的,我感受是痛苦的,或者我感受不乐也不苦,不管是有没有任何喜欢,或者讨厌,或者不喜欢不讨厌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对事物的感受,是所谓“自我”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已。 3、想蕴, 所谓想,就是我们的意识活动,就是我们对各种事物,各种色声香味触法(逻辑关系)分析的现象,就是我们在对事物产生“所知”之前,大脑里的意识活动。比如太阳光刺激到眼睛,眼睛发送视觉电信号进入大脑,大脑各个中枢都开始接受这个刺激,并且交换信息,于是我们得出了好几个结论,这是亮,亮=光,光=热等等这些全方面所知,就是通过意识活动完成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想”,的现象。 4、 行蕴, 行蕴,就是行为,包括起因经过和暂时结果。主要分为内外两种行蕴,内在的,就是主观的,其实也就是我们自我产生的,当我们对事物有所认知后,会有感受,并具有倾向性,比如这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我要如何如何,比如下雨天站在路边,一辆车子驶过,脏水朝你溅过来,我们大脑里立刻因为想蕴,得知这是脏水,于是立刻有了受蕴,认为脏水很讨厌,我要躲开。这就是起因的部分,接下来我们就产生了躲避脏水这个行为,形成过程和结果。这一连串的现象,起因都是从我们内在发起的,是主观的。 另外外在的行蕴,那就是本身的物理现象,比如水受热变成蒸汽,受冷变成冰,它有它本身的物理规律存在,有客观的趋向。这一个咱中国人习惯性称呼为“物性”。我们大多数时候在谈论行蕴的时候,实际上说的都是内在的主观的部分,因为客观的部分我们可以归结到色蕴里,这一点需要大家认知一下。 5、 最后一个就是识蕴了,识蕴,说的是八识,具体前六识,大家一说就会懂,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辨别事物的能力,后面两识是什么?其实前面文章提到过第七识末那识,那就是不管你眼睛识别,还是耳朵识别事物,但是我们总是有个认知,那就是我看见,我听见,我如何如何,因为最终知晓事物,总有一个我存在。这个一直存在的自我,好像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大王一样,在幕后操控着,所以叫做心王。这个定义就是一个自我执着,它的作用就是不断的通过前六识这些工具来知道自己存在。 我们可以发现,第七识虽然一直有这个趋势,但是它必须借用前六识作为工具,前六识一旦除了问题,比如睡觉休息,比如损坏了,成了植物人,我们立刻就不能知道自己存在了。但是我们从睡眠中醒来,六识一恢复,它又立刻开始工作了,在这里,我们可以认知到,这个第七识,也是不能独立存在,也是无常的。但是反过来我们一想,如果第七识别已经灭了,那么怎么有前六识,物质现象的六识一存在,第七识立马无中生有呢?无中生有是不符合逻辑的,我们可以把前六识理解成土地,阳光,水分,营养,但是没有种子,怎么会生出来一个第七识?于是为了圆满总结这些现象,我们就架构出了第八识概念,把它称呼为种子识,暗示它就是一切事物的原本,原初。学名阿赖耶识。 我们一般说到的识蕴,只说到第七识,为什么不说第八识也是无常,也是五蕴之中? 因为这些它是很概念化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把它设定为第七识的种子,那么说我们整个人生,整个所接触所感知的世界就都是从它里面发起的了,这样就成了一切都是它,一切原因都是它了。逻辑上辩证一下,假如一切都是它,我们如果失去了前面所有的五蕴,那我们自身不就成了一切了?那我们和“上帝”有什么区别? 如果世间不管我们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事物,都统一成了一颗“种子”,那就世上所有矛盾都解决了,根本没有什么无常,有常,没有任何事物了,所有一切就都是现象,空相,虚幻了。连第七识,自我这个现象都消失了,那还有什么苦乐的感受?所以我们能完全消除前面七识,那就一切都解决了,这难道不是成佛?成为永恒? 所以我们从无常观,立刻可以和这个第八识的认知联系在一起,万事万物,本来就是无常的,本身就是空相,变迁相。所以其实万事万物本质和第八识是一样的,本来就是空无的,没有对立的,比如无常,永恒不变的无常不就是有常吗? 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经文里阅读到本自清净,包括本有自有固有来解释一切这些观点。但是这是已经是极为宏观的认知了,在这样的宏观中,就已经没有对立这种事情存在了。所以对照这样的全貌,观察我们世界现象,那五蕴就都是有常见了,是偏见,是不健全的认知。 所以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完全的认知,知晓一切事物的认知,包括我们的身心符合这样的永恒。那么所有的五蕴现象,就都是片面见知,从而已经有的五蕴,是我们未消除的障碍,还没有诞生的五蕴,那就是我们可能潜在的障碍,正在产生的五蕴现象那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魔障了。 说了那么多,无非要讲的重点就是,凡是五蕴现象,就都是障碍,艺术化的称呼就是魔障,因为又称为五阴,所以叫阴魔。 最直白的总结就是《金刚经》和《心经》,五蕴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要详细的认知,大家拓展一下,可以读一读《楞严经》,分别把禅定中的色受想行识各种现象概括为50种遭遇来细讲,算是经文里面最详细的讲解了。 当然五蕴就像万花筒一样永远千变万化,我们所有遭遇的魔障远不止50种,50只是把所有分为50种,并不是说只有一模一样的50种。 实际上我们永远有体验不完的魔障。只要执着五蕴,永远是偏见。 我一口气把50种阴魔说完不太现实,但是大家这一节千万要记住,禅定中,所有一切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禅定本来就是在断,舍,离抛弃所有五蕴现象,如果我们认为在其中取得了什么,那就是走倒退了……几乎可以说,所有相,皆是魔。 所以对症下药,之后我在阐述现象的时候,会不断提醒大家,这些都是五蕴现象。有所知就行了,千万不要认为这就是真理。不然我们就是取了一个虚幻来做理论指导,理论本身有问题,哪里会走得到我们追求的圆满境界呢? 好了,就就拿这句话做武器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不可得。继续观下去。 先是觉和观,也有的经文翻译成寻和伺。 觉就是寻的感觉,寻找什么?其实不是寻找的意思,而是跟随的意思,跟随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入定的依止,比如我们观呼吸,或者我们观的是鼻尖触觉,这时候我们的心就像被呼吸这个行为自动吸引一样,跟随着这个行为,自然有会跟随上去。并且因为这些行为变得自然而然。 第二支是观,也就是伺。很容易理解,就是守住,保持住的意思,我们这时候对这些感受尤其清楚,丝丝分明,特别清晰,任何一丝细微的活动等等,就是我们还存在很强的观的感受,并且保持着,自然而然的保持着这样的行为。 第三支是喜,说白了,喜是发自内心的,之所以会有这样很强的欢喜的感觉,其实是因为此时此刻我们没有什么欲望。初禅里是没有味觉和嗅觉的。如果仔细想想,我们人的欲望,无非就是贪欲,色欲,名誉,食欲,睡欲这五欲。假如我们失去了味觉和嗅觉,食物对于我们来说就没什么享受感,于是贪欲也跟着就降低了。于是这些欲望一个牵扯着一个都非常淡薄。因为我们有点无欲无求的感觉,所以这时候本身就很满足了,于是心里特别欢喜。 第四支是乐支,就是快乐的感受,为什么会快乐呢?因为我们没了欲望,特别轻松,我们平时活着,常常有很强的得失心,想要得到自己觉得好的事物,离开讨厌的事物,此刻因为欲望没了,得失变得没那么明显,于是特别轻松。包括我们丢掉的味觉和嗅觉。所以更是满足得不得了,会发现自己平时生活中克服不了的坏习惯,上瘾的东西,这时候都不是问题了。 第五支,叫做一心,一心就是你会发现自己相当的专心,具体怎么个专心呢?因为入了初禅以后,自然而然继续观,而且有点无欲无求的感觉。也因为无欲无求自己变得很专心,不容易再走神了,观呼吸就是观呼吸,干什么就是干什么。就不会再像之前一样东想西想或者昏沉什么的。 发现了没有?快乐不快乐都是受蕴,你感觉它源源不断而已,它如果是无常,到底会不会源源不断呢?只感觉到快乐感受不到痛苦?是永恒的快乐吗? 你不做好准备,你此刻立马有几个邪见就出来了 1, 我感觉我上天堂了 2, 快乐不需要理由 3, 我已经消灭痛苦了 要警醒啊! 总结一下这一节的重点: 首先,快乐的感受不是永久的,当你习惯了以后,习以为常,如果没有对比事物,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快乐的,所以初禅中的快乐感受是越来越少的。换个通俗的说法,乐久了也会累。 其次,色界身是有物质基础的,至少你自己能清晰看见自己的形态。并且也能看到平时生活中的世界,这两者没有什么差别,还是从你的感官感知来的。 再次,凡所有五蕴现象,终有生灭,有开始,就有结束。所以你能看到自己色界身的诞生,必定能知道有结束,其实不用我讲,前面我讲了,在里面不受时间限制,你如果想看,是可以看见自己色界身死亡是怎么死的,怎么灭的,你是怎么回到你现在的世界的…… 最后,如果按概念来讲,色界身感受清晰明朗,没有昏昧不清楚的境界,所以用晴天来比喻,就不是阴天,所以不可以称为阴身,而是阳身了。很多修道的朋友告诉我,这是阳神境界,当然到底是不是还是要大家自己理解。 初禅中证悟 1、万事万物没有最初的开始 2、天道没有人道好修行。 所以我们可见,有的是什么?就是缘,就是因缘,就是前因,和条件。 没有的是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自性是空。 深刻记忆这两句话:缘起有,自性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