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08, 2018

三藏

三藏[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藏梵语त्रिपिटकtripiṭaka巴利語Tipiṭaka),佛教術語,佛教經典的一種分類法,即三種類別的佛典,包含[1]
  • 經藏sūtrapiṭaka)、
  • 律藏vinayapiṭaka)、
  • 論藏abhidharmapiṭaka
三者合稱三藏,或三藏十二部经。十二部經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三藏也指大藏經,尤其是南傳佛教巴利文大藏經。佛家高僧精通經、律、論三藏者,稱為三藏法師;精通經藏(各種經文)者,稱為經師;精通律藏者(講戒律),稱為律師,精通論藏(明示教法)者,稱為論師。

歷史由來[编辑]

釋迦文佛世尊涅槃之後,弟子為能維持所傳的教理,由弟子摩訶迦葉主導,選拔五百位弟子代表,於王舍城外的七葉窟召開佛典的編集大會,稱為“第一結集”或“五百結集”。

[编辑]

契經,內容是釋迦佛所傳的教義,由侍奉世尊 25 年的阿難誦出,經大會認可確立。《阿含經》即為經藏,《阿含經》有四大部,即《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又稱四阿含,是根本佛教及原始佛教之研究資料,尤以《雜阿含經》的更重要,代表了釋尊在世時期的佛法實態。西元148年,安息國僧安世高譯出一些阿含別生經。現傳阿含經有兩種譯本,就是南傳巴利文三藏的五部,與漢譯的四阿含。现存汉译《杂阿含经》缺佚两卷。
漢傳佛教的經藏有阿含部本緣部般若部法華部華嚴部等。

[编辑]

即毘奈耶,內容是僧團生活的規則,佛陀入灭后,五百弟子在王舍城七葉窟舉行結集,由持戒的優波離背誦戒律,一日誦一律,分八十次誦出根本律法,經大會認可確立。漢傳佛教以《四分律》、《五分律》與《僧祇律》三者為主流,而其中又以《四分律》最為人所接受。《四分律》與《五分律》共百條,故又稱為百眾學。

[编辑]

上座部佛教認為論藏阿毘達磨是佛用更深入仔細的方法說明佛法,論藏中包含了四種有關於生命終極的究竟法,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法以及由心法和心所法想像定義出來的概念法。《巴利律藏[2]記載佛宣說阿毘達磨中部32經中部69經長部34經增支部3集141經增支部3集142經增支部3集143經增支部6集60經增支部10集98經記載佛在世時佛教就有論藏阿毘達磨,本生經第1卷記載菩薩曾經追隨憍陳如佛、弗沙佛、迦葉佛出家學習論藏阿毘達磨,菩薩成佛後第四七日後花了七天在菩提樹之西北方的「寶之家」思考論藏阿毘達磨的內容[3],法句經故事記載佛將論藏阿毘達磨傳給舍利弗並命令舍利弗論藏阿毘達磨傳給其他弟子[1]
有些人認為後來用以解釋佛經的著作稱為,論藏成立於西元元年前後(距今約2000年前),此時佛教已由“初期佛教”進入“部派佛教”。部派的分裂,造成異說紛起,部派成立各自的論典。例如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藏》一共有七部,称为“上座部七论”:《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和《发趣论》。北傳佛教說一切有部的論藏基本組成包含“一身六足”:《集異門足論》、《法蘊足論》、《施設論》、《界身足論》、《識身足論》、《品類足論》、《發智論》。

五藏[编辑]

除三藏之外,佛教又有五藏的分法。
三論玄義》記載,法藏部的經典,在三藏之外,又有菩薩藏及咒藏,合為五藏[4]
大乘佛教晚期也發展出類似的分法,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在三藏之外,又加上般若藏陀羅尼藏,合稱五藏。[5]

參考資料 [编辑]

  1. 林朝成,郭朝順著,《佛學槪論》,三民書局,30頁,2000年,9571431036

參考文獻[编辑]

  1. 跳转^ 《增壹阿含經》卷1〈1 序品〉:「契經一藏律二藏,  阿毘曇經為三藏」 (CBETA, T02, no. 125, p. 550, c9)
  2. 跳转^ 巴利律藏》: http://tipitaka.sutta.org/canon/vinaya/pariv%C4%81ra/samu%E1%B9%AD%E1%B9%ADh%C4%81nas%C4%ABsasa%E1%B9%85khepo
    http://tripitaka.cbeta.org/N05n0003_003
    一切眾生之慈愍者,一切有情之最尊者,獅子之鴦耆羅娑釋迦牟尼,宣說三藏,有經、論及大功德之律。
  3. 跳转^ 本生經第1卷燃燈世尊之後,經一阿僧祇劫,憍陳如佛出世。佛行三度弟子之集會。第一集會一兆人,第二集會百億人,第三集會九億人。爾時菩薩為轉輪王,名甚勝者。向佛及一兆比丘眾行大施食。佛向菩薩預言:「汝未來世,當得作佛。」彼聞佛說法,以國事托付大臣等而出家。彼學三藏,得八定及五神通,修禪不怠,生梵天界。

    此佛之後,有弗沙佛之出世。此佛亦三次行弟子之集會,第一集會六百萬,第二集五百萬,第三集三百二十萬比丘。爾時菩薩名已勝者王,棄大王國,於佛處出家。學三藏,為大眾說法,完成戒波羅蜜,佛亦與彼豫言。

    此佛之後,有迦葉佛之出世。佛亦有一次弟子之集會,集三萬之比丘。爾時青年菩薩名光護,通達三種吠陀奧義,善知地上與天界,為陶器師作瓶之友。彼與其友俱詣佛所,聞法話而出家,精進努力,修學三藏,遂行大小義務,為佛教添加光彩。佛亦授彼豫言。

    於第四七日間,天人等在菩提樹之西北方設「寶之家」,佛於此處結跏趺坐,詳察導人入涅槃及一切物根源之阿毘曇藏,經過七日。其後通阿毘曇諸人為兩種說明,即:「寶之家乃作寶之家,或謂佛會得七論之處為寶之家。」此二說明,於此處皆為相應,兩者均可採用。自此以來,其處被稱之為「寶家之祠」。
  4. 跳转^ 三論玄義》:「三百年中從正地部又出一部。名法護部。其本是目連弟子。得羅漢恒隨目連往色界中。有所說法皆能誦持。自撰為五藏。三藏如常。四咒藏。五菩薩藏。有信其所說者。故別成一部也。」
  5. 跳转^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復次,慈氏!云何名為第三法寶?所謂過去無量殑伽沙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緣眾生,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聞於耳皆悉憶持,攝為五分:一素呾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