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赏析(美术书法知识之一)
2011年5月19日 点击:1104次
行书《圣教序》是怀仁集王羲之字所成,而非王羲之亲自所书。怀仁集王字确实是形神兼得,《圣教序》是学习行书的极好范本。行书,又称行押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由于行书的申缩变化,既不像楷书那样规矩,也不像草书那样奔放。故而行书不仅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王羲之行书用笔丰富而灵秀,体势在开合纵横中见平衡,显现出流畅飞动的风貌。王书中属于平正的如《平安帖》、《孔待中帖》、《快雪时晴帖》,属于欹侧的有《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兼二者的如《兰亭序》,这些风貌各异的作品,在《圣教序》里多有体现,临习时务必心领神会。在行气和章法上,《圣教序》大约在《兰亭》与《奉橘》之间。由于怀仁有时拘泥王字原形,所以有些单字在整篇中显得不够和谐,甚至显得有些板滞而行气不通,临习时应将其适当“处理”。书写时,要准确把握行书分寸,体察入微,切勿滥用某些技法。圆笔太滥则软弱圆俗,牵丝过多则形同蛛网,露锋过甚则笔调轻浮。要注意通篇气势,用笔要谨严沉重,不能一味平拖,而应取涩势。收敛之意多于放纵,力求点画骨力挺拔,同时注意侧锋铺毫,按多于提,笔心于点画之中,笔墨严谨含蓄,这便是临写和学习《圣教序》的基本要领。我们要准确地领会和揭示《圣教序》中文字的结构和总体章法,及其运笔特征,以寻找渊源和脉胳,又要不断加强自身艺术修养而丰富形象思维能力,并注重写好此帖对以后学习其他碑帖和书体的积作用。
唐贞观年间,玄奘至印度取经,往返十七个春秋。回到长安后,翻译经、律、论佛教三藏要籍657部。唐太宗应玄奘之请,制序表彰玄求取佛经以及在中士翻译传播之事,并以此冠之众之首。此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所谓圣教,乃宗教徒对其宗教的尊称。传世书本中较好的有:现藏北京博物馆的明代张应召和北京沈乙庵本;现藏陕西博物馆的刘正宗本;现藏上海博物馆的翁方纲本;现藏天津博物馆的“墨皇本”,张则之藏王楚补阙本;1972年整理碑林《石台孝经》石碑时,于碑缝中发现南宋《圣教序》整幅拓本。关于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历来多有歧议。周越《书苑》说: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才就,逸少真迹,成萃其中。黄伯思《东观余论》说:“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纤微克肖,《书苑》之说信然。”董其昌则认为《圣教序》是怀仁临仿王羲之字体写成的,《圣教序》应为“习字”而非集字。
笔者认为,唐王羲之的墨迹遗存当不在少数,如果怀仁所集之字全无真凭实据的话,在碑的一开始就说“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这是不可思议的。但也不能排斥有一些字由于王书所元,是怀仁“拼凑嫁接”的。明代王世贞《弁州山人稿》说:“《圣教序》书法为百代楷模,病之者第谓其结体无别物,偏旁多假藉,盖集不得不尔。”此说甚为公允。如果我们将《圣教序》中的字与传世帖中王羲之的字迹比较一下,足见怀仁集字对王羲之原作的忠实程度。《兰亭序》中约有四、五十字为《圣教序》所集,如果我们拿来一一比较,可以看出,怀仁集王字确实是形神兼得。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的功绩有两点:其一是开集字刻碑的先河,其二,由于怀仁深通王字堂奥,刻石者又是高手,集字众多。能够较多地保存了王字原貌,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和学习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圣教序》虽然比较可靠地保留了王羲之书法的原貌,但毕竟不能和王书等同齐观。经过钩摹镌刻,细微奥妙之处亦不无走失,由于当时资料的局限,一些重复的字变化较少,某些拼合的字比较生硬,拘泥原迹,笔势不够联贯,行气尚欠贯通。固此在临习《圣教序》之前,应当参阅晋唐以来王书的双钩的墨本和唐宋大家学习王书有成就的真迹影印本,与《圣教序》互相参照比较,以求《圣教序》之得失而胸有成竹。
临习《圣教序》要掌握行书的几个基本特征:藏露结合,中侧并用;省减点画,书写快速;牵丝映带,连贯流畅;方圆兼得,静动自然;改组结体,笔顺自由。怎样临习《圣教序》?临帖之前务必反复读帖,要“读”出帖中的妙处。《圣教序》在结字和章法上还是尽力做到了富有变化。我们在读帖时,要对帖中每个字的各个点画运笔的细微变化分析了解。要对字与字,行与行的气势贯通,动静互能的布局谋篇吃透得淋漓尽致。行书运笔较楷书便捷、快速,所以一般字多萦带,常以点代画,或以弧易直。在临习《圣教序》时,掌握行书的共性特征对于学好该帖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藏露结合,中侧并用
藏锋含蓄凝炼,露锋灵动流畅。行书藏露结合,而以露锋为多,起笔露锋,便于接势,收笔露锋,便于转换。用中锋饱满劲挺,用侧锋轻盈妍美。一字之间,中侧并用,生动而力透纸背,中锋、侧锋并用,写出的字既生动飘逸,又能给人以沉着有力的感觉。
(二)省减点画,书写快速
行书的产生是为了书写便捷,所以常常省减某些点画。在向“艺术化”靠拢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某种特有的体势,也常常使某些笔画化繁为简。这样不但能加快书写速度,更重要的是能行气贯穿,结构疏通。
(三)牵丝映带,连贯流畅
笔画之间的细微连线谓之牵丝。笔画之间的呼应而引带的笔痕为映带,映带又叫空连或神连,贵在意,而牵丝重形。由于运笔速度加快,笔势起伏增大,节奏增强,在笔画的首尾处出现了“引带”——正楷的“笔断”处,行书出现了牵丝和附钩。笔势的有墨处即笔画,无墨处即笔意。楷书的“笔断”处有意而无墨。在行书中这些无墨有意之处变成了有意有墨,这就是牵丝,也称连丝。在起笔之处。顺势于“无墨”处作墨,这就是附钩。由于牵丝与附钩的出现,使行书的点画更加生动活泼,笔势更连贯流畅,体现了行书千姿百态的面目。
(四)方圆兼得,静动自然
方笔多折,有棱有角,顿挫分明,方峻沉雄,圆笔多转,柔韧丰筋。互用可得刚柔相济之妙,行书的笔画多变楷书端庄静穆丽为行云流水,舒卷自若,增强了行书的气势和美感。
(五)改组结体,笔顺自由
行书的笔顺基本上与楷书相同,但有时为了追求笔势的连贯和特殊的形态,也采用草书的笔顺书写。有时也可以折中楷书与草书的笔顺,而采取一些楷中带草,革中带楷的笔顺。这样,一些字的结构就被改组,一些笔画的笔势也就变化无穷。通过改组结体,变换笔顺,使行书字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运动的态势中求得平衡与对称。
作者:湖南省第一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