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0, 2019

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既不是唐僧,也不是法显


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既不是唐僧,也不是法显




早在唐僧之前就有去西天取经的人了,唐僧既不是第一人,也不是第二人。刘邦建立汉朝以后,随着汉朝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根据记载在公元64年也就是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有一次,刘庄(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亲是光烈皇后阴丽华)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刘庄正要开口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后,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会时,他向群臣详述梦中所见,大多数人都不知其由。后来他有个博学的大臣说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刘庄对此深信不疑,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陀,于是派使者蔡愔,秦景等十几个人出使西域拜佛求经,后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

因为汉明帝刘庄派人西天取经,才有了今天的白马寺。之后,白马寺便成为中国早期佛教的传播中心,并被众多的佛教派系公认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此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各地都开始兴建以白马为名的寺院。此时的蔡愔,秦景比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要早500多年。

再后来,有个叫法显的和尚,3岁从宝峰寺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勤学不止,成为当时有名的高僧。但在法显钻研佛经的过程中,他发现传入中国的佛经有很多残缺,或者解释不清,常感叹律藏残缺。法显不顾65岁高龄,决定亲自远赴天竺求取完整经书,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前往天竺求法。
法显等人比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要早200多年。

法显等人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达鄯善(今新疆鄯善)、乌夷(今新疆焉耆),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接着,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内,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到达天竺境内,又横穿尼泊尔南部,到达东天竺。
法显等人在摩揭陀国首都巴达弗邑(今印度巴特那)停留3年,学梵语,抄经律。后来,法显又独自游历南天竺,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今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像两年。之后,搭船纵渡孟加拉湾,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法显等人遍历北、西、中、东天竺,历时14年,游历30余国,获《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论》、《摩诃阿毗昙》等梵本。后又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长阿含》及《杂藏》等梵本。
后由海路回国,于义熙八年(412年)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秋到达晋都建康。
归国后,法显不顾78岁高龄,抛下旅途劳顿,随即着手翻译佛经。因之前流入中国的佛经不但残缺,还晦涩难懂,导致大部分僧人都看不懂,法显译经规避了之前的弊端,对于当时来说不但完整还通俗易懂,他译的经广受欢迎,名气也大。
七年间,他共译出佛学经典6部63卷,其中《摩诃僧袛律》成为五大佛家戒律之一,对后世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法显将自己西行取经的所见所闻写成《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 。该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还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料,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及其航海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后来吴承恩老爷子写《西游记》,估计也参考了法显的《佛国记》。
法显取经、译经之功不仅得到佛教界的敬重,也赢得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是法显。”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赞扬说:“中国的旅行家法显,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公元422年,法显大师圆寂于荆州辛寺,终年86岁。

再到后来,玄奘西天取经。只不过法显和玄奘的名气较大,蔡愔,秦景名气小, 所以导致很多人认为西天取经的第一人不是唐僧就是法显的错误认识。其实在玄奘之前,除了法显、蔡愔,秦景之外可能还有其他人去过西天取经,但可能因为名气太小,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而被人遗忘。
一部《西游记》,使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于是,人们便认为"唐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人。其实,早在"唐僧"之前就发生了两次的西天取经,不过一次是官方组织,一次是民间自发。
白马寺是佛教文化传入我国的第一座寺院,素有"祖庭"与"释源"之称。它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因白马驮经而得名,这是第一次西域求取佛法的结果。
东汉永平三年,汉明帝梦到金人飞来飞去,醒来后,找人解梦,太史官出来禀报:古代帝王祭天的庙里,有一块石碑记载:西方有圣人,圣教千年之后会来到我们东土。这位圣人在西方,他的教法也保存在西方。汉明帝听后,就派蔡歆等十几人组成一个迎请团,出使西域。半路遇到两位阿罗汉圣僧,一位叫迦叶摩腾,一位叫竺法兰。两位尊者白马驮经来到中国,竺法兰、迦叶摩腾把经书《四十二章经》带到了汉明帝面前,汉明帝觉得这个应该永远留在中国,因为是白马驮经来的,所以中国第一个寺庙就是洛阳——白马寺。
东晋时期,有高僧法显,兄弟四人,三个哥哥幼年夭折,父母为保住这个儿子,便把3岁的法显送到寺中做小沙弥。法显20岁时受大戒后,勤学不止,成为当时有名的高僧。法显在钻研佛经过程中发现,传入中国的佛学经典有很多或残缺不全,或是释义不清,于是便萌生了远赴天竺求取经书、"令戒律流通汉地"的念头。
东晋隆安三年,法显不顾65岁高龄,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达鄯善、乌夷,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接着,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内,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到达天竺境内,又横穿尼泊尔南部,到达东天竺。法显等人在摩揭陀国首都巴达弗邑(今印度巴特那)停留3年,学梵语,抄经律。后来,法显又独自游历南天竺,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今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像两年。之后,搭船纵渡孟加拉湾,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东晋义熙八年(412年)农历八月,法显搭乘商船,从海路归国。一路上,艰险濒濒,九死一生,于翌年五月回到青州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历时15年,游历30余国,带回大量梵本佛经。
归国后,法显不顾年事已高和旅途劳顿,着手翻译佛经。七年间,他共译出佛学经典6部63卷,其中《摩诃僧袛律》成为五大佛家戒律之一,对后世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佛国记》。该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料。

No comments: